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讲稿Phytochemistry

合集下载

天然药物化学总论讲课文档

天然药物化学总论讲课文档
第二十六页,共177页。
第四节 提取分离方法
一、提取法:
1.溶剂提取法(extraction with solvent)
溶剂提取的方法
浸渍法 渗漉法
煎煮法 回流提取法 连续回流提取法
第二十七页,共177页。
第四节 提取分离方法
1)冷提:适用于受热不稳定的成分。 浸渍 (Maceration) 渗漉(Percolation)
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 研究内容: 主要指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多为有 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 结构鉴定及生合成途径。
第四页,共177页。
第一节 绪论(Exordium)
二. 相关学科 1. 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合成药物、构效
关系
第二节 各类成分简介
4.有机酸:含COOH,多以盐的形式存在。 5.树脂:为组成复杂的混合物,多与挥发油、树胶、有机
酸混合。如:安息香、乳香等。 6.其它成分:
(1)氨基酸、蛋白质。
(2)鞣质:多酚类化合物。 (3)色素类 叶绿素、胡萝卜素等。 (4)油脂和腊 油脂多为一分子甘油与水分子脂肪酸
成的酯。
④排气:药粉填装完毕,加入溶剂时应最大限度地排 除药粉间隙中的空气,溶剂始终浸没药粉表面,否则药 粉干涸开裂,再加溶剂从裂隙间流过而影响浸出。
⑤浸渍:一般浸渍放置24~48小时,使溶剂充分渗透
扩散,特别是制备高浓度制剂时更显得重要。
第三十三页,共177页。
第四节 提取分离方法
第三十一页,共177页。
第四节 提取分离方法
单渗漉法 系指用一个渗漉筒的常压渗漉方法。其操 作一般包括 药材粉碎→润湿→装筒→排气→浸渍→渗 漉等6个步骤。操作过程是:

天然药物化学讲课稿范文

天然药物化学讲课稿范文

天然药物化学讲课稿范文药物化学是研究天然药物的成分和结构以及其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的学科之一。

天然药物指的是从动植物中提取的药物,其主要特点是由多种成分组成,具有广谱的生物活性。

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酚类化合物、多糖类、皂苷等。

生物碱是天然药物中较常见的一类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镇痛、抗菌、抗癌等。

酚类化合物是天然药物中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的重要成分。

多糖类主要存在于植物药材中,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功效。

皂苷则具有一定的溶血作用和降低血脂的功效。

天然药物中的这些化学成分对于人体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来发挥治疗作用。

例如,生物碱可以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调节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减轻疼痛的效果。

酚类化合物则可以通过抗氧化作用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损伤,减轻炎症反应。

多糖类则可以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力。

皂苷则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脂浓度。

尽管天然药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但其在研发和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天然药物的提取和纯化过程较为复杂,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其次,天然药物中的活性成分结构复杂,不易确定其药效靶点。

再次,天然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也需要引起重视。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将对天然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和合成改造,以提高其活性和稳定性,并减少不良反应。

通过合理设计和优化药物分子的结构,可以改变其药物代谢途径和生物利用度,进而提高其疗效。

此外,通过合成类似物和衍生物的方法,可以拓展天然药物的结构空间,发现新的候选药物。

总结起来,天然药物化学作为研究天然药物的成分和结构的学科,对于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进行药物的合成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天然药物化学,可以为新药的发现和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同时,也需要注意天然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天然药物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

超临界流体特点: 兼有气、液两重性, 超临界流体特点: 兼有气、液两重性,即
密度接近于液体, 密度接近于液体,而粘度和扩散系数又与气 体相似, 体相似,因而它不仅具有与液体溶剂相当的 萃取能力,而且具有优良的传质效果。 萃取能力,而且具有优良的传质效果。
实际操作过程: ※ 实际操作过程: 控制体系的压力和温度萃取出所需要的物质 ,然后通过降压或升温的方法,降低超临界流 然后通过降压或升温的方法, 体的密度,使萃取物得到分离。 体的密度,使萃取物得到分离。 常用作超临界流体的物质: ※ 常用作超临界流体的物质:二氧化碳等 适用范围: ※ 适用范围:挥发油及脂溶性成分 ※ 缺 点: 所需仪器设备价格昂贵
(3)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法
※ 常用有机溶剂:正丁醇、乙酸乙酯、氯仿、 常用有机溶剂:正丁醇、乙酸乙酯、氯仿、 乙醚、 乙醚、苯以及石油醚等 适用范围:有机溶剂种类不同, ※ 适用范围:有机溶剂种类不同,提取成分 不同。通常规律如下: 不同。通常规律如下: 苷类; ◆ 正丁醇 —— 苷类; ◆ 乙酸乙酯 —— 黄酮类; 黄酮类; 生物碱类及苷元类; ◆ 氯仿 —— 生物碱类及苷元类;
(3)研究工作进入微量与超微量水平 例如: 50万只蚕蛾中得到12mg有效成 例如:从50万只蚕蛾中得到12mg有效成 万只蚕蛾中得到12mg 分蚕蛾醇. 分蚕蛾醇. 又如: 从500kg蚕蛹中才分离出25mg结 又如: 500kg蚕蛹中才分离出25mg结 蚕蛹中才分离出25mg 晶的蜕皮激素. 晶的蜕皮激素. (4)结构鉴定水平空前提高 例如:沙海葵毒素,平均分子量达2680, 例如:沙海葵毒素,平均分子量达2680, 2680 分子式为C 其中有64 64个 分子式为C129H223N3O54,其中有64个C*

天然药物化学绪论

天然药物化学绪论

发展迅猛的原因-技术进步
● 如利血平(reserpine), 5年时间
H3CO
N
N
H H
H
H H3CO2C
OCO OCH3
蛇根木中成分,降压
OCH3 OCH3天的时间,且 所需要的样品量也减少
---分子量小于1000,只需1mg的样品
五、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与动向 (四)我国近代研究情况
由治病
防病
健美 长寿
其他领域(食品、饮料、化妆品、 牙膏、卷烟等)
五、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与动向 (五)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
● 微量物质 ● 水溶性物质 ● 不稳定物质
1.继续以活性为指标分离有效成分 2. 积极进行复方的化学成分研究 3. 进行组织培养、保护药源
● 海洋生理活性物质
● 生物体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
五、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与动向
(一)我国天然药物的种类和资源
● 《唐本草》载药844种,公元659年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收药1300多种, 宋朝 ●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公元1596 ● 《 本草纲目拾遗 》载2608种,清朝 ● 《神农本草经》中有药物365种,公元前221年, ● 全国性的药用植物资源普查,目前已知天然药物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划分
酸性
● 按成分的酸碱性: 碱性
中性
非极性(亲脂性)
● 按成分的溶解性: 中等极性
极性(亲水性)
● 按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
一级代谢物(糖类、蛋白质等),这类物质是每种药 物都含有,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存的必需物质;
二级代谢物(生物碱、黄酮、皂甙等)这些物质不是 每种药物都有,是生物体通过各自特殊代谢途径产生, 反映科、属、种的特性物质;

天然药化讲义

天然药化讲义

天然药物化学的建立与形成
席勒 (K. W. Sheller) : 1769 酒石酸(酒石) 1975 苯甲酸(安息香) 1778 乳酸(酸乳) 1785 苹果酸(苹果)
观点1: “植物中只有酸性物质”
卢勒 (Rouelle): 1773 尿素 (脲)
柏格曼 (Bargmann) 1776 尿酸 (脲)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 A. Fleming 发现抑 菌现象. 1935年, 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和侨居英国的 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重新研究青霉素的性质、 分离和化学结构,终于解决了青霉素的浓缩 问题. 1945年,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Golden Age of Antibiotics” 1940s – 1970s
█ Antibacterials: aminoglycosides
链霉素 第一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是 第一个应用于治疗肺结核的抗生 素。是从革兰氏阳性的放线菌灰 色链霉菌中分离出来的。
近代天然药物化学的引进和创建阶段
3) 四十年代 主要研究了常山的抗疟有效成分,定出了常山生物碱的分子式、母核, 并和国外学者共同研究取得一定成绩。另对羊角拗。远志、前胡、丹 参。射干、使君子等也做了许多工作。
这三、四十年中,我国科学家虽然在有效成分及药理方面做了一些艰苦 的工作,但在化学成分结构的研究上却较少突破,新成分的发现也较 少。 4)五十年代以后 1)利用丰富药源生产药物: 麻黄素、芦丁、洋地黄毒苷、咖啡因、黄连 素、粉防己碱、加兰他敏、山道年等。 2)减少进口,自给自足药物: 地高辛、西地兰、麦角新碱、秋水仙碱、阿 托品、东茛菪碱、长春碱、长春新碱、薯蓣皂苷元等。 3)民间草药发掘药物: 颅痛定、岩白菜素、天花粉素、川楝素、黄藤素、 鹤草酚、焊菜素、亮菌甲素、棉酚、羟基喜树碱等. 4)特色天然化学药物: 如青蒿素、三尖杉酯碱、山茛菪(gendang)碱、 天麻素、丁公藤碱II、高乌头碱、石杉碱甲、川芎嗪等.

植物化学物PhytochemicalPPT课件

植物化学物PhytochemicalPPT课件
❖ 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对健康具有有益和有害双重作用。
2
特点:种类多(6~10万)、数量少 功能:
1) 保护其不受杂草、昆虫、及微生物侵害, 2) 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3) 形成植物色素 4) 维系植物与其生长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
一 植物化学物的分类
按照结构和功能特点进行分类:
㈠ 类胡箩卜素(carotenoids) ㈡ 植物固醇(phytosterols) ㈢ 皂甙(saponins) ㈣ 芥子油甙(glucosinolates) ㈤ 多酚(polyphenols) ㈥ 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s) ㈦ 单帖类(monoterpenes) ㈧ 植物雌激素(phyto-oestrogens) ㈨ 硫化物(sulphides) ㈩ 植物凝血素(lectins):
❖ 初级代谢产物:所有的生物都利用相同的代谢途径,合成并利用某些必
要的化合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其主要作用是进行 植物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结构重建。
❖ 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也称植物化学物,是指植物利用其他代谢途
径,产生一些通常无明显作用的化合物,即为植物化学物。在大多数情 况下,这些天然产物对产生它们的生物几乎不是必要的。
10
六.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s)
存在于所有植物,以豆类、谷类含量更高。摄 入量约为295mg/d。
人体所吸收的蛋白酶抑制剂能以生物活性 形式存在于各组织中。有以下作用:抗 癌作用、抗氧化作用。
11
七. 单帖类
❖ 它们是主要存在于调料类植物中的植物化学 物,如薄荷中的薄荷醇,柑桔油中的柠檬香 精等。每日摄入量大约为150mg/d 。
5
二、植物固醇

绪论演示文稿

绪论演示文稿
(一)化学结构研究
▲快速:morphine从1803年分离到1952年合成 计150年、 Reserpine只花了4年 ▲微量 以前:数mg∽数g(主要靠降解)、如今:几 mg(波谱技术) ▲准确
第16页/共76页
(二)研究方向的重大转变
▲研究热点向微量、水溶性、大分子成分转变 ▲由单纯化学研究向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转变 ▲由单味中药研究向复方中药研究转变 ▲生物活性筛选由整体动物向分子水平、基因 水平转变
第一节 绪 论
天然药物化学的内涵 天然药化的研究对象及其任务 天然药化发展简史 天然药化研究发展趋势 《天然药物化学》的学习方法
第2页/共76页
一、天然药物化学的内涵 (一)定义: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 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第3页/共76页
(二)主要内容
围绕天然药物中的二次代谢产物,研究: ▲化学成分类型; ▲化学成分结构特征; ▲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 ▲各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主要化学成分类型的生物合成途径。
(diterpenoids) (geranylgeranyl-PP, GGPP)
(caroterpenoids)
IPP
二倍半萜
焦磷酸香叶基金合欢酯 ( C25 )
(sesterterpenoids) (geranylfranesyl-PP, GFPP)
第32页/共76页
▲桂皮酸 — 莽草酸途径 (cinnamic acid – shikimic acid pathway)
糖类 蛋白质 脂质 核酸 ▲一次代谢产物的作用
植物的营养物质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第23页/共76页
CO2 + H2O hυ / 叶绿素

2010天然药物化学授课讲稿

2010天然药物化学授课讲稿

天然药物化学讲课内容安排第一次课( 3 学时)第一章总论第一节课导入( 5 ’)大家好,上学期我们一起学习过波谱解析,为进一步熟习四大波谱在天然有机化合物结构判定中的应用确定了基础,此刻我们开始学习天然药物化学。

(路边的花草树木,举例说明日然药物)承接: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什么呢?第一章总论部分将告诉我们答案,本章内容分四节第一节绪论:介绍该课程的概貌第二节生物合成:介绍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生物合成门路第三节提取分别方法:怎么获取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第四节结构判定方法:如何判定结构?术语:熟习中英文专业术语假如说本课程是一座宫殿,总论部分就是开启宫殿大门的钥匙。

承接:第一,我们学习第一节绪论发问:什么是天然药物化学?(共20 ’)1 、天然药物化学的含义( 5 ’)顾名思义,是应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重申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是在植物学、有机化学、解析化学、生物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生物学与化学的交织学科。

承接:天然药物是药物的重要构成部分。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天然药物。

(5’)发问:什么是天然药物?人类从自然界中发现并可直接供药用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或矿物,以及基本不改变其物理、化学属性的加工品。

绝大多数“中药”、“草药”和“民族药” 均属天然药物范围。

【举例】红豆杉,斑蝥,硫磺,冬虫夏草;承接:天然药物本源广泛,资源丰富。

(2 ’)天然药物本源于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矿物,以植物本源为主,种类众多。

我国天然药物质源丰富,跟着认识的深入,资源种类还在不停增添。

《神农本草经》中载药365 种,公元前 221 年。

《本草纲目》载药1892 种,公元 1596 。

《本草纲目拾遗》增补 1021种,共载药2913种,1765年。

据 1983 -1984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我国天然中草药有12807种,此中植物药 11146种(占87%),动物药1581种(占12.3%),矿物药80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药物化学(Phytochemistry)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概述定义: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结构测定以及必要的结构改造。

并根据已阐明结构的成分,按植物亲缘关系于植物界中探询同类成分,以扩大植物的药用资源,发掘新的有效成分;研究有效成分在植物体中随生长季节、时间的消长,以掌握中草药品质的规律。

化学成分在体外及生物体内的代谢和动力学研究,以及构效关系、化学分类学等。

天然药物的来源:天然药物来自植物、动物、矿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当今是以植物来源为主,种类繁多。

以中草药为例,仅明代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就记载1892种,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又补充了1021种。

然而,随着海洋生物的发现和基因调控水平上建立起来的新的生物活性测试体系进行广泛的筛选,还将会发现更多的天然药物。

从1957-1976的二十年间,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和国立肿瘤化疗服务中心,对美国、墨西哥、巴基斯坦、西班牙、捷克、土耳其、乌拉圭等国家的20525种植物的67500个提取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筛选,其中发现189科,1225属,2127种植物的2787个提取物显示对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瘤株具有抑制活性。

据有关资料记载,世界有250000种高等植物,进行过研究和活性筛选的不足10%,因此,天然药物研究的潜力是巨大的。

活性成分与无效成分:天然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其物质基础在于所含化学成分。

然而一种天然药物中往往含有结构和性质完全不同的多种成分。

清热解毒中草药黄连中含有生物碱、酮类、脂类等多种成分,其中有效成分为生物碱,如大家熟悉的抗菌止痢药黄连素就是取之于黄连中的活性成分小糪碱。

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在中草药及天然药物当中,真正搞清有效成分的品种是不多的。

多数只是一般的化学成分,少数为生理活性成分,而生理活性成分并不一定真正代表该药物临床疗效的有效成分。

另外,所谓有效成分或生理活性成分与无效成分或非生理活性成分的概念也不能简单地机械地加以理解。

以氨基酸、蛋白质、多糖类为例,在多数情况下视为无效成分,并在加工过程中尽量设法除去,而在某些药物当中且为主要的活性成分,如鹧鸪菜中的駆虫成分是氨基酸、天花粉的引产成分为蛋白质、植物多糖的抗肿瘤活性等。

再如叶绿素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在体液培养基内,ml浓度时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ml浓度时能抑制化脓链球菌的生长。

另外,叶绿素还有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临床上治疗皮肤创伤、溃疡和火伤等的绿药膏就是叶绿素的制剂。

成分分离工作的起源:明代李挺在《医学入门》(1575)中就记载了用发酵法从五倍子中得到没食子酸的过程。

1711年由洪遵所著《集验方》一书,记载了用升华法制备纯化樟脑的过程。

这些方法都早于国外,故有“医药化学源于中国”的高度评价,这是我们应当引以为自豪的。

见讲义P2。

天然药化的未来:我国有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在临床应用等许多方面更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是一个亟待发掘整理提高的巨大宝库。

建国前相当落后,就连麻黄素也只能依靠进口。

建国以来,尤其近一、二十年来,天然药化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麻黄素、西地兰、芦丁等数十种天然药物产品的工业生产已经进行了多年,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原料-薯蓣皂苷元的工业生产及其资源开发研究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供应国内,还有大量出口。

据1981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建国以来共研制新药104种,其中来自天然成分及成分结构改造的有61种,占新药总数的%。

创制的新药64种中,有18种是中草药有效成分,另有些新药是有效成分的衍生物。

在1995年版中国药典中收载的化学药物中有一部分是来源于植物,如利血平、秋水仙碱、水杨酸、地高辛、阿片、咖啡因、罗通定、茶碱、山莨菪碱、东莨菪碱、麻黄碱、可卡因、吗啡、毛果芸香碱、可待因、长春新碱、长春碱、阿托品、高三尖杉酯碱、罂粟碱、加兰他敏、麦角胺、麦角新碱、洋地黄毒碱、去乙酰毛花苷、鱼腥草素、筒箭毒碱、士的宁、小糪碱和青蒿素等30种。

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就要求我们的药物研究必须加快由“仿制”到“创制”的根本性转变。

就我国药物研究的基础、积累、现状、整体实力而言,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较大差距。

但我国生物资源丰富,天然药物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加强天然药物的研制是缩小这种差距、减少入世给我国制药产业带来的影响的重要选择。

据资料介绍,我国有药用植物1万1千余种,其中只有不到20%被筛选过,因此,从天然药物中筛选并开发出具有我国自己知识产权的新药的潜力是巨大的。

第二节研究天然药物化学的意义1、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改进药物剂型,提高临床疗效3、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4、开辟药源,开发新药5、化学合成或结构改造合成药物的先导化合物,如合成麻醉药普鲁卡因的先导化合物为古柯叶中的可卡因,见讲义P2。

第三节提取分离方法在介绍这部分内容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有用成分的结构特点和无效成分的种类及理化性质。

1. 有效成分碱性化合物:生物碱 COOMe NMe酸性化合物:结构中含有酚羟基的化合物-黄酮、醌类、苯丙素;结构中含有羧基的化合物-有机酸、葡萄糖醛酸 O OHOMe OHgluo OO OH O O OH OH OH两性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结构中既有碱性基团也有酸性基团中性化合物:分子结构中既无碱性基团也无酸性基团的化合物,如帖类和挥发油、甾体等2. 无效成分脂溶性蜡-高级不饱和脂肪酸(16-30碳)和高级一元醇结合的脂脂肪油-不饱和脂肪酸(链长短不一,酸不一定为同一种酸)与丙三醇形成的甘油脂,通常称混合甘油脂植物色素-叶绿素及四萜色素(胡萝卜素)叶绿素是植物中普遍存在的,尤其在叶中含量最高,能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较难溶于水与稀乙醇。

生药用水提取时,可用苯或氯仿抽提除去;用乙醇提时,回收乙醇至15-20%左右,加水放置冰箱,叶绿素可沉淀析出。

水溶性多糖类-淀粉、纤维素、树胶、果胶、粘液质(后三者为植物的粘性成分,它们之间无明显界限,属高分子化合物,在水中成胶状液体。

)鞣质-多元酚类化合物易溶于水及乙醇,可溶于乙酸乙脂,不溶于乙醚、氯仿、苯。

可与蛋白质形成沉淀,俗称鞣酸蛋白。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是从有效成分或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工作开始。

在提取之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原(种、属、学名),产地、药用部位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利用,了解前人的经验,以便少走弯路。

目的物为已知成分或已知化学结构类型,这种情况工作比较简单,查阅有关资料, 在根据本人的实验条件加以选用。

未知成分的提取, 只能是就预先确定的目标,在适当的活性测试体系指导下,进行活性成分或有效部位的跟踪分离。

下面讨论提取分离常用的方法及原理:一、有效成分的提取从药材中提取天然活性成分的方法有溶剂法、二氧化碳超临界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及升华法等。

由于后两种方法的应用范围十分有限, 故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溶剂提取法和二氧化碳超临界提取法。

(一)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是根据天然药物中各种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质,选用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而对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溶剂不能与中药成分起化学变化;经济、易得、安全,而能将有效成分从药材组织内溶解出来的方法。

而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直接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溶剂可分为水、亲水性有机溶剂和亲脂性有机溶剂。

石油醚>苯>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被溶解物质也有亲水性及亲脂性之分。

对于有机化合物来说,分子结构中亲水性基团多,其极性大,而溶于水。

例如葡萄糖、蔗糖等小分子多羟基化合物,具有强亲水性,极易溶于水,就是在亲水性比较强的乙醇中也难于溶解。

淀粉虽然羟基数目多,但分子太大,不易溶解于冷水。

讲义P18介绍了部分天然成分对常用有机溶剂的溶解性,这段内容希望大家课下自己看。

溶剂提取法分冷提法和热提法两种1.冷提法(1)浸渍法本法简单可行,但浸出率低,如用水注意防腐(2)渗漉法上、下形成浓度差,浸出效果优于浸渍法。

2.热提法(1)煎煮法我国最早使用的传统浸出方法,适用于水提取。

(2)回流法适用于有机溶剂提取,过滤回收溶剂(3)连续提取法中途不需过滤,溶剂用量少小结:水-为一种强极性溶剂。

无机盐、糖类、分子不太大的多糖、鞣质、氨基酸、蛋白质、有机酸盐、生物碱盐和极性苷类等都能被水溶出。

缺点:提出的杂质多,进一步分离纯化困难。

冷提杂质少且对热不稳定的成分较适宜,最适于酸、碱溶液的提取,而药材热提效率高,但对热不稳定的成分不适宜,特别不适于挥发性成分和淀粉、粘液质多的药材提取。

亲水性有机溶剂-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与水能混溶的有机溶剂。

如乙醇、甲醇、丙酮等,以乙醇最为常用。

经济、安全、无毒;对细胞的穿透能力强;大多数天然成分都可溶解;常称为万能溶剂。

(二)水蒸气蒸馏法仅适用于有挥发性成分的提取。

如萜类挥发油、小分子ALK、香豆素等(三)升华法固体物质受热直接气化,遇冷后又凝固成固体,称为升华。

从樟木中升华樟脑,在前面已经提到,为世界上最早应用此法制取有效成分的记载。

游离蒽醌、小分子香豆素、有机酸类成分,具有升华性。

升华法虽简单易行,但中药炭化后,经常产生挥发性焦油状物,黏附在升华物上,不易除去,本法产率低,并伴有分解现象。

(四)二氧化碳超临界提取法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的流体称为超临界流体。

超临界流体没有明显的气液分界面,既不是气体,也不是液体,是一种气液不分的状态。

此时粘度低,密度大,有较好的流动、传质、传热和溶解性能。

流体处于超临界状态时,其密度接近于液体密度,并且随流体压力和温度的改变发生十分明显的变化,而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随超临界流体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超临界流体提取正是利用超临界流体的这种性质,在较高压力下,将溶质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中,然后降低超临界流体溶液的压力或升高超临界流体溶液的温度,使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质因超临界流体的密度下降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实现特定溶质的提取。

二、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1、溶剂分离法取上述提取物,选用二、三种不同极性的溶剂,由低至高分步进行提取。

水或乙醇浸膏常为胶状物,难以均匀分散在低级性溶剂中,可伴入适量的硅藻土或纤维素粉,然后低温干燥、粉碎,再选用溶剂依次提取。

2、利用温度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以分离物质,如结晶与重结晶操作。

3、在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溶剂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

水/醇法(除去多糖,蛋白质),醇/水法(除去树脂,叶绿素)。

4、调节溶液的PH值,而实现分离(酸,碱或两性化合物)。

5、与沉淀试剂生成水不溶性的盐类沉淀(酸性物与铅、钡、钙,碱性物与苦味酸、雷氏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