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鱼雷发展历程
水雷发展史
水雷发展史
水雷是一种军事武器,用于水中的防御。
它起源于古代,当时的水雷主要是一些简单的爆炸装置,用于破坏敌舰。
随着科技的发展,水雷的设计和功能也逐渐改进。
在19世纪初,水雷开始进入现代化阶段。
最早的水雷是炸药包裹在木桶或金属容器中,通过锚链或绳索固定在水中。
当敌舰碰触水雷时,炸药会被引爆,造成严重破坏。
这种水雷虽然简单,但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水雷的设计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可靠。
在19世纪后期,发明了自动感应水雷。
这种水雷能够通过声音、磁场或水流等方式,感应到敌舰的存在,并自动引爆。
自动感应水雷的出现大大增加了水雷的威力和效果。
在20世纪初,水雷的技术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水雷开始使用更现代化的材料和技术,例如电子装置和远程控制系统。
这些新技术使水雷具备更高的准确性和使用效果。
现代水雷已经成为一种高度专业化和复杂的武器系统。
水雷不仅在海战中发挥作用,还被广泛用于海岸防御和海上交通保护。
水雷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包括接触式、磁感应式、声波感应式和压力感应式等。
总的来说,水雷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爆炸装置到复杂武器系统的演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水雷的功能和效果也不断提升,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军事武器。
航空鱼雷极简史3-更高更快-二战期间航空鱼雷的发展
航空鱼雷极简史3-更高更快-二战期间航空鱼雷的发展更高,更快——二战期间航空鱼雷的发展二战爆发后,加装了“安定器”的九一式改2型鱼雷,在偷袭珍珠港的作战中大获成功,此后,日本海军对九一式鱼雷的改进相对有限,主要是提升强度和威力,1944年,面积更大的十字形四式“框板”被投入使用。
在美国方面,由于海军军械局的老爷们拒绝来自舰队的批判,于是MK 13糟糕的可靠性,和TBD同样糟糕的飞行性能,直接导致了中途岛海战中美国三个鱼雷机中队遭到屠杀的同时未能命中一雷,尽管美国海军在中途岛战役中获胜,但是MK 13的表现仍然让太平洋舰队怒火万丈,此时军械局才扭扭捏捏的开始着手解决美国航空鱼雷的可靠性问题, 1943年中,美国海军组织了一次对MK 13 Mod 1鱼雷的评估,鱼雷轰炸机在150节(约278千米/小时)航速下投射了105枚鱼雷,结果只有大约31%的鱼雷正常航行,20%的鱼雷直接沉底,36%的鱼雷出现了“冷跑”现象也就是发动机未能正常启动,鱼雷仅靠压缩空气启动器航行了一小段距离,18%出现定深错误问题,20%出现了方向跑偏,还有2%窜出了水面——这其中还有不少鱼雷出现了不止一种故障现象,实际上,除去正常航行和直接沉底的鱼雷,剩下49%的鱼雷,平均故障现象超过1.5种,这个实验结果,结结实实在军械局和海军鱼雷站的官僚老爷们脸上抽了一个大嘴巴。
TBD加Mark13mod1鱼雷,堪称美国海军航空兵的噩梦1942年底,军械局向国防技术委员会提交了研发新式航空鱼雷,同时改进MK 13鱼雷的申请,新式航空鱼雷的研发项目被交给了哥伦比亚大学,而改进MK 13鱼雷的项目则交给了加州理工学院。
接受项目后,加州理工一方面使用比例模型进行室内水槽实验,另一方面则着手在以水质清澈著称的莫里斯水库建设了一条300英尺(约91米)长的空气弹射滑道,用于向水中弹射全尺寸的鱼雷模型,模拟不同角度和速度下鱼雷入水的状态,并用高速摄像机从不同角度记录相关的影像资料以备分析。
早期鱼雷的历史
早期鱼雷的历史原作Geoff Kirby 刊于Navies in transition网站翻译李玉生鱼雷(torpedo)是一种能给敌人带去伴随着电光闪耀的恐怖打击的武器。
在18世纪,一个美国人,David Bushnall, 第一次用torpedo这个单词来命名他发明的一种武器。
这种“鱼雷”只不过是个由外界控制,或用类似钟表的延时机构控制的水雷,用来攻击舰船的船壳。
以后,这个名字一直被用来称呼水雷以及其他形形色色装在浮筒里依靠潮汐漂向敌人港口的爆炸物。
由于这个原因,直到1860年这个单词还是被用于称呼水雷。
为了对鱼雷有个连贯的了解,我们还是要提一提遥远的“罗马时期”的火攻船。
这些顺水漂流的武器的威力是远不能和今天的鱼雷相提并论的。
1585年意大利人Zambelli使用一条小船装载一个依靠类似钟表的延时机构控制的爆炸物摧毁了一座桥,标志着海战武器的复杂程度进入了一个新的水平。
最早关于能在水下自航的武器的想法来源于Ben Jonson的一出戏剧“The staple of news”中第三场第一幕的一段对白:“他们写信来说Cornelius Son已经为荷兰人制造了一种象鳗鱼一样隐蔽地游过港口,击沉船只的武器。
”“是个什么样的东西?”“让我解释一下,大人,它能够自动地在水下前进,有着象天使一样敏捷的尾巴,发出柔和的声音。
它依靠尾巴蜿蜒前进,一头撞向船的中部并将其击沉。
”“真是一个攻击船底的好办法。
”我们找到David Bushnall的潜艇的图片。
明显她是由人力驱动,但的确击沉过船只。
从图上可以明白地看到操作原理。
依靠螺旋桨,脚踏泵和方向舵,人用双手和双脚去控制潜艇的前进和浮沉。
那个torpedo,就是用木钻在敌人船底钻孔后,再固定到船壳上,用延时引信击发的爆炸物。
在torpedo爆炸前,攻击者要尽快离开杀伤范围。
Bushnall潜艇执行过的最大任务是去攻击镇压独立起义者的英国舰队旗舰。
潜艇成功地到达军舰的下方,但可惜的是木钻无法钻穿包敷在木质舰体外的铜板。
世界鱼雷发展历程
世界鱼雷发展历程鱼雷是一种水面或水下发射的自导武器,它能够在水中远距离追踪目标并破坏敌方舰艇或海洋设施。
鱼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以下是世界鱼雷发展历程的梳理。
早期的鱼雷是被当作一种自船只上发射的简单炸弹,被称为“鱼雷”(Torpeado)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1776年,当时美国海军为反击英国人的船只用于海战中。
然而,这些早期鱼雷并没有自导能力,只能直线运动,且没有引信进行爆炸。
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海德发明了真正的自导鱼雷。
怀特海德的鱼雷利用了压水舵和重力自稳性,使得鱼雷能够追踪目标。
这种鱼雷被用于英国和法国的海战中,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到了20世纪初,德国海军对鱼雷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他们成立了一群专注于鱼雷技术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推动了鱼雷技术的飞速发展。
1914年,德国发明了鱼雷的被动声学引信,使其能够在水中侦测声音信号并进行跟踪。
这项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鱼雷的命中率。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鱼雷在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鱼雷的速度、射程和精确度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战期间,德国发明了先进的声纳技术,使得鱼雷能够更好地追踪目标。
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核能技术的发展,搭载核弹头的核鱼雷开始被发展出来。
这种鱼雷的威力巨大,能够一击沉没一艘舰艇。
然而,由于核武器的威胁,国际社会在1963年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禁止了在水下进行核爆炸试验。
因此,核鱼雷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鱼雷的制导系统也得到了重大突破。
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制导技术,如惯性导航系统、GPS导航系统和卫星导引系统。
这些新技术使得鱼雷能够更加精确地追踪和攻击目标,提高了其战斗效果。
目前,世界各国对鱼雷技术的研究仍在继续。
各种新型鱼雷,如声纳引信鱼雷、无人鱼雷和水下无人潜航器等,不断涌现,使得鱼雷在现代军事中的作用更加重要。
总的来说,鱼雷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简单的炸弹到具备自导能力的武器的演变。
初中语文语文百科(军事)鱼雷世界之最
鱼雷世界之最1.世界上第一条鱼雷是1866年由奥匈帝国英籍工程师怀特·海德(White He ad)研制成功的,并用其名字命名为“白头”鱼雷。
该鱼雷装药15~18公斤、口径356毫米、长3.53米、重135.4公斤、航速6.7节、航程640米,利用压缩空气驱动活塞发动机,带动正反转螺旋桨推进。
2.世界上第一条电动鱼雷是在1892年发明的,又称拖线鱼雷。
它由发射舰艇利用导线输送电力作为动力源。
无拖线电动鱼雷则是由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研制成功的。
3.世界上第一条使用陀螺仪控制航向的鱼雷是在1897年由奥地利人奥布里发明的。
该鱼雷首次实现了鱼雷的定向直航。
4.世界上第一条热动力鱼雷是1904年美国工程师莱维特制成的蒸汽瓦斯鱼雷。
该鱼雷使用了莱维特自己发明的燃烧室,以热动力发动机代替了冷动力发动机,航速达到35节,航程2.74公里。
5.世界上第一条线导加被动声自导鱼雷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成的“云雀”线导鱼雷。
该鱼雷口径533毫米、长7.16米、航速30节,制导线长6公里,声音自导装置作用距离为1.2~2公里,为第一代复合制导鱼雷。
6.世界上第一条人工操纵的鱼雷是意大利研制成功的。
该鱼雷长6.7米、口径533毫米、航程10公里、最大航速2.5节、潜深30米,平时固定在潜艇甲板上,需要时由两名乘员操纵,抵达目标后将雷头挂在敌舰上返回。
7.世界上第一辆鱼雷坦克是1986年瑞典海军借助民用海底勘探车改装的“海蟹”TPV-86水下鱼雷车。
“海蟹”可发射TP43-0型反舰鱼雷,射程为15~30公里。
它既克服了潜艇难以在50米以内的近海作战的缺点,又比鱼雷艇具有较好的隐蔽性,对近岸防御具有重要意义。
8.世界上口径最大的鱼雷是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生产和使用的。
该鱼雷直径为622毫米。
9.世界上口径最小的鱼雷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使用的MK43型空投电动自导鱼雷中的一种。
该鱼雷口径只有254毫米,其装药量为30公斤,是鱼雷技术成熟后装药量最少的鱼雷。
高中军事课题研究——鱼雷
国际合作的典范: MU90
MU90是由法国和意大利两 国联合组建的欧洲鱼雷公 司研制的,取各家之长, 充分利用了各自的技术优 势,是国际合作的一个成 功范例。该雷可供水面舰 艇、反潜直升机、固定翼 飞机使用,用于对付能快 速机动、有隐身能力、使 用主/被动对抗器材的各 种核动力潜艇和常规潜艇。
扬长避短的组合产物:MK54
与时俱进的先锋:“鯆鱼”
“鯆鱼”Mod0型鱼雷直径324毫米,长2597毫米,重265千克,战斗部 为45千克定向聚能高爆炸药,航速45节,航程11000米,动力装置为 电动机+镁/氯化银海水电池+泵喷射推进器,制导方式为主/被动 声自导,自导探测距离1500米。 “鯆鱼”鱼雷是小型鱼雷中最早实现全部计算机控制的,不仅在声学 装置和自导系统中,而且在控制及鱼雷战术使用上都实现了计算机处 理及软件管理,能使鱼雷选择最佳战术去攻击目标,一旦丢失目标, 可进行再搜索。 该雷还最早实现了战斗部的聚能装药,实雷打靶试验中,它能一举击 穿双壳潜艇。
如何让鱼雷动起来?
要让鱼雷动起来,关键就是它的动力系统,这也是决定鱼雷速度和 航程的重要性能指标。一般来讲,鱼雷的动力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 热动力和电动力。在鱼雷航速、体积、重量一定的前提下,航程取 决于动力系统的比功率和能源的比能而这两项指标,热动力都比电 动力具有较大的优势。
热动力系统一般包括能源(燃料)、发动机和推进器三部分。
现代鱼雷,为完成不同的作战 使命,一般按轻、重两个系列 发展,同时还发展了以轻型鱼 雷为战斗部的火箭助飞鱼雷。
重型鱼雷的直径一般为533毫米或
更大,也称为大型鱼雷,可由潜艇或 水面舰艇携带,用于攻击水面舰艇或 潜艇。特点是航程远、速度快、爆炸 威力大、用途广泛。主要产品有: MK48系列(美)、A184、“黑鳖” (意)、“旗鱼”(英)、DM2A3 (德)、2000型(瑞典)等。俄罗斯 的重型鱼雷型号较多,且性能先进, 如:53-65、TEST-71、UGST等,尤 其是650毫米(65-73、65-76)超重 型鱼雷,装药量达到500千克,更是 大型水面舰艇的克星。
中国鱼雷艇发展史
中国鱼雷艇发展史中国鱼雷艇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以下为相关参考内容:1. 鱼雷艇的起源:中国鱼雷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中国与西方列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与冲突。
在这些战争中,中国海军面临着强大的敌对舰队,为了提高作战能力,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其中就包括了鱼雷艇。
2. 鱼雷艇的引进与改良:19世纪末,中国引进了西方的鱼雷艇,并开始对其进行逐渐改良。
最初,中国鱼雷艇的船体主要采用进口的铁船,并进行了一些本土化改装。
同时,中国还从西方引进了鱼雷发射器和鱼雷等配套设备。
这些装备的引进使中国的鱼雷艇能够具备一定的作战能力。
3. 鱼雷艇的本土化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开始逐步发展自己的鱼雷艇。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自主研发和建造鱼雷艇。
这些本土化的鱼雷艇不仅具备了更强的作战能力,而且在船体设计、船载设备和武器系统等方面也逐渐达到了国际标准。
4. 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鱼雷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中国面临着日军的入侵和侵略,为了保卫国土和民族利益,中国鱼雷艇积极参与了对日军的抵抗。
鱼雷艇大战等著名战役展示了中国鱼雷艇的强大威力和作战能力。
5. 后期发展与现代化改革: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并对鱼雷艇进行升级和改进。
在这一时期,中国引进了苏联的技术和装备,使得鱼雷艇的作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时,中国也逐步发展了自己的鱼雷艇设计与建造能力。
总结起来,中国鱼雷艇经历了从引进到本土化发展的过程。
从19世纪末开始引进西方鱼雷艇,到20世纪初开始进行本土化改良,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和后来的现代化改革,中国鱼雷艇逐步发展壮大,并在多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中国拥有现代化的鱼雷艇部队,为国家的海洋安全和国家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鱼雷制导技术
迄今为止,鱼雷制导技术有以下几种:1、声自导;2、主/被动声自导;3、线导+声自导;4、线导+主/被动声自导;5、尾流制导+声自导;6、光纤制导+声自导;7、光纤制导+主/被动声自导;8、拖曳基阵制导;9、智能数字化制导。
这些制导方式均以声场理论为基础,大多已广泛应用于鱼雷,只有几种还在研究发展之中。
重型鱼雷往往采用以上的第4种制导方式,即线导+主/被动声自导;而轻型鱼雷一般无需线导,只有主/被动声自导。
这是因为前者航程较远,所以要光用线导把鱼雷导向目标近,最后转换成主/被动声自导。
如果没有线导,鱼雷声自导不可能捕获远距离目标;而没有主/被动声自导,鱼雷的命中精度就不高。
这与反舰导弹需要中段惯性制导加末段主/被动雷达寻的的道理是一样的。
鱼雷线导控制系统由导线、放线器和信号传输设备等。
导线具有较强的拉力和抗腐蚀有力。
鱼雷发射后,射击控制系统通过导线传输指令,控制鱼雷的航向、航速、航深和姿态;鱼雷则通过导线向发射舰艇连续传回自身的工作状态、位置、运动姿态、以及目标的方位、距离、干扰情况等信息。
射击控制系统根据目标和鱼雷的运动参数,经处理后形成制导指令并向鱼雷发出,把鱼雷导向目标。
当鱼雷进入声自导作用距离时,启动自导系统,先以被动声自导进行搜索,发现目标后转入自动跟踪、识别,在一定时候转入主动声自导,对目标精确定位和攻击。
美国MK50轻型鱼雷的声纳系统能以很快的速度在很大的水域内搜索和发现目标。
其声纳基阵能以多种频段连续发射单脉冲和调频脉冲,然后通过选择发射及接收波提高数据的采集量量。
自导数据处理系统采用后检测信息处理技术,2台数字式计算机可以用来估算声纳回波,辩别真假目标。
瑞典TP43X0虽然是轻型鱼雷,却有线导部分。
它采用在一根导线上进双向分时多路传输方式,允许传输80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
鱼雷制导技术的发展趋向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数字计算机技术使鱼雷自导智能化:采用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的数字计算机可分辩真假目标。
疯狂的鱼雷1战前日本鱼雷发展史
疯狂的鱼雷1战前日本鱼雷发展史鱼雷(T orpedo)是一种由携带平台发射入水,能以自身动力在水中航行,用战斗部毁伤舰船等目标的水中兵器。
发端于美国南北战争时的一种碰杆式水雷,是19世纪新发明的海军武器之一。
由于他在水下航行,相当隐蔽,而且直接攻击舰船的水下部分,破坏船体的水密性,使目标进水沉没,杀伤大,逐渐成为近代海军的主要武器之一,它的出现使轻型舰艇拥有了抗衡主力战舰的手段。
鱼雷武器传入日本,还要从这个岛国打开国门,面向世界说起。
19世纪中叶,日本还是一个封闭的东方岛国,不具备工业化生产能力。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的舰队率先打开了日本的大门,使日本人看到了西方先进武器的威力。
早在幕府末期日本就积极从国外进口武器。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向近代国家过渡,奉行“富国强兵”政策,引进武器和军事技术的热情更加高涨。
明治8年(1875年),初建的日本海军向英国订购了最现代化的军舰,也包括一些类似现代鱼雷的武器。
明治11年(1878年)交付日本海军(日本人称之为“外装水雷”)。
这种武器是鱼雷的雏形,其使用方法和现代鱼雷相差甚远,只是在小艇上绑几根长杆,杆头捆绑着水雷,作战时需要操纵小艇趁着夜色接近敌舰,使杆头的水雷碰撞舰舷而诱发爆炸,毁伤目标。
这种近乎与自杀的作战方式非常危险,在历史上也没有取得什么惊人的战果。
日本人把这种碰杆式水雷称为“外装水雷”,并在1号水雷艇(共4艘,1号、2号、3号、4号,二战后期的特攻艇“震洋”就是这种明治时代外装水雷艇的改进型)上装备过,据说曾在甲午海战中使用过。
世界上最早的鱼雷世界上第一枚真正意义上的鱼雷是1866年英国人怀特黑德(Whitehead)在阜姆(Fiume,今克罗地亚里耶卡)制造成功,它利用压缩空气驱动活塞发动机带动螺旋桨前进,最初航速只有6节,雷头装药量也仅有10几千克,而且航行深度不稳定。
由于怀特黑德的名字直译是“白头”,他发明的鱼雷也被称作“白头鱼雷”。
鱼雷口径发展现状
鱼雷口径发展现状
在现代海军中,鱼雷是一种重要的水下武器,用于攻击敌方水面舰艇和潜艇。
鱼雷口径的发展一直是海军科技研发的重点之一,旨在提高鱼雷的打击威力和射程。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鱼雷口径为533毫米和324毫米。
533毫
米口径的鱼雷主要用于大型水面舰艇和潜艇,具有较长的射程和更强的打击力。
而324毫米口径鱼雷则主要用于中小型水面舰艇和潜艇,以及直升机和反潜机下的悬挂式鱼雷。
在口径发展上,有一种新兴的趋势是增大鱼雷口径,以提高鱼雷的打击能力。
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研制适用于大型潜艇的650
毫米口径鱼雷,以及适用于航母和巡洋舰的914毫米口径鱼雷。
这些大口径鱼雷将能够携带更大威力的弹头,并具有更远的射程。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鱼雷的技术也在不断升级。
现代鱼雷采用了先进的推进系统、导引系统和终端目标探测器,以提高鱼雷的命中精度和反抗干扰能力。
一些鱼雷还具备改良型的推进系统,如水下喷气式引擎和电力推进系统,以提高鱼雷的速度和机动性。
总的来说,鱼雷口径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增大口径以提高打击能力,以及引入新技术以提高鱼雷的性能。
这些努力旨在提高水下武器的战场优势,并使海军在现代战争中具备更强的水下作战能力。
鱼雷设计与发展趋势
摘 要 : 雷是现代 战争 中最重要 的水 中兵 器。文章 对鱼 雷各 主要 组成 鱼
部分 的设计原理及发展 现状进行 了简要 综述 , 并结合现代 战争的特 点与各主
要 组 成 部 分 的技 术现 状 , 出了各 主要 组 成 部 分 的 发 展 趋 势 和 研 制 方 向 。 提
2 .引 信
鱼雷的引信分为触发引信和非触发引信两 种。 其中非触发引信由于其作用半径大 , 命中率 高, 能耗低 , 应用范围广 , 隐蔽性好 , 性能可靠 , 已成为鱼雷引信的研究方向。 非触发引信包括 :
磁引信 、 电磁 引信 、 水压引信 、 声引信 、 引信 。 光 为保证可靠性 ,目前各 国鱼雷所用引信多数为 惯性触发和非惯性触发两用引信。其代表产品
4 .鱼 雷制导 系统
上, 其能量密度比非聚能爆炸高几十倍。 各国实 现定 向聚 能技术 主 要依 靠 改变 装药 形 状 、双 重 装药 和 定 向能量 法 。 目前 美 国 M 5 反 潜 鱼雷 、 K0 英国“ 旗鱼”法 国“ 、 海鳝” 鱼雷都采用 了定向 等 聚能爆炸技术。另外 , 如果鱼雷采用核装药 , 其 爆炸威力和影响范围可以大大提高。但早期的 核装药有两大缺点 ,一是平时不能使用 ;二是 TT N 当量太 大 ,在短 距 离 攻 击 目标 时 会 危及 发 射舰。 后来研究 出的可插人式核装药 , 即将重型 鱼雷 的 常规 装 药取 出少 量 ( 91 Leabharlann )空 出位 约 .千 ,一
统 的控 制技 术 已不 能满 足要 求 ,发 展 主要 表 现
为两方面 , 一是采用先进 的控制理论与方法 , 例 如智能控制 、 鲁棒控制 、 系统辨识 、 模糊控制 、 自 适应控制及最优控制最优估计规律研究等 ; 二 是 采用 捷 联式 惯 导 技术 。 目前 , 最先 进 的MK 0 5 鱼雷 和MU 0 9 鱼雷 也都 采用捷 联 式惯 导技 术 。
百年鱼雷
百年鱼雷1866年,英国人罗伯特·怀特黑得制成一种新的水中兵器,由于其外形很像鱼,的别是像那种专爱攻击水下大型动物的电鳗,而电鳗的拉丁名称是“Torpedinidae”,所以人们便将这种新兵器命名为“Torpedo”,鱼雷。
至今已是140多年。
在兵器的发展史中,140年,经历了多少兵器从新生到销往,而鱼雷依然矍铄,其不俗的表现,更不容小视。
虽古老而不可替代,,鱼雷至今仍是反潜的重要武器。
在导弹技术日益精确的今天,甚至有人说,百年鱼雷的技术含量超过导弹。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我们不做评论,但是,这样一种重要的武器,在世界上能够生产它的厂家却是屈指可数,也多少隐射些什么。
这就是鱼雷-百年辉煌,百年荣耀,百年如此!世界鱼雷武器鱼雷问世以来,它的表现有目共睹。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鱼雷击沉运输船1153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89%;击沉大、中型舰艇162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49%。
第二次世界大战,鱼雷击沉运输船1445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68%;击沉大、中型舰艇369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38.5%。
后来的局部海战中,鱼雷也有不错的表现。
1950年7月1日,朝鲜人民军的鱼雷艇夜袭美国“芝加哥”号巡洋舰,命中3枚,使其沉没,美军还有一艘驱逐舰被击伤。
最有戏剧性的是,1982年马岛海战中,载有现代先进鱼雷的英国核潜艇“征服者”号,竟是用二战时服役的直航鱼雷MK8击沉了阿根廷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
鱼雷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
如今,反舰、反潜导弹快速发展,百年兵器-鱼雷何以能长盛不衰呢?鱼雷航行于水下,特别是可由潜艇从水下发射,隐蔽性远高于导弹。
更重要的是,鱼雷在水下爆炸的威力远大于空气中,因为水的密度比空气大800倍,而压缩性只有空气的1/2500,是爆炸的良好导体。
炸药在水中爆炸瞬间,可形成几万个大气压和几千度的高温瓦斯,并以6000~7000米/秒的速度迅速膨胀,强大的冲击波能轻易击穿舰艇的水下部分。
国外鱼雷及自导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鱼雷及自导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近年来,人们关注并展开研究的鱼雷自导技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尾流自导技术和尾流边界自导技术。
通过深入研究舰船尾流场的特性进一步研究有效的尾流跟踪系统,在发展声尾流自导的同时,关注开发新型物理场的磁尾流、热尾流和光尾流自导系统。
尾流边界自导(Wake-Nibbling)与尾流自导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自导系统是探测和跟踪尾流的边界。
据称它比尾流自导更有效。
●光纤制导技术。
瑞典的TP2000鱼雷率先使用光纤制导,即将服役的意大利“黑鲨”鱼雷的光纤已达60 km。
采用光纤制导技术可将自导信号转输到作战艇上来处理,使鱼雷自导信息处理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光纤水听器的突破,光学信号处理方法及光导集成电路的发展,将有可能实现“全光自导系统”,使自导系统的信息处理速度和抗干扰性能有一大的飞跃。
●自导声成像技术。
主要研究自导声成像的原理和方法、声成像自导系统框架、阵列结构信号处理方法及图像信息的提取和识别等。
旨在能由目标回波信号重构目标图像,这将大大增强鱼雷自导目标识别的能力,反对抗能力以及鱼雷精确制导和命中要害部位的能力。
●宽频带声自导系统。
宽频带声自导可提取目标的更多信息,减少海洋信道及混响的影响,有利于目标参数精确估计、目标识别及鱼雷反对抗。
主要研究小型宽频带换能器、宽频带阵列处理、宽频带信号处理技术以及宽频带自导系统。
●自导多目标定位及跟踪技术。
为了实现鱼雷对航母编队的攻击,自导应能对多个目标进行高分辨的定位,估计目标参数,并自动选择跟踪所要攻击的目标。
●鱼雷反对抗技术。
面对繁多的干扰和对抗鱼雷的器材及手段,如何采取有效的反对抗措施,排除干扰,命中目标,这是关系到鱼雷“生存”的关键技术。
在鱼雷自导系统发展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雷两技术,即拖曳线列阵鱼雷和光尾流自导鱼雷以及低频声自导技术和目标识别技术。
拖曳线列阵鱼雷现有体制声自导鱼雷检测低频和远距离辐射声目标能力弱,因此增大鱼雷声自导作用距离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其自导系统对微弱信号检测及信号处理能力,有效抑制噪声,特别是降低自导系统工作频率(通常在20~40 kHz)。
鱼雷技术
鱼雷技术鱼雷技术是一种水下作战武器系统,是一种能够在水中迅速移动并打击敌方舰艇的可自行推进的武器。
它们的发展源远流长,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人力推进的水雷,经过多个世纪的发展,如今的鱼雷已经成为先进科技的产物。
鱼雷技术主要包括鱼雷的制造、发射和制导系统。
在制造方面,鱼雷通常由炸药、推进装置和引爆系统组成。
炸药是鱼雷的核心部分,它能够提供强大的杀伤力,通过弹头内的引爆系统来实现对目标的摧毁。
推进装置则能够为鱼雷提供足够的速度和动力,使其能够迅速潜入水中并击中目标。
制导系统则是鱼雷技术的核心,它能够准确地指引鱼雷到达目标。
鱼雷的发射方式也经历了多次革新。
最早的鱼雷是通过人工力量将其推入水中,后来出现了气压发射器和鱼雷发射管,使得鱼雷能够更远距离地发射。
现代的鱼雷则多采用舰船、潜艇和飞机等平台进行发射,通过高科技设备来实现远程打击。
鱼雷技术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在水下迅速移动,不易被敌方发现,从而成功地实施突袭和打击。
鱼雷通常具有高命中精度和强大的杀伤力,能够有效地摧毁敌方舰艇和潜艇,对敌方造成严重的损失。
在军事演习和实战中,鱼雷技术常常被用于测试和验证海洋作战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鱼雷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的鱼雷采用了先进的制导系统和传感器技术,能够在海洋环境中获取目标信息,并进行精确制导和打击。
同时,鱼雷的推进系统也得到了改进,能够提供更高的速度和较长的射程。
这使得鱼雷成为一种非常可靠和有效的水下作战武器。
然而,鱼雷技术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技术的进步,敌方也在不断研究和发展防御鱼雷的手段,比如反制措施和反鱼雷系统。
其次,水下环境的复杂性也给鱼雷技术的研制和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比如水流、噪声等因素会影响鱼雷的性能和精确度。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科研机构和军事部门一直在不断努力,致力于提高鱼雷技术的性能和效能。
他们通过不断进行研究和试验,改进制造工艺和技术,提高制导和推进系统的精确度和稳定性。
“二战”中的鱼雷趣事
一
罗伯 特 ・ 特 海 德 怀
枚距离 目标 3 0英尺爆炸 。 0
德 国 潜 艇 部 接 二 连 三 收 到 这 种 报 告 , 仅 4月 1 日这 一 天 , 各 1
艇发射 的磁 感应 鱼雷 , 5 %以上 失灵。 有 0 这使德 国潜艇部 感到恼火,
52
l
包 万 象 i世界文化
下令 迅速 调查 原因,管理和 生产 这些 鱼雷的长官统统 被关起来审查。
德 国海 军部 成 立特 别 调 查小 组 , 抽 调 一 批 专 家 ,对 现 存 同 类 鱼 雷 解 剖 试 验 , 发 现 一 切 都 是 好 好 的 ,在 德 国 自 己 的 海 域 试 验 , 命 中率 很 高 ,爆 炸 也 很 正 常 , 这 到 底 是 什 么 原 因 呢?一 时 间鱼 雷专 家们 也 纳 闷 了,
应 引信 在 “” 号 地 带 ,受 到 地 磁 影 响 0 而 失 灵 。根 据 原 理 , 磁 感 应 鱼 雷 ,必
卫 武 器 。 发 明并 制 造 了 这 些 鱼 雷 的 科
作战 会议 之 后,指 挥员下令成立
专 门 小 组 ,研 究 “ 雷 登 陆 作 战 ” 的 鱼
难 题 。 当 时 摆 在 面 前 的 最 大 困 难 是
能 的 。他 说 了一 个 自己亲 身 的 经 历 。在
一
人都傻了, 他们从来 没有这样吃惊过 。
“ ” 的 一 声 ,“ 林 涅 达 ” 号 中 轰 特 部 遭 受 致 命 重创 ,半 小 时 后 沉 人 海 底 , 可 怜 的 英 国人 至 死 都 没 弄 明 白事 出 何 因 ,人 们 吞 吞 吐 吐 地 推 测 : 果 不 是 如 万 能 的 上 帝 做 了什 么 手 脚 的 话 , 就 只
世界各国现役水中兵器及发展
世界各国现役水中兵器的装备及发展情况水中兵器主要包括鱼雷、水雷、深弾,其作为最具海军特色的作战武器,至今已有100 多年发展历史,并在近代历次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战后,美、苏、欧等海军发达国家的水中兵器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20 世纪80 ~90 年代逐步达到了技术顶峰,即传统鱼雷、水雷和深弾的总体及各系统技术日趋成熟,然而目前我国水中兵器技术整体上还处于跟跑地位。
实际上,美、苏已在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尝试将火箭与鱼雷,鱼雷与水雷结合,鱼雷与深弾结合,发展出了自航水雷、自导水雷、火箭助飞鱼雷等新式武器装备,显著提高了装备作战效能,丰富了传统水中兵器的发展途径。
本文将对传统水中兵器的发展进行分析,结合国外水中兵器的融合发展情况,分析传统水中兵器通过融合发展而推出的已有装备和可能出现的新式装备,为加速我国水中兵器装备发展及日后的学习和认识提供借鉴。
1.鱼雷装备情况:鱼雷自问世以来它的表现有目共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鱼雷击沉运输船1153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89%,击沉大中型舰艇162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4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鱼雷击沉运输船1445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68%,击沉大中型舰艇369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38.5%,后来的局部海战中,鱼类的表现也有不凡的表现。
鱼雷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
现代的鱼雷为完成不同的作战使命,一般按轻重两个系列发展,同时还发展了以轻型鱼雷为战斗部的火箭助鱼雷。
1)重型鱼雷:也称大型鱼雷,直径一般为533毫米或更大,可由潜艇或水面舰艇携带,用于攻击水命舰艇或潜艇,特点是航程远,速度快,威力大,用途广泛。
主要现役装备有:MK48系列(美),A184,黑鲨(意),旗鱼(英),DM2A3(德),2000型(瑞典),TEST-71(俄罗斯)、UGST(俄罗斯)、65-73超重型鱼雷(俄罗斯)。
美国MK48MOD7型鱼雷打击护卫舰实验图2)轻型鱼雷:直径一般小于400毫米,适合于水面舰艇,直升机空投以及火箭助飞发射,其主要任务是反潜,也兼顾反舰,其特点是适合多平台携带、速度高、机动灵活。
鱼雷是何时发明的原理
鱼雷是何时发明的原理鱼雷是一种水下自动导航武器,用于攻击水面舰艇和潜艇。
它是通过水下推进装置进行推进,并通过内置的导航系统进行自动导航和目标追踪。
鱼雷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其原理和技术逐渐发展和改进,成为现代海战中重要的武器之一。
鱼雷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804年,当时美国人罗伯特·弗尔顿设计了一种称为“鱼雷”的水下爆炸装置,用于攻击英国的舰队。
然而,这种早期的鱼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导航武器,它需要由人工操作进行引爆。
真正的自动导航鱼雷的发明要追溯到19世纪中叶。
1850年代,法国工程师罗贝尔·白朗宁(Robert Whitehead)发明了第一种真正的自动导航鱼雷。
白朗宁的鱼雷采用了蒸汽推进系统和陀螺仪导航系统,能够在水下自主导航和追踪目标。
这种鱼雷的原理是利用蒸汽推进装置产生推力,通过陀螺仪控制航向和深度,从而实现自动导航和目标追踪。
白朗宁的鱼雷在1866年首次投入使用,并在1870年代得到广泛应用。
它的出现引起了各国海军的关注和研究,鱼雷成为了海战中重要的武器之一。
随着技术的进步,鱼雷的性能和功能不断改进,成为了更加强大和可靠的武器系统。
20世纪初,鱼雷的原理和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进。
首先是推进系统的改进,从蒸汽推进转变为电力推进。
电力推进系统使得鱼雷的速度和航程得到了显著提高,增强了其攻击能力。
其次是导航系统的改进,从陀螺仪导航转变为声纳导航。
声纳导航系统能够通过声波探测和追踪目标,提高了鱼雷的精确度和命中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鱼雷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国海军纷纷研发和使用各种类型的鱼雷,包括鱼雷炸弹、鱼雷鱼、鱼雷导弹等。
鱼雷的原理和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包括推进系统、导航系统、引爆系统等方面的改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鱼雷的原理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现代鱼雷采用了先进的推进系统、导航系统和引爆系统,具有更高的速度、更远的航程和更强的攻击能力。
鱼雷的几种形式
鱼雷作为海军的主战武器,在战争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一、鱼雷的分类1、按动力分类:电动力鱼雷、热动力鱼雷。
电动力鱼雷使用的动力通常有:硫酸电池、银锌电池、燃料电池等。
热动力鱼雷使用的动力通常有:煤油+高压空气,煤油+氧气,奥托燃料等。
2、按发射体分类:空投鱼雷、舰用鱼雷、潜用鱼雷。
3、按鱼雷自导方式分类:声自导鱼雷、尾流自导鱼雷声自导鱼雷既可攻舰,也可反潜。
尾流自导鱼雷只能攻舰。
4、按鱼雷的控制方式分类:直航式鱼雷、自导鱼雷、线导鱼雷5、按鱼雷的直径大小分类:重型鱼雷、轻型鱼雷目前国际上的鱼雷通用直径是533mm,重型鱼雷的直径多为650mm,轻型鱼雷的直径为320mm,如空投鱼雷,多为轻型。
而潜用鱼雷多为标准型或重型鱼雷。
二、鱼雷的发展鱼雷最初只能直航,即发射后走直线,因此要求鱼雷能很准确的瞄准目标。
而对直航鱼雷的规避也很简单,只需转向就可轻松规避。
同时,早期的鱼雷航程也很近,大多只有3000-4000米的距离。
随着时代的发展,鱼雷技术也大大提高。
在二战未期,德国首先研制出了自导鱼雷,但当时由于太过仓促,技术没有完全过关,自导鱼雷也没有真正派上用场,德国就战败了。
而德国的这些鱼雷专家被美国和苏联分别网罗至本国继续研究新式的鱼雷武器。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继续进行军事竞争,鱼雷也是其中的一项。
但此时两国的研究方向却有不同。
美国重点在鱼雷的声自导技术,而苏联却声自导与尾流自导并举。
随着鱼雷自导技术的发展,反鱼雷技术也不断进步。
特别是对声自导鱼雷的对抗技术也越来越完善,自导鱼雷也越来越难以命中目标,为了对抗目标的机动,使鱼雷能更准确的捕获目标,发展了线导鱼雷。
即同发射载体通过线导来导引鱼雷去捕获目标,这样大大加强了鱼雷的捕获概率,也可使发射体先于目标使用武器,因为线导鱼雷可以先发射,后跟踪目标进行导引。
无论电动力鱼雷还是热动力鱼雷,其航速都不可能太高,因为海水中阻力大,比空气中的阻力大上300倍。
为了发展高速鱼雷,前苏联时期就开始研究超空泡鱼雷,即利用超空泡现象,可使鱼雷在海水中脱离与海水的接触而航行于空气中,这样鱼雷航速可达100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鱼雷发展历程
鱼雷是一种水下武器,用于攻击敌舰或其他水下目标。
它们被广泛使用,并在世界上多个海军中得到了发展和改进。
以下是世界鱼雷发展的历程:
19世纪中期:
- 1866年,麦克奥瑞德(McEvoy)设计了第一种真正可用的
自推进鱼雷。
- 1868年,美国海军工程师约瑟夫·温德尔(Joseph W. Wendell)设计了第一种投放到水中的鱼雷。
20世纪初:
- 1902年,英国海军工程师罗伯特·怀特海(Robert Whitehead)设计了可自动自动驾驶的鱼雷,这极大地增加了其有效性。
- 1906年,美国成功地使用电力推进(蓄电池)的鱼雷。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之后: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鱼雷迅速成为主要海战武器之一。
- 1920年,英国海军发展出奥托燃烧式鱼雷,极大地增加了鱼
雷的射程。
- 1935年,日本开发出航空鱼雷,使得飞机能够携带鱼雷并在
海上进行攻击。
二战期间: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多个国家在鱼雷技术上进行了改进,增
加了其速度、精准度和射程。
- 德国在二战期间开发了远程无线电鱼雷,随后进一步改进为
声纳制导的鱼雷。
- 各国积极研发着声纳导引技术,以增加鱼雷的精确度。
冷战及之后:
- 冷战期间,声纳和制导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改进,使鱼
雷能够更好地追踪目标。
- 1971年,苏联推出高速鱼雷,破坏力大大增加。
- 1980年,美国引入了采用纤维光束制导的鱼雷,提高了其作
战能力。
21世纪:
- 当今时代,鱼雷被广泛应用于海军作战中,各国不断进行技
术改进和创新,如新型推进系统、改善目标追踪和制导系统等。
以上是世界鱼雷发展的历程,通过几个世纪的努力和创新,鱼雷从最初的基础型号发展到具有高速度、精准度和破坏力的先进水下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