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精品教案
关于孤独之旅教案3篇
![关于孤独之旅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33f7a5d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4b.png)
关于孤独之旅教案3篇孤独之旅教案篇1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按照小说的三要素完整而简明地复述全文的主要内容。
2、朗读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内容,小组合作,充分交流对文章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
3、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细致评价文中杜小康这个人物形象,体验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成长经历。
4、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小组合作,细致感悟交流本文向我们传达出的少年杜小康成长中的感受和“孤独之旅”的含义,学习杜小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内容,小组合作,充分交流对文章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
2、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细致评价文中杜小康这个人物形象,体验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成长经历。
教学难点: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小组合作,细致感悟交流本文向我们传达出的少年杜小康成长中的感受和“孤独之旅”的含义,学习杜小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情境导入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
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2、语言积累。
(1)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 ) 掺杂( ) 给予( ) 撩逗( ) 凹地( ) 胆怯( )(2)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本文讲了故事,表达了一个主题。
(2)再读课文,列出故事情节提纲,并复述故事主要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文研讨(一)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写;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2)举例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孤独之旅名师教案
![孤独之旅名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ab137f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0.png)
孤独之旅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孤独、成长的思考,认识到人生路上的困境与挑战。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注他人,学会关爱和陪伴。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的解读。
2. 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孤独之旅》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作者为何以“孤独之旅”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交流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整理课文《孤独之旅》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象征手法。
3. 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阅读感受。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8篇)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8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79da69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e2.png)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8篇)《孤独之旅》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熟记小说的三要素。
⑴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⑴熟记作者采用怎样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2、能力目标:扩展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⑴在困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顽强的品德。
⑴感受小说如诗如画的语言。
【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文章内容的叙述,体会小主人公是怎样一天天坚强起来的。
2、难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解决办法】自读讨论,抓住关键语言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学具】录音机。
【教学设计思路】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小说三要素和文中语句来掌握整篇文章,最后进行总结扩展。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导入新课,并介绍作家作品。
二、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小组内讨论,要求语言必须简洁明了。
三、明确文章的三要素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
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四、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
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语句:1、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现在,占据他的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地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分析:面对眼前如“重山锁住”的芦苇地,杜小康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这也是一个少年所特有的心理。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3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30387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11.png)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3篇《孤独之旅》教案篇一教学重点、难点1、体验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你们到了九年级,都觉得自己长大了吧。
那么你们都能面对孤独,勇敢地战胜孤独吗?有一个少年,他战胜了孤独,感到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开端:家道破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2、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三、体会细节,讨论问题1、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句子。
2、杜小康经历“孤独之旅”时发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标记出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词语。
提示:小康心理变化时间轨迹:刚出发时到达芦荡安顿之后住段时间雨后天晴学生发言。
小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到战胜孤独,这些细节表现了主人1mi 公成长的过程。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可以概括为两点:①失学。
离开同学、学校,痛苦和寂寞。
②放鸭生活艰辛,孤寂,恐惧(对环境、对前途)四、探究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1)有关鸭群的描写。
衬托。
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的成长衬托杜小康的成长。
(2)有关芦荡的描写。
广阔无过,烘托小康害怕;宁静美好,反衬小康恐慌。
(3)有关风雨的描写。
可怕---搏斗---成长。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五。
拓展:说说你的感悟联想。
六、课堂小结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
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
七、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附板书:孤独之旅曹文轩心理变化过程:杜小康刚刚出发时:茫然恐惧不成熟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成芦荡安顿后:孤独单调长住段时间后:不再恐慌之雨后天晴时:坚强旅成熟《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篇二【思路综述】作为文学作品,应着重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精选7篇)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820a49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4.png)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篇1【设计理念】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启发、激励、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努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
2、训练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读书,学会倾听,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学生分析】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一些小说篇目的学习,以及本单元第一篇小说的学习,对小说体裁的特点、三要素等方面的知识已初步感知,只是对本文这样大量运用环境、心理描写的作用还缺少了一些认识,同时,九年级学生对这类涉及青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感兴趣。
【教材分析】本文是九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二篇小说,自读课文,本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本文注重环境描写的学习,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人生启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杜小康的成长,探究题目的深刻含义2.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奋发进取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1、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并理解题目的深刻内涵;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孤独之旅》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5b4251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8.png)
《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题思想,感受孤独之旅中的成长与变化。
2.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领悟作者的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深入剖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意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聊聊同学们对“孤独”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同学们思考:在人生旅途中,孤独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如何面对孤独?二、课文阅读1.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孤独之旅》。
2.阅读过程中注意勾画关键词语、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享自己认为课文中精彩的部分,并说明原因。
2.针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讨论他们的性格特点、成长变化以及孤独之旅中的收获。
四、课堂小结2.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孤独之旅中的成长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简要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2.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中的孤独之旅,对主人公的成长有哪些影响?二、深入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意义,如“沙漠”、“星空”等。
2.针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分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探讨孤独之旅对他们成长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从孤独中汲取力量,实现自我成长?四、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以“我的孤独之旅”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孤独时刻以及如何从中成长。
2.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如象征、隐喻等。
第三课时一、写作分享1.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学习、借鉴。
2.教师对同学们的写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2.引导同学们认识到,面对孤独,要学会自我调适,积极面对,实现自我成长。
三、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孤独之旅的感悟文章。
2.深入阅读课文《孤独之旅》,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为下一节课的讨论做好准备。
四、课堂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感到孤独的时候?那你们是如何应对的呢?”二、课文阅读教师引导:“请在阅读中关注作者的语言是如何描绘孤独感的,以及主人公在孤独中的心理变化。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f9f1d3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8.png)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作者美丽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小说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刻画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并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用《独坐敬亭山》和《月下独酌》导入。
二、了解学情:1、展示预习问题。
把教师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2、让学生自由地谈预习感受——你较大的感受是什么?(设计意图: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
)三、整体把握从小说三要素入手。
1、情节:(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给文章的三部分加小标题。
(3)找出杜小康情绪发展变化的关键词。
(恐慌、畏惧、茫然、孤独——不再恐慌——坚强)(4)围绕“孤独”一词,提炼归纳,完成板书。
孤独之旅遭遇(面对)(战胜)2、人物形象:杜小康是的少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依据体裁特点整体把握文本的意识,提高学生概括、提炼能力。
)3、环境。
本文景物描写非常出色,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并分析其作用。
(让学生深入文本。
)四、研读赏析。
(一)你还欣赏文中哪些段落、句子或词语,读一读,说说理由。
(二)感受人物方法:1、从直接刻画人物方法上感受形象。
2、从情节发展脉络上感受形象。
3、从典型细节上感受形象。
4、从间接描写上感受形象。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多向思维的良好习惯。
孤独之旅教案四篇
![孤独之旅教案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8b56de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6.png)
孤独之旅教案四篇孤独之旅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人物语言、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语言、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孤独”一词,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理解。
教学设想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但__较长,深入解读可能会受到课堂时间的影响,所以我欲采用抓人物语言为切入点,可以向环境、细节描写方面延伸,一句话串起了时空的网络。
这种连接是两个层面:既是形式又是内容,技能成为课堂推进的线索,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内容。
而杜小康的语言很少,就四句话,也便于教学的`展开。
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独”与“成长”的,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品味人生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营造氛围。
语文的世界有鸟语花香,亦有疾风骤雨;有温情脉脉,亦有残酷无情。
正如我们的人生之旅,有快乐,亦有痛苦。
正如歌曲中所说:阳光中在风雨后,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与杜小康一起度过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二、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1、按照小说的三要素概括故事情节。
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讲述了少年杜小康跟随父亲到芦苇荡放鸭,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1a4a6f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1e.png)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篇一:《孤独之旅》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把握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理解小说内容,理清故事情节,体会标题含义,把握课文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学习重点理解小说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学习难点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把握小说主题。
学法指导诵读法: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体验法:在研读中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有人在阳光下成长,有人在风雨中成长;有人在无忧无虑中成长,也有人在痛苦中煎熬成长……成长有成长的快乐,成长有成长的烦恼。
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
有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跟随父亲到芦苇荡放鸭。
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世界,感受他的成长历程。
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曹文轩,当代作家。
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1974年考进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
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
2、背景介绍:这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嬉闹(x238;)掺杂(ch226;n)撩逗(liáo)眺望(tiào)凹地(226;o)胆怯(qiè)戳破(chu244;)撅断(jǖē)2、理解词语。
厚实:丰富、富裕。
撩逗:挑逗、招惹。
驱除:赶走,除掉。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文中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三、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概括文章故事内容。
杜小康和父亲一起去放鸭子,经受磨难,逐渐变得成熟、坚强的故事。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d54ee0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71.png)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孤独之旅》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体会作品的时代背景。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注他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及主题思想。
(2)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识别与分析。
(2)对作品深层次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
(2)记录关键词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2)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背后的寓意。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3. 选择一部类似题材的小说进行阅读,并与同学交流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象征手法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及思考深度。
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案例分析:选取小说中的重要情节或人物,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孤独之旅》教案(通用16篇)
![《孤独之旅》教案(通用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f8faea2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14.png)
《孤独之旅》教案《孤独之旅》教案(通用16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孤独之旅》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孤独之旅》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学,小组教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重点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式: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
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孤独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二)学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轻声朗读。
2、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3、学生迅速摘抄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字词,并记忆下来。
厚实一落千丈朦朦胧胧茫然驱除没头没脑日甚一日乘巧4、要求学生反复记忆,并可以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三到四个词语说一段话,以加深对词语的印象。
(三)朗读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课文相当长,如果全部朗读,则费时费力,且不一定有效果。
因此可以采用选择重点段落朗读的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也为后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要求学生朗读如下段落:(1)刚刚出发时,杜小康想回家,而杜雍和则“不肯稍微慢下一点来”,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学生齐读“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孤独之旅》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9bc841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a.png)
《孤独之旅》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孤独之旅》的主题和情节,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1.2 教学内容1.2.1 文本分析:让学生阅读《孤独之旅》全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1.2.2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文章所涉及的孤独、成长、亲情等主题。
1.2.3 写作技巧: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如叙述方式、人物描写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文本内容理解:让学生掌握《孤独之旅》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1.2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1.3 写作技巧分析:让学生了解并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2.2 教学难点2.2.1 文本内涵解读:理解并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2.2 写作技巧运用:学会运用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进行创作。
2.2.3 个人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表达对孤独和成长的感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通过自读、共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3.1.2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1.3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教学辅段,丰富教学形式。
3.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
3.2.3 文学作品分享: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4.1.1 课时:本章节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4.1.2 课型:新授课。
4.2 教学步骤4.2.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孤独之旅》的兴趣。
孤独之旅教案精选3篇
![孤独之旅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58b26b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f5.png)
孤独之旅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孤独之旅教案精选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运用快速测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1、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三要素2、品味表现主人公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3、审美欣赏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领会优美的意境4、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塑造坚强的人生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组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汇,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朗读品味精要文段,欣赏作品,质疑探究,合作释疑,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
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
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
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1、走近作者:曹文轩简介/teach/5341、html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主要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大水》、《追随永恒》、《三角地》等。
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
2.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30993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0e.png)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体会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分析和理解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提升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愿望。
(2)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人性,培养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体会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如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分析和理解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预习任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主题解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分析和理解作品。
(2)深入探讨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5. 情感体验:(1)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
(2)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阅读其他相关作品,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孤独之旅》的内容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人教版《孤独之旅》教案
![人教版《孤独之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eece3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a.png)
人教版《孤独之旅》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引导学生对《孤独之旅》的主题和背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孤独之旅》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阐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阐述教学目标。
2. 问答法:引导学生对作品主题进行思考。
教学步骤:1. 引入本课程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阐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让学生明确学习的要求。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作者和作品背景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孤独之旅》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理解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教学内容:1. 作者的生平介绍。
2. 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对作品的影响。
2. 展示法:展示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教学步骤:1. 介绍作者的生平,包括其成长经历、创作动机等。
2. 分析作者的个人经历对作品的影响。
3. 展示作品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三章:情节分析和人物塑造教学目标:1. 分析《孤独之旅》的情节结构。
2. 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1. 情节结构的分析。
2. 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性格特点的归纳。
教学方法:1. 讲授法:分析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片段。
教学步骤:1. 分析《孤独之旅》的情节结构,引导学生关注情节的发展和变化。
2. 通过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片段,让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四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孤独之旅》的主题。
人教版《孤独之旅》教案
![人教版《孤独之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fab8c0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0c.png)
人教版《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孤独之旅》,使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讨论和写作,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分析《孤独之旅》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作品表达的对人生、孤独和成长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阅读《孤独之旅》,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孤独之旅》,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阅读作品并准备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和情节。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孤独之旅》,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3. 深入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孤独之旅所代表的意义,讨论作者对人生、孤独和成长的看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思考能力。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检查他们对作品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相关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和比较作者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2. 组织文学社团或读书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更深入的文学交流和讨论。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确保它们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考虑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范文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d86b596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f4.png)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孤独、成长的思考,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对孤独、成长的独特见解。
(2)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有益于人长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孤独之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孤独、成长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自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总结其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理解作者对孤独、成长的思考。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旅行、孤独等意象。
5. 启示与应用:(1)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课文中的成长启示。
(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请简要概括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情节。
2. 分析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谈谈其对主人公成长的影响。
3.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从《孤独之旅》中得到的成长启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的表现,了解本次教学对学生的长期影响。
《孤独之旅》的教案设计
![《孤独之旅》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35fa98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e.png)
《孤独之旅》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孤独之旅》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的精彩片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小说情节,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锻炼表达能力,提升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细腻描绘。
(2)体会小说中的人物在孤独之旅中的成长与变化。
(3)培养学生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和关注。
二、教学内容1. 小说《孤独之旅》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 小说中的精彩片段鉴赏。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孤独之旅》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解读小说中的精彩片段。
2. 教学难点:(1)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2)写作练习的指导与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小说《孤独之旅》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感知情节,了解人物。
(2)学生完成阅读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感悟。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就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进行讨论。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交流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人物成长与变化,联系现实生活,体会人生百态。
5. 写作练习:(2)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通过自主阅读和课堂讲解,学生能够理解小说《孤独之旅》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掌握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人教版《孤独之旅》教案
![人教版《孤独之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564f4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a.png)
人教版《孤独之旅》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杜小康及其作品《孤独之旅》的背景。
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和文学手法。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作品简介:《孤独之旅》是杜小康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城市中的孤独旅程。
作品背景:了解杜小康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时期,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主题分析:探讨作品中的孤独、成长、人性等主题。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和社会关系。
文学手法:欣赏杜小康的文学语言、叙事手法和象征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策略2.1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作品背景、主题、人物和文学手法。
互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段落和语句,深入探讨作品的细节。
2.2 教学策略吸引力策略:引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渐进式教学:从作品简介到深入分析,逐步提升学生的理解层次。
鼓励性问题: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多样化评价:结合口头表达、写作和讨论,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3.1 教学时间本章教学安排建议时长:2课时(每课时45分钟)3.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介绍作者杜小康及其作品《孤独之旅》。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作品,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讨论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主题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如孤独、成长等。
人物分析: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和社会关系。
文学手法欣赏:教师讲解并分析作品的文学手法,如象征意义等。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阅读理解:评价学生对作品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4.2 教学反馈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其思考和表达。
针对学生的错误理解,教师应进行纠正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之旅教案
曹文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二、方法与过程
以自主快速阅读的方法,整体感知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文章主题和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困难与挫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挫折。
重难点:
一、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二、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括号前的字词注音
嬉闹(xī) 凹地(āo) 掺杂(chān) 给予(jǐ yǔ) 觅食(mì) 撩逗(1iáo)
2. 解释下列词语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驱除:赶走,除掉。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找出本文故事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并用“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故事”的形式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课前预备学生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同学们,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
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板书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本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
明确: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
杜小康也“长大”了。
2、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用“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故事”的形式概括)
明确:杜小康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3、本文的题目是“孤独之旅”,请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杜小康的心理共有几次变化?每次的心理是什么样的?这些变化表明了什么?
明确:刚刚出发时 茫然、恐惧 不成熟
到达芦苇荡时 害怕、胆怯
芦荡安顿后 孤独、单调
住一段时间后 不再忽然地恐慌
雨后天晴时 坚强、长大 成 熟
三、问题探究
1、通过以上的感知,你觉得本文的题目“孤独之旅”有什么含义。
明确:“孤独之旅”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情感世界的孤独,指幼小的杜小康经受了离家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和远离小伙伴的孤独后变得坚强了,最终长大了。
二是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一个小孩子,随着父亲到没有人,没有欢乐的芦苇荡中,整天只面对着父亲、一群鸭子和芦苇,在一个孩子心中的那份孤独是可想而知的,但最后经过了那些“暴风雨”的洗礼后,他不再那么恐慌了,说明他长大了。
总之,“孤独之旅”也正是杜小康的成长之旅。
2、找出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 明确:(1)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
恋家。
(2)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成长之旅
思。
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说明杜小康已克服想家的念头,开始展望未来。
他对未来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
(3)杜小康到达芦苇荡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杜小康害怕的原因是大自然的浩荡给人压迫感。
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软弱。
(4)在芦苇荡中放鸭的孤独感强烈地压迫着他。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这是小说第二次写到他的想家。
跟第一次相比,显然有更深刻的内涵。
第一次是刚离开家,便产生的一种失去依托的感觉;而第二次则是在感受到芦苇荡放鸭生活的艰辛和孤独后在梦境中表现出来,这才是刻骨铭心地想家,虽也表现他的幼稚、软弱,但他毕竟经过一段艰苦生活的磨炼,已成熟多了。
(5)在芦苇荡遇到暴风雨时,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跟父亲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鸭栏。
当鸭子逃散时,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
不顾脸和脚受伤,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子没被找回来,他虽然“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但坚持去找鸭子。
这些描写都表明杜小康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在关键时候能表现出镇定、勇敢、坚强和负责精神,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6)当杜小康找到鸭子时,他又迷路了。
他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躺在芦苇上。
“他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
他把头歪过去。
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他说-个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这里的哭,并不是悲哀,伤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情绪,因此,连他自己也讲不清。
(7)“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
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
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总之,小说通过杜小康与父亲离家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的叙述,描写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3、提问:找出小说环境描写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学生找出后讨论并归纳)
明确:(1)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
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
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2)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写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反衬出杜小康的胆怯、害怕和恐慌。
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
但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4)写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
更是对杜小康性格的考验和锻炼。
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四、拓展与延伸
1、你的生活中有过“孤独”的经历吗?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并谈谈你经历了这
次孤独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2、搜集有关“孤独”的名言警句。
3、“孤独”是一种心灵净化,有许多名人都是在这种净化中完成了惊世之作。
你能举出几例吗?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多处的细节描写表现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和成长过程。
写得具体、生动,真实可信。
文章还多次地进行环境描写,不仅衬托了人物的心情,创造了氛围,还通过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形成高潮,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巩固练习
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课后拓展
名言名句:
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
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华罗庚
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
——陈景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
——徐特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列宁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今天你所翻的一页页书,就是你明天你所数的一张张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