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相遇问题例题教案
初中相遇系列问题教案
初中相遇系列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培养学生解决相遇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相遇问题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3. 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和拓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线性方程组的知识;2.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相遇问题?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相遇问题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举例说明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3.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相遇问题进行讨论;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相遇问题;3.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邀请学生上台讲解他们小组解决的相遇问题;2. 引导学生对讲解进行评价和提问;3. 总结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实际应用和拓展(10分钟)1. 出示一些实际应用的相遇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2. 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 拓展相遇问题的形式,如多变量的相遇问题等。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收获;2. 提问:你们认为相遇问题有什么实际意义?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连贯性;2. 学生练习的准确度和熟练度;3. 学生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4. 学生对实际应用和拓展问题的解决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实际应用和拓展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性质和解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方法。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四班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4篇)四班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青岛版学校数学四班级上册第六单元《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信息窗中其次个红点问题,即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借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由于相遇问题牵扯到两个物体的运动状况,其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同学理解起来有肯定困难,因此同学要首先理解和把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创设他们感爱好的、贴近生活的情境,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数学模型,积累数学活动阅历。
【教学目标】1、在详细情境中,御用模拟演示和画线段图等方法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初步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受“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阅历。
3、在合作沟通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育学习数学的乐观情感。
【重点】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其数学模型。
【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数学模型“速度和×时间=总路程”和“路程1+路程2=总路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两个能在一条线上自由活动的小人。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刘老师家住哪儿吗?静静告知你们吧,刘老师家离着人民公园特别近,究竟有多近呢?你们来看。
ppt出示:刘老师从家动身步行去人民公园,每分钟走60米,5分钟后到达。
依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ppt出示:刘老师家距离人民公园有多远?你会解决吗?ppt:60×5=300(米)这60表示什么?5呢?300呢?通过这个小例题,我们总结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课件出示)。
今日我们就在这个关系式的基础上来讨论点新问题,好不好?二、合作探究,构建数学模型1、初步感知相遇问题ppt出示例题:小明和李老师同时从家动身相对而行,小明步行每分钟走60米,李老师骑自行车,每分钟骑行140米,5分钟后他俩在人民公园相遇。
2023相遇问题说课稿(精选3篇)
2023相遇问题说课稿(精选3篇)相遇问题说课稿1《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变单一的知识教学为发展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创新学习成为数学学习的主流。
相遇问题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索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1、通过研究学习,帮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组织形式: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
一个小组要最快最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必然会团结协作,积极思考。
这样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利于面向全体,人人都有发言机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技巧,小组间的竞争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
三、教学过程:1、从实际出发,初步感知。
“相向、相背”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学生初步感知。
我设计了“怎样知道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这样一个问题,引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引出用“速度时间=路程”的方法,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接着又问“如果找你的好朋友来,你们两个人合作,怎样能较快的走完从家到学校的路,再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小组合作想办法,汇报交流时,学生想出了两种方法,借助这两种方法帮学生初步感知“相向、相背”的含义。
2、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利用课件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数学相遇问题教案(5篇)
数学相遇问题教案(5篇)第一篇: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和路程的特点.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一)口答列式,并说明理由.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行驶240千米需要几小时?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二)创设情境1.录音(或录相)“有一天,张华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李诚打电话通知他,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本还给李诚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2.小组集体讨论(1)张华送到李诚家;(2)李诚来张华家取走;(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给李诚.3.认识相遇问题(1)找两名学生表演第三种情况,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是怎么走的?(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2)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教师指出: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三)出示准备题: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根据已知条件填写下表走的时间张华走的路程60米李诚走的路程70米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现在两人的距离1分60米70米2分···3分···思考:1.出发3分钟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说明什么?(相遇)2.两个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两人所走路程和=两家距离)二、教学新课(一)教学例3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1.教师指名读题,并在例题中“同时”、“相遇”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记.请同学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2.动画演示两人行进的过程,并在图中显示出已知数据.(演示课件:相遇问题)3.由学生尝试解答例34.结合线段图订正答案.方法一:65×4+70×4方法二:(65+70)×4=260+280=135×4=540(米)=540(米)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5.比较(1)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2)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三、巩固练(一)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二)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讨论:行程问题在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动动方向、运动结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出发地点:两地出发时间:同时运动方向:相向(相对、对面)运动结果:相遇(三)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出发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四)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表述题意.2.比较:与前面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之处?(五)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经过2小时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语言向同组同学介绍题意.2.由学生独立解答3.出示四种不同解法,请同学小组讨论并做出判断.方法一:75×1+75×2+69×2方法二:75×(1+2)+69×2方法三:75×1+(75+69)×2方法四:(75+69)×(2+1)四、课堂小结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行程问题也还有许多变化,请你猜一猜,行程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相背、同向、不同时、不相遇、相遇后返回第二次相遇,三个物体运动……)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求路程,它需要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如果要求“相遇时间”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五、课后作业(一)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二)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第二篇:《相遇问题》教案相遇问题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9~100页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建立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集锦13篇)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集锦13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集锦1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相遇问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认识相遇问题的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应用题。
2.使学生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并从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认识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和掌握两种解题方法。
难点:理解第二种解法的思路。
课前准备:布置课前预习提纲:1.把表格填完整。
2.出发3分后,两人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3.两人3分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
(一)口答下面应用题:⑴张华每分走60米,走了3分,一共走了多少米?⑵一列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用了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42千米,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师问:这两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板:速度时间=路程(二)引入:师:这两道题都是讲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这节课我准备研究两个人或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
二.新授:(一)认识相遇问题的特点。
⑴多媒体出示鸭子图,让学生观察:①这两个鸭子出发的时间怎样?②走的方向怎样?③最后它们怎样了?⑵多媒体演示后,学生回答刚才老师的问题。
板:时间:同时出发方向:相向而行结果:相遇(二)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⑴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的,相向而行的,最后相遇的这一类应用题,也就是相遇问题。
⑵出课题:相遇问题⑶出学习目标:① 理解相遇、速度和的概念。
② 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教学准备题⑴多媒体演示表格,填表,师:昨天老师布置了3道预习提纲让同学们预习课本P58-59,现在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⑵指名回答提纲①,填表格。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一)
相遇问题(一)五年级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和路程的特点.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一)口答列式,并说明理由.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行驶240千米需要几小时?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二)创设情境1.录音(或录相)“有一天,张华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李诚打电话通知他,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本还给李诚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2.小组集体讨论(1)张华送到李诚家;(2)李诚来张华家取走;(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给李诚.3.认识相遇问题(1)找两名学生表演第三种情况,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是怎么走的?(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2)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教师指出: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三)出示准备题: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根据已知条件填写下表走的时间张华走的路程李诚走的路程70米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现在两人的距离1分60米70米2分3分思考:1.出发3分钟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说明什么?(相遇)2.两个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两人所走路程和=两家距离)二、教学新课(一)教学例3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1.教师指名读题,并在例题中“同时”、“相遇”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记.请同学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2.动画演示两人行进的过程,并在图中显示出已知数据.(演示课件:相遇问题)3.由学生尝试解答例34.结合线段图订正答案.方法一:65×4+70×4 方法二:(65+70)×4=260+280 =135×4=540(米)=540(米)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5.比较(1)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2)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三、巩固练习(一)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二)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讨论:行程问题在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动动方向、运动结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出发地点:两地出发时间:同时运动方向:相向(相对、对面)运动结果:相遇(三)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出发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四)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表述题意.2.比较:与前面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之处?(五)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经过2小时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语言向同组同学介绍题意.2.由学生独立解答3.出示四种不同解法,请同学小组讨论并做出判断.方法一:75×1+75×2+69×2方法二:75×(1+2)+69×2方法三:75×1+(75+69)×2方法四:(75+69)×(2+1)四、课堂小结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行程问题也还有许多变化,请你猜一猜,行程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相背、同向、不同时、不相遇、相遇后返回第二次相遇,三个物体运动……)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求路程,它需要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如果要求“相遇时间”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五、课后作业(一)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二)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六、板书设计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相遇问题教案
相遇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相遇问题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算术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计算方法。
2. 对相遇问题进行具体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2. 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如两列火车相向而行,在某一时刻相遇。
请问他们离出发点的距离是多少?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计算方法。
如两列火车相向而行,速度分别为v1和v2,相遇的时间为t,相遇时的距离为d,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为vt=d。
根据这一关系式可以计算得到相遇的时间和距离。
2. 对相遇问题进行具体的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具体应用。
三、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讨论(10分钟)1. 收集学生解答的问题,并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方法。
2. 带领学生总结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技巧。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 提供一些更复杂的相遇问题,让学生尝试解题。
2.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六、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相遇问题的基本计算方法和应用要点。
2. 强调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维技巧。
3. 鼓励学生运用相遇问题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相遇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相遇问题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讨论和拓展应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算术运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可以考虑在下一节课中进一步拓展相遇问题的应用。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篇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数学中的相遇问题,了解相关概念和公式;2.通过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公式;2.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3.相遇问题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利用实际例子,引入相遇问题并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教师讲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公式。
并在黑板上解答相应的例题。
3.练习:教师布置相遇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自行解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深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并让学生探索和研究这些应用。
四、教学方法:1.案例引入法:通过实际例子来引入相遇问题,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法:通过讲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公式,让学生掌握问题解法。
3.练习法:布置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索相遇问题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
五、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教学、练习和深化等环节的组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动力;3.通过教学评价手段,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反馈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课本教材;2.多媒体课件;3.练习题集。
以上是一份小学数学教案,通过案例引入法,讲解法,练习法和探究法对相遇问题进行深入解析。
让学生通过实例和练习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这样做既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范文(通用5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1教学目标(一)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二)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口头列式并计算:小明每分走50米,小华每分走60米。
(1)小明5分走多少米?(50×5=250(米)。
)(2)小华5分走多少米?(60×5=300(米)。
)(3)小明、小华5分共走多少米?(①50×5+60×5=550(米);②(50+60)×5=550(米)。
)(4)小明5分比小华少走多少米?(①60×5-50×5=50(米);②(60-50)×5=50(米)。
)2.小结:行程问题的三量关系是什么?(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二)学习新课1.认识相遇问题。
(1)请两名同学到教室前边迎向走,相遇为止。
(2)同学们注意观察并说出他们是怎么走的?(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
)(3)再走一遍,注意观察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
)教师:当两人之间的距离变为零时,我们就说两人“相遇”。
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运动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
(板书:相遇问题)(4)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不同?(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相遇问题是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运动的情况。
《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15篇
《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15篇《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相等关系,含用方程分析解答相遇时求其中一个速度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解下列方程(0、9+x)×3=3、60、32×5+5x=4、62、出示准备题(1)全体学生审题后列式解答(用两种方法解答)(2)解题后口述解题思路:(58+54)×1、5 (先算速度和,在求两地路程)58×1、5+54×1、5 (先分别算出两车相遇时行的路程,再求总路程)二、学习例6:1、审题:(1)与准备题比较不同在哪里?(2)如果设乙车每小时行X千米,列方程解你会么?2、解答后反馈:(1)你是如何解答的?(58+x)×1、5=168(2)还能列出怎样的方程?58×1、5+1、5x=1681、5x=168-87(2)比较这两个方程在思路上有什么不同?3、与这两种方程相应的算术解法是怎样的?4、师小结:用方程解这类应用题一般根据速度和×相遇的时间=两地的路程这个等量关系来列出方程。
三、巩固学习1、独立练习:练1练第1、2两题。
全体学生解答后同坐两人互相说说解答的方法步骤。
2、出示试一试。
(1)弄清问题和要求要求。
(怎样解方便就怎样解(2)解答后讨论:与例6有比较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解答的?能否求速度和?(3)你能列出与这两个方程相应的算术解法吗?1、独立作业。
(1)练一练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2)反馈:与例6比较有什么不同?解题方法呢?师指出:运动物体行驶的方向不同,行驶的结果也不同,一种是相遇,而另一种则是相离,但计算方法相同。
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方程解什么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有有哪几种情况?列方程解这类应用题应注意什么?五、布置作业《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看、比较、分析,提高同学敏捷解答的力量。
3、培育同学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预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CAI、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列式计算(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2、板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二、引入过去,我们讨论的是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今日我们就来讨论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新授1、教学预备题(1)点击课件中预备题出示题目(2)同学理解题意。
(3)找出动身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时间间(4)点击热键和强调动身时间和运动方向。
(5)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同学思索会出什么状况。
利用课件连续演示会消失的三种状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利用课件出示预备题的表格,指导同学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件演示填空内容。
(7)请一同学上来利用交换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8)引导同学争论:动身三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时,张华走了几分钟?李诚呢?他们俩人共走了几分钟?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有什么关系?(9)小结:动身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争论:a、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b、 4分钟后两人怎样?c、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关系?(4)同学试做。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精选9篇)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精选9篇)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二、探索新知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
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六、布置作业教学反思: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篇2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探究并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并能正确解答相遇问题。
2.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养成认真分析问题以及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初中相遇问题教案
初中相遇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知道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相遇的问题。
2. 让学生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相遇问题的概念。
2. 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1. 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2. 不同情况下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相遇问题的实例和解题过程。
2. 准备一些实际的相遇问题,用于让学生解答和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展示一些实际的相遇场景,如两个人在街头相遇,两辆汽车在道路上相遇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提问:什么是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是指什么情况下的问题?二、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相遇问题的概念,解释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相遇的问题。
2. 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展示一些相遇问题的实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方法。
3. 教师总结解决相遇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相遇条件、列方程求解等。
三、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的相遇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四、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相遇问题的变体或拓展,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互相学习和交流。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顾相遇问题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2. 教师强调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的灵活运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解决相遇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的相遇场景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在讲解和练习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相遇条件,列方程求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相遇问题教案
初中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相遇问题的定义及解题步骤。
2. 相遇问题的应用题解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相遇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提问:什么是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有哪些特点?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相遇问题的定义: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地点相遇的问题。
2. 讲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步骤:(1)确定相遇点:找出两个或多个运动物体的相遇点。
(2)列出方程:根据相遇问题的条件,列出方程。
(3)解方程:求解方程,得到未知量的值。
(4)检验答案:将求得的未知量代入原方程,检验是否符合题意。
三、例题讲解(15分钟)1. 出示例题:甲、乙两人从相距100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每分钟5米,乙的速度为每分钟8米,问他们多长时间后相遇?2. 讲解解题步骤:(1)确定相遇点:A、B两地之间的某一点。
(2)列出方程:5x + 8x = 100,其中x表示甲、乙相遇所需的时间(分钟)。
(3)解方程:13x = 100,x = 100 / 13。
(4)检验答案:将x = 100 / 13代入原方程,5 * 100 / 13 + 8 * 100 / 13 = 100,符合题意。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甲、乙两人从相距200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每分钟6米,乙的速度为每分钟7米,问他们多长时间后相遇?2.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 提问:相遇问题还有哪些变体?如何解决?3. 举例说明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相遇问题解题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遇问题教案
相遇问题教案【教案】相遇问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能够运用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解决相遇问题。
2. 过程与方法:探究解决相遇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对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2. 教学难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一个趣味问题导入相遇问题:大明骑自行车每小时20公里,小红骑自行车每小时15公里,如果小红晚出发20分钟,那么多久两人能够相遇?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通过设变量和列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
2. 讲授基本概念(10分钟)通过上面的问题,引入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如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总结出两个物体相遇的条件和相遇的时间和距离与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3. 解题方法(15分钟)讲解解题方法的一般步骤:(1)设定相遇时间t;(2)根据相遇的时间和速度关系,列出方程;(3)解方程得到t;(4)根据相遇的时间和速度,计算相遇的距离。
通过几个典型的相遇问题,讲解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4. 拓展应用(15分钟)提供几个稍难一点的相遇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
例如:甲、乙两个车站相距100公里,两辆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速度是30公里/小时,乙车速度是40公里/小时,两车相遇后再顺着原路返回各自的车站,两辆车互相交错而过的时间是多少?通过这道题目,巩固和拓展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考步骤,强调观察和分析的重要性。
加强学生对相遇问题的记忆和理解。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上未解完的题目。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相遇问题速度、时间、距离的关系解题方法一般步骤:设变量→列方程→解方程→计算距离。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相遇问题教学设计(通用5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1一、分析教材,理清思路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
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优选教法,注重学法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
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
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
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程序,突出主体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创设情境1、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2、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实践探究1、理解意义(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3)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4)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5)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应用实例分析
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应用实例分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熟练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和技巧;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相遇问题数学教学的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特性:讲解相遇问题的定义和主要特性,包括相遇时间、相遇点等;2.相遇问题的解法和技巧:介绍相遇问题的解法和技巧,如运动速度的计算、相遇点的确定、解二元一次方程等;3.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给出一些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如汽车相问题、两船相遇问题、追击问题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板书、演示等方式,系统全面地讲解相遇问题的相关知识点;2.体验法:通过游戏等实际体验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技巧;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流程设计如下:1.总览相遇问题:通过画图、实际例子等方式,全面介绍相遇问题的概念和特性;2.计算相遇时间和相遇点:通过具体例子,展示相遇时间和相遇点如何计算;3.解决追及问题:通过实际例子模拟,演示如何解决追及问题;4.解决追逐问题:通过实际例子模拟,演示如何解决追逐问题;5.实际应用:通过各类实际例子,讲解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主要通过小组作业、讨论等方式进行。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相遇问题的解决,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相遇问题的解法和技巧;同时,还可以通过课堂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相遇问题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应用相遇问题数学教学可以应用于各类数学竞赛或课内任务,如中考、高考等;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中更好地解决相遇问题。
通过设计相应的课外实践任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相遇问题面试教案高中
数学相遇问题面试教案高中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解决数学相遇问题。
教学步骤:
1. 引入问题:请学生想象两个人从不同的地点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向同一个目标地点前进。
他们何时会相遇?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讲解概念:解释相遇问题的概念,即两个物体或人从不同的起点出发,以相同的速度朝
着相同的方向移动,问他们什么时候会相遇。
3. 解题方法:介绍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
主要是通过设立变量、列方程、求解方程来确定
他们相遇的时间或位置。
4. 示例演练:给出一道相遇问题的具体例题,让学生跟随步骤解题。
例题:甲、乙两车分别以60km/h、40km/h的速度相向而行,相距400km,请问多久能
相遇?
解题步骤:
设甲车行驶时间为t小时,则乙车行驶时间为t小时。
甲车行驶距离为60t,乙车行驶距离为40t。
根据题意,60t+40t=400,解得t=4小时。
5. 练习巩固:让学生自行解决几道数学相遇问题,检验他们是否理解了解题方法。
6. 拓展应用:让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相遇问题,如多个物体同时相向行驶等。
7. 总结回顾:总结解决数学相遇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教案是一个高中数学相遇问题的教学范本,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
同的教学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行车、走路等类似运动时,已知其中的两种量,按照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求第三种量的问题,叫做“行程问题”。
行程应用题是专门讲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路程三者关系的应用题。
行程问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
知道三个量中的两个量,就能求出第三个量。
行程问题一般又分三种:
A、相遇问题;
B、追及问题;
C、过桥问题(列车问题)
相遇问题
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道口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
这类问题即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中参与的人或者物是两个或以上(一般是两个),一般是同时出发,不同时出发的较少。
一次相遇模型: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
解题关键(如果两人同时出发):
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
基本公式: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
速度差=路程差÷行驶时间
二次相遇问题的模型: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
在D地相遇。
解题关键(如果两人同时出发):
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走的路程的两倍。
解决相遇问题的两把核心钥匙:①求速度和;速度比=路程比;
速度比=时间的反比。
②数形结合方程的思想整体的思想(宏观大的视角)
一次相遇
例1(求路程)甲、乙两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
两车在距中点32千米处相遇,东、西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画图分析,两种方法)
练习:
1,小玲每分钟行100米,小平每分钟行80米,两人同时从学校和少年宫出发,相向而行,并在离中点120米处相遇。
学校到少年宫有多少米?(两种方法)
2.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65千米,当摩托车行到两地中点处时,与汽车还相距75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两种方法)
例2 (求速度)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快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3小时,快车已驶过中点25千米,这时快车与慢车还相距7千米。
慢车每小时行
练习
1,兄弟二人同时从学校和家中出发,相向而行。
哥哥每分钟行120米,5分钟后哥哥已超过中点50米,这时兄弟二人还相距30米。
弟弟每分钟行多少米?
2.(相遇问题的变式)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32千米。
4小时后,剩下的路比全程的一半少8千米,如果改用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行驶,再行几小时到达乙地?
例3 (只知道速度差)甲、乙二人上午8时同时从东村骑车到西村去,甲每小时比乙快6千米。
中午12时甲到西村后立即返回东村,在距西村15千米处遇到乙。
求东、西两村相距多少千米?(告诉速度差,想办法求路程差)
练习:
1,甲、乙二人同时从A地到B地,甲每分钟走250米,乙每分钟走90米。
甲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A地,在离B地3.2千米处与乙相遇。
A、B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告诉了两个速度值,就相当于告诉了速度比)
2,小平和小红同时从学校出发步行去小平家,小平每分钟比小红多走20米。
30分钟后小平到家,到家后立即原路返回,在离家350米处遇到小红。
小红每分钟走多少米?(又是告诉的速度差,想办法求what?)
例4 甲、乙两车早上8时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出发,到10时两车相距112.5千米。
两车继续行驶到下午1时,两车相距还是112.5千米。
A、B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告诉时间,想办法求某一个的速度,或速度之和、差,或者求一个的路程,或者路程差,只要求出其中某个量,就离结果近了一步)练习
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出发,3小时后,两车还相距120千米。
又行3小时,两车又相距120千米。
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快、慢两车早上6时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中午12时两车还相距50千米。
继续行驶到14时,两车又相距170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题5. 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相遇时客车、火车所行的路程之比为5:4,相遇后货车每小时比客车快15千米,客车仍按原速前行,结果两车同时到达对方的出发站,已知货车一共行了10小时,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练习1. 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相遇时甲、乙两车所行路程比是4:3,相遇以后甲车保持原速行驶乙车每小时比甲车快20千米,结果两车同时到达A、B两地,如果乙车一共行了2.5小时。
AB之间的路程多少千米?
练习2. 甲、乙二人从一段路的两端同时相向而行,相遇前甲、乙两人速度比是6:5,相遇后甲速度不变,乙每分钟比甲多行24米,结果二人同时到达对方出发点,已知乙共行了11分钟,求这段路程长多少米?
练习3. 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
相遇前甲乙速度比是4:3,相遇以后乙车速度不变,甲车比乙车每小时慢15千米,结果两车同时到达对方
出发点,已知乙车一共行了7小时,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