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建构和几个重要指标的引入

合集下载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

控 制 性详细规划Reg ulat ory D etai ledP lann ing44【摘要】为解决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缺乏灵活性的问题,变被动控制为主动引导,提出了用地适建分级要求和分区平衡控制方法,引入了得地率、集中绿地率、建筑限低等指标,并对其指标体系进行了梳理完善。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方法;指标体系EXPLORATION O N METHODOLOGY OF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 A ND INDEX SYSTEM YU Yiding; HU YuepingABSTRACT: With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flex-ibility of current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by shift-ing the regulation mode from passive control to active guidance,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regulation method of grading demand of proper land-use and land-use quantity balancing in one district. And in the process of improving the regulating index system,indices are introduced such as ratio of land property,concentrative green land ratio, limited lowest building height etc.KEYWORDS: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regulat-ing method;regulating index system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实施规划管理的核心层次和最重要依据,也是城市政府积极引导市场、实现建设目标的最直接手段。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建构和几个重要指标的引入知识讲解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建构和几个重要指标的引入知识讲解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建构和几个重要指标的引入知识讲解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建构和几个重要指标的引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确定的规划层次之一,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同属详细规划。

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如何实现控制,既实现政府的城市建设目标,引导城市建设发展,又不至于成为被动控制和消极控制,已经成为当前控规的一大难题。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控规仅仅是规划管理的一个参考,未能起到应有的控制与引导作用,大部分内容在管理审批实践中均有所调整。

在工作中甚至出现规划刚刚编制完成有关指标就面临更改的强烈要求。

而且,当前控规编制中的突出矛盾是控制有余引导不足。

过分强调控制作用,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样化,市场和形势瞬息万变的实际,显得缺乏灵活性。

特别是在控规编制的核心——指标体系确定中存在很多问题。

1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内容与存在问题1.1 规划控制指标体系任何城市建设活动,其构成内容包括土地使用、设施配套、建筑建造、行为活动四个方面。

1、土地使用(1)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作出规定。

其控制内容为土地使用性质、土地使用的相容性、用地边界、用地面积等。

(2)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城市良好的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聚集量作出合理规定。

其控制内容为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容量、绿地率等。

2、设施配套设施配套是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保证,即对建设用地内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提出定量配置要求。

公共设施配套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设施和商业服务业等配置要求。

市政设施配套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库)及市政公用设施容量规定,如给水量、排水量、用电量、通讯等。

设施配套控制应按照国家和地方规范(标准)作出规定。

3、建筑建造(1)建筑建造控制是对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布置和建筑物之间的群体关系作出必要的技术规定。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确定的几点建议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确定的几点建议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确定的几点建议1.确定关键目标和绩效指标:在制定详细规划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关键目标和绩效指标。

关键目标是指实现计划所需达到的目标,而绩效指标是衡量目标实现情况的标准。

确保这些目标和指标具有明确性、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以便后续的控制工作能够准确进行。

2.参考相关指标和标准:在确定控制指标时,可以参考相关的指标和标准。

这些指标和标准可以来自行业的最佳实践、相似项目的经验教训,或者是政府法规等。

通过借鉴已有的指标和标准,可以提高控制指标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制定合理的时间框架:控制指标的制定应该基于合理的时间框架。

时间框架是指确定指标的起止时间和监控频率。

根据不同的项目和工作内容,可以确定不同的时间框架。

例如,对于长期项目,可以使用年度或季度为时间框架;对于短期项目,可以使用周或日为时间框架。

4.考虑风险和不确定性:在确定控制指标时,应该考虑到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对于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指标来进行监控和评估。

例如,在项目进展方面可以制定控制指标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延误风险。

5.保持指标的有效性和可调整性:在实施过程中,控制指标可能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

因此,应该保持控制指标的有效性和可调整性。

定期评估和审查控制指标的适用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控制指标能够持续有效地监控和评估工作的进展和成效。

6.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协商:控制指标的确定应该是一个共同协商的过程。

与相关的执行人员、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协商,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确保控制指标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这样可以提高控制指标的可接受性和可行性。

7.建立有效的监控和评估机制:最后,确定控制指标之后,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监控和评估机制。

通过建立相应的数据采集、报告和反馈机制,及时获取项目进展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评估。

通过监控和评估的结果,可以了解问题所在,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和控制要素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和控制要素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和控制要素——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二版)读书笔记红字部分个人感受,黑字部分原文摘抄■控规涵义:以总规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空间环境、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等控制性指标。

■控规特征:(1)控制引导性和灵活操作性(2)法律效应指导城市建设的刚性作用!不得擅自更改土地出让条件。

(3)图则标定规划内容和法律效应图解化■控规作用(1)承上启下(规划与管理两个层面)(2)与管理、开发结合,作为管理的依据(三分规划,七分管理!)(3)体现城市设计构想(给城市设计制定大致风格)(4)城市政策的载体(就是体现政府领导的各种政策)■控制核心体系包括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基本构成包括以下6个方面: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和行为活动。

不是每一个地块都必须将其全部表现。

一、土地使用控制1. 用地面积单位公顷,注意用地边界和征地边界的区别(征地面积>用地面积)2. 用地边界地块的用地边界原则(补充)1.严格要求相关规划、用地部门、单位划分地块2.以单一性质划定地块、一般一个地块只用一种使用性质(我觉得应该把“使用”变成“用地”)3.建议有一边与城市道路相临4.结合自然边界、行政界限划分地块5.考虑地价的区位差6.地块大小应与土地开发的性质规模相协调7.对于文物古迹风貌保护地段可单独划块,不给指定指标8.满足各种规划线的退让9.尊重现有土地使用权和产权新区地块规模3—5ha, 老区地块规模0.5—3ha二、土地使用性质控制用地有大类、中类、小类,控规要求到小类三、土地使用兼容1.用地兼容各地拟定了土地使用性质兼容表(比如说上海)兼容用地和混合用地是两个概念!兼容用地:一种用地性质,兼多种用途。

混合用地:多种性质用地的混合。

兼容用地在一个地块中,混合用地是不同性质的地块组成的2.建筑兼容在不同性质的用地内对建筑性质有控制3.两者的思考用地兼容,我们给出允许(给出兼容比例区间),不允许,按条件允许(让管理者自定)建筑兼容,我们给出允许,不允许,按条件允许(让管理者设定特定条件)四、环境容量控制分为自然环境(日照、通风、绿化)和人工环境(市政、公共服务配套)两个层面。

控制性详细规划——论述

控制性详细规划——论述

控制性详细规划学科整体框架: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定义、内容、成果、审批、作用与地位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确定的意义、如何确定、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比如容积率与哪些参数相关,如何确定)三、法定图则产生背景、存在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四、控规中如何加强法制化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和地位(1)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规划过程中,控制性详细规划占据了极其特殊的地位.在它之上有总体规划(包括分区规划),在它之下有修建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两者之间有效的过渡与衔接,起到深化前者和控制后者的作用,确保规划体系的完善和连续。

(2)管理的依据,建设的引导。

城市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中相脱节给城市发展事业带来了很大困难。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健全规划管理法制化制度,提高规划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即提供事先确定的、公开的、适当的城市规划作为管理的依据和建设的指导。

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层次、深度适宜,同时又是采用规划管理语言表述规划的原则和目标,因此它是规划管理的科学依据和城市建设的有效指导。

控制什么,怎么控制都有章可循,避免了主观性和盲目性;同时,控制性详细规划自身的法律效力及其相应的规划法规,也使规划管理的权威性得到了充分保证。

它提供的依据和指导将保证公平的长期实行,使不同的机构、组织和个人能够获得理想和协调的整体框架,从而有利于社会整体的持续发展。

(3)城市政策的载体。

城市政策是一定时期内为实现城市发展的某种目标而采取的特别措施,相对于城市规划原则来说,城市政策的针对性更强。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都包含储如城市产业结构、城市用地结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城市环境保护,鼓励开发建设等方面广泛的城市政策的内容。

例如,适当放宽规划地区土地使用强度控制,可以更多的吸引开发者的投资意向,从而带动地区发展;而对开发建设项目的多种选择,则可以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控制的分析

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控制的分析

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控制的分析作者:任亮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17期摘要: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本文作者主要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控制进行研究和分析,进一步为我国控制性详细计划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控规;地块划分;指标体系;详细规划1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内容1.1、规划控制指标体系(1)土地使用。

土地使用包括土地使用控制和环境容量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同等方面作出规定。

其控制内容为土地使用性质、土地使用的相容性、用地边界、用地面积等。

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城市良好的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聚集量作出合理规定。

其控制内容为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容量、绿地率等。

(2)设施配套。

包括公共设施配套和市政公用设施配套。

公共设施配套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设施和商业服务业等配置要求。

市政设施配套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及市政公用设施容量规定,如给水量、排水量、用电量、通讯等。

(3)建筑建造。

包括建筑建造控制和城市设计引导。

建筑建造控制内容为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等,还包括消防、抗震、卫生、安全防护、防洪及其他方面的专业要求。

城市设计引导是依照美学和空间艺术处理原则,从建筑单体环境和建筑群体环境两个层面对建筑设计和建筑建造提出指导性综合设计要求和建议。

(4)行为活动控制。

行为活动控制是从外部环境要求小发,对建设项目就交通活动和环境保护两方面提出控制规定。

交通活动控制内容为交通出入口方位、数量、规定允许人口方向和数量、交通运行组织规定地块内允许通过的车辆类型以及地块内停车泊位数量和交通组织、装卸场地规定装卸场地位置和面积环境保护控制通过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防止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折叠编辑本段概述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镇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用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的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折叠编辑本段区别1.所谓控制性详细规划就是平时大家所说的控规。

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具体落实成未来修建物的规划,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

两者区别是:控规是指标体系性的,用指标和色块指引和控制某地块的建设情况,属指引性的详细规划,具有弹性,具有法律图则的性质;而修规则是在控规的基础上落实某个地块的具体建设,涉及建筑物平面的造型,道路基础设施的布局,环境小品的布置等等~属确定性的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是规划管理部门根据控规要求审核总平面图,修规必须按照控规规定的功能分区、用地性质和指标进行布局。

折叠编辑本段制定折叠组织编制机关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折叠编制单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规划编制单位承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折叠编制要求1、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当地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历史文化遗产、公共安全以及土地权属等因素,满足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需要。

2、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经批准的城市、镇总体规划,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折叠基本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一)土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二)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用地指标;(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的用地规模、范围及具体控制要求,地下管线控制要求;(四)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绿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紫线)、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蓝线)等“四线”及控制要求。

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思考

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思考

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思考摘要: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为依据,以落实总体规划意图为目的,以土地使用强度为重点,它的特点是侧重于运用指标体系体现规划意图,直接服务于城市规划管理。

控规在实质上是一种城市规划的控制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反作用力。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控规的编制、管理及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亟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本文首先阐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和作用,然后归纳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促进控制性详细规划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土地;规范Abstract: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based on overall urban planning, zoning, intention to implement the overall planning for the purpose, with an emphasis on land use intensity, its characteristic is focused on using the index system reflects the planning intention, direct services in the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Control rules in is essentially a means of urban planning control, to some extent is a kind of reaction to market economy. At pres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control rules of establishment,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nstantly appear some new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needs to take measures to solve. This article first elaborates the legal status and function of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then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in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Key words: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Urban design; The land; specification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和作用(一)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律地位确立,编制走向规范。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及主要控制要素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及主要控制要素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及主要控制要素【摘要】从建筑建造、人文配套设施、环境最大容量度、土地使用强度、城市的总体规划指导及行为活动等六个方面研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因素。

为城市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进一步论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用地中的地位和含义。

【关键词】控制要素,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容量,配套设施,总体规划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前言控制性详细规划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流入我国以来,在城市规划行业中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随着城市规划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变化,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发挥这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是大部分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有关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理论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含义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为根据,重点是有效的使用土地,对建设用地的性质做出了详尽的规定。

对空间环境和土地的使用强度以及确定城市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及其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等都有不同的要求。

特别注重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相连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对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也有指导意义。

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一)战略层面规划以及操作层面规划是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这两个层面规划的中间环节,是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根据,有效的将总体规划的原则、思路、上层的调控转变为对城市土地乃至三维空间定量、微观调控。

因此控制性详细规划蕴含着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属性,它在整体调控范围内,又能根据实际用地情况灵活发展变化(二)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实现了规划理念、设计与规划管理的契合。

侯全华指出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与城市设计融合。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土地建设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注重城市规划的延续性。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政策为依托,在其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蕴藏着众多的城市政策内容。

比如: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构成、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情况、政策鼓励开发和建设、城市环境保护问题,并且传达政策方面的信息引领城市的社会、教育、经济、环境保护、城乡结合等协调发展。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

机动车出入口方位线
建议地块出入口方位、利于疏导交通
建筑基底线
控制建筑体量、街景、立面
裙房控制线
控制裙房体量、用地环境、沿街面长度、街道公共空间
主体建筑控制线
建筑架空控制线 广场控制线
公共空间控制线
延续景观道路界面、控制建筑体量、空间环境、沿街面长度、 街道公共空间
控制沿街界面连续性 提升地块环境质量、完善城市空间体系
容积率奖励
城市密度分区 环境容量法 人口推算法 典型试验法 经济测算法 类比法
(1)参照相关规范中对居住、商业、产业用地开发强度控制
居住用地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指标表《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试行)》
适用 范围
住宅平 均层数
容积率
用地 用地≥5公顷且 用地
≥15公顷
<15公顷 <5公顷
建筑密度(%)
其他指标
1、拆建比 2、敞地率(旷地率) 3、建筑面宽
三、控规指标的确定
(一)城市密度分区
(二)环境容量法
基于环境容量的可行性来制定控制指标,即根据建筑 条件、道路交通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状况及可能的 发展规模和需求,按照规划人均标准推算出可容纳的人口规模及 相应的容积率等各项指标。此方法优点在于计算比较简便,结果 在一定情况下比较为准确,缺点是指标确定因素较单一,综合适 应性不强。
控制公共空间用地范围
►用地兼容性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规划土地使用兼容性一览表》节选
社市

商文
医教一二
会政

类办业化体疗育类类仓道广 停 公公产保 可相容用地 居 公 金 娱 育 卫 科 工 工 储 路 场 车 用 共 防 安 水
类型 住 用 融 乐 用 生 研 业 业 用 用 用 场 设 绿 护 用 域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和控制要素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和控制要素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和控制要素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一种用来指导组织内部各项活动实施、运作的管理工具,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控制体系,以及明确的控制要素。

控制体系是系统内部实施计划和目标达成的一种机制,同时控制要素是指影响规划执行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控制体系和控制要素两个方面详细介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相关内容。

控制体系的构建1.目标设定:确定规划的目标,并与组织整体战略目标相一致。

目标应明确、具体、可衡量,并设置相应的指标和时间范围。

2.组织结构:建立适应规划实施的组织结构,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并确保信息流通的顺畅,构建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

3.资源配置:规划实施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持,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务资源等。

要合理配置资源,并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4.信息系统: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用于收集、分析和传递与规划实施相关的信息,以便提供实时的决策依据。

5.内部控制:建立一套内部控制机制,确保规划的实施符合法规和组织内部的制度要求,有效地管理风险,预防和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6.绩效管理: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对规划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控,及时调整策略和措施。

7.沟通协调: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促进各个部门之间、层级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确保规划实施的顺利进行。

控制要素的确定1.规划目标:规划目标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要明确规划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路径,以便对规划达成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

2.风险管理:规划实施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需要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计划,及时识别和应对潜在风险,以确保规划实施的安全和有序。

3.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是实施规划的重要保障,包括组织机构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

组织能力强的机构能更好地适应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4.沟通协调:规划实施需要多个部门之间、层级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调。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良好的沟通氛围和信息共享平台,能够促进各方之间的理解和合作,推动规划实施的顺利进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与控制要素2讲解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与控制要素2讲解

可量化的设计控制要素成为设计条件的常规内容 目前规划设计条件中,设计控制的要求以非
量化、描述性的说明为主,缺乏控制的力度。 有必要将一些设计控制要素作为必须的内容
固定下来,特别是可量化的那部分。
建筑高度
斜线控制的临江建筑高度 目前的控制中一般只设定可
以建设的最大高度,并未对建筑 主体的位置进行控制,这样造成 了地块内建筑都贴着临江一侧的 建筑红线建设。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强制性内容的确定应满足以上三项及其他 相关规定的要求。
谢 谢!
规划时对经营性设施的设置只需进行引导,无需做硬性 的规定;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该类设施进行放开管 理,减少对政府资源的占用。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控制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总计
类别 教育科研
规划项目
用地面积 (公顷)
布局位置 街坊编号 地块编号
建筑面积 (平方米)
经济效益; 3)纯经营型(竞争型)城市设施,特点是以市场为主
导。
1 非经营性设施 对于非经营性设施,应当从整体上对该类设施进行刚性
控制,包括设施的定性、定量、定位和定界等要素。总 的说来,可以把非经营性设施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 占地的设施,要严格规定其性质和规模,一律不得挪作 它用;另一类是住宅和公建的附建设施,在保证该设施 的正常使用不受影响,并且有相对独立的出入口的前提 下,可以在地块内灵活布置。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和控制要素
四、城市设计引导
扩展指导性指标方面,包括人口容量、绿地要求(水面率、 绿化率等)、建筑色彩引导、建筑形式及风格引导、界面要求 (连续度、贴线率、高宽比、最大、最小面宽等)、主楼位置 引导以及特定控制线(骑楼线、绿化控制线等)等。 注重城市设计与空间控制指引方面,主要从整体空间结构控制 (分区、廊道、界面、地标等)、专项要素控制、重要节点的 重点控制(公共中心、景观大道沿线等)、功能模块的通则控 制等四个方面进行分层次引导。

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指针对某个项目或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对预期结果进行控制的计划。

以下是一个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示例,内容包括计划目标、制定控制指标、确定控制频率、制定控制手段和制定控制措施。

一、计划目标:根据项目的目标和要求,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确保项目在进展过程中按照计划进行,达到预期的结果。

二、制定控制指标:根据项目的任务和要求,确定合适的控制指标,用于衡量项目的进展和绩效,例如进度控制指标、质量控制指标和成本控制指标等。

三、确定控制频率:根据项目的特点和时间要求,确定控制的频率,即进行控制的时间间隔。

可以根据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和重要节点来确定控制的频率。

四、制定控制手段:根据项目的特点和控制指标的具体要求,确定合适的控制手段。

可以采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项目的控制。

五、制定控制措施:根据控制指标和控制手段,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例如,如果进度偏离计划,可以通过增加工作时间、加强资源投入或调整工作安排等方式进行控制。

六、监控和评估:根据制定的控制措施,进行监控和评估。

可以通过使用项目管理工具和技术,例如甘特图、里程碑计划和进度表等,对项目的进展进行监控和评估。

七、调整和改进:根据监控和评估的结果,对项目进行调整和改进。

如果项目存在问题或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达成。

八、报告和沟通:根据控制的结果和调整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撰写相关的报告,并及时进行沟通和共享。

可以通过开会、汇报、会议纪要等形式,与项目团队、管理层和相关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协商。

九、总结和复盘:项目结束后,对整个控制过程进行总结和复盘。

可以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总结和分析项目的控制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为今后的项目实施提供借鉴和经验。

浅论生态控制与控制性详细规划

浅论生态控制与控制性详细规划

浅论生态控制与控制性详细规划随着城市控制性详细規划法定地位的确立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生态化趋势的日益明显,生态控制亟待延伸到城市控规阶段,确保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和环境保护能够落实到后续的土地开发建设中去。

为此,本文就生态控制思想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展开研究。

1 控规阶段生态控制元素的引入当前我国控规的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行为活动等六个方面的控制要素,并通过控制指标体系来达到控制和引导的目的。

其控制性主要还是体现在对物质环境的功能、公共卫生、安全和美学等维度的考虑和导引,尚缺乏系统的生态性建构,以及对城市特色的发掘与考量;控规硬性指标的确定也往往缺乏弹性和可操作性,缺乏针对个体地块开发设计的具体引导和控制。

因此,在生态语境下控制内容亟需有所补充和完善,控制技术与手段亟待拓展和更新。

本文提出在控规阶段多层面引入生态控制元素,正是为了这一目的。

"生态控制元素",即对城市生态性进行建构和控制的构成元素,代表生态可持续的思想、技术和方法。

有效的生态控制元素引入,其方式应是全方位,多层面,渗透性的。

因此,本文提出通过以下几个内容层面,多角度的在控规阶段引入"生态控制元素",探寻控规阶段"生态型控制"的可能。

(1)内容层面一:总体把控。

如果缺乏整体性的把握和市场敏感度,会使得规划控制和引导满盘皆输。

而当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实施了控规的全覆盖,控规对于城市开发的控制与引导力越来越趋于强化。

这些都对控规对于整体建设策略和开发控制的把握,提出了更严峻的要求。

(2)内容层面二:系统引导。

今天城市的生态性开发往往更加强调城市空间环境的特色、资源的优化配置、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公共利益的保障等,而当前控规控制体系的框架建构却恰恰缺乏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深化设计与引导。

(3)内容层面三:具体落实。

生态城市控规在由技术性蓝图逐渐转变为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应不断探索生态型的规划控制方法。

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1. 引言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的控制目标而制定的具体行动计划。

在项目管理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是项目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确保项目按照预期的进度、质量、成本和范围进行执行。

本文将介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定义、目的和步骤,并提供一些建议来帮助制定一个有效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2. 定义控制性详细规划是项目管理中用于控制和监测项目执行的详细计划。

它通过确定控制目标、制定控制措施、定义控制指标以及制定监测和报告机制来实现项目的有效控制。

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常在项目启动后的早期阶段进行制定,并随着项目的执行逐步完善和细化。

3. 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目的是确保项目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和要求进行执行,并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

它具体的目标和作用包括:•确定项目的控制目标和要求,明确项目的可控制性;•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和方法,确保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能够受到有效的控制;•定义控制指标和阈值,建立起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监测和报告机制;•提供项目各相关方进行控制和决策的依据;•为项目后续的控制活动提供指导和支持。

4. 制定步骤制定一个有效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4.1 确定控制目标和要求首先,需要明确项目的控制目标和要求。

这些目标和要求通常来源于项目的目标和需求,包括项目的进度要求、质量要求、成本要求等。

通过明确这些目标和要求,可以为后续的控制活动提供明确的方向和依据。

4.2 制定控制措施和方法在明确控制目标和要求之后,需要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和方法。

这些措施和方法应当与项目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相适应,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控制成本和可行性。

常见的控制措施包括规范和流程的制定、关键路径和风险的分析等。

4.3 定义控制指标和阈值为了监测项目的执行情况,需要定义一些关键的控制指标和阈值。

这些指标和阈值应当能够反映项目的关键结果和风险情况,例如进度的偏差率、质量的合格率、成本的控制率等。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并与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可以及时发现项目的偏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确定的几点建议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确定的几点建议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确定的几点建议摘要简要回顾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的历程,提出了控制指标的确定是目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同时简单介绍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综合指标体系组成,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控制指标的一般确定方法,并提出在实际工作中常出现的几项调整要求较多的控制指标如地块用地性质、建筑控制高度、绿地率、配置停车泊位等,最后就地块用地性质、建筑控制高度、绿地率、配置停车泊位四项控制指标的确定提出建议; 关键词区域分析建筑高度控制指标集中绿地率上限与下限控制1.引言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城市规划层次,其技术框架参考了美国的“区划”;它近2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形体示意阶段、控制指标抽象阶段和目前相对完整系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为依据,以落实总体规划意图为目的,以土地使用强度为重点,它的特点是侧重于运用指标体系体现规划意图,直接服务于城市规划管理;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实施规划管理的核心层次和最重要依据,是城市政府积极引导市场,实现建设目标的最直接手段;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控规仅仅是规划管理的一个参考,未能起到应有的控制与引导作用,大部分内容在管理审批实践中均有所调整;在工作中,甚至出现规划刚刚编制完成,有关指标就面临更改的强烈要求;而且,当前控规编制中的突出矛盾是控制有余,引导不足;过分强调控制作用,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样化、市场和形势瞬息万变的实际,显得缺乏灵活性;如何合理的确定控制指标以引导和控制城市合理建设发展,已成为当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一大难题;2.控制指标的确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工作核心是在准确的土地使用空间组织的基础上,具体确定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两项控制,制定定性、定量的控制要求;其具体工作是:确定各项用地使用强度、人口密度、建筑的建造量、高度等,这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都由控制指标来表达; 目前,常用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综合指标体系可分为:规定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两种;前者是必须遵照执行的,后者是参照执行的;规定性指标:包括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建筑控制高度、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指导性指标:包括人口容量、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要求、建筑色彩要求、其他环境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控制指标的确定方法一般有反馈法、比较法、经济法、标准法和容量法五种;其中,标准法主要适用于以居住生活区为主的规划地段,而容量法则只适用于旧城改造与居住区规划;由于这些方法均有长短,且侧重点不同,故较为科学的做法是结合上述方法综合考虑,通过比较验算后,制定出适宜的控制指标数值,该数值应该是个范围值; 3.几点建议依据有关数据统计和分析,在规划管理部门已经受理的控规调整案例中,集中在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控制高度、绿地率、建筑密度和停车泊位这六项指标的调整需求较多,且就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控制高度这三项指标的调整幅度较大;下列就顺德实际工作中,调整需求较多的几项控制指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引入“区域分析”,合理进行用地“定位”和“定性”在很多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规划的地块在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阶段一般都已明确其用地性质、道路交通等条件,所以规划师往往直接将规划的重点就放到地块内部的用地布局、交通组织以及形态控制上,从而缺乏对上一层次规划针对本地块所做出的规定性的要求做深入分析;因此,控制性详细规划从指导思想和规划理念上就缺乏准确的方向,各项规划要素也难以有切实的依据和科学的定位;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引入“区域分析”,结合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将要规划的用地及其周边用地的现状情况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才能保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正确把握规划用地的“定位”和“定性”,才能更加合理布设规划区内的用地结构和配置配套设施,明确规划区在城市整体景观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角色;通过高度控制分级和高度分类,进行建筑高度综合控制管理;高度控制分级“高度控制分级”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体现城市建筑高度管理中的刚性影响因素与弹性影响因素,在规划管理中需要不同的力度;仔细分析在影响建筑控制高度的各项因素中,刚性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城市特色风貌和肌理保护因素;文物保护、上层次城市景观控制要求;技术控制因素,如航空港、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等周围的建筑;针对刚性影响因素在规划管理中要求能够也必须以真实、直观的技术手段加以描述和限制,要求以客观标识反映其刚性特征,以真实、客观、精确的技术平台,对建设项目进行客观评价,对不符合限定条件和技术要求的方案实行一票否决,并可以指导和支持方案调整;弹性影响因素包括:城市轮廓线、街道比例和尺度、城市重点景观视廊等;对于弹性影响因素,确定指标的基本技术手段为城市设计;完成城市设计的区域可以将成果作为控制依据,没有进行城市设计区域的个案不宜进行限制;建议对城市重点区域进行城市设计研究,以弥补此项不足;对一般区域可不做硬性要求;根据刚性影响因素与弹性影响因素的控制的不同,提出建筑高度控制分级划分标准表1;其中一级A针对的是刚性影响因素的控制;二级B和三级C针对的是弹性影响因素的控制管理,并根据所处区域对城市景观控制的重要性不同,划分为两级不同高度控制分级,采取不同的规划管理措施;表1:建筑高度控制分级注:本分类以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第4.3.1条建筑高度的控制中的相关规定为依据;科学合理划定“高度分类”通过研究总结各种建筑规范可以明确,建筑设计标准的划分与建筑的使用性质联系密切;各类建筑由于使用性质、使用要求不同采取的是完全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即使在民用建筑中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设计标准也不同;因此,在划分建筑高度分类时,可以依据建筑的使用性质不同,分别按民用建筑分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及农业建筑采取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同时,通过分析研究各种建筑设计规范可以发现,很多影响建筑设计标准的重要因素都与高度指标密切相关;由于建筑高度的不同,须满足的规范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建筑防火规范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之分;所以,在划分建筑控制高度分类时,应与建筑设计规范中的各种要求紧密衔接,这样就可以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节约能源、节约材料的设计理念,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控制;因此,在充分研究和总结各项相关建筑设计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建筑控制高度管理分类办法:与建筑规范相结合,增加了建筑层数的控制要求,将原有的11项分类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不同划分为3-5类,每级的划分都以一定的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为依据,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增加建筑控制高度分类的科学性,即每一级别的划分都有“法”可依;表2:民用建筑高度分类注:①:以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中对建筑控制地带的相关要求为依据进行划分;②:以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第3.1.2条民用建筑高度与层数的划分为依据进行划分;③:6 0m高度按 1 8层居住建筑每层 5m计算取整获得;④:以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第3.1.1条民用建筑的分类为依据进行划分确定;⑤:以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第三章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中对高层建筑的防火分类的划分为依据;⑥:以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第3.1.2条民用建筑高度与层数中对超高层建筑的划分为依据进行划分;⑦:以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第1.0.5条中的特殊要求为依据划分;表3:工业建筑高度分类注① :以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相关要求为依据;综合控制管理明确了建筑控制分级与高度分类后,为达到科学合理的控制管理目标,在编制指标和管理中拟采取控制分级、高度分类与详细控制数值综合控制管理办法;如:其中,“控制分级”是首要控制条件,列在数据的首位,即某一用地的建筑高度的主导影响因素是属于刚性因素,还是不同控制级别的弹性因素;“高度分类”是次要控制条件,即某一用地的建筑高度具体分类控制范围;“详细控制数值”为“高度分类”的具体说明性条件,即某一用地的建筑高度具体控制高度值;增设“集中绿地率”作为绿地率的补充控制指标目前,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绿地率的提法是一种泛绿色用地概念;只要是建筑基底规定距离以外,除去道路、停车用地的绿色空间,均算作绿地面积纳入绿地率的计算;它与建筑密度成了直接对应的数据,在指标规定中并没有较大控制意义;因此,建议将集中绿地率纳入控制指标之中;集中绿地率是指地块内集中建设的绿地面积与地块用地面积的比值,以百分比的方式表示,这是对原绿地率指标的完善,在实际操作中具有更大建设指导意义;停车位配建指标的上限与下限控制传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停车位控制的办法是基于功能配置优先的原则之上的,这是城市进入机动化时代初期,为应对城市停车空问的绝对不足而普遍采用的手段,因此是特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小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城市道路负荷不断加重,城市道路交通的状况不断恶化,城市交通进入资源约束阶段,停车位控制原则也逐步转向资源限制优先, 即不仅要考虑建筑使用的基本需求,还要研究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的限度,自觉地把停车位控制纳入对交通需求管理TOM的系统中,保证城市交通的良性发展;从功能配置优先到资源限制优先,是停车位控制理念的重要转变;在资源限制优先原则指导下,停车位控制强调下限管理,即某种类型的建筑物一定要按照某种比例,配建与其规模相当的停车位,以满足小汽车的使用要求;在资源限制优先的原则指导下,停车位控制更强调上限管理,即一定区域内所能容纳的小汽车停车位必须与本地道路承载能力相协调,以保留充分的道路空间,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地区的广义可达性;资源限制优先并不意味着要控制小汽车的拥有,而是强调对使用小汽车行为的控制;落实到规划指标控制方面,不应过分控制住宅配建停车,而应将重点放在控制就业岗位、公共建筑的停车方面;对于居住建筑而言,停车位是车辆的家,是所有出行的基本出发地;控制指标应以下限管理为主,上限管理为辅,尽量做到车有其位,这对于保障居住区正常的停车秩序非常重要;对于公共建筑而言,停车位是所有车辆的目的地;为控制汽车的过度使用,控制指标应以上限管理为主,下限管理为辅,以道路通行能力来限制和校核停车位配置的总量;对于工业建筑而言,停车位是货运车辆的中转地;控制指标应以下限管理为主,上限管理为辅,充分考虑车辆的集散及货物转运的问题,以保障道路具有良好的通行能力;4.结语“三分规划,七分管理”,控规不管编制得多么完善,仅仅是城市建设的基本依据,只有通过实施管理才能变成现实,任何规划实施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都可能使控规的设计意图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因此,只有做好规划的宣传工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参与和监督规划的实施工作,才能充分发挥控规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管制作用,促进城市建设的健康协调全面发展;。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是定性、定量、定位和定界,因此,建立定性、定量的指标体系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键。

目前进行的有关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与实践,都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的确立放在重要的地位。

1、控制指标的内容构成(1)地块划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范围,应从城市的一个完整地域结构出发,其第一步是根据建设用地的区位、土地使用性质、土地出让和房地产开发的要求,综合空间环境结构设想及开发的可行性,划分基本地块,编排地块号码。

在此基础上,确定各地块的用地面积和各项控制指标。

一般规定最小地块面积和宽度、深度,防止过小尺度的开发活动。

地块边界线要具备可识别性。

地块大小与用地特点有关,用地集中、性质单一的,地块可大一点,用地零碎分散,地块要小一点。

地块的大小还与开发建设的方式有关,统一开发,地块划分可大一点,多渠道开发的用地,地块划分小一点。

一般而言划分地块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旧城区和沿街地段分块宜小,新建居住区分块宜大;②至少与一条道路相邻;③用地性质尽量单纯;④同类用地控制要求大致相同;⑤保护地段单独划出。

(2)土地使用性质及兼容范围确定城市土地使用性质,一般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用地分类标准》(GBJ137-90)将土地划分至小类。

具体的类别划分与所在城市的规模、城市特征、所处区位等有关。

一般的规律是大城市分类多、小城市分类少;老城区分类多、新开发区分类少;中心区分类多、边缘区分类少等等。

由于国标制定较早,有些分类已不适应使用要求,可结合实际要求研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分类,对它进行补充和发展。

土地的分类还应考虑土地使用性质的兼容,即以某一类土地使用性质为主,兼容其它性质,如在居住用地(R)中,可兼容小型的办公用地(C)。

近年来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土地使用功能概念,以混合土地使用最为常见,它以某一类土地使用性质为主,与其它性质的土地相混合,如商住用地(C2/R)等。

浅析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方法与指标体系

浅析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方法与指标体系

浅析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方法与指标体系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至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通过概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意义及相关控制方法,并分析了控规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优化设计措施,完善优化控规指标体系,使得控规指标体系的作用充分发挥。

标签控规;控制方法;指标体系;规划1.控制性详细规划简述1.1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起源于国外的区划,是大多数发达国家政府对土地使用规划的管理途径。

它可以规范建筑高度、地块密度以及类似的属性,或者某种以上属性的综合。

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以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为基础,其主要目标为落实总体规划目的,重点规划规划土地使用强度,侧重对指标体系的运用,实现规划意图。

其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政府引导市场,从而达到实现建设目标的目的。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几乎每一个影响地价的重要变量都得到了严格的控制,而非控制视觉美感,视觉美感通过其它引导性手段来控制。

1.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意义1.2.1 控制规划公共用地的类型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用于控制、规划公共用地的种类、规模及布局,帮助政府分布公用设施,合理保护公共利益与生态价值。

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严格保护公共设施与生态设施,提高土地开发的效益、公共效益与生态效益。

1.2.2 协调城市用地功能及开发顺序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功能与开发顺序,避免地块功能冲突或开发建设冲突,提高城市用地的经济效益。

控制性详细规划还通过协调社会行动,确保公众的参与度,避免出现冲突,从而保证用地规划的顺利开展。

同时,通过减轻开发密度来改善居住条件;并改善防火、卫生条件和提高交通效率。

1.2.3 平衡土地价值及开发需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确定土地的开发强度,从而明确总建筑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人口密度等空间指标,便于合理平衡土地价值及开发需求,保证一定的弹性度,在保证土地经济效益的同时,确保实现社会效益,并切实保护公众的实际利益。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确定的几点建议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确定的几点建议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确定的几点建议1.明确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在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前,必须明确项目的总体目标以及在每个阶段应该实现的目标。

这些目标可以是数量化的,如完成时间、成本和质量等,也可以是非数量化的,比如改进客户满意度。

这些目标将成为你确定控制指标的依据。

2.选择关键绩效指标:从项目目标中选择关键绩效指标来衡量项目的进展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绩效指标应该能够直观、准确地反映项目的实际状况,例如项目进度、成本预算、质量控制和客户满意度等。

确保所选择的指标与项目目标密切相关,并能够提供有关项目进展的全面信息。

3.量化指标:最好选择可以量化的指标来衡量项目进展。

将指标数字化可以更好地跟踪和分析项目的实际状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量化指标还可以为项目管理者提供有关项目进展的客观数据,帮助他们做出准确的决策。

4.制定具体的控制指标:在确定控制指标时,应尽量具体和明确,以便更容易理解和使用。

例如,代替使用“提高成本效益”这样的模糊概念,可以使用“减少每个产品的生产成本10%”这样具体的指标来衡量成本效益。

5.设定合理的目标值:控制指标的设定应该既有挑战性又合理可行。

目标值应该是可以通过合理的努力和资源投入实现的,而不是过于理想化或不切实际的。

同时,目标值也应该与项目的实际情况相符,以便进行有效的比较和评估。

6.明确责任和时间框架:为了保证控制指标的有效实施,需要明确每个指标的责任人和时间框架。

每个责任人应该清楚自己需要达到的目标值,并且需要按照预定的时间安排来提交相关数据和报告。

这样可以确保项目的控制指标能够按时得到更新和评估。

7.定期监测和评估:一旦控制指标确定并开始实施,就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估。

这可以通过设立定期的报告和审查机制来实现,以便掌握项目的实际状况,并及时调整控制策略。

监测和评估也可以帮助项目管理者发现问题和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总之,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控制指标的确定需要仔细的计划和分析。

浅谈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

浅谈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

浅谈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指对城市、区域或特定空间进行的细化规划,其中控制指标是对规划目标的具体量化指标。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的设置,既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需要兼顾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因素。

首先,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需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总体方向和发展目标进行规划,而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细化,因此控制指标应该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进行设置的。

例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了城市发展的总体容积率,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则需要对各个分区的容积率进行具体规定。

其次,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应考虑各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控制指标可以对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等进行具体规定,以保障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针对一些特定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对土地利用进行划分,规定不同区域的土地用途和建筑密度,以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同时,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因此控制指标要求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需求。

例如,在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可以设置绿地率指标,要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留一定的绿地,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此外,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控制指标也需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例如,在一些特定区域的详细规划中可以设置商业用地比例指标,以促进商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最后,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应该是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的。

规划是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和提高城市质量,因此控制指标的制定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这就要求控制指标要具体明确,能够量化和衡量。

同时,控制指标的制定还需要考虑到规划的可行性,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政策可行性等方面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建构和几个重要指标的引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确定的规划层次之一,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同属详细规划。

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如何实现控制,既实现政府的城市建设目标,引导城市建设发展,又不至于成为被动控制和消极控制,已经成为当前控规的一大难题。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控规仅仅是规划管理的一个参考,未能起到应有的控制与引导作用,大部分内容在管理审批实践中均有所调整。

在工作中甚至出现规划刚刚编制完成有关指标就面临更改的强烈要求。

而且,当前控规编制中的突出矛盾是控制有余引导不足。

过分强调控制作用,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样化,市场和形势瞬息万变的实际,显得缺乏灵活性。

特别是在控规编制的核心——指标体系确定中存在很多问题。

1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内容与存在问题1.1 规划控制指标体系任何城市建设活动,其构成内容包括土地使用、设施配套、建筑建造、行为活动四个方面。

1、土地使用(1)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作出规定。

其控制内容为土地使用性质、土地使用的相容性、用地边界、用地面积等。

(2)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城市良好的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聚集量作出合理规定。

其控制内容为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容量、绿地率等。

2、设施配套设施配套是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保证,即对建设用地内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提出定量配置要求。

公共设施配套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设施和商业服务业等配置要求。

市政设施配套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库)及市政公用设施容量规定,如给水量、排水量、用电量、通讯等。

设施配套控制应按照国家和地方规范(标准)作出规定。

3、建筑建造(1)建筑建造控制是对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布置和建筑物之间的群体关系作出必要的技术规定。

其控制内容为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等,还包括消防、抗震、卫生、安全防护、防洪及其他方面的专业要求。

(2)城市设计引导是依照美学和空间艺术处理原则,从建筑单体环境和建筑群体环境两个层面对建筑设计和建筑建造提出指导性综合设计要求和建议。

4、行为活动控制行为活动控制是从外部环境要求出发,对建设项目就交通活动和环境保护两方面提出控制规定。

其控制内容为交通出入口方位、数量,规定允许出入口方向和数量交通运行组织规定地块内允许通过的车辆类型,以及地块内停车泊位数量和交通组织,装卸场地规定装卸场地位置和面积。

环境保护的控制通过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防止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1.2 规划控制方式针对不同用地不同建设项目和不同开发过程,应采用多手段的控制方式。

控制方式主要有: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标定、城市设计引导。

1.3 规划控制指标类型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两类。

前者必须遵照执行,后者参照执行。

1、规定性指标主要包括: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建筑控制高度、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2、指导性指标主要包括:人口容量、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要求、建筑色彩要求、其他环境要求。

1.4 存在问题1、指标体系确立的科学性不足在现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对指标体系的确立往往没有对用地结构和用地性质等的确立重视,但在实际的规划管理过程中,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却是丝毫不比用地性质的重要性低的。

在控制指标中,建筑密度、容积率、高度控制、绿地率这几个指标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地块的建设强度。

但就是这些指标的确立,却缺乏与之重要程度相适应的科学性。

一方面,指标的确立通常都是根据相关的规定或者经验值来获得,另一方面,指标本身的控制性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比如我们通常对绿地率所提出的30% 的指标,在很多时候都缺乏可靠的依据,这也使得在实际的规划管理和建设中,得不到很好的执行,或者执行了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效果。

2、指标体系内容范式化其实质是过于强调了指标体系的规划管理作用,为了管理操作简便。

产生了一种“为管理而管理”倾向,从而忽视了控规指标体系的真正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控规的产生本身就是因其“弹性与刚性相结合”的指标控制方式适应了市场经济的结果,但目前的状况是其指标控方式似乎与其产生初衷相背离。

3、在控制指标确定上存在随意性不同的城市规模,不同的地理纬度,城市的不同地段,其用地的开发强度等控制指标是不同的。

不少控规,在控制指标确定上,多按照设计人自身的经验或传统做法,对规划地段所处的区位、城市的规模等级、城市传统的土地开发强度等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参照,缺乏必要的研究和分析,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2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建构在控规编制办法中,一般按照控制强度分为规定性和引导性两类指标。

虽然有的研究者提出了土地使用性质和综合环境质量控制两方面的内容体系,但是并没有从建设内容上进行指标划分。

为进一步归纳和完善控制指标体系,对现有土地使用、建筑建造、设施配套、行为活动四大指标体系内容上,从如下六个方面建构指标体系,相应形成规定性指标和引导型指标两个控制类别,并尽量避免指标内容和指标控制类别之间的穿插。

1、土地使用控制土地使用控制即是对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作出规定。

其具体控制内容包括土地使用性质、土地使用相容性和用地边界、用地面积等。

土地使用相容性通过土地使用宽容范围的规定或适建要求, 给规划管理提供一定程度的灵活性。

土地使用性质按用地分类标准规定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 它是土地使用控制的重点内容。

2、环境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即是为了保证良好的环境质量, 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聚集量做出合理规定。

其控制指标一般包括: 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密度、绿地率、空地率等。

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分别从空间和平面上规定了建设用地的建设量; 人口密度规定了建设用地上的人口聚集量; 绿地率和空地率表示出公共绿地和开发空间在建设用地里所占的比例。

这几项控制指标分别从建筑、环境、人三方面综合、全面地控制了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具体指标的确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3、建筑建造控制建筑建造控制即是为了达到良好环境条件, 对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布置和建筑物之间的群体关系作出必要的技术规定。

其主要控制内容有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等, 同时还包括消防、抗震、卫生防疫、安全防护、防洪、环保、环卫以及其他专业的规定(如机场净空、微波通道等).4、景观环境控制景观环境控制依照空间艺术处理和美学原则, 从风景区环境对建筑单体和建筑群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提出指导性综合设计要求和建议, 乃至用具体的详细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引导. 它多用于风景区的重要景区、景点和古迹保护地带, 一般包括建筑风格、形式、色彩、高度体量、建筑轮廓线示意、空间组合模式以及绿化布置要求等控制引导内容.5、设施配套控制设施配套是各类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 设施配套控制是对基础工程设施建设提出定量配置要求。

6、行为活动控制行为活动的控制即是从外部环境的要求, 对建设项目就交通活动和环境保护两方面提出控制要求。

交通活动的控制在于维护交通秩序, 其规定一般包括出入口方位及数量、交通方式、装卸场地规定等; 环境保护的控制则通过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控制指标体系一览表3 几个重要控制指标的引入1、最大/最小容积率容积率是控规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因为它直接控制了地块的开发强度,关系到政府、开发商等等的各方利益,所以也成了控规编制过程中委托单位最重视的指标之一和规划修改中修改的最多的指标,而且一般都是由小往大了改,这造成了城市处处都摆出一副高密度发展的架势。

在现在的控规编制过程中,容积率的确定通常采用通过地块模型布局模拟、经验数据的累积归纳和对当地建设情况的调查对比得出等等方法。

这些方法有着它的合理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不管怎么样,对现状的充分认识是确定合理的容积率的必要的条件,但是复杂的预测方法和自认为合理的预测结果在得不到实践验证之前终究都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任何预测的都是可能被修改的,因而是缺乏强制力的。

按照现在较为流行的“反规划”的思想,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去规定某样事物应该发展成为什么样子,而应该去控制它不能成为什么样子。

那容积率是否也可以用一个区间来规范呢?由此我们引入了最大/最小容积率的概念。

下限是按照投资开发的最低收益值所得到的必须达到的容积率,上限是在地块其他控制性指标得以保证后所能达到的最大的开发容量,或者除了这两个指标外给再出一个建议性的指标。

这就是所谓的容积率的多指标关联和经济测算。

我们在旧城改造的基础上得出了一种测算方法,不过对于新区的开发不确定性可能还要多一点。

由于开发总投入×利润率= 总产出-总投入,最低经济容积率的计算可采用如下公式:FAR = (P1+P2+P3+P5+P6)×(1+R)/ [S-P4(1+R)]其中P1:土地出让基准地价;P2:土地征用费;P 3 :动迁安置成本;P 4 :建安成本;P 5 :基础设施费;P 6 :开发费用;R :法定利润;S :销售价格。

这样所得到的容积率就是保证投资开发收益的最小的容积率,当然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可能还会因为情况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容积率上限的确定应该按照多指标关联的方法确定,也就是说在保证其他指标,如绿地率、高度控制和一些为保证公众利益而必须建设的公共设施之外能提供的最大的开发容量所对应的容积率,这个容积率是不得超越的。

这样就形成了由容积率的上限和下限形成的一个容积率区间,对一些需要特别控制的地区,我们也可以设置权重来减小这个区间的范围,在这个区间之内的都是可以接受的,当然这也仅仅是可以接受而已,规划师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或者也可以在这个区间之内在提出一个较为合理的数值供规划管理参考。

2、空地率空地率是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控制指标,是城市开敞空间与总用地的比例,用来控制城市的开敞空间,其控制目标清晰明确。

空地率=开敞空间总面积/地块面积=1—建筑密度,空地率与建筑密度换算非常简便,更能清晰地表达控制目标,维护控规的严肃性,故在此有必要用空地率替代建筑密度。

空地控制在城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控制城市容量的重要手段,引导城市健康和可持续地发展;是城市安全的重要保障,为居民提供防灾避难的开敞空间;是城市绿地的主要载体,维持和提升城市空间环境的质量;是城市居民的精神需求,提供户外活动和休憩的场所。

3、空容比与绿容比这两个指标都是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指标,能直接反映某一居住区或地块的建设环境宜居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