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探析
谈谈思想品德教育中“生活世界”的回归
谈谈思想品德教育中“生活世界”的回归以下是关于谈谈思想品德教育中“生活世界”的回归,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谈谈思想品德教育中“生活世界”的回归王礼碧湖北省麻城市龟山熊家铺中学( 438300)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2011年修订了新的《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出现了新的气象——回归“生活世界”!这不仅是教学的本质需求,更是新课标对社会价值的追求。
1为什么要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应该是使人们生活的文化环境及个体的生活经验能以全面的、直接的参与成长,以一种鲜活的方式与个体展开对话。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经验,受教育者即中小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必须加入到教育活动中来,而不是被动接受教育。
过去复视“生活世界”的教育带来一系列教育弊端: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内容的选择理性有余感性不足;教育过程中的技术化特征日益明显,而人文关怀、艺术化教育的魅力则逐渐消失;教育离生活越走越远,日益封闭成一个自说自话的领域,自我认为是符合规律的,而忽略了对以往没有研究过的现象的观察,存在教育的教条主义。
·2初中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世界”教学的主要含义是什么?初中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世界”教学的主要含义是:教材编排要贴近学生生活,教学内容要体现学生生活,教学行为要围绕学生生活,教学问题要突出学生生活,教学方式要融入学生生活,教学目标要指导学生生活。
要使复杂的教材内容简单化,使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使单一的教学手段多样化,使抽象的概念名词形象化,使呆板的教学课堂生活化。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明确的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
3思想品德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有什么意义?思想品德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有意义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对学生的经验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探析的开题报告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探析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忽略了精神上的满足。
德育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忽视。
因此,本文
选取“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探析”作为研究课题,旨在探讨如何使德育重新回归
生活世界,提高人们的精神水平。
二、研究目的
1. 探究当前德育的现状,分析问题所在。
2. 探究如何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
3. 探究德育与现代教育体系的融合。
三、研究内容
1. 当前德育的现状分析
对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
具体包括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脱节、德育教育的形式化、师资力量不足等。
2.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方法
探究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方法,包括如何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来增强德育的有效性,如何通过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方式来活跃生活中的德育教育,使道
德品质得到提高。
3. 德育与现代教育体系的融合
探究德育与现代教育体系的融合,分析德育与现代教育体系的共性与差异,如何将德育与现代教育体系紧密相连,促进整个教育体系的有机衔接,为学生全面发展提
供有力保障。
四、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方法,通过对专业文献和实际案例的分析,来探究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方法。
五、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当前德育教育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为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提升社会公德心和社会道德水平,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本文对学校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实践者,提供了可行性的方法和策略。
浅析高校德育生活化的途径
逐渐 成长 而趋 于成 熟 的儿 童 ” “ 的 道 德 规 范 应 。 好
生活, 就受 什么样 的教育 , 就会有 什么样 的德性 。 大学 生正是 在 生活 的过 程 中 , 习得 作 为 德性 历 史 积 累的规范 , 拥有 德性 。大学 生作为道德 的存在 , 有
属 于 自己的现 实 的道德 生 活 , 学校 德 育 的 根本 任 务 就在 于帮 助 大 学 生 完 成 人 生 意 义 的求 索 和 生 活 质
20 0 9年第 3期 ( 总第 3 9期)
J un lo 铁Ral 职 c t n l& T院 nc l n tue o r a西f安 a 路 w y Vo ai 术 学 e h学a si t Xi n i a 业 技o a c i 报 t I
N., 0 o 29 3 0
a . 9 lNO 3
浅 析 高 校德 育 生活 化 的途 径
张 槊
(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 院 陕西 西安 70 1 ) 104
摘
要 : 对高校德 育教 育的现状 。 针 本文提 出让德育回 归生活世界 、 把情 感注入德 育、 以渗透 式激活德 育、 多元化 用
评价保障德育等几个方面 , 而实现新形 势下高校道德教 育的 目标 。 从 关键词 : 高校 ; 德育; 回归 ; 式 方
t n u d rt e n w i a in. i n e h e st t o u o Ke r : olg y wo ds c le e;moa d c t n;r t m ;wa s r le u ai o eu y
德 育 的 目标 是 培 养 能 自主判 断 、 自我 控 制 、 自
量的提升。消除传统德育弊 端 , 把德育从抽象化 、
高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探索与研究
Hale Waihona Puke 融 合 在 一起 ,使 客 观世 界 、主 观 世 界 和 社 会 世 界 相 互 融 合 贯 通, 内外 结 合 。 到 教 育 人 的 作 用 。 起 德育 回归 生活 世 界 是 对 传统 “ 德 灌 输 ” 教 育 模 式 的扬 道 式 弃 。 为 道 德 主 体 的 学 生 在接 受 枯 燥 的道 德 教 育 的 同 时 , 观 作 主 能 动性 不 断被 忽 视 。学 生 不 断地 被 教 育 , 不 是 主 动 思 考 , 而 道 德 教 育越 来 越 成 为 政 治 传 输 的 工 具 。 塞 尔 认 为 , 们 在 生 活 胡 人
道 德 教 育 源 于 日常 的生 活世 界 。但 日常 的 生 活 世 界 常 常 被 德育 工作 者 忽 视 。 今 的德 育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脱离 了生 活 . 现 忽 视 了道 德 教 育 客 体 的主 观 能 动 性 。 德 育 工 作 出 现 了 困境 。 使 必 须 指 出 。 统 的 德 育 是 教 出 来 的 , 是 真 正 的 德 育 叉不 能是 教 传 但 出来 的 。 只有 回到 它 真 实 的生 存 环 境 , 能 具 有 生 机 和 活力 。 才 高 校 德 育 回 归 生 活世 界 的必 要 性
世界 中进 行 着 生 动 的 、 满 “ 格 主义 态度 ” 充 人 的交 往 , 这种 交往 是 主 体 间 的交 往 :交 互 主 体 性 ” “ 互 主 体 性 ” 成 了人 们 之 “ 。交 完 间 的 “ 识 ” “ 识 ” 发 挥 了教 育 者 和 被 教 育 者 两 方 面 的 主 互 和 共 。 动性 和积 极 性 。 道德 教 育 本 身 就 具 有 生 活 的 意 义 . 关 注 个 体 生 命 、 是 生存 和生 活 的教 育 。每 个 人 生 活 在 这 个 生 活世 界 里 , 进 行 交 流 、 要 思考 , 到 尊 重 , 感 就 要 得 到 表 达 。 传 统 的 道 德灌 输 和 道德 得 情 说教 。 没 有 考 虑 上 面 教 育 对 象 的 主 客 观 因素 , 并 没有 对教 育 的 对象 进 行 以人 为本 的关 注 。 回归 了生 活 本 身 的德 育 , 用熟 悉 的 生 活情 境 教 育 人 , 身 边 的 人 物 感 染 人 , 温 暖 的人 文关 怀关 用 用 注人 的成 长 , 个 体道 德 素 质 在 潜 移 默 化 中得 到提 升 。 使 二 、 活 世 界 理 论 指 导 下 的 高校 德 育 新 模 式 生 ( ) 体 验 式 德 育 中 实现 自我教 育 一 在
回归生活世界的高校道德教育
性的特权赋予超验主体 . 因而并不比把意识看作身体 之纯 粹现 象 的机械 唯物 主义进 步多少 ”1 [ 3 。 为此 ,一 场 以教 育 要 回归 生 活 、以教 育要 关 注
人 性 为指 导思 想 的生 活教 育 运动 悄 然 兴起 。生 活 教 育 运动 的倡 导者 杜威 明 确提 出 :“ 教育 即生活 ,为社
哈 贝 马斯 则认 为人 的生 活世 界 从根 本 上 不 同于
会生活做准备 的唯一方法 , 是参加社会生活。 离开任 何 直接 的社会 需要 和动 机 ,离 开现 存 的社会 环境 , 以 建 立社会 有益 的和经用 的 习惯 , 折不 扣地 是用 通过 不 水外的动作教儿童游泳 。『 . ”l 就是说 ,道德教育要尊 4 也 重 受 教育 者 的个性 ,让人 们 在 社会 中参加 真 实 的生 活 ,在 生活 中发展 他们 个性 ,养成 道德 。 我 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 生活即教 育” “ 、社会即学校” “ 、学做合一” 的教育思想。 生活即 教育, 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生 “
可或缺的方法论启示和重要 的思想源泉 ,但这并不 意味着西方哲学 中的生活世界可以直接拿来作为道
德 教 育 的理 论 基 础 。 因为 这些 理论 都 不 同程 度 地走 向 了主 观 主义 和 理想 主 义 ,在 真 正 的社 会 生活 实 践 中难 以发挥 应 有 的作 用 。如胡 塞 尔 就最 终走 向 了先
高 教 探 索
20 0 9年第 5 期
Hi he Edu a i n pl r to g r c to Ex o a i n
回归生活世界 的高校道德教 育 水
关于高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关于高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论文关键词:高校道德教育生活世界路径论文摘要:德育要“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德育理论界的共识和实践的指导思想,是新世纪德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从德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等方面着手来研究,勾画出德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现实路径。
“学校教育的制度化,知识传播在教育中的空前突显,掩盖遮蔽了导向德的教育的本质,随着科技的发展,改造自然大于或高于生命本身,人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开始异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无法摆脱低效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是德育与大学生生活实践的脱离。
基于对传统德育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实效性差、针对性不强的反思与批判,基于人们对高校德育的自觉追求,德育要“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便成为德育理论界的共识和实践的指导思想,是新世纪德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l高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必要性(1)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源泉。
德育是为了培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有道德的人。
“道德产生于并内在于社会生活,道德与社会不是‘两张皮’”。
道德起源于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产劳动。
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些矛盾,道德随之产生。
道德产生于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源于生活的需要,为了生活并且必须在生活中进行,它的基本内容是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生活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从生活出发,围绕生活的需要,生活的问题进行。
它的理论知识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也只有和生活相结合,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何审视都不能偏离了这一基本的界域。
(2)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方向。
在实践中,强调道德教育从生活出发,意味着道德教育不能从大而空的理想化的目标或抽象的概念、教条出发,而是从生活着、实践着的事物本身出发,把道德教育当作活生生的具体生活实践来看待。
回归生活世界——高校德育之根基所在
(一)更新高校德育理念, 树立以 人为本、 回归生活的德育观 道德原本就是来源于生活并体现在生活世界之中,离开 生活就丧失了存在的根基; 德育在本质上又是关涉人性的教 育, 它必须与生活交织、 渗透在一起, 在活生生的现实中凸现 人性中的善、 美、 恶、 丑。传统高校德育脱离了人性的基础, 向
学生传授和灌输的大多是枯燥乏味且被抽取人性本质内涵的
性品质。 二、 高校德育定位的回顾与反省
(三)功能的萎缩:德育=得分 在国家“ 德智体全面发展” 的教育方针中, 德育是一直高 居首位, 可是在实际操作中, 往往成为知识教育的一部分, 成 了为应付考试、 争取考分而设置的一门课程。 这虽然不是普遍 存在的现象, 但在相当一部分的高校中存在着。 ( 四)准确的定位:德育 =生活世界中的伦理与道德教化
正是由于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定位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矛
盾, 以至于在社会转型的今天, 青年学生的道德失范现象时有 发生。 所以, 高校德育准确的定位应该回归现实生活的根基中 来。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学会做人, 学会关爱, 关注生 活, 珍爱生命, 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
三、 高校德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实践途径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社会, 对德育的重视经久不衰, 但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 传统道德教化在整体上是一种精 神统治术。 直到“ 五四” 以后才开始发生变化, 然而在内忧外患 的政治、 经济形势下, 真正稳定的德育无从展开。中华人民共
22
道德观念、 原则和规范。而且, 传统的高校德育特别突出社会 定向性, 德育工作的开展通常以教育方针的指导为绝对依据: 当教育方针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时,德育就变成了 “ 政治工具” ;当教育方针强调为经济建设服务时, 德育又试图 成为“ 经济工具” 。久而久之, 德育就成为了一种空洞的、 抽象 的行为规定, 这样的德育只能影响青年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 很难穿透他们的心灵。 其实, 一切道德规范都根植于或发自 于 人性的需要和追求,当德育脱离或背离它的人性基础和现实 生活根基时, 它就只能成为没有鲜活生命力的“ 口号” 空 和“ 壳”青年学生是无法从这种“ , 口号” 空壳” 和“ 化的德育中领会 到道德的根本和实质的。同样它也诱发不出青年学生对于人 生的感悟、 生活的理解、 生命的珍视以及对他人的关怀等基本 的道德意识, 于是就造成了学生的双重人格和人性扭曲。 这种 “ 只见规范不见人” 的现象, 导致了高校传统德育实践中“ 人” 的缺席, 导致了“ 无人” 的德育。树立以人为本, 回归生活的高 校德育理念, 就是要求我们在高校德育工作中, 把真实的“ 人”
也谈德育回归生活世界
. -
t " 3
作者 简 介 : 王彩 霞 , 陕西师范大学 ( 陕西西安 , 7 1 0 o 6 向 为教 育 基 本 理 论 及 德 育
2 7
课 程 与 教 学
交 往 理 性 也 强 调 从 注 重 道 德 知 识 转 向 知 情 意 行 的 统 一 。传 统 德 育 课 程 片 面 注 重 道 德 知 识 的 传 授 , 而 德 育 的 最 终 目 标 也 是 唯 一 目 标 是 追 求
人平 等 、 正常 、 互 相 尊 重 地 交 流 对 话 。从 我 们 的 日 常生活交流 、 内 心世 界 的倾 诉 与 倾 听 , 上 升 到 知
高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途径探索
J n2 O u .0l
高校 道德 教 育 回 归生 活 世 界 的途 径 探 索
杨迎春
(. 1 中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南 长沙 4 0 8 ;2 邵阳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湖 南 邵 阳 4 2 0 ) 10 3 . 2 0 0
摘 要 :生活是道德践履 的土壤 ,道德教 育不能 离开生活场景 ,不能从生活 中抽象 出来 。高校道德教 育回归生活世界必 须通过 具体 的道德教 育模 式建构 ,才可能由应 然转 变为实然。回归生活世界 的道德教 育模 式是 一种生活化 的道德教育模式 。 这种模 式的全新特点体现在 目标建构 、 内容建构 、过程 建构和评价体 系建构之 中。
败 。道德教育的本质是 “ 成人” ,即使受教育者 “ 成为社会 人” 。然而 ,审视我 国的高校道德 教育,却发现它长期游离
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在道德教 育中的主体地 位。在这样的
道德教 育过 程中 ,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才能真正领 略到道德的
内 涵 、 生 活 的本 质 、 做 人 的 根 本 以 及 对 他 人 关 爱 的 重 要 性 。
实需要 。 高校道德教 育回归生活世界必须通 过具体的道德教
育模式建构 ,才可能 由应然转变为实然 。因此 ,我们必须找
指 生活在现实社会关系 中的,是有血 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 生活化道德教育 目标就是 要使过 去定位过高 、 过大的抽
象化的 且标回落到现实生活 中来 。 真正富有成效 的道 德教 育 必须有现实生活根基 ,必须抛弃 “ 圣人 ”教育模式 。在注 重 提升学生的理想道德人格的 同时, 更要注重 引导学生学会做
有 ‘ 的感情 ’ 人 ,就从来 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 ”
浅议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浅议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摘要: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新时期人类精神的重要发展趋势。
然而不幸的是,现行的道德教育却更多地是以与生活世界的剥离为特征的,道德教育处于危机之中。
要摆脱此种危机,道德教育必须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并要对生活世界进行批判性的重构。
这成为未来国际化时代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生活世界儿童的生活世界美德袋决策制定交互主体性重构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儿童的主体性,而基于对灌输模式的批判提出的“决策制定”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儿童的主体性,但却只注重道德推理的过程,毫无积极的文化内容,使儿童的道德价值观处于混乱之中,这种道德教育的模式造就了“迷惘的一代”,道德教育处于危机之中。
本文对道德教育的危机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反思,提出了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以及对生活世界的重构。
而以上的讨论都是在生活世界理论的基础之上展开的。
一、生活世界理论(一)生活世界的界定及其意义1.“生活世界”的涵义“生活世界”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西方现象哲学和生命哲学的基本范畴,广义的生活世界分成相互联系的两部分:一部分是指每个人都在从事的以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言谈交往等为主要内涵的生活领域,即日常生活世界。
另一部分是指人们所从事的政治、经济、技术操作、经营管理、公共事务、社会化大生产等非日常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领域和由科学、艺术、哲学等构成的非日常生活世界。
我们所讲的“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指回归狭义的生活世界,即日常生活世界。
2.生活世界理论的时代意义生活世界理论更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在生活世界的理论视野中,寻找“意义”,是人类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
“生活世界观”不仅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还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素质要求——“学会生活”。
(二)儿童的生活世界儿童的生活世界是生活世界的一个特殊的部分,由于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儿童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因此,了解儿童生活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助于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大学生生活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探析
大学生生活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探析[摘要]生活德育,就是要把德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以生活为视角来考察和描述德育,让德育结合生活、围绕生活、在生活中通过生活来进行,最终实现预期的目标。
针对大学生生活德育的困境与存在问题,本文从确立科学的生活德育理念、培育有作为的双主体、构建多方联动的全员德育格局、重塑以生活为基础的德育介体、设计多维度的德育评价体系几个方面提出解决建议,以期克服知性德育由于脱离生活而导致的困境。
[关键词]大学生生活德育;途径;对策[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大学生德育回归生活,单纯依靠具体层面的点上的推进是不够的。
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不是简单修补就能解决问题,从这场改革的广度、深度、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它更像是一场革命,必须统筹考虑,整体部署。
一、确立科学的生活德育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德育起源于人的现实生活的需要,人的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根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德育与生活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德育具有生活意义,生活具有德育价值。
针对传统知性德育面临的困境,大学生德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方向已经廓清,大学生德育回归生活大势所趋。
但是对“生活德育”理念认知上的差异使得生活德育改革实践在实际运行中困难重重。
只有理论上达成共识,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德育改革的推进。
二、培育有作为的双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最应该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自觉地忽略了德育过程中“大学生”的本体地位,使得本该由大学生亲自去体验的动态的道德情感、价值被抽空,德育流于形式。
生活德育理念突破了传统的顺向思维,从反向、逆向提供了一个视角,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二者的平等的“你-我”双主体关系。
在呼唤德育回归生活的时代,教育者一厢情愿的工作状态就不合时宜了,教育者要适当放权,有步骤、分层次地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来。
只有思想上“放权”了才有行为上的转变。
首先,教育者要把大学生当做有想法的“人”而不是“物”,去倾听、了解大学生的需要,形成朋友式的对话关系,进而才可能提供符合其需要的德育并被认同、接受、内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者对他们的一味迎合,对教育者引导、启发作用的放弃,朋友式的“我们一起走”的平行关系相比于家长式的“你到我这里来”的垂直关系更有助于发挥教育者的作用。
回归生活世界——走出德育困境的应然选择
则方面的教育 。当学习者基本 的行 为习惯 ( 例如严格 ・ 总和 。我们的德育不是 处在 真空中的教育 活动 , 它不
遵守交通规则) 都未能养成 , 谈何培养崇高的道德信 l 可能脱离家庭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我们的学 念、 政治觉悟 、 思想意识呢? 这种德育 目 标的设定割裂 I 习者也不是处在象牙塔的真空中, 而是要受到来 自 社
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 增强德育工作 :
二 、 析 德 育 失 效 的 原 因 分 1 育功 能政 治化 . 德 ’
的针对性和实效性。”l 【 在纲要实施的新时期 , 国 l 贯彻
家对于德育工作的理论导向,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是 l
德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 学 与管 理 》 教
21年 l 01 O月 2 0日
回归生பைடு நூலகம்世界
◎河南教 育学院 马 壮
《 国家 中长期教 育改革 和发 展规划 纲要 (00 2 1-l 社会道德 的责任感 ;对 自身生活环境缺乏人文关怀 , 22 年)中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构建大中小学 I 00 》 “ 精神上无所追求 ; 而且部分青少年人格 与精 神呈 现双 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 创新德育形式, 丰富德育内容, f 重性 , 表现为知行不一。
德育内容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 I 由于德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 消。 创造的割裂的“ 教育
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我们 的德育 内容在理想化德育 : 世界 ” 与真实 的生活环境不相 贯通 , 而难 以整合各 从
目 标的影响下 , 也忽视了学习者身在其中的生活世 1 种德育力量, 形成有效的德育合力, 而学习者难 以适 界, 割裂了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没有了生活世界这 l 应真实的生活世界, 面向真实的生活时, 无所适从。 源头活 水 , 德育被 概念 化 、 规范化 、 教条 化和抽 象 l 三、 索回归 生活世界 的德育 探
关于高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思考
员的消费, 个集体内部或者各集体之 间的 每 斗争就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解决这些纷争 , “
作 为母 系 氏族的 领袖 就不 可能 不 出面干 涉 调 节。 在各成员之 间也不会不产生一种要求公 平 处理 的 心理 , 这样 就 逐 渐形 成 一种 团结 互 助 、维护 共 同 利 益的 道 德观 念 , 甚至 形 成 一 种 强制 ” 今 天 文 明发 展 到繁 荣 时期 , 德 虽 。 道 不 是 唯 一 的 调 节 器 了 ,但 它 同样 发 挥 着 规 范 、调 节 的 力量 。它是 维 持生 活秩 序 ,使生 活能够正常、 有序运行的实践原则 。 尽管道 德 没有 如 法律 般 绝 对 的约 束 力 , 它 多数沉 但 淀 于人 们 内心 深 处 , 们 自觉 或 不 自觉 地 受 人 到社会所公认 、 提倡的社会道德的约束与调
人们背诵多少道德规 范 ,会做多少道德题 目,而是真真实实地 看到人们在生 活中实
践 这 些 道 德 规 范 。 通 过 德 育 ,为 社 会 、生 活正常运转提供道德保障 。
生 活 也 为 了生活 ,回归 生 活 世 界 是 德 育
改革 雹 新的重要 价值取 向, 高校德 育走 《 是 出 困境 的 根 本 途 径 。
D I1 .9 9 jin 1 0- 9 22 1 .7 16 O: 0 36 / . s .0 1 8 7 .00 1 。1 s
关于 高校 德育 回 基础部 2 00 5 0
采 集所 获得 的生 活资 料 常常 不能满 足每 个成 远 离现 实生 活 的 传 统 道德 教 育 已暴 露 出较 大 的 局 限性 ,道 德 教 育 与 生 活 世 界 脱 节 ,
回归生活世界的大学道德教育
汇报人: 2023-12-25
目录
• 引言 • 大学道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 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道德教育
的关系 • 回归生活世界的大学道德教育
实践
目录
• 回归生活世界的大学道德教育 的价值与意义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传统的大学 道德教育模式逐渐暴露出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有助于推动大学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更新教育理念
回归生活世界的大学道德教育有助于推动大学道德教育理念的更新,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 向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践能力培养。
丰富教育内容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使大学道德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加丰富多样,满足大学生 的多元化需求。
02
大学道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大学道德教育的状况
大学道德教育课程设置
当前大学普遍开设了道德教育课程,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 等。
大学道德教育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考试、论文等形式 ,部分学校采用综合评价方式。
大学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学校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
回归生活世界的大学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责任感,促进其全面 发展。
研究不足与展望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仍存在样本量较小、研究方法
不够多样化等不足之处。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样本范 围,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以更全 面地了解大学道德教育的现状和
论高校德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小孩的说教 。但是 , 更为重要的是使儿童在实践 中, 日 在
常生 活 中 , 学会 氏族 的各种 道德 观念 和行 为 ” 4 [。由此 可 ] 见 ,原始社会 的道 德教 育是 以非 主体 的形态 附属 于或 隐 含 于生活世 界 中的 。 然而 随着制 度化 教育产 生 以后 , 别 特 是进 人现 代工业 文 明以来 , 德 教育越 来越 从 生活世 界 道 中分 离 出来 、 孤立起 来 。 化 日 的社会 生活越 来越强 化 变 速 道德 教育 的工具 性 、 从属 性和知 识性 , 德 教育也 越来 越 道
客统一的生活经验世界, 是人们认识 自 、 然 征服 自然的必
不 可少 的世界 。 塞尔指 出随着科学 的迅 猛发展 , 学世 胡 科
界正逐渐脱离生活世界并开始压倒生活世界 ,他曾就此 提 出警告 : 现在特别要注意 , “ 在伽利略那里就已经开始 用一种以数学方式构成的理念的世界暗中替代那惟一实
科 学世 界 的 日益 强 盛尽 管 给 人 们 带 来 了 富裕 的 物 质生 活 , 由于它脱 离 了生活世 界这 个基 础 , 但 造成 人们 忽视 自
己的人性的发展 ,使人们精神麻木 ,变得像机器一样生 活。 因而, 拯救人们生存危机的惟一出路只有回到被近代 自然科学所掩盖的那个 “ 生活世界” 。
( m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u No 8
论 高 校 德 育 向生 活 世 界 的 回 归
秦 涛
( 苏技 术师 范学 院, 江 江苏 常 州 230 ) 10 1
摘
要: 高校道德教 育如何摆脱 困境是教育界 长期 以来面临的严峻课题 。 I 纪高校德育的一个主要误 区是道德教 2世 1
育与生活世界的剥 离。因此 , 回归生活世界是未来高校德育发展的主要诉 求。 关键词 : 生活世界 ; 高校德育 ; 回归
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探析
案例一:某大学德育课程设置改革,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德育实效性。
案例二:某高校开展“德育生活化”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
案例三:某大学建立德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责任感。
实践经验总结: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案例表明,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开展实践活动、建立实践基地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有担当的德育工作队伍。
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案例
06
国内外成功案例介绍
国内案例:浙江大学的德育实践,注重生活化、实践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添加标题
提高德育教师素质:加强德育教师的培训与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提供有力保障。
添加标题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国外高校开展德育交流项目,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提升我国德育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完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优化德育课程设置,编写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德育教材。
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保障措施
05
加强组织领导与制度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德育工作的相关制度,明确德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确保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强化师资培训:加强对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有助于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回归生活世界的高校德育研究
回归生活世界的高校德育研究一、调适德育目标传统高校德育大都是以既定的伦理目标为中心,以与之相关联的系统思想品德学问的传授为基础而组织起来,更注意的是伦理学问框架体系,并不是从同学的生活世界动身,从同学生活的整体需要动身去制定德育目标,从而造成了德育活动与同学生活世界的脱离。
贯彻高校德育回来生活世界的理念,首先要做好德育目标的定位。
〔一〕从培育“圣人”走向培育“现实人”真正富有成效的道德教育必需有它的现实生活根基,必需抛弃“遗忘人的有限性”的“圣人教育”模式。
这就要求我们道德教育必需回落它的目标。
高校德育目标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高、大、空”三个字。
所谓“高”指的是过于抱负化。
用抱负主义的目光来看待道德教育,所要培育的是诸如完人和圣人具有的那种通体为善、毫无瑕疵的人格,而不顾及这种人格的实现是否可能以及是否有必要。
所谓“大”指的是共性化。
“有抱负、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对广阔干部、人民群众和青少年的共同要求。
但对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班级、不同群体和不同同学个体,层次上有何不同,理论上讨论不多,在实际工作中更简单被忽视或遗忘。
所谓“空”,指的是一般化,即流于空泛,缺乏明确要求和详细指标。
真正富有成效的道德教育必需有它的现实生活根基,必需抛弃那种“遗忘人的有限性”的“圣人教育”模式,切实放弃种种不切实际的过于抱负化的目标,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德育的现实目标应当是公民道德教育,即让每个同学都能坚持道德的底线,让每个同学都成为人格健全的公民”。
〔二〕目标要表达主体性和层次性1.目标要表达主体性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
弘扬同学的主体精神,引导同学生动活泼的、自觉自主的进展是时代进展对学校德育的根本要求。
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水平进展理论,人的道德推断的进展由低到高经受了性质不同但互相亲密联系的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
在道德进展的高级阶段,亦即高校阶段,道德认知已经上升到理性阶段。
在这一阶段,高校生的性显著增添,自主性增加,其主体力量如思维力量、推断与选择力量都大大提高。
思想品德课程回归生活世界势在必行
思想品德课程回归生活世界势在必行随着人们对社会发展越来越关注,特别是在当今时代,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日益增长。
作为人的成长必经之路,教育无疑在人的成长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课程,也在人们的教育生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教育机构将思想品德课程回归生活世界,使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因此,思想品德课程回归生活世界势在必行。
首先,思想品德课程回归生活世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革命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人们具备较好的实际应用能力,更加注重实践性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思想品德课程本身的特点就是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在实际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实践自己思想品德素质的舞台,通过实际运用中的训练,不仅帮助了学生积累了实际经验,而且提高了学生临场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其次,思想品德课程回归生活世界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现代社会,作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对于学生自身的道德认识,更是对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体现。
因此,思想品德课程回归生活世界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思想交流,并且针对社会现实情况,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道德认识与提升,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思想品德课程回归生活世界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当今社会中,不仅仅需要人们具备只关注个人利益的能力,更需要人们拥有更广阔的社会视野和更高尚的社会情怀。
因此,思想品德课程回归生活世界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将思想品德课程与现实社会相结合,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情,如何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好自己的职责,并在具体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思想品德课程回归生活世界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未来大学德育之走向-德育回归生活
未来大学德育之走向:德育回归生活摘要:本文从德育生活化出发,探讨德育与生活的关系,最终指出回归生活是大学德育走出困境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大学德育;生活化;路径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资源和最直接的教育方式。
“生活是指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人们实际所感受的、所经历的,可以描述和交流的现实的人际关系、人的行为方式、情趣习惯、人生境遇等等。
”当前大学德育与生活实际相脱离,使发展人的道德教育成为纯正的知识性教育。
教育者把道德教育从生活中抽出来,对受教育者进行强制的灌输,从而忽视道德个体的发展,最终导致道德教育失去了生命力。
所以让德育回归生活、才能重新显示出的寓所具有的生命力。
一、德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陶行知曾说:“生活与生活的摩擦能起教育作用。
我们把自己放在社会的生活里,即社会的磁力线里转动,便能通过教育的电路射出光,放出热,发出力。
”道德本身就源于“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是人们对这种摩擦的反思,才孕育和发展了道德。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的,为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该为人类生活服务。
因此,我认为德育生活化就是要以生活为中心,以生活为基础,教育者应该从受教育者实际生活出发,关注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最终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道德体验,其本质就是告诉大学生怎样做人的问题。
学生的品德离不开具体的生活。
道德教育是生活中的道德教育,生活是需要道德教育的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与脱离道德教育的生活,同样也是不可思议的。
道德教育是在生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以说,生活本身就是道德教育,是最直接的道德教育。
在生活中人们能够认识到道德的作用和价值,认识到他们的好与怀。
正是“共同生活过程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
这种共同生活,扩大且启发学习经验,刺激并丰富想象,对言论和思想的正确性和生动性承担责任。
”德育离不开生活世界的舞台,如果离开了,德育就变成了无本之水,无本之木。
德育应回归生活,将人引向生活世界,引向人们去构建完整的生活经验,追求生活的完整,最终实现德育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探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教育的普及,德育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然而,大学德育教育的回归生活世界成为了当下大学德育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为大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德育如何回归生活世界,成为了当下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生活世界的概念及其意义
生活世界是指作为人类实践和生活场域的各种社会与文化环境,包括人们的知识、观念、价值观、文化习惯、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
生活世界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和科技的发展,生活世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学德育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就必须要认识到当代生活世界的特征和改变,进而找到相应的途径和方法来回归生活世界。
二、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要性与意义
大学德育教育的回归生活世界,是因为现行的大学德育教育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现代化的大学德育教育很大程度上是抽象的、理论的、普遍性的,缺少生活的情境和实践的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很多年轻人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弱。
同时,随着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的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已经不再适应现实的需要。
因此,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重要的意义。
三、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1. 强化跨学科交互
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首要途径是跨学科交互。
在当今社会,德育教育应当强化专业知识与人文素质、实践与理论、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交互,使学生能够在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之间取得平衡。
此外,通过跨学科的交互,还可以培养学生“跨界”思维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
2. 建立和谐社会
大学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如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使他们能够在校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能够更好地去适应社会的发展。
3. 多元文化交流
多元文化交流是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大学德育教育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不同的文化,构建丰富多元的文化环境。
除了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外,更需要对国际文化进行了解交流。
4. 在生活实践中开展德育培养
大学德育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康人格、良好行为习惯、适应社会的素质并带有一定信息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大学德育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最终要通过生活实践的方式进行培养。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学习和理解理论知识。
同时,实践活动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提高其综合素质。
结语:
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要找到合理的途径和方法,实现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回归生活世界,深化大学德育教育改革,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