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 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标要求: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材分析: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是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的第 2 课,本课在前一课学习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内涵、特点和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旨在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升华的;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通过高一的学习,对中外历史都有了大致了解。但学生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的具体史实不够清晰,对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了解较少,无法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运用时空定位,梳理佛教文化传入与融合以及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与融合的具体史实,了解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丰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

2、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认识中华文化在不同阶段对世界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素养。

3、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认识到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包容性;通过分析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的相关史实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意大利航天员在太空引用《兰亭集序》的相关视频

教师: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 2 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学习: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展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上座;生老病死;皆大欢喜;方便;世界;解铃还须系铃人;无事不登三宝殿;刹那.....

中国地图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地图册》第9页,2021年7月第1版,2021年7月第1次印刷

教师:这些词原本是佛教用语,现在为什么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使用的词语,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教材P8,同时概括指出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国的?有何影响?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与融合

1.过程: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战乱频繁;加上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有意提倡,佛教逐渐盛行。伴随着佛教的盛行,佛教逐渐同中国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

伴随着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在隋唐时期出现了很多佛教的宗派,但是影响最大的是合乎中国理论和习惯的禅宗,禅宗的出现意味着佛教本土化。

理学的出现,实现了儒学的再次复兴。佛教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佛教的中国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吸收、磨合的连续的整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不但没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彻底同化了外来宗教,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极具包容性。

2. 影响:

积极: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都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消极:佛教文化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西方文化的传入与融合

西方文化的传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明末清初,一是近代以来。

明末清初西学传入的表现:

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②明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

③《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④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人才到中国。

史料阅读:顺治帝十分钦佩汤若望的学识,他说:

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又能洁身持行,尽心乃事……俾知天生贤人,佐佑定历,补数千年之阙略,非偶然也。——《清史稿·汤若望传》思考:材料反映汤若望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从汤若望的事迹分析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有何作用和局限

通过《大清时宪历》的修成,表明中华文化在欧洲天文历法的影响下得到了发展但又从汤若望“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的遭遇,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艰难多变,呈现历史的复杂性,也说明了当时中国对西方的排斥态度。

教师:明末清初,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是不了解的,中国社会对西学是排斥的,直到 1840 年前后才逐渐发生变化。1840 年前后,发生了什么?

教师:19 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凭借着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地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最早的是林则徐,魏源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了《海国图志》一书,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魏源在该书的序言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后来,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学习西方的器物文明,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时,西学在中国不断传播,国内的先进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西方的社会制度较中国先进,开始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制度文明;辛亥革命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只学习西方的科技、制度是不够的,他们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中,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

中华文化在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促进了其他文明的发展。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早在公元前 4 世纪公元 3 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