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集反应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集反应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1)

凝集反应是指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覆盖抗原的颗粒状物质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一、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直接与相应特异性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直接凝集反应。参加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而抗体则称为凝集素。直接凝集反应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类。

(一)玻片凝集反应

在玻片上进行的直接凝集反应,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数分钟之内便可观察结果,快速、简便。常用于细菌的分型鉴定,也用于ABO血型的测定。

【实验材料】

( 1)抗原:受检菌液或受检者的血细胞盐水悬液。

( 2)抗体:用于细菌鉴定的1:20稀释诊断血清。

血型检测的A及B诊断血清。

( 3)生理盐水、玻片、吸管、接种环。

【实验方法】

( 1)于洁净玻片的一端加诊断血清1滴,另一端加生理盐水1滴作阴性对照。

( 2)用接种环取待检菌液或血细胞悬液分别涂于诊断血清和生理盐水,混匀。

( 3)轻摇玻片,静置数分钟,观察结果。

【结果分析】

玻片上抗原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小团块状或絮状凝集物,其周围液体澄清,为阳性反应。阴性反应和生理盐水对照均不发生凝集,为均匀混浊的乳状液。

【注意事项】

细菌鉴定时,特别是肠道菌种的沙门菌属或志贺菌属,原则上先用多价诊断血清检测,如为阳性,再用单价诊断血清进行分群或定型。血型测定时,室温需保持在 20oC左右,若低于10oC,易出现冷凝集现象而造成假阳性的错误诊断。

(二)试管凝集反应

是用定量的颗粒性抗原悬液与一系列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在试管中进

行的凝集反应,根据试验结果判定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对血清中抗体进行半定量分析。此法目前仍常用于某些病原微生物感

染的免疫学诊断,例如,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肥达氏( Widal test)

反应,诊断斑疹伤寒的外—裴氏反应(weil-felix test)。

【实验材料】

诊断菌液, 1:10稀释的待检血清,生理盐水,小试管,刻度吸管,试

管架,恒温水浴箱。

【实验方法】

(1)稀释待检血清取8支试管排列于试管架上,依次编号,每管加入0.5

ml生理盐水。于第1管中加入0.5ml待检血清,充分混匀后,吸出 0.5ml

加入第2管,同法混匀后又吸出0.5ml加入第3管,依次类推,连续稀释至

第7管,最后从第7管中吸出0.5ml弃去。第8管为生理盐水对照管。

(2)于各管中加入诊断菌液0.5ml,振摇试管架,充分混匀。

试管凝集反应操作程序

(3)将试管静置于37oC恒温水浴箱中40min。

【结果分析】

( 1)首先观察阴性对照管,应无凝集现象,管底沉积呈圆形,边缘整齐,轻轻摇动则沉积菌分散均匀呈混浊现象。

• 观察实验管,凝集现象可根据强弱程度,分为五级:

++++ 细菌全部凝集,管底形成大片凝集物。

+++ 细菌大部分凝集,管底的片状凝集物较小而薄。

++ 约半数的细菌发生凝集,管底出现凝集环。

+ 仅有少部分细菌凝集,管底可见沉积的细菌周边有稀疏、点状的凝集物。

—液体混浊,无凝集。

( 3)血清抗体效价的判定:以出现明显凝集现象(++)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作为受检血清的抗体效价。

【注意事项】

实验中应注意反应体系的温度、电解质浓度及酸碱度( pH值)。

二、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在一种与免疫无关,一定大小的载体颗粒表面成为致敏载体颗粒,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在适

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特异性凝集现象,称间接凝集反应,此法敏感度比直接凝集反应高,因而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检测中,间接凝集反应中常用的载体颗粒有人“ O”型红细胞、动物红细胞、活性炭或硅酸铝颗粒,聚苯乙烯乳胶微球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