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812a48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9e.png)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1 微生物学的定义和发展史1.2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1.3 微生物的观察和培养技术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2 细菌的生理代谢2.3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4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3.2 病毒的复制与感染机制3.3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3.4 病毒与疾病的关系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4.2 真菌的生理代谢4.3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4.4 真菌与疾病的关系第五章: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5.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5.2 微生物在食品发酵中的应用5.3 微生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5.4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联第六章:微生物实验室技术6.1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与操作规范6.2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6.3 微生物的鉴定与计数方法6.4 常见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案例分析第七章:抗生素与抗菌治疗7.1 抗生素的发现与发展史7.2 抗生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7.3 抗菌治疗的原则与策略7.4 抗生素的耐药性与防治措施第八章:感染性疾病8.1 感染性疾病的概述与分类8.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8.3 常见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8.4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与控制策略第九章:疫苗与免疫预防9.1 疫苗的原理与类型9.2 疫苗的研发与接种程序9.3 免疫记忆与疫苗的长期效果9.4 疫苗的不良反应与应对措施第十章:微生物学的前沿与发展10.1 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10.2 微生物组与人类健康的关系10.3 微生物病原体的进化与适应机制10.4 未来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补充说明:微生物的分类包括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病毒,特点包括微小、多样性、广泛分布等。
观察技术主要包括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培养技术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等。
二、细菌补充说明:细菌的形态包括球形、杆形、螺旋形等,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
《微生物学》教案(共6)
![《微生物学》教案(共6)](https://img.taocdn.com/s3/m/bd2ac2a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3f.png)
结
物
构
原
质
核
生
微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
物
质
的
生
异养、自养、兼性自养
物
代
的
谢
应
方
用
式
04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营养类型及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营养类型
根据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利用方式,可分为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和化 能异养型等。
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微生物通过细胞膜上的特定转运蛋白或通道蛋白,以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的方式吸收营养物质 ,如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
显微镜
使用前应检查镜头是否干净、光源是 否正常,使用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
免损坏镜头。
离心机
使用前应检查离心管是否平衡、转速 和时间设置是否合理,使用过程中要 注意观察离心机运转情况,如有异常
应立即停机检查。
培养箱
使用前应检查温度、湿度等参数是否 设置正确,使用过程中要定期观察培 养物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参数。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涉 及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微小生物。
02 课程内容与体系结构
课程内容涵盖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 传变异、生态分布及分类进化等方面,体系结构 完整,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03 微生物学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学在医学、农业、工业、环保等领域具有 广泛应用,对于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 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学》教案( 共6)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微生物基本概念与分类 • 微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 •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 微生物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 • 微生物生态与环境影响 • 免疫系统与抗感染免疫 • 实验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a3094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3.png)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
3. 认识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3.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4.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微生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基本特征、生命活动以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互动:学生分享他们对微生物的了解,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分享和提问解答的情况。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定义、分类、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对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作用的的理解和举例。
微生物学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培养基的制备。
2. 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技术。
3. 认识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2. 培养基的制备3.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4. 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是如何培养的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分离和纯化技术以及鉴别和鉴定方法。
3. 互动:学生演示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操作,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操作能力:学生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操作的准确性。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培养方法、培养基制备和鉴别鉴定技术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学教案(三)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
2.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
3. 认识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2.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3. 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代谢产物、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以及其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cdcbcf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bb.png)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1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非细胞微生物)1.2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的起源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1.3 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工业领域环境保护领域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2.1 微生物的形态细菌的形态真菌的形态病毒的形态2.2 微生物的结构细菌的结构真菌的结构病毒的结构2.3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细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的繁殖方式病毒的繁殖方式第三章: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3.1 微生物的培养基培养基的种类与制备培养基的选择与配制3.2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厌氧培养3.3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第四章: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4.1 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与意义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性4.2 病原微生物与病原性病原微生物的定义病原性与病原微生物的关系4.3 医学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感染病的诊断与治疗疫苗研究与制备微生物药物研究与开发第五章:常见病原微生物简介5.1 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5.2 真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5.3 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第六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6.1 微生物感染的过程感染微生物的入侵与繁殖感染引起的病理反应6.2 免疫反应与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免疫记忆6.3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的关系微生物如何逃避免疫反应免疫反应在微生物清除中的作用第七章:微生物药物7.1 微生物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7.2 微生物药物的耐药性问题耐药性的定义与成因耐药性对微生物药物使用的影响耐药性监测与控制策略7.3 微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微生物药物的来源与筛选微生物药物的合成与半合成微生物药物的新药研发趋势第八章:疫苗学8.1 疫苗的原理与分类疫苗的原理活疫苗死疫苗基因疫苗8.2 疫苗的制备与接种疫苗的制备方法疫苗的接种程序与剂量疫苗的保存与运输8.3 疫苗的应用与效果评价疫苗的应用领域与效果疫苗的不良反应与监测疫苗的免疫持久性与加强针第九章: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9.1 微生物学的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事故应急预案9.2 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与技术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微生物的基因克隆与表达9.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应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疫苗研发与生产微生物药物的筛选与评价第十章:医学微生物学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微生物组学与微生物菌群研究微生物组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微生物菌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生物菌群的调控与干预策略10.2 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与诊断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免疫诊断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10.3 微生物学的个性化医疗与精准治疗微生物引起的个性化医疗需求微生物学的精准治疗策略微生物学在个体健康维护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微生物的分类与定义微生物分类涉及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非细胞微生物,理解这些分类及其代表性例子是基础。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9681a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7.png)
教案标题:微生物学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理解微生物的分类、结构和生长特性;3. 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方法;4. 了解微生物在生物工程、医学和环境中的应用;5.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微生物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微生物的分类和结构特征;3. 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营养需求;4. 常见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方法;5. 微生物在生物工程、医学和环境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微生物学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
2. 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结构特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课时:1. 复习微生物的分类和结构特征,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2. 讲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营养需求,包括温度、pH值、氧气需求等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 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不同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
第三课时:1. 复习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营养需求,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方法,包括无菌技术、培养基的制备、菌落计数等。
3. 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和观察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和菌落特征。
第四课时:1. 复习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方法,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2. 讲解微生物在生物工程、医学和环境中的应用,包括发酵、抗生素生产、污水处理等。
3. 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探讨微生物在不同应用领域的潜力和挑战。
第五课时:1. 复习微生物的应用,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进行实验总结,让学生总结和分享实验中的观察和结果。
3. 进行课程回顾和总结,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学的理解情况。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结果分析能力。
3.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书面作业,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生物《微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微生物》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e20d582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c.png)
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关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问卷,选取身边的同学、家人或朋友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3.选择一种微生物(如酵母菌、大肠杆菌等),查阅资料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应用领域和防治措施,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科普文章。
b.分析微生物的特殊结构,如鞭毛、荚膜、芽孢等,以及它们的功能。
3.微生物的营养、生长与繁殖
a.介绍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如碳源、氮源、矿物质等。
b.讲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温度、湿度、酸碱度等。
c.解释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如分裂、孢子、病毒复制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4.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微生物的分类、结构、营养与生长条件、生态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微生物的多样性、细胞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微生物的作用。
4.完成课后习题,包括微生物的结构、营养、生长与繁殖等方面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以检验自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5.观察生活中的微生物现象,如发酵、腐败等,记录观察过程和发现,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撰写一篇观察日记。
6.家长辅助:请家长协助学生完成一次微生物实验,如制作酸奶、泡菜等,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亲身体验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3.学生分享自己对微生物的了解和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微生物学教案完整版doc
![微生物学教案完整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bd9baa2a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2.png)
微生物学教案完整版doc目录•微生物学概述•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微生物的代谢与调控•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生态与环境•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01微生物学概述Part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形态和结构特征,微生物可分为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八大类。
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意义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微生物学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微生物学的研究意义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研究微生物不仅有助于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开发新的生物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微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微生物进行酿酒、制酱等生产活动。
到了17世纪,列文虎克首次用显微镜观察到了微生物的存在。
19世纪,巴斯德和科赫等人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原因,奠定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
20世纪以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目前,微生物学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生物学、医学、农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分子水平。
同时,微生物在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微生物学的现状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02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Part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等。
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等。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
微生物学教案x完整版
![微生物学教案x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89ae4b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64.png)
微生物学教案x完整版教案名称: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微生物的生存和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生存条件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微生物的定义,熟记微生物的分类。
2. 学生能够掌握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3. 学生能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培养对微生物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微生物模型,显微镜。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特点和分类。
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定义,讲解微生物的分类,重点介绍细菌、真菌和病毒。
3. 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分组讨论并展示结果。
4. 实践: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模型,加深对微生物结构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生存条件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微生物,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征。
2. 答案:(1)细菌:单细胞,无核,具有细胞壁。
真菌:单细胞或多细胞,具有细胞壁,无核。
病毒:无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2)微生物的生存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分、营养物质等。
(3)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产生抗生素,抑制其他生物生长;引起疾病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模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微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微生物分类的讲解上,可以进一步拓展微生物分类的依据和分类方法。
2. 拓展延伸: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如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微生物的生存和作用”。
微生物学教案完整版
![微生物学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519436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2.png)
基因互作
微生物的基因互作是指其基因组 中不同基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的过程。这些互作可以涉及代谢 途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和应 激响应等方面,对微生物的生长 、繁殖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学的发展
19世纪,巴斯德和科赫等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了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原因,并创立了微 生物的纯培养技术,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 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和深入。
微生物学的研究意义
揭示生命本质
微生物作为最简单的生命形式之一,是研究生命 本质和生命起源的理想材料。通过对微生物的研 究,可以深入了解生命的遗传、代谢、生长和繁 殖等基本过程。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应用
抗生素
许多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如青 霉素、链霉素等,具有抗菌消炎作用 。
酶制剂
微生物产生的酶制剂在食品、纺织、 造纸等工业领域有广泛应用,如淀粉 酶、蛋白酶等。
有机酸
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有机酸可用于食品 调味、化工原料等领域,如柠檬酸、 乳酸等。
生物燃料
某些微生物能够利用废弃物或植物纤 维生产生物燃料,如生物柴油、生物 乙醇等。
包括人类和其他动植物体内外 的微生物,如肠道菌群、皮肤
菌群等。
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 2
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微生物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各种极端环 境中生存,如高温、低温、高盐、高酸等。
微生物对环境的改造
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能够降解有机物、转化无 机物,从而改变环境的物理化学性质。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c8f642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1.png)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第一篇:微生物学实验教案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性能2.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二、原理微生物最显著的特点是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它们的个体形态和细胞构造,熟悉显微镜和掌握其操作技术是研究微生物不可缺少的手段。
本实验主要介绍目前微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目的在于使同学们通过本实验,对光学显微镜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重点掌握明视野普通光学显微镜中油镜的使用。
三、显微镜的构造和性能1.构造(1)机械系统:镜座、镜臂、镜筒、转换器、载物台、推进器、调节螺旋。
(2)光学系统:目镜、物镜、聚光器、反光镜、滤光片。
2.性能(1)分辨力和数值孔径分辨力用D表示,D=0.5×(λ/N.A)N.A=n×Sin(α/2)N.A为数值孔径;λ为入射光波长;n为介质折射率。
α为镜口角。
(2)放大倍数放大倍数 = 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四、实验器材显微镜、标本、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五、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对光:光强时用平面镜,光弱时用凹面镜,视野明亮即可。
2、镜检:低倍镜——定位;高倍镜——观察;油镜——观察3、镜检完毕后的工作:擦拭镜头(标本)等,还原显微镜,登记,洗手,离开。
4、总流程:安装—调光源—调目镜—调聚光器—镜检—擦镜头——复原—登记。
六、作业(可选)1、哪些方法可以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2、2、为什么有时候在低倍镜下可看到的目标,换用高倍镜则无法看到?实验二细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掌握细菌的制片和染色技术2.掌握放线菌形态观察方法3.熟练油镜的使用方法二、细菌染色的基本原理 1.革兰氏染色G+与G-细胞壁结构不同,当用结晶紫初染后,像简单染色法一样,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兰紫色,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da2021852458fb770b5678.png)
随注平板法的操作是:选择细胞得以分散的合适稀释度的菌悬液与灭完菌冷却到 50-55°C 的培养基混合均匀, 一起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冷却形成平板后,培养。 稀释倾注平板法操作较麻烦。在进行微生物分离纯化时,该方法需要样品与热的培养基混合,因此对热敏感微生 物的影响明显;该方法操作过程中,样品中的微生物有的分布于平板表面,有的则裹在培养基中,后者则会影响 严格好氧微生物的生长;而且,对于同一种微生物,平板表面的菌落形态与培养基内的菌落形态会存在着明显的 差别,影响菌落形态的判别。在进行微生物计数时,该方法细胞分散均匀,计数较准确。 稀释涂布平板方法的操作是:首先将灭完菌冷却到 50-55°C 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冷却形成平板,然后选择 细胞得以分散的合适稀释度的菌悬液加到平板中央,以三角刮刀将之均匀地涂布于整个平板上,培养。 稀释涂布平板方法操作相对简单,它克服了倾注平板方法对热敏感微生物、严格好氧微生物和培养基内部菌落带 来的不利影响,是实验室中经常使用的常规分离方法。其存在的问题是有时会由于菌液太多或者涂布不均匀而使 细胞分散不充分,影响计数结果和分离纯化效果。 (3)稀释摇管法 主要用于厌氧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是稀释平板法的一种变通。其基本操作流程为:试管培养基融化 à 50 度保温 à 样品梯度稀释后加入试管培养基中 à 摇匀冷却凝固 à 石蜡油封闭 à 培养。细胞固着于试管的琼脂柱中,再加以 石蜡覆盖,就可以进行厌氧菌的分离纯化。由于氧的存在对严格厌氧微生物有毒害作用,因此严格厌氧菌的培养 往往需要专业的厌氧操作设备。因此,稀释摇管法在虽然观察和挑取菌落时比较困难,但是在缺乏专业设备的条 件下,此法仍是一项方便有效地进行厌氧微生物分离、纯化和培养的低成本方法。 所有以稀释为基础达到分离纯培养物的方法,其前提条件是该类群的微生物细胞必须在群体中占有数量上的优势, 才能够在不断的稀释中不被淘汰而保留下来。 4、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的原理 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物仍然基于稀释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高度稀释,致使一支试管中分配不到一个微生物细 胞,至多只有一个细胞,这样才能够在液体培养基中获得纯培养物。因此根据统计学原理,采用稀释法进行液体 分离纯培养物时,必须要求在同一个稀释度的许多平行试管中,大多数(一般应超过 95%)试管中表现为不生长, 这时表现为生长的试管中为纯培养的可能几率就增大(据统计计算,若同一稀释度的试管中有 95%表现为不生长, 在有细菌生长的试管中培养物来源于一个细胞(即纯培养)的几率为 97.5%。来源于两个细胞的几率为 2.44%,来 源于三个细胞的几率为 0.04%) 5、选择培养分离与富集培养 所有以稀释为基础达到分离纯培养物的方法,其前提条件是该类群的微生物细胞必须在群体中占有数量上的优势, 才能够在不断的稀释中不被淘汰而保留下来。非数量优势微生物类群的分离纯化则可以首先通过选择培养与富集 培养的方式使其数量增加,成为数量优势菌群后,再通过上述各种平板法进行分离和纯化。 选择培养就是通过添加抑制剂,抑制大多数其它微生物的生长;或者选择特定的营养物,使得需要的微生物易于 快速生长。 ——没有一种培养基或一种培养条件能够满足自然界中一切生物生长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所有的培养基都是选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afa6c3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4.png)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了解和熟悉微生物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学习观察和鉴定微生物的基本技能;3.掌握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特性;4.培养学生科学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形态、生理特性、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的一门基础学科。
本实验主要学习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和鉴定方式。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器材:培养锅、洗耳球、移液管、显微镜、移液枪等;试剂:琼脂、无菌培养基等。
四、实验操作步骤1.实验前准备(1)清洗培养锅、显微镜及其他实验器材;(2)准备无菌试剂,如无菌培养基、琼脂等,保持无菌状态;(3)准备待测样品,如土壤、水样或其他微生物样本。
2.杂菌分离(1)取一支无菌试管,加入10ml无菌培养基;(2)取土壤或水样品,使用洗耳球采集样品,并将样品转移到培养基中;(3)培养管轻轻摇晃,使样品均匀分布;(4)用生物安全柜将培养管拧紧,并培养在25℃恒温器中。
3.培养菌液制备(1)取一支无菌试管,并加入10ml无菌培养基;(2)用移液枪吸取微生物样品(建议使用已鉴定的纯种菌株),转移至培养基中;(3)轻轻摇动试管,使菌液均匀分散;(4)用生物安全柜将试管拧紧,并培养在适宜的温度下。
4.培养基的制备(1)取一瓶无菌培养基,按照说明书的要求精确称量;(2)将称量好的培养基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中溶解;(3)使用琼脂将培养基点温和保温,搅拌溶解;(4)用生物安全柜将琼脂倒入培养锅中,并冷却凝胶。
5.微生物样本的观察和鉴定(1)将培养物放在显微镜下观察;(2)观察菌落的形态、颜色和边缘等特征,并进行记录;(3)准备挂片,使用适当的染色方法,如革兰氏染色或荧光抗体染色;(4)观察染色后的细胞形态、颜色和结构等特征,并进行鉴定。
6.培养条件的影响观察(1)准备含有不同营养成分的培养基;(2)将各种培养基接种相同的菌株,并培养在不同的条件下,如温度、光照、湿度等;(3)观察和记录菌落的生长情况,并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差异。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fab3a7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1.png)
《微生物学教案》教案章节:一、微生物学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
2.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教学内容:1. 微生物学的定义和范围2.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3. 微生物的分类和举例教学活动:1. 引入微生物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讲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体积小、繁殖快、代谢多样等。
3. 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等,并给出具体例子。
教学资源:1. 微生物学简介PPT2. 微生物图片和视频素材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微生物分类的小组讨论教案章节:二、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方式和代谢类型。
2.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生长方式2.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3.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教学活动:1. 讲解微生物的生长方式,如芽孢、丝状等。
2. 介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如异养、自养等。
3. 分析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举例说明其应用。
教学资源:1. 微生物生长和代谢PPT2. 微生物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的实验数据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微生物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的实验操作教案章节:三、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和遗传方式。
2. 掌握微生物的变异类型和机制。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2. 微生物的遗传方式3. 微生物的变异类型和机制教学活动:1. 讲解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如DNA、RNA等。
2. 介绍微生物的遗传方式,如转化、接合等。
3. 分析微生物的变异类型和机制,如突变、基因重组等。
教学资源:1.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PPT2.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验案例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验操作教案章节:四、微生物的生态和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掌握微生物的应用领域和实例。
教学内容:1.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 微生物的应用领域3. 微生物的应用实例教学活动:1. 讲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分解、固定等。
微生物学授课教案
![微生物学授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883de9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f8.png)
微生物学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生活环境,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生物制药、环保、农业生物技术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概述: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微生物生态: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和作用。
3、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介绍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繁殖方式。
4、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阐述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如发酵、食品制作等。
5、微生物学应用:介绍微生物学在医学、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实例,使学生对微生物学有初步的认识。
2、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对微生物有更直观的了解。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研究性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进行微生物培养实验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和案例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学的重要性。
2、讲授新课:按照教学目标和内容,逐一讲解知识点。
3、巩固练习: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总结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给予评价。
2、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通过综合测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微观经济学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市场均衡、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等微观经济学核心内容;3、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微观经济学的定义与基本概念;2、市场均衡与价格机制;3、消费者行为与市场反应;4、生产者行为与市场供给;5、市场结构与竞争均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市场均衡、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等核心内容;2、难点:市场结构的理解,不同市场类型的区别与。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be1da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b.png)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
3.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
4.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1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1.2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2.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2.1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2.2细菌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3.真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3.1真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3.2真菌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4.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4.1病毒的形态特征和结构4.2病毒的生命周期和复制方式5.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5.1微生物的生态角色和功能5.2微生物在环境保护、食品加工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介绍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
4.观察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1引入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1.2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1.3结合实例,介绍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
第二课时: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2.1介绍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
2.2利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细菌的形态特征。
2.3实验演示:细菌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
第三课时:真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3.1介绍真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
3.2利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真菌的形态特征。
3.3实验演示:真菌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
第四课时: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4.1介绍病毒的形态特征和结构。
4.2利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病毒的形态特征。
4.3实验演示:病毒的复制方式和生命周期。
第五课时: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5.1介绍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角色和功能。
5.2利用案例分析,讨论微生物在环境保护、食品加工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2024年微生物学教案
![2024年微生物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d93c38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2.png)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面积大、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分布广泛。
(3)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微生物的结构和生物化学特征,将其分为细菌、真菌、病毒等类别。
2.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1)微生物的生长条件:适宜的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等。
(2)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因素: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氧气、有害物质等。
3.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等。
(2)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食品发酵、药物研发、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
4.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培养基的制备、接种、培养条件控制等。
(2)微生物的观察方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1)讲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讲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讲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3.实验操作:(1)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
(2)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实验。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大全高中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大全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12626b0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c.png)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大全高中第一课时:微生物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基本特征,认识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2.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微小、单细胞、无细胞核、无细胞器等。
3.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分解有机物、循环物质、提供养分等。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
2. 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3. 分组讨论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就其重要性进行展示和讨论。
4. 总结课堂内容,展示微生物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参考资料:《微生物学导论》,孙世友著。
第二课时: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认识微生物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教学难点:防范微生物传播疾病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微生物与疾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
2. 微生物与防病:如何预防微生物传播疾病,如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等。
3. 微生物与疾病防治: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治疗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引起学生对微生物影响的重视。
2. 讲解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 分组讨论微生物如何防范传播疾病,分享防病经验。
4. 总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李鸿锋著。
大学一年级微生物学基础教学教案
![大学一年级微生物学基础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a02ee0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af.png)
大学一年级微生物学基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掌握常见微生物的分类及其特征;3. 熟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4.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1.1 微生物学的定义和发展背景- 微生物学的定义: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科学。
- 微生物学的发展背景:微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疾病防治、野外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1.2 微生物的分类- 分类标准:根据细胞类型和生物特征进行分类。
- 常见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
2. 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2.1 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
- 微生物生长曲线:潜伏期、对数期、平稳期和衰减期。
2.2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细菌的繁殖方式:二分裂和芽孢形成。
- 真菌的繁殖方式:孢子形成和有性繁殖。
- 病毒的繁殖方式:寄生生长和宿主细胞感染。
3.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3.1 微生物的生态作用- 地球生物圈中微生物的分布和数量。
- 微生物在有机物分解和循环中的作用。
-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协同关系。
3.2 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 微生物在农业和生物能源开发中的作用。
-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授课法:讲授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以文本和示意图为主要教学手段。
2.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
3. 讨论与互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小测验: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小测验,以检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作业评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微生物的分类、生长和繁殖方式以及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d22a9b51e79b89680226a3.png)
《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绪论一、微生物及微生物的特点1.微生物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而是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0.1mm)的总称。
它们大多为单细胞,少数为多细胞,还包括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非细胞结构:病毒,亚病毒因子(类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朊病毒)nm(纳米)级,微生物-分子生物,电镜下可见原核生物:细菌(真细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细胞结构:克次氏体等μm(微米)级-细胞生物,真核生物: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光镜下可见生动物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对微生物都有过接触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清新的空气,可口的酸奶,美味的面包或馒头,蘑菇、木耳,腐乳以及东北人爱吃的酸菜等,都使我们享受到微生物带来的恩惠;当因感冒或其他一些疾病(传染病)使我们受到折磨,植物病害,夏天时菜饭变馊或臭(长毛),食品、衣服、皮革、器材等因受潮湿面霉烂时,便是微生物作怪,是有害的微生物侵蚀了机体;当你患病时打针、吃药,是抗生素在起作用;病愈时,则是微生物所产生的抗生素的奉献。
但如果高剂量的某种抗生素注入体内,效果甚微或毫无效果时,则也是微生物的恶作剧-------病原微生物对药物产生了抗性。
可见,微生物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2.微生物的特点在整个生物界中,各种生物体形的大小相差十分悬殊。
植物界的一种红杉可高达350m,动物界中的蓝鲸可达34m长,而微生物体的长度一般都在μm和nm范围内。
微生物由于其个体的微小性,给它们带来了一系列显然有别于高等生物的特征,从而也使微生物获得了许多“生物界之最”的桂冠。
(1)体积小,面积大(形态微小,结构简单)任何固定体积的物体,如对其进行三维切割,则切割的次数越多,其所产生的颗粒数就越多,每个颗粒的体积也就越小。
任何物体被分割的越细小,其单位体积所占有的表面积就越大。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36612eb90d6c85ec3ac643.png)
“微生物学”教案绪论本节由学生自学,不讲授。
布置思考题:1.微生物有哪些共性,其共性的基础是什么?2.从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历程,举例阐述微生物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教学目的:细菌是微生物的代表,是生命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基础内容,同时也是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开始。
以细菌作为原核生物的代表,侧重讲述原核生物的亚细胞结构、分子结构与细胞功能的关系。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6学时(细菌细胞构造和功能4学时、放线菌和特殊细菌形态构造2 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菌一、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详细讲授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磷壁酸和脂多糖三种功能性大分子的结构、生理功能以及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引入古细菌概念,详细比较细菌细胞壁与古生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介绍四种缺壁细菌的细胞特征和生理特殊性。
讲授革兰氏阴性菌网外膜的结构特点。
通过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细胞壁结构的比较,解释这两类细菌对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阴离子去污剂、碱性染料敏感性的不同,侧重阐述细菌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基础研究对应用微生物的意义。
介绍细菌的特殊构造,包括:糖被、鞭毛、菌毛、性毛、芽孢等亚细胞构造及功能,讲授芽孢的结构、生理特点以及在工农业中的研究与应用。
第二节放线菌侧重讲述放线菌的形态构造以及繁殖方式,比较细菌放线菌细胞结构、形态和培养特征的异同。
强调放线菌资源的应用价值,引入稀有放线菌概念并介绍资源研究近年创新性的方法和研究趋势。
第二节蓝细菌(由学生自学)第三节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这些特殊细菌与人类疾病关系密切,简述。
侧重比较这三种特殊细菌的形态差异以及鉴别依据。
思考与作业:1.试比较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并说明这两类细菌对青霉素和阳离子去污剂敏感性不同的原因。
2.生命是缺壁细菌,简述形成原因及实践中的意义。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教学目的: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真菌、微型藻类和原生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教案
绪论
本节由学生自学,不讲授。
布置思考题:
1.微生物有哪些共性,其共性的基础是什么?
2.从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历程,举例阐述微生物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教学目的:细菌是微生物的代表,是生命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基础内容,同时也是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开始。
以细菌作为原核生物的代表,侧重讲述原核生物的亚细胞结构、分子结构与细胞功能的关系。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6学时(细菌细胞构造和功能4学时、放线菌和特殊细菌形态构造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菌
一、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详细讲授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磷壁酸和脂多糖三种功能性大分子的结构、生理功能以及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引入古细菌概念,详细比较细菌细胞壁与古生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介绍四种缺壁细菌的细胞特征和生理特殊性。
讲授革兰氏阴性菌网外膜的结构特点。
通过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
菌细胞壁结构的比较,解释这两类细菌对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阴离子去污剂、碱性染料敏感性的不同,侧重阐述细菌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基础研究对应用微生物的意义。
介绍细菌的特殊构造,包括:糖被、鞭毛、菌毛、性毛、芽孢等亚细胞构造及功能,讲授芽孢的结构、生理特点以及在工农业中的研究与应用。
第二节放线菌
侧重讲述放线菌的形态构造以及繁殖方式,比较细菌放线菌细胞结构、形态和培养特征的异同。
强调放线菌资源的应用价值,引入稀有放线菌概念并介绍资源研究近年创新性的方法和研究趋势。
第二节蓝细菌(由学生自学)
第三节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这些特殊细菌与人类疾病关系密切,简述。
侧重比较这三种特殊细菌的形态差异以及鉴别依据。
思考与作业:
1.试比较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并说明这两类细菌对青霉素和阳离子去污剂敏感性不同的原因。
2.生命是缺壁细菌,简述形成原因及实践中的意义。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教学目的: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真菌、微型藻类和原生动物。
本章以真菌作为真核微生物的代表,通过丝状真菌、酵母菌以及大型真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