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doc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
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
必1一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doc
必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2.黄赤交角的形成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二、教学方法及手段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
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
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学校:宿迁中学[教材依据] 南师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材分析]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之一,不仅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也是学习以后各章节时认识有关地域分异和地理事物季节变化的基础。
公转的地理意义包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由此在派生出来的季节变化。
公转与自转的复合运动姿势——存在黄赤交角的公转运动是导致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全然缘故,对公转过程及其特点的认识是明白得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基础。
[课程标准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明白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明白得五带的形成缘故,了解五带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1、逐步形成空间思维、时空联系的能力和观念。
2、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耀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能够用规律说明生活中日出日落时刻与昼夜长短等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以上过程,初步认识和树立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被人类逐步认识把握和利用的等观念,增强探究自然的爱好。
[教学重点]1、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及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缘故,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1、黄赤交角的形成。
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缘故。
[教具预备] 地球仪、多媒体设备及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影子在一天中长短的变化,并摸索其变化缘故是什么?[讲授新课]一、地球的公转【提问】地球除了不断围绕地轴自转之外,还在不停的公转。
哪位同学能依照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提示学生注意把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看和评判演示是否正确。
地球公转的意义(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第二节地球公转的意义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地球公转的意义进行讲解。
首先介绍了地球公转的特点:方向、轨道、周期、速度,增强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然后重点阐释了地球公转的意义: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描述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运动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详细介绍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认识地理在生活中的用处。
3.昼夜长短的变化。
分析了昼夜长短的判断以及变化规律。
4.五带与四季的形成。
介绍了五带的形成原因及划分,同时介绍了四季的形成原因以及不同地区四季的划分。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
2.理解黄赤交角以及影响。
3.熟练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提高判读光照图的能力。
4.学会运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5.培养通过日常地理现象探究地理原理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认识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节气及季节变化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综合思维: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黄赤交角、昼夜长短、太阳高度及季节等产生及其影响。
3.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认识区域所在时区及自然地理特点。
4.地理实践力:通过生活体验或户外活动,认识太阳日出日落的方位、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
教学重难点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第1课时【老师】导入:同学们家里是否装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应该怎样安装?为什么?【学生】思考、自由回答【老师】预知知答案,请听下面讲解第一节地球公转的意义(板书)【老师】首先我们一起看看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展示:教学目标【学生】听讲、划重点【老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地球是沿着什么方向公转的吗?首先先请同学们观看地球公转的视频演示,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和轨道形状。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地球运动的过程。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 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概念和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意义。
2. 讲授新课: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应用,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
4.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后续章节可随时为您提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相关的时事新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推荐学生阅读地球运动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高中地理_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新课标《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一三原“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1.结合图文资料,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2.通过演示,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分析说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3.通过绘图分析,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4.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比较等,培养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学习重、难点】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设计思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以“公转概况——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为线索,以“太阳直射点运动的原因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为重点,层层推进,得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阐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活动探究 知识小结1、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在平面侧视图(右图)中找出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地轴的倾角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往返运动 如果黄赤交角为零,教师演示。
【合作探究1】1、观看视频,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要求:① 注意地轴倾斜的方向始终不变。
② 注意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③ 注意二分二至时,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完成学案活动题:(1)在图中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写出其具体日期,并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2)在图中标出今天太阳直射点所在大体位置及其移动方向。
引导学生说出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不同地区的太阳直射次数。
独立思考之后,将答案写在导学案上,并进行小组讨论,展示成果学生画好图后,利用投影仪展示教学视频的应用PPT过渡: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从而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教案及教学设计
地球的公转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理念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
本节课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学的思想。
通过活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
2、采用讨论比较方法展开活动考虑到学生以前学过一些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
采用比较法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异同点,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以及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
3、通过课件的展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搜集一些关于地球运动的资料,对教材中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加以补充、说明。
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2、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3、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1、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及带来的影响。
2、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2、地球公转且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产生①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
②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
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四季的变化教学用具:课件、学生自备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地球运动实况录像,请学生观察。
讲授新课:电脑屏幕显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一、地球的自转二、地球的公转屏幕显示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展开讨论究竟是天转还是地转。
全班同学分属两种观点,各抒已见。
引导学生参看阅读材料,达成共识地转。
屏幕介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及其发表的科学巨著《天体运行论》。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1.3地球的公转⼀、教学⽬标:(⼀)认知与技能1、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向和周期,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的地理意义。
2、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及依据。
(⼆)过程与⽅法初步学会运⽤地球公转轨道演⽰地球的公转。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并通过学习使学⽣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对学⽣进⾏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初步树⽴正确的科学宇宙观。
⼆、教学流程三、教学过程(⼀)复习地球的⾃转并引⼊新课内容:1、地球⾃转的基本知识复习。
2、《两⼩⼉辩⽇》引⼊新课(⼆)新课内容:1、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教师演⽰《地球公转运动》的多媒体课件,指导学⽣观察地球运动⽅向和状态。
组织学⽣观察分析:(1)、地球公转的⽅向:⾃西向东绕太阳转。
公转⽅向和⾃转⽅向相同。
同样⾃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转——以地轴为中⼼,公转——以太阳为中⼼,⾃转、公转同时进⾏。
(2)、地球公转的周期:⼀年(即365天5⼩时48分46秒)。
[历法上规定平年为365天,多余的1/4天,即四年则多⼀天,就安排⼀个闰年为366天。
闰年的2⽉是29天,平年的2⽉是28天。
](3)、地球公转的轨道平⾯与地轴是保持约66.5度的夹⾓。
[看书P10夹⾓⽰意图,知道⾚道平⾯与公转轨道⾯的夹⾓为23.5度] 公转时,倾斜⾓度始终不变,倾斜⽅向保持不变。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总是歪着⾝⼦进⾏公转)活动:学⽣分组演⽰地球的公转运动。
正因为地球总是歪着⾝⼦公转,所以产⽣了⼀系列⾃然现象,⽐如说⼀年的四季变化(正午太阳⾼度的变化)。
2、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成66.5倾斜⾓,公转时,倾斜⾓度始终不变,倾斜⽅向保持不变,因此在⼀年中,太阳光直射光线就会照射在不同纬线上,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发⽣变化,这样,就会引起全球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度⾓的变化,因⽽形成四季。
高一地理 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2课时教学设计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教学设计: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2课时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以及由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和季节的变化等,其核心内容是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黄赤交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理解它的关键是要在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成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从而形成四季的过程。
学生已经学过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本节课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就是在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基础之上再次建立和发展的地球运动规律和意义。
认识的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
地球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两者的叠加、合成形成了地球的运动。
由于地球的公转不但与地球的自转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还是后面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具有开启地理学大门的钥匙的作用,是地球运动的核心内容。
教学重点是黄赤交角,因为它是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产生的根本,是推导和认识地球公转地理过程及其现象的出发点。
要解决这个重点,关键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考虑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级和五带。
二、目标及其解析(一)目标定位1.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
2.掌握黄赤交角,并理解其影响。
3.理解并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二)目标解析1.要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需要直接阅读教材,通过与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相结合来理解和掌握。
2.掌握和理解黄赤交角,关键是要理解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产生的根本,是推导和认识地球公转地理过程及其现象的出发点。
3.要理解并且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首先阐述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再在建立空间思维的基础上,掌握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_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_教学设计_刘江涛
,
昼 夜长
■
s
的
变化 五 带划 分
f
地 球公 转
I
正 午 太 阳 高 度 的 含 义 结 合 生 活 实 际 理 解 太 阳 高 度 与 季 更 替 P
, ,
T
丨
叫
丨
物 体影 长 之 间 的 关 系 为 正 午 太 阳 高 度 时 空 变 化规 律 的
…
一
昼 漸短
.
昼 短 夜 长
(
2
)
我 国 住 宅 楼 的 楼 间 距从南 方 地 区 到 北 方 地 区 有
,
m
什 么 变 化
1
,
为 什么 ?
设计 意 图
、 ,
:
通过 解决 生 活 中 的 问 题 激 发 学生 的学
,
设 计 意 图 通 过 分组 实 验 合 作 探 究 让 学 生 学 会 运
( )
,
。
求是 分析地 球运 动的 地 理意 义
,
“
”
。
在 黄 赤 交 角 和 地 轴 设 计 意
,
图
:
从生 活 中 的 问 题 引 人 让 学生 带着 问 题
,
倾 斜 方 向 基 本 不 变 的 条 件 下 地 球 公 转 引 起 了 太 阳 直 射 进 人 课 堂 问 题促 使 思 维 进 人 预 热 和 启 动 状 态
( 1 )
说 出 石 家庄
一
年中 昼夜长 短 的变化特点
[
]
。
。
(
2
[
]
、
)
。
;
(完整版)《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课标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方面内容,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球的运动要求是:一是“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公转”;二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是观测不同季节太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
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公转轨道、方向、周期,并解释产生的季节变化。
2.例举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说明是由地球公转而产生的;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演示、合作探究、动手实验、地理观测等方式理解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地球公转运动的探究,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地理学习兴趣;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体会地理学科的价值。
重点难点 1.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2.四季的形成。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同学们,最近早晨上学天亮的迟了还是早了?为什么?(学生议论纷纷,表现出极强求知欲)。
这就需要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地球的公转。
(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对照“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预习课文,完成下面的内容。
(1)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叫________.(2)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是______,方向是_______,周期为______.(3)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是:地轴是______的,且_______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_________.(学习预习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略图)(检查预习)分别请四位学生上台完成下列活动,其他学生帮助纠错,教师指导。
1,在图中指出太阳、地球,用手指画公转轨道并说出轨道形状。
2,标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
3,在公转的四个位置上画出赤道、回归线、极圈,并说出纬度。
【公开课教学设计】《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教案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习内容特征分析】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
本课内容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并列的内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因此这节课又是前边所讲内容的继续。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及其计算方法与应用。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学生特征分析】前面学生已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黄赤交角的概念,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但还存在空间感和动态感不强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过程方法:运用地球仪,自制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和难点。
情感态度: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及地球仪,学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由黄赤交角说开去,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运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实验演示)演示地球在不同的公转位置上,用激光笔模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让学生初步感知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1.2.2 地球的公转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等基本特点。
2、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球仪演示与AR视频的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绘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演示操作与观察,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与产生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与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教法设计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合作和交流的过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教学目标、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有机的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与交流。
教学中通过观察、模拟演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启发、指导观察、比较、讨论、归纳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等地理现象的产生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意义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公转过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地理现象,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地球公转示意图、季节变化示意图等。
2. 教学案例:地球公转在不同地区的地理现象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提问: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有什么区别?1.2 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讲授新课2.1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2.2 分析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等地理现象的产生机制。
3. 案例分析3.1 展示地球公转在不同地区的地理现象实例,如北极熊迁徙、东南亚水稻种植等。
3.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 课堂小结4.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意义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4.2 强调地球公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5. 布置作业5.1 请学生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标注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变化等地理现象。
5.2 结合生活实际,调查所在地区的季节变化规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6.1 介绍地球公转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农业、旅游业等。
6.2 探讨人类如何利用地球公转规律,调整生活和工作节奏。
七、课堂互动7.1 提问: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7.2 学生分享调查结果,讨论所在地区的季节变化规律。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经典教案
第四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考点、热点回1、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周期等特征。
2、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含义及其影响。
3、理解并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要点释义1、地球公转的特征(1)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方向: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3)周期:1恒星年,即365天6时9分10秒。
(4)速度:随公转位置而变化。
①一月初,公转速度最快,近日点,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冬半年。
②七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远日点,太阳直射北半球,南半球冬半年。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黄赤交角(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一般状况(以北半球为例)。
①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②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降低。
②季节变化。
(3)四季更替和五带①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导致太阳辐射既有时间的变化,也有空间的分异。
②三、难点考点、方法探究考点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运动规律见下图。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3.黄赤交角对气候的影响若黄赤交角为零,则太阳始终直射赤道,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就不会形成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4.黄赤交角变化对四季五带的影响若黄赤交角为零,地球上将不存在四季的更替现象,也不会出现五带。
[规律方法]图解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理解几种数据间的关系。
如下图:(1)(2)(3)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和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三看”:1.昼夜长短状况——看“位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特点。
2. 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1. 地球公转方向与周期的理解。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成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公转的过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地球公转示意图。
3. 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案例。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环节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2. 提问: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周期是多长?环节三:课堂讲解1. 讲解地球公转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讲解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的成因。
3. 举例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四:小组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环节五:课堂小结环节六: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
2. 举例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思考:地球公转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六、教学拓展:1. 讲解地球公转与其他行星公转的异同。
2. 介绍科学家对地球公转的研究历程。
3.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公转与地球生态环境的关系。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地球公转示意图,判断不同季节的位置。
2. 计算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3. 举例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八、学习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球公转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程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领域:地理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2)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特点;(3)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天体运行图,分析地球公转的轨迹和特点;(2)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过程,观察并记录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地球公转对地球气候、季节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球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特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的形成机制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2)演示法: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过程;(3)观察法:观察地球仪和天体运行图;(4)小组合作:探讨地球公转对地球气候、季节的影响。
2. 教学手段:(1)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过程;(2)PPT:展示地球公转的相关图片、图表和动画;(3)黑板:板书地球公转的轨迹和特点。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提问:什么是地球公转?(2)学生回答:地球绕着太阳转动。
2. 探究地球公转的轨迹和特点(1)观察地球仪和天体运行图,分析地球公转的轨迹;(2)讲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3)阐述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4)介绍地球公转的特点(椭圆形轨道、地轴倾斜)。
3.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昼夜长短变化: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形成昼夜长短的变化;(2)四季更替: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导致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形成四季更替;(3)五带划分: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更替,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带划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滦县第二中学蔡红艳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与口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
本课内容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并列的内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
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
因此这节课又是前边所讲内容的继续。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教学对象分析前面学生己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但还存在空间感和动态感不强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三)教学环境分析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再加上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乂比较弱,所以我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理解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和难点。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夭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 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及成因。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及成因。
(一)Flash演示法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
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二)图解法图解导析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最直观手段。
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的平台。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问观看动画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
学生与教师一起观看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以后的复习深化。
(三)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如解释学校作息时间表进行调整: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推迟了,为什么呢?暗示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激发求知欲。
五、教学流程图开始观看、论证六、教学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的活动(一)[导入新课L学生的活动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地理问题,比如以下地理问题1.你观察过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吗?一天之内他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2.放暑假和放寒假时,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吗?3 .我国南极科考队为什么选在我国冬半年前往南极考察?【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使学生明白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讲授新课]:(多媒体)展示F动画,让学生注意随地球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情况。
【整合点】用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直观、形象。
同时这样也可以为后面重、难点的讲解做好铺垫。
1.昼夜长短以北半球夏至日为例分析全球昼夜长短情况(多媒体)呈现F动画,让学生思考:图中P点为北半球任取的一个地点,随地球自转一周,P点处位于昼半球的时间比位于夜半球时间更(长、短),因此,此地为昼—夜—o(教师)利用动画讲清昼弧、夜弧。
总结结论:如果:昼弧〉夜弧则昼长夜短如果:昼弧〈夜弧则昼短夜长如果:昼弓瓜二夜弧则昼夜相等(学生)利用F动画分析:①北半球和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各如何?%1赤道上昼夜长短情况如何?%1此口北极圈内和南极圈内昼长各为多少小时?%1由北向南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是什么?(教师)给出答案:①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1赤道上昼夜等长。
%1北极圈内昼长24小时;南极圈内昼长为0。
%1由北向南昼长逐渐变短。
【整合点】突破学生的思维局限,用动画演示昼夜长短,给学生比较生动的印象,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 J(多媒体)展示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整合点】用动画演示昼夜长短的变化,给学牛比较牛动的印象,容易理解。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春分日的光照图,并让学生思考:太阳直射_一_全球各地昼夜长短情况一 O(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答案。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夏至口的光照图,并让学生思考:太阳直射―…北半球昼—夜—,昼长为一年中的最值,北极圈以北出现—现象。
此口以后, 北半球昼渐—,夜渐。
南半球相反。
赤道上昼夜—O(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答案。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秋分FI的光照图,并让学生思考:太阳直射一一.一全球各地昼夜长短情况-O(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答案。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冬至日的光照图,并让学生思考:太阳直射―一.一北半球昼—夜昼长为一年中的最值,北极圈以北出现—现象。
此日以后, 北半球昼渐—,夜渐。
南半球相反。
赤道上昼夜—。
(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答案。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次年春分日的光照图,并让学生思考:太阳直射――全球各地昼夜长短情况一 O(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答案。
3 .正午太阳高度(多媒体)呈现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F动画。
(教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角。
【整合点】利用动画讲解这两个概念学生容易理解,形象、直观。
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春、秋分口太阳光照图。
(学生)思考:太阳直射此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为并分组讨论,总结出答案。
(教师)作出总结、评价。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夏至日太阳光照图。
(学生)思考:太阳直射此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为O并分组讨论,总结出答案。
(教师)作出总结、评价。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冬至日太阳光照图。
(学生)思考:太阳直射—此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为O并分组讨论,总结出答案。
(教师)作出总结、评价。
(教师)让学生在前边所思考过的春、秋分,夏至,冬至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再思考任何一天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规律(教帅')呈现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动画。
(学生)边看动画边思考: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位于何处时,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离太阳直射布最近,赤道以南离太阳直射布最远?(教师)总结答案。
并让学生回想刚讲过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给出结论:一年中,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
(教师)呈现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动画。
(学生)边看动画边思考:冬至日, ____________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
整合点利用动画观看、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冬至口的最大值、最小值的范围直观、形象,一目了然。
(承转)前边分析的是夏至日和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情况,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还要考虑春、秋。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春分日以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动画。
(学生)边看动画边思考:此日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赤道以南逐渐变O(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夏至日以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动画。
(学生)边看动画边思考:此口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 赤道以南逐渐变O(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秋分日以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动画。
(学生)边看动画边思考:此日后,赤道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南回归线以南逐渐变O(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冬至H以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动画。
(学生)边看动画边思考:此日后,赤道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南回归线以南逐渐变O【整合点】学生边看动画边思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容易理解,也有助于知识的掌握。
(承转)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有规律变化,地球上因而产生了四季和T UH-J LTfT o⑴四季的划分(教师)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划分的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二季的过渡季节。
然而这样的划分,与各地实际气候的递变并不符合。
⑵五带的划分(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五带的划分图。
(学生)看图思考:①五带是怎样划分的?%1有阳光直射的有哪个温度带?%1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哪些温度带?(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总结。
【意图】培养学生从图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重点难点偏多,希望同学们多复习记忆。
(四)板书设计: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三.四季和五带的划分七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这次课上, 由于知识比较复杂,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足等原因,使得地球公转的规律和意义在理解上有很大困难,为此在课堂练习和教学进度上可以做一些相应的改动,还有亲自动手对知识的学习很有帮助,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