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班孩子在玩中学数学庄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小班孩子在玩中学数学
[摘要]:
我国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幼儿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新《纲要》也明确提出了要重视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重视数学学习生活化、游戏化的教育思想。《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也非常强调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概念,注重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的信息,支持和鼓励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
[关键词]:
兴趣生活化游戏化玩中学、学中玩
幼儿园数学教育应在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所以,数学教育应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对于年龄小的小班幼儿来说,更应该注意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注重在数学活动中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特点,让小班幼儿在生活中,在玩中学习数学。让小班幼儿在玩中学数学,它进一步强调数学教育的游戏性、操作性、趣味性和直观形象性,是把抽象的数学关系用科学的方法转化为幼儿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游戏和操作活动,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丰富的知识、积累经验。
要让小班幼儿愉快地在玩中学数学,主要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在设计创设的游戏、情境中玩数学。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它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活动,能让幼儿自愿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产生满足愉快的情绪体验。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同时小班幼儿又是具体形象思维,很容易就进入一定的情境,信以为真。在数学活动中,设计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能吸引小班幼儿自觉自愿地“玩数学”,而不是一种强迫。
浓厚的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与源泉。教师在数学活动中,要顺应幼儿好奇、好动的天性,以“境”引路,以“趣”导航,设置丰富、形象、熟悉的场景,设计各种有趣的游戏,充分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产生内驱力,在愉快自在、没有负担的“玩”中学习数学,获取经验。如:在理解图形的活动中,我采用了“青蛙跳
水”的游戏,在户外用彩带把小池塘分别布置成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不同形状的池塘,请小朋友们带上挂饰扮小青蛙,一边做着有趣的动作,一边朗诵好玩的儿歌《小青蛙》——“小青蛙,呱呱呱,XX(三角/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形,是我家,扑通扑通跳回家。”“小青蛙”们听见是什么形状的池塘就跳回相对应形状的家。随后,我又采用小青蛙造房子的游戏,请小朋友们按青蛙妈妈的要求捡池塘里相对应形状的石头一起分别拼贴出圆石头房子、三角形石头房子等。有了这种情境的创设和角色的扮演,小朋友们对游戏很感兴趣,很快就进入情境,参与性很高,既在玩中分辨了图形,又获得了满足与快乐。在理解图形的系列活动中,我还创设了“欢迎小动物做客”的游戏情景,采用了“请客人吃图形饼干”的游戏;还在游戏时间让孩子们玩“拼拼乐”的游戏(让幼儿用大大小小各种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形拼贴出自己喜欢的物品)。通过这些情景的创设和游戏的设计,充分调动起了孩子们参与的兴趣,让孩子们在愉快的玩中与各种大小各种形状的图形充分接触,在愉快地玩中充分感知、区分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二、在丰富、恰当的材料操作中玩数学。
新《纲要》中指出:要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使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实行探索、学习提供活动的条件。根据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幼儿学习数学始于动作。数学是一门比较复杂、较抽象的学科,很多数学知识单靠老师的讲解演示,幼儿很难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幼儿是在具体的操作练习的动作基础上实行理解、建构数学知识的。操作材料的提供是孩子是否能在数学活动中“玩”起来的基础和条件。所以,对于年龄尚小的小班幼儿,为每个孩子提供丰富且恰当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尽情地玩中感知数学理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1、在丰富、具趣味性、直观性的材料操作中玩数学。
小班幼儿属于具体形象思维,比较容易被直观形象、色彩鲜艳、新奇的操作材料所吸引。根据这个特点,要想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想玩、乐意玩就在必须根据游戏、情境的需要提供丰富多样、色彩鲜艳、有新鲜感的材料。如:在“1和很多”、“点数数”、“按数取物”的数学活动中,就要设计各种有趣的游戏并根据游戏提供各种不同种类、色彩漂亮的材料。——在这些活动中能够采用“小猫钓鱼”、“小兔采蘑菇”“小熊找食物”、“小老鼠奇奇的玩具”等游戏,并提供比较漂亮鲜艳的小鱼、蘑菇、萝卜、青菜、水果、饼干、小动物块、花、串珠等各种形式的材料。每次采用不同的游戏,用不的材料操作这样就能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就能让幼儿真正愉快地玩起来。而每次都单一地
用重复使用同一种材料,老是用圆圆片当饼干数来数去,则很难让孩子愉快地玩起来。
2、在多变的材料操作中玩数学。
老师对于数学活动材料的提供、表现要根据数学活动内涵具有外部的变化性,这样才能让孩子玩数学的过程富有挑战性,孩子玩得更有兴趣、更有意义。
在数学活动材料准备过程中,老师有时容易不加思索地提供某一种特征完全相同的材料,如:三角形全是正三角形,长方形全是同一样式大小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当然,老师在准备时可能相对容易一些,但因为老师准备前欠周全的考虑,对问题质疑不够,会直接导致孩子对数学知识内涵的误解或片面理解,不能理解其最本质的特征。同时也会因为难度不够,孩子会觉得简单,失去“玩数学”的兴趣。
如:在进行“小小魔术师”中“三角形”的图形认识活动中,我就发现,孩子们比较容易接受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这种形状,他们会很肯定地确定这就是三角形,但面对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三角形,他们就会显得困惑或是直接否定。如果老师只提供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孩子们在活动中就会觉得得太简单,一会儿就没兴趣了。这时就需要老师在考虑提供材料时要让材料富有变化性,提供的材料要造成与幼儿认知上的冲突,让幼儿充分地质疑、思考,这样才能在游戏操作中发现其本质特点和规律。于是,针对孩子出现的困惑,我又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提供了大大小小各种不同种类的三角形让幼儿在“小动物分饼干”的游戏中看一看、摸一摸,分一分充分进行感知;又在“小小魔术师”的游戏中,让孩子通过找一找、画一画的方式,为小魔术师找出所有的三角形,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这一次,难度加大了,孩子们兴趣高了很多,刚开始,孩子们很疑惑,犹豫不定,只找出了其中一个,但在不断的游戏、老师的反复提示、引导中,孩子们渐渐了解,哦,原来象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这样的也是三角形,终于,很多孩子为所有的三角形都涂上了颜色,也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的最本质特点。在这次的活动中,孩子们玩的兴致很高,玩得也更有意义。再如:在一一对应比较多少的数学活动中,孩子们往往容易凭视觉印象简单地就认为长的、摆得开的就一定多。如果老师在材料呈现时,考虑到材料的多变性,能注意从排列间距、排列形状(错开排、按各种图形排)等方面考虑多一些,呈现方式多样化一些,就能使问题更突出,也更能充分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更能引发孩子的思考。也许刚开始,孩子还是会简单地凭视觉判断,但在反复多次的玩(尝试)之后,孩子就会渐渐知道不能光凭感觉,要用一一对应或重叠放的方法真正的去比,这样才能比较出结果。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