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肾不交古文论述

合集下载

《伤寒论》中“心肾不交”相关方证探析-刘敏,闫军堂,王庆国

《伤寒论》中“心肾不交”相关方证探析-刘敏,闫军堂,王庆国

137第16卷 第6期 2014 年 6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6 No. 6 Jun .,2014“心肾相交”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从阴升阳降角度阐发人体之气处于阴阳交感合和的一种生理状态。

在人体脏腑之间生克关系协调以及阴阳升降消长的动态变化中,形成了诸多功能性的“轴心”“枢纽”,其中,心肾相交维持了人体水火交通既济的平衡,对于维持人体脏腑功能之间的平衡协调发挥了重要作用。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贯穿着八纲而联系于脏腑经络,尤其是以脏腑经络生《伤寒论》中“心肾不交”相关方证探析刘敏,闫军堂,王庆国(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摘 要:“心肾相交”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维持了人体水火交通既济的平衡,对于维持人体脏腑功能之间的平衡协调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章对《伤寒论》中以“心肾不交”为基本病机的方证进行系统梳理,主要有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栀子豉汤证、桂枝加桂汤证、附子泻心汤证、吴茱萸汤证等6种,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关键词:伤寒论;心肾不交;方证研究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4) 06- 0137- 03收稿日期:2014-01-04基金项目:国家级精品课程项目(10870100519);北京市精品课程项目(0101175)作者简介:刘敏(1978-),女,山西霍州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经方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经方治 疗临床常见病、疑难病。

通讯作者:王庆国(1952-),男,河北沧州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经方作用机理及配伍规律研究;经方防治 常见病、疑难病研究;基于经方的中药新药开发研究;中医证候规范及其生物学基础研究。

Analysis of Prescription and Syndrome Relate to Non-Interaction of Heart and Kidney in Shanghanlun LIU Min,YAN Juntang,WANG Qingguo(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Abstract:Interaction of the heart and kidney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not only supports the balance between fire and water,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keeping the balance and harmony between the function of five-organs. In this article,we summarized the formula patterns about non-interaction of the heart and kidney in Shanghanlun ,which mainly includes Huanglian Ejiao Decoctlion (Coptis and Donkey-Hide Gelatin Decoction)Pattern,Zhuliang Decoction(Polyporus Decoction)Pattern,Zhizichi Decoction (Fructus Gardeniae and Fermented Soybean Decoction),Fuzi Xiexin Decoction (Aconite Heart-Draining Decoction)Pattern,and Wuzhuyu Decoction(Evodia Decoction)Pattern,and so on. The aticle will make benefit to the clinic.Key words:Shanghanlun ;non-interaction of heart and kidney;formula-pattern research 一个不断拆分的过程。

从古籍认识不寐

从古籍认识不寐

从古籍认识不寐案例:李××,男,49岁,编辑。

患失眠已两年,西医按神经衰弱治疗,曾服多种镇静安眠药物,收效不显,自诉:入夜则心烦神乱,辗转反侧,不能成寐。

询问其病由,素喜深夜工作,疲劳至极时,为提神醒脑起见,常饮浓厚咖啡,习惯成自然,致入夜则精神兴奋不能成寐,昼则头目昏沉。

舌红,少苔,脉细数。

问题:1、明确该病的中医诊断(不寐(心肾不交))2 探讨该病的病名源流、病因病机发展3 总结古代文献中关于该病针灸治疗的特点一、关于病名的源流该疾病的最早记载见于《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书将本病称为“不卧”、“不得卧”和“不能卧”。

“不寐”之名最早见于《难经·四十六难》:“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日精,夜不寤。

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营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能寐也,故知老人不能寐也。

”《黄帝内经》中关于此病名的记载,有不得卧、卧不安、目不暝等。

如:《素问·逆调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藏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

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

阳明者,胃脉也。

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

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

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

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灵枢·邪客》云: “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东汉.张仲景对此类疾病的称谓有不得眠、不得卧、不能卧等。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曰:“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魂魄不交、心肾不交易失眠

魂魄不交、心肾不交易失眠

魂魄不交、心肾不交易失眠有时候人睡眠不好,在古代的医学是魂魄不能交。

譬如说我们失眠,血液向上面冲,思想多睡不着,或者茶喝多了,小便越来越多,魂魄两个不能相交。

在瑜珈术来讲就是上下气的升降失调,不能凝聚了,凝结不拢。

在中医的道理,失眠是心肾不交。

其实不是心脏与腰子,而是讲心肾两个气的功能,它通电的过道,两个不能交换,所以睡眠就不好。

大家有没有失眠的经验?我想每个人都有,多少而已。

愈是睡不着的时候,呼吸越快、愈粗,同时脾气也愈大,越睡不着就越气,越气就愈睡不着,是不是这样?前几天有个学生来看我,二十年没有见面了,我问他,你现在干什么呀?系主任。

对了,你以前那位老师呢?还在吗?在呀?八十六岁了。

他那位老师曾经在六十几岁的时候来看我。

他来的时候说:实在没办法,才来找你。

我说什么事?他说:我失眠三十年,中西医都治不好,我想学打坐。

我说:对不起!为了学佛,打坐可以,为了治失眠,那不行,别人治得好,你治不好。

他很纳闷地说:为什么?我说:你死了没有?他说:你开我玩笑!当然没有死。

我说:对呀!既然没有死,你担心什么?你失眠了三十多年,还活得好好的,而且你活得比别人还划得来,为什么?一般人活六十岁,有一半在睡觉,你可以不睡觉,不是等于活一百二十年?这一本万利的事为什么不做呢?失眠不是病,病在害怕恐惧,唉呀!我昨夜失眠,内心一直焦虑起来,结果弄的心神不宁。

睡不着,起来看书做事多好!有很多病实际上只有三分,自己心理的恐惧加重了七分。

许多老年人睡不着,中国医学养生的道理,水火不相济。

老年人睡不着是因为水火不相济。

水火为什么不相济?因为心肾不交。

心火,那个思想情绪的火,不能沉下来,肾水不能上升。

肾水就是荷尔蒙,以及维他命等,不够的话,肾水不能不升,造成心肾不交,就睡不着了。

养生之道先要培养脾胃,把心神凝定,自然就睡着了。

所以老年人愛睡觉的,是长寿之相。

水火不相济,就是心肾不交,在理论上讲是魂魄分开了。

魂是灵魂,就是思想意志。

中医对心肾不交病证的论述及防治方法

中医对心肾不交病证的论述及防治方法

中医对心肾不交病证的论述及防治方法中医对心肾不交病证的论述及防治方法【心肾不交证】:中医病证名。

是心肾水火既济的生理关系失调,以心烦、失眠、耳鸣、腰酸、梦遗等为主要表现的心肾阴虚阳亢证候。

常见于不寐。

【病因】: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或情志抑郁,郁而化火,或虚劳久病,房事不节,心肾阴虚阳亢所致。

中医的五行理论,心属火,肾属水,心火必须下降到肾,使肾水不寒,肾火必须上炎于心,使心火不亢,这称为心肾相交,或者叫水火相济。

如果思虑过度,或者心情抑郁,心火亢盛,就会心神不宁。

向下损耗肾水,失阴液濡养,或者过于用肾,则腰酸,头晕,健忘。

且肾阴不足,肾阳相对偏亢,因此就会觉得手心热,咽干口燥,舌红等假热的表现。

【中医对心肾不交的认识】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谓之心肾不交。

一般发生于男性,又称为现代“富贵病”。

中医对心肾不交的病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体质虚弱:体质软弱,萎靡不振,久病或劳欲过度,或各种失血,造成气血阴阳的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久病体虚:热病伤阴,或房室过度,均可导致肾阴亏损,心火妄动,扰乱心神,形成心悸。

(3)、饮食劳逸不当: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久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引起心悸。

或饮食不节、酗酒无度,均可生痰蕴热化火,或伤脾而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

(4)、七情刺激:平素心虚胆怯之人,如骤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致七情扰动,忤犯心神,不能自主而心悸,所谓“思虑烦多则损心”(《诸病源候论??心痹候》),“悲哀愁忧则心动”(《灵枢??口问》)。

长期忧思惊恐则精神情绪过度紧张,心气虚怯,阴血暗耗,不能养心;或心气郁结,生痰动火,痰火扰心,心神失宁而为心悸。

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亦可动撼心神而发惊悸。

若郁热内蕴,复加恚怒,变生肝火,肝火扰心;或痰火扰动心神,心神失宁,也易导致心悸。

(5)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陈意从心肾不交论治不寐的经验

陈意从心肾不交论治不寐的经验
失养 之别 ,总 属阴 阳不交 、神 不 安 宅 之证 ,按 证 审察 诊 治 , 自当不 难 ,但在疗 效 上 有 “ 方 易得 ,一 效 难 千
指 出 :“ 欲媾 阴 阳 , 当通 胃腑 ” “ 胃为交 通 之路 ” ,惟 。若 系痰湿 为患 者 , 师 多 以半 夏 秫 米 汤 合 不 换 金 正 气 散 陈 加 味 以化湿 和 中 、 神 安 眠 ; 热 内扰 者 , 以温 胆 汤 醒 痰 则 为主方 以化 痰 清 热 、 胃安 神 , 痰 热 较 重 之 不 寐 , 和 对 陈
下 ,虚火 上 炎 之 象 ,当 滋 肾 水 、降 虚 火 、交 通 心 肾 ,
陈 师常用 知 柏 地 黄 丸加 味 ,取 六 味 地 黄 丸 滋 阴益 肾 , 知母 、黄 柏 降 火 除烦 ,配 菖 蒲 芳 香 清 洌 、开 通 心 窍 ,
远 志祛痰 利窍 安神 、以通 肾气 ,半 夏 、夏 枯 草 交通 阴
浙 江 中 医杂 志 2 1 年 1 第 4 02 月 7卷第 1 期
陈意从 心 肾不 交论 治不 寐 的经验
金 普 放
浙江 省诸 暨市 中医医院 浙江 诸 暨 3 1 0 l80
关 键 词 不 寐 心 - 交 陈 意 临床 经 验 f i不
Hale Waihona Puke 盖不 寐一证 ,临床 常见 。辨证 有 外 邪扰 动 和正 虚
肝主疏 泄 ,总 司全 身气 机 的条 畅 ,而 心 肾水 火 欲 得 交通 ,全赖气 机之 升 降 ,故 条 达 肝气 在 交 通心 肾中 有 十分重要 的作 用 。陈 士铎 曰 : “ 欲 交 于 肾 ,而 肝 心 通 其 气 ;肾 欲 交 于 心 ,而 肝 导 其 津 , 自然 魂 定 而 神 安。 ”薛 生 白认 为 :“ 以木为 体 ,木 以水 为母 。先 天 火

心与肾的关系论述

心与肾的关系论述

心与肾的关系论述
心与肾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以下是关于心与肾关系的一些主要论述:
1. 水火既济:心属火,肾属水。

正常情况下,心火下行以温煦肾水,肾水上行以制约心火,使心火不亢,肾水不寒,从而维持心肾之间的阴阳平衡。

2. 精神互用:心主神明,肾藏精。

肾精可以化生心血,心血可以滋养肾精。

因此,心与肾在精神活动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3. 君相安位:心为君火,肾为相火。

君火居于上,相火居于下,君相安位,则人体阴阳平衡,生命活动正常。

4. 经络相连:心与肾之间有经络相连,如心经的别络通于肾经,肾经的别络通于心经。

经络的联系使得心与肾之间可以相互感应和影响。

在病理情况下,心与肾的关系失调会导致各种病症。

如心火亢盛,不能下行温煦肾水,会导致肾阴亏虚;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会导致心火偏亢。

心肾阳虚、心肾阴虚等病症也与心肾关系失调有关。

中医内科学课件:心肾不交型不寐

中医内科学课件:心肾不交型不寐
手法:擦法、㨰法、按揉法、一指禅推法、点 按法、掐法、振法、推法、捏脊法、扫散法。 (交通心肾推拿法具有交通心肾、滋阴安神的 作用,对心肾不交型失眠症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症
状,是一种绿色健康的疗法。 )
4、针刺加拔罐法
治疗方法 取穴:百会、印堂、神门、内关、太溪、太 冲、足三里、脐周4穴。
主观临床症状
1.主诉睡眠量少和睡眠质量欠佳; 2.白天感到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头昏、头胀 等症状,是由睡眠障碍干扰所致; 3.仅有睡眠量减少而无白天不适(即短睡眠者) 不视为失眠。
客观临床症状
(1)入睡困难。指人睡潜伏期延长(长于30分钟)。 (2)睡眠不安。指觉醒时间增多(每夜超过30分钟); 实际睡眠时间减少(每夜不足6.5小时);觉醒时间 占睡眠时间10%以上。 (3)睡眠表浅。指慢波睡眠的3-4期深睡减少,不足 睡眠总时间的10%,快波睡眠比例的减少,也表 明睡眠深度不足。 (4)早醒。睡眠醒起时间较平素正常的醒起时间提 前30分钟。 (5)睡眠不足。一般指成人睡眠总时间不足6.5小时, 或睡眠效率(即全夜睡眠总时间与记录时间之 比)≤80%。
《慎斋遗书》云:"欲补心者须实肾,使肾得升;欲补 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乃交心肾之法也。" 本方 用黄连清心泻火以制偏亢之心阳,用肉桂温补下元以 扶不足之肾阳;心火不炽则心阳自能下降,肾阳得扶则 肾水上承自有动力。水火既济,交泰之象遂成,夜寐 不宁等症便可自除。正如《本草新编》所说:"黄连、肉 桂寒热实相反,似乎不可并用,而实有并用而成功者, 盖黄连入心,肉桂入肾也。……黄连与肉桂同用,则 心肾交于顷刻,又何梦之不安乎?"
调任通督针刺组重用任督脉腧穴,及脏腑背腧 穴、原穴为主,穴位选用: 主穴:百会、神庭 、关元、气海;配穴:三阴交、神门、大陵、 太溪、照海、心俞、肾俞。以调和阴阳任督为 法,隔日针刺治疗一次,每次30分钟,总疗程 4 周;穴位选用:四神聪、三阴交、神门、大 陵、太溪、照海、心俞、肾俞。

中医对心肾不交的认识

中医对心肾不交的认识

中医对心肾不交的认识什么是心肾不交啊?肾和其它器官有关系么?相当于西医的心肌缺血和神经衰弱的综合)病因: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后天保健失宜,善思而内心压抑,再加上情志不遂,易肝郁气滞,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治法:交通心肾,调肝舒脾。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酸枣仁汤、逍遥散加减成药:天王补心丸逍遥丸预防: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适当体育锻炼,情绪乐观舒畅,有病及时就医,起居有节,生活要有规律,万事顺其自然!心理平衡看待社会生活!隐患:就是体内存在的、已经发生过或将要发生的疾病,提示出来可注意防病保健(西医术语)1,慢性浅表胃炎2,胆胃综合症3,肝胆功能不全6,妇科炎症外邪深入下焦损伤肾阴,或久病伤阴、房室不节真阴暗耗,阴亏于下不能上济于心、心肾既济失调,即造成心肾不交证。

也有因肾阳虚衰,阳虚不能蒸腾肾水而致水火不交。

心肾不交表示心肾关系失调,也反映全身阴阳气血不平衡。

本证为虚中夹实之证。

(一)主症:心烦不寐、口燥咽干、腰膝酸软。

(二)临床表现,心烦失寐、心悸不安、健忘、口燥咽干、眩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遗精带下。

舌红、脉细数。

中医认为,人生百病,皆因于风(木)、寒(水)、暑(君火),湿(土)、燥(金)、火(相火)六气,都可以用五行生克的原理来说明。

《黄帝内经》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这里讲的是五行相克的一面。

那相生的一面是什么呢?据《黄帝内经》上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肝受气于心(木生火);心受气于脾(火生土);脾受气于肺(土生金);肺受气于肾(金生水);肾受气于肝(水生木)。

所谓的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也就是病气按五行相生的关系由“子”脏转化到“母“脏。

不过如果“母”病了,也可能会殃及到“子”脏,这就是“母病及子”。

在五行系统中,每一个系统都与其它四个发生联系,任何两行之间总有相生或相克的关系。

从传统医学来说,心和肾不同于西医上的心脏和肾脏。

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它统管脏腑的功能活动,使之相互协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

中医理论体系的「心肾不交」浅析.

中医理论体系的「心肾不交」浅析.

中醫理論體系的「心腎不交」淺析李應輝(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浙江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心在上焦,腎在下焦,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心氣下通於腎,而腎氣則上乘於心,心腎之間存破壞,即可見到心腎不交的病理變化,本人在探研中略有心得,特整理闡述。

1 心腎相交與心腎不交心腎相交,又稱為心腎既濟,水火既濟,是對心腎兩臟在生理狀態下,陰陽、水火之間相互資助又相互制約關係的概括。

其具體含義是指,心陽下交於腎以資助腎陽,抑制腎陰而使腎水不寒;腎陰上濟於心以資助心陰,抑制心陽而使心火不亢。

如此,則心腎之間既對立又統一,共同維持人體的陰陽平衡,水火既濟的協調關係。

心腎相交理論,早在《內經》中就有闡述。

《素問‧六微旨大論》曰:「相火之下,水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

《素問‧宣明五氣篇》也云:「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腎,骨病無多食苦」,皆含有心腎相交之意。

後世醫家對心腎相交的生理、病理機制和辨証論治方面多有論述。

如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心者,火也,腎者,水也,水火相濟」。

李中梓在《醫宗必讀‧水火陰陽論》中云:「火性炎上,故宜使之下,水性就下,故宜使之上。

水上火下名之曰交。

交則為既濟,不交則為未濟」。

近代醫家黃柳華認為,首先,腎陰乃「元陰」也,是各臟腑陰液的根本,心陰也賴其而生;再者,心在陰陽之中屬陽中之陽,為火臟,故心火最易灼傷心之陰液,則心陰不足,也不能下潤;最後,陰陽是互根互用的,正如《醫貫‧陰陽論》說:「陰陽又各互為其根,陽根於陰,陰根於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

」沒有心陽、腎陰的資助,心陰、腎陽也無以化生。

因此,治療心腎不交時,仍可運用瀉心火、滋腎陰的方法,不過我們還可以這樣認為,瀉心火是為了保存心陰,滋腎陰是為了資生心陰和鼓舞腎陽,從而心腎相交,水火相濟。

心腎不交是對心腎之間陰陽水火升降失調病機的概括。

有學者將心腎不交分為「心不交腎型」、「腎不交心型」和「心腎不交型」三種類型。

由心的陰陽失調而導致的心腎不交稱為心不交腎型,由腎的陰陽失調而導致的心腎不交稱為腎不交心型,由心腎陰陽水火逆亂,兩走其偏,而導致的心腎不交稱為心腎不交型。

“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浅识

“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浅识

“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浅识摘要:“心肾相交”是中医藏象生理学说的重要内容,心肾不交则是与之对应的中医病理概念,通过对两者的理论渊源、理论基础、作用机制、病理机制、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六个方面的梳理,希望有益于理论学习与临床工作。

关键词:心肾相交心肾不交理论临床“心肾相交”为中医生理术语,首见于明・周之干《慎斋遗书・阴阳脏腑》,“心肾不交”为中医病理术语,最早见于南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虚损论治》。

“心肾相交”、“心肾不交”一直是颇为共同关注的论题。

本文试通过对心肾相交产生的理论渊源、理论基础、作用机制的进行梳理,进而阐发心肾不交的病理机制、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以期对理论学习、临床工作有所意义。

一、心肾相交的理论渊源“心肾相交”理论起源于《周易》:“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内经》中虽没有明确提出心肾相交这一术语,但对此有所阐述。

如《素问·宣明五气篇》:“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肾,骨病无多食苦。

”皇普谧解释为“苦走心,此云走骨者,水火相济,故骨气通于心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明确记载:“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为后世“心肾交通”和“心肾不交”做了铺垫。

魏晋时期,《针灸甲乙经》云:“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既济。

”“水火既济,骨气通于心也。

”这是中医学史上首次明确了心肾水火间互相既济的理论。

唐朝孙思邈承此说,《备急千金要方・心脏脉论第一》讲:“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

金元时期,《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提到:“上热甚而下热微,俗辈复云肾水衰弱,不能制心火,妄云虚热也。

抑不知养水泻火,则宜以寒,反以热药欲养肾水,而令胜退心火,因而成祸不为少矣。

”刘完素认为心火易亢,肾水易衰,故心肾不交病证多为阴虚火旺。

“心肾相交”作为中医生理术语,首见于明・周之干《慎斋遗书・阴阳脏腑》,书载:“心肾相交,全凭升降。

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金匮:心肾不交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金匮:心肾不交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金匮:心肾不交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心伤,就说明不是由于风寒,既不是由于中风,也不是由于中寒,是内伤所得,内伤的心伤,那问题多了去了,这里也是个概要的说法。

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心伤则心气必虚了,心主火,心虚而阳易动,不耐劳动,一劳动颜面红赤。

下重是什么道理?心气虚不交于下,上盛而下虚。

心中痛而自烦,发热由于心阳上虚,肾阴从下往上攻,乘心阳之虚,肾阴动于下,所以心中痛而自烦。

发热,这个热不得下交,本来也不下交,让寒一攻更在上面了。

当脐跳脐跳者是水动之状。

其脉弦,弦有水之应,有水这个脉是弦的,脉弦、脉紧、尤其脉沉都主水、主寒,这就说明肾阴往上攻,肾主水,水气往上攻,所以脐跳是水上攻,水动的一种状态。

咱们讲过苓桂枣甘汤治奔豚也是,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是水动的地方,与这个是一样的,脐跳是水动之状,脉也应之弦,也是有水的脉。

这一系列的问题全由于心脏伤所至,稍有劳倦,即颜面就发红赤,这是虚嘛,一动就那样子,但下面不是,心气虚的不能下交,古人是这么看,心肾两个脏,心火交于下,肾阴交于上,这个在卦上天地泰,古人观察,也是取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的。

内经中讲的很清楚,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云彩虽然在天上,可是它是由地上去的,就是地气往上,然后它得返回来啊,所以天气下降,天虽然在上,但作用是在下面,所以八卦地天泰,地气在上,天气在下,这样上下才通调,才对。

这段书正好是相反的,天地否,天气在上地气在下,始终不沟通,这就坏了,这是根据八卦讲的。

那么水火呢,也这么看的,所以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观察现象,所以水火看得很清楚,说水火既济,水是就下,火是炎上的东西,可是作用在哪呢,水得在上面,火得在下面才行的,比如烧茶,把壶放下面那不行。

如果反过来,就是水火不交了,就不济。

心肾不交的机理

心肾不交的机理

心肾不交的机理中医觉悟一言:心肾不交的机理觉悟一言火之精气充斥三焦,上焦为君火,中焦土藏,下焦水藏,君火者,藏于心,相火者,肾水藏之,水之精气,上交火之精气成少阴,肾水不足,则少阴水亏,君相两火灼烧,心神不降。

肾阳不足,水液潴留,少阴君火在上,少阴水不化气在下,而成上热下寒之势。

同属心肾不交,前者用黄连阿胶汤,后者用真武汤。

细说“心肾不交”是中医诊断中的一个证型,由肾阴不足,相火上扰心神所致,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肾阴虚和心火上炎两组症状,例如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咽干盗汗等症。

心居上焦,肾居下焦;心五行属火,肾五行属水;心藏神,肾藏精,心肾同属五脏,五脏特点藏精而不泄。

心精化为火之精气,肾精化为水之精气,两气相合为少阴。

少阴者,六经之一,气行其中,内连心肾,外应天之热气。

心之阴阳平衡,则心精化为气;肾之阴阳平衡,则肾精化为气。

肾阴者,肾精收藏,肾水所主;肾阳者,肾精气化,肾中相火所为,水火平衡而化为肾气。

肾藏相火,相火者,与君火同属五行之火,本为一火,标分君相,经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自然界的火之用有二,一是主光明,二是主温热。

主光明之火,其位居高位,以充分发挥其功用;主温热之火,其位居低下,以起其温热功效。

例如,房间里照明用灯,一般置于屋顶,而厨房做饭用的火,要置于锅下,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火之用,反之则为逆。

肾水不亏,则相火潜藏,肾水不足,则相火上扰心神。

肾水中的相火源于五行之火,由心所主,火归其本,而自然属性向上。

火之精气充斥三焦,但作用不同,上焦运行胸中之气;中焦腐熟水谷,阳气最旺,输布水谷精微于肝心肺肾四脏,斡旋中焦,为土藏;下焦相火藏于水中,水火之精气同属少阴,君火者藏于心,相火者肾水藏之,所谓命门之火,三焦相火根于肾水都合此意。

如经文所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又心包经与三焦经相表里,心包本为心之包络,心包之火即为相火,因此心火包括君、相两火,君火主明的功用,出于在心神,相火以位的功用出于下焦肾水。

心肾不交”代表什么意思

心肾不交”代表什么意思

“心肾不交”代表什么意思?其实,“心肾不交”是一个中医名词。

在中医看来,心主一身之阳,位居于上,其性属火;肾主一身之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

如果心火不降,人就会多梦失眠;肾水不升,人就容易口热舌干。

简而言之,心肾不交的主要表现就是“上热下寒”:上热:心胸发热烦躁,手心也热,咽干喉痛、口舌生疮。

下寒:双脚感到发凉,有的甚至腿也发凉,腰骶处也凉。

人体想要健康,心火和肾水要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使心火不亢,肾水不寒。

讲得通俗一点,就是人体上面多火,下面多寒,如果能让上面的火下行,脚就不凉了,下面的寒水得到升华,上面的火就不那么热了。

如何才能“心肾相交”?记住三个穴位——涌泉穴、劳宫穴、少海穴。

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所处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

涌泉穴位于足心,处于至阴之地,距火脏最远,所以艾灸这个穴位不会加重肾水亏虚、虚火上炎的症状,反而得艾火纯阳之性使阳生阴长,浮游之火下行复归命门肾宅,心神得安,入夜而得寐,失眠多梦的问题随之而解。

涌泉穴位于脚心处,在我们的手心里,也有一个穴位,叫劳宫穴。

要找它也很简单:手轻握拳,中指指尖所到的地方就是劳宫穴。

劳宫穴是心包经的荥穴。

心为君火,心包为相火。

心包经对心脏起着保护作用,心包相火清降,则心火自消。

劳宫穴常常与涌泉穴配合,用来改善心肾不交的问题:刺激穴位可以用艾灸的方式,也可以试试“手心搓脚心”的方法。

心肾不交的人一般都有失眠的困扰,小乙建议你们在睡觉之前先搓热双手,然后用左手手心劳宫穴对准右脚脚心涌泉穴揉搓,再用右手搓左脚,两边各50次以上,注意以身体发热、不出汗为度,可以自己灵活调整搓脚次数。

涌泉在肾经,劳宫在心包经,这样搓搓脚可通畅气血,交通心肾,对改善失眠多梦有非常好的帮助。

说完劳宫穴和涌泉穴,我们再来说说少海穴。

少海穴是手少阴心经的合穴,是心经气血汇聚之处。

“少”,阴也,水也;“海”,大也,意思是“百川入海”,是阴经之水在此处汇集之地。

清代医学怪才陈士铎对“心肾不交证”的理解与临床治疗

清代医学怪才陈士铎对“心肾不交证”的理解与临床治疗

清代医学怪才陈士铎对“心肾不交证”的理解与临床治疗清代医学怪才陈士铎对“心肾不交证”的理解与临床治疗,集中体现在其代表著作《辨证录》的若干方剂当中,研习这些方剂,对深入认识“心肾不交证”具有重要意义。

直接交通心肾法此法直接从治疗心、肾入手以交通心肾。

可分为三大类:治心肾两不相交方、治心不交肾方和治肾不交心方。

一、治心肾两不相交方此类处方主治证为心肾两不相交,即有心不交肾,又有肾不交心,故谓心肾两不相交。

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剂:(1)上下两济丹①出处:《辨证录·不寐门》②主治:不寐。

特点为昼夜皆不能寐。

③组成:黄连、肉桂、人参、白术、熟地、山萸。

④简析:A、此证之病机即为心肾两不相交。

原文谓“盖日不能寐者,乃肾不交于心;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于肾也。

今日夜俱不寐,乃心肾两不相交耳。

”造成心肾两不相交的原因是心热肾寒。

原书谓“心原属火,过于热则火炎于上,而不能交于肾;肾原属水,过于寒则水沉于下,而不能上交于心矣。

”B、治疗方面:黄连凉心火,肉桂温肾阳,自无非议。

为何还要加入人参、白术、熟地、山萸呢?这是因为黄连、肉桂虽能交通心肾,然性味不免热者有太燥之虞,而寒者有过凉之惧。

故又加入补益之品以去其弊。

(2)引火两安汤①出处:《辨证录·强阳不倒门》②主治:强阳不倒。

③组成:黄连、肉桂、玄参、沙参、麦冬、丹皮。

④简析:A、此证之病机为心肾两不相交。

原书谓此证之病机为:“若日劳其心,则心不交于肾;夜劳其肾,则肾亦不交于心。

”心肾不交之后,则一身之火气,躲于阴器,故致此证。

B、治疗方面:黄连、肉桂交通心肾。

因此证乃由火气盛所致,而此火乃虚火。

故又加入补水退火之味。

沙参、麦冬补肺以生肾水,取“虚则补其母”之义。

从肺治肾,陈氏多有此法。

丹皮入肾经,亦退热之品。

(3)两益止遗汤①出处:《辨证录·梦遗门》②主治:梦遗。

③组成:黄连、肉桂、人参、白术、生枣仁、熟地、山药、芡实。

④简析:A、此证病机亦为心肾两不相交。

治疗心肾不交的千古名方

治疗心肾不交的千古名方

治疗⼼肾不交的千古名⽅有⼀位朋友,他的腰部以下总感觉发冷,⽽且最近⼼烦意乱,⼿⼼发热,经常感觉⼝⼲⾆燥,晚上也睡不好觉,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从他的症状来看,很明显是⼼肾不交导致失眠,继⽽引发的⽿鸣。

五⼼烦热,⼝⼲⾆燥,⾆红,都是⽔亏⽕亢的征象;⽔⽕不济,⼼阳偏亢,难免会⼼神不宁。

⽽肾主⾻,肾阴亏虚,脑髓得不到⾜够的滋养,头晕⽿鸣,失眠健忘就是情理之中了。

⽽且,腰为肾之府,肾阴不⾜,失于濡养,必然会腰酸。

所以,在治疗上,⼀定要让⼼⽕下降于肾,以温肾⽔;肾⽔上济于⼼,以制⼼⽕,让⽔⽕交融,互相制约,形成⽔升⽕降的平衡局⾯,说简单点就是要让⼼肾相交。

⼼肾相交的办法有很多,这⾥再给⼤家推荐⼀个肚脐敷贴的⽅法,⽤起来很简单,⽽且没有副作⽤。

敷贴的药物是交泰丸,这个药来⾃于《韩⽒医通》下卷,主要成分是黄连和⾁桂,我们都知道,黄连是极其苦寒之药,⽽⾁桂性热、温补,黄连苦寒以清⼼⽕,⾁桂⾟热以温肾阳,具体做法如下。

黄连性寒,⾁桂性热,将⼆者调和敷在肚脐⾥⾯,能够清⼼⽕,温肾阳,是治疗⼼肾不交的绝妙处⽅。

朋友从来没有听说过敷贴疗法,将信将疑地⽤了⼏天之后,就发现⾝体状况好了很多,不但睡眠踏实了,⼼情也不再那么烦躁,⼯作起来得⼼应⼿。

他将这⼀情况告知我,喜悦之情溢于⾔表。

说前段时间⼯作上出了⼀些差错,报表的数据全部出错,很是烦闷,⼯作上错误百出,没想到⾝体也跟着出问题。

现在可好了,⾝体的问题解决了,连带着⼯作都顺利了很多,真是⼀事顺百事顺。

交泰丸敷肚脐眼将适量的黄连末和⾁桂末⽤蜂蜜调和为丸药,敷于肚脐⾥⾯,可使阴阳相接,⼼肾交合,所以取名为交泰丸,是⾃古以来治疗⼼肾不交的⾸选⽅药。

每天晚上,将⼀丸药塞到肚脐⾥⾯,然后⽤纱布覆盖,⽤医⽤胶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

⼀般情况下,三天就可见到效果,再⽤四五天,坚持⼀个星期巩固疗效,便可以了。

试论心肾不交

试论心肾不交

试论心肾不交上一期咱们多讲了一下命门的概念,这一期讲命根养生篇。

伯高太师复问岐伯曰:养生之道,可得闻乎?岐伯曰:愚何足以知之。

这里伯高向岐伯问,想要保养身体,最根本的是什么?实际上问的是,怎样做才能长寿。

这里岐伯还装作不知道,谦虚一下。

伯高再问,岐伯曰,人生天地之中,不能与天地并久者,不体天地之道也。

这里岐伯开始回答了,人活在天地间,为什么不能活的像天地一样久呢?是因为没有体悟到天地之道。

什么是天地之道呢?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为什么说阴阳是天地的本源呢?宇宙最初的状态是一片混沌,既没有阴阳之气,也没有天空、大地,在经过了漫长岁月的不断运动变化之后,清气开始升腾于上而形成“天”,浊之气沉降于下而形成“地”,宇宙这才才有了天地之分。

因此从浑沌一体的状态中分化出来的阴阳之气是构成天地的基本物质。

这里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正是因为天地处于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

人之所以不能比肩天地,恰恰是人体内的阴阳失衡导致的。

合父母之精,以生人之身,则精即人之命根也。

这句话明确点出了,命根指的就是肾精。

广成子谓:抱神以静者,正抱心而同寂也。

伯高曰:夫精者,非肾中之水乎?水性主动,心之不寂者,不由于肾之不静乎?心藏神,要想神不动摇,心必须要静才行,这里指的是心火不能太旺,心火太旺,神也就不在了。

伯高又提到,精是肾水所生,水天然是具有流动性的,心之所以不静,难道不是由于肾精的流失吗?这里就要讲到,心肾相交这个中医上常说的概念了。

再来看岐伯是怎么回答的:肾水之中,有真火在焉。

水欲下而火欲升,此精之所以不静也。

精一动而心摇摇矣。

然而制精之不动,仍在心之寂也。

肾在五行中主水,中医上也常说肾是水脏。

但肾中不是只有水,没有火,不然也不会有命门火衰这个说法。

心在五行中主火,火就是能量,如果这个火不旺了,也就是咱们说的心阳不足,心脏功能衰竭。

肾中的水,如果没有火,就会往下走;肾中的火,如果没有水的制衡,也会往上走;但如果水火处于平衡状态。

心肾不交与易经十二辟卦,天人合一

心肾不交与易经十二辟卦,天人合一

心肾不交与易经十二辟卦,天人合一黄帝内经,永恒的中医经典古代的中医不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要中通人事。

人是自然的产物,要遵守自然的规律,我们人体的变化和天文地理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内容来自黄贵生老师(古派巨灵针灸传承人)笔课:黄贵生:我们中医讲,心为火,肾为水,心在上,水在下。

如果心肾不交,会出现什么问题啊?我们来看看哈,这个心里头的阳,要下降到肾,才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要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

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说的神经衰弱啊,失眠啊,顽固性疲劳症之类的人,心肾不交。

你看到这里,你就糊涂起来了。

这个热气要往上走啊,水气要往下走啊。

心里头的热,怎么会跑到肾水里去呢?肾里头的阴水,怎么要跑上去呢?这个问题啊,好多人都糊涂。

说肾水里头藏着一点真阳。

又说秋收冬藏,我们一般就理解为,哦,秋天收割了,我们把粮食藏起来啦。

黄贵生:讲一些最基本的常识。

这个大家都懂,就是地球围绕太阳转。

春夏秋冬,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不同。

靠近太阳的时候呢,地球接收太阳热气多,就是夏天。

原来太阳的时候,地球接收太阳的热气少,就是冬天。

这个是我们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学到的基本知识。

但是这个只讲了一半,另外一半没有讲。

黄贵生:另外一半的道理,在哪里学呢?易经的十二辟卦,我们从夏至一阴升开始讲。

天风姤我们上次说过,这个地球是会从宇宙吸收能量,也会向宇宙发射能量的。

咦,地球怎么会向宇宙发射能量?我们地球自己又不发热,怎么会发射能量?这个是一个知识的误区。

你试着想一下,如果能量守恒的话,太阳能不断的发射到地球来地球也不断的吸收太阳能。

如果地球只吸收太阳能,而不会发射能量,那么这个太阳能就不断的积攒在地球上,经过几十亿年的光阴,地球不就自己成了一个大热球了吗?所以,非常简单的逻辑。

我们地球即吸收太阳能,也向宇宙发射能量,这样我们的地球的才不会成一个大热球。

好,地球在夏天的时候离太阳最近,这个时候会拼命地吸收太阳能。

《从心肾不交论治不寐的理论研究》

《从心肾不交论治不寐的理论研究》

《从心肾不交论治不寐的理论研究》一、引言不寐,又称失眠,是现代人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

中医理论认为,不寐的病因复杂多样,其中一种重要的病因便是心肾不交。

心肾不交是指心火与肾水之间平衡失调,导致阴阳失衡,进而影响人的睡眠质量。

本文将从心肾不交的视角出发,探讨其与不寐的关系,并进一步论述从心肾不交论治不寐的理论依据及方法。

二、心肾不交与不寐的关系1. 心肾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肾主藏精。

心火与肾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维持着人体阴阳平衡。

当心火与肾水之间平衡失调时,便会出现心肾不交的现象。

2. 心肾不交导致不寐的机制心肾不交会导致阴阳失衡,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影响心神安宁。

具体表现为心火过旺则烦躁不安,肾水不足则心神失养。

长期如此,便会导致失眠、多梦、易醒等不寐症状。

三、从心肾不交论治不寐的理论依据1. 调整心肾平衡根据中医理论,调整心肾平衡是治疗不寐的关键。

通过调整心火与肾水的平衡,使阴阳调和,从而达到治疗不寐的目的。

2.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心肾不交导致的不寐,应采用温阳补肾、养心安神等方法,以调整心肾平衡。

四、治疗方法及措施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调整心肾平衡、治疗不寐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中药有温阳补肾、养心安神等作用的药物,如酸枣仁、远志、茯神等。

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2.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辅助治疗不寐的重要措施。

患者应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红枣、枸杞、桂圆等具有滋阴补肾、养心安神作用的食物。

3. 生活方式调整生活方式调整对于治疗不寐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

同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瑜伽等有助于调节身心、舒缓压力的运动。

五、结论本文从心肾不交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其与不寐的关系及治疗不寐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心肾不交是不寐的重要病因之一,调整心肾平衡是治疗不寐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肾不交古文论述
《心肾不交》是指人的心脏和肾脏功能不协调,也可理解为心理与生理的不平衡。

古人对于心肾不交的观点多出自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心脏和肾脏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

心肾不交意味着心脏和肾脏功能失调,会导致各种身体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在古代医学经典《内经》中有相应的论述。

比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提到:“肾开窍于耳,肾主骨生髓,髓者,脑之精也,骨者,脑之苦也。

仁者,心之应也,心者,身之主也。

心使五经,五经出焉而荣卫,荣卫者,志意之使也。

志意出焉而形魂备矣。

”可见,心肾之间的关系在人体生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此外,《黄帝内经》也提到了心肾不交的现象。

比如《灵枢·五十七难论》中指出:“心使人主之,而肾藏志,志藏于骨。

”意味着心肾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互相影响。

就心理层面而言,心肾不交也可理解为心理和生理之间的不协调造成的心理问题。

比如《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五脏四时五音六气,三要七情八饮”都是对心理和生理之间的关联进行的论述。

在现代,心肾不交也可以理解为精神压力过大、睡眠不足、饮食不健康等原因导致心脏和肾脏功能紊乱。

心肾不交可以引起诸如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头晕等身心不适的症状。

总之,心肾不交是一种古代医学观点,指的是心脏和肾脏功能不协调。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应该注重心理和生理的平衡,保持良好的心脏和肾脏功能,以维护整体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