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答案(李小融著)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教师资格考试李小融教材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 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心理学中,最早明确强调内部心理结构并以此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心理学流派是【】A •行为主义B .精神分析C.格式塔学派D •认知心理学2•加涅关于学习的八种阶梯类型中,最低层次的学习是【】A .刺激反应联结B •信号C.概念学习D •问题解决3•以下思维活动中,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最早关注的研究是【】A •求异思维B .求同思维c・发散思维D •聚合思维4•最早提出迁移概念的心理学家是【】A .华生B •桑代克C.布鲁纳D •斯金纳5.提出动机性遗忘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 •斯金纳&罗杰斯C.布鲁纳D •弗洛伊德6•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开始的,该书出版的年份是【】A.1913 年B . 1903 年C. 1923 年D . 1879 年7•皮亚杰认为,7至II岁的儿童认知发展属于的阶段是【】A .思维准备B .思维c .感觉运动D •抽象思维8.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是【】A •智力理论B.动机理论C.学习理论D .认知理论9.提出掌握学习理论的是【】A .华生B .布鲁纳C.布鲁姆D .班杜拉10.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分类的最初提出者是【】A.加涅B .华生c.布鲁纳D .斯金纳11 .心理学,特别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多、最活跃的一个领域是【】A. 心理健康B. 记忆C. 智力D. 学习12 .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最初的代表人物是【】A. 桑代克8. 华生c. 斯金纳D. 布鲁纳13 .一个人把对某人的感情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叫【】A. 认同B. 移植C. 投射D. 回归14 .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策略的问题解决阶段是【】A. 分析问题B. 提出假设C. 发现问题D. 检验假设15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由低到高分为四种水平,其中最高水平是【】A .解释的理解8.字面理解C.批判性理解D .创造性理解1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A •生存需要B•归属需要C.尊重需要D •自我实现的需要17.以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称作【】A .活动定向B•内部言语C.无声的外部言语D .有声的外部言语18.一般来说,认知风格中场依存性者更感兴趣的学科是【】A .文学B •数学C .化学D .物理19.教学过程中的测量,主要借助的方法是【】A .测验B .观察c .访谈D .实验20.研究认知风格最著名的心理学家是【】A .西蒙B .威特金C .苛勒D .卡根二、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划上“V,错误的划上“X,并改正错误。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学前教育心理学主编李小融第一章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名词术语1、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蒙台梭利:玛丽亚·蒙台梭利(187-1952),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以所从事的医学心理学背景研究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并于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
3、直接教学方案:1960S,贝雷特和英格曼依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原则,创建了贝-英学前教育学校,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了直接教学模式。
4、观察法:是学前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他进行了解。
5、调查法:调查法与观察法不同,她不是直接观察被试者进行某种心理活动时的表现,而是通过其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6、实验法:学前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假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7、个案法:临床个案法是对教与学的个案做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
问答1、谈谈学前教育心理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答: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你是如何理解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的?答:萌芽阶段:18世纪至20世纪40、50年代,该时期学前教育心理学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贝尔、意大利的蒙台梭利。
(二)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各种学前教育方案层出不穷。
(三)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前教育心理学由一个研究领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心理活动,包括学习、教学、评估以及教育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2. 描述学习动机的三个主要类型。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成就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出于兴趣和满足感而进行学习;外在动机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学习;成就动机是指个体追求成功和完成任务的内在驱动力。
3. 解释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内部认知过程,如信息加工、记忆和问题解决。
它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
4.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什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包括使用强化和惩罚来塑造学生的行为。
例如,通过奖励来增加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或者通过惩罚来减少某种不良行为。
5. 如何理解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互动过程,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发展认知能力。
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在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能够达到比独立学习时更高的学习水平。
6. 描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通过探索和发现来学习新知识。
他认为教育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问题解决和实验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7.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包括哪些阶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包括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
8. 评价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包括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使用有效的评估工具来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展。
9. 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运用教育心理学提高学习效率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和处理信息。
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多选题
1.ABCE 2.ABCDE 3.ABDE 4.ABCDE 5.ACDE
第十四章(263页)
单选题
ACBBD
多BC 4.ABC
单选题
CADBA
多选题
1.ABCD 2.ABCDE 3.BCD 4.ABCD
第八章(127页-128页)
单选题
ACAAD
多选题
1.ABC 2.ABC 3.ABCDE 4.BCD 5.AD
第九章(151页)
单选题
BACD
多选题
1.ABD 2.CD 3.ABC 4.BCD
第十章(162页)
单选题
BCAD
第四章(59页-60页)
单选题
BCCDD
多选题
1.ABD 2.BCD 3.AD 4.BCD 5.ABCD
第五章(79页)
单选题
BABCD
多选题
1.ABC 2.ABCD 3.ABCD 4.ABCDEF
第六章(97页)
单选题
ABDC
多选题
1.AC 2.BCD 3.ABCDE 4.ABD
第七章(110页-111页)
多选题
1.ABC 2.ABC 3.ABCD 4.BCD
第十一章(186页-187页)
单选题
BDACA
多选题
1.ABCDE 2.ABCD 3.ABC 4.ABC 5.ABCDE
第十二章(213页)
单选题
DCBDA
多选题
1.ABCD 2.ABC 3.ABCD 4.BCDE
第十三章(236页-237页)
单选题
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11页-12页)
单选题
ACABCD
《教育心理学新编》—李小融版
《教育心理学新编》—李小融专业代码:00442 四川教育出版社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自己整理的四川教师资格证A教育心理学指导用书课后习题(重点已标出)
注意:选择题另外有资料复习(祥见选择题文档),这个资料主要针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而改错题一般涵盖在其他题型中,你也可以参考历年真题。
因为很难查到真题,我只收录了四份,不过本人自己参加了2009年4月的考试,记住了题,也勾画在这个文档里面。
如没有太多时间复习,可只背历年考到的题,毕竟我们的目标是及格。
我把历年考的题收录在考前冲刺文档里。
考生最好自备一本书(教育心理学新编,李小融编,四川教育出版社),这是四川教师资格培训课程教育心理学A 的指定教材,因为心理学难懂,只背题恐怕很难背,有时间看看书,学习下课件,会好背很多。
废话不说了,大家开始复习吧!祝各位顺利通过考试!这种颜色所标是历年真题考到的内容这种颜色所标是历年真题多次考到的内容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2.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有哪些?包括: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校、教学、课、学生及教师的认识);学习的基本理论(揭示学习的实质和学习过程);各种类型的学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感知和注意状态、学生自我意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3. 学校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及其教学论有何联系?有密切的关系。
虽然它们各自有其基本理论和研究角度,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共同的问题,也要相互利用各自研究的理论、方法、手段和成果。
只有多学科的共同研究,才能对学校中的学与教这样复杂的现象有比较正确和全面的认识;只有学科之间的交叉,而不是隔断,才可能取得具有实际意义的进展。
4. 你认为教师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具体来讲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主要是: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篇:《教育心理学》各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A)。
A、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B、1883年霍尔《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文的发表C、1905年,比纳—西蒙两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创建D、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教育心理学和其他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C)。
A、系统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客观性原则D、分析和综合的原则3、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人物是(D)。
A、霍尔(Hall,G.S.1844—1924)B、鲍德温(Baldwin J.M.1861—1934)C、詹姆士(James W.1842—1910)D、桑代克(ThorndikeE.L.1874—1949)4、下述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D)。
A、观察法B、自然实验C、问卷调查及相关法D、实验室实验5、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B)。
A、小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B、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C、小学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6、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B)。
A、简便易行B、严格控制C、定量研究D、探讨相关关系7、观察法的实施背景应该是(B)。
A.控制条件 B.自然条件 C.以探讨因果关系为目的 D.均衡被试8、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B)。
A.自然实验法B.观察法C.实验室实验法D.问卷调查法9、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C)。
A.观察法B.自然实验C.实验法D.问卷调查法10、学校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B)。
A.学生 B.教师 C.教 D.学《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C)。
A.卡普杰烈夫B.苏霍姆林斯基C.乌申斯基D.布隆斯基12、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
教育心理学A(备考)李小融
C.情绪情感同时产生???D.情绪情感都是与生俱来的
10.某学生待人直率热情,但脾气急躁,易冲动,他的气质类型比较符
合(???)。
A.多血质???B.胆汁质
C.粘液质???D.抑郁质
11.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他用因素分析方
7.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B.卡特尔
C.瑟斯顿???D.吉尔福特
8.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即(???)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A.追求利益的倾向???B.追求刺激的倾向
C.追求成功的倾向???D.追求名誉的倾向
9.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情绪与情感的差异,(???)。
2.[参考答案]
学生形成不良品德的主观因素主要有:(1)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2)学生易产生异常的情感,(3)自我意志薄弱;(4)有不良的行为习惯。
3.[参考答案]
(1)功能:短时记忆是操作性的,长时记忆是备用性的。
(2)容量: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制。
(3)表征:短时记忆以视觉或听觉的表象表征为主,也可以用抽象的语义命题表征。长时记忆的表征较复杂,一种观点认为,陈述性知识以命题网络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另一种观点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既可用语义编码,也可用形象编码。
《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教育心理学》参考题
《教育心理学》(李小融)题库第一章1.学校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学习基本理论;各种类型的学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学习的影响因素;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与评定.3.简述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5—8)概括而论,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具体来说,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B、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C、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D、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开始。
5.简述现代西方学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10-11)A、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研究的中心问题.B、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
C重视研究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得个别指导(因材施教)问题. D、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对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增多,对学习的条件也有较系统的研究。
E、人本助于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
第二章1.个体社会化(20)是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使人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2.现代教育表现出两条最基本的发展趋势:形成终身教育制度;以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主要任务。
3.(学会学习)是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关键。
4.学生个人心理的发展目标是要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5.课(23)课的含义: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它包括三个要素,即一定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课的组成:(1)内容输入(2)师生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3)经验输出6.(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
教育心理学小书答案
教育心理学分册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选择题1.A2.D3.D4.C5.A6.A7.D8.A9.A10.B11.C12.B13.D14.D15.C16.B17.B18.D19.C20.A21.C22.D23.C24.A25.C26.D二、填空题1.教育学2. 学与教3.教材4. 个案研究法5. 应用6. 自然7. 主动性研究8. 教学媒体9. 社会10. 观察法11.《教育心理法》12. 学科心理学13. 实际的教育问题14. 师生关系15. 桑代克16. 专业技能17. 教学18. 教学大纲19. 学生20. 个体差异21. 思维水平22.为学校教育服务23. 检验和反思24. 学习25. 成熟时期26.干预或预防措施27. 原则或技术28. 阅读测验29. 教学与教师心理30. 《教育心理大纲》31. 布鲁纳32. 课堂自然条件33. 合作性34. 皮亚杰35.布鲁纳36.思维水平37 个别差异及其原因38.学与教39. 教师特点40. 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类及动物学习的规律41. 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42.动态性43. 弗洛伊德44. 计算机辅助教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C2.A3.B4.D5.B6.B7.A8.A9.C10.B11.D12.C13.B14.B15.C16.C17.B18.D19.B20.A21.A22.B23. C24.B25.B26.A27.A28.A29.A30.D31.B32.B33.B34.D35.B36.D37.C38.D39.B40.A41.D42.A43. D44.B45.B46.A47.B48.D49.C50.C51.B52.B53.D54.C55.A56.A二、填空题1.少年2.后天环境3.心理变化4. 信任感5. 抽象概念6. 动作7.假设一演绎8. 内疚感9.场依存10. 情感体验11. 守恒12. 逆向性13.自我同一性14. 精确性15. 类型16. 纵向和横向17.青春期18. 命题19.心理自我20.人际关系21. 3岁22. 情感23. 自我同一性24. 自我体验25.认知能力差异26. 性格27. 斯金纳28.自主性29. 勤奋感30. 外显行为31. 学习准备32. 具体运算33.具体运算34. 自我监控35. 逻辑思维36. 自我调节37. 关键期38.14~25岁39. 连续性与阶段性40.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41. 表象或形象模式42. 逻辑推理43. 民主型44. 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45.反应时间与精确性46.斯坦福-比纳量表47.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x100 48. 维克勒斯49. 性格50. 性格类型差异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D2.B3.D4.A5.B6.C7.B8.A9.B10.A11.D12.A13.B14.C15.C16.D17.C18.A19.B20.B21.A22.C23 .D24.A25.B26.A27.C28.D29.D30.B31.D32.D33.A34.D35.A36.C37.C38.B39.D40.C41.C42.C43. C二、填空题1.主观映像2. 活动方式3 . 强化4. 操作性5. 惩罚6. 复述7. 编码8. 环境9. 学习层次10. 学习情境11 . 认知策略12. 知识学习13. 强化14. 正强化和负强化15. 负强化16. 认知主义17.心理18. 准备率19. 消退20.结构21. 同化新知识22.“迷箱”实验23. 操作性24. 获得25.顿悟26. 先行组织者27. 完形-顿悟28.有意义接受学习论29. 发现学习30. 行为规范31. 处理和转换32.强化33.负强化34.基本概念35.不同36. 接受学习37. 认知结构38. 完形39. 增加反应40. 接受学习41. 加涅42.刺激S 43.盲目尝试44.获得与消退45. 相似性46.用各种方式把信息组织起来47. 学生与环境48.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49. 心理意义50. 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51. 操作性第四章学习动机一、1.A2.D3.B4.C5.C6.D7.B8.D9.B10.C11.B12.D13.C14.C15.B16.C17.A18.A19.C20.A21.D22.B23.C24.D25.C26.D27.C28.A29.C30.A31.C32.C33.D34.A35.C36.D37.A38.A39.C40.A41.D42.B43.A44.A45.C46.C二、填空题1.降低2. 诱因3.替代性4. 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5. 替代性强化6. 自我实现的需要7. 主观判断8.学习需要9. 结果10. 班杜拉11. 结果12. 学习期望13. 认知内驱力14. 效能15. 强化16.马斯洛17. 效能期待18. 认知内驱力19. 利他主义20. 韦纳21.避免失败者22.阿特金森23. 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24. 生理需要25. 趋近或接近26.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27. 学习动机28. 行为29. 自我强化30. 避免失败31. 替代性强化32. 中等33. 替代性强化34. 诱因35. 赢得同伴的赞许36. 学习期待37.高尚的和低级的38. 学习行为39. 惩罚40. 成就动机41. 问题情境42.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43. 运气好坏44. 成败归因理论45. 归属和爱的需要第五章学习的迁移一、单项选择题1.C2.B3.C4.B5.B6.C7.A8.A9.A10.C11.B12.C13.A14.A15.D16.A17.D18.C19.C20.B21.C22.A23.D24.A25.A26.C27.B二、填空题1.集体2. 水平3. 一般4. 教学程序5. 学习迁移6. 正迁移7. 迁移8. 共同要素9. 内在关系10 社会交互作用11. 一般迁移12. 认知结构13.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14. 量杯15. 加特纳16. 正迁移和负迁移17. 顿悟18. 一体化19. 安德森20. 负迁移21. 自下而上22. 自上而下23. 概括化24. 关系25. 认知结构迁移26. 教学程序27. 障碍28. 能力与品德转化29. 一般迁移30. 迁移31. 负迁移32. 一般迁移33. 关系转换说34. 有条件35. 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36. 潜在的37. 教授学习策略38. 基本39.教学程序第六章知识的学习一、单项选择题1.C2.B3.A4.D5.B6.D7.B8.B9.D10.D11.B12.D13.B14.C15.D16.C17.D18.A19.A20.B21.B22.C23.B24.C25.C26.A27.C28.C29.B30.A31.D32.C33.B34.A35.C36.C37.A38.C39.B40.D41.B二、填空题1.派生系属学习2.同化3. 感性概括4. 1505. 感性知识6.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7. 瞬时记忆8. 主观表征9. 陈述性10. 心智技能11. 概念学习12. 知识的学习13. 知识学习14. 过度学习15.辨别16. 工作记忆17. 变式18. 概括19. 观察能力20. 感性概括21. 理性概括22. 正例23. 正例又称肯定例证24. 反例又称否定例证25. 命题26.并例结合学习27. 直观28. 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29. 程序性知识30. 痕迹衰退说31. 组合律32.命题学习33.派生类属34. 相关类属35. 并列结合学习36. 知识获得37. 知识的学习38.直观39. 优于40. 活动律41. 创造能力42. 概念学习第七章技能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A2.C3.B4.D5.D6.C7.A8.B9.A10.C11.C12.C13.C14.A15.C16.C17.D18.D19.B20.B21.C22.B23.D24.D25.D26.D27.A28.A29.B30.C31.A32.A33.D34.D35.C36.C37.D38.B39.B二、填空题1.断续性操作技能2. 调节3. 内部反馈4. 内部言语动作阶段5. 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6. 同时性7. 原型定向8. 自我调节机制9. 结果反馈10.操作技能11.粗放型操作技能12. 前提条件13. 有关操作动作本身14.自动化15. 认知16. 练习17. 程序性知识18.分散练习19.操作整合20. 图式21.内化22. 程序性23. 操作24.联结阶段25. 原型操作26. 模糊性27. 外部反馈28. 物质与物质化阶段29. 展开性30.稳定31. 智力32. 原型定向33. 动作技能34. 开放型35. 操作定向36. 动作方式37. 实际动作38. 概括化39. 动力定型40.动作概念第八章学习策略一、单项选择题1.A2.D3.B4.B5.D6.A7.B8.B9.A10.D11.B12.B13.A14.C15.D16.A17.A18.D19.A20.B21.B22.B23 .B24.B25.C26.A27.B28.A29.C30.B31.D32.B33.D34.A35.D36.A37.C38.B39.A40.B41.B二、填空题1.内化性原则2. 精细加工策略3. 弗拉维尔4. 差5. 系统结构图6.复述策略7. 认知行为8. 调节策略9. 随意识记10. 倒摄抑制11.近位效应12. 特定目标13. 练习14. 元认知15. 知识和概念16.学习方法17. 预测18. 元认知策略19. 列提纲20. 个人作为学习者21. 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22. 低23. 制定认知计划24. 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25. 深层加工26. 生成性学习27. 陈述性28.双向表29.提问30.复述策略31. 元认知策略32. 时间管理策略33.整体识记34. 模式再认35. 无意识记36.有意识记37. 心理想象38. 系统结构图39.流程图40. 元认知41.阶段性42. 能动性43. 扩展与引申44. 资源管理策略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一、选择题1.A2.D3.A4.B5.B6.D7.C8.D9.C10.A11.C12.D13.A14.B15.A16.D17.A18.D19.D20.B21.C22.C23 .A24.D25.A26.C27.A28.D29.B30.B31.A32.B33.B34.D35.C36.C37.C38.A39.D40.D41.D42.C43. A44.C二、填空题1.创造性2. 间接经验3.问题的变式4.问题空间5. 数量6. 验证假设7.个性8.新奇独特的9.已有的知识经验10.起始状态11.苛勒12.无结构13.由内而外14.家庭15.发现问题16. 提出假设17.独创性18.类似的创造19. 互为因果20. 给定的条件21.常规性解决问题22.深层特征23.无结构问题24.发散思维25.聚合思维26.把大目标分成子目标27.头脑风暴训练28.功能巩固29. 启发式30.好奇心31.表征32.知识之间的有机XXX 33.明朗阶段34.序列性35.定势与功能固着36.问题情境37.杜威38.功能固着39.创造性40.已知条件41.动物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1.C2.C3.D4.B5.D6.D7.C8.B9.A10.A11.D12.A13.B14.B15.C16.B17.C18.A19.B20.B21.C22.A23. B24.A25.D26.C27.A28.A29.A30.A31.D32.D33.B34.B35.C36.B37.B38.C39.B40.B41.B42.D43. D44.C45.A46.B二、填空题1.情感成分2.心理特征3.道德认识4.道德信念5.直觉的道德情感6.道德情感7.行为习惯8.他律道德阶段9. 后习俗水平10.惩罚服从取向11.遵守法规取向12.社会契约取向13.自律性14.内化15.社会关系16.邦杜拉17. 同伴群体18.道德行为19.想象的道德情感20.态度定势21.内心体验22.他律道德23.个体与环境24.伦理道德25.认识与体验26.自觉性27.模仿28.态度与品德29.外在压力30.品德不良行为31.内部准备32.能力33.行为34.道德观念35.依附性36.自觉纪律37.道德观念38.先他律后自律的循序渐进39.榜样示范40.自我中心41.心理倾向42.规范要求43.实践活动理论44.社会参与经验45.自我认同46.对人性的尊重47.观察学习48.赞赏阶段49.教育50. 三四51.社会52.少年53.个体与环境54.他律道德55.动机56.自觉行动57.心理准备58.掌握程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D2.C3.A4.D5.B6.D7.D8.A9.C10.A11.C12.C13.C14.B15.B16.A17.C18.C19.A20.B21.D22.B23.C24.C25.A26.B27.A28.A29.C30.C31.B32.B33.B34.B35.A36.A37.A二、填空题1.强迫观念2.抑郁症3.辅导关系4.强迫行为5. 澄清6.系统脱敏法7.积极关注8.健康模式9.项目检核表10.评估性会谈11.观察法12.神经性厌食症13.人的潜能14.道德15.标准化16.封闭型17.人格测验18.心理困扰19.心理状态20.寻求发展21.注意缺陷22. 压力应对23. 焦虑症24. 健康的心理25. 创造力测验26. 人际关系27. 倾听28. 心理潜能开发29. 心理素质教育30.生活辅导31. 学科渗透32.学会生活33. 主题参与模式34.确定主题35. 课堂组织环节36. 心理健康概念37. 代币奖励法38.间歇39. 儿童情绪障碍40. 教育治疗41. 正常42. 心理健康水平第十二章教学设计一、单项选择题1.B2.D3.C4.B5.A6.A7.A8.A9.A10.C11.C12.C13.C14.D15.D16.B17.B18.C19.C20B21.A22.C23.D24.B25.C26.D27.B28.C29.D30.A31.A32.A33.A34.B35.A36.B37.A二、填空题1.测量2. 指示教学目标3.讲授教学4. 最终目标5. 综合6. 课堂社会环境7. 学生的起始状态8. 选择教学的策略9. 教学方法10. 自身的学习11. 教学测量和评价12. 行为主体13. 概念和原理14.课堂问答15. 布卢姆16. 价值体系个性化17. 以学生为中心18.功能原则19. 学生学习特点20. 可测量21. 教与学22.用自己的话23. 教学方法的选用24. 习惯化25. 具体教学目标26. 分工合作27. 关系28. 概念化心向29. 视听辅助30. 教学目标31. 眼神和表情32. 经验锥形33. 给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34. 动作技能35.预期36. 时间37. 记忆38. 领会39. 接受40. 兴趣41. 行为特征42. 目标陈述43.心理定向44. 教学材料45. 符号表征第十三章课堂管理一、单项选择题1.C2.B3.B4.A5.A6.B7.D8.C9.B10.B11.D12.D13.B14.A15.D16.B17.B18.A19.D20.C21.B22.B23.C24.B25.B26.A27.C28.D29.B30.D31.A32.D33.B34.A35.D36.A37.C38.A39.D40.A41.A42.A43.C44.B二、填空题1.传递信息2. 维持3. 反馈4. 学习情境5. 学生座位的分配6. 非正式规范7. 扰乱性8. 合作9. 行为不当10.监督式领导11. 非正式群体12. 人际关系13. 被他人评价的意识14. 对抗的15. 暗示16.民主型17. 课程表的编制18. 课堂情境19. 态度的相似性20.教学结构21. 任务22. 教师的领导方式23. 情绪型24. 相互影响阶段25. 软环境26. 交往27. 群体规范28. 人际关系29. 失控的气氛30. 联合群体31. 合作与竞争32. 非语言符号系统33. 有意忽视34. 预防35. 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36. 体贴37. 25~40人38.社会惰化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评估一、单项选择题1.B2.C3.D4.A5.D6.A7.C8.B9.A10.D11.D12.A13.D14.C15.C16.B17.D18.C19.D20.B21.A22.C23.D24.D25.B26.A27.B28.D29.A30.B31.A32.D33.B34.D二、填空题1.有限制的问答题2. 描述并分析3. 直接测验4. 总结性评价5. 预测和评价6. 总结性评价7. 行为检查单8. 区分度9. 相对标准10.鉴别能力11. 非测验性12. 主观题13. 诊断性评价14. 晕轮效应15. 学习结果16. 观察17. 客观性18. 标准参照评价19. 问题解决题20. 教师自编测验21. 陶行知22. 反应选项23.非正式评价24. 行为和结果25.标准化成就测验26. 匹配题27. 教学方法28.等级制29. 技能30. 开放式论文31. 正式32. 自我参照评定33.标准第十五章教师心理一、单项选择题1.C2.D3.B4.C5.B6.B7.C8.B9.A10.D11.A12.C13.C14.A15.D16.D17.B18.D19.B20.D21.D22.B23.A24.B25.D26.B27.D28.C29.D30.B31.B32.D33.C34.A35.D36.D二、填空题1.良好品质2. 期望3. 主要步骤4.行为5. 灵活性6. 心理辅导者7.能否自觉关注学生8. 年龄阶段特征9. 组织化10. 预见性11. 练习12. 语言表达13. 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14. 组织化观摩15. 组织化16. 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17. 课时计划18. 课堂中发生的细节19. 认知特征20. 皮革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效应)21. 经验+反思=成长22. 反思日记23. 关注情境24. 自我指向型25. 自我强化26. 民主的管理风格27.角色信念28. 教师威信29. 人格影响30. 微格教学31.布朗32. 专家33.学生的行为34. 完善的技能训练35. 科顿36. 才能37. 微格教学38. 个体性39. 策略40.关注生存。
教育心理学 课后答案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里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确定这一内容为本学科研究对象的理由包括:第一,它反映了教育的本质;第二,它反映了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第三,它反映了当代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第四,这一研究对象的确定,有利于与其他心里学分制的研究对象进行明确区分。
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体系包含三部分:学习者的心理、学习心理及其应用、教学和课堂管理。
2.试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开创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19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政治经济的发展,普及教育的改革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在这种背景下,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教育要依靠心理学”。
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进行了心理与教育相结合的尝试。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它标志了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2.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和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
如桑代克的联结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格式塔的顿悟理论、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等。
尽管行为主义的范式占统治地位,但是各理论流派之间的分歧很大,各种教育心理学的出版物的内容体系差异极大,这表明教育心理学还没有成为一门成熟的、独立的学科。
3.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20世纪60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从行为范式转向认知范式。
主要研究人员有加涅、奥苏伯尔、布鲁纳、罗杰斯等。
80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总之,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开始趋于集中,大多是围绕有效教和学而展开,这表明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全)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材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D、3.B、4.C、5.D二、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学与教所涉及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简答题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1)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2)学习心理(3)教学心理(4)评定与测量(5)个别差异(6)课堂管理(7)教师心理2.请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2章: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选择题:1.A、2.D、3.B、4.B、5.D 6.B 7.C二、填空题:1.成熟;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成熟和学习;3.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4.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5. 掌握型、理解型、人际型、自我表达型三、简答题1.什么是关键期?答: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关键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2.最邻近发展区?最邻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水平之间的差异。
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是: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教育者不仅要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还要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课后简答答案
教育心理学课后简答答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简答题1.简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答: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2.说说学与教的过程的模式答:(1)学习过程。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3.当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1.研究取向日趋全面,关注教和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2.关注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3.注重实际教学中的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4.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测量以及个别化教学研究继续受到重视5.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将逐步完整化、系统化,进而有一个比较统一的体系。
二、辨析题1.教育心理学重在揭示教育教学条件下的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应用,为课程和教学设计提供心理学依据答:正确。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又分支,为课程和教学设计提供心理学依据2.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答;错误。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并不是一般心理学在教育中的运用它是应用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运用3.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它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学。
答:正确,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学4.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科学内容答:错误。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一、简答题1.简述皮亚杰理论中6-12岁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答:6~12岁小学生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特点主要有:1思维发展达到守恒:2.思维发展已经摆脱了自我中心:3.能够掌握包含的概念,理解总类和子类之间的关系:4.思维活动月有序列性,能够将物体从小到大或从多到少排序:5.思维活动不再受知觉到的事物形象左右,能初步对事物内隐的实质作出反应。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学前教育心理学主编李小融第一章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名词术语1、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蒙台梭利:玛丽亚·蒙台梭利(187-1952),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以所从事的医学心理学背景研究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并于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3、直接教学方案:1960S,贝雷特和英格曼依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原则,创建了贝-英学前教育学校,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了直接教学模式。
4、观察法:是学前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他进行了解。
5、调查法:调查法与观察法不同,她不是直接观察被试者进行某种心理活动时的表现,而是通过其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6、实验法:学前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假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7、个案法:临床个案法是对教与学的个案做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问答1、谈谈学前教育心理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答: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你是如何理解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的?答:萌芽阶段:18世纪至20世纪40、50年代,该时期学前教育心理学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贝尔、意大利的蒙台梭利。
(二)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各种学前教育方案层出不穷。
(三)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前教育心理学由一个研究领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新编》—李小融版
《教育心理学新编》—李小融专业代码:00442 四川教育出版社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李小融)911章节习题
第九章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一.单选1、女生的学业成就或考试成绩优于男生的阶段是()A小学阶段 B 初中阶段C高中阶段 D 大学阶段2、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分以上者被称为()A禀赋优异儿童 B 智能不足儿童C学习困难儿童D 情绪困扰儿童3根据世界保健机构对智能不足儿童的分类,智商在25-39之间的儿童属于()A轻度B中度C重度D深度4常常不自觉地静默端坐,因而对外界刺激缺乏适当反应得儿童属于()A禀赋优异儿童 B 智能不足儿童C学习困难儿童D 情绪困扰儿童5、过度焦虑,非常敏感,肌体紧张,行为古板,孤单,不善交往或心神不定等属于哪类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A禀赋优异儿童 B 智能不足儿童C学习困难儿童D 情绪困扰儿童6、研究认知风格最著名的心理学家是()A西蒙 B 威特金C苛勒D卡根7一般说来,认知风格中独立性者更感兴趣的学科是()A文学B数学C历史 D 法律8 以下思维活动中,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最早关注的研究是()A求异思维B求同思维C发散思维 D 聚合思维9 ()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认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心理类型,内倾的和外倾的A苛勒B西蒙C荣格D马斯洛二,名词解释1.禀赋优异儿童2智能不足儿童 3 学习困难儿童4情绪困扰儿童5认知风格三,论述题1.试述智能不足儿童的教育目标第十章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中心原理1.课堂心理气氛主要有三种类型,积极的,消极的,与()A沉默的B对抗的C安静的 D 活跃的2 下列不属于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A分析教学对象B制定教学目标C选用教学方法D掌握教学内容3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办法,加以实施并由此进行评价和修改,直至或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设计工作的()A系统性B具体性C灵活性D变通性4PSI系统是由下列哪位心理学家开发的()A荣格B凯勒C马斯洛D科尔伯格5围绕某学科内容中的一个课题或单元的教学设计得学习包括是()A录音练习册B多媒体学习包C自学课件D导听教学()二名词解释1课堂心理气氛 2 课堂问题行为3 民主式领导4 教学设计 5 凯勒计划6 自学课件三论述题1论述教学设计工作的基本要素及组成部分2怎样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第十一章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定1.给一个班学生一项100个题目的测验,其中一位得了70分,他的测验分数是一种()A测量B测验C评定D评估2 在各类学习评定中,一般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进行的,目的在于了解学习结果,探究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便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的是()A配置性评定B形成性评定C总结性评定 D 综合性评定3 下列测验方法中,不可能由教师或学校自行编制的是()A论文式测验B客观测验C标准测验D心理测验4一个实足年龄为10岁的儿童,如果他的智龄是12岁,其智商是()A120B84C83D1005教学过程中的测量,主要借助的方法是()A观察B测验C访谈D实验6 在测验是想被测者提供一些模棱两可的刺激,让她在不受刺激的情况下,自由作出自己的反应得测验方法是()A自陈人格测验B价值测验C行为观察D投射人格测验7“现实-满意等级量表”是由下列哪位心理学家设计得()A加涅B多伊尔 C 卡姆雷D爱德华8 教师对学生学习评定由于受学生某些特征之间的相似性而给予同样的评分的倾向是()A宽大误差B集中趋势C逻辑误差D对比误差二名词解释测量测验评定效度信度论文式测验标准测验智商三论述题1试述教师应具备的测量与评定的知识和能力2怎样编制一个综合学习评定量表。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有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一、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科学,诞生于()。
A.19世纪中叶B.19世纪初C.20世纪初D.18世纪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学习心理规律B.学与教的心理规律C.教学心理规律D.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心理学家()。
A.布鲁纳B.桑代克C.维果斯基D.马斯洛4.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调查法C.行动研究法D.实验法5.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指的是()研究原则。
A.客观性B.系统性C.理论联系实际D.教育性二、6.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是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的。
A.皮亚杰B.布鲁纳C.桑代克D.斯金纳7.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的儿童的认知发展处在()阶段。
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形式运算D.具体运算8.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他认为()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A.学前期B.学龄期C.青年期D.成年早期9.皮亚杰认为,当儿童已经掌握了口头语言,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时,儿童的认知发展则处在()阶段。
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10.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
A.学前期B.学龄期C.青年期D.成年早期11.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认知风格是()。
A.场依存性B.场独立性C.冲动性D.沉思性12.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C.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D.最新获得的能力三、13.下面哪种情况不属于心理学中对学习的定义()。
A.学解算术题B.手碰到火后马上缩回C.学习游泳D.小孩害怕打针14.学习不是建立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在头脑内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属于()的观点。
教育心理学课后答案
第一讲教师职业心理的发展一、填空题1、教室职业生涯发展的三个阶段是: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发展关注阶段。
2、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有:外职业生涯目标和内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3、专家型教师成长的规律有:系统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观摩、从事科学研究、自觉教学反思。
4、“高原现象”原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用来描述在学习尤其是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退步现象的一个概念。
5、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是: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
二、单项选择题1、大多数教师在从教一年后,开始关注“如何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教学质量”等。
这一阶段的教师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A)A.任务关注阶段B.自我关注阶段C.发展关注阶段D.生存关注阶段2、教师对职业生涯中的外在需求的表现是(A)A.外生涯发展目标B.内生涯发展目标C.教学校能D.高原现象3、教师个体自身要达到的职业成熟是(B)A.教学效能B.内生涯发展目标C.外生涯发展目标D.高原现象三、名词解释1、教师职业生涯答:是指一个人一生在教师职业岗位上所度过的、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连续工作经历。
2、自我效能感答:是指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的主观判断与期望。
对教师来说,指的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就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和感受。
3、高原现象答:原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用来描述在学习尤其是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退步现象的一个概念。
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中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非常小的一种现象。
4、职业倦怠答:是指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是,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四、判断分析题1、专家型教师就是有教学专长的教师。
答:错。
专家型教师对教学情境进行准确的分析并具有很强的教学监控能力;教学具有灵活性并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具有较强的反省意识和出色的教育科研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资料整理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答: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
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个要点: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
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只有弄清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识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它以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为核心)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有哪些?答: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主要包括: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学习的基本理论;各种类型的学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3、学校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及其教学论有何关系?答:学校教育心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加教育实际的例子,否则便没有存在的理由。
学校教育心理学要利用普通心理学所揭示的关于人的心理的一些普通规律,但有自己专门的对象和理论体系。
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特征出发.然而,学校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儿童年龄特征这一重要因素对学校中学与教的影响,目的是为了解决学与教的性质、过程和结果这一特殊的中心问题。
学校教育心理学也不同于教育学及其教学论,虽然它们都要涉及教师和学生,学与教等方面的问题,但各自的出发点、范围和方法都有不同.教育学及其教学论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根据学与教过程的实质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去创造适合的学校和社会条件的问题;学校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从学与教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个体心理性质及其发展变化方面,从微观和中观的角度去研究学与教问题。
4、你认为教师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答: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历程。
从1903年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三个阶段。
初创阶段:(1903年到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的理论占统治地位,强调教育测量和统计分析以及学科心理的研究。
过渡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庞杂,广泛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但并未出现真正的突破。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
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提出各自有代表性的学习理论,开始形成了完整的现代教育心理学体系。
主要有美国的布卢姆、布鲁纳、奥苏贝尔、安德森;苏联的加里培林、赞科夫。
6、简述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学科教育心理学发展呈下列趋势: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认识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问题。
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
7、简述学校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观察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临床个案法。
研究方法的选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的性质.基础研究,要求研究者有极高的思辩能力,并能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中间性质研究,多半以自然实验、经验总结和调查为主;至于应用研究,临床个案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观察法和自然实验法都可能经常运用.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1、怎样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学校教育、教学和课?答:从心理学角度看,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就是要塑造或改变学生个体的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
所以,学校教育实质上是学生自己去领会、巩固、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具有独立地选择和决断问题的认识及行为能力的过程。
心理学角度看,可把教学看作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心理学角度看,课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它包括三个要素:即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
2、举例说明正式学生群体和非正式学生群体?答:正式学生群体指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队组织、学生宿舍的寝室等。
非正式学生群体指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如班级中的“团伙”。
3、怎样使用社会测量法了解学生非正式群体?答:首先,填写调查表(问卷)。
其次,按调查结果,制作矩阵表;根据矩阵表,绘制网络图。
根据网络图,联系多的几人之间就是非正式群体,其中群体中联系最多的一人是“小头头”.4、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非正式学生群体?答:态度认识:承认它,了解它,研究它,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避免出现破坏性的不良后果。
对待原则: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的素质;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学生成员的工作,特别是做好其“领袖"人物的工作,以限制其消极作用:争取转化为发挥积极作用。
对于破坏性的学生中的“团伙”,要坚决予以拆散,不能允许存在。
当然,对此也要讲方式方法。
5、怎样理解罗森塔尔效应?答:罗森塔尔效应本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作用引起的。
当教师总是把自己的期望传达给学生,从而在学生的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
因此,教师应该坚定地相信学生,相信他们一定能学会,只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准备状态,只有教师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教学。
6、试分析教师管教学生的失误?答:教师管教学生的失误主要表现为:对学生言行的要求不当;以大量繁琐的重复或无效的活动取代有效的学习;过高估价奖励和惩罚的作用;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7、你认为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有哪些?答: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教师就应具备一定能力,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掌握教学内容,提出和贯彻教学目标,理解、分解和表述教材,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并表现出一定的教育教学机智。
表现在情感和意志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品质: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要有耐心和信心;乐观、活泼的性格;公正不自私。
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清晰地描述、指示和说明;常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只用一二种方法;热心研究所教学科和学生,并通过有力的讲演、姿态和眼神表达热情;说服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并不仅是依赖自己讲演的技巧;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使学生知识教学目标是重要的,知道学习是严肃的事情;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花在学术性材料上,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常用结构式评论组织、介绍和明确诸多教学活动;站在不同认知水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定)上提出问题并给予解释;较少采用否定性的批判性方式;指定难度适当的材料。
(美国罗森夏和弗斯特)理解学生:理解学生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多方面的能力组合,它是教师个人的人际关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许多相互关联的品质所构成的,包括虚心、敏感、移情作用和客观性。
虚心就是人际关系中,坦率和包容地对别人的言行持一种善于公开接受的态度,不抵制,也不因先人之见而评判它们.敏感性指教师准确合理地理解学生,能很敏感地觉察学生的困难、情感或需要,并作出适当的情绪反应。
移情作用使学生将心比心,使教师从主客观两方面洞察学生。
客观性即尊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有效交际.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交往,主要表现为精通他与学生所共同使用的语言。
语言要具有充分的词汇、合乎逻辑的与清楚明确的说话方式,还具有以学生最理解的语言传达思想和意义的能力;有效的交往的另一方面是期望言语将对接受者发生什么效应,预先知道自己的言词的结果;为了使课堂交往富有成效,必须对合适情境中的合适的人使用合适的字眼。
理解自己。
理解自己不仅包含有认识自己之意,还包括要掌握别人之所知与自己之所知的关系的意思。
教师可以通过调节自己而维持心理平衡。
了解自己的需要,尤其是取得成就和自尊的需要。
(美国盖奇提出,优秀教师的品质和表现为:利用优生的优点和一般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愿意花时间去理解作为人的学生;较强的组织能力;幽默;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件好事;对所教学科充满热情;公正;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负责任的;用可被学生理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8、你认为教师角色的主要心理特征有哪些?答:我国教师具有以下心理特征: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观察锐敏,善于了解学生。
9、你认为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正常的课堂交往?答:课堂交往是一种人际沟通。
它是一种正式交往;也是种代际交往;更是“一对多”式的交往.因此,在课堂交往中,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坚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原则:不要把教师的需要解释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偏见;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师生交往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
具备胜任教学的条件:对所教学课题胜任;应被学生视为可靠的、一致的、有预见力的乐于助人的人;在讲授的可懂度、说服力和生动性方面可以接受;讲授热情、目的明确、态度友好而坦率;有接受反馈的愿望,乐于接受意见;讲话的速度不要太快或太慢,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要有提问技巧。
掌握课堂师生交往的技巧:采用一种以上的方法,以加强信息强度和清晰度;用第一人称表达思想和感情,使信息简单和直截了当;使信息具体和完整,让学生理解你的标准;注意使用非语言的手段;鼓励学生的思考性倾向并作出适当的反应;采用小组讨论,使学生避开心理障碍而交流思想情感;掌握“倾听”和应答的技巧。
排除课堂交往障碍:排除课堂语言障碍;排除课堂交往的心理障碍;排除角色地位障碍;排除交往技能障碍;排除课堂结构障碍.第三章教学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1、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应支持的普遍价值观。
答:承认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人权;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宽容态度;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精神;事业心;创造性;尊重男女平等;思想开放迎接变革;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要有责任感。
2、简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的主要支柱。
答:学会认知.把相当广泛的常识与少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结合起来.学会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