互联网推荐系统架构演进
新型智能购物推荐系统架构设计
新型智能购物推荐系统架构设计第一章:引言 (3)1.1 系统背景 (3)1.2 系统目标 (3)1.3 系统意义 (4)第二章:相关技术概述 (4)2.1 人工智能技术 (4)2.2 数据挖掘技术 (4)2.3 推荐系统技术 (5)第三章:需求分析 (5)3.1 功能需求 (5)3.1.1 用户管理 (5)3.1.2 商品信息管理 (6)3.1.3 购物车管理 (6)3.1.4 订单管理 (6)3.1.5 推荐算法 (6)3.1.6 优惠券和积分管理 (6)3.1.7 用户反馈与评价 (6)3.2 功能需求 (6)3.2.1 响应速度 (6)3.2.2 并发处理能力 (6)3.2.3 数据处理能力 (6)3.2.4 系统稳定性 (6)3.3 可靠性需求 (7)3.3.1 数据安全性 (7)3.3.2 系统可用性 (7)3.3.3 容错性 (7)3.3.4 系统可维护性 (7)3.3.5 系统可扩展性 (7)第四章:系统架构设计 (7)4.1 总体架构 (7)4.2 模块划分 (8)4.3 关键技术 (8)第五章: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9)5.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9)5.1.1 数据采集 (9)5.1.2 数据预处理 (9)5.2 数据存储与查询 (9)5.2.1 数据存储 (9)5.2.2 数据查询 (9)5.3 数据挖掘与分析 (10)5.3.1 用户画像构建 (10)5.3.3 模型评估与优化 (10)第六章:推荐算法模块设计 (10)6.1 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 (10)6.1.1 算法原理 (10)6.1.2 特征提取 (11)6.1.3 推荐算法实现 (11)6.2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11)6.2.1 算法原理 (11)6.2.2 相似度计算 (11)6.2.3 推荐算法实现 (11)6.3 深度学习推荐算法 (12)6.3.1 算法原理 (12)6.3.2 神经网络结构 (12)6.3.3 推荐算法实现 (12)第七章用户界面模块设计 (12)7.1 用户注册与登录 (12)7.1.1 设计目标 (12)7.1.2 功能描述 (12)7.1.3 技术实现 (13)7.2 商品展示与搜索 (13)7.2.1 设计目标 (13)7.2.2 功能描述 (13)7.2.3 技术实现 (13)7.3 推荐结果展示 (13)7.3.1 设计目标 (13)7.3.2 功能描述 (13)7.3.3 技术实现 (14)第八章:系统安全与功能优化 (14)8.1 数据安全 (14)8.1.1 数据加密 (14)8.1.2 数据备份与恢复 (14)8.1.3 访问控制与权限管理 (14)8.2 系统功能优化 (14)8.2.1 数据库优化 (14)8.2.2 缓存技术应用 (15)8.2.3 分布式架构 (15)8.3 异常处理与日志记录 (15)8.3.1 异常处理 (15)8.3.2 日志记录 (15)第九章:系统测试与评价 (15)9.1 功能测试 (15)9.1.1 测试目的 (15)9.1.2 测试内容 (16)9.2 功能测试 (16)9.2.1 测试目的 (16)9.2.2 测试内容 (16)9.2.3 测试方法 (17)9.3 用户满意度评价 (17)9.3.1 评价目的 (17)9.3.2 评价内容 (17)9.3.3 评价方法 (17)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7)10.1 系统总结 (17)10.2 未来展望 (18)10.3 发展趋势 (18)第一章:引言1.1 系统背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完整的推荐系统架构设计(精)
完整的推荐系统架构设计推荐系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非常成功的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场景之一。
本文我们将从架构设计的角度回顾和讨论推荐系统的一些核心算法模块,重点从离线层、近线层和在线层三个架构层面讨论这些算法。
1 架构设计概述架构设计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本文这里只讨论和推荐系统相关的部分。
更具体地说,我们主要关注的是算法以及其他相关逻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这样一种逻辑上的架构关系。
下面介绍的是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架构层面的最佳实践,以及对这些最佳实践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分析。
除此之外,还希望能够通过把各种推荐算法放在架构的视角和场景下重新审视,让读者大家对算法间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从全局的角度看待推荐系统,而不是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算法。
架构设计的本质之一是平衡和妥协。
一个推荐系统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数据环境、不同的应用场景下会选择不同的架构,在选择时本质上是在平衡一些重要的点。
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平衡点。
▊个性化 vs 复杂度个性化是推荐系统作为一个智能信息过滤系统的安身立命之本,从最早的热榜,到后来的公式规则,再到著名的协同过滤算法,最后到今天的大量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其主线之一就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体验,让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尽量差异化,并且符合个人的喜好。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系统的整体复杂度越来越高,具体表现为使用的算法越来越多、算法使用的数据量和数据维度越来越多、机器学习模型使用的特征越来越多,等等。
同时,为了更好地支持这些高复杂度算法的开发、迭代和调试,又衍生出了一系列对应的配套系统,进一步增加了整个系统的复杂度。
可以说整个推荐逻辑链条上的每一步都被不断地细化分析和优化,这些不同维度的优化横纵交织,构造出了一个整体复杂度非常高的系统。
从机器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类比,如果把推荐系统整体看作一个巨大的以区分用户为目标的机器学习模型,则可以认为复杂度的增加对应着模型中特征维度的增加,这使得模型的VC维不断升高,对应着可分的用户数不断增加,进而提高了整个空间中用户的个性化程度。
智能推荐系统的发展趋势
智能推荐系统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手机越来越便宜,拥有智能手机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互联网用户规模已接近增长的顶点。
摄像头和信息处理软件(各种滤镜、剪辑等工具)技术的进步让每一个人都可以轻松地生产高质量的内容,信息的产生以指数级增长,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海量的信息。
在上述背景下,怎么高效快速地获取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对每个互联网公民来说是愈发重要的事情,推荐系统的出现可以轻松地应对这一棘手的难题。
推荐系统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过滤工具,可以很好地部分解决用户精准高效获取信息的问题(搜索、导航等也是解决用户获取信息的手段),并且也是非常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在人们需求不明确时,借助推荐系统获取信息是非常必要的,而每一个人都有不明确的需求)。
推荐系统作为一项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时间不长,从2012年头条成立之初将推荐系统作为核心产品功能到现在差不多有8年时间,在这8年中推荐系统的商业价值在国内逐步得到认可和肯定,大家都认可推荐系统在内容分发、用户体验、商业变现等方面的重大价值。
推荐系统目前已经成为toC互联网产品的标配技术,任何一个toC产品要想很好地为用户提供一种被动高效获取信息的工具,推荐系统是绕不过去的。
在特定情况下人类需求的不确定性、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这两个条件让推荐系统成为一项长久而实用的技术,推荐系统不会昙花一现,它会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进化。
在前面的一系列文章中,我们对推荐系统的算法、工程、评估、展示、交互、业务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深入的介绍。
虽然推荐系统在国内的出现只有短短8年,但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发展越来越快,各种新的方法、应用场景、产品形态层出不穷。
未来推荐技术会朝哪些方向发展?推荐行业又有哪些变化?推荐系统的应用场景和价值体现又有什么新的特点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作者结合自己对推荐系统的理解和行业判断,在这篇文章中讲讲推荐系统的未来发展与变化。
百分点亿级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架构_光环大数据培训
百分点亿级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架构_光环大数据培训对于如何定义个性化收益函数,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以KPI为导向:对于推荐效果考察的具体指标是什么?是点击率还是转化率,还是用户客单价,等等这些指标可以确定我们推荐优化的目标。
根据业务需求定义:在实际推荐运营中,还会需要考虑商家的业务目标,比如追求高毛利,比如清库存,这时就要提高高毛利商品和库存商品的曝光率。
根据业务效果修正:推荐是一个长期运营的活,对于推荐产生的效果需要能及时反馈到推荐系统中,形成动态反馈和修正的机制。
连接现实业务和技术实现:推荐始终是服务于业务的,脱离了业务的推荐毫无意义,个性化系统就是要将业务需求转化为技术实现,最大程度自动化和智能化。
在个性化系统中,还会面临以下技术和业务的挑战:数据稀疏是推荐系统中常见的问题,我们采用引入一些新的召回机制如文本相似性等非行为相关的召回制补充用户行为的不足。
冷启动的问题,百分点本身可以汇集所有客户的上的用户行,一家新的客户接进来后,一般有30%-40%的用户是和百分点本身的用户库是重合的,对于全新的用户,可以在第一次着陆到首页采用一些大众化的推荐,当用户有进一步的行为便可以根据行为进行新的推荐了。
我们大部分的算法都是实时处理的,所以真正冷启动的比例很小。
大数据处理与增量计算,百分点大概有5000万的日活,1.5亿的pv,每天的推荐次数近2亿次,每天约1T 的数据增量,对于所有组件必须能处理大量的数据,所以整体的架构以分布式和实时增量计算为主。
多样性与精确性,推荐除了要考虑准确的召回,同时也要兼顾用户体验,避免推荐结果的单一化,也需要增加一些多样性的考虑。
用户行为模式的挖掘和利用,用本质上说,推荐就是在做用户行为模工挖掘,找出用户的行为特征,给出相应的预测,这里面涉及到大量的算法和工程问题。
多维数据的交叉利用,除了线上数据,不少客户有自己其他渠道的数据,这些数据也可以引入推荐系统,提升推荐的效果。
网络技术与系统架构
网络技术与系统架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应用将成为未来信息化的主要形式。
而网络技术作为网络应用的基石,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
与此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系统架构的支持。
在如此多样的网络应用场景下,如何构建高效可靠、可扩展的系统架构,成为了互联网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网络技术与系统架构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并探讨如何构建高效可靠的系统架构。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1、TCP\/IP协议TCP\/IP协议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网络协议,它是互联网技术的基础。
TCP\/IP协议体系包括四层: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TCP\/IP 协议的优点是数据传输速度快,可以实现大吞吐量的数据传输,特别是支持海量数据的传输。
同时,TCP\/IP协议实现了网络互联互通,达到了互联网技术的最基本要求。
2、CDN技术CDN技术,即内容分发网络,它是一种分布式的服务系统,旨在更快、更可靠地服务全球用户。
CDN技术通过将静态内容分发到全球多个节点,实现了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近距离交互,从而缩短了用户请求响应时间,提高了用户的消费体验。
在大型网站和应用中广泛应用,例如,百度云加速、七牛云、阿里云等。
3、微服务微服务是一种架构风格,可以将应用程序划分为一组小型的服务,这些服务可以独立地开发、测试和部署。
微服务架构的优点是易于扩展、易于维护、易于部署。
同时,微服务架构提供了松耦合、高内聚的服务模块,方便进行多人协作和分布式部署。
微服务架构在互联网公司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Netflix、Uber等。
二、系统架构的发展1、单层架构单层架构是最早的一种系统架构,也是最简单的一种系统架构。
它将所有的代码和数据都放在一个系统中,没有模块化和分离,简单粗暴。
然而,单层架构的缺点很明显,如果不考虑分层和模块化,代码复杂度将急剧升高,更不用说维护难度、可扩展性等问题了。
由于单层架构的局限性,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不再使用这种架构。
推荐系统架构模型与设计
推荐系统架构模型与设计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
而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其中推荐系统就是其中之一。
推荐系统是一种可以预测用户对某些物品的兴趣和喜好,并据此为用户推荐物品的系统。
它在电子商务、社交网络、媒体推荐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主要介绍推荐系统的架构模型和设计。
一、推荐系统的架构模型在推荐系统的架构模型中,主要包括四个模块,分别是数据获取与预处理模块、特征提取与表示模块、推荐算法模块和推荐结果展示模块。
1.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模块数据获取与预处理模块主要负责获取用户和物品的基本信息以及用户与物品之间的交互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过程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去重、数据融合等。
在数据获取和预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用户隐私。
2. 特征提取与表示模块特征提取与表示模块主要是将用户和物品的特征进行提取和表示,并将这些特征转化为机器可读的形式。
特征提取和表示过程十分重要,它影响着推荐系统的精度和效率。
3. 推荐算法模块推荐算法模块是整个推荐系统的核心。
它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和物品的特征,预测用户对物品的兴趣和喜好,并将推荐结果返回给用户。
4. 推荐结果展示模块推荐结果展示模块负责将推荐系统的结果展示给用户。
推荐结果可以是商品、视频、音乐、新闻等。
推荐结果的展示形式可以是列表、瀑布流、卡片等。
二、推荐系统的设计在推荐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 数据量和数据质量推荐系统需要处理海量的用户和物品数据,而数据的质量对推荐系统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设计推荐系统时,需要考虑数据的规模和数据的质量。
2. 推荐算法的选择推荐算法是推荐系统的核心,不同的算法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需求。
在设计推荐系统时,需要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算法,并对算法进行适当的优化。
3. 用户体验推荐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推荐服务。
因此,在设计推荐系统时,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考虑用户的习惯、偏好和使用场景等因素,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体验。
推荐系统综述
推荐系统综述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面对的信息越来越多,选择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而推荐系统的出现,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准确的信息推荐,帮助用户更好地进行决策。
本文将综述推荐系统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一、基本原理推荐系统是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数据、行为和偏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荐。
其基本原理包括数据采集、特征提取、相似度计算和推荐算法。
1. 数据采集推荐系统需要大量的用户数据作为基础,其中包括用户的历史行为、浏览记录、评分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用户注册、调查问卷、网络爬虫等方式获取。
2.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特征向量的过程。
常用的特征包括用户的年龄、性别、地理位置等个人属性,以及用户对商品的评分、点击率等行为特征。
3. 相似度计算相似度计算是衡量用户和物品之间相似程度的指标。
常用的相似度计算方法有余弦相似度、皮尔逊相关系数等。
通过计算用户和物品之间的相似度,可以找到用户可能感兴趣的物品。
4. 推荐算法推荐算法是推荐系统的核心,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和特征向量,给出用户可能感兴趣的物品列表。
常用的推荐算法包括基于内容的推荐、协同过滤推荐、深度学习推荐等。
二、应用领域推荐系统已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社交网络、个性化新闻推荐等领域。
1.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推荐系统最早应用的领域之一。
通过分析用户的购买记录、浏览历史等信息,推荐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商品推荐,增加用户购买的可能性。
2. 社交网络社交网络中存在大量用户生成的内容,推荐系统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社交关系、兴趣爱好等信息,为用户推荐感兴趣的文章、照片、视频等。
3. 个性化新闻推荐随着新闻来源和内容的爆炸式增长,用户往往面临信息过载的问题。
推荐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阅读历史、偏好等,过滤和推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新闻内容,提高用户的阅读体验。
三、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推荐系统正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 深度学习在推荐系统中的应用深度学习技术具有强大的模式识别和特征提取能力,可以更精确地挖掘用户的兴趣和推荐物品。
系统技术架构发展历程
系统技术架构发展历程1. 单体架构:在早期的系统开发中,单体架构是主流的技术架构。
这种架构的特点是将一个系统的全部功能集中在一个单独的应用程序中。
所有的功能模块和业务逻辑都被包含在同一个代码库中,并通过共享数据和状态来实现功能的交互。
单体架构简单直接,易于开发和部署,但当系统规模不断增大时,会变得臃肿复杂,并且不易于维护和扩展。
2. 分层架构:分层架构是在单体架构的基础上进行拆分和重构得到的。
该架构将系统划分为多个逻辑上独立的层次,如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不同层次之间通过明确的接口定义实现相互通信和数据交换。
通过分层架构,系统变得更加灵活和可扩展,同时也便于各种功能模块的独立开发和测试。
3. 服务化架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系统规模急剧增大,分层架构在满足需求方面逐渐显得不足。
服务化架构应运而生,将一个系统的不同功能拆分为多个独立的服务,每个服务都有自己的独立部署、扩展和管理能力。
服务之间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协议进行通信,实现功能的解耦和灵活性。
4. 微服务架构:微服务架构是服务化架构的进一步演进。
在微服务架构中,一个系统被拆分为多个更加细粒度的服务,每个服务都专注于一个独立的业务功能,并且可以独立开发、测试、部署和扩展。
微服务之间通过轻量级消息传递机制进行通信,从而实现系统的高可用、高性能和弹性伸缩。
5. 云原生架构:云原生架构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技术架构。
云原生架构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与云计算环境的特点和优势相结合,用于构建云原生应用。
云原生架构提倡使用容器化部署、微服务架构、自动化运维等技术手段,让应用更加高效、灵活和弹性化。
6. 边缘计算架构:边缘计算架构是为了满足物联网时代应用的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技术架构。
边缘计算架构将计算和存储资源从云端转移到离数据源更近的边缘节点上,以减少数据传输延迟和网络带宽的压力。
边缘计算架构通过将数据处理和业务逻辑放置在边缘节点上,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推荐系统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推荐系统第1章引言 (4)1.1 大数据背景与推荐系统发展 (4)1.1.1 推荐系统发展历程 (4)1.1.2 推荐系统技术演进 (4)1.1.3 推荐系统面临的挑战 (4)1.2 智能推荐系统的意义与价值 (5)1.2.1 提高用户体验 (5)1.2.2 促进产品销售 (5)1.2.3 优化资源配置 (5)1.2.4 增强社交互动 (5)1.3 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5)1.3.1 文献综述法: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了解推荐系统的发展现状、技术演进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5)1.3.2 系统分析法:对智能推荐系统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剖析,探讨各环节的技术解决方案,为构建高效、智能的推荐系统提供指导。
(5)1.3.3 实证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对智能推荐系统的效果进行验证,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供支持。
(5)1.4 基于大数据的推荐系统关键技术 (5)1.5 智能推荐算法研究 (5)1.6 智能推荐系统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5)1.7 智能推荐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5)第2章推荐系统基础理论 (5)2.1 推荐系统的概念与分类 (5)2.1.1 推荐系统的定义 (5)2.1.2 推荐系统的分类 (6)2.2 推荐系统的相关算法 (6)2.2.1 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 (6)2.2.2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6)2.2.3 混合推荐算法 (6)2.2.4 基于模型的推荐算法 (6)2.3 推荐系统的评估指标 (7)2.3.1 准确率 (7)2.3.2 覆盖率 (7)2.3.3 新颖性 (7)2.3.4 信任度 (7)2.3.5 实时性 (7)2.3.6 计算复杂度 (7)第3章大数据技术概述 (7)3.1 大数据概念与特性 (7)3.1.1 大数据定义 (7)3.1.2 大数据特性 (7)3.2 大数据处理技术 (8)3.2.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8)3.2.2 数据存储与管理 (8)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8)3.2.4 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 (8)3.2.5 数据可视化与交互 (8)3.3 大数据在各领域的应用 (8)3.3.1 金融领域 (8)3.3.2 医疗领域 (8)3.3.3 互联网领域 (9)3.3.4 智能制造领域 (9)3.3.5 城市管理与交通领域 (9)3.3.6 能源领域 (9)第4章数据预处理 (9)4.1 数据清洗与去重 (9)4.1.1 数据清洗 (9)4.1.2 数据去重 (9)4.2 数据转换与归一化 (10)4.2.1 数据转换 (10)4.2.2 数据归一化 (10)4.3 特征工程与选择 (10)4.3.1 特征工程 (10)4.3.2 特征选择 (10)第5章用户画像与物品画像 (10)5.1 用户画像构建 (10)5.1.1 用户画像定义 (11)5.1.2 用户画像构建方法 (11)5.1.3 用户画像更新与优化 (11)5.2 物品画像构建 (11)5.2.1 物品画像定义 (11)5.2.2 物品画像构建方法 (11)5.2.3 物品画像更新与优化 (12)5.3 用户与物品画像的应用 (12)5.3.1 个性化推荐 (12)5.3.2 精准营销 (12)5.3.3 用户需求挖掘 (12)5.3.4 物品评价分析 (12)5.3.5 人群细分 (12)第6章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 (12)6.1 内容推荐算法原理 (12)6.2 文本挖掘与主题模型 (12)6.2.1 文本预处理 (13)6.2.2 特征提取 (13)6.2.3 主题模型 (13)6.3 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优化 (13)6.3.1 用户兴趣模型构建 (13)6.3.2 相似度计算方法 (13)6.3.3 推荐列表策略 (13)6.3.4 冷启动问题处理 (13)第7章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14)7.1 用户基于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14)7.1.1 算法原理 (14)7.1.2 用户相似度计算 (14)7.1.3 相似用户集合确定 (14)7.1.4 推荐列表 (14)7.2 物品基于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14)7.2.1 算法原理 (14)7.2.2 物品相似度计算 (14)7.2.3 目标物品集合确定 (15)7.2.4 推荐列表 (15)7.3 模型融合与优化 (15)7.3.1 模型融合 (15)7.3.2 冷启动问题优化 (15)7.3.3 算法优化 (15)7.3.4 评估指标优化 (15)第8章深度学习在推荐系统中的应用 (15)8.1 神经协同过滤模型 (15)8.1.1 神经协同过滤的原理 (15)8.1.2 基于神经网络的协同过滤方法 (15)8.1.3 神经协同过滤的优化策略 (16)8.2 序列模型与注意力机制 (16)8.2.1 序列模型在推荐系统中的应用 (16)8.2.2 注意力机制在推荐系统中的应用 (16)8.3 基于图神经网络的推荐算法 (16)8.3.1 图神经网络概述 (16)8.3.2 基于图神经网络的推荐算法 (16)8.3.3 图神经网络在推荐系统中的优化策略 (16)第9章冷启动问题与解决方案 (17)9.1 冷启动问题概述 (17)9.2 基于内容的冷启动解决方案 (17)9.2.1 用户特征提取 (17)9.2.2 物品特征提取 (17)9.2.3 用户物品相似度计算 (17)9.2.4 算法优化与改进 (17)9.3 基于社交网络的冷启动解决方案 (17)9.3.1 用户社交关系挖掘 (17)9.3.2 社交网络中的用户聚类 (17)9.3.3 利用社交网络传播信息 (18)9.3.4 社交网络数据融合 (18)第10章智能推荐系统的应用与实践 (18)10.1 电商领域推荐系统应用 (18)10.1.1 个性化推荐系统在电商领域的核心价值 (18)10.1.2 基于用户行为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在电商中的应用 (18)10.1.3 深度学习技术在电商推荐系统中的应用 (18)10.1.4 电商推荐系统中的冷启动问题及解决方案 (18)10.1.5 电商推荐系统的评估指标及优化策略 (18)10.2 视频推荐系统应用 (18)10.2.1 视频推荐系统的发展背景与挑战 (18)10.2.2 基于内容的视频推荐算法 (18)10.2.3 基于用户行为的视频推荐算法 (18)10.2.4 视频推荐系统中的多样性度量与优化 (18)10.2.5 视频推荐系统的实时性与个性化推送 (18)10.3 社交网络推荐系统应用 (18)10.3.1 社交网络中的推荐系统需求与特点 (18)10.3.2 基于社交网络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18)10.3.3 融合社交信息的推荐系统设计 (18)10.3.4 社交网络推荐系统中的隐私保护问题及解决方案 (18)10.3.5 社交网络推荐系统的用户活跃度与用户体验 (18)10.4 推荐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8)10.4.1 深度学习技术在推荐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19)10.4.2 多模态推荐系统的融合与发展 (19)10.4.3 推荐系统的可解释性与透明度 (19)10.4.4 跨域推荐系统的挑战与机遇 (19)10.4.5 推荐系统在新兴领域的拓展与应用摸索 (19)第1章引言1.1 大数据背景与推荐系统发展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
新一代互联网网络架构设计与实现
新一代互联网网络架构设计与实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面对日益增长的数据量和用户数量,传统的互联网架构开始显示出瓶颈和不足之处。
因此,为了满足未来互联网的需求,设计和实现新一代互联网网络架构变得至关重要。
新一代互联网网络架构的核心目标是提供更高效、更安全、更可靠、更智能的网络服务。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分布式网络架构:传统的互联网架构是基于集中式的,中央服务器负责处理所有请求和数据传输。
但是,在新一代互联网网络架构中,我们可以将网络分成多个分布式网络,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服务器能够更快地响应用户请求,并提供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
此外,分布式架构还能够提供更高的可靠性和容错性,一旦某个地区的服务器出现故障,其他地区的服务器可以顶替其工作,确保服务不中断。
2. 软件定义网络(SDN):SDN是一种新的网络架构,它将网络控制器和数据平面分离,通过集中的控制器来管理和配置网络设备。
SDN能够提供更灵活的网络管理和配置,通过编程方式进行网络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快速调整和部署网络。
此外,SDN还能够提供更高的安全性,通过集中的控制器维护网络的安全策略,可以更好地防止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
3. 边缘计算:随着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开始连接到互联网。
这些设备产生的数据量巨大,传统的互联网架构难以处理。
为此,新一代互联网网络架构需要将计算和存储资源移到离设备更近的地方,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和带宽消耗。
边缘计算可以将计算和存储资源放置在更靠近用户的地方,使得数据的处理更快速、更高效。
4. 安全和隐私保护: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和隐私越来越受到关注。
新一代互联网网络架构需要提供更强大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采用更先进的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机制来保护用户的数据和隐私。
同时,还需要加强网络监控和防御能力,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类网络攻击和威胁。
智能推荐的发展历程
智能推荐的发展历程智能推荐系统是基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旨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内容。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首先,早期的智能推荐系统主要基于协同过滤算法。
这种算法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偏好,找到与之相似的其他用户,并向其推荐该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一个明显的缺点,即需要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才能得出准确的推荐结果。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于个性化推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于是,研究人员开发了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
这种算法主要通过分析物品的特征和用户的偏好,来预测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相比于协同过滤算法,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能够更好地解决数据稀疏的问题。
然而,即便是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如果用户只对某个特定类型的物品感兴趣,那么这种算法可能会无法捕捉到用户的兴趣领域,导致推荐结果不准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引入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推荐算法。
基于深度学习的推荐算法可以通过自动学习用户和物品之间的复杂关系,得出更准确的推荐结果。
这种算法利用神经网络对大规模的数据进行建模,能够更好地挖掘数据中的隐藏信息和模式。
例如,通过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来提取图像特征,或者使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来捕捉序列数据中的时间依赖关系。
此外,为了更好地理解用户的兴趣和需求,智能推荐系统还引入了情感分析、人群聚类等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系统更精确地了解用户的情感状态和社交关系,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推荐内容。
总的来说,智能推荐系统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协同过滤算法到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再到基于深度学习的推荐算法的演进。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推荐系统将会越来越准确和智能化。
企业级应用系统架构演进的历程
企业级应用系统架构演进的历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企业级应用系统架构也在不断演进。
从最初的单体架构,到后来的分布式架构,再到现在的微服务架构,企业级应用系统架构的演进让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并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一、单体架构早期的企业级应用系统架构主要采用单体架构,即将所有功能模块集中在一个大型的应用程序中运行。
这种架构的优点是开发与部署简单,易于维护和扩展,而且可以使用本地事务对数据进行处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但是,单体架构也存在许多问题。
由于所有模块都联合在一起,如果应用程序发生故障,整个系统都将无法工作,且不利于多人协作开发,因此在大规模的企业级应用中,单体架构已经很难满足需求。
二、分布式架构为了解决单体架构带来的问题,企业级应用系统架构开始向分布式架构转型。
在这种架构中,不同的部分可以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并相互通信,以实现协同工作。
分布式架构的优点是可以将不同的部分独立开发和部署,减少了系统的单点故障,提高了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同时,分布式架构也在高并发和大数据处理方面有着不错的表现。
然而,分布式架构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许多企业可能缺乏可靠的技术人员,难以维护复杂的分布式系统。
其次,分布式系统的组件需要互相协作,需要更复杂的管理和监控体系来确保稳定运行。
因此,分布式架构虽然是企业级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之一,但仍然需要克服许多挑战。
三、微服务架构目前,微服务架构逐渐成为企业级应用系统架构的主流趋势。
它是一种通过将不同的业务逻辑拆分为不同的微服务来实现的架构。
每个微服务都是一个小型的、独立部署的应用程序,可以与其它微服务相互通信,以实现协作工作。
微服务架构的优点是可以实现解耦,不同模块各自独立进行开发、测试和部署,减少了系统内部的复杂度,也便于模块的统一重构和升级。
此外,微服务的部署方式是分散的,因此不同的团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来搭建自己的微服务平台。
微服务架构的出现,使得企业级应用系统架构的演进趋势更加清晰,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中的推荐算法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
互联网中的推荐算法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创新层出不穷,其中推荐算法作为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一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用户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推荐算法在商业运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推荐算法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进行探究。
一、推荐算法的发展历程推荐算法的最初应用出现在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最早是在电影推荐系统中得以应用。
早期的推荐系统算法主要包括基于内容过滤的算法、协同过滤算法与混合组合算法。
其中,基于内容过滤的算法主要根据物品之间的相似度来进行推荐,而协同过滤算法则主要根据用户之间的相似度来进行推荐。
混合组合算法则是将多种推荐算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推荐。
然而,在这些早期的推荐算法应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基于内容过滤算法的推荐效果有限,而协同过滤算法则难以解决新用户和物品冷启动问题等。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推荐算法得以飞速发展。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推荐算法主要包括矩阵分解算法、深度学习算法和图神经网络算法。
二、推荐算法的研究进展(一)矩阵分解算法矩阵分解算法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推荐算法之一,主要可以解决基于隐式反馈的推荐问题。
这类隐式反馈数据通常包含了用户何时点击、观看、收听、购买等动作。
矩阵分解算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将用户和物品的隐含特征抽取出来,构造用户-物品的矩阵分解模型,进而去预测用户对于物品的感兴趣度等级。
该算法主要有基于矩阵分解的经典算法、基于深度学习的矩阵分解算法如深度协同过滤(Deep Collaborative Filtering)、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异构信息网络矩阵分解等。
(二)深度学习算法深度学习算法是近年来研究最为火热的一个领域,推荐算法也不例外。
深度学习算法的特点是能够处理高维、复杂的数据,进而带来了更高准确度和更稳定的推荐结果。
基于深度学习的推荐算法主要包括:自编码神经网络算法(Autoencoder)、卷积神经网络算法(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循环神经网络算法(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和变分自编码器算法(Variational Autoencoders)等。
智能推荐的发展历程
智能推荐的发展历程智能推荐是指根据用户的个人兴趣和偏好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推荐服务的一种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大数据技术的逐步成熟,智能推荐逐渐成为在线服务的重要部分,其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早期的推荐系统基于简单的规则和过滤算法。
当互联网刚刚兴起时,推荐系统主要采用基于内容的过滤算法来推荐相关的信息,例如根据用户浏览历史和关键词匹配来推荐相关新闻文章或商品。
这种方法简单有效,但对于个性化推荐的精确度有限。
随着互联网规模的扩大和用户数量的增加,第二阶段的推荐系统开始引入协同过滤算法。
协同过滤算法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和兴趣来寻找相似的用户群体,然后根据这些相似用户的喜好为当前用户进行推荐。
这种方法考虑了用户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推荐。
然而,协同过滤算法在面对数据稀疏和冷启动等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克服协同过滤算法的局限性,第三阶段的推荐系统引入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
通过对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发现用户的隐藏兴趣和偏好,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个性化推荐。
同时,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使得推荐系统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的数据和模式,提高推荐的精确度和准确度。
最近几年,随着智能硬件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推荐进入了第四个阶段。
通过结合传感器技术和上下文感知算法,智能推荐系统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当前环境和需求,为其提供更加精准的推荐服务。
例如,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和时间,推荐附近的餐厅或百货商店;根据用户的心率和睡眠数据,推荐适合的健身计划或音乐列表。
这种智能推荐的发展趋势将智能推荐系统与智能设备和物联网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
总之,智能推荐从早期的基于规则的推荐到现在的基于协同过滤和机器学习的推荐,再到未来基于上下文感知和智能硬件的推荐,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推荐将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并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便捷的服务。
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是指互联网的整体架构和组织结构,它是支撑网络通信的基础框架。
网络体系结构的设计直接关系到网络通信的效率、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体系结构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传统网络体系结构在早期的网络发展中,传统的网络体系结构主要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
这种模式下,多个客户端通过服务器来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
这种设计简单直接,容易实现和维护,但也存在单点故障风险和性能瓶颈问题。
现代网络体系结构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现代网络体系结构逐渐向分布式体系结构演进。
分布式体系结构通过将网络功能分解为多个独立的模块或节点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常见的现代网络体系结构包括分层结构、点对点结构和混合结构。
分层结构分层结构将网络按照功能划分为多个独立的层次,每个层次完成特定的功能。
通常分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等。
分层结构便于协议的设计和管理,提高了网络的可维护性和安全性。
点对点结构点对点结构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网络结构,各个节点之间平等对等,可以直接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
点对点结构适用于对等网络、文件共享等场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混合结构混合结构将多种不同的网络体系结构相结合,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比如企业内部网络通常采用分层结构,而与外部网络的通信可能采用点对点结构。
混合结构能够综合各种网络体系结构的优点,实现更高效的网络通信。
未来网络体系结构的发展趋势随着5G、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网络体系结构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网络智能化:未来网络将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化管理和优化,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2.边缘化:随着边缘计算的兴起,网络将向边缘延伸,实现更低的延迟和更快的响应速度。
3.虚拟化:网络功能虚拟化将成为主流,通过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技术来实现网络资源的灵活管理和配置。
4.安全性:网络安全将成为未来网络体系结构设计的关键考虑因素,网络将更加注重用户数据的隐私保护和身份验证。
智能推荐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智能推荐系统的设计与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庞大,而如何从这些信息中找到我们需要的内容,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智能推荐系统应运而生,它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使用习惯,为用户推荐最相关和最优质的信息。
一、智能推荐系统的基本架构智能推荐系统一般由三个模块组成:数据采集模块、推荐算法模块和推荐结果展示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负责从各种数据源中收集用户行为数据和物品相关数据,对于不同的数据源,采集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电商网站,可以通过用户点击商品、加入购物车和下单信息获取用户行为数据,通过商品描述、品牌、价格等信息获取物品相关数据。
推荐算法模块负责根据收集到的用户行为数据和物品相关数据,建立模型,对用户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为用户推荐最符合其兴趣的物品。
常见的推荐算法包括基于内容的推荐、协同过滤推荐、基于矩阵分解的推荐等。
推荐结果展示模块负责将推荐结果展示给用户,同时可以收集用户反馈信息,用于优化推荐模型。
推荐结果展示可以采用页面推荐、邮件推荐、App推荐等形式。
二、智能推荐系统的优化方法1.数据质量的优化数据质量对于推荐系统的性能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去重、去噪和归一化。
另外,不同类型的数据需要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
例如,对于文本数据可以采用分词、去停用词和词性还原等方法,对于画像数据可以采用聚类和降维等方法。
2.算法模型的优化推荐算法的效果是衡量推荐系统好坏的重要指标。
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和应用场景,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型组合和参数。
例如,对于基于内容的推荐,可以采用基于标签的推荐和基于关键词的推荐;对于协同过滤推荐,可以采用基于用户的CF和基于物品的CF。
3.交互方式的优化交互方式对于用户体验和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需要设计简单易用的交互界面和操作流程,同时引入个性化推荐和时下热点推荐等元素,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参与度。
4.反馈机制的优化用户反馈是优化智能推荐系统的重要手段。
互联网架构演进路径探讨
互联网架构演进路径探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架构也在不断演进。
从最初的C/S架构,到B/S架构,再到目前的微服务架构,互联网的演进路径充满着变革和创新,赋予了互联网更加高效、稳定和灵活的特性。
一、C/S架构最初的互联网架构是C/S架构,即客户端/服务器架构。
在这种架构中,客户端应用程序需要和服务器进行连接,才能够获取数据和完成任务。
这种架构的特点是:服务器端进行数据处理,客户端用于数据显示和交互操作。
C/S架构在互联网初创阶段使用最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需要下载和安装客户端软件,用户体验较差;服务器端容易出现崩溃,数据安全性较低等。
二、B/S架构随着浏览器和门户网站的兴起,互联网架构逐渐演变成了B/S 架构,即浏览器/服务器架构。
在这种架构中,客户端使用浏览器进行访问和操作,而服务器端进行数据处理和业务逻辑控制。
B/S架构减少了客户端软件的安装和更新,提高了用户体验,同时也提高了数据安全性和系统稳定性。
因此,B/S架构成为了当前互联网应用开发的主流架构。
三、微服务架构随着互联网业务的不断扩展和变化,单一应用程序已经不能满足各种需求。
因此,互联网架构逐渐演变成了微服务架构。
在这种架构中,单一应用程序拆分成一系列小型、自治的服务,并通过API网关进行组合和调用。
微服务架构的优点是提高了系统的可伸缩性、可维护性和可部署性。
同时,也促进了团队之间的协作和快速迭代。
微服务架构在当前的互联网应用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四、未来发展趋势未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可以预见互联网架构也将会有新的演进和变化。
未来互联网架构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边缘计算边缘计算是指将计算和网络资源移动到离终端设备更近的地方,从而提高数据处理和响应速度。
在未来的互联网架构中,边缘计算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与云计算相结合。
边缘计算和云计算可以协同工作,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2.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未来互联网架构发展的重要趋势。
互联网的网络架构和系统框架
互联网的网络架构和系统框架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它为世界各地的计算机提供了连接和通信的能力。
在互联网的运行过程中,网络架构和系统框架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从互联网的网络架构和系统框架两个方面来讨论互联网的运作原理和技术。
一、网络架构互联网的网络架构是指不同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组织结构。
在互联网的早期阶段,采用的是分布式的客户服务器模型。
这种模型中,服务器负责提供服务,而客户端负责请求和接收服务。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扩大,人们意识到分布式的客户服务器模型存在一些问题,如单点故障和负载不均衡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云计算和分布式系统越来越被应用于互联网的网络架构中。
云计算使用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来提供服务,这些服务器集群分布在全球各地,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动态分配和调整。
分布式系统将计算和存储任务分散到多台计算机上,通过协作完成任务,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二、系统框架互联网的系统框架是指互联网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互联网的系统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协议:互联网依赖一系列的网络协议来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
最重要的协议是TCP/IP协议,它是互联网协议的核心,负责将数据分割成小的数据包,并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和重组。
除了TCP/IP协议外,还有HTTP、FTP、SMTP等常用的应用层协议。
2. 域名系统(DNS):DNS是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易于记忆的域名来访问网站和其他网络资源。
DNS通过分层结构和分布式数据库来实现域名的解析和映射。
3. 网络设备:互联网的系统框架还包括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和防火墙等。
路由器负责将数据包从一台计算机发送到另一台计算机,交换机用于建立网络连接和处理数据交换,防火墙则用于保护网络安全。
4. 应用程序:互联网的系统框架还包括各种应用程序,如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在线购物等。
这些应用程序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人与人、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和通信。
人工智能中的推荐系统研究
人工智能中的推荐系统研究引言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互联网,而互联网上的信息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庞杂。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世界里,如何给用户提供高质量属于自己的信息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需求。
推荐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显得越来越重要,它能够根据用户的历史信息、行为、口味等多方面进行判断,给用户推荐合适的内容。
人工智能中的推荐系统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领域,本文将从推荐系统的发展历程、推荐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式、推荐系统的应用、推荐系统面临的困境等几个方面来对人工智能中的推荐系统进行探讨。
发展历程推荐系统从1980年代就开始出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荐系统也得到了不断地优化和升级。
最早的推荐系统只是通过用户历史数据简单地给用户推荐相关的商品或者信息。
而随着推荐算法的演进,推荐系统也变得越来越智能化,目前的推荐系统已经可以根据用户行为、口味、历史记录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产生更准确更高质量的推荐结果。
推荐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式推荐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分为两步,首先是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推荐相关的内容。
其中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可以包括用户历史行为、浏览记录、搜索记录、购买记录、兴趣点等多方面。
与此相对应的是,推荐系统的实现方式一般可以分为基于内容的推荐和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两种。
基于内容的推荐是指根据物品的内容属性,通过对用户的历史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荐物品。
比如电影的推荐就是可以按照电影的类型、演员、导演等属性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用户的历史行为分析,推荐类似属性的电影给用户,这样用户更容易接受推荐结果。
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是指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找出和用户兴趣、行为相似的用户,通过这些“同类用户”的行为来向用户推荐相关的内容。
这种推荐方式的好处在于推荐结果会更加准确,并且对新用户也有着更好的适应性。
推荐系统的应用推荐系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电商平台、社交网络应用、音乐应用、电影应用等等。
互联网电商系统的演进过程
互联网电商系统的演进过程1. 业务模式演进1.1 发展历程1.1.1 萌芽期(96-99)•96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97年4月:各省成立信息化小组•97年12月:中国化工网B2B上线•98年3月:第一笔互联网交易完成(个人第一笔交易经历?)•98年11月:腾讯成立•99年5月:8848网成立•99年8月:易趣网•99年9月:阿里巴巴•99年11月:当当网1.1.2 发展期(00-10)•00年4月:慧聪网B2B•00年5月:卓越网(现:亚马逊中国)开启B2C模式•00年6月: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成立•01年:13所高校开启电子商务专业•01年11月:8848暂停电子商务•02年3月:eBay收购易趣33%的股份•02年10月:阿里实现收支平衡•03年5月:淘宝网成立,C2C•03年6月:eBay全盘收购易趣C2C•03年10月:阿里推出支付宝•03年12月:慧聪网香港上市•04年1月:京东涉足电子商务•04年8月:亚马逊收购卓越•05年9月:腾讯推出拍拍网(拍拍网的使用经历?)•06年5月:淘宝推出淘宝商城•07年11月:阿里巴巴登陆香港证券市场•08年:经济危机部分严重依赖外贸的电商倒闭•09年6月:当当宣布首季盈利•10年1月:苏宁易购上线•10年11月:国美电器控股库巴购物网进军电子商务1.1.3 稳定期(11-今)•12年1月:淘宝商城改为天猫•12年3月:唯品会上市•19年:天猫双11交易额2684亿•11年至今:天猫、京东、苏宁、国美、各大电商趋于稳定1.2 业务模式电商早期多以单体业务为主,逐个业务线扩张。
系统也多呈现为多个mvc独立运行状态。
下面逐个介绍各个单体的业务模式,以及他们各自的系统运行特点。
1.2.1 B2C1)简介Business to Consumer(Customer),B2C中的B是Business,意思是企业,2则是to的谐音,C是Customer,意思是消费者,所以B2C是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俨 笠 沁 心 ! 心 一 售 `
融
督
遍
嘈
喊
亡
, 。 @.
, A'P
亨
"J
` . 已 , " 畸
0 I
O 0女4
.
酬 -
$ 环 白 、 -o
: -.
令 ;
, 企
,
O O
j
曲
b
;-
令
. .
`
噜 ,
•
•
阜
--
一
•
.
` ... .'
妒 . . . . •
廿
^. 参 仑
.
丐泗
算法特点
单一性
• 单一算法 • 单一模块
召回
• 全部商品。
排序
• 相似度
干扰少
• 数据干扰少 • 业务干扰少
调优
• 参数调优
算法时代——架构示例图
发展历程
成熟期
成长期 起步期
算法 时代
野蛮 生长
架构 为王
野蛮生长——动机和诉求
动机
正向
• 效果好=>推广
诉求
模块
• 模块逻辑清晰、独立 • 模块多样化
负向
• 更高要求=>改进 • 数据复杂化 • 作弊、刷单、 促销
算法
• 增加算法 • 细致调优 • 数据预处理
野蛮生长——特点和问题
特点
• 业务诉求快速得到满足 • 系统开始变得定制化
问题
• • • • 代码开始膨胀 算法逻辑开始混乱 业务逻辑和算法开始混杂 不同算法各自为政
• 改进多发于算法程序本身, 而非独立处理。
逐步发展、潜移默化、长期存在
野蛮生长——架构示例图
发展历程
成熟期
成长期 起步期
算法 时代
野蛮 生长
架构 为王
“架构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踩得坑多 了,也便有了架构。”
——尼古拉斯·迅哥
“An expert is a person who has made all the mistakes that can be made in a very narrow field.”
——Niels Bohr
野蛮生长的代价
运行链条长
结构不统一
血统难追溯
运行速度变慢
僵尸逻辑
算法实验支持不足
Fail fast. Fail often. Fail forward.
架构设计的原则—哈希表原则
哈希表
扩容策略 填充因子 碰撞冲突 初始大小
架构
升级策略 抽象层次 特殊处理 初始结构
互联网推荐系统架构演进
架构创新,变革未来大纲 Nhomakorabea发展历程
算法时代
野蛮生长
架构为王
发展历程
成熟期
成长期 起步期
算法 时代
野蛮 生长
架构 为王
算法时代——动机和特点
动机 业务特点
从0到1
数据积累 业务需要
关注效果 意图单纯
特殊逻辑少 人工干预少
算法时代——算法
算法设计
选择
• 相似度:协同过滤|基于内容的算法
架构为王——架构示例图
• 优化方向
– 总结=>抽象 – 扩展=>泛化
• 优化收益:
– 运行链条缩短+统一 – 内部排序+融合排序+统一 排序 – 融合层标记血统 – 针对性性能优化
经验&教训
• • • • • 推荐系统:算法 -> 调优 -> 多算法 -> 架构 架构是水到渠成,不是杞人忧天。 避免拿来主义,探索自身特点。 不要怕混乱,混乱代表空间。 快速生长,逐步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