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
〔一〕对亚洲影响——东亚文化圈
中华文化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造就了东亚文化圈。
同学小组合作,争论环节:通过阅读教材和PPT 补充材料来完成表格填写,进一步明确中华文化对亚洲地区产生的影响。
〔二〕对欧洲影响——中学西传
1.梳理教材,明确四大创造何时传到欧洲,有何影响?
2.通过一道选择题,了解孔子思想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思想带来巨大启示和影响。
伏尔泰等人对孔子的赞美,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
〔三〕对当今文明影响——沟通互鉴
依据PPT展现材料及所学,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主要价值。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瑞典 的
中国宫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 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日本学习、改造中国的饮茶 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唐 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 “和服”。日本的铜钱仿唐开元 通宝。日本平城京,也就是今天 的奈良,设计仿唐长安城,还有 日本的法隆寺建筑深受中国南北 朝建筑风格的影响。韩国首尔的 景福宫,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 的翻版,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 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为新思想的传播创造条件。
近代以来,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对国人产生了影响,其中,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渐为人们所 接受。民国初年,女性为争取参政权利,高举着“男女平等”旗帜,掀起了一场女权运动。这场 运动被称为“五千年来女权之曙光”。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 让女子受教育,培养妇女参政意识。但当时社会处于转型期,女子接受新式教育仍存在很大异议。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对西方
科学技术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 印刷术等四大发明传入中亚、 西亚及欧洲。对推动当地教育、 政治、商业等活动起了重要作 用。尤其是火药、指南针、印 刷术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马克思
材料14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 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 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 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 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活动3:据教材概括西学东渐的基本进程及其对中华文化
1.佛教中国化
的影响。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教案《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熟记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明朝的中外交流史实,还有利玛窦,徐光启等推动中国文化交流发展的人。
基本了解中国文化传播的顺序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理清中华文化传播的脉络,扩充知识,选修内容与必修内容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并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难点重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西学东渐难点:中华文化对世界发展的意义;三、教学方法本教案按照“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
大致为:“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史料分析——互动探究——感悟内化”,它是体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
四、课型、课时和教具课型:讲授型课时:40分钟教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东汉明帝晚上做梦,梦到一个放着金光的人,头上、背后都有光,在他的金銮殿前飞啊飞。
当时做到这个梦的时候就得到佛的加持,但他不知道这是佛,他觉得好舒服,所以心里念念不忘,上早朝的时候就把这个梦讲给群臣,太史官知识渊博说到,历史有记载,西方有大圣人,号之曰“佛”,身出金光,项背有光明,且记载说他的圣教,在一千年内会传到中国来,您梦到的可能就是这位西方圣人,“佛”!皇帝听后,就派了十八位大臣出访西域,去天竺国迎请佛法。
这是很庞大的一个外交队伍哦,这么一批文官武将,浩浩荡荡,走过戈壁滩、丝绸之路,直达现在的阿富汗境内,过去这里属北印度地区,在中国古称“西域”,印度古称“天竺国”。
他们到达北天竺国时,遇到了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阿罗汉圣者,就迎请他们来中国。
他们带着经书、法宝,带着佛舍利,一行人再度浩浩荡荡地回来。
当时驮经的是清一色的白马,所以称“白马驮经”。
在中国建的第一座寺庙也叫作“白马寺”。
好啦,故事听完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佛教传入中国后到底怎么样了呢?中国的文化和外国的文化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好,让我们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1.课标要求: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2.重点分析:课标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明发展、世界文化交流、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本专题围绕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个中心主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两个视角,一方面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基因,是促进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另一方面突出中华文化在同外来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不断发展,极具包容性,同时又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其他文明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世界意义。
课标旨在培养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类历史的纵向与横向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国际视野。
3.教学重点: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4.教学难点: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新课导入】:通过古诗与方锦龙用琵琶弹奏世界各地乐曲的视频,体现琵琶是世界文化融合的产物,从而导入新课,点明主题。
中华文化既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又向外传播。
一、吸收: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传入中国1、过程(1)两汉: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讲述】:张骞出使西域期间(前138年——前126年,前119年——前115年),可能佛教也随之传入汉地。
海上航道与印度东海岸的黄支等地建立联系,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到过身毒(古印度)。
(古印度:身毒(汉《史记》);天竺(唐初统称))材料:相传,(东)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
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
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寻佛取经。
——整理自《洛阳伽蓝记》【讲述】: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
“寺”源于“鸿胪寺”之“寺”,后“寺”字成为中国寺院的泛称。
“白马寺”的出现标志着“寺”在中国有了“佛教的庙宇”的意思,随着时代的发展,“寺”也成了佛教建筑的统一称呼。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2.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②近代:西学进一步传入
中国近代文化是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冲突、互 相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其发展变迁与政治运动密切结合。
背景
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 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表现
层次 派别和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近代中国人 向西方学习 的渐进过程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中叶国仅洵存灶的《佛佛、教道、在儒中三国教古合代一的得独以统特传治寺播者庙的:原麻因醉》人民,维护统治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中国,日渐本土化 ①过程
一种外来文化传到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往往 一方面需要适应原有文化的某些要求而有所变形; 另一方面也会使原有文化因受外来文化的刺激而 发生变化。因此,在两种不同传统的文化相遇过 程中,文化的发展有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
器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地主阶级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对导思人想《们解编海关放译国注有书图世重籍要界志形启》势迪,作用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
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强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思考:近代中国 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派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主题:救亡资图产存阶级激进派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特点
历认思程识想::由由浅被入动深接无、受产由到阶表主级及动里选择的过马程克思主义
①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
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他们脱下僧袍,换上了儒服,通过与
儒家学者们谈天、辩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促进世界文明发展
1.东亚文化圈
在古代是以中国为主, 包括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 其主要特征包括,汉字表达 的种种文化模式,以儒学为 主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 中国佛教和至唐朝臻于完善 的律令制度。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是东 亚文化圈的形成时期,隋唐 是东亚文化圈的兴盛期,宋 元明是东亚文化圈的发展期, 清朝是东亚文化圈的瓦解期。
韩 国 首 尔 景 福 宫
唐鉴真和尚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仿唐建筑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进步
8世纪以后,造纸 13世纪火药经阿拉
术传入欧洲,促 伯人传入欧洲,粉
进教育、政治及 碎骑士阶层,推动
商业发展。
封建社会瓦解。
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 至欧洲,推动文艺复 兴和宗教改革,促进 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材料 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文化回馈”的历史现象: 某个文明社会从另一种文明那里学到了某些优秀的文化因素或先进的文 化成果,诸如科技、文艺、哲学、宗教等方面,然后历经磨合或适应而 融入本土文化,又经过千锤百炼而锻造成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明,此 时再将这些更出色、更成熟的文化硕果,回馈给整个人类文明世界。 ——摘编自张志刚《文化回馈:人类文明交流的新境界——以“佛教中 国化”为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在“文化回馈”现象上的 主要表现。
主张以开放 汤若望,德国科隆人,天主教 耶稣会传教士。1620年(明万历四
的胸怀会通 十八年)到澳门,在中国生活47年, 历经明、清两朝,是继利玛窦之后
中西文化
最重要的来华耶稣会士之一。汤若 望在顺治年间所受的恩宠与隆遇使
得天主教当时在中国的传播较为顺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优秀教学案例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1)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繁荣发展对国家民族的昌盛至关重要。
(2)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文化的发展,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音频等,为学生呈现生动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
2.提醒学生关注时事,关注当前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最新动态。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五、案例亮点
1.亮点一:情景创设丰富多样
本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问题情境、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历程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针对这一课程内容,本教学案例将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主要内容,以实用性为原则,运用人性化的语言,设计一系列符合教学实际的活动和策略,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世界意义认知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
(1)了解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历程,掌握主要传播途径和代表性事件。
(2)认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举例说明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4.亮点四:反思与评价全面深刻
本案例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既包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也包括同伴和教师的评价。这种全面的评价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亮点五:教学内容与过程紧密相连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与过程紧密相连,从导入新课到讲授新知,再到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围绕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展开。这种紧密相连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如仁、义、礼、智、信等,并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3.掌握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如丝绸之路、海外华人等。
4.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3.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演讲、辩论等,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6.跨学科整合,拓宽视野:
-结合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设计跨学科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中华文化,拓宽知识视野。
7.课后拓展,巩固知识:
-布置课后阅读和实践活动,如研究性学习、文化考察等,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究中华文化,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包括长城、孔子像、故宫、丝绸等具有中华文化象征意义的元素。通过视觉冲击,引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兴趣浓厚:学生对中华文化具有浓厚兴趣,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传播过程充满好奇心。
2.思维活跃: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对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提出自己的看法。
3.合作意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有利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4.表达能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强,但在逻辑思维和论证方面有待提高。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信念。
2.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认识到文化交流与传播对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文化知识,对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及其影响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1)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3)课后拓展:布置课后研究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方面,给予及时反馈。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一个中华文化传播的历史时期,分析该时期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传播特点和影响,要求不少于800字。
2.请学生从诗词、书法、绘画、戏曲等中华文化领域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世界影响,并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时间控制在5-10分钟。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导学案--高二下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火药
A.传入欧洲: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B.影响:推动了欧洲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
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指南针
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
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
动了运动和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知识拓展】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影响
二、传播: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对亚洲的影响
⒈汉字:
(1)公元前4——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2)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⒉儒学:
(1)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②清初:
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影响:只在极少数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
2.近代:西学进一步传入
(1)背景:
①19世纪中叶,随着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②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
(2)表现
①学器物
A.地主阶级抵抗派: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
B.地主阶级洋务派
措施
内容
结果
新式学堂
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
在北京设立,相继开设了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馆,还增设了天文算学馆。
A.传播内容变化:这一时期,
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
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
在国人面前。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华文化传播的意义和影响。例如,我可以让学生讨论中华文化传播对世界各国文化的贡献,以及其中存在的文化交流冲突和融合。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互动和合作,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我会引导学生回顾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传播途径和影响,让他们总结中华文化传播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5.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传播途径和影响等方面,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中华文化,使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让他们共同完成一些任务和项目。例如,在讲述中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我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探讨中华文化在该地区的影响和发展。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提高对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播的理解。
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认识到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中华文化传播的过程是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意识。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我会通过讲解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我还会通过讨论和分析中华文化传播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性,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意识。此外,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
7.作业设计: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如让学生撰写中华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案例分析报告,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8.拓展阅读:推荐与中华文化相关的书籍、文章,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
2.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尊重文化差异,树立平等、包容、互鉴的文化观念。
3.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化是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讲解与互动:以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提问和发表见解。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认识到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对中华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充满好奇,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然而,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接纳度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本章节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与文化自信。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了解世界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接纳与融合,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在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的中华文化元素。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3.明确本课教学目录,并引导学生利用学历案读一读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快速进入课堂情境。
3.学生带着目标学习,才能有的放矢。
自主合作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结合学历案及小组讨论预习结果,思考以下问题并给出答案:1.吸收融合古印度佛教的过程及影响?2.西学东渐分为几个阶段?表现?中国应对的表现?3.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亚洲?对欧洲?)1.独立思考问题2.小组检查作业并互相评价3.小组合作解决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规定的5分钟左右时间里,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核对并互评学历案课前预习案部分,并打分。
这一环节学生基本可以把课本上能找到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掌握,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方面的历史核心素养。
此阶段是独学到组学的过程。
展示质疑请同学们根据小组讨论评价结果,选出代表“我展示我补充我纠错我质疑”。
学生自我展示、质疑、补充、纠错此环节为群学环节,学生代表回答问题的同时,也是其他同学学习的过程,中间有思考有评价有质疑有补充,从而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掌握和理解。
体现学生主体,并对自主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过程性评价。
点评提升训练巩固1.强化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佛教的传播历程,了解佛教得以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佛教传播的影响。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分为二的看待佛教传播的影响,并体会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西学东渐,分为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和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两个阶段,探讨不同通过做题,迁移知识;师生互动,解决重难点;学生小组合作,解此两环节交替进行,主要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依托学生已经了解的基础知识进行补充拔高,培养学生史料解读能力,综合阶段学习的特点及具体表现。
此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3.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并思考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对比明末清初和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的不同”。
4.点拨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分两个方向对亚洲和对欧洲,在结合图片讲解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理解更具象,5.请同学们结合所学思考中国对佛教文化有何贡献?利用本问题回顾第一目题的同时,体会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加工力。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中华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充满好奇心,渴望深入了解和探索。然而,由于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往往难以把握中华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历史素养。同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确保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4.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异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中华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手段,展示中华文化在各个时期的传播途径和世界意义,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全面的认识。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比较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强调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包容性,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3.提醒学生关注中华文化的现实意义,激发他们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中华文化,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注重课后反思和评价,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7.结合现实生活,将中华文化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3)
最后,我以一句名言作为总结:“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中华文化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一道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地位和影响的短文。通过作业小结,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紧密围绕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展开,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反思与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对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5.作业小结:布置一道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地位和影响的短文,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教学案例的亮点在于,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些亮点使得本教学案例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助于学生对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以一幅世界地图为导入,让学生观察并指出中华文化在地图上的位置。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够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时间为线索,分别介绍中华文化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在文学方面,我以《红楼梦》为例,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在艺术方面,我以敦煌莫高窟为例,让学生欣赏中华艺术的瑰宝;在科技方面,我以四大发明为例,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科技的贡献。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佛教完成本土化
(4)宋明时期
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影响
(1)积极: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 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 生了深刻影响。
《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是唐代吴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
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创作纸本墨笔画。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技术
地主阶级洋务派 曾国藩、李鸿章等 中体西用
编译书籍 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 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黄兴
君主立宪 民
陈独秀、李大钊等
陈独秀、李大钊 毛泽东等
民主与科学 马克思主义
刹那、现身说法、大彻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
自作自受、烦恼、解脱、一尘不染、皆大欢喜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消极: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 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佛系三连
佛说: “凡事有因果, 万事有轮回。”
都行
可以
没关系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1.明末清初 【思考】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背景及影响 背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语言翻译、工程技术、 民主与科学 科学理论、社会改革 马克思主义
范围:局限于士大夫阶层,社会影响小 传播途径广泛,社会影响大
内容:局限于器物(科技) 影响: 东西方双向交流,未引起
实质性变革
内容广泛(器物、制度、文化) 促进中国社会转型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思考
东亚 文化圈
中国文化在哪些方面对世界产生了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优秀教学案例
3.结合图表、资料等教学辅助手段,直观地展示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4.开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同理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通过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我发现其中涉及到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对文化的影响、鉴真东渡日本以及郑和下西洋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既具有深度又具有广度,需要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评价、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组织小组展示,让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增强自信,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如:“本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关于文化交流的知识?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运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
3.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激发课堂讨论,如:“你认为文化交流对国家间的关系有何影响?”“在当今世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组内进行讨论、探究,培养合作精神。
2.设置小组任务,如共同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撰写一篇文化交流的文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情景创设,如四大发明、佛教艺术、鉴真东渡和郑和下西洋等历史事件,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作业设计方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2. 通过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世界文化的认知和思考能力;3.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世界文明史》等相关书籍,选取至少三个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影响事件进行简述;* 任务提示:需简要介绍事件的背景、发生过程和结果,并说明其对于世界历史的影响。
2. 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思考中华文化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提出至少三个可能的应对策略;* 任务提示:需说明策略的可行性、实施步骤和预期效果。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任务提示:需注意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讨论深度,鼓励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和思考。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独立完成,不得抄袭;2. 提交作业时需附上相关资料来源和个人理解总结;3. 作业应按照规定格式提交,包括标题、内容、要求和反馈等。
作业反馈:1. 作业提交后,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给出分数和评语;2. 分数将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评语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作业情况;3. 对于优秀作业,教师将给予表扬和展示,以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
四、评价标准:1. 是否独立完成作业,无抄袭现象;2. 作业内容是否符合课程要求,对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有深入思考;3. 能否结合现代社会发展,提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策略;4. 小组讨论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成果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启发性;5. 作业格式是否规范,提交是否及时。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方案,我们希望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培养他们的世界文化认知和思考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独立完成作业、小组讨论和教师评价等环节,我们期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交流合作、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导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姓名: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主备人:编号:2 评价: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了解佛教传入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认识中华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发展升华。
2.了解西学东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认识近代中华文化的发展。
3.了解中华文化对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影响,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4.了解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分析其对欧洲社会进步的意义。
自学指导自学指导和检测【任务一:阅读教材自主完成问题】(25min)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的中国化(1)过程①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途径是,发展缓慢。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与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
(思考:佛教兴盛与统治者灭佛的原因)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成为主流,佛教完成。
④宋明时期,以为核心兼容佛教和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①积极: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理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②消极:佛教文化宣扬的、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1)明清时期①意大利人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把基督精神融入中华文化,成为后世文化交流与传教方法的楷模。
①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①17世纪,清政府任命、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2)近代前期①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
①洋务运动时期,1862年,在北京设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1868年,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
①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 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标要求: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材分析: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是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的第 2 课,本课在前一课学习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内涵、特点和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旨在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升华的;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通过高一的学习,对中外历史都有了大致了解。
但学生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的具体史实不够清晰,对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了解较少,无法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运用时空定位,梳理佛教文化传入与融合以及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与融合的具体史实,了解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丰富。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
2、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认识中华文化在不同阶段对世界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素养。
3、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认识到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包容性;通过分析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的相关史实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意大利航天员在太空引用《兰亭集序》的相关视频
教师: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 2 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学习: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展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上座;生老病死;皆大欢喜;方便;世界;解铃还须系铃人;无事不登三宝殿;刹那.....
中国地图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地图册》第9页,2021年7月第1版,2021年7月第1次印刷
教师:这些词原本是佛教用语,现在为什么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使用的词语,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教材P8,同时概括指出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国的?有何影响?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与融合
1.过程: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战乱频繁;加上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有意提倡,佛教逐渐盛行。
伴随着佛教的盛行,佛教逐渐同中国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
伴随着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在隋唐时期出现了很多佛教的宗派,但是影响最大的是合乎中国理论和习惯的禅宗,禅宗的出现意味着佛教本土化。
理学的出现,实现了儒学的再次复兴。
佛教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佛教的中国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吸收、磨合的连续的整合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不但没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彻底同化了外来宗教,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极具包容性。
2. 影响:
积极: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都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消极:佛教文化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西方文化的传入与融合
西方文化的传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明末清初,一是近代以来。
明末清初西学传入的表现:
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②明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
③《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④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人才到中国。
史料阅读:顺治帝十分钦佩汤若望的学识,他说:
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
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
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
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
又能洁身持行,尽心乃事……俾知天生贤人,佐佑定历,补数千年之阙略,非偶然也。
——《清史稿·汤若望传》思考:材料反映汤若望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从汤若望的事迹分析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有何作用和局限
通过《大清时宪历》的修成,表明中华文化在欧洲天文历法的影响下得到了发展但又从汤若望“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的遭遇,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艰难多变,呈现历史的复杂性,也说明了当时中国对西方的排斥态度。
教师:明末清初,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是不了解的,中国社会对西学是排斥的,直到 1840 年前后才逐渐发生变化。
1840 年前后,发生了什么?
教师:19 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凭借着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地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最早的是林则徐,魏源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了《海国图志》一书,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魏源在该书的序言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后来,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学习西方的器物文明,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时,西学在中国不断传播,国内的先进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西方的社会制度较中国先进,开始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制度文明;辛亥革命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只学习西方的科技、制度是不够的,他们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中,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
中华文化在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促进了其他文明的发展。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早在公元前 4 世纪公元 3 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
区。
我们来看一下这三张字体的图片,这三张图片分别是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和越南的喃字,请同学们分析它们与汉字的关系。
通过观察这三种文字,我们可以发现这三国文字都受到汉字的影响,是在汉字影响下出现的字体,这些文字的出现推动了当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除了文字外,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在社会治理、思想文化等领域也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日本、朝鲜在国家治理方面模仿的是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思想文化方面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下面两幅图片:两张图片,一张是韩国首尔景福宫图片,一张是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五重塔。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朝鲜和日本在建筑方面也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日本的佛寺,讲到佛寺,我们知道历史上的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日本和朝鲜在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也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
通过分析中华文化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出,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东亚、东南亚国家和中国一同构成了以中国为主,包括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的东亚文化圈。
(二)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请大家先阅读下面的材料: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17 世纪和 18 世纪初,中国对欧洲的影响远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
当时的中国甚至被欧洲推举为模范文明。
除四大发明外,中华文化还在很多方面影响了欧洲,阅读下面的材料,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
日常生活之中。
《马可。
波罗游记》令无数人对中国心向往之。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 欧洲掀起“中国热”(16—18世纪)
伏尔泰特别赞赏孔子思想中的“仁爱”与“宽容”,主张吸收中国智慧莱布尼茨认为中国在人类生活及日常伦理道德和政治学说方面远胜欧洲亚当斯密吸收中国的重农思想并参考了很多中国资料
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启蒙思想家汲取精神养料的宝贵源泉之一。
下面,我们一起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传入;二、传出。
板书设计:
第 2 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与融合
(二)西方文化的传入与融合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二)对欧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