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生成素名词解释
促红素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临床应用
使用时机 无论透析还是非透析的慢性肾脏病患者,
若间隔2周或者以上连续两次Hb检测值均 低于11g/dl,并除外铁缺乏等其他贫血因 素,应还是实施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 疗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使用途径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静脉给 要和皮下给药同样有效。但皮下注射可以延长 药物浓度,药效动力学优于静脉注射,并节省 治疗费用。皮下注射较静脉注射存在机体不适 感。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在慢性肾脏病患者治疗中的意义
众多国内外资料显示:合理应用重组人 促红细胞生成素,不仅能有效纠正慢性 肾脏病患者贫血,减少慢性肾脏病患者 的左心室肥大等心血管合并症发生,改 善患者脑功能和认知能力,提高生活质 量的集体活动能力;而且能降低慢性肾 脏病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因此重组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上, 是不可缺少和替代的。
对非血液透析的患者,推荐首先选择皮下给药。 对血液透析的患者,静脉给药可减少疼痛,增
加患者依从性;而皮下给药可减少给药次数和 计量,节省费用。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使用剂量
初始剂量:100~120iu/kg/w,每周2~3次。静脉 给药剂量:120~150iu/kg/w,每周3次。
初始剂量选择要考虑患者的贫血程度和导致贫 血的原因,对于Hb<7g/dl的患者,应适当增加 初始计量。
如未发现有其他贫血原因,且血清酐> 2mg/dl,则贫血最可能的原因是促红细胞 生成素缺乏。但如上述贫血检查提示存在 促红细胞生成素缺乏或缺铁之外的异常, 则需要进一步的评估,以除外其他贫血原 因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治疗的靶目标
靶目标
Hb水平应不低于Hb<11g/dl(hct大于 33%),目标值应在开始治疗后4个月内 达到。但不推荐长期Hb维持在Hb< 13g/dl以上。对血液透析患者,应在透析 前采取标本检测Hb浓度。
促红素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肾脏移植 后贫血的治疗观点
肾脏移植后早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 应用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有效纠正移植后 早期的贫血,但所需剂量可能高于移植前 用量。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肾脏移植 后贫血的治疗观点
肾脏移植后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 用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纠正移植后期的 贫血仍然有效,积极纠正移植后期的贫血 可以延缓慢性肾移植物肾病的进展
对于非透析患者或残存肾功能较好的透析患者, 可适当减少初始计量。
对于血压偏高,伴有严重心血管事件,糖尿病 的患者应尽可能的从小剂量开始使用促红素。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剂量调整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测Hb水平:诱导治 疗阶段应每2~4周检测一次Hb水平:维持治疗阶段应每 1~2月检测一次Hb水平。
Hb以0.5~1.0g/dl/w的速度快速下降,或需要输红细胞维持Hb水
平。
血小板和包细胞计数正常,且网织红细胞绝对计数小于10000/ul。
PRCA的处理
因为抗体存在交叉作用且继续接触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所以谨慎
起见,在疑诊或确诊的患者中停用任何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制
剂。患者可能需要输血支持,免疫抑制治疗可能有效,肾脏移植
是有效治疗方法。
PRCA的预防
EPO需要低温保存与皮下注射比较,静脉注射可能减少发生率。
贫血检查内容
贫血检查应包括: 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指标(红
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 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等),网织红细胞计数(有条件提倡检测 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铁参数(血清 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 铁蛋白),大便隐血等。
epo名词解释
EPO名词解释
EPO在医学上是指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促进红细胞生长的一种生物制剂,主要应用于治疗由于肾脏功能损害,导致体内自有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而出现的贫血。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原发性或者继发性的原因,造成肾脏出现了肾小球、肾小管的萎缩,以及肾间质纤维化,从而可出现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的情况。
此时为保持机体的血红蛋白的正常,需要补充外源性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血红蛋白的生成,改善贫血症状。
患者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如果补充剂量过大,容易引起高血压、血液黏稠度增高等副作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出现不易控制的高血压等情况。
在控制剂量的情况下,可以改善肾脏疾病患者贫血的情况,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名词解释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型):(1)POX染色为阳性(2)PAS染色:原单细胞约半数呈阴性反应,半数呈细粒状或粉红色若阳性反应,而幼单细胞多数为阳性反应。(3)酯酶染色: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可被氟化钠抑制,其中α-丁酸萘酚酯酶(α-NBE)染色诊断价值较大。
8.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X)染色:主要用于AL类型的鉴别。AML时白血病细胞多呈阳性;AMOL呈弱阳性或阴性反应;ALL阴性反应。主要用于AML和ALL的鉴别。
9.过碘酸-雪夫反应(PAS)染色:(1)幼红细胞出现PAS强阳性反应可见于红血病和红白血病,有助于与其他红细胞系统疾病的鉴别。也可见于部分巨幼细胞贫血。(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PAS反应阴性或弱阳性反应,常呈细颗粒状或均匀淡红色;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PAS反应呈弥漫性阳性而胞质边缘或伪足处阳性颗粒稍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PAS反应呈粗颗粒,甚至大块状。(4)其他可识别不典型巨核细胞、区分高雪细胞(阳性)与尼曼—皮克细胞、鉴别腺癌细胞等。
13.根据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及形态学特征对贫血的分类:增生性贫血,增生不病?靶形红细胞见于什么病?形成的原因?
答1.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MDS),感染(铁释放异常),溶贫(珠蛋白合成障碍,结构异常,血红素合成障碍)2靶形RBC:缺铁,铁粒幼,不稳定Hb病,地中海贫血。3异常珠蛋白形成的一个靶子
6.铁染色:(1)缺铁贫时,细胞外铁阴性细胞内铁常<15%,铁染色是目前诊断缺铁贫及指导铁剂治疗的可靠方法。(2)非缺铁贫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贫、HA、MA、AA等,外铁增加,常>3+~4+.(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时,铁粒幼细胞增多,环状铁粒幼细胞占幼红细胞的15%以上。
促红细胞生成素
• • •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对孕妇及哺乳妇女的用药安全性尚未确立。 儿童用药 对早产儿、新生儿、婴儿用药的安全性尚 未确立。 • 老年用药 • 高龄患者应用本品时,要注意监测血压及 红细胞压积,并适当调整用药剂量与次数。
• 药理毒理 • 促红素(EPO)是由肾脏分泌的一种活性 糖蛋白,作用于骨髓中红系造血祖细胞, 能促进其增殖、分化。本品为重组人促红 素(rhEPO),与天然产品相比,生物学 作用在体内、外基本一致。药效学实验表 明,本品可增加红系造血祖细胞(CFU-E) 的集落生成率。并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性贫 血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rHuEPO 对心、 脑、肾等的 IRI 有保护作用,尤其对心、脑 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较多,而对肝脏的IRI 的保护作用研究较少。研究表明促红细胞 生成素除能调节红细胞生成以增加组织供 氧外,还具有抗氧化、抗凋亡、抗炎及促 进血管生成的作用,在对肝脏缺血再灌注 损伤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机制
• 禁忌 • 1.未控制的重度高血压患者。 2.对本品或其 他红细胞生成素制剂过敏者。 3.合并感染 者,宜控制感染后再使用本品。
• 注意事项 • 1.本品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红细胞压积(用药初期每星期 1次,维持期每两星期1次),注意避免过度的红细胞生成 (确认红细胞压积在36vol%以下),如发现过度的红细 胞生长,应采取暂停用药等适当处理。 2.应用本品有时会 引起血清钾轻度升高,应适当调整饮食,若发生血钾升高, 应遵医嘱调整剂量。 3.对有心肌梗塞、肺梗塞、脑梗塞患 者,有药物过敏病史的患者及有过敏倾向的患者应慎重给 药。 4.治疗期间因出现有效造血,铁需求量增加。通常会 出现血清铁浓度下降,如果患者血清铁蛋白低于100ng/ml, 或转铁蛋白饱和度低于20%,应每日补充铁剂。 5.叶酸或 维生素B12不足会降低本品疗效。严重铝过多也会影响疗 效。
药理名词解释
1、(L)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2、(L)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3、(L)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4、(M)pK a值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值,弱碱性或弱酸性药物在溶液中50%离子化时的pH值。
5、(M)离子障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细胞膜,而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细胞膜的一侧,不易穿过细胞膜,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6、(L)首关消除药物口服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量减少,称为首关消除。
7、(L)分布药物吸收后,通过循环向全身组织输送的过程。
8、(L)时效曲线标准答案:用曲线表示药物效应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9、(L)血浆半衰期标准答案: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t1/2)。
10、(M)生物利用度标准答案: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后,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F=A/D,D表示给药剂量,A表示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11、(M)绝对口服生物利用度血管外给药的AUC与静脉注射后的AUC之比。
12、(M)相对口服生物利用度药物剂型不同,其吸收率不同,F=试药AUC/标准药AUC,可作为评比药物制剂的质量指标。
13、(M)零级消除动力学:当体内药物过多时,机体以其最大能力消除药物,消除速度与C0无关,故以恒速进行(也称定量消除);血浆半衰期不是固定不变的,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最大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14、(M)一级消除动力学药物以恒比消除,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药物半衰期与药物浓度高低无关,是恒定值,一次给药后,经过5个t1/2体内药物已基本消除,每隔1个t1/2给药一次,5个t1/2后可达稳态。
15、(M)稳态血浓标准答案:每隔1个t1/2给药一次,剂量相等,则经过5 个t1/2后,消除的药量与进入体内的药量相等,即为稳态。
16、(H)血浆清除率单位时间内若干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机体清除,单位为L/h,为肝、肾等器官的药物消除率的总和,CL=RE(消除速率)/Cp(当时的血浆药物浓度)。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1.血型:指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2.红细胞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
3.血液的粘滞性:由于分子间相互摩擦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出粘着的特性。
4.血沉: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距离。
5.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6.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7.等渗溶液:与细胞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8.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9.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10.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无机盐和小分子物质等晶体物质成形成的渗透压。
11 血清和血浆:血液中除去细胞成分后乘下的淡黄色或无色半透明液体叫做血浆;血液凝固后,血快逐渐收缩,析出的透明液体叫做血清。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其次是血清中一些激活的凝血因子含量高于血浆。
12 红细胞比容:每100ml 血液中被离心压缩的血细胞所占的容积,叫做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压积)13 红细胞沉降率:如果把动物血抽出,加抗凝剂后置于一垂直竖立的血沉管内,由于红细胞比重较血浆大,红细胞将逐渐下沉,在一定时间内,红细胞沉降下来的距离,叫做红细胞沉降率。
14 促红细胞生成素:动物缺氧时,将促使肾脏生成一种使红细胞增生的物质,叫做促红细胞生成素。
它的作用主要是刺激骨髓生成红细胞。
1.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活动周期2.每搏输出量:心脏收缩时一侧心室射入动脉的血量3.心力储备:指心排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长的能力4.期前收缩:在心肌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额外刺激,可引起心肌正常收缩之前的收缩5.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代偿间歇6.窦性节律:由窦房结发出冲动引起的心搏节律7.异位节律:由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细胞取代窦房结而主宰的心搏节律8.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9.脉搏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呼出或吸入的气量。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机体的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相对恒定的状态。
3.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相反的方向改变,以减弱或抑制过强的功能活动。
4.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逐渐加强,使某种功能活动不断加强。
5.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6.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7.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8.体液调节 ( humoral regulation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钠泵(sodium pump):又称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蛋白质,具有ATP酶的活性。
每分解一分子ATP将3个Na+移出胞外,将2个K+移入胞,保持膜高钾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
作用:细胞高钾是许多代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防止细胞水肿;势能贮备。
2.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即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表现为膜外带正电,膜带负电。
3.极化(polarization):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跨膜电位为负外正的状态。
4.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5.复极化(repolarization):膜电位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药理学中重要名词解释
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pKa值: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值,弱碱性或弱酸性药物在溶液中50%离子化时的pH值。
离子障: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细胞膜,而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细胞膜的一侧,不易穿过细胞膜,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半数最大效应浓度(EC 50):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浓度。
半数致死量(LD 50):能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半数中毒量(TD 50):能引起50%实验动物中毒的剂量。
效能:继续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上升称为效能(即最大效应)。
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
协同作用:指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以达到增加疗效的目的。
拮抗作用:指联合用药以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目的。
配伍禁忌:指药物在体外配伍时直接发生理化的相互作用而影响药效。
快速耐受性:指药物在短时间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递减直至消失。
耐受性:指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可保持药效不减。
一级消除动力学:药物以恒比消除,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药物半衰期与药物浓度高低无关,是恒定值,一次给药后,经过5个t1/2 体内药物已基本消除,每隔1个t1/2 给药一次,5个t1/2后可达稳态。
稳态血浓:每隔1个t1/2给药一次,剂量相等,则经过5 个t1/2后,消除的药量与进入体内的药量相等,即为稳态。
化学治疗:应用药物对病原体(细菌和其它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所致疾病
促红细胞生成素生理学名词解释
促红细胞生成素生理学名词解释促红细胞生成素,这名字听起来就像是红细胞的“超级催生婆”呢!想象一下,在我们身体这个超级大工厂里,红细胞就像是一群勤劳的小搬运工,整天忙忙碌碌地运送氧气这个超级宝贝到身体的各个角落。
可这红细胞也不是想有多少就有多少呀,这时候促红细胞生成素就闪亮登场啦。
它就像一个神秘的指挥官,站在高高的指挥台上,手里挥舞着魔法棒。
这个魔法棒一挥,就像给身体里那些有潜力成为红细胞的细胞们注入了超强的能量。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地也是很有趣的,就像一个隐藏在身体深处的神秘小作坊,主要在肾脏这个大器官里偷偷地制造。
肾脏就像是一个超级大厨,一边忙着过滤身体里的各种杂质,一边还兼职制造促红细胞生成素这个神奇的“调料”,来保证红细胞这个“菜品”的数量充足。
当身体感觉到氧气不够用的时候,就像一群人在一个封闭的小房间里抢仅有的几个氧气罐一样,这时候促红细胞生成素就像接到了紧急命令,开始加班加点地工作。
它就像一个疯狂的激励大师,对着那些骨髓里的细胞大喊:“嘿,你们这些小家伙,赶紧变身成红细胞,出去拯救世界啦!”那些细胞就像是一群听话的小士兵,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激励下,迅速开始转变。
这个过程就像一场超级大变身秀,原本普普通通的细胞,一下子就披上了红细胞的“战衣”,然后雄赳赳气昂昂地冲向血液循环的战场。
如果把身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比作一条超级大河,红细胞就是河面上一艘艘满载氧气的小船。
促红细胞生成素就是那个负责造船的监工,时刻关注着小船的数量,一旦发现不够了,就立马催促手下的工人们加快制造。
有时候,促红细胞生成素这个神奇的物质也会被人类利用起来。
比如说一些贫血的病人,他们身体里的红细胞小搬运工数量太少啦,这时候医生就像是请来外援一样,给他们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就像给贫血这个战场派去了强力援军。
不过呢,促红细胞生成素也不是越多越好,要是太多了,就像一场大狂欢里来了太多的人,会把这个原本有序的血液循环系统弄得乱七八糟的。
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诸论1.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刺激:能使细胞或机体发生反应的一些环境因素的变化称为刺激。
3.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4.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5.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6.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7.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8.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9.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0.正反馈:反馈信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1.负反馈:反馈信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1.液态镶嵌模型:膜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镶嵌不同分子结构与功能的蛋白质。
2.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的过程。
3.异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顺浓度差转运的过程。
4.主动转运:耗能,膜蛋白质协助,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转运的过程。
5.入胞作用:依靠细胞膜的特殊功能,使大分子物质及异物进入细胞内,6.出胞作用:依靠细胞膜的特殊功能,大分子物质排出细胞外7.钠钾泵:钠钾转运体,为蛋白质分子,进行钠离子和钾离子之间的交换。
8.化学通道:靠化学信号作用而开放的通道9.电压通道:当跨膜电位发生变化时,造成闸门的开启或关闭。
10.机械通道:11.反应:12.绝对不应期:组织兴奋后的一段时期,不论再受到多大的刺激,都不能再引起兴奋13.相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之后,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14.超常期:不应期后出现的一过性的兴奋性超过正常值的时期称为超常期15.低常期;以单一刺激使兴奋后出现的一次兴奋性低于正常值的时期称为低常期。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2)
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得液体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 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稳态指内环境得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得调节下保持相对得恒定状态。
(3. 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得规律性反应,就是神经活动得基本方式。
(4.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得作用(方向)相反, 即负反馈,就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得重要调节方式5、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得活动, 即正反馈;典型得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第二章细胞得基本功能1. 液态镶嵌模型就是关于细胞膜结构得学说,认为膜得结构就是以液态得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 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得蛋白质。
(2、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得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得帮助而进行得顺电-化学梯度得跨膜转运。
有载体介导与通道介导两种3、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得跨膜转运。
4. 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得电位差, 同类型细胞得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得内负外正得状态。
此时, 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得方向变化,去极化后得膜电位得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得绝对值.7、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得方向变化, 超极化后得膜电位得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得绝对值.8、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得临界水平;也可以说就是能引起动作电位得临界膜电位.9、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得短暂而可逆得,可扩布得膜电位倒转.动作电位就是兴奋得标志.10、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得方向变化.11.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得一个较短时间内, 无论接受多强得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血液名词解释(1)(1)
名词解释1、血液学(Ha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
包括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
2、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综合临床学科。
主要涉及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继发于其他组织器官原发病的继发性血液病。
3、临床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研究对象而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临床实验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新兴学科。
1.造血(hematopoiesis):是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造血主要涉及造血器官、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造血调节、和血细胞发育、成熟、释放等。
人体造血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脾。
2.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
3.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系指机体内以淋巴细胞(包括浆细胞)为主要细胞成份的组织结果而言。
1.血岛:在人胚胎发育第二周末,胚外中胚层的间质细胞在内胚层细胞诱导下开始分化,这些具有自我更新功能的细胞,在卵黄囊壁上聚集形成细胞团,称为血岛。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是血管和原始造血发生的原基,血岛内不含粒细胞和巨核细胞。
造血器官是能能够生成并支持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
2、造血微环境: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
3、胚胎干细胞ESC:是一种全能干细胞。
是从早期胚胎的内细胞团中分离出来的有高度分化潜能的细胞系。
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可以无限增值分化,称为人体各种细胞类型,从而可以近一步形成有机体的任何组织器官。
4、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和识别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细胞群。
造血调控因子的名词解释
造血调控因子的名词解释造血调控因子是指调控和维持正常造血过程的一类生物化学分子。
在人体内,造血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负责生成和维持血液中各种类型的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造血调控因子通过激活特定的信号路径和参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调节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确保血细胞的正常生成和功能。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造血调控因子,每一种调控因子在不同的阶段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些最常见的造血调控因子。
一种常见的造血调控因子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
EPO是一种由肾脏产生的蛋白质激素,它在低氧环境中释放,促进造血干细胞分化为红细胞前体细胞。
当身体感受到氧分压的不足时,肾脏会分泌EPO,刺激造血过程中红细胞的生成,从而提高血氧水平。
这对于患有贫血等疾病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另一种常见的造血调控因子是间充质干细胞因子(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
SDF-1在造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通过与细胞表面上的特定受体结合,吸引造血干细胞迁移至骨髓,促进干细胞的增殖和定居。
SDF-1不仅在造血中发挥作用,还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影响炎症和疾病愈合过程。
除了EPO和SDF-1之外,还有一些调控因子对于血小板生成也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血小板生成因子(Thrombopoietin,TPO)在血小板生成和维持正常血小板数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TPO通过与特定受体结合,刺激干细胞分化为巨核细胞,并促进巨核细胞的分裂和成熟,从而产生血小板。
对于患有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来说,TPO的研究和应用是一项重要的医学研究课题。
除了上述三种常见的调控因子,还有许多其他的造血调控因子在血液生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一些细胞因子(Cytokines)如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可以调节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此外,一些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s)如透明质酸、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也对造血过程产生影响。
红细胞名词解释
红细胞名词解释红细胞是人体内最常见的一种细胞,也是血液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
它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一些与红细胞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的作用和意义。
1.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是红细胞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的作用是将氧气从肺部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并将二氧化碳从组织和器官运输回肺部排出体外。
血红蛋白的含量和质量对红细胞的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血红蛋白含量过低或质量不好,就会影响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效率,导致身体出现各种问题。
2.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人的红细胞计数在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约为4.5-5.5亿个。
红细胞计数的异常常常与贫血等疾病有关,因此定期检查红细胞计数可以帮助及早发现和治疗这些疾病。
3.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压积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体积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正常人的红细胞压积在40%-50%之间。
红细胞压积的异常也常常与贫血等疾病有关,因此定期检查红细胞压积可以帮助及早发现和治疗这些疾病。
4. 红细胞形态学红细胞形态学是指红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正常的红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均匀,无明显的异常变形。
红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异常常常与贫血等疾病有关,因此定期检查红细胞形态学可以帮助及早发现和治疗这些疾病。
5. 红细胞生成红细胞生成是指人体内红细胞的产生和更新过程。
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发生在骨髓和脾脏等器官中,需要一系列的生长因子和营养物质的参与。
红细胞生成的异常常常与贫血等疾病有关,因此了解红细胞生成的过程和机制可以帮助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6. 红细胞寿命红细胞寿命是指红细胞在人体内存在的时间。
正常人的红细胞寿命约为100-120天。
红细胞寿命的缩短或延长都可能导致贫血等疾病的发生,因此了解红细胞寿命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7. 红细胞破坏红细胞破坏是指红细胞在人体内被破坏和分解的过程。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上皮组织:(名词解释)1.内皮:衬于心脏、血管或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2.间皮:衬于胸膜、腹膜及心包膜腔面的称~3.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4.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突起,比微绒毛粗且长,能节律性的定向摆动5.紧密连接:1)又称闭锁小带,常见于单层柱状上皮和单层立方上皮,呈带状环绕细胞的顶部;2)紧密连接除有机械性连接作用外,还在相邻细胞顶部形成一道闭锁屏障,防止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隙进出。
6.中间连接:1)又称黏着小带,常位于紧密连接下方呈带状环绕上皮细胞;2)中间连接除有黏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7.缝隙连接:1)呈斑块状,相邻细胞膜间有许多对应等距离的连接点,连接点由6个跨膜的亚单位蛋白颗粒围成,中央有直径为2nm的小管,相邻的细胞膜的小管对接,成为细胞间的交通管道;2)细胞间可借助这些管道进行小分子物质和离子交换,传递化学信息,故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
8.质膜内褶:1)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细胞质的所形成的膜褶;2)质膜内褶扩大了细胞基底面的表面积,增强了对水和电解质的转运能力。
9.基膜: 1)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的一薄层均质膜;2)基膜分为基板(靠近上皮的部分)和网板(与结缔组织相接的部分)。
结缔组织:(名词解释)1.成纤维细胞: 1)是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细胞扁平状,有多个突起;细胞边缘不清;胞质丰富,呈弱碱性;细胞核较大,核仁明显;2)功能: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
2.浆细胞: 1)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含有大量粗面内质网、游离的核糖体及高尔基体),嗜碱性,核周质着色浅,形成一淡染区。
核仁明显;2)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
3.巨噬细胞: 1)核略小,着色较深,细胞质呈嗜酸性; 2)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固定的巨噬细胞活化为游走的巨噬细胞,参与免疫应答;3)作用:吞噬作用、抗原递呈作用、分泌作用。
促红细胞生成素 的概念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概念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一种重要的激素蛋
白质,它在人体内起着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关键作用。
红细胞是血液
中的主要细胞成分,负责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并将二氧化碳
带回肺部。
EPO主要由肾脏和一定程度上由肝脏分泌,其分泌受到
氧气水平的调控。
当体内氧气水平下降时,例如在高海拔、贫血或
肺部疾病等情况下,肾脏会释放更多的EPO,刺激骨髓中的造血干
细胞增殖和分化为红细胞,从而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提高氧
气输送能力。
EPO的功能不仅限于调节红细胞生成,它还参与调节血管内皮
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对心脏、神经系统和肾脏等器官的保护作
用也备受关注。
由于其重要的生理功能,EPO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
学中,用于治疗贫血,特别是肾性贫血和癌症化疗引起的贫血。
此外,EPO也被一些运动员滥用,以提高氧气输送能力和增强体能表现。
总的来说,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重要的激素蛋白质,通过调
节红细胞生成和参与多种生理过程来维持机体内部稳态。
在临床上,EPO的应用对于治疗贫血和一些器官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大红细胞名词解释(一)
大红细胞名词解释(一)大红细胞名词解释1. 大红细胞(RBC)•大红细胞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血细胞,也称为红细胞或红血球。
•大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负责将氧气从肺部运输到全身组织,同时将二氧化碳从组织带回肺部进行排气。
•大红细胞内部呈圆盘状,直径约为微米,在血液中数量众多。
2.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促进红细胞生成的激素,由肾脏分泌并调节。
•当机体组织器官缺氧或血液输送能力不足时,肾脏会释放红细胞生成素以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大红细胞。
•转基因技术使得红细胞生成素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并用于治疗贫血等相关疾病。
3. 血红蛋白(Hemoglobin)•血红蛋白是大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具有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血红蛋白由四个蛋白链组成,在每个蛋白链上存在一个铁离子,可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的气体结合能力决定了大红细胞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效率。
4. 贫血(Anemia)•贫血是指血液中大红细胞数量不足或功能异常,导致氧气供应不足的疾病。
•贫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营养不良、遗传性疾病、慢性疾病或骨髓功能异常等。
•贫血的症状包括疲劳、气短、头晕、心悸等,并可能导致组织器官的损害。
5. 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全身内循环运输的过程。
•大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组织器官,同时带回二氧化碳。
•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对于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以上是对大红细胞相关名词的简要解释,通过了解这些名词,可以更好地理解大红细胞在人体中的作用和相关疾病的影响。
红细胞的形成的名词解释
红细胞的形成的名词解释红细胞,也称为血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常见的细胞之一。
它们是无核的,具有扁平的形状,并在血液循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红细胞的形成过程被称为红细胞生成,它发生在骨髓中,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红细胞生成的过程始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这些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各种种类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在红细胞生成过程中,原始无定形的造血干细胞逐渐分化为有特定功能的成熟红细胞。
红细胞生成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幼稚红细胞的形成。
这些幼稚红细胞还没有完全发育,它们的细胞核仍然存在。
然而,随着红细胞成熟,它们的细胞核会逐渐变小,并最终在成熟的红细胞中消失。
在第二个阶段,幼稚红细胞经历细胞分裂和分化的过程,形成称为正色素幼红细胞的细胞。
这些细胞开始合成血红蛋白,这是红细胞中的主要蛋白质成分。
血红蛋白含有铁,可以与氧气结合,并在体内运输氧气。
随着血红蛋白的合成,细胞内的其他器官也开始逐渐发展和成熟。
最终,红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并释放到血液中。
然而,红细胞在血液中的寿命有限,大约为120天。
随着红细胞老化,它们会被脾脏和肝脏中的巨噬细胞分解,其中的铁元素将被回收和利用。
红细胞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调控。
最重要的是红细胞生成素,它是骨髓中的一种细胞因子。
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作用是刺激红细胞的生成和成熟。
当机体需要更多的红细胞时,例如在贫血或大量失血的情况下,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会增加,以促进更多红细胞的形成。
除了红细胞生成素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红细胞的形成。
营养不良、缺乏足够的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等都会影响红细胞的生成。
同样,一些遗传性疾病和染色体异常也可能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
红细胞形成的正常过程对于人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红细胞携带氧气并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为细胞提供所需的氧气。
如果红细胞生成减少或异常,会导致贫血或其他血液相关疾病。
因此,了解红细胞的形成过程以及相关的调控机制对于研究和治疗与血液有关的疾病非常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生成素名词解释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一种由肾脏产生的激素,也被称为促红细胞生成素。
它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和成熟。
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受到肾脏感知血氧水平的调节。
当身体缺氧时,肾脏会释放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为红细胞前体,并促进它们的成熟和释放到血液中。
红细胞生成素还可以增强红细胞的功能,提高其携氧能力,从而维持组织和器官的正常供氧。
红细胞生成素在治疗贫血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水平,导致组织和器官供氧不足。
在某些贫血情况下,如慢性肾衰竭引起的贫血,人体自身产生的红细胞生成素不足以维持正常的红细胞生成。
此时,可以通过注射人工合成的红细胞生成素类似物来刺激红细胞生成,从而改善贫血症状。
除了在贫血治疗中的应用,红细胞生成素还在其他领域受到关注。
例如,运动员可能会滥用红细胞生成素以提高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从而增加耐力和运动表现。
这被视为一种作弊行为,因为它违反了体育竞赛的公平原则。
总的来说,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重要的激素,对于维持正常的红细胞生成和供氧起着关键作用。
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为贫血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但也需要注意其滥用和非法使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