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虎纹镜赏析

合集下载

龙腾虎跃——汉悬璧铭六乳四神龙虎纹镜赏析

龙腾虎跃——汉悬璧铭六乳四神龙虎纹镜赏析

龙虎纹镜是汉代铜镜中常常出现的题材,流行于东汉晚期至南北朝时期,纹饰以圆雕手法表现。

大圆钮在镜背占据主要地位,龙虎浑圆舒展,高低起伏。

可分为盘龙镜(图1):一条龙张口屈身盘曲,身躯一部分叠压在钮下,使镜钮和钮座成为盘龙身躯的一部分;龙虎对峙镜(图2):一龙一虎,隔钮左右对峙,张口咆哮。

还有二龙一虎或三只虎环绕,有的外区饰铭文圈带,有青盖铭和姓氏铭等。

龙虎的图腾崇拜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盛行于新石器时代。

自商周至秦汉,中国分东夷、西戌、南蛮、北狄。

西方为金,崇白虎;东方为木,崇青龙;加之汉代独尊儒术,谶纬学说盛行,对龙虎图案的流行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东青龙、西白虎的传统称法也就在汉代广泛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当时器物的设计以及当时的装饰艺术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的汉悬璧铭六乳四神龙虎纹镜(图3),镜体硕大,纹饰精美,寓意富贵祥瑞,为东汉时期龙虎镜之佳品。

该镜自民间征集而来,直径20.5厘米,重1850克,圆形、圆钮、圆钮座。

镜背纹饰布局巧妙,内容丰富,可分四区,以钮为中心呈同心圆带状分布,由内到外依次为:龙腾虎跃区、六乳四神区、铭文带区及锯齿波折纹区。

龙腾虎跃区:以钮为中心,一龙一虎夹钮对峙,左边为龙,右边为虎。

龙虎均张口吐舌,身躯弯曲,部分压在钮下。

龙头与虎头中间腾起一枚五铢钱,龙腾虎跃,似有“龙虎戏珠”之景,好一番欢腾喜悦之象。

六乳四神区:龙虎纹外有一周弦纹,弦纹外有六枚带龙腾虎跃 ——汉悬璧铭六乳四神龙虎纹镜赏析杨倩(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陕西…宝鸡…721000)摘 要:龙虎纹镜是汉代铜镜中常常出现的题材,流行于东汉晚期至南北朝时期,纹饰以圆雕手法表现。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的悬璧铭六乳四神龙虎纹镜,镜体硕大,纹饰精美,寓意富贵祥瑞,为东汉时期龙虎镜之佳品。

镜背的装饰纹饰及铭文内容,不仅有着东汉装饰艺术的大气张扬风格,还体现了当时人们尊崇原始图腾与儒学的思想观念和汉代精湛的铸造工艺和先进的冶铸技术,而且宣扬了铜镜的铸造品牌。

中华文明的符号:汉唐龙纹铜镜赏

中华文明的符号:汉唐龙纹铜镜赏

中华文明的符号:汉唐龙纹铜镜赏(汉代龙虎镜)龙,作为古人创造的神兽和图腾,它蕴藏的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宋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曾经写过一首《龙赋》:“龙之为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徽能章。

惟不可见,所以莫知起乡。

所以异于牛羊。

变而不可测,动而不可驯,则常出于害人,而未始出乎害人,夫此所以为人。

为仁无止,则常至乎丧已,夫此所以为智。

止则身安,曰惟知几。

动则物利,曰惟知时。

然则龙终不可兄乎?曰:'与为类者常见之。

’”在王安石看来,龙是仁智的象征,是赐福于民,推动国家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神灵。

一首《龙赋》表达了他关心民生,实行“仁政”的政治抱负。

龙作为铜镜的装饰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盛行于汉代,汉代龙虎镜,饰一龙一虎夹钮张口对峙,龙的形象已从平面抽象演变为高浮雕的具象,龙首巨大,龙角长,身壮腿健爪利,凶猛强悍。

在汉代有四神之说,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它们都是天神,能驱邪消灾,保平安吉祥。

故汉代除龙虎镜外,还流行“四神”镜,铜镜除了照影实用功能之外,还具有祭祀避邪之功用。

龙的地位还没有上升到唯它独尊的地位。

(见图)唐代继承传统也铸造龙纹镜,经过历史的演变和对龙的升华,唐代的龙已从众多的神兽中平行地位上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天下第一神兽并具有皇权的象征。

唐代的龙纹较之前的龙的形象塑造的更加勇猛英豪,更加气势磅礴,更加精细写实,栩栩如生。

唐代龙纹镜以一龙镜为多见,一条曲体腾飞的龙张口吐舌,咬向镜钮,似龙戏珠之状,龙角高耸,龙须飞扬,龙眼有神,粗壮而矫健的龙身鳞片叠起,龙尾与后腿相纠结,龙爪如鹰爪锋尖有力。

龙身饰有如意祥云。

整个龙纹给人以天下无敌,势不可挡之感。

唐镜中的龙纹已奠定了唐代之后龙的基本形象,是中国古代龙纹十分珍贵的艺术造型,因此唐代龙纹镜是中国青铜文化珍贵的品种。

(见图)本帖内容来自网络。

古代各时期铜镜的镜面流行演变情况

古代各时期铜镜的镜面流行演变情况

简谈古代各时期铜镜的镜面流行演变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铅、锡的含量极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

由于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约为800℃,硬度高,为铜或锡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铸造成型。

考古学上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又称青铜时代或青铜器时代,这是由张光直院士最早提出。

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

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

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下面我想简单的谈一下铜镜的流行演变情况。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

《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

”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

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

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

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

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

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

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

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

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

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古代各时期铜镜的镜面流行演变情况<一>商周铜镜:殷代铜镜均为圆形。

镜面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称桥形)钮。

西周铜镜也都是圆形的,镜面平直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弓形、半环形、长方形多种。

又可分为素镜、重环镜、鸟兽纹镜三类。

这时以素镜为主,到西周中期出现了有纹饰的铜镜,到晚期镜背的纹饰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传统的风格。

<二>春秋战国时期铜: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

馆藏战国汉代铜镜研究

馆藏战国汉代铜镜研究

馆藏战国汉代铜镜研究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战国、汉代铜镜共12面, 依据其纹饰的不同, 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1. 战国铜镜分类战国铜镜7枚, 根据背面主体纹饰的不同, 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几何图案纹镜、山字纹镜、神话灵兽纹镜。

几何图案纹镜又分为连弧纹镜 (图1.1) 和菱形纹镜 (图1.2) ;山字纹镜分为四山纹镜 (图1.3) 和五山纹镜 (图1.4) ;神话灵兽纹镜分为蟠螭纹镜 (图1.5) 和兽纹镜 (图1.6、1.7) 。

其中连弧纹镜一枚, 钮座外由11道向内凹的弧形纹紧密连在一起, 看起来像正在发光的太阳, 整个镜背面除连弧纹外, 几乎全为素面;菱形纹镜一枚, 由主体菱形纹、花卉地纹构成。

四山纹镜和五山纹镜各一枚, 四山纹镜以4个“山”字为主体纹饰, 以羽状兽纹为地;五山镜以5个“山”字为主体纹饰, 羽状纹为地, 两种山字纹镜在主体上几乎完全一致, 只是在主体纹饰的数量上存在细微差别。

一枚蟠螭纹镜镜背钮座外以缠绕在一起的蟠螭纹为纹饰;两枚兽纹镜各以4条不知名的神兽为主体纹饰。

(如图1)图1 战国铜镜 (源自湖南省博物馆官网藏品数据库)2. 汉代铜镜分类汉代铜镜5枚, 所藏几枚铜镜镜背都是以类似现代的外文字母TLV (中国考古成为“博局镜”, 外国成为“TLV镜”) 纹或者灵兽纹为主, 因此这里将其分为神话灵兽纹镜(图2.1、2.2) 和博局镜(图2.3、2.4、2.5) 两类。

其中3枚铜镜镜背都有TLV纹, 很突出, 地纹都为乳钉纹或兽纹;另外2枚主体纹饰均为灵兽纹 (如图2) 。

图2 汉代铜镜 (源自湖南省博物馆官网藏品数据库)二、战国、汉代铜镜图案布局及含义1. 战国铜镜连弧纹镜镜背中心为一圆形钮座, 钮座外饰弧形纹, 共11道, 连弧纹外靠镜缘饰一弦纹, 整个镜背就如白天散发光芒的太阳, 中间的钮座就如同日心 [1] 。

日出是一种大自然的正常现象, 以纹饰出现在铜镜这种日用器物上代表了希望, 因为每当太阳东升的时候, 人们开始一天的工作, 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太阳给大自然带来温暖, 象征着美好;太阳在宇宙中散发炙热的光芒, 亿万年如一日, 未随时空的变幻而失去光芒, 体现着独立思考的精神。

古铜镜传承,市场价值难以估计!

古铜镜传承,市场价值难以估计!

古铜镜传承,市场价值难以估计!汉代早期,铜镜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繁缛细密的龙凤蟠螭纹饰变为卷草纹、星云纹、吉语,出现了草叶纹镜、星云镜及各种铭文镜。

到了唐代,铜镜体现了盛唐风韵的华丽气象,纹饰以麒麟、奔马、鸾凤、吼狮及西域传进的各种花卉、不知名的或奔或卧的怪兽等为主。

铜镜身上的装饰纹路,直接代表着古人的审美眼光。

老的铜镜普遍声音比较低沉、圆润。

而新仿的铜镜声音比较清脆,甚至是刺耳。

你比如说这个是新仿的铜镜,我们敲一下它的声音,一定是很清脆的。

像这样的老铜镜,声音就不一样,因为它的结构不一样,它的声音就比较沉稳,声音上它是有区别的。

铜镜以各种花纹图案和铭文作为主要装饰,是人们研究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铸造工艺、美术书法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因而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物品。

仿制古代铜镜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开始出现。

宋代以后仿制的汉代铜镜较多。

到了近现代,一些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仿造了大量的古代铜镜。

由于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习俗的影响,不同时代铸造的铜镜都有各自的时代特点。

每面铜镜背面都有铭文,就像是每个朝代的一个标记,每个朝代铭文的书写格式也都各有不同。

比如:汉代铜镜铭文早期字体秀长,是一种篆隶式变体,后来慢慢变成方整的缪篆;而唐代仿汉代铜镜则往往铭文字体松散臃肿,无汉代铜镜铭文字体那种流畅劲挺的风貌。

在古代,铜镜是爱情的信物,江西玉山县一座唐代墓葬曾出土了半面铜镜。

原来,古时如果夫妻有一个先去世,就将他们平时使用的铜镜分成两半,先随墓葬埋入一半,另一半则随后去世的人入土,相约来世可以“破镜重圆”;铜镜是圆的,象征着美满、吉祥,母亲给出嫁的女儿佩戴铜镜,就是祈求她婚姻美满,生活幸福;道教认为,铜镜能辟邪,所以悬于门上;古代衙门悬挂“明镜高悬”匾额,以示公正;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以历史当镜子,“鉴”在古代就是镜子。

铜镜还有一个很浪漫的用途,就是被当做一种信物。

战汉唐,铜镜鉴赏

战汉唐,铜镜鉴赏

战汉唐,铜镜鉴赏从铜镜的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春秋十二虎纹镜直径11cm圆形,瓦钮,圆钮座,主纹饰分为内外二区,内区高浮雕四只老虎,首尾相接环绕,外区高浮雕八只老虎,虎身布满栗粒纹,四肢奔腾,神态活泼,充满动感。

铜镜外缘印刻连续绳纹,此镜纹饰细致生动,极富立体感,题材特殊,品相精美,罕见。

战国镶嵌式叶纹透雕镜直径12.3cm透雕镜是古镜之一种。

又称夹层透纹镜,有方、圆两种。

出现的时代在春秋晚期,战国中、晚期仍流行,战国后逐渐消失。

战国镶嵌松石纹镜直径11cm;厚0.1cm战国三龙连弧纹镜直径11.8cm;厚0.15cm战国四虎内连弧镜直径12.3cm战国杮蒂纹镜直径22.2cm;厚0.5cm秦代云雷连弧纹镜直径17.9cm;厚0.1cm战国四山镜直径14.5cm战国四山镜直径15.2cm镜体呈圆形,三弦钮,圆钮座,外围凹面带一周,纹饰由地纹与主纹组合而成,地纹为羽状纹或花叶纹,主纹为山字纹。

战国方形四龙镜直径10.5cm西汉蟠螭纹镜直径10.7cm;厚0.7cm战国蟠螭龙纹镜直径23cm战国龙钮蟠螭纹镜直径18.7cm西汉彩绘镜直径29.2cm;厚0.5cm春秋蟠螭纹镜直径10cm西汉四猴镜直径8.8cm;厚0.2cm西汉四龙连弧纹镜直径11.9cm;厚0.4cm东汉“五铢”龙虎镜直径12.4cm;厚0.65cm东汉四瑞兽镜直径11.5cm;厚0.7cm东汉“青盖”铭龙虎镜直径10.7cm;厚0.55cm东汉仙人瑞兽画像镜直径17.5cm;厚0.7cm东汉仙人车马画像镜直径20.1cm;厚1cm东汉仙人龙虎画像镜直径21.8cm;厚1cm汉仙人重列神兽镜直径13.1cm隋代十二生肖镜直径13.9cm;厚0.5cM隋代四凤镜直径12.4cm;厚0.3cm隋代“玉匣”铭四兽镜直径15.8cm;厚0.4cm隋代五兽十二生肖镜直径14.4cm;厚1.2cm隋代“盘龙”铭瑞兽镜直径18.7cm;厚0.8cm隋代瑞兽葡萄纹镜直径11.8cm隋代“放日图形”铭瑞兽镜直径19cm隋代“秦王”双虎方镜边长9.8cm;厚0.4cm这首诗上关于“秦王”的典故,有两个说法,一说指秦始皇,在阿旁宫的入口处悬挂一面巨大的铜镜,传说铜镜可以照胆,对人有震慑作用,秦始皇用它来照出怀有异心的觐见者或刺客;一说指即位前封为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曾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虎年赏虎镜

虎年赏虎镜

虎年赏虎镜老虎作为百兽之王,它的威严和勇猛让人畏惧、崇拜。

在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

西汉数量众多的多乳禽兽纹镜中,青龙、白龙、朱雀、玄武十分突出,被称为四神。

四神是汉镜中使用得最多的题材。

一直到唐宋时旗,尤其是隋、初唐时期的镜子中,这类图像还相当流行。

四神的起源很古老,相传在黄帝时便有“四臣主四方”之说,这四臣似应是四神的原型,后来便以儿种动物代替了。

或许这四方之神是远古时期分布于中原黄帝部族周围的四个部落的图腾。

因此许多奇禽异兽的来源虽然似神话传说般荒诞不经,却深深地留下了图腾信仰的烙印。

《礼记?曲礼》谈到死神时说:“如鸟之翔,如蛇之毒,龙腾虎奋,无能敌此四物。

”可见四神被选择为氏族的图腾时,明显象征着勇猛和武力。

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们的含义也不断发生变化。

后来,人们就将四神代表了行军的方位。

汉代及其以后,四神体系成立,它义变成了拱卫天帝的四大神将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方星宿。

四砷既是传说中守卫四方的神灵,也是驱逐邪恶,护卫人们升天的神物。

它们作为动物形象被装饰在区区铜镜上,虽然空间有限,但却刻划得很形象。

尤其是虎纹、表现出了虎的威猛神态,就连虎身上的条纹也刻划了出来。

在东汉晚期至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龙虎镜、瑞兽镜更是奇禽异兽的一统天下。

生龙活虎,风云际会,瑞兽合肝,驱逐飞奔。

龙虎镜中的龙虎多为高浮雕,浑圆舒展,高低起伏,有的一龙一虎左右对峙,张口咆哮;有的是二龙二虎或三只虎环绕,似出没云雾之中,构图方式多样。

高浮雕使虎的形态更为活灵活现,使人感到这是大自然中鲜活的猛虎形象。

下面我们将自藏汉镜中的部分虎镜展现给大家:图1 汉龙虎镜,虎飞腾跳跃,极有气势。

图2 汉三角缘双虎镜,双虎宝宝相对而视,显现出可爱活泼的一面。

图3 汉博局镜,虎怒目圆睁、威风八面。

图4 汉龙虎镜,虎安详自如。

图5 汉博局镜,虎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图6 龙虎埘峙镜,虎高浮雕,温良恭顺。

山东博物馆藏唐代铜镜赏析

山东博物馆藏唐代铜镜赏析

山东博物馆藏唐代铜镜赏析作者:***来源:《收藏家》2021年第09期唐代社會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手工业十分发达,铜镜铸造业也在此时达到了巅峰,铸造工艺和装饰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种类繁多、纹饰华丽、铸造精湛的唐代铜镜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一面面构思巧妙的唐镜,方寸之间,散发着自信、张扬、包容、开放的大唐盛世气息。

现撷选山东博物馆藏的几面唐代铜镜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一、四神镜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唐代四神镜主要流行于武德贞观年间。

四神镜(图1)直径12.4厘米。

圆形,圆纽,纽座为八瓣莲花。

座外为一圈连珠纹,围绕镜纽上下左右分别为玄武、朱雀、白虎、青龙。

其间饰折枝花纹。

素缘。

二、瑞兽铭带镜瑞兽铭带镜多流行于隋至唐初。

唐代铭文镜的铭文多为四言、五言诗,较之汉代镜铭文学性更强,内容也比汉代镜铭更贴近社会现实和感情生活。

瑞兽铭带镜(图2)直径10.52厘米。

镜作圆形,圆纽,内区围绕纽座是4只首尾相接的瑞兽,似狐似狼,或低头疾驰,或昂头奔腾,甚或回首顾盼,生动灵秀。

外区铭文带为“照日菱花出,临池满月生。

官看巾帽整,妾映点妆成。

”边缘为锯齿纹①。

三、瑞兽葡萄镜在唐代铜镜中,瑞兽葡萄镜是出土数量最多、流行地域最广的一种镜型,它也被称为“海兽葡萄镜”“海马葡萄镜”。

瑞兽葡萄镜主要流行于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形制主要为圆形,也有菱花形、方形,纹饰图案是由瑞兽镜增加劲枝柔蔓和飞禽葡萄花叶而来,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晶,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四瑞兽葡萄镜(图3)直径10.21厘米。

圆形,伏兽纽,一周凸棱纹带将镜背分为两区,内区葡萄枝蔓柔长,枝叶舒展,果实饱满,4只姿态各异的瑞兽游戏其间。

外区几只雀鸟或静卧或嬉戏于葡萄枝蔓果实之间。

边缘饰三叠云纹。

瑞兽葡萄鸾鸟镜(图4)直径11.7厘米。

圆形,圆纽,镜背由凸弦纹分为二区,内区盘曲缠绕的葡萄枝蔓间配置着4只瑞兽,或疾驰狂奔,或飞跨鱼跃,或引颈长鸣,或回首顾盼,形态各异,生机盎然。

洛阳战国时期的铜镜艺术

洛阳战国时期的铜镜艺术

洛阳战国时期的铜镜艺术作者:邓灿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6期摘要:洛阳地区出土了相当数量的战国时期铜镜,尤其以洛阳金村出土的“骑士刺虎纹铜镜”最为典型。

本文以“骑士刺虎纹铜镜”为例,探析了铜镜铸造的工艺和“骑士刺虎”纹样背后人性的觉醒,最后列举了相关洛阳出土铜镜的部分重要研究成果,供同道参考。

关键词:骑士刺虎;铜镜;洛阳;战国中图分类号:J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061-01一、洛阳出土铜镜概况商、西周是中国青铜器的黄金时代,青铜艺术发展到了顶峰,其铸造之精良,造型之美观,纹饰之优美和富于变化,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但是,商西周居于青铜文化中心地位的,是所谓“国之大事,在礼与戎”的青铜礼器和青铜兵器,而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青铜镜,并未受到重视。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大变革,思想大解放,礼崩乐坏,青铜艺术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它从商、西周的神坛上走了下来,面向生活、面向自然,表现出浓郁的人情味,追求平易,含蓄的自然美和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其产品由宗庙祭器转向日常生活用品的发展,其中,铜镜作为千家万户都离不开的生活用品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铜镜的制作工艺当时的铜镜种类很多,从工艺上区分主要有镶嵌镜、金银错镜、鎏金镜、漆画镜等,且集中出土于洛阳地区,洛阳战国墓中出土的青铜镜不仅数量最多,也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镜铸造加工技术的最高水平。

本文中讨论的“骑士刺虎”铜镜所使用的金银错工艺大约始于春秋,流行于战国,中国现存最早的金银错铜镜就是战国时期的。

目前发现的金银错工艺主要有两种方法:镶嵌法和涂画法。

镶嵌法即以金银丝或金银片在器物的表面镶嵌成花纹或文字,再用错石将器表错磨光整。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方面出现的一项新技术,其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大致有铸器、錾槽、镶嵌、磨错等四个步骤。

而涂画法则相对简单易行一些,其工艺程序大致是:1.制造“金汞剂”。

2019年大唐观古春拍铜镜回顾——东汉龙虎镜

2019年大唐观古春拍铜镜回顾——东汉龙虎镜

2019年大唐观古春拍铜镜回顾——东汉龙虎镜这次说说今年春拍大唐和观古的两面东汉龙虎纹镜。

时下宋辽金镜炒的火热,但是丝毫不影响我喜欢战汉唐的镜子。

这种感觉类似明清官窑瓷器被炒的火热,但是很多人还是对五大名窑情有独钟。

回归到铜镜上来,战汉唐铜镜铸造是青铜器范铸技术的延伸和发展,并且铜镜范铸技术在战汉唐时期是三个巅峰期,此后逐渐没落下来。

个人认为范铸最精美的铜镜是从王莽时期到东汉没落之前,从规矩镜开始,到画像镜,龙虎镜,半圆方枚。

尤其大尺寸的镜子,内容极其丰富,纹饰极其精美,版模异常犀利。

和战国镜的抽象美,唐镜的华丽美不同。

汉镜从西汉时期把大量铭文引入整个镜饰中做独立纹饰,出现日光镜、昭明镜、双圈铭文镜等。

到草叶纹、云雷纹镜把纹饰和铭文相结合作为整体纹饰,再到王莽时期规矩镜的出现,到画像镜、龙虎镜、半圆方枚镜都有很好的把铭文和纹饰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出现了浮雕图案及半圆方枚用印章形式入铭文的先例,让铭文正大光明的铸在铜镜主纹饰上,作为人们祈福和表达美好祝愿的方式。

反观青铜器,商周青铜器是青铜器典范,到春秋战国青铜器达到又一座高峰,至两汉青铜器逐步没落。

青铜器上有铸铭和刻铭,大都在各种青铜器腹内,或着在避开主纹饰的地方,且为阴文。

而铜镜是以阳文的形式,在主纹饰区域,甚至完全作为纹饰装饰整个镜背。

尺寸:直径 20.5cm 厚 1.1cm 重 1250g上面这面东汉龙虎画像铭文镜绝对算是一面精品汉镜,下面看看局部大图。

铭文为逆时针旋读,部分字体为反写,或错别字,通假字。

“尚方作镜兮,世之少有;苍龙在左,白虎在右,作吏高沽(位),万里辟萸不羊(祥),利孙子兮”。

这个龙虎镜内区龙虎纹饰有些特别,虎身部分似两位仙人跽坐捣药。

下面是大唐西市&景星麟凤拍卖官宣资料:此时期龙虎纹已经摆脱了四神文化的框架,龙、虎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四灵中的文化属性,而有其独特的发展,并演变为极具特色和时代意义的龙虎文化。

在道教中,龙虎又有其特殊地位,早期承担着镇守四方的神灵,有着驱灾避祸,牵引升天的功用,东汉时期又被当做炼丹的代表。

铜镜鉴赏秘要

铜镜鉴赏秘要

风 。 这 时很 少 有 新 镜 问 世 , 民 间多 沿 用

9
多 乳 禽兽 纹 镜 。
唐 镜 即 使 铸 制 新 镜也 见 不 到 特 色 了 。


, ,
魏晋 南 北 朝 时 期 由 于 战乱 频 繁


作柿蒂形
变化



图 案布局 和 纹 路 也 有 新 的
社会 动 荡

我 国 的铜 镜 制 造 业 进 入 中

出现 了 以 四 乳 钉 为 基 点 组 织 的

衰 M o 这 个 时 期 风 格 仍 沿 袭汉 镜 以 三
角 缘 神 兽 镜 最 为流 行

禽兽 纹 镜
7

神 人 车 马 画 像镜 0 四 神 禽 鸟 画 像 镜


蝎螭纹 镜
14

夔凤 纹 镜

西 汉 铜镜 在制作和 艺术表 现 手法
1 5 、 虎纹镜类 龙

龙 虎对峙镜 盘

上 也 有 很 大 发展 。 西 汉 初 期 至 武 帝 时

龙镜。
期 铜 镜 逐 渐 厚 重 纽 多作 半 球 形 或

6
7

重 圈 铭 文镜 。
四 乳 禽兽 纹 镜 。

正 反 映 了 唐 代 社 会 的 繁 荣 昌 盛蒸 蒸 日
¨ j

8

规矩纹镜类



神规矩镜



上 的景 象。
唐 以后 的 五 代 只经 历 了 半
兽纹 规 矩 镜 几 何 纹 规 矩 镜 简 化 规

许昌馆藏汉唐铜镜赏析

许昌馆藏汉唐铜镜赏析

AppreciatION 鉴赏铜镜是我国古代人们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具,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目前,发现最早的铜镜是距今四千年前的甘肃齐家文化发现的一面圆形素面镜。

经过商周两代的发展,汉唐时期铜镜进入了繁荣鼎盛期,铜镜不仅具备实用功能,而且还承载着众多的社会文化信息,艺术、史料价值兼具。

许昌馆藏的汉唐铜镜题材丰富,造型多样。

现从中拣选出具有时代特色的铜镜作一介绍,许昌馆藏汉唐铜镜赏析陈文利1AppreciatION 鉴赏以飨广大铜镜爱好者。

一、汉代铜镜汉朝历经400多年,是我国封建制国家的强盛期。

随着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从而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和水平的大幅提升。

汉代铜镜与战国时期相比,不仅出土数量多,而且纹饰题材广泛,表现形式多样,铜镜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昌盛期。

汉镜多为圆形,镜体逐渐变厚加重,圆钮变大,钮座类型有圆钮座、方钮座和四叶纹钮座等,边以宽平缘为主,有的素面,有的饰内向连弧纹或流云纹或锯齿纹等。

除了博局纹、草叶纹、蟠螭纹、星云纹和禽兽纹等多种纹饰外,各种铭文以环绕镜背一周的表现形式也成了铜镜装饰的主题。

铭文字数的多23编辑|屈梦夏AppreciatION 鉴赏少不一,但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汉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镜背纹饰图案和装饰风格一般比较规整,以镜钮为中心,环绕对称分布或分区布局是其显著的特点。

1.日光铭文镜。

许昌县五女店出土,现藏许昌市博物馆。

直径7.5厘米,厚0.2厘米。

圆形,圆钮,圆钮座,座外为一周内向八连弧纹。

钮座与连弧纹之间有四条弧线和短双直线相连接。

外区有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铭文间以两种不同的符号间隔。

素平缘(图1)。

2.日光草叶纹镜。

许昌市金石达凤凰城小区出土,现藏许昌市博物馆。

直径13.9厘米,厚0.4厘米。

圆形,四叶纹钮座,座外有双重方格,方格四角各饰一个方形短斜线纹框,方格内铭文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

绝美战国镜,看完只想回到2000年前

绝美战国镜,看完只想回到2000年前

绝美战国镜,看完只想回到2000年前艺术到了最高的境界就是殊途同归。

战国时期的艺术讲格调,骨子里就是极其高级的东西。

战国堪称中国美术史巅峰时期。

战国四龙镜几千年前,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对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铜镜艺术,受到考古、历史、美术史学界的高度重视。

它们不仅是流传现世的国之艺术珍宝,更是千年前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生动映射。

战国羽麟纹镜,赵梦言私人藏品战国羽鳞纹镜存世极少,战国中期青铜铸镜。

云雷纹地纹,主纹为羽纹、鳞纹。

【来源;2019北京观古国际拍卖】战国的铜镜艺术将中国青铜铸造技术推到巅峰。

本篇以几面顶级战国楚式铜镜做拆解分析,以偏概全。

日本学者宫本一夫先生曾在《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一书中,按地纹的不同将战国铜镜划分:“一是细地纹镜群,二是羽状兽纹地镜群。

细地纹主要以中原为中心,是周文化的系统;羽状兽纹则来自于江汉流域的楚文化。

”楚镜艺术折射了楚人精致华丽的高级审美。

https:///search_auction.php?ac战国羽状纹底菱格纹镜,赵梦言私人藏品品种比战国山字镜还珍稀的战国羽状纹底菱格纹镜。

【来源;北京保利12周年铜镜专场封面】战国七星连弧纹镶嵌镜,赵梦言私人藏品https:///search_auction.php?ac 存世稀少镶嵌工艺的七星连弧纹战国镜。

内外区各配置七个镶嵌琉璃或绿松石的凹槽。

【来源;2018北京保利秋季拍卖铜镜专场封面】战国四龙镜,赵梦言私人藏品战国四龙镜,赵梦言私人藏品,【来源;2013北京嘉德拍卖】战国三凤镜局部战国三凤纹镜。

细如发丝的青铜铸造技术表现在方寸之间,中国范铸青铜镜艺术是古代最高科技。

【来源;2017年北京观古国际拍卖】战国四帷镜局部,赵梦言私人藏品经考古发掘资料证实:各地墓葬或窑藏的青铜器出土都是几十件大批出现,却鲜见青铜镜精品出土。

近现代的几十年,只有2011年安徽六安战国古墓出土一面直径27cm战国六山镜,及一面16cm的菱格纹鏡,完整的精品战国铜镜存世数量极其稀少。

汉镜中的纹饰和铭文赏析

汉镜中的纹饰和铭文赏析

汉镜中的纹饰和铭文赏析我国古代铜镜,滥觞于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历经战国、汉唐而臻鼎盛。

两汉铜镜,继先朝之余脉,立后世之楷范,于实用功能外,承载思想,寄托情感,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纹饰铭文:崇神灵而作祈禳,饰图文以寓希冀。

故避灾禳祸,纳福降瑞,乃是汉代镜铭纹饰的主题思想之一。

角王巨虚四神间隔规矩镜“角王巨虚”四神间隔规矩镜四方八区配置:左青龙配人首鸟身的朱芒;右白虎配飞鸟;前朱雀配鸾鸟;后玄武配独角瑞兽。

双圈内铭文为:“仓(苍)龙白虎神而明,赤爵(雀)玄武顺阴阳。

角王鉅(巨)虚辟不详(祥),七子九孙治中央。

”湅治铜华四灵间隔规矩镜“湅治铜华”四灵间隔规矩镜四方八区配置:左饰相随的两白虎;右饰手持芝草相对而跪的两羽人;前饰相向的两朱雀;后饰相随的两玄武。

双圈内铭文为:“湅(炼)治铜华清而明,已(以)为镜、宜文章。

延年益寿辟不羊(祥),与天毋极、如日月之光长。

”尚方御四神规矩镜“尚方御”四神规矩镜四方八区配置:左青龙配人首鸟身的句芒,中间饰鸟,青龙后饰芝草,句芒后饰乌;右白虎配蟾蜍,中间饰鸟,白虎后饰鸟,蟾蜍后亦饰鸟;前为朱雀配仙人骑鹿,中间饰鸟,朱雀后饰鸟,鹿后亦饰鸟;后玄武配前肢捧芝草的辟邪,玄武后饰鸟,辟邪后亦饰鸟。

周围铭文为:“尚方御竟(镜)大毋伤,左龙右虎辟不详(祥)。

朱鸟玄武调〔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得富昌。

寿敝今(金)石如侯王。

”刻镂博局四神规矩镜“刻镂博局”四神规矩镜四方八区配置:左白虎配蹲伏的羽人;右青龙配手持芝草的羽人;前朱雀配麒麟;后玄武配瑞兽。

周围铭文为:“新有善铜出丹阳,和已(以)银锡清且〔明〕。

左龙右虎掌亖彭(方),朱爵(雀)玄武顺阴阳。

八子九孙治中央,真尚安作出阳方。

刻镂博局去不羊(祥)。

”桼言四神规矩镜“桼言”四神规矩镜四方八区配置:左青龙配羽人;右白虎配蟾蜍;前回首之虎配九尾狐;后玄武配天鹿。

周围铭文为:“桼言ㄓ(之)始自有纪,湅治铜锡去其宰(滓)。

古代青铜器中的虎文化

古代青铜器中的虎文化

青铜器是指用青铜制成的器物。

它作为一种合金,是由纯铜与锡构成的,还有一定量的铅元素包含其中。

青铜与纯铜相比较的优势中,一是在熔点方面,青铜的熔点较低,致使铸造难度会较小;二是在硬度方面,为达到各种铸造硬度需要,可以在其中适当地增减铅、锡等元素含量;三是在铸造精度方面,青铜溶液因在模具内可以“无孔不入”,就更加容易铸造出符合匠人心意的繁复花纹或是犀利刀刃,浇铸时青铜溶液造成的气泡少,使得最终铸造的器物上的气泡孔也会大为减少。

青铜器研究的对象,就形态而言,不仅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具、农具、水器等,还有与封建王朝统治有关的兵器、礼器、乐器等。

青铜的发明是划时代的伟大创造,纯净的青铜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被称为“吉金”,考古学界所说的“青铜时代”便是大约公元前21世纪青铜器的发明到铁器普遍使用以前的这段时间。

中国的青铜器由夏始至汉末,发展井然有序。

起始点便是夏商两代封建奴隶制社会的发展,青铜礼器耀眼的顶点时刻便是与商末周初时期奴隶制制度发展的高峰相伴。

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奴隶制度逐渐势微力衰,与之相应的,青铜器也开始逐渐没落。

战国晚期之时,作为等级象征的大宗的青铜礼器便已越来越少。

大约到秦汉时期,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不复当时作为封建社会地位等级标志的象征。

青铜器中生活用品的种类与数量不断增多,日用化的趋势显著提高。

青铜器中的宫廷用品、钱币、度量衡器及铜镜等物品仍是在东周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改制,使得其一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流传。

虎,古时被称为“山君”或“圣兽”,作为一种猛兽和古代图腾崇拜物,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威猛雄健、勇猛精进的象征。

它是兽中之王,镇山之主,自古便被我国历代人民奉为山神,它古代青铜器中的虎文化沈阳故宫博物院 徐璐璐图1 龙虎纹铜尊黄质黑章,锯牙钩爪,体重千斤,斑斓健美,吼声如雷,百兽震恐。

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便是虎文化,在中国老百姓的心里,老虎气势威猛、体格雄健,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寄托了人们对于康健富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铜鸟兽纹镜的介绍

铜鸟兽纹镜的介绍

铜鸟兽纹镜的介绍
铜鸟兽纹镜是一种古代文物,通常指的是具有特殊纹饰和造型的古代青铜镜。

这些镜子在中国的历史上广泛流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以及以后的各个时代。

这种类型的古代镜子通常是由青铜制成,表面饰有各种纹样,其中常见的包括鸟兽纹样。

这些纹样可能是装饰性的,也可能具有象征意义。

铜鸟兽纹镜除了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工具外,还常常被视为一种文化艺术品,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

这些镜子的形状和大小各异,但一般都具有中央的凸起部分,周围环绕着纹饰。

镜子的背面通常有柄或其他设计,方便持握和操控。

铜鸟兽纹镜在考古学发现中经常出土,为研究古代文化和手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中国古代虎纹镜赏析

中国古代虎纹镜赏析

中国古代虎纹镜赏析【声明】:本文部分文字素材来源【合一文化】铜镜群专题交流,图片素材来源于中国嘉德、上海泓盛、北京保利与北京景星麟凤拍卖公司拍卖图录,特此表示感谢。

在中国历史上,虎纹是一种重要的纹饰,很早就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上,到了后来更是被广泛应用于铜镜、瓦当、画像石、漆器、砖瓦等制品上。

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宁夏贺兰山和北山岩画中,虎是重要的题材,在贺兰山和北山岩画分布区的每个主要岩画点,几乎都有以虎为题材的岩画。

汉代画像石、画象砖也常刻虎纹。

南阳画像石有“虎吃女魅”图,画中刻一神为方相氏,立姿,前肢张开,一肢指穷奇,一肢指虎,当是背使穷奇与虎共食鬼魅。

此虎用前右爪捺住女鬼的右前肢,张口欲吞。

近代和现代民间工艺品中,也常画虎,意除“五毒”,有压邪之意。

虎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物,又是先民们辟邪禳灾,引领人们升仙,保护人们的吉祥物,受到古人的欢迎与喜爱,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大量虎纹铜镜和虎形器物如虎符、虎首瓷罐、青瓷虎子、虎钮于、虎形铜带钩、虎纹铭文戈、虎纹青铜剑、虎纹青铜矛等,充分说明了先人们对虎纹的喜爱。

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在“龙凤”崇拜之前,曾有过一个相当长的龙虎崇拜的阶段,龙虎斗图案造型在东周至西汉时代大为盛行,其中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龙虎相斗图最为精美,气势不凡。

古人认为虎为阳兽,“云从龙,风从虎。

”龙虎相斗表示阴阳交合。

在汉代,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东、西、南、北四宫。

至少,在中国历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龙之下,是我国先民最喜爱的动物纹饰之一。

我国古铜镜上最早的虎纹出现在西周,出自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1612号墓。

镜面平直,背面有四个平行的弓形钮,钮的左右两边有对称的虎纹,虎纹以单线勾勒而成,呈张嘴吞噬状,张巨口,竖利齿,蹲踞或屈足状,臀部饰以圆圈纹,身躯饰以弧状纹。

前上方(即钮上)是一只鹿,钮下是展翅的大雁,也均以线条勾出。

无论虎,还是鹿、雁均显得简陋古朴。

中国传统纹样之虎纹欣赏

中国传统纹样之虎纹欣赏

中国传统纹样之虎纹欣赏
虎纹也是出现历史较早、沿用时间较长的中国传统纹样之-一。

在商代青铜器上已经使用虎纹,- 般使用虎的侧面造型,虎口大张,虎尾上卷,也有的是双虎纹。

虎纹应用于青铜器装饰的习惯一直持续到战国时期。

战国虎纹青铜戈
虎在古人眼中也是趋吉避凶的瑞兽,《风俗通义》中说:“虎者,阳物,百聋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战国时期的瓦当常使用虎纹,既有奔虎图案也有双虎嬉戏图案。

虎纹瓦当拓片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也常使用到虎纹。

此外,一些玉器和建筑装饰以及剪纸、刺绣常使用到虎纹。

汉砖虎纹拓片
虎纹较为常见的题材是镇宅神虎纹。

镇宅神虎纹是以虎纹为表现主体的纹样,有的是一只凶猛的老虎正在下山,作回头望山状,也有的是大小两只老虎在嬉戏,还有的是老虎驱除五毒的图案。

镇宅神虎纹常被绘在门画或民间剪纸上,有-些建筑大门上也常绘有镇宅神虎纹样。

战国时期铜镜的种类特征

战国时期铜镜的种类特征

战国时期铜镜的种类特征战国铜镜的制作特点是形制轻巧,多圆形,少数为方形。

镜较轻薄,厚度在0.1——0.8厘米之间,直径一般在10——20厘米之间。

镜纽多为细小的弓形纽,纽上也常有几道弦纹。

纽的周缘常有圆形或方形纽座。

圆形镜多为素卷缘,方形镜有较宽的边沿。

战国铜镜不铸铭文,但花纹样式极其丰富多彩,除素面的外,也有单层或双层花纹。

对花纹种类的划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作为区分战国时代不同时期铜镜的重要依据。

关于战国铜镜分期,可依据近年来考古学界建立起的分期序列,公元前5世纪为战国早期,公元前4世纪为战国中期,公元前3世纪为战国晚期。

就铜镜花纹种类可以区分出铜镜早、中、晚三期的基本特点,但应明确和指出的是,有的花纹种类在战国早期已出现,此后继续存在并有所发展。

大体说,早期主要流行素镜,例如长沙龙洞坡出土的一面,粗拙朴素,上限为春秋末期,下限为战国初期。

蟠螭纹镜,洛阳中州路墓2719号出土的一面,主题花纹为蟠螭纹,但在纽座边和周缘内侧各饰一周贝纹。

四山纹镜,以羽状为地,主纹为四山纹。

云纹彩绘铜镜,如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云纹为朱彩,纹饰疏散开朗。

另外还有龙凤纹和云雷纹多纽镜等。

中期的主要有龙纹镜、四山纹镜、蟠螭纹镜,新出现的有菱形纹镜、四叶纹镜和兽纹镜等。

菱形纹镜,地纹为羽状纹,用较宽的凹面带作菱形纹,各凹线接合起来似井字形,在各空间内再配以四瓣花纹。

四叶纹镜图案结构是在方座四周或圆座每隔90°弧上各出一桃形叶纹,长沙月亮山、沙湖桥出土的这类镜子可作为代表作。

兽纹镜的特点是,主题纹饰是用凸线条简单勾勒出一圈似鹿、鼠等各种不同形状的四兽或五兽,长沙斗笠坡曾出土一面涂朱的兽纹镜,是极少见到的。

也有的兽纹镜的兽纹图案是分内外两圈进行装饰。

晚期主要有素镜、龙凤纹镜、弦纹镜、四山纹镜、四叶镜、兽纹镜,新出现的铜镜花纹种类主要有连弧纹镜、几何纹镜、狩猎纹镜、五山字镜等。

这时在四山镜继续流行的同时,也出现了五山纹镜,下限可到秦楚之际,传世品中偶然见到六山镜,其时代也应在战国晚期以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虎纹镜赏析【声明】:本文部分文字素材来源【合一文化】铜镜群专题交流,图片素材来源于中国嘉德、上海泓盛、北京保利与北京景星麟凤拍卖公司拍卖图录,特此表示感谢。

在中国历史上,虎纹是一种重要的纹饰,很早就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上,到了后来更是被广泛应用于铜镜、瓦当、画像石、漆器、砖瓦等制品上。

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宁夏贺兰山和北山岩画中,虎是重要的题材,在贺兰山和北山岩画分布区的每个主要岩画点,几乎都有以虎为题材的岩画。

汉代画像石、画象砖也常刻虎纹。

南阳画像石有“虎吃女魅”图,画中刻一神为方相氏,立姿,前肢张开,一肢指穷奇,一肢指虎,当是背使穷奇与虎共食鬼魅。

此虎用前右爪捺住女鬼的右前肢,张口欲吞。

近代和现代民间工艺品中,也常画虎,意除“五毒”,有压邪之意。

虎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物,又是先民们辟邪禳灾,引领人们升仙,保护人们的吉祥物,受到古人的欢迎与喜爱,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大量虎纹铜镜和虎形器物如虎符、虎首瓷罐、青瓷虎子、虎钮于、虎形铜带钩、虎纹铭文戈、虎纹青铜剑、虎纹青铜矛等,充分说明了先人们对虎纹的喜爱。

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在“龙凤”崇拜之前,曾有过一个相当长的龙虎崇拜的阶段,龙虎斗图案造型在东周至西汉时代大为盛行,其中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龙虎相斗图最为精美,气势不凡。

古人认为虎为阳兽,“云从龙,风从虎。

”龙虎相斗表示阴阳交合。

在汉代,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东、西、南、北四宫。

至少,在中国历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龙之下,是我国先民最喜爱的动物纹饰之一。

我国古铜镜上最早的虎纹出现在西周,出自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1612号墓。

镜面平直,背面有四个平行的弓形钮,钮的左右两边有对称的虎纹,虎纹以单线勾勒而成,呈张嘴吞噬状,张巨口,竖利齿,蹲踞或屈足状,臀部饰以圆圈纹,身躯饰以弧状纹。

前上方(即钮上)是一只鹿,钮下是展翅的大雁,也均以线条勾出。

无论虎,还是鹿、雁均显得简陋古朴。

一.虎纹饰探源我国民间关于老虎的传说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一些少数民族历史上还曾以虎作为图腾信仰,在民族史诗和民俗活动中传承着虎文化。

虎崇拜最早源于伏羲时期。

著名民族学家刘尧汉在《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一书中讲到:“伏羲本为虎图腾,秦汉以后有史学家以龙为真命天子的思想。

”由此可见,虎图腾源自伏羲并早于龙图腾。

我国原始先人认为,宇宙间的每一种动物都是具有神力的,人们对它们加以崇拜,以企求其驱灾除祸,保护人类平安。

这种思想在商代青铜器器形及纹饰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很多青铜器器形和纹饰都表现了动物对人类的保护。

如商代的虎食人卣整个造型神秘狞厉,虎踞坐,前足上饰顾首龙纹,后足及尾为器足,圆眼直耳、张口露齿、面目狰狞,盖顶立兽为纽,提梁饰夔纹,两端有兽面,虎怀中抱一人,人两臂紧抱虎身,脚踏虎爪,身饰方格纹、兽面纹、蛇纹。

人面容呈恐怖状。

以前将此纹饰解释为虎咬奴隶头,表示了统治阶级对奴隶的镇压和恐吓。

这一解释显然带有特定时代的思维特征,是不正确的。

其实,它真正要表现的并不是动物对人类的威慑,而恰恰相反,它表现了动物神对其他物种的震慑和对人类的保护。

整个造型显示了动物之王对人的呵护,它虎视眈眈地注视四周,惟恐有危险靠近人类,如同对自己幼崽的全力以赴的维护。

诸如此类的有关动物驱妖降魔保护人类的青铜器纹饰还有很多。

如安徽阜阳出土的龙虎尊,尊的肩上有一躯干向两侧展开的虎,虎口下有一怪人,手足皆作兽爪形,没有衣冠。

此一图像也不是以前所谓的猛虎正欲吞人的图像,而是表现了猛虎对人类祖先的保护。

类似图像还有殷墟五号墓出土的青铜钺上饰有两虎张口面对一人的图像,司母戊大鼎耳上也有与此相同的图像,都表现了动物之王虎对人类的保护。

这也反映了在古代,由于人的力量还很弱小,各方面还需仰赖自然的恩惠和保护,人类还未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们由于对虎的敬畏,转而开始敬仰它,从而认为鬼神也会像人们一样畏惧它,于是老虎在当时被作为一种图腾,可以用来镇宅辟邪。

很多官宦人家都希望能够家门出虎子,因此也会使用一些关于虎的日常用品,从物品中习得虎性。

虎纹又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的重要图腾崇拜物,在中国的古文献中,有相当多的图腾记载。

如在《山海经》中,提到的邦国有105个,其中14个邦国有图腾的记载;提到的179个人神或氏州长,其中44个有图腾痕迹的记载。

特别在《五藏山经》中,共记载了58个人神、氏族和邦国的图腾。

其中鸟图腾14个、虎图腾8个……在中原地区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以虎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

《列子·黄帝篇》云:“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率熊、罴、狼、豹、、虎为前驱”,而《史记·五帝本纪》也有大致相当的记载:黄帝“教熊、罴、貔、、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黄帝率领的与炎帝交战的六种动物,“实际上是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共同组成一个部落。

黄帝有熊氏,说明熊氏族在这个部落中居于首位”,以动物之名作为图腾之名是图腾文化的典型特征,是识别图腾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因此,黄帝率领的其实是以六种动物(包括虎)作为图腾的氏族。

到了商代,虎图腾的氏族还在殷墟卜辞中出现。

在卜辞中,殷人把周围的民族称之为“马方”、“羊方”、“虎方”、“林方”等。

这种称谓,“可能来源于他们所崇拜的图腾对象—马、羊、虎、林等动植物的名称”,其实是图腾文化中将图腾之名作为氏族或部落居住地之名的反映。

因此,在图腾崇拜处于残余阶段的商末到春秋晚期,中原地区流传的玉虎很可能是由虎图腾演化而来的虎保护神的物化象征。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出于对动植物的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

他们以自己信奉的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志,甚至将其作为本民族的祖先。

中国云南的彝族、白族、土家族、纳西族及布依族等民族,对虎的崇拜就是源于这种古老的图腾信仰。

二.虎纹的象征与功用虎是赈灾避邪的象征,据汉代《风俗通·祀典》记述:“上古时有神荼、郁垒兄弟二人,性能执鬼。

度朔山上桃树,下常简阅百鬼。

鬼无道理着,神荼与郁垒持以苇索,执以食虎。

是故县官常以腊祭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以御凶也。

”可见,黄帝时期就有画虎于门上以御凶护宅保平安的风俗了。

《风俗通》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所以,虎纹作为趋妖除魔,避邪保平安的瑞兽形象,一直到宋金元以后的玉器纹样上,与许多民俗文化一起,被世人乐意传承发挥至今。

即使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的元代玉带板上,也不乏虎纹的形象。

而在明清的玉雕件上,更是以虎纹圆雕把玩件的形式,在坊间广为流传。

八出葵花形,圆钮,镜钮两侧饰两排高大的嘉禾,组成甬道。

嘉禾门外雄踞两只猛虎,双虎蹲坐,上身直立,体格健壮,雄健威猛,镜钮上下饰高耸的山峰,层峦迭翠。

山峰间祥云缭绕,双鹊飞翔。

狭缘。

镜体硕大,纹饰少见。

嘉禾喻示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具有社稷稳固、国泰民安的吉祥祝福之意。

汉画中虎的形象比比皆是,除了斗兽和狩猎画像外,许多虎都具有显著的“神性”特征,诸如食鬼驱邪图中的虎、汉墓门画中的虎、翼虎穷奇、人面虎陆吾、九头虎开明兽以及“四神”之一的白虎,等等。

它们既能吞食鬼魅,威慑敌害,守卫天门地户;又能庇佑人神,赐福示瑞,更可以乘栽以升天仙。

如此形形色色的神虎画像生动地再现了汉代民间有关虎崇拜的习俗。

汉代四神镜中的白虎在当时还被先人们想象成了具有通天功能的神物,可以引领人们升天。

在汉代镜铭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铭文:“上大山,见神人,食玉英,饮澧泉,驾非龙,乘浮云,白虎引,直上天,赐长命,保子孙。

”可见,在汉人心目中,白虎是一种可以引领人们升天的神物,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可以常看到绘有的白虎形象,其作用也是引领墓主人升天成仙。

此外,在古代,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说明在当时,虎确实是一种很重要的通天神兽。

三.中国古代铜镜上的虎纹饰分类及特点中国铜镜上具有虎纹的种类很多,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龙虎纹类镜分虎纹镜和龙虎纹镜两种。

虎纹镜上的主要纹饰为虎纹,可分为三虎镜、四虎镜等,高浮雕工艺。

战国的四虎纹镜,四虎作高浮雕,向右横向排列。

虎头对着钮座,并用嘴咬住钮座。

虎目圆睁,虎视眈眈。

虎颈饰兽毛,虎身饰不规则云雷纹。

四虎动作矫健,栩栩如生。

东汉中后期的虎纹镜,虎纹或绕钮追逐或在钮座外相对吼叫或部分身躯压在镜钮下,尾部在镜钮另一侧伸出。

虎口大张,虎口上有虎须,内有虎牙,虎头后大都有毛鬃,虎颈、虎身、虎腹分别用长度不同的线条纹勾出虎毛、虎体花纹,大多装饰有乳丁纹或圆点纹。

虎尾粗,虎身饰有乳丁纹。

虎纹镜主要流行于东汉,在此类镜上的虎纹主要为为高浮雕。

一般三虎纹镜的虎体较四虎镜中的虎肥硕。

就铸造工艺来说,龙虎纹镜又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线条法工艺,一种为高浮雕工艺。

前一种主要是西汉时期的四乳龙虎追逐镜和四乳龙虎对峙镜,均为单线勾勒而成,镜中的虎纹与四神中的虎纹形象一致,在四枚圆座乳丁间置相对的双龙双虎图案,有的还在镜中饰以羽人、禽鸟、羊、鹿等图案。

虎为单线勾勒而成,虎作行走状、奔跑状,张口咆哮,虎口上下有虎须,虎头及虎身用线条勾出虎毛及花纹,四肢作行走状,虎尾向后伸,有的镜中虎舌用单线勾出。

后一种时代一般为东汉中晚期之后。

六安市文物局收藏的一面龙虎纹镜,时代为战国,饰对称三龙三虎,以云纹、三角纹作地纹。

此镜上三虎形体狭长,身躯四肢均细长,头部、眼、鼻较大,脖子较长,虎爪清晰可见,一后爪有力地抵在地上,另三爪向前运动,作爬行行走状,形体夸张、生动,富有动感,当然虎体狭长与虎在镜中的位置也有很大的关系。

东汉中后期的龙虎纹镜主要纹饰为圆雕的龙虎,配置饰有花叶、云气纹、小鸟纹、五铢钱纹、羽人、动物等。

有一龙一虎、两龙一虎和双龙双虎等。

呈龙虎对峙状,龙虎绕钮爬行状,有的镜中龙虎部分身躯压在钮下。

虎口大张咆哮,双眼圆睁,虎须长口内虎牙尖锐,身上饰有乳钉纹,虎尾长而卷曲,系用多重线条勾勒而成,虎头形态逼真凶猛,虎头、身躯巨大粗壮(虎身细长的较少),虎身有的用短线纹或短弧纹半圆弧状纹饰装饰的虎毛及虎体花纹,还有的虎身有乳丁作为装饰,在这类镜中虎纹形态凶猛、虎身变形夸张,充满动感,刻画精美。

龙虎纹镜的镜种有龙虎镜、“宜子”龙虎镜、“黄羊作”龙虎镜、“淮南龙氏”铭文镜、“车骑”龙虎镜、“宋氏”龙虎镜、神人神兽纹镜、神兽奏乐纹镜等。

到了东汉中期以后,神兽镜、画像镜、龙虎镜及一部分禽兽纹镜采用了高浮雕技法,纹样隆起突出,浑圆舒转,高低起伏,显得生动自然。

纹饰的视觉效果由线条式的平面变化为半立体状,开创了后代铜镜的高浮雕法。

龙虎纹类镜主要流行于东汉中晚期直至南北朝时期。

第二类:四神镜中的虎纹四神之说始见于《曲礼》,《礼记·曲礼》中说四神“如鸟之翔,如蛇之毒,龙腾虎奋,无能敌此四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