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失血性休克诊疗策略
多发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措施及其效果分析
多发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措施及其效果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多发伤患者最常见的急性致命性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死亡率严重。
失血性休克是指由于大量失血导致机体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流动力学障碍进而引起全身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的一种紧急情况。
多发伤患者患上失血性休克后,由于其先前已遭受重度外伤,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机体代偿功能降低,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情急转直下。
对于多发伤患者合理、及时的急诊救治显得尤为重要。
在急救过程中需要将援助对象转移至安全地点,评估其生命体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快速给予液体复苏,同时评估临床症状,及时进行输血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针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措施的效果如何,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指导临床实践并不断优化救治方案,提高救治效果,减少患者死亡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发伤所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措施及其效果分析,旨在为急诊医生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救治方案。
通过对液体复苏、输血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不同治疗方法的比较分析,评估各种治疗方法在救治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效果和应用价值。
通过对救治措施的效果分析,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待改进的方向,为未来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研究旨在为提高多发伤导致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参考。
2. 正文2.1 急诊救治措施急诊救治措施是治疗多发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关键环节,包括快速评估患者的伤情和休克程度、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以迅速止血止液体丧失、维持或恢复组织器官的灌注,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再灌注损伤。
在急诊救治过程中,首要任务是保障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和循环稳定,同时尽快确定休克的原因并及时处理。
常规的急诊救治措施包括高流量氧疗、建立静脉通道、监测血压和心率、采集常规血液检查以及进行快速液体复苏等。
在多发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中,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也十分重要。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规范
方法方案选择意义重大,应作为常规检测指标, 检测指标应主要包含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 ( PT)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和国际标准 化比值( INR) 等。TEG 可作为创伤失血性休克 患者凝血功效早期监测伎俩,有条件时可使用 ( 推荐意见 22,推荐级别: B 级)。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规范
第19页
三.创伤失血性休克监测
5.超声检验 腹部和心脏彩超是检验和监测腹腔脏器是否受
损和腹腔出血及心脏功效最有效方法,操作简便 快速,但要求操作者受过一定超声培训才可掌握 和识别,提议创伤患者有条件可选择使用( 推荐 意见 23,推荐级别: C 级)。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规范
第20页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规范
@your name
第21页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规范
第5页
一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诊疗与程度判定
➢ 重度休克: 失血量达全身血量40%~50% ,意识含糊,定向 力丧失,甚至昏迷,瞳孔大小正常或扩大,对光反射迟钝; 脉搏快而弱(>120 次/min),收缩压<60mmHg 或测不到, 脉压深入缩小,休克指数>2.0; 颈静脉不充盈,前额及胸 骨皮肤压迫后一直苍白,肢端厥冷,范围向近端扩大,冷汗, 尿量<18mL/h 甚至无尿; 主要生命器官如心、脑血液供给 严重不足,患者可发生昏迷甚至出现心脏停搏。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规范
第2页
一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诊疗与程度判定
1.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诊疗 符合以下条件1,以及 2、3、 4项中2 项,或 5、6、7项中1项,即可诊疗为创伤失血性 休克:(1)有造成大出血创伤,如道路交通伤等; (2) 意识 改变,如烦燥不安或神志冷淡、昏迷等;(3)脉搏细速,> 100 次/min 或不能触及,休克指数>1.0; (4)皮肤湿冷, 胸骨部位皮肤指压痕阳性(指压后再充盈时间>2s),皮肤 可见花斑、黏膜苍白或发绀,尿量<30mL/h 或无尿;(5) 收缩压<80mmHg;(6)脉压差<20mmHg; (7)原有高血压者 收缩压较原收缩压下降 30% 以上( 推荐意见1: 应按上述 条件进行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诊疗,推荐级别: A 级)。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
• 任何情况下,首次接诊伤者的医生都应遵循CABCDE原
则对患者进行快速的初次评估;在院前救治阶段,急诊 医生应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有效控制可控制的出血,在确 定性止血措施起效前应采用限制性或延迟性液体复苏策 略。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小结
• 一旦伤者到达医院,接诊医生应对伤者进行两阶段评估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 专家共识(2023)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概述
创伤是青壮年人群的首要死因,约30%~40%因大量 失血导致死亡,失血也是严重创伤后“可预防性死亡”的主 要原因。
及时、快速控制出血,纠正失血性休克对于严重创伤的 救治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严重创伤后继发性损伤导 致的并发症,还可以大大降低“可预防性死亡”的发生。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 推荐意见31:建议强化对TIC的重视,TIC的不同表型(
低凝状态或高凝状态)都可能导致不良预后的发生(1A );TIC的预防关键在于创伤早期有效控制出血。
• 推荐意见32:建议动态监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常
规、凝血功能(血浆凝血功能、VHAs),以指导复苏( 同推荐意见27),同时动态评估TIC的发生及表型变化( 1C)。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 推荐意见30:建议在对创伤患者行镇痛治疗前应常规开
展疼痛评估,采用快速简便的疼痛评估方法[如视觉模 拟评分(VAS)法或面部表情法];建议对创伤患者采 用阶梯化的镇痛策略;镇痛药物应选择对血流动力学与 呼吸兴奋性影响较小的药物,使用后应密切监测血流动 力学与自主呼吸兴奋性,并做好纠正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及人工通气的准备(2C)。
创伤失血性休克病种诊疗规范2019版
创伤失血性休克病种诊疗规范(2017年版)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创伤失血性休克(ICD-10:T79.400)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诊断和疗效标准(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学会急诊分会急诊外科专业委员会,2017年12月第26卷第12期ChinJEmergMed,December2017,Vol26,No12)诊断标准:1.创伤造成机体大量失血所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
休克常常合并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脉压差<20mmHg,或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自基线下降≥40mmHg)。
2.临床表现:代偿期表现:主要以液体丢失,容量血管收缩代偿为主要表现,包括早期的皮肤或面色苍白,手足发凉,口渴,心动过速,精神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烦躁,呼吸加快,尿量正常或减少等。
此时期血压可能正常甚至偏高。
失代偿期表现:组织缺血进一步加重,可能出现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甚至昏迷;口唇、黏膜发绀,四肢湿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脉压明显缩小,少尿、无尿,皮肤花斑。
此时期可以出现脏器功能障碍,特别是ARDS,甚至MODS。
3.休克指数:休克指数(shockindex,SI)是脉搏(次/min)与收缩压(mmHg)的比值,是反映血流动力学的临床指标之一,可用于失血量粗略评估及休克程度分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诊断和疗效标准(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学会急诊分会急诊外科专业委员会,2017年12月第26卷第12期ChinJEmergMed,December2017,Vol26,No12)四、计划住院天数为20天内五、计划住院总费用为10万元内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降钙素原、NT-proBNP、动脉血气分析、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2)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DIC全项;(3)X线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心脏超声、肺部超声、肾脏彩超;(4)颅脑、胸部、腹部、骨盆CT。
创伤失血性休克指南解读
指南编写目的与意义
01
指南编写的目的在于为临床医生 提供一套全面、规范、实用的救 治方案,以改善创伤失血性休克 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生存率。
策难度,同时 为医疗机构提供参考,以更好地 应对此类急危重症。
确定性治疗
确定性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出血和修复 组织损伤。
在进行确定性治疗前,应充分评估患 者的病情和资源可用性。
确定性治疗包括手术止血、血管栓塞 、止血药物等。
确定性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创伤复苏的 原则,包括维持血液循环、氧合和代 谢等。
损伤控制复苏
损伤控制复苏是一种针对严重 创伤患者的综合性治疗方法。
早期复苏流程
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指南中,早期复苏流程是整个治疗的关键。它强调了迅速评估和干预的重要性,以维持患者生 命体征和减少进一步损伤。
复苏流程图解
复苏流程图解包括评估、复苏和转诊三个步骤。评估是指对患者进行快速全面的检查,以确定损伤部位和程度; 复苏是在充分补液的基础上进行输血、输液等治疗,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转诊是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根据 病情将其转至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治疗。
04
指南与其他相关指南的 比较
与其他指南的异同点分析
共同点
强调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所有指南都强调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发生后,应尽早识别 并采取紧急干预措施,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和死亡率。
推荐早期复苏:所有指南都推荐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发生后,应尽早开始复苏,以维 持生命体征和器官灌注。
与其他指南的异同点分析
建议定期评估和更新指南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 证据的出现,需要定期评估和 更新指南,以保证其科学性和 适用性。
多发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措施及其效果分析
多发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措施及其效果分析多发伤是指患者受伤部位多、程度重的一种特殊伤情,其特点是病情复杂、发展迅速、病情变化大,危害性严重。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多发伤患者急需救治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治,将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及时的急诊救治措施对于多发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治疗至关重要。
一、多发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诊断多发伤患者一旦发生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情进展迅速,往往以致命的速度危及患者的生命。
急诊诊断至关重要。
多发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压降低、尿量减少、烦躁不安等。
在急诊诊断时,需要尽快采取相应的检查措施,如快速输血、快速输液等,以迅速确定患者的出血部位和出血程度,进而制定合理的救治方案。
1. 快速输血多发伤患者在出现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时,往往需要立即进行快速输血,以迅速补充失血所致的血容量不足。
在进行快速输血时,应根据患者失血的程度和速度,合理地确定输血的速度和量,避免出现输血过快或过慢,以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
2. 控制出血在多发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过程中,控制出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需要通过手术、止血药物、外固定等手段迅速止血,避免继续失血造成更大的伤害。
3. 快速输液在进行快速输血的还需要进行快速输液,以补充患者体内失血所致的血容量不足,保持患者的循环稳定。
4. 快速复苏在多发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中,必须进行快速复苏,通过注射血管活性药物、调节患者的体位、积极纠正酸中毒等手段,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5. 补充凝血因子多发伤患者在失血性休克的过程中,常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需要及时补充凝血因子,以防止继续失血。
经过上述急诊救治措施的实施,往往能够有效地挽救多发伤患者的生命。
对于大量失血导致的休克病情,经过及时的快速输血和停止出血等措施,往往能够迅速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使患者的生命得到有效地挽救。
多发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措施及其效果分析
多发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措施及其效果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但危急的急性生命威胁性情况,多发伤是其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多发伤是指身体多处受伤,常伴有明显的血容量损失和组织损伤,而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的发生。
失血性休克是因急性大量出血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组织灌注不足、细胞缺氧和功能衰竭的严重病理生理过程。
在多发伤患者中,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救治至关重要。
及时识别和有效应对失血性休克是急诊医生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采取适当的救治措施对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对于多发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措施及其效果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探究相关救治方法的应用和效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多发伤引起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救治措施,并对这些救治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
我们旨在通过对急诊处理方法的研究,提高对于多发伤和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水平,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救治建议,为急救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多发伤引起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丰富的经验和指导。
2. 正文2.1 多发伤和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概述多发伤是指一个人同时遭受多处损伤或多个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严重损伤状态。
多发伤通常由交通事故、工伤、灾难等引起,是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而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由大量失血导致的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导致休克状态的一种严重情况。
多发伤和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常常同时出现在急诊患者中,治疗过程中需要针对多发伤和创伤性失血性休克进行综合评估和综合处理。
多发伤患者往往合并有多系统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复杂,治疗难度大,需要紧急、全面、系统的救治措施。
急诊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救治策略与讨论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手术治疗
紧急手术
针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手术,如 血管结扎、脾切除、血管修补等 。手术应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情况 下尽快进行。
损伤修复
在控制出血后,对其他损伤进行 修复,如骨折复位固定、脏器修 复等。
术后管理
术后要加强监测,保持血压、呼吸、心率、尿量等指标稳定。积极预防感 染和并发症,如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
心电监护
密切监测患者的心律和血压,及 时发现心律失常或血压下降。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
目标
恢复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维持血压稳定。 避免液体超负荷,防止肺水肿和脑水肿。
原则
• 快速输液,早期大剂量,持续监测。 • 选择合适的液体种类,根据患者情况调整。 • 注意监测血压、心率、尿量和呼吸等指标。
尿量
尿量反映了肾脏的灌注情况, 休克时尿量减少,是肾脏功能 受损的表现。
意识状态
意识状态反映了脑部缺氧的程 度,休克时意识状态会下降, 严重者可出现昏迷。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初步评估
生命体征监测
1
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评估患者循环状
态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2
伤情评估
快速评估患者受伤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以及是否有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预后影响因素
患者的年龄与基础疾病
患者的年龄越大,基础疾病越 严重,预后越差。
创伤的严重程度
创伤的严重程度越高,失血量 越大,预后越差。
救治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 性
救治措施越及时有效,预后越 好。
患者的营养状况
患者的营养状况良好,预后越 好。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流程 图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流程图应包括以下关键步骤:初期评估、液体复苏、 止血、输血、并发症预防、手术治疗以及转运原则。流程图的建立有助于医务 人员规范救治流程,提高救治效率,降低病死率。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优质急诊护理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优质急诊护理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危急病情,常见于多发性创伤、交通事故、失血性疾病等患者。
急诊护理是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评估、预处理、监护等方面介绍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优质急诊护理。
一、评估二、预处理1. 肌肉松弛剂使用肌肉松弛剂可以有效缓解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全身疼痛和肌肉紧张,提高身体舒适度并减少机械通气时的抵抗。
但应注意使用剂量和时机,避免副作用的发生,如降低氧合度、导致低血压等。
2. 快速液体复苏快速液体复苏是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关键救治手段之一。
快速液体复苏应用于在气道清晰、辅助呼吸、氧气吸入的基础上,快速输入大量液体,以维持循环平衡。
3. 采用合适的输血策略输血策略是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又一个重要救治手段。
应根据患者严重程度和血液代谢情况选用合适的输血策略,如全血输注、红细胞悬液或血友病因子输注。
三、监护1. 循环监护循环监护应是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需要进行快速监测,并随时掌握循环状态和病情动态变化。
2. 呼吸监护呼吸监护是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之一,应为患者设定合适的呼吸机参数,并对呼吸情况进行简单的检测。
3. 体温监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体温下降常见,加之全身失血,很容易造成低温脱敏状态。
因此,在救治过程中应进行体温监测,并采取必要的恰当保温措施。
以上就是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的优质护理内容,通过评估、预处理和监护等方面的护理可以更加科学地进行救治,实现谨慎治疗、质量可靠的护理目标,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创伤失血性休克指南解读
对未来研究的期望
开展更多的随机对照试 验
为了不断优化指南的建议,需要开展更多的 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各种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和安全性。
关注特殊人群
未来的研究应关注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 童、孕妇等,他们对于失血性休克的耐受性 和救治成功率可能不同于其他人群。
加强国际合作
引入新技术
通过国际多中心合作,可以加速研究进程, 提高指南在全球范围内的适用性和影响力。
尽快建立静脉通道,输注晶体液、胶体液和血浆等,以恢复血容量和血压。
止血
对活动性出血要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如加压包扎、止血钳夹闭等。
并发症的防治
感染
积极预防感染,减少伤口感染风险,对已感染的伤口及时清创换药。
器官损伤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器官损伤,如脑水肿、肺挫伤等。
转运和院内处理
转运
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可转运至医院进一步治疗。
指导临床实践
创伤失血性休克指南提供了关 于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具体建 议,有助于医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临床实践中 采取一致、标准化的方法处理
患者。
提高救治成功率
遵循指南能够减少误诊和漏诊, 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救治 成功率。
推动医学进步
指南的制定和不断更新需要基于严 谨的科学研究,同时也促进了相关 领域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查体
观察伤者是否有面色苍白、四肢湿 冷、脉搏细速、尿少等休克表现。
辅助检查
及时安排血常规、生化等实验室检 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明确伤情。
不同程度休克的救治策略
轻度休克
积极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 预防感染。
中度休克
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积极处理 原发病,如手术止血等。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重点
文/ 郭腾飞(广东省东莞市凤岗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创伤造成机体大
量失血所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
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病
理生理过程。
不少创伤患者死亡是因为失
血过多所致,此类患者中,有一部分因为
错误的救治方案及不恰当的治疗措施而死
亡。
及时、快速控制出血,纠正失血性休
克对于严重创伤患者至关重要,可有效减
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降低死
诊断为特鲁索综合征,予低分子肝素抗凝
女性,47岁,主诉背部和肌肉疼痛。
查体见手指末端有青斑,门诊CT显示有心包积液,疑似为感染性心内膜炎。
住院期间突发左侧半身活动障碍。
头颅MRI 显示右额叶急性脑梗死;血管CTA显示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脾动脉血栓;胸部CT平扫显示右肺有一结节,增强CT显示右肺下。
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策略
• 1、4 失血量估计:
• 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正常值为0.45;
• (1)休克指数=1为轻度休克,失血20% -30%,失血约1000ml;
• (2)>1.5为严重休克,失血30%-50%
• (3)>2为重度休克,失血>50%;失血约 2000ml;
• 1、5 休克早期诊断 • 有外伤史或出血史,休克早期表现:
争论1 复苏原则 正压复苏与低压复苏?
• 正压复苏
• 传统的液体复苏观点 是尽早、尽快地予以 充分液体复苏,使血 压恢复至正常水平, 以保证脏器和组织的 血流灌注,阻止休克 的进一步发展,这被 称为充分或积极(正 压)液体复苏。
• 限制性(低压)液体 复苏
• 主要机制是寻求一个 复苏平衡点。在此点 既可通过液体复苏适 当地恢复组织器官的 血流灌注,又不至于 过多地扰乱机体的代 偿机制和内环境。
1、1定义、分类、诊断
• 休克(shock) • 各种致病因素(创伤、感染、低血容量、心
源性和过敏性等)引起的有效血量不足急性 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而导致组织与 细胞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和器官功能受 损为特征的综合征。
• 休克 • 本质:组织细胞缺氧
损害——机体代偿性提高灌注压——失代 偿,组织缺氧——休克 • 多种原因 • 具有相同或相似临床症候群
a、观点一:即刻复苏
•
b、观点二:延迟复苏
•
c、观点三:低度干预(限制性复苏)
2、失血性休克复苏方法的发展及争论
• 2、3争论三:复苏的选择的液体
•
a、晶体
•
b、胶体
•
c、晶体和胶体
• 2、3争论四:复苏的体温
•
a、低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的监休克患者伤情常具有隐匿性, 变化快,进展快,因此,在严密动态观察 临床表现的同时,需尤其强调对前述重要 指标进测可以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 情和治疗反应做出正确、及时的评估和判 断,以利于指导和调整治疗计划,改善患 者预后。创伤失血性行动态监测和评估。
救治原则对创伤患者,应优先解除危及生命的情况,使伤情得 到初步控制,然后进行后续处理,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护 功能第二,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对于创伤失血性休 克患者,基本治疗措施包括控制出血、保持呼吸道通畅、液体 复苏、止痛以及其他对症治疗,同时应重视救治过程中的损伤 控制复苏策略,如损伤控制外科、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允许性低 血压,输血策略,预防创伤凝血病等。 治疗目标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总目标是积极控制出血,采取个 体化措施改善微循环及氧利用障碍,恢复内环境 稳定。而不同阶段治疗目标应有所不同,并监测 相应指标。
量化判断方法
休克指数:休克指数(shock index,SI)是脉搏(次/min) 与收缩压(mmHg)的比值,是反映血流动力学的临床指标之 一,可用于失血量粗略评估及休克程度分级。休克指数的正常值 为0.5~0.8,休克指数增大的程度与失血量呈正相关性。
综合评估法
综合心率、 血压、 呼吸频率、 尿量、 神经系统症状等对创伤 失血性休克程度进行分级。
PHI评分:即“院前指数法”,应用收缩压、脉搏、呼吸和意识4个生理指标作为评分参数,若 有胸或腹部穿透伤,另加4分。小于3分为轻伤,3~7分为中伤,大于7分为重伤。是目前院 前检伤评分体系中最好的一种定量分类法,国际上广泛应用。 GCS评分:GCS评分是根据患者睁眼、言语、运动对刺激的不同反应给予评分,从而对意识状态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程度)进行判定,总分15分,最低3分,8分以下可判定昏迷,分数越 低则昏迷程度越深。 ISS评分:ISS评分为身体3个最严重损伤区域的最高AIS分值的平方和。AIS是对器官、组织损 伤进行量化的手段,按照损伤程度、对生命的威胁性大小将每处损伤评为1~6分。ISS评分 范围为1~75分,如果单区域评分达6分,总体评分则直接为75分。通常ISS≥16分为严重创 伤,此时死亡风险为10%,随着评分升高死亡风险增加。 TRISS评分:TRISS评分是一种以伤后生理参数变化(RTS)、损伤解剖区域(ISS)和年龄(A) 3种因素为依据的结局评估方法。以存活概率(Ps)反映伤员结局,通常认为Ps>0.5的患 者可能存活,Ps<0.5者存活可能性小。 APACHEⅡ评分:通过APACHEⅡ评分对总体病情进行初步评估。研究显示, APACHEⅡ评分与患者病死率之间具有相关性。
临床急诊杂志2017.18卷 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881-889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首先是血容量与 血管容积的不匹配,造成外周组织灌注不足,从而引起 微循环变化、氧代谢动力学异常、炎症反应、凝血障碍 以及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
创伤失血性休克最根本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失血所致的微 循环功能障碍,尤其是重要脏器微循环改变。导致微循 环功能障碍的主要机制包括: ①休克产生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如热休克蛋白和高迁移 率族蛋白1触发免疫应答及失控性炎症反应,引起血管 内皮损伤、毛细血管渗漏、循环容量减少,最终导致组 织灌注不足、细胞缺氧; ②内皮损伤引起凝血系统激活、微血栓形成阻塞毛细血 管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加重组织缺血缺氧; ③创伤所致的持续或强烈的刺激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 导致反射性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加剧微循环障碍。
继 发内 性脏 损器 害官 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符合下列条件 1,以及 2、3、4 项中 2 项,或 5、6、7 项中 1 项,即可诊断为创伤失血性休 克: ( 1) 有导致大出血的创伤,如道路交通伤等; ( 2) 意识改变,如烦燥不安或神志淡漠、昏迷等; ( 3 ) 脉搏细速,> 100 次/ min 或不能触及,休克指数 > 1. 0; ( 4) 皮肤湿冷,胸骨部位皮肤指压痕阳性( 指压后再充盈时间 > 2s) ,皮肤可见 花斑、黏膜苍白或发绀,尿量 < 30mL / h 或无尿; ( 5) 收缩压 < 80mmHg; ( 6) 脉压差 < 20mmHg; ( 7) 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原收缩压下降 30% 以上 推荐级别: A 级) 。
一般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实验室监测
影像学检查
创伤评分与评估
动态评估
精神状态 皮 肤 温 度、色 泽 血 压 脉 率 尿 量
①生命体征:主要对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进 行监测。失血性休克的发生与否及其程度取决于机 体血容量丢失的量和速度。心率增快是创伤失血性 休克最早的临床表现,但是通过心率评估创伤失血 性休克的同时应注意关注其他导致患者心率增快的 常见因素如疼痛、发热等。 ②尿量:尿量减少,充分补液后尿量仍<0.5ml /(kg· h),提示肾脏功能受损。 ③皮肤:皮肤湿冷、发绀、苍白、花斑等,毛细 血管充盈时间>2s,提示外周组织低灌注。 ④神志状态:意识改变, 如烦躁、淡漠、谵妄、昏迷等, 是反映脑低灌注的重要指标。
微 循 环 变 化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存在氧代谢动力学异常。氧 代谢动力学异常即氧供应(DO2)与氧消耗(VO2) 的不平衡。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 的降低反映了反应氧输送与氧消耗的不平衡, 而血乳酸升高则间接反映了机体微循环低氧及组 织细胞缺氧状态。在此情况下,细胞能量代谢(如糖、 脂、蛋白)亦会出现明显异常。 DO2 =CI*CaO2*10 参考范围:500-700ml/min/m2 VO2 =CI*(CaO2-CvO2)*10 参考范围:120-160ml/min/m2
在院前环境下,优先选择在事发现场立即展开救治。如果 现场不能进行RSI且气道反射消失,建议使用声门上气道 设备(如喉罩)。如果气道反射存在或声门上气道装置不 能置入,则应使用基本的徒手气道支持手法(常规为仰头 提颏法)和装置(如口咽管、鼻咽管及喉管)。 徒手开放气道时,应注意患者有无颈椎损伤,伴发颜面损 伤或GCS评分<8分时脊柱损伤的危险性大大增加,现场 急救时应首选徒手方法固定脊柱,用推举下颌法(Jaw thrust)开放气道。如推举下颌法操作困难,不能有效通 气,仍应改用仰头提颏法进行通气。如果转运患者至创伤 中心进行RSI,应确保转运时间不超过60 min。如果不能 维持气道通畅性或转运至创伤中心的时间预计超过60 min,可以考虑转运至就近的有抢救创伤能力的救护单位。
③动脉血乳酸: 是组织低氧的确切指标,在临床上也被作为反映组织灌 注不足的敏感指标。血lac>2mmol/L的创伤失血性休 克患者病死率显著升高,住院时间明显延长。血lac2~ 4mmol/L及>4mmol/L的患者28d死亡风险分别是< 2mmol/L患者的3.27倍和4.87倍。持续动态监测血lac 水平对休克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 义。每隔2~4h动态监测血lac水平不仅可排除一过性血 lac增高,还可判定液体复苏疗效及组织缺氧改善情况。
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对容量复苏无反应)者,应尽量限制实施诊断 性的影像学检查。创伤重点超声评估(focused assessment with sonography for trauma,FAST)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但其阴性并不 能完全排除腹腔内和腹膜后出血。对怀疑存在出血的患者,如果血流动 力学稳定或对容量复苏有反应,应考虑进行CT扫描。对于严重创伤的患 者,不能根据FAST评估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CT扫描。 对以下情况应进行全身CT扫描(部分患者还需要动态复查):交通伤、 高空坠落伤、受力部位不清楚创伤、严重钝性创伤或多发伤的成年患者。 不建议对儿童创伤患者常规进行全身CT扫描,应根据临床判断限制CT扫 描区域,确保仅对必要部位进行CT扫描。
有效的气道管理是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前呼吸支持治疗 的前提和基础。 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来说,如果自身不能维持其气道 通畅及有效通气,快速诱导麻醉插管(RSI)是保证气道 安全的确切方法。 若RSI操作失败,应立即通过基本的气道辅助通气手法和 (或)通过声门上装置来维持气道通气,直到使用外科方 法建立起稳定的气道。
创伤所致死亡中1/3是由急性失血性休克引起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创伤造成机体大量失血所致有效循环血量减
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休 克常常合并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脉 压差<20mmHg,或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自基线下降≥40mmHg)。
30%~40%的创伤患者死亡是因为失血过多所致,此类患者中, 有一部分因为错误的救治方案及不恰当的治疗措施而死亡,据估计约 占10%~20%。急性失血是创伤首要的可预防性死因。及时、快速控 制出血,纠正失血性休克对于严重创伤患者至关重要,可有效减少多 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 MODS)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创伤外科杂志2017.19期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规范881-883
致伤机制 组织低灌注临床表现 血乳酸水平等临床指标
临床表现
代偿期表现:主要以液体丢失,容量血管收缩代偿为主 要表现,包括早期的皮肤或面色苍白,手足发凉,口渴,心 动过速,精神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烦躁,呼吸加快, 尿量正常或减少等。此时期血压可能正常甚至偏高。 失代偿期表现:组织缺血进一步加重,可能出现神志淡 漠、反应迟钝甚至昏迷;口唇、黏膜发绀,四肢湿冷,脉搏 细数,血压下降,脉压明显缩小,少尿、无尿,皮肤花斑。 此时期可以出现脏器功能障碍,特别是ARDS,甚至MODS。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可分为四期。 第一期急救阶段:治疗目标为积极控制出血,最大限度 维持生命体征平稳,保证血压、心输出量在正常或安全 范围,实施抢救生命的策略。 第二期优化调整阶段:治疗目标为增加组织氧供,优化 心输出量、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及血乳酸水平。 第三期稳定阶段:治疗目标为防止器官功能障碍,即使 在血流动力学稳定后仍应高度警惕。 第四期降阶梯治疗阶段:治疗目标为撤除血管活性药物, 应用利尿剂或肾脏替代疗法调整容量,达到液体平衡, 恢复内环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