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语文教学中的“诵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语文教学中的“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诵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诵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离开诵读,语言学不好,语文也是学不好的。
一、诵读——享受美言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她的美主要体现在音节的轻重缓急、音调的抑扬顿挫、音律的婉转飞扬上。美文需要美读。诵读就是一种美读。本次观摩课,笔者有幸聆听了十一位选手中五位老师的课。感觉他们都很有朗读功底,让人获益匪浅。
灌南大圈实验学校的殷雄老师在教学《散步》时,伴随轻柔的音乐,他开始了充满感情、令人沉醉的诵读,那醉人的音色,让在座的师生无不为之倾倒,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跟随殷老师进入了文章所描写的境界,仿佛那一家四口就在眼前,那菜花、桑树、鱼塘就在身边,与作者同思考,共欢乐。这一成功的诵读示范,为紧接着的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说,平常我们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背影》、《荷塘月色》,冰心的小诗,巴金先生的《繁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文章时,若不重视诵读,而只一味地讲解,那无异于将文章活生生地肢解,使千古美文变成鸡肋,唯有诵读。才能让学生沉醉其中,享受美言,品味美言,发自心底地感悟深沉浓郁的亲情、温馨绵远的友情、圣洁珍贵的爱情。让学生感受坚定刚强的意志、多姿多彩的人生、诗意清丽的自然……
二、诵读——其义自见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是一门读的学科,文章读透了,读通了。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学法。只有读好了,学生才能进入角色,置身于作品情景之中,和作者的思路融为一体,感受故事的波澜起伏,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把握文章的深刻寓意,达到“文若己出”的最高境界,正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
对于文言文教学,很多教师都以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侃”。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重讲解,轻诵读。使文言文存在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开发区朝阳中学的张宏苇老师,在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时,将诵读的作用发挥得可谓淋漓尽致,师范读,生反复练读,生齐读。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再读!语气语调,韵脚韵味,都在考察之列。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人文本深处,切身体验彼情彼景,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产生灵魂与灵魂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其中的教学细节值得
我们品味。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解决了,学生对文意的感悟加深了。当然,这节课如能再进一步展开诵读活动,使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那么,笔者以为即使少一些“感受陋室”、“思考探究”的内容,这也会是一节更成功的“文言课”。
三、诵读——提升品味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标如此阐述语文的性质。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导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新课程专家说:语文姓“语”,文本的任何价值均应通过语言得以实现……语文学习的两大主题一为语言二为人文:而人文其实是蕴含在语言之中的,并不是脱离语言而独自“悬浮”着。语文课是否姓“语”要看它是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是否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诵读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犹如失去了灵魂。空有躯体的存在而不再有家园的记忆和归宿。今天我们用诵读的方式同样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心智,历练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和审美的愉悦。美是永恒的,人类的心灵是相通的。虽然今天我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对真善美的追求却永不会停息,诵读过程中太多的真善美让学生真正触摸到了生活的脉络和真谛,太多的事例感召了同学们本来柔弱和善良的内心。日常生活中,若也能恰到好处地吟出几句对景的诗词歌赋,也不失为一件雅事,心中愉悦之情自会油然而生。个人的品味就这样在诵读中得到提升。
文章的美是读出来的,不诵读就难以发现化繁为简之后的语文是多么的风姿绰约、美不胜收。愿我们的语文课尽快“读”起来,不仅仅是在这些优秀老师的公开课上,更要在广大基层老师的家常课上,全面“读”起来,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读出思想,读破语文教学徘徊不前的网局,读出语文课堂上的一片盎然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