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学习小结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课程标准素养解读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角度了解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有为等人的思想主张及活动。

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

一、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1.早期改良思潮(1)形成原因①19世纪70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②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人。

(3)主要目的:解救民族危害,缓和社会矛盾。

(4)基本主张①经济方面: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②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5)历史影响: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变法思想萌发:青年时期,开始关心国家命运,留意西学;后来,萌发变法思想。

(2)上书变法:1888年,在北京第一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3)变法理论①“三世说”: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②代表作:在学生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变法理论。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29“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提示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二、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戊戌变法的序幕1.政治活动——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4课1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4课1 Word版含答案

第4课戊戌政变预习导引知识点一新旧势力的交锋1.原因: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2.表现(1)旧势力①慈禧太后解除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③大部分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对新政抵制。

④荣禄等人暗中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

(2)新势力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

②任命谭嗣同等人担任军机章京,参与维新变法。

谭嗣同等四人被称为“军机四卿”。

③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

④游说列强支持,最终落空。

[名师点拨] 维新派变法措施严重触及了守旧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社会基础。

知识点二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之后,急忙召见杨锐等人商议对策,并授以密谕。

(2)谭嗣同带着密谕夜访袁世凯,后该事被袁曝光。

(3)1898年9月20日,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2.经过(1)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

(2)慈禧太后下令捕杀“戊戌六君子”。

(3)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措施全被取消。

3.结果:“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名师指津] 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根本利益的维护。

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这是封建地主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所无法容忍的。

知识点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客观原因(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主观原因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3.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9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9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评(九) 戊戌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中,“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作为一种思想纲领,都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成为后起的东方民族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

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但是,以之为指导的中日改革在当时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的。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

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

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

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康有为政论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

(8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

第(2)问,从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改弦而雄视东方”“取而用之,尤易措手”中可以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结合19世纪末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答案】(1)同: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

异:“和魂洋才”主张在保留日本本土文化同时,全面学习西方;“中体西用”主张仅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维护衰落的封建制度。

(2)观点: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主张中国学习日本。

原因: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西之新理”,而且“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言实施政策,则注重君权。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案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案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一.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1.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加剧;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3.思想:维新派思想的兴起与发展(1)早期改良思想:①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②主张:经济: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2)维新思想的发展:①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为减少变法阻力,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系统地阐发了变法理论。

②梁启超的变法主张: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主张: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③谭嗣同的主张:发表《仁学》,提出“冲破君主之网罗”。

④严复的主张:创办《国闻报》,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

二.维新运动的兴起1. 公车上书: 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公车上书”。

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2. 报纸、学会、学堂的兴办:作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3. 维新变法形势的高涨:(1)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2)保国会的成立:1898年春,康有为组织了保国会等组织,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三.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1)进步性: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局限性:没有提出“行宪法、开国会、设制度局”等主张,维新派比他们的宣言退步了;四.百日维新的失败1. 失败标志: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精品教案
第一课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3、分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4、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特点。

5、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事实。

6、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1、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
2、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
相同点:①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②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
重大政策调整;③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④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⑤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⑥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①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
革命后。

②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

③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④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

⑤内容不尽相同,前者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后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⑥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影响大。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学习总结讲义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学习总结讲义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学习总结一、全面认识戊戌变法1.从变法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从变法内容来看: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旧制度进行的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戊戌变法又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其最本质的意义。

3.从变法过程来看:维新派通过报刊、学会和论战等方式和途径,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戊戌变法还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权力斗争,又有“帝党”与“后党”的宫廷斗争。

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三、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四国近代改革1.四国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看,埃及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在遭受西方工业国侵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而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因素是本国农奴制的落后与对外争霸战争的失败。

2.四国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但其性质却不同。

埃及阿里改革虽然也有发展近代工业的举措,但是属于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他三国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俄国1861年改革的领导阶级是沙皇政府,但是改革后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3.从四国改革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其他三国都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多涉及政治改革,都大力发展近代工业,但从实施的举措看,日本明治维新更为彻底,成效也最为显著。

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戊戌变法都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各国近代化的发展。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1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1 Word版含答案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预习导引知识点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华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2.表现(1)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①奴役性借款: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了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

②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

③开设工厂。

④开采矿山。

(2)政治侵略——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3.影响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重点精讲]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及其原因(1)经济:由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西方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积累了大量的剩余资本,需要寻求投资场所,而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掠夺更加有利。

(2)政治: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

这是中国人民多年反抗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国家相互矛盾的结果,各帝国主义国家既想独占,又反对别国独占,最后只能选择共同瓜分。

知识点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财政危机(1)原因①从1896年起,清政府每年要用大量白银偿还外债。

②自然灾害严重,清政府田赋收入锐减。

③支出巨额资金用于兴修水利和赈灾。

(2)表现:清政府的财政赤字越来越大。

(3)措施:节支增收。

(4)结果:遭到官员抵制,成效甚微。

2.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知识点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1)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3)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

2.表现: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

3.问题(1)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廉价商品竞争。

(2)民族工业面临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

4.影响(1)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精品推荐】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配套课件:第9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精品推荐】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配套课件:第9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 【答案】不同:甲午战争以前,西方列强对 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 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 出为主。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向中国 资本输出的同时,还存在着商品输出,但资 本输出占第一位。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1.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 (1)财政危机 • ①原因:从1896年起偿还借款。洪各涝灾地害 的
______________的发实业展救国。
• ②爱国工商人民士间设发厂 出“__________”的呼声与
主张。
厂矿企业
• ③清政府允许__________。
• (2)表现: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__________。
• (3)存在问题
• ①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
廉及价商其品____________竞争,随时有破产和倒闭
国即爱家。国人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这首诗反映
了什么?
• 参考答案:(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 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方式:分而治之。
• (2)反映了爱国者力图唤起中华民族觉醒,挽 救民族危亡。
• 1.《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的侵略势力开 始进入中国,进行经济掠夺(资本输出)。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情景导入
• 《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 的野心。这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 过渡,世界领土基本已被瓜分完毕,它们把 瓜分矛头指向中国。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 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强占租借地和划 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 危机。
• 帝国主义的侵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19世纪末的中国出现了一些颇 具规模的厂矿企业,苏州的苏纶纱厂就是其 中之一。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案-2019年教育文档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案-2019年教育文档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1、《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与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2、侵华国家增加:日本、德国等。

3、侵略方式发生变化:(1)经济方面: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政治方面: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目的:分享侵略权益;●影响:列强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原因:(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早期改良(维新)思潮(19世纪70年代)(1)原因:[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根本原因、经济基础);[2]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阶级基础);[3]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思想基础)。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3)主张:[1]向西方学习,变法图强; [2]经济方面: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与外国资本主义“商战”; [3]政治方面: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4)评价:●进步:[1]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阶级属性);[2]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准备了条件。

●局限:[1]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不成熟);[2]没有付诸实践。

2、19世纪90年代维新派(1)维新思想发展的原因:[1]早期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根本原因);[3]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4]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

(2)代表人物及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有为[5]1895年,成立强学会(北京):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团体。

●梁启超[1]1895年与康有为共同领导“公车上书”;[2]1896年在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上海)。

●谭嗣同[1]发表《仁学》,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2]协助创办并主持时务学堂。

●严复[1]1897年在天津创办《国闻报》;[2]翻译西方著作《天演论》,阐述变法图存。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同步课件:第9单元 第4课 戊戌政变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同步课件:第9单元 第4课 戊戌政变

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 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要点 3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教训及历史意义 1.原因 (1)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 因此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而中国封建统治有着近 2 000 年的历 史,清朝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机制,封建势力十分强大。阶级 力量对比的悬殊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要点 5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 封建统治危机严重,中外
社会
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 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
背景
府成为众矢之的
较强大
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 领导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
2.戊戌变法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具有 爱国性;进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尝试,发展资本主义是历史 发展的进步潮流和趋势;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说,抨 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是第一 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影响;戊戌变法 运动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力量薄 弱;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要阶级来 源的新势力力量有限;旧势力的阶级根基封建势力在中国有千 年的历史,力量雄厚;且朝廷中慈禧和光绪帝是制约和被制约 的关系。悬殊的力量对比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新势力在变 法过程中没有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 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 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是导致失败的重 要原因。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总结9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总结9 Word版含答案

单元总结(九
)
一、民族危机、清政府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维新运动的关系
1.甲午战争后,列强经济上向中国资本输出,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严重的民族危机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清政府要偿还的借款逐年增加,又遇天灾,造成财政危机加剧,为解决财政问题又大力搜刮百姓,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3.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造成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这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创办合法化,从而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4.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出现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例题(2016·海南高考)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这说明戊戌变法()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解题模板
抓时空:清朝1898年。

审题意: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特点。

析选项。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学案:第9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学案:第9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

第4课戊戌政变一、新旧势力的交锋1.原因: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2.表现(1)旧势力①慈禧太后解除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③大部分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对新政抵制。

④荣禄等人暗中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

(2)新势力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

②任命谭嗣同等人担任军机章京,参与维新变法。

谭嗣同等四人被称为“军机四卿”。

③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

④游说列强支持,最终落空。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之后,急忙召见杨锐等人商议对策,并授以密谕。

(2)谭嗣同带着密谕夜访袁世凯被袁曝光。

(3)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2.经过(1)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

(2)慈禧太后下令捕杀“戊戌六君子”。

(3)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

3.结果:“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37“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谭嗣同这些言行反映了维新志士何种风貌?【提示】一方面表现了维新志士浓烈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对变法简单而偏颇的认识。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主观原因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失败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3.历史意义(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精品推荐】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配套课件:第9单元 戊戌变法

【精品推荐】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配套课件:第9单元 戊戌变法
•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 著名政治家、思想家。1898年 (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 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谭嗣同 被执行死刑,年仅33岁。同时被 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 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 称“戊戌六君子”。
• 1898年发生什么事使得谭嗣同被
•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不断遭到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的侵略,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而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则使中国的民 族危机空前加深:一方面更加暴露清政府的 软弱腐朽;另一方面刺激西方列强瓜分中国 的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 族资产阶级在饱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开始 奔走呼号,并进行反思和改革:向西方学习, 实行君主立宪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发展资本主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发起维 新变法运动,寻求救亡图存之路。由于维新 思想的宣传和变法的措施触及以慈禧太后为 代表的顽固派利益,变法运动遭到扼杀。先 进的中国人在探索救国救民的近代化道路上 艰难地前进。
• 注意分析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不同, 理解明治维新成功、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2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2 Word版含答案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课程标准]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1)《____________》签订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________。

2.表现(1)经济侵略——以____________为主。

①奴役性借款: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附有______条件的大借款。

②争夺在中国修筑______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③开设______。

④开采______。

(2)政治侵略——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借地和划分“____________”。

②美国提出“____________”政策。

3.影响: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财政危机①原因a.从1896年起偿还借款。

b.各地的____________。

②应变措施:____________。

③结果:遭到官员的抵制,成效甚微。

(2)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和____________更加激化。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②爱国工商人士发出“____________”的呼声与主张。

③清政府允许____________。

(2)表现: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____________。

(3)存在问题①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____________竞争,随时有破产和倒闭的危险。

②民族工业面临国内____________的压迫。

(4)影响①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____________,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____________运动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A.资本输出和大量倾销工业品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贷款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D.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2.《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向中国提供借款,这主要是因为列强可以借此()①掠夺中国的关税收入②获取高额回扣和利息③获取更多的政治特权④成为侵华霸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3.下列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影响最大的是() A.修筑铁路B.政治性贷款C.开设银行D.开设工厂知识点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4.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①财政危机②吏治腐败③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④人民起义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5.右图说明()①偿还外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②为偿还外债而增加税收激化了社会矛盾③外债、税收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④外债是清政府增加税收的重要原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知识点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6.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B.清政府放松限制,允许民间办厂C.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D.“实业救国”呼声的出现7.下列有关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苏纶纱厂是其代表B.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C.仍然无力与外国资本和商品竞争D.列强资本输出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B.产生了新兴的阶级力量C.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的近代企业材料二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6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6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件: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件: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教材问题解答
知识点二 百日维新
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__定__国__是__诏__》,宣布 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被称为“__百__日__维__新__”。
2.内容 (1)政治方面:告诫廷臣舍旧图新,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 民_上__书___言__事__,严禁官吏阻隔;谕令各省督抚举荐通达时 务的新政人才;精简__机__构__,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 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等等。
的论战,《应诏统筹全问题解答
5.政治基础:无实权的光绪皇帝。 6.主力: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
知识分子群体。 7.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 8.推动因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尤其是德国强占胶州湾。
课前自主导学
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教材问题解答
【史论归纳】 戊戌变法的社会条件 1.客观原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
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
台。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动员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
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教材问题解答
3.局限性 光 绪 帝 没 有 采 纳 康 、 梁 等 人 先 前 提 出 的 “ _行__宪__法___ , __大__开__国__会__”、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4.意义 (1)经济上:有利于中国__民__族__资__本__主__义__的发展。 (2)政治上:有利于__民__族__资__产__阶__级__参与政治,初步动摇了 __封__建__统__治__秩__序__。 (3)文化上:有利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学习小结一、如何全面理解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利弊(1)利: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者,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改革的合理性,既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又有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2)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和妥协性,既没有自己鲜明的理论旗帜,也不可能真正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3.原因(1)康有为出身于世代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传统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形成浓厚的传统文化基础。

(2)康有为游历了香港、上海,阅读了一些介绍西学的书籍,目睹了当时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

(3)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因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广大人民心中影响深厚,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造成巨大阻力。

(4)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中国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

二、关于百日维新得以推行的历史条件1.社会条件: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走向殖民地的空前危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要求,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这就为百日维新提供了经济基础。

3.阶级基础: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百日维新的阶级基础。

4.思想基础: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历史关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这是百日维新的思想基础。

5.爱国官员的推动: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严峻形势,除了康有为等先进知识分子以外,许多有见识、有爱国心的官员,甚至像张之洞这样的封疆大吏,也急切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亡的命运。

6.光绪皇帝为了维护统治,不甘做“亡国之君”,决定变法。

三、民族危机、清政府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维新运动的关系1.甲午战争后,列强经济上向中国资本输出,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严重的民族危机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清政府要偿还的借款逐年增加,又遇天灾,造成财政危机加剧,为解决财政问题又大力搜刮百姓,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3.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造成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这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创办合法化,从而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4.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出现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四、戊戌变法的社会条件从客观原因、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知识分子群体几方面分析,具体如下:1.客观原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动员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5.政治基础:无实权的光绪皇帝。

6.主力: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

7.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

8.推动因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尤其是德国强占胶州湾。

五、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从时代背景、变法内容、过程分析,具体如下:1.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绝非危言耸听。

《马关条约》签订时出现的“公车上书”拉开变法的序幕,所以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

2.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推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3.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兴民权,学西学,这样必然要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斗争,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

所以说,变法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其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六、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国际环境、思想文化传统方面分析,具体如下:1.社会背景:日本: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封建危机严重;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反动势力较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中国: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3.具体措施:日本: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

中国: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4.国际环境:日本: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

中国: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5.思想文化传统: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以接受新鲜事物。

一、选择题1.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A.魏源B.李鸿章C.康有为D.孙中山2.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3.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论指的是()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4.“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B.时间C.参加者D.地点5.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7.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答案解析】单元学习小结强化训练1.C2.D[19世纪末的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宣扬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强的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

] 3.C[理解“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是关键。

“西装”是舶来品,是西方男性近代以来的主要服饰。

康有为“托古维新”希望借此来减少宣传西方政治思想的阻力。

] 4.C[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联络的是各省的“会试举人”。

]5.C[近代化主要指经济领域内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科学化、理性化,对比近代化概念,C项最佳。

]6.(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7. (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