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是两篇优美的写景短文。
前者以描绘山川之美为主,后者则以月夜庭院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答谢中书书》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
作者通过对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无尽魅力。
而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细节的点缀,更使得这幅画卷生动起来,仿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
文章最后赞叹此景为“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篇充满哲思的短文。
作者通过描述月夜下的庭院,表达了人生无常,应珍惜当下的思考。
文中的“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等景象,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而结尾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让人深思:生活中的美好并不缺乏,只是我们常常忙于琐事,缺乏欣赏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两篇短文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对于语文的学习,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原文:日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
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么?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练习题: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分)《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 (体裁)。
二、解释加点字词(15分)1、逐走( )2、入日( )3、河、渭不足( )4、北饮大泽( )5、弃其杖( )6、化为邓林( )7、昔者( )8、怒而触不周山( )9、地维绝( )10、故日月星辰移焉( )( ) 11、地不满东南( )12、故水潦尘埃归焉( )( ) 13、天柱折 ( )三、翻译下列句子。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8《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学习重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习难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旸谷()一撮灰()皓月()妲娥()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倘使:凭栏:轰轰烈烈:3.《日》《月》两篇短文原载于散文随笔集《_____________》中,写于1940年至1941年。
作者______,原名______,字______,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三部曲》,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请你各写出两句。
5.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了春天的门,雷雨推开了夏天的门,_____,。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巴金先生的两篇散文《日》《月》。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
1.听读课文。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全文。
2.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8.《短文两篇》课件(32张PPT)
飞蛾;夸父 (扑火;追日)
人 品 品
(舍弃生命)
悟
“我”
(愿来阅读 《日》和《月》,虽然两文写法不 同,但表现的是共同的主题。
学习目标
• 1、了解有关巴金的文学常识及 本文的写作背景 • 2、品味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 思想感情。 • 3、培养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 理想人格。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 之于旸谷,渴死。”
汉族,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 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 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 作。1935年至1950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 。 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 》、《上海文学》主编。 19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冲 击。1977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 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 席。 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譬如:“我望着明月,总
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的很”“望见
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
似的。”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 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等。
原创新课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短文两篇课件新版新人教版122614
11.班级开展以“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活动一:月亮·美称雅号】
①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
②桂魄初生秋露(qiū lù)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③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雨楼。
④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请找出上述诗句中月亮的雅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九页,共17页。
星 巴金 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星星,美丽的星星, 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 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 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__A__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天的星群 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他或者坐 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jìtuō)在音乐中,呈现给每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 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__B__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 的星星。”望着蓝空里眼瞳似的闪烁着无数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
第十一页,共17页。
B
6.依次填入文中A、B、C三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哀诉 赞叹 润湿 B.哀诉 凄切 闪亮 C.欣喜 凄切 润湿 D.欣喜 赞叹 闪亮 7.为什么说“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 光明永远在心中,自己追求(zhuīqiú)光明的理想永远不会改变。
第十二页,共17页。
第八页,共17页。
4.(2016,天津)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B.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C.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jiǎnshǎo),使某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 塔上筑巢。 D.在巡检排查过程中,我市电力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5.《日》和《月》的创作仅一天之隔,而且两篇内容有一致之处:在《日》中, 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 光和热。联系两篇,说说你对这两篇短文主题的理解。 其实两篇都表现了同样的主题: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 渴望,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盼望 光明的到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8课《短文两篇》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部分来自《点拨》
5.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 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 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这句 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由赞美飞蛾写到渴望自己变成一只飞 蛾,感情呈现出递进的态势,这是感情质的飞跃、美 的升华,真切、赤诚、感人。表达了作者为人类的生 存和理想社会的实现而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
月饼起义
来自《点拨》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 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的搜 查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 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 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 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 晚上,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 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今天, 我们走近巴金的《日》和《月》,感悟大文学家的 情怀。
8 短文两篇
散 文 诗
1. 学习目标
2. 作者简介
3. 背景透视
4. 相关资料
5. 检查预习
6. 听读课文
7. 整体感知
8. 句段品析 9. 疑难探究
10. 板书设计 11. 本课主旨
zuǒ 一撮头发
hào 皓月
部分来自《点拨》
héng 姮娥
魔法记忆:记少余多法,当“用于成丛的毛发”时读 “zuǒ”,其他读“cuō”。
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新课标第8课《短文两篇》教案1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走近作者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准字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通过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式,理解象征手法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日”与“月”字放在一起可以组成“明”字;看到“明”字,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呢?(学生:明亮、光明、希望)今天我们来学习分别以“日”字与“月”为标题的两篇短文,看看文中是不是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呢?二、阅读课文、感知课文(《日》)1. 个人示范读。
2. 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3. 个人示范读。
(前后比较朗读,整体体会文中情感)4. 学生齐读。
三、整体感知《日》1. 日给我们的感受如何?学生:光和热2. 文中用了哪两个事物来表现出对光和热的追求?学生:飞蛾与夸父3. 结果如何?学生:都死了。
4. 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态度如何?学生:赞美。
5. 飞蛾和夸父追“日”的结局都是死亡,但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去赞美它们呢?学生: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四、联系背景、分析象征、体验情感1.(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①作者介绍: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
“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
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和“鲁迅、老舍、茅盾、郭沫若、曹禺”并称为“现代文化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第8课《短文两篇 》(教师版)
厦门五中2013~2014学年下学期2012级语文学科教学案上课时间:第周星期主备杨荣珍审核初二语文备课组备课组成员课题:8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2. 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难点)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文中作者表现的思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1)作者简介: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fú)甘。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2)背景简介:《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瞬.间(shùn )旸.谷(yáng)tǎng使(倘)一cuō(撮)皓.月(hào )姮娥..(héng)(é)3.整体感知:请简单复述“夸父逐日”的故事。
夸父逐日:相传在黄帝王朝时代,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
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
小组评分()【课堂探究】1.《日》这篇课文出现了2个意象:飞蛾,夸父,你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了吗?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飞蛾——扑火而死;夸父——逐日这里,火与日实际上成了光明和温暖的象征,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在不懈地追求光明和温暖,在光明、温暖与生命之间,他们一致舍弃生命,选择光明和温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8 .短文两篇 日》研讨课教案_12
(3)写作手法相同,都用了象征
2学生质疑解疑。
探究两文的异同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项目
权重
评价指标与分值
得分
本节教学内容分析
5
1.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1'
2.重点、难点分析准确。0.5'
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0
1.有过程,有方法。1' 2.学生确实能够通过过程获得所列方法。2' 3.有明确的情感态度指向,有明确的价值判断。2' 4.情感态度的指向、价值判断与本节学习内容直接相关。1' 5.知识与能力目标与学生的前知识结构相关联并可测量。1' 6.语句描述上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1' 7.目标总体上反映和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2'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生字词。
2了解作者巴金。
3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故事。
4学会观察和体会生活,学习从平常事物中感知新意,引发联想、想象、培养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过程和方法
1预习、朗读、理解。
2讲故事、比较判断故事新意,分析理解作者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课题:短文两篇
教学对象:八年级
课时: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日》、《月》两篇文章,一篇写日,一篇写月,虽写作对象不同,但文章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在《日》中,“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的“飞蛾”和为“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的夸父,都是为了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在飞蛾和夸父身上,巴金重新赋予了他们一个新的内涵:人也应该“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虽然“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
8--《短文两篇·日·月》课件
2、作者利用了象征修辞手法,以飞蛾、夸父追求光和热,象征
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旳美妙人格 ,象征
抗日将士为国捐躯
。而姮嫦娥,为
着自己旳某种理想—— 变化月旳冰冷 而奔月。
飞蛾、夸父为何值得赞美?
飞蛾——追求光 夸父——追求热
敢于追求 敢于牺牲 一往无前
赞美精神 主观抒怀
组别 第 1 组 第 2 组 第 3 组 第 4 组
激情洋溢 追求光和热
《日》 飞蛾扑火
夸父逐日 细腻幽静
《月》 嫦娥奔月 变化冰冷
寄托人
格理想
对人生 、 对生活一 种希望和 信念
课堂达标一
一、我会读:
yáng
héng
旸谷
姮娥
二、我能记住:
yì 后羿
shùn 一瞬间
1、本文作者 巴金 ,原名李尧棠,现当代著名 文学 家。作 品有 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 家》、《 春 》、《 秋》)和 《爱情三部曲》(《雾 》《雨 》《 电》)。
第一部分(l、2段):写飞蛾、夸父为 追求光和热而甘愿牺牲。
第二部分(3、4段):写人间没有了光 和热,只是黑暗旳寒冷世界。
第三部分(5段):写作者甘愿做人间 旳飞蛾,去追求光和热。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 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何?
因为这里旳飞蛾已不但仅是单纯旳生物, 它寄托了作者旳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 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旳美妙人 格旳象征,作者写旳虽然是“日”,但主要 体现旳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 热旳行为。
长篇小说
《秋》 《雾》
《爱情三部曲》 《雨》
《电》
巴金对中国当代小 说和散文事业作出了很 大旳贡献,也为我国散 文诗旳发展作出了主要 努力。他曾翻译过屠格 涅夫旳五十一章散文诗 作品,并在自己主编旳 刊物和丛书上热情鼓励 散文诗创作。
第8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下)4doc初中语文
第8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下)4doc初中语文一、积存与运用1.把握以下字形字音。
旸.谷____________ 姮.娥____________ 皓.月____________ 浸.____________2.许多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 留下了专门多美好的诗篇, 就你喜爱的写几句。
日: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月: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展开联想, 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春天的门, 雷雨推开夏天的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仿照画线部分内容造句。
我应当如何样歌颂我的家乡呢?假如我是诗人, 我就要用一首长诗, 颂扬她日新月异, 蒸蒸日上的气象。
仿写: 假如我是____________。
二、阅读阅读以下文段, 回答文后咨询题。
〔一〕日为着追求光和热, 将身子扑向灯火, 终于死在灯下, 或者浸在油中, 飞蛾是值得颂扬的。
在最后的一瞬时它得到光, 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 他追赶日影, 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 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冰冷的、孤寂的生, 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 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冰冷世界吗?倘使有一双翅膀, 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 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 失去知觉, 而化作一阵烟, 一撮灰。
7月21日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 我会想: 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圆月有如一面明镜, 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 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 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 我也有这感受。
在海上, 山间, 园内, 街中, 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 我望着明月, 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第8课《短文两篇》预习参考(人教新课标初二下)1doc初中语文
第8课《短文两篇》预习参考(人教新课标初二下)1doc初中语文一、作者简介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闻名文学家。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讲«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要紧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讲,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讲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庞大反响。
二、星──巴金«龙·虎·狗»中的另一篇文章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讲集里,我无意间见到如此的句子:〝星星,漂亮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受的人……一个痛楚的人……星星,漂亮的星星……〞我明白那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哀诉的心情。
好些人都如此地对蓝空的星群讲过话。
他们差不多上人世间的不幸者。
星星永久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
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予在音乐中,呈献给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赞扬的调子讲着:〝你这漂亮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
〞望着蓝空里眼瞳似的闪耀着的许多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短文两篇课件(新版)新人教版[1]
◆课堂导练
◆决
◆字词详解(xiánɡ jiě) ◆整体感悟
第五页,共22页。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考
◆整体感悟 ◆课堂(kètáng)导练
第六页,共22页。
◆决胜中
◆字词详解(xiánɡ jiě)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
决胜中考
第七页,共22页。
◆字词详解
◆整体(zhěngtǐ)感悟
第十九页,共22页。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胜中考
◆整体(zhěngtǐ)感悟
第二十页,共22页。
◆课堂导练
◆决
◆字词详解(xiánɡ jiě)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
决胜中考
第二十一页,共22页。
◆字词详解(xiánɡ jiě) ◆整体感悟
第二十二页,共22页。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整体(zhěngtǐ)感悟
第一页,共22页。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考
◆整体感悟 ◆课堂(kètáng)导练
第二页,共22页。
◆决胜中
◆字词详解(xiánɡ jiě)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
决胜中考
第三页,共22页。
◆字词详解 胜中考
◆整体(zhěngtǐ)感悟
第四页,共22页。
第十二页阅读(yuèdú)《巴蜀英才》P29-30《锄》,完成练习。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gǎnwù)
第十三页,共22页。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整体(zhěngtǐ)感悟
第十四页,共22页。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考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8课《短文两篇》课件9
写作背景: 写于抗日战争的1942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 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杯屠杀 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 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这两篇短文就是在此种情况下写的。
kuā hào héng yáng shù n 夸父 皓月 姮娥 旸谷 瞬间 cuō 撮合,一撮灰 撮 zuŏ 一撮头发,一撮胡子 lò u 露马脚,露怯 露 lù 露台,暴露 nì ng 宁愿,宁可 宁 ní ng 宁静,安宁
这个“冷”“寒”的星球——月,为什么还有“姮娥奔 月”?
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讨论: “夸父追日”“飞蛾扑火”与“姮娥 奔月”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 么呢? 同是追求光明者, 不同的是追求的对象不同。 作者表达的情感也是不同:飞蛾、夸父的人 生,是作者肯定的理想人生,那么,姮娥的 人生呢? 有些遗憾, 因为她很孤独,而且,也不能使这个已死的 星球再生。
因为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艰苦的阶 段,全国人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作 者高度赞美了为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 己生命的人。
1、文章的结尾寄寓作者怎样的情感?
1、“我”面对一轮皓 月想到什么神话故事? 内心有怎样的感受? (找出文中关键性的语 句)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 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 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巴金名言
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 只要不停止追求, 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 巴金 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 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 却在黑暗里燃烧火炬, 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 巴金
巴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8 短文两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短文两篇》将乐四中彭美芳一.教材分析巴金的《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两篇充满意趣的散文诗,写于1941年,正值八年抗战期间,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对光明、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体现了作者对那些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为理想而献身的仁人志士的高度赞美。
这两篇散文诗篇幅短小,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教学本文的重点就是使学生感受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探讨性。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了解神传说故事入手,感受巴金笔下日月的特点,通过理解作者的个性解读,明白作者写作的良苦用心和人生追求,从说读到品读到议读到拓展写作,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1.学情分析鉴于八年级学生对散文诗有一定的认知,教学中应做到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对课文内容进行朗读评述,发表自己的看法。
鉴于学生们深层次阅读感悟能力薄弱,在讲解主旨突破重难点时,要鼓励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大胆表述,不要拘泥于文字本身,拓展延伸,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透过文字,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个性解读,捕捉作者在特殊的年代内心的情感律动。
学生能讲述文中的神话故事,理解其内涵深意,并能个性解读寻常事物,用多情的笔,抒写心灵之声!3.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运用提问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让学生在朗读、说读、品读、议读中理解作品的内涵深意,领悟作者对人生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并学会个性解读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对传说故事内涵深意的理解和分析,结合背景,领悟特殊年代里,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希望,信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评述故事传说,品评关键语句,培养对散文诗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2.教学难点:充分展开想像,理解作者对人生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学会运用象征手法四.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赞美教学反思《日》《月》是著名作家巴金写的两篇散文诗,这节课先通过拆字游戏,激发想象,激趣导入,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读音更准确,并深入了解、感受课文,欣赏文章的铿锵之美和幽深细腻之美。
第8课《短文两篇》预习参考(人教新课标初二下)3doc初中语文
第8课《短文两篇》预习参考(人教新课标初二下)3doc初中语文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在«日»中,作者写道:〝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冰冷世界吗?〞而在«月»中,作者又有了如此的话,〝我明白死了的星球是可不能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摸索这两句话,事实上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关联,从这两句话,能够看出作者对人一辈子、对自我的一些方法。
尽管是两篇不同的文章,一篇写日,一篇写月,但看看写作时刻,仅仅只是一天之隔。
同时将文章联系起来看,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
自古以来,日差不多上光明、期望的象征,专门多人都曾经歌颂过太阳,但巴金虽写的是日,意却不在此,他在文章开篇第一写的是〝飞蛾〞,一种微小不漂亮的生物,然而它〝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颂扬的。
在最后的一瞬时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为此,〝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谷〞,从飞蛾到夸父,从微小到伟大,他们差不多上为了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那个地点的飞蛾和夸父差不多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巴金重新给予了他们一个新的内涵。
而人也要像他们那样,应该〝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尽管〝生命是可爱的〞,〝但冰冷的、孤寂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一辈子。
而那个人间〝没有了光和热〞,也只是〝黑暗的冰冷世界〞。
因此〝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这是巴金激情充满的一面,而«月»集中表达的是巴金细腻寂静的另一面。
与千百年来吟月的诗词不同,巴金笔下的月是不样的,〝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种感受〞,临时没有了前文中对热的礼赞,而对冷有了不种专门的感受。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短文两篇》预习检测
8 《短文两篇》1.填空。
(5分)巴金,原名李尧棠,字_______,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_____ __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月》选自散文集_________。
2.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上拼音,或按拼音写出汉字。
(4分)①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②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③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hào()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④但是为什么还有陷héng é()奔月的传说呢?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那烟雨中的柳叶湖,恰如一幅淡雅而隽永的水墨画,展现出她别样的风姿。
B.在即将举行的广州亚运会上,体育健儿们纷纷表示一定充分发扬自身水平。
C.为了防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不再蔓延,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D.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
4.应怎样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一句在文中的含义?(3分)5.在《月》中,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3分)6.文中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预习检测参考答案:1.芾甘文学《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龙•虎•狗》2.①yáng ②cuō③皓④姮娥3.A4.这是全文的中心,说明要使光和热永驻人间,就必须百折不挠地追求,斗争。
5.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
6.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一、有情感地朗诵散文诗,明白得作品内涵;
二、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期性和目的性,明白得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育学生踊跃的文学试探和欣赏能力,能斗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观点;
课前预备:
一、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奇;
二、阅读了解巴金及其要紧作品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2003年11月25日,一个专门的日子。
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咱们一路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题目课件飞入,由日、月,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敞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不是确实是想表达对光明的酷爱和追求呢?
请大伙儿听读课文《日》。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不是确实是想表达对光明的酷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愿做人世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
而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佩服,怀念的态度。
看来,日球确实让咱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讨《月》
下面,咱们一路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
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垂头思故乡”。
“ 碰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现在。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
所有行走异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想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
那巴金对月亮的试探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想念上呢?
一、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观点;
——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
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什么缘故还有嫦娥奔月的传奇呢?巴金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
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想念着什么
二、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
说到嫦娥奔月,咱们从小听说的故事是不是如作者所言:是要改变这冰凉的星球,使它再生呢?
3、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奇
要求:语言流畅简练
4、教师点拨
……看来,将嫦娥奔月的理由想象为嫦娥妄想改变这冰凉的星球,只是巴金的一家之言,那如此想,可不能够呢?上学期咱们是不是也学过类似的文章呢?即在某个对象身上给予一种特定的内涵,以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
——《爱莲说》中的莲、牡丹、菊,那里的莲象征的君子,牡丹-富贵者,菊-隐士,不也是周敦颐寄与自己人一辈子追求一种方式吗?包括《日》中的飞蛾和夸父,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飞蛾之因此会扑火,是因为它的向光性。
但作者却不仅把它们当做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而是从头给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这才有了为了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生命的壮举。
因此,文学有其现实性,是为了服从作家表情达意的需要,同时也是和时期合拍的。
五、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
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时期,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成功的到来,做为
一个一般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因此,你就可明白得巴金什么缘故要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吝捐躯自己生命的人,固然也包括什么缘故给予嫦娥新的明白得了。
下面,咱们就一路来体味文章中的语言魅力吧。
六、分组体味欣赏作品语言
两大组别离欣赏日、月。
谁先拔得头筹?另一组谁来挑战?有无谁来捍卫本组的成功?
……读懂了巴金的文章,咱们不妨来看看前些日子,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
七、文学试探:
与此前动辄上万人参加的“十大文化偶像评选”相较,最近,某些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却显得有些冷清,参加评选的网民只有1000多人,与巴金的地位、阻碍相较反差较大,在公共对纯文学关注较少的大背景下,身为作协主席的巴金也不免受到轻忽,关于这种现象,你是如何看待的?
……是的,历史可不能忘记他,读者可不能忘记他,出示表现巴金功效的幻灯片,在过去的2003年,杨利伟、钟南山的名字为每一个中国人所熟悉——而巴金以自己的人一辈子经历和笔下春秋见证了百年历史,他用真诚感动了中国,成为感动中国2003十大年度人物,最后让咱们和着巴金的《日、月》和中国一路感动吧:我追求光明,追求人世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
结果我依旧取得痛楚。
可是我并非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硕满溢的生命。
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捐躯……自我捐躯是人的本性,就像植物不能不开花。
因为受到了爱,熟悉了爱,才明白把爱分给他人,才想对自己之外的人做一些情形。
把我和那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那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八、拓展练习设计:(课后完成)
一、请你试着写一种植物,用以寄托你的人一辈子信条。
二、下周推荐阅读:巴金《家》,散文集《龙虎狗》
教学反思:
巴金是我国闻名作家,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教学此课我第一介绍作家的生平和要紧作品和本科的写作背
景、写作时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把握作者的写作用意,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明白得。
第二我通过本文的关键词语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
在文章中有一些关键词语,如“日”“飞蛾”“夸父”“月”“姮娥”等,他们的含义不能仅仅依照本义来明白得,而要在通读全文、明白得全文的基础上来把握。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严寒的思想情感。
在教学中,第一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故事,进而明白得作者的思想情感。
但在讲课中,由于教师过于着急,对这些内容讲解较少,而又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多说,因此此环节处置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