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程设计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针对高年级学生,介绍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主要包括区域发展和城市化、经济增长、人口流动和劳动力市场、产业和贸易等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认识,掌握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1.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理解和运用区域经济学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3.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问题和案例分析。
4.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安排和内容第一周: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区域经济学概述•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区域经济分析的方法和技术第二周:区域发展与城市化•区域发展的概念和特点•城市化的概念和影响•区域发展和城市化的关系第三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概念和特征•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增长的特殊案例:中国的经济增长第四周:人口流动和劳动力市场•人口流动的概念和原因•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和特点•人口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关系第五周:产业和贸易•产业的概念和特征•贸易的概念和影响•产业和贸易的关系第六周:区域经济分析的案例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区域经济问题的案例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解决方案四、考核要求1.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质量和表达能力。
2.期中考试,掌握课程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3.期末论文,要求分析一个区域经济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课程论坛,要求每位学生在论坛上分享一个与区域经济有关的新闻或案例,并进行评论和讨论。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课、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前通过ppt和案例分析,引入课程主题,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并开展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期中考试采用闭卷形式,期末论文要求双倍行距,字号12,预计3000字左右,课程论坛由老师组织,要求任选一次发言。
六、参考书目1.张东南. 《区域经济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一、引言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地理分布、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区域政策的学科。
本教案旨在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二、引发兴趣1. 引入例子:假设有两个城市,城市A和城市B,在相同的环境下,城市A的经济发展远远超过城市B。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2. 提出问题:经济发展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为何有些地区发展得更好,而有些地区却发展缓慢?三、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经济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区域经济学的特点: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四、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访谈等方式,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2. 定量研究方法:通过经济统计数据、空间计量模型等工具,进行大规模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
五、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1. 区域发展差异:研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和机制,如资源禀赋、外部环境等。
2. 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如引导政策、产业转移等。
3.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如区域合作组织、自贸区等。
六、案例分析:中国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1. 案例介绍:以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为例,比较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2. 原因分析:资源禀赋、政策导向、市场开放度等因素导致了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七、区域经济学的应用价值1. 指导经济发展:通过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指导政府决策,促进经济发展。
2. 规划城市布局:基于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优化资源配置。
3. 促进区域合作:通过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八、总结本教案通过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和应用价值,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理论与实践能力。
区域经济学教学
区域经济学教学一、引言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各个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发展问题和影响因素。
作为一门学科,如何进行有效的区域经济学教学是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设定、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教学目标设定区域经济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其对不同地区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此基础上,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数据分析能力、论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三、教材选择针对区域经济学教学,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
首先,教材内容应具备广泛性和权威性,能够覆盖到不同地区的案例和经验。
其次,教材的编写应结合实践案例和理论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最后,教材应具备系统性和逻辑性,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概念和思路。
四、教学方法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理论授课结合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此外,采用小组讨论、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等活动有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同时,还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如数据分析软件和经济模型模拟等,提高学生的计算和分析能力。
五、评估方式区域经济学教学的评估方式应综合考虑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可以采用考试、论文和小组项目等形式进行评估。
考试部分旨在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论文部分则注重学生对特定地区经济问题的研究和分析能力,小组项目则侧重于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支持为了提高区域经济学教学的效果,学校应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支持。
包括提供图书馆资源,购买相关教学材料,提供计算机实验室等。
同时,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和实践经验分享,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
七、教学策略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区域经济发展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课时
一、区域农业发展概况
1.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
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
2.区域农业发展的目标: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位置
①经纬度位置:北部为我国纬度最高地区,东部为我国经度最东地区(135°E多)。
②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我国最偏东的地区,南面为渤海、黄海,东面临近日本海。
③政治地缘位置:东、北、西三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相邻,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具有明显的边贸优势。
2.气候条件
图示东北地区位置与气候的内在联系
3.地形和土壤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对东北地区地形和土壤的高度概括。
具体而言: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系呈马蹄形环绕在广阔的东北大平原的西、北、东三面,在平原上分布着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
4.社会、经济条件
图示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与农业
三、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五、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四大条件表解: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第一阶段(1979~1990年):产业转移初期,珠三角地区工业附加值低。
(2)第一阶段(1990年以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四、问题与对策。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V1.0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2.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3.学科编码:0202024.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为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6.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它是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相互交叉,又与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区域经济学,又与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
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学科。
本学科的基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生产要素转移规律、区域系统非均衡形成机制、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及区际经济结构差异、区际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区域经济政策。
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理论。
区域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和强的学科,强调国外区域理论与国内区域理论的结合、传统区域理论与最新区域理论的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从区域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区域经济内在规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现象,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域经济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组成区域经济学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和10章。
讲授内容,主要围绕生产力布局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城乡统筹理论以及区域政策五大部分进行展开。
绪论介绍了区域概念、区域经济学的形成、研究对象和内容、区域经济主要特征等。
第一章介绍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
区 域 经 济 学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主要参考书目
•
区 域 经 济 学
[21]姜爱林:《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 大地出版社,2004。 [22]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C],北京,中国发展 出版社,2004。 [23]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4]邹农俭:《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25]陆立军等:《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M],北京,中国经 济出版社,2002。 [26]张一民:《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出版社,2004。 [27]宋奇成:《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成 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8]朱若峰,朱泽:《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M],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9]曾坤生等:《区域经济论——市场经济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M],长 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0]姚士谋,汤茂林等:《区域与城市发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出版社,2004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贵 州 师 区 范 域 大 经 学 济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Economics
学
编写制作: 编写制作:李孔俊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李孔俊
CONTENTS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一体化总体设计方案一、课程的基本结构:以区域产业布局与组织、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发展战略制定为主线,对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作系统论述。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绪论第1章经济区划第2章区域产业布局的理论基础第3章区域产业集聚经济第4章区域产业组织理论第5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第二部分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国土规划中所涉及的各项专题第6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第7章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第8章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第9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第10章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城镇布局第11章区域分工合作、竞争与经济一体化第12章区域国土资源开发规划第13章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与案例二、学时学分本课程为4学分,课内学时为72学时,开设一学期。
三、多种媒体的教材1、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辅助教材。
主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其内容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基本内容。
要求教材体系完整,文字简洁,概念准确,论证清楚,案例应用恰当,适合以自学为主的成人教育,体现电大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辅助教材包括学习指导书和学习参考资料,它有三个主要功能:一是学习主教材的向导;二是连接主教材和录象教材的媒介;三是自学和复习的必要补充,它包括作业、案例分析、复习指导等。
教材形式可以采用分立型(即主教材和辅助教材分开编写),也可以采用合一型(即主教材和辅导教材合在一起编写)。
2、音像教材音像教材是文字教材的导读、拓展、深化和补充。
拟采用专题与案例讲授模式,以章为单位,设有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作业讲评等,每篇各自独立,可分可合。
在现有条件下,尽量做到教学形式的形象、生动、直观、简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3、其他教学手段主要是期刊辅导和网上辅导,以帮助学生自学为目的,指出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适当阐释难点问题,提供必要的练习思考题、教学信息、作业等。
四、教学环节1、音像课:这是广播电视大学的重要教学环节。
区域经济学教案
区域经济学教案一、引言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的是不同地域内的经济现象、问题和发展模式。
本教案将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二、基础概念1.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旨在探讨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相互依存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研究对象包括地域内的产业分布、经济增长、就业与人口流动等。
2.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地理、空间和社会经济学理论均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 核心理论包括区位理论、中心-边缘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
三、主要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实证方法- 包括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等方法,用于解读和预测区域经济现象。
-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进行地理空间分析。
2. 区域经济学的模型建立和模拟方法-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模拟区域间的经济关系和发展趋势。
- 使用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来预测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1. 传统区域经济模式- 以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为基础,发展农业、矿产和传统工业等产业。
- 重视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2. 现代区域经济模式- 以知识、创新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提升区域科技和创新水平。
- 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园区。
五、区域经济政策1.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和意义-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减少区域差距。
-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
2. 主要区域经济政策工具- 产业政策:吸引投资、扶持优势产业等。
- 土地政策:规划用地、提供土地资源等。
- 人力资源政策:培训人才、吸引人才等。
六、国际区域经济合作1. 区域一体化的意义和影响- 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 促进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
2. 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欧盟(European Union)-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七、案例分析1. 中国的经济特区- 研究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区域经济学主讲教师:***吉林工商学院教案(首页)导论教学具体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传统意义上的区域区域: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解自然地理学:自然区域政治学:行政区域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经济学: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不同学科理解的共同点: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活动空间分异规律的一种认识。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经济区域特点: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3、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区域一般说来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国内与国际。
一国范围内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世界经济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
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1.按照同一性或均质性的原则进行的划分2.按照功能划分3.按管理职能的划分十大经济区域东北区(辽、吉、黑)、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青、宁)、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
三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12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浙、沪、闽、粤、桂、琼)中部地区(9省吉、黑、蒙、豫、晋、鄂、皖、赣、湘)西部地区(10省市区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三、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四、区域开发❖定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试讲教案
区域经济发展试讲教案教案标题:区域经济发展试讲教案学段:高中经济学课程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2. 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3. 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二、教学内容:1. 概念解释a. 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义;b.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2. 影响因素分析a. 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b. 人力资源和技术发展;c. 政策环境和投资条件;d. 市场需求和消费水平。
3. 发展策略和措施a. 针对具体区域经济特点的发展战略制定;b. 针对具体区域经济问题的政策和措施推行。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引入(10分钟):a. 利用多媒体资料或案例引发学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兴趣;b.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些地区经济更发达。
2. 概念解释(15分钟):a. 提供清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b. 分享实际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3. 影响因素分析(20分钟):a.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就不同因素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列举实际案例进行支持;b. 汇报和讨论学生的分析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4. 发展策略和措施(25分钟):a. 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分成小组,就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措施;b. 汇报和讨论学生的策略和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其可行性和效果,并予以评价。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a.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b. 展望后续课程,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和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更多方面。
四、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概念解释和案例分析等内容;2. 实际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3. 小组活动指导:提供学生分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方针。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活动成果汇报和讨论表现;2. 学生的策略和措施设计评价;3.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挖掘更多区域经济发展的案例和实际问题;2. 设计案例研究和实地调研等实践活动,以加强学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理解和应用能力。
区域经济学教案
区域经济学教案学科名称:区域经济学教案编写人:XXX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3. 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和政策。
教学内容:1.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a.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b.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c. 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要素分析a. 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b. 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和区位条件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c. 政府政策和外部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3. 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和政策a.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目标b. 区域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c. 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教学步骤:一、导入(15分钟)a. 引入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 通过例子介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知识讲解(30分钟)a. 分步讲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内容;b. 以要素分析和影响因素为主线,详细介绍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并解释其相互关系。
三、案例分析(40分钟)a. 提供一两个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读;b. 引导学生讨论该案例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和政策。
四、互动讨论(30分钟)a.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一个给定问题展开讨论;b. 全班讨论: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扩大视野和思维。
五、概念巩固(20分钟)a. 总结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b. 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了解。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括案例分析和概念解释;2. 区域经济学相关资料和书籍;3. 小组讨论材料和问题。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讨论,讲解清晰准确;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按时完成相关阅读材料,并提出自己的见解;3. 小组讨论成果:小组讨论的结果整理,有效地展示每个小组的思考和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主讲教师:韩淑梅吉林工商学院教案(首页)2016 —2017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导论教学具体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传统意义上的区域区域: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解自然地理学:自然区域政治学:行政区域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经济学: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不同学科理解的共同点: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活动空间分异规律的一种认识。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经济区域特点: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3、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区域一般说来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国内与国际。
一国范围内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世界经济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
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1.按照同一性或均质性的原则进行的划分2.按照功能划分3.按管理职能的划分十大经济区域东北区(辽、吉、黑)、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青、宁)、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
三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12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浙、沪、闽、粤、桂、琼)中部地区(9省吉、黑、蒙、豫、晋、鄂、皖、赣、湘)西部地区(10省市区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三、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四、区域开发定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广义的对象: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狭义对象: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第三部分:区际关系第四部分: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第五部分: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第六部分:区域经济学的展望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第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
第三,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政府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主体的重任。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2年(1945-1957年)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缪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了累积因果论。
赫希曼于1958年在《经济发展》艾萨尔德于1960年在他的《区域分析方法》美国政府于1961年制定了区域再开发法,1965年又制定了公共工程与经济开发法和阿巴拉契亚区域再开发法;日本从1962年开始制定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提出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划分各种类型的城市经济圈的构想;法国也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进行区域规划,1963年正式成立全国区域发展委员会,实行领土整治计划地区化,并以9大城市或城市群体为核心,将全国划分为9个经济区;英国于1945年制定战后第一个门业布局法。
一、古典区位论(1)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J.H.杜能的农业生产布局的农业区位论(J.H.Thunen),《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
(2)1909年德国经济地理学家A.韦伯的工业生产布局的工业区位论(A.Weber),《论工业的区位》。
(3)1932年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塔勒的城市规划布局的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W.Christaller),《德国南部的中心地》。
(4)1940年德国地理学家A.廖什(A.Losch)的市场区位论(实际上是工业区位论),《经济的空间分析》。
二、现代区位理论(1)从单位经济客体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区域总体经济结构优化决策与实践中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密切联系,从区域整体和动态角度研究。
(2)从纯理论模型研究变为力求贴近区域实践和现实的区域计量研究,由静态的空间区委选择转变为各不同发展阶段经济课题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变化过程的决策为预测未来和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3)决策对象除农业、工业、市场外,又进一步扩大到第三产业,如交通运输、商贸、服务、金融、保险、旅游等,决策目标不仅服从于成本利润、市场,还考虑到出行、居住等行为。
三、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动向(1)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
(2)扩大区域研究范围。
(3)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
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胡佛在其《区域经济学导论》一书中,最早构建了一个区域经济学体系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一)新经济地理学派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二)新制度学派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三)区域管理学派(p18)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思考题: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5、古典区位理论都包括哪些内容?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理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教学具体内容: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一、概念和特点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部分,包括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
区域经济发展面对的自然条件既包括未经人类改造利用的原始自然环境,也包括经过人类利用改造后的自然环境。
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综合体,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影响更大。
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环境可以认识、可以萃取、可以利用一切自然要素及其综合体。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积极影响:1、自然资源满足了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2、自然资源能够影响国家间及各国内部产业的分布3、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质量等影响着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及地区的发展模式消极影响:1、“荷兰病”效应20 世纪60 年代,作为制成品主要出口国的荷兰发现了大量天然气,由此,荷兰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天然气行业,出口也因此得以快速增加,经济显现繁荣景象,但天然气行业的快速发展因严重挤占社会资金,打击了本国的农业和其他制造业部门,从而削弱了出口行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到了20世纪70年代,荷兰遭受到严重的通货膨胀制成品出口下降失业率增加的困扰因此,学术界将这种由资源采掘部门急剧膨胀而导致的传统制造业部门发生萎缩的经济现象,称为荷兰病2、寻租与腐败丰裕的自然资源就像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天然租金”,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在产权制度不清晰、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场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极易诱发寻租行为的产生。
3 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忽视首先是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开采部门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本身就对熟练或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严重不足其次,资源富集地区的政府和居民往往对资源存在过度依赖思想,以至常常低估或忽视新的经济政策、投资教育等的长期收益。
再者,坚持自然资本是最重要资产的国家会产生错误的发展观和过分的安全感,疏于对外国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造成对教育的投入和经费开支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更使得制造业和其他创造性行业的人力资本配置不足,阻碍了技术进步,其长期经济发展也受到制约。
三、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一)纯自然资源型(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三)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四)资源缺乏型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一、人力资源的概念及其经济意义(一)人力资源的概念定义:所谓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二)人力资源的特点(p29)二、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理论(一)古典经济理论与人力资源不承认人力资本的概念,将人对于自身的投资都归于消费。
把劳动看做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这种劳动仅需要少量知识和技能,因而他们将劳动作为同质的投入品。
(二)新古典经济理论与人力资源把人口变动作为外生的和已知的,技术积累和知识积累被假设为外生的变量,不是增长理论研究的核心因素。
(三)新增长理论与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因素的重要性已得到新增长理论的详细考虑,并将继续推动新增长理论的发展。
三、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以人为本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二)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三)人力资本运营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经营模式第三节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一、制度什么是制度? 道格拉斯•诺思指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他把博弈规则分为两大类:正式规则(宪法、产权制度和合同)和非正式规则(规范和习俗)。
二、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一)制度环境中的产权(二)制度环境中的组织市场组织理论和治理结构理论构成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其中心的内容是交易成本问题。
三、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一)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二)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四、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个(好)的制度的主要作用就应该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制度结构来减少交易中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和稳定行为的预期。
思考题: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2.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3.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4.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5.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6.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7.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教学具体内容: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变化。
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 1、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 2、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 3、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一类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另一类是形成生产环境的。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区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的增长是同质的,所以其增长的机制从总体上看是一致的,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需求的拉动,包括区内的需求和区外对本区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由需求拉动生产; 其二是供给的驱动,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