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高中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习题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度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四章 种群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方式习题精选五十二

2019-2020学年度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四章  种群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方式习题精选五十二

2019-2020学年度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种群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习题精选五十二第1题【单选题】科研人员以果蝇为材料研究进化时发现,野生种群中个体刚毛平均数为9.5根,科研人员从中选出刚毛最多的20%个体为起始种群,从起始种群开始进行多代选择,在每一代中选出刚毛最多的20%个体来繁殖子代,反复进行86代后,种群中个体刚毛的平均数接近40根.对此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多刚毛果蝇与少刚毛果蝇存在竞争关系B、20%的小种群与原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实验过程中,人工培养20%的小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D、最后的多刚毛种群和起始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说明果蝇没有进化【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蝼蛄主要以农作物根为食物,对农作物危害很大。

科研人员连续三年调查了农田中蝼蛄数量的变化情况,统计如下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从总体上看,这三年每年年底蝼蛄数量都很少,因此不必进行防治B、每年6~8月间,蝼蛄都呈J型增长C、从三年的统计状况看,每亩农田中蝼蛄的环境容纳量约为10只D、每年10~11月份引起蝼蛄数量骤减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天敌数量的增加【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A、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D、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如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的变化。

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 )A、ⅠB、ⅢC、ⅣD、Ⅴ【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有关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与其生存空间无关B、种群数量增长不受食物的限制C、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D、种群增长速度在种群增长的各阶段是相同的【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由图可知(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个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习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习题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目标导航 1.通过细菌数量增长的分析,掌握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J ”型和“S ”型曲线分析,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3.结合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阅读P 65-66)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建构模型的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3.某细菌每20 min 分裂一次,细菌分裂增殖公式为N n =2n ,N 代表细菌数量,n 表示第几代。

二、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阅读P 66) 1.模型假设(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 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 t =N 0λt 。

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三、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阅读P 67)1.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 ”型曲线。

2.“S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1)形成原因自然资源和空间有限→⎩⎪⎨⎪⎧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种群密度增长达到平衡,数量趋于稳定,呈“S ”型增长。

(2)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环境容纳量(K 值)后,将停止增长。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 ”值。

同一种群的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阅读P 67-68) 1.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受人工控制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训练(第四章 第2讲 种群的数量变化)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训练(第四章 第2讲 种群的数量变化)

第2讲种群的数量变化一、选择题1.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一般呈现出“S”型曲线的走势,在此增长趋势中( >A.种群的增长与自身密度无关B.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变化C.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因素制约D.同一种群的K值始终保持固定解读:种群的增长受自身密度与环境因素制约,自身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环境中的天敌、食物、气候等都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仍是不断波动的,若环境条件发生变化,K值会发生变化。

wkuFGEJ8Rm答案:C2.(2018·安徽模拟>资源的合理使用能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

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K表示种群的最大值。

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该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应为200解读:由题表知,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种群增长量最大时为50,此时对应种群数量为K/2,曲线上的点是S3。

故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3点之后。

wkuFGEJ8Rm答案:A3.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解读:培养用具与培养液都需灭菌。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培养酵母菌不必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培养后期的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较多,应稀释后再计数。

wkuFGEJ8Rm答案:D4.(密码改编>的种群增长情况。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A点时兔群数量较少,因而不存在生存斗争B.B点时兔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BC段兔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D.DE段兔群的自然增长率最大解读:在A点时同样存在着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从B点到D点,野兔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因此在B点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E段种群数量最大,种群密度最大,种内斗争最激烈;在C点(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DE段种群数量最大。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生物人教版三同步训练:2种群数量的变化(附答案)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生物人教版三同步训练:2种群数量的变化(附答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种群增长的两种模型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原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条件下。

(2)特点:种群数量________,无最大值。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原因:自然资源和空间是________,种群密度增大→________加剧,天敌增加→种群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________,最后达到平衡。

(2)特点: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后,停止增长。

思考讨论:“J”型“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如何变化?二、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活动。

答案:一、1.(1)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持续增长2.(1)有限的种内斗争降低增高(2)环境容纳量(即K值)思考讨论:“J”型曲线的增长速率一直升高;而“S”型曲线中,在种群数量达到K/2以前,增长速率逐渐增大,K/2时增长速率最大,K/2→K增长速率逐渐减小,种群数量为K 时,增长速率为零。

二、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1.下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2.据媒体报道,“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假如该物种进入某湖泊生态系统,下面哪种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3.下图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③其数量仅表示种群内迁出和死亡的个体数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而减少的个体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4.在一个玻璃容器中,装入一定量的适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并将其随时间的变化绘制成曲线,如图1所示。

图2中能够正确表示小球藻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图1图25.如下图所示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6.如图所示为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测试(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测试(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

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测)(满分60分,40分钟完成)班级姓名总分一、单选题(30分,每题3分)1.有关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可以用每平方米森林中蛇的数量来表示其种群密度B.防治鼠害最有效的方法是,杀死老鼠将其数量降低一半C.“S”型增长曲线中,在K/2水平上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不同人口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生殖年龄与个体数【答案】C【解析】蛇不是一个种群;灭鼠时,如果只采取杀死老鼠这一办法,效果往往不好。

如果我们杀死了一半老鼠,存活的老鼠数值降到1/2K值,老鼠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很快就恢复到原来数量,在灭鼠的同时也要降低环境的K值;“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增长速度先增加,在K/2水平上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然后再逐渐降低;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人类自身的出生率,其大小并非由人类自身的生育能力所决定,关键要看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政策及人们的生育观念。

2.如图所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甲曲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乙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B.假设甲种群第一年数量是N0,种群数量下一年总是前一年的1.7倍,则第5年种群数量是N0×1.75C.大熊猫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最大D.图中阴影面积代表环境阻力,其面积增大K值不变【答案】A【解析】在自然界中,因为受到坏境条件的限制,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都是“S ”型,故正确。

假设甲种群第一年数量是N0,种群数量下一年总是前一年的1.7倍,则第5年种群数量是N0×1.74,故B错误。

大熊猫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故C错误。

图中阴影面积代表环境阻力,其面积增大K值也会减小,故D错误。

3.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答案】D【解析】从图可以看出第1年至第5年间λ值维持相对稳定并且超过1,说明当年种群的数量超过一年前种群数量,因此数量是增加的,故A错;第5年到第10年λ值逐渐下降,但大于1,说明当年种群数量是增加的,故B错;由于在第15年至第20年间,λ的值不断增加,说明不是J型增长曲线,故C错;从图看出第20年到第30年间λ值维持为1,野兔种群数量的增长率等于0,故D正确。

新人教版必修3高二生物课后练习卷: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新人教版必修3高二生物课后练习卷: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如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态时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b点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最大值由K1变为K2。

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A.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B.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C.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D.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2.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3.下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是400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5.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各阶段的增长速率相同B.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C.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D.种群中各年龄段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6.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4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Ⅰ=Ⅰ>Ⅰ=ⅠC.试管Ⅰ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Ⅰ不同D.试管Ⅰ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Ⅰ开始下降7.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习题精选第二十四篇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习题精选第二十四篇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习题精选第二十四篇第1题【单选题】自然界中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Ⅱ,出生率如图中曲线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增长,c点之后呈S型增长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c点时期C、c点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K值)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预测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性别比例B、使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有误水平,可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C、草原中,群落只存在水平结构不存在垂直结构D、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等低等生物逐渐消失【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在光照下,将等细胞数量的衣藻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只含无机盐的培养液中培养,结果是(虚线和实线分别表示大肠杆菌和衣藻的生长曲线)( )A、B、C、D、【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如图表示某海域鲅鱼的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点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为衰退型B、a点和c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鲅鱼种群的K值为2bD、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低【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如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某鱼塘中草鱼捕获量的影响.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A、捕捞后,草鱼的剩余量为有误时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B、降低捕捞强度,有利于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C、相同捕捞强度、不同网目对草鱼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不同D、不同捕捞强度、相同网目捕鱼对草鱼的年龄组成的影响不同【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浙江某地乌鸫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第1年乌鸫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B、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鸫种群数量相同C、第9年的乌鸫种群数量最大D、乌鸫种群数量受领域行为等外源性因素调节【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符合“S”型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噬菌斑(下左图)是在长满细菌的培养基上,由一个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断裂解细菌产生的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小圆区,它是检测噬菌体数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2019-2020学年度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人教版课后练习一百

2019-2020学年度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人教版课后练习一百

2019-2020学年度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人教版课后练习一百第1题【单选题】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B、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小于零C、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A、1988年麋鹿种群的死亡率约为4.5%B、保护区进行麋鹿野生放归,有助于提高麋鹿的遗传多样性C、1987年到1992年麋鹿的性别比例保持相对稳定D、麋鹿引入保护区后,种群数量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天敌少【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

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曲线CD段酵母菌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消耗和乙醇的积累D、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先向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中滴加培养液再加上盖玻片【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大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下左图所示;右图表示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即形成物种1和物种2C、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D、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某农场面积为140hm^2 ,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两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姫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①②D、②③①④【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下图表示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B、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C、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D、若图表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 【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A、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B、在一些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大量积累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下降C、害虫数量增加会引起食虫鸟类数量增多,进而抑制害虫种群的增长D、向湖泊中大量排放污染物引起鱼类死亡,鱼类尸体腐烂又加剧了湖中鱼类的死亡【答案】:【解析】:第13题【单选题】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松线小卷蛾种群的周期性数量变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松线小卷蛾与该病毒的种间关系是竞争B、随着松线小卷蛾种群密度的增长,病毒数量减少C、据图解分析,在家蚕养殖上不用注意合理控制种群的养殖密度D、从进化的角度看,松线小卷蛾与该病毒存在共同进化的关系【答案】:【解析】:第14题【单选题】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个体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有误C、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D、从t1到t2 ,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答案】:【解析】:第15题【填空题】如图1是科考队调查某弃耕的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弃耕的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______演替,随时间的推移,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逐渐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2)图1中,各物种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在b→c段,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可能的原因是______.三个物种的种间关系为______,同时体现出该群落具有______结构.(3)科考队对该生态系统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曲线各点中,表示动物种群增长最快的点是______;若d点以后,该动物种群数量一直下降,直至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可能的环境因素有______(最少列举2个).【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的数量变化》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的数量变化》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1

人教版必修三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步练习※典题例析规律总结※【例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下,呈“S”型增长。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答案】A【解析】理解种群增长规律的应用;c点后出现环境阻力,害虫数量控制在b点;渔业捕捞剩余量控制在c点;所以BCD错误。

【例2】下图表示数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某种群在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后种群数量发生变化的曲线图。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C.图②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D.若图④所示为海洋中某鱼的种群,d点时进行捕捞的最大捕捞量应大于K/2【答案】D【解析】当改善种群生活环境时,环境的容纳量会增大即K值变大;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被破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当种群数量维持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例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1)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以采用________的方法,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

(2)如果提出的问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试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一组同学为了探究“温度(5℃、28℃)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是如何影响的?”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为期7天的实验,每天定时取样一次,并在实验前设计了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时间/天酵母菌数/个•mL-1 温度/℃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5 28根据上述表格,有人认为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不能够准确反映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请指出该方案不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习(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习(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

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练)1.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下列关于种群及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同种生物所有成年个体的总和B.同一生物的种群密度在同一环境中总是不变的C.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种群数量将呈增长趋势D.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答案】D【解析】种群是一个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故A错误。

同一生物的种群密度因为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不同在同一环境中也会改变,故B错误。

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是稳定型,在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将维持稳定,故C错误。

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故D正确。

2.下图中的a和b分别表示在理想状态下和在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对曲线的解释正确的是( )A.如果种群数量趋近于K值,表示空间全部尚未被利用,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B.如果种群数量趋近于零,表示几乎全部空间尚未被利用,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接近于“J”型C.当种群数量由零逐渐增大到K值时,表示种群增长的“剩余空间”逐渐缩小,种群数量不再增长D.阴影部分表示种群内个体数【答案】B【解析】A.如果种群数量趋近于K值,表示空间已基本用完,而不是全部尚未被利用,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

故不正确。

B.如果种群数量趋近于零,表示几乎全部空间尚未被利用,没有环境限制,所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接近于“J”型。

正确。

C.当种群数量由零逐渐增大到K值时,表示种群增长的“剩余空间”逐渐缩小,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变小,数量增长变得缓慢,而不是不再增长。

故不正确。

D.阴影部分表示种群内因环境因素而死亡的个体数。

故不正确。

3.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B.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J”型增长D.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答案】D【解析】乌鸦属于较大且移动性强的动物,宜采用标志重捕法,A不正确;乌鸦的数量处于动态变化当中,第3年和第9年的数量不会相同,B不正确;“J”型曲线的λ值是固定值,题图与之不符,C不正确;从第3年到9年间,λ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到第9年数量最少,在9~10间保持数量稳定,D正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习题(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习题(1)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精品专题课后练习【4】(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I.(20分)将刚刚离体的神经细胞置于生理盐水中给予适宜刺激,膜两侧出现的电位变化如图甲所示,乙图是突触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甲图a表示神经纤维没有受到刺激时的静息电位,此时,由于神经纤维膜主要对有通透性,造成该离子(外流、内流)。

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的通透性增加,产生动作电位。

(2)图甲中bc段Na+进细胞(需要、不需要)能量。

cd段Na十出细胞(需要、不需要)能量。

如果将神经元外Na+浓度降低,则c点高度(不变、增加、降低)。

(3)乙图中①是,其化学本质是,当②与①特异性结合,会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神经冲动。

如果向⑤中注射某种物质后,突触后膜无电位变化,分析可能的原因:一是,二是II.(10分)糜鹿是一种食草动物,20世纪80年代,我国仅有几十只。

后来科学工作者把这部分糜鹿分成若干个种群,分别在湖北、江苏、北京等地进行放养,使得各地的糜鹿群均已发展到现在的一定规模。

请回答:(1)把原来仅有的、圈养在一处的几十只糜鹿分成若干种群,移到不同环境中圈养和放归自然的目的是要获得______的种群。

在各糜鹿种群间进行______和____,有利于提高糜鹿的生存能力,避免了在一个环境中放养造成的___________现象。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扩大糜鹿种群比扩大东北虎等猫科濒危动物种群更容易,其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I.(1) K+ 外流 Na+ (2)不需要需要降低(3)特异性受体蛋白质该蛋白质与①结合阻碍了②与①结合(或该物质破坏了①的结构。

该物质将②分解II.(1)具有不同基因库的种群(或具有遗传差异的种群)交配(或杂交)选择(或选育)因近亲繁殖而导致种群退化(或因近亲繁殖导致生活力下降)(2)糜鹿的营养级低,食物来源丰富(合理给分)【考点】高中生物知识点》变异与进化》生物的进化【解析】试题分析:I.(1)静息电位的形成与K+外流有关,使神经纤维膜外来正电荷,膜内带负电荷。

精选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优化练习

精选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优化练习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A组·基础达标练]1.在营养和生存空间都没有限制的条件下,某种细菌每20.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那么24.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 A.224........ B.272C.424... D.472解析:由题意知,这种细菌在24.h内共分裂24×3=72(次),产生的细菌数量是272。

答案:B2.一个种群在t年后的个体数量符合公式N t=N0λt,无须符合的条件是(..) A.气候适宜B.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没有敌害D.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解析:一个种群在t年后的个体数量符合公式N t=N0λt.,为“J”型增长曲线,符合的条件是气候适宜,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没有敌害等。

答案:B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C.在自然状态下,种群增长一般呈“J”型曲线D.在自然状态下,种群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解析:在自然状态下,环境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在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曲线增长,C项错误。

答案:C4.搁置一段时间的洗碗水,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碗内微生物数量变化在开始一段时间内最可能的是呈(..)A.“J”型曲线增长B.“S”型曲线增长C.“J”型或“S”型曲线增长D.无规律增长解析:碗内微生物在开始一段时间内,其生活的空间和资源可以认为是无限的,因此其增长曲线最可能是“J”型曲线。

答案:A5.一种生物迁入一个新的环境,由于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t年后种群的个体数量为:N t=N0λt。

.下列关于该表达式参数意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个体数量B.N0为该种群的起始个体数量C.t表示该生物迁入该地的时间是t年D.λ表示第二年比第一年增加的个体数量解析:根据题中的条件可知,该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符合“J”型曲线增长模型,其数学模型表达式中的λ表示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2019-2020学年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人教版习题精选第十七篇

2019-2020学年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人教版习题精选第十七篇

2019-2020学年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人教版习题精选第十七篇第1题【单选题】在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中,蝗虫种群首先迁入且迅速增长,在以后的几个月内,其他动物先后迁入.如图表示蝗虫种群的数量变化(↑表示种群迁入,其中0月时为蝗虫迁入时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0~2月蝗虫种群呈指数增长B、2月一定迁入了蝗虫的天敌C、M为在该环境中蝗虫种群的稳定平稳密度D、该生态系统在3~7月的稳定性比0~2月高【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A、232B、225C、224D、227【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A、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寄生B、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C、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在6﹣30日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D、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减小【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在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性环境因素C、洞内水体中溶氧量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一年生草本植物X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1972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低于幼苗至成熟阶段的的死亡率B、与其他年份相比,1975年草本植物X种群内的生存斗争程度高C、1975年由于X种群的幼苗数比成熟植株数多,则将来种群数量会增加D、5年内该一年生草本植物X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如图为某动物种群中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动的情况,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这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B、这种数量波动形式属于非周期波动C、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等内源性调节因素也可能引起如图波动D、这种波动形式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A、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B、在一些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大量积累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下降C、害虫数量增加会引起食虫鸟类数量增多,进而抑制害虫种群的增长D、向湖泊中大量排放污染物引起鱼类死亡,鱼类尸体腐烂又加剧了湖中鱼类的死亡【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如图表示数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某种群在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后种群数量发生变化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若如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B、若如图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C、图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D、若如图所示为海洋中某鱼的种群,d点时进行捕捞的最大捕捞量应大于K/2【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枝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组成也有区别,这表明群落有A、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B、对种群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彼此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下列各选项与所给图示不相符的是( )A、若X表示种群密度,a可能代表出生率或迁入率B、若X表示甲状腺激素,a可能代表促甲状腺激素C、若X表示T细胞数量,b可能代表HIV数量D、若X表示垂体,则a可能代表甲状腺、b可能代表下丘脑【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池塘养鱼,若要稳定和持续地保持较高的鱼产量,应采取的最佳措施是( )A、增加鱼苗的投放量B、增加饲料的投入量C、在K/2值水平适量地捕捞成鱼D、在K值水平大量地捕捞成鱼【答案】:【解析】:第13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14题【填空题】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有______,______ ,______和______.【答案】:【解析】:第15题【实验探究题】据表可知:______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______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______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020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

2020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览对点训练•炼 T阳口 Oil DIAN XUN LIAM题型■一种群增长模型构建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C •③④①②D •②③①④答案A解析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一用数学形式表达f检验或修正。

题型■二J”型曲线分析2•在下列哪种条件下,种群可能呈“脛增长()A•当食物受到限制时B .在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远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C.在一个没有捕食者的生态系统中D .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答案D解析因为种群的指数增长只有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才有可能,而这样理想的条件在实验室内可能存在。

3.将小球藻放到一含有充足CO2和空间等的容器中,给予充足光照,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如图能正确表示该过程中小球藻数量变化的是()答案B解析小球藻在空间充裕、资源充足和不存在天敌的条件下,种群会呈指数增长,即J”型增长。

题型■三S”型曲线分析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 •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B •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 •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答案D解析由于空间和资源的限制,自然界中的多数生物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通常呈S”型,A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B正确;种群数量的增加除受环境因素影响外,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也会加剧,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C正确;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是先逐渐升高,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开始降低,D错误。

5•下图是自然界中种群增长的一般走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该图符合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B •种群的增长不受环境因素的制约C.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变化D .在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答案A解析图示曲线变化,符合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A正确;在有利的环境下,种群繁殖在开始的时候上升,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经过一段时间,由于种群数量过多,食物供给不足,死亡率增大,种群不再增大,说明种群的增长受环境因素的制约,B错误;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C错误;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D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课时作业(14)种群数量的变化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增加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2时刻甲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B.t3时刻乙种群的数量多于甲种群的数量C.若乙代表某害虫种群,防治害虫应在t4时刻进行D.乙种群的增长符合“S”型曲线2.1936年,人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其后五年期间环颈雉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这五年期间,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B.在这五年期间,环颈雉适应当地环境且缺乏天敌,种群的λ值均大于1C.自引入到该岛屿开始,环颈雉种群内部就出现了竞争现象D.引入环颈雉可使该岛屿的生物多样性增加,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假设某一定面积的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 点和C 点时种群年龄结构都是增长型B.B →D 过程,该种群密度呈下降趋势C.A 点可持续提供该家畜最大捕获量D.N 代表环境容纳量,始终保持不变 4.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调查值偏大B.T 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 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C.T 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D.无论T 2之前数据如何,T 2~T 3和T 3~T 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都是逐渐上升5.在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04~t t 时间段,甲种群和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相同B.甲种群在2t 时刻数量最大C.若甲种群是有害动物,则在3t 时刻进行防治效果最佳D.乙种群的数量在4t 时刻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还会继续增加6.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

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乙为捕食者B.甲乙两种群均为“J”型增长,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乙种群在t时刻的数量不一定最大D.0〜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7.研究人员对一定时间内培养在某容器中的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进行研究,分别用培养液A、培养液B单独培养甲、乙两种草履虫,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都为图1 ;用培养液A 同时培养甲、乙两种草履虫(接种量相同),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2;用培养液B同时培养甲、乙两种草履虫(接种量相同),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3。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都呈“S”型增长B.两种培养液中甲、乙两种草履虫的种间关系发生了改变C.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相比,甲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D.该实验过程中不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8.如图描述了一种鹿的种群生长速率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910—1925年间,鹿种群数量上升的原因可能是食物资源非常充裕B.1925—1940年间,鹿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鹿种群数量过多,导致种内斗争C.1925年时,鹿种群内种内斗争最激烈D.1930年时,大约有12000只鹿在此环境下生存而不会因饥饿致死9.如图表示的是自然条件下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模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点后种群的增长速率减小B.图中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bC.当种群数量处于K/2时,该种群生物种内斗争最激烈D.若要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后期变化,主要依据是a~b之间的差值10.我国是一个蝗灾多发的国家,治蝗问题备受关注。

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

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模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C.乙图模型的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

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0.03t只D.若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化学防治11.在某人工饲养的线虫种群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不能产生成熟精子的突变型雄虫。

有学者分别观察了一定数量的野生型雄虫与突变型雄虫的存活率,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推断中最合理的是( )A.能否产生成熟精子对雄性线虫存活率有一定影响B.该线虫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在第15~20天时线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野生型雄虫比突变型雄虫的平均寿命长12.科学家研究某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下图所示。

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时田鼠种群数量相同,c~d时段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田鼠种群数量在b~d时期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D.从图中可知0~d时期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13.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与环境容纳量无关14.下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1~5年种群呈J型增长B.20~30年之间种群增长率为零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D.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15.某学习小组根据“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利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培养酵母菌,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1)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可以采用法,吸出培养液计数之前,将盛培养液的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便于估算。

(2)酵母菌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都是;图中浓度的培养液中种群的K值最大。

(3)酿酒和做面包都需要酵母菌,当酵母菌数量为时,最适宜分离获得菌种;K值之后,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t 2时刻,甲种群的增长率最高,但种群数量未达到最大值,A 错误;t 3时刻乙种群增长率大于甲种群增长率,但是不能说明乙种群的数量多于甲种群的数量,B 错误;若乙代表某害虫种群,防治害虫应在t 4之前进行,C 错误;乙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小为0,其增长符合“S ”型曲线,D 正确。

2.答案:D解析:出生(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在这五年期间,种群数量由25增长到 1380,所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A 正确;A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环颈雉新引入到该岛屿,适应当地环境且缺乏天敌,在这五年期 间,每年的种群数量都比前一年多,所以A 值均大于1,B 正确;种群内部的竞争现象一直存在,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会越来越激烈,C 正确;由于环颈雉属于外来入侵物种,竞争力强,本地物种往往被其取代,导致其他的本地物种消失,引起生物多样性下降,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错误。

3.答案:A解析:4.答案:A解析:若调查的时候捕捉所用的渔网网眼过大,则会导致捕捉的个体数变小,即M 、m 、n 都会变小,但是m :n 比值基本不变,故计算出的N 会偏小,A 错误;3T 时对应K/2,5T 时对应K ,B 正确;5T 时增加饵料,食物增多,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C 正确;23T T ~和35T T ~种群的增长速率均大于0,故种群密度会上升,D 正确。

故选A 。

5.答案:D解析:A 、在t o -t 4时间段,甲种群数量符合S 型曲线增长,乙种群数量没有到达最大值,二者增长曲线不同,A 错误;B 、甲种群在t 4时刻数量最大,B 错误;C 、若甲种群是有害动物,防治应在_点之前,即t 2时刻之前,C 错误;D、乙种群在t o-t4时间段增长速率逐渐增大,所以其数量在t4时刻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还会继续增加,D正确。

故选:D。

6.答案:C解析:A、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说明是两个物种。

题图显示:随时间的推移,甲乙个体数量的比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t时刻降为零,说明甲种生物的数量先增后减,最终被淘汰,因此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A错误;B、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乙种群最终呈现“S”型增长,甲种生物最终被淘汰,但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都受本身密度制约,B错误;C、随时间的推移,甲乙个体数量的比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t时刻降为零,说明甲种生物的数量先增后减,最终被淘汰,因此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C正确;D、O〜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出生率先高于乙种群,而后二者的出生率相等,最后甲种群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D错误。

故选:C。

7.答案:B解析:由题意可知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都呈“S”型增长,A正确。

分析可知,两种条件下混合培养时,甲、乙两种草履虫的种间关系均为竞争,B错误。

分析图2和图3,两种条件下混合培养,甲草履虫的生长占优势,说明甲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比乙草履虫强,C正确。

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研究的是一定时间内培养在某容器中的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该实验过程中不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D正确。

8.答案:B解析:1910—1925年间,鹿种群数量上升的原因可能是食物资源非常充裕,A正确;1925—1940年间鹿种群环境容纳量下降,种内斗争是内源性因素,鹿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不是鹿种群数量过多导致种内斗争,B错误;1925年时鹿种群数量最大,所以种内斗争最激烈,C正确;在1905—1925年间,环境的容纳量大约是25000只;在1925年由于鹿群的数量非常大,导致资源被过度破坏,鹿群的食物减少,所以在1925—1930年间,环境容纳量持续下降,由图可知1930年,环境容纳量大约是12000只,D正确。

9.答案:A解析:10.答案:A解析: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A正确;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数学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中图应该属于数学模型,B错误;t天后蝗虫种群数量为N0·1.03t只,C错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生物防治方法,D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