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学科概论
地理与经济地理学
地理与经济地理学地理与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各地区资源分布、人口分布、城市发展、交通运输、区域经济发展等与地理空间有关的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旨在揭示人与地的相互作用,探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地球资源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地理与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自然环境的学科,它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大的研究领域。
而经济地理学则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区域发展差异以及区域间的联系与竞争。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分布与利用:研究地球上各类资源的分布规律、开发利用的方式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例如,石油、煤炭等能源资源的分布对能源供应和经济结构有着重要影响。
2. 人口分布与城市发展:探索人口的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机制。
人口的分布会受到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城市则是人口集聚、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3.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产业布局的合理性以及区域经济联系与互补的方式。
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会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聚集程度。
4. 交通运输与区域联系:探究交通运输网络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间的联系与竞争。
交通运输是实现资源、人员和信息流动的重要手段,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间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理与经济地理学的意义与应用地理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经济发展和区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指导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对资源分布、交通运输、产业布局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合理利用地理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研究地理分布差异,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减少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实现资源、产业和人口的合理流动。
经济地理学绪论
03
区域与空间经济
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的定义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内经济发 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 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区域经济的特征
区域经济具有相对完整的经济结 构、地域特色和相对独立性,是 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经济的形成与
发展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由各 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流动、聚集 而形成的经济活动系统。
区域经济是空间经济发展的基础
01
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空间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和
支撑,是空间经济发展的前提。
空间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
02 空间经济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区域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区域经济与空间经济的相互促进
03
区域经济与空间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动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经济地理学者参与城市规划,提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建议,提高 城市运行效率。
城市产业布局规划
分析城市内各产业的分布状况及发展趋势,为政府制定产业布局政 策提供参考。
城市交通规划
研究城市交通需求与供给关系,提出合理的交通规划方案,缓解城市 交通拥堵问题。
经济地理学在产业布局中的应用
产业转移与升级研究
人力资源
指一定时期内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口总和,包括劳动者的数 量和质量。
环境的基本概念
自然环境
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自然景 观。
社会环境
指人类社会所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包括城市、 乡村、社区等。
生态环境
指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经济地理学导论
第一产业( Primary industry)
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Extract both renewable and nonrenewable sources)
可再生资源Renewable resources—those that can be used without being permanently depleted, such as forests, water, fishing grounds, and agricultural land
标准产业分类法
联合国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 业分类索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共分十大类。在大 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这十大类是:
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2.矿业和采石业; 3.制造业; 4.电力、煤气、供水业; 5.建筑业; 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 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 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性; 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 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近代西方国家对产业结 构的一种分类方法。按照这种方法,第1产 业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 第二产业在本质上乃是对自然物质资料 (农产品和挖掘业产品及工业品原料进行 加工而取得的;第三产业在本质上乃是服 务性产业,即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非直 接的物质生产部门,其范围大体包括:商 业与贸易、金融与保险、旅游与娱乐等。
我国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我国经济地理学长期以来,研究内容局限在狭义的生产 活动方面,即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只重生产, 不重消费,只重视第一、二产业,而忽视第三产业。
经济地理学必须要在生产、交换、流通、消费四者统一 的经济过程中,去研究经济地域系统,过去把经济地 理学局限在纯研究生产分布显然是不全面的。
经济地理学绪论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 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 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 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山海经》全书 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 32650 字。共 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 4篇。
《禹贡》是《尚书》(一作《书经》,简称 《书》)中的一篇。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 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名篇。 《禹 贡》所说的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 豫、梁、雍。
作用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大致可分为: 史志描述 商业地理研究 经济地理学研究
史志描述
国内的《山海经》 《禹贡》 《五藏山经》 希腊的《地理学》 春秋战国以后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主编
的《汉书》中包括《地理志》和《食货志》 《宋史》和《明史》编写时,所列食货志
第十一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第一节 汽车工业 第二节 电子工业 第三节 服务业
第十二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第一节 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第二节 全球化与当地化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第十三章 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 第二节 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源的利用,以及世界经济的
版(1994)
分布和扩张。
马西(D.Massey),《劳动空
8.经济空间是经济的社会
间分工:社会结构和生产地理》
关系差异和相互关联的产物。 第二版(1995)
归纳总结:
1.多数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 动的空间方面;
第一章 经济地理学
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 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 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括第一产 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 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 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 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 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 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 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 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 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 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 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 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 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 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 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 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 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 条件利用,等等。
二、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 下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演进机制:政府、市场 • 配第—克拉克定理 • 库兹涅茨法则 • 霍夫曼定理 • 雁行形态说:进口—国内生产—出口
区域空间结构 • 基本要素 • 模式:极核式、点轴式、网络式、区域城市对称 • 演变:弗里德曼、陆大道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 区位指向 • 集聚与扩散机制 • 空间近邻效应
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 一、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 • 企业增长动因:规模经济、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 竞争压力 • 战略与方法:横向、纵向、多样化 • 空间增长 三个阶段 • 企业空间扩散规律:接触扩散、等级扩散
• 二、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 沃茨 市场区扩大模式 • 泰勒 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 哈坎逊 全球扩张模式 • 迪肯 全球转移模式 • 三、公司组织结构的类型及空间特征 • 功能部、产品部、区域部、顾客部、矩阵
• 二、区域经济联系 • 空间相互作用:前提条件、测度 • 区域分工理论:成本、要素禀赋、新贸易理论、竞 争优势理论 • 区域合作理论 原则
• 三、区域经济差异 • 影响 • 可控性分析:必然性、可调控性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途径
第十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 一、影响因素 • 科技进步 • 跨国公司 • 国家调节经济 • 国际经济协调
• 四、区位行为主义分析 • 史密斯 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 普雷德 行为矩阵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区位论
• 一、克里斯泰勒 中心地理论 • 中心地 • 中心性 C=B1-B2 • 货物供给范围:上限、下限 • 中心地等级
• 中心地三原则: 市场原则 交通原则 行政原则
• 二、零售业区位论 • 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 零售业空间模型:核心部、边缘部 • 零售引力模型 概率引力模型 • 三、服务业区位理论 • 对象 • 区位选择:中心地理论、集聚理论
第1章经济地理学绪论概论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
1.概念的提出 ◆ 1760 年 , 俄 国 科 学 家 罗 蒙 诺 索 夫 在 《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 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 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3.特点
◆由现象的描述发展到理论的整理、分析; ◆从直觉的零散的知识逐步演变成为系统的
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 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 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 –中观尺度-20世纪中期
(1)区域科学 ◆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 和协调发展及区域的整体研究。
(2)其它区域研究
◆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 “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 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1.特点:
(1) 多为对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记 述多出自于各种历史记述;(3)多与其它知识交织、 混杂,没有形成专著;(4)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 具有重要作用。
2.代表性著作
◆中国:《山海经》、《禹贡》、 《史 记》、《汉书》。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二)商业地理研究—17-18世纪中叶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发展 二、20世纪以来的经济地理学发展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一)史志描述—17世纪以前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古典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 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经济地理学 第一讲
(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 60年代初美国地理学家麦克尼提出了公 司(企业)地理的概念。其主旨是企图 “使经济地理学中仅仅对物的分析转移 到对人及社会组织机构的关注上来”。 企业地理尤其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 间结构的研究。 • 一些学者根据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 位日益增强的实际,更加侧重于大型跨 国公司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
• 1.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 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 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 • 2.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在地球表 面的分布状况、特点,以及发展变化和地域分 异的规律性。 • 3.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 局及其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
(四)研究对象 (学习内容)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一)史志描述 (二)商业地理研究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
(一)史志描述
• 在经济地理学作为学科出现之前,有相当长的一段时 间内,相关文献多为人们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 和记述。这些记述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大多出 于历史学家之手。尽管多数文献并非经济地理著作, 但对经济地理知识的积累有重要作用。 • 如:中国战国时代 • 《山海经》:其中《五藏山经》叙述山的脉络和所蕴 藏的矿物达70余种。 • 《禹贡》: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记述了中国当时的 山岭、河流、植物、土壤、土地利用、物产、交通等 情况,是一部很有科学价值的古代地理著作。
(二)商业地理研究
• 17世纪开始,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 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 17世纪中叶,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 商业地理教科书,为荷兰阿姆斯特丹商 人和政府提供实用的商业信息。这是世 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地理科学与经济地理学
地理科学与经济地理学地理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现象、地球表面特征以及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学科。
而经济地理学则是地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特征、分布、相互联系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地理科学基础概述地理科学涵盖了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领域。
自然地理学主要关注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貌、水文、生态系统等,而人文地理学则关注人类社会活动的地理方面,如人口、城市、交通等。
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地考察、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
这些方法使地理学家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研究地理现象。
二、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发展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注于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它探讨了经济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制约和适应。
经济地理学最早起源于19世纪,随着人们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关注,这一学科逐渐得到了发展和扩展。
从最初的产业地理学到现在的经济全球化研究,经济地理学已经成为人们理解世界经济发展和地理空间关系的重要工具。
三、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 区域经济差异与发展:经济地理学研究了不同地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探讨了产业布局、经济增长、区域发展战略等问题。
2. 城市化与城市经济:经济地理学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空间结构和城市经济特征,研究了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影响因素。
3. 交通与物流:经济地理学研究了交通网络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物流体系如何促进产业和贸易发展。
4. 区域一体化与全球化:经济地理学关注跨国公司、区域合作、自由贸易协定等对地理空间的影响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
四、经济地理学的意义与应用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成果对于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企业投资决策以及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政府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其次,企业可以通过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了解不同地理位置的资源和市场条件,制定更具竞争力的投资决策。
第( 1) 章 经济地理学绪论--1
(3)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
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 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 中期以来);
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图1:经济地理学发展思路示意图
学 科 完 善 程 度
规律
分析
(过程、成因) (前提、边界记)
图1.3
地理学学科划分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一)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三大基本经济问 题)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 组织的一般规律。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 键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因此,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 究具有重要意义。反过来,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 的关系对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具有重要意 义。
全球分工与合作(1990年代之后); 。
图3: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尺度演变示意图
微观
(企业区位, 二战前)
中观
(区域经济, 50-70年代)
宏观
(全球分工与合作, 90年代后)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客体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 象转向以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 全球性经营发展为研究对象。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一) 地理学学科体系
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 的一门科学。 地理学可划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 学和地理技术学科。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 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一)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学—第十四章 经济地理学概论
第14章经济地理学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第节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与经济问题巨变的世界经济环境福特主义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经•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变幻莫测。
二战后60年代为止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令人瞩目。
但是从此年代末开始出发展令人瞩目但是从此年代末开始出现的经济萧条现象使大量生产-大批量消(f di)费的福特主义(fordism)体制面临危机并开始瓦解。
市场特征是生产导向进入•70年代后经过两次石油危机和持续的经济萧条使福特主义体制开始转变成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体制。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精益生产(JIT))消费者导向。
•《柔性管理》开始出现(Flexible Management)•柔性管理Flexible Management•正当世界众多企业正在努力改进产品质量实现规模经济不断降低价格力量,实现规模经济,不断降低价格,力争取得竞争优势时,一些著名企业开始实施新的管理模式——柔性管理。
这是柔性管理这是当代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由于它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企业界称之为“一场管理革命”。
柔性管理,首创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
它的特点主要是实行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对顾客需求迅速作出反应,利用电脑技术调整生产线,降低成本。
•柔性生产体制的产生背景本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泰勒通过对企业运作组织的考察与研究,把通过对企业运作组织的考察与研究把工作分解成许多简单要素,系统地改进了每个要素的操作方法,使其更加易于每个要素的操作方法使其更加易使用工具与技术,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产品产量。
福特把这一原理应用到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线管理上,创立了流水线作业体系。
其特点主要是专业分工合作与大规模批量生产。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精品文档
(3)以区域为基本框架,以经济地理为主要内 容
(4)开创地理科学所特有的工作方法和研究方 法
(二)商业地理研究 1.时间——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 .背景
(1)社会出现大分工
▲函数式:X=f(y1,y2……) ;其中X为产出, y1,y2为不同要素的投入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和数学家柯布以美国制 造工业的产出P,劳动量(雇用)L,信固定资 本量C得出
P=blk c1-k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b为技术 性因素,k为常数从实地调查中得出。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 影响
(三) 经济现象是人文现象之一
(1)经济活动是最基本的人文 活动之一
(2)人文科学为经地学提供各 种研究平台
(3)人文科学促进经地学研究 的发展
(4)经地学完善人文科学
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 中的应用
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1、实践的指导意义 2、理论上进一步完善经济学的理论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问题的研究 1、人口——数量大、增长快、分布不平衡等 2、资源——数量锐减、需求量增加、浪费严
2) 选择空间组合的理论(城镇体系建设、各种 经济区的规划、划分等)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一)区位条件
1.区位主体——占据区位的事物 2.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
有的属性或资质
▲注意:(1)不同的区位主体有不同的区位条 件
(2)区位条件——区位主体分布位置的条件;
(3)不同的时代区位主体也有不同的条件—— 动态观点。见P28
1.经济活动——凡是产生短、长期经济效益 的活动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序论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彼此关系的学科。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进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转变。
从偏重于对区域内的单体企业(农场、工厂、商业点)的微观分析,转变到对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和谐进展的分析。
50年代以后研究区域尺度再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研究区域之间的进展问题。
最后再进展到研究经济活动的全世界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转变。
战后以来,作为经济地理学要紧研究客体的企业组织,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世界性经营进展。
(3)研究思维方式的转变。
标准性分析:从某一大体命题动身演绎推理出结果到实证分分: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式探讨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到行为主义分析: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到结构主义分析: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阻碍经济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在区别4.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有哪些?(1)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联合国里约热内卢会议发表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在经济进展中人们加倍注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人们对进展经济和爱惜资源环境的关系的熟悉,已从本世纪上半叶的“环境决定论”,7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经济“零增加”以爱惜地球生态环境的思想,转移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和谐进展上来。
(2)全世界与地址关系的理论研究(3)区域经济进展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①效率至上②威廉逊的倒“U”型曲线论③胡鞍钢主张二者兼顾但偏向于公平。
(4)企业与区域经济进展的关系直接阻碍(技术、治理、产业关联)间接阻碍企业利益与区域利益之间并非完全重合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阻碍因素6.区位:要紧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现代区位理论把区位概念为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7.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其大体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区位主体:指区位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
【课件】《经济地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概述
李小建主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的与相临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20世
纪前 1.史志描述
2.商业地理研究
3.经济地理研究
20世 纪以
来
1.研究区域 尺度变化
2.研究企业 组织变化
3.研究思维 方法变化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史志描述阶段(考试记忆点)
1.中国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 战国时代《山海经》 《禹贡》。
2.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货殖列 传”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 闻,包括人口、经济、贸易、城市等,是极其重要的 经济地理史料。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考试记忆点)
1.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 笔记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在德国地理学家葛茨的推动下,经济地理学正式从 地地理学发展概述
(二)商业地理研究阶段(考试记忆点)
1.《商业地理手册》由苏格兰学者奇泽坶编著,该教材 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作者认为地 理条件优势决定特定产品的生产,交通运输条件为生产 销售提供可能性。本教材至今仍为经济地理学的经典文 献之一。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2023年经济地理学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绪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旳互相关系旳学科。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原因分析区位:是指决定人类活动场所旳多种原因和关系旳总和。
区位理论旳基本内涵:(1)人类活动旳空间选择;(2)空间内人类活动旳有机组合。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旳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原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旳原因。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旳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旳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旳一种影响原因重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旳经济区位决定旳。
土地旳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运用旳也许性,但并不决定土地运用旳可行性。
土地运用可行性更多地取决于土地所处旳经济区位。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1、劳动对象2、作为作业旳空间或活动场所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旳影响原材料因子重要是通过:⑴运费大小,⑵原材料旳可运性、⑶可替代性⑷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旳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旳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旳影响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旳影响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旳影响第三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旳一般影响一、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旳影响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活动旳最重要旳原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原因。
经济活动旳环境影响特性差异,导致其具有不一样旳区位选择。
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旳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旳影响1)对经济活动持续性旳影响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规定到达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旳需求门槛。
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旳性质和类型而不一样。
2)对经济活动合理性旳影响(1)内部规模经济(2)外部规模经济(二)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旳影响市场不仅有规模之差,更有内容之差,不一样旳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旳影响是完全不一样旳。
市场特性往往是由消费者旳消费需求偏好旳特点而引起。
在不一样旳区域,由于不一样旳消费习惯和其他不一样原因,占首要地位旳需求层次往往并不相似。
世界经济地理学: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学习单元1 世界经济地理学科概述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世界经济地理,杜德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参考书目:•世界地理 杨青山、韩杰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世界经济地理,陈才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区域经济地理学,陈才,科学出版社,2001年;•世界地理研究,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杂志社;(复旦大学)•世界地图册;课 程 框架第十八章 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第十七章 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经济一体化第十六章 北美自由贸易区第十五章 欧洲联盟第十四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区域篇第十三张 世界农业生产与贸易格局第十二章 世界零售业及其全球营销网络第十一章 世界金融业与全球金融网络第十章 世界ICT 产业及主要产业集群第九章 纺织服务业的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第八章 汽车工业及其全球生产网络产业篇第七章 世界城市化与全球性城市第六章 世界人口与人力资源第五章 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地理第四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地理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世界产业分布第二章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全球篇第一章 导论绪 论本章主要学习内容世界经济地理研究的起源与特点世界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世界经济地理的主要研究内容世界经济地理的研究和学习方法• 1. 研究起源早期外国地理19世纪末外国经济地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地理2. 国外世界经济地理研究发展特点伴随着西方大国对外扩展和殖民掠夺需要发展起来近代地理学阶段主要集中在产业分布及形成条件研究,现代地理学阶段对全球和区域内部经济联系的动态演变规律研究加强需要强调的是:现代地理阶段并不能抛弃和否定近代地理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从一般人地关系和区域性转向产业布局系统论研究从区域出发,究一个国家或大洲的整体差异性对全球和区域内部经济联系的动态演变规律研究加强研究产业分布及其形成规律,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方面现代地理阶段近代地理阶段3. 国内世界经济地理研究特点总体上国内世界经济地理研究已经严重滞后(领域和学科)研究热点开始由区域差异转移到区际联系,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投资、跨国公司、地缘政治与经济、全球布局等方面一、世界经济地理研究的起源与特点• 1. 研究对象演变•国外的经济活动现象•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空间演变规律•区域和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空间动力机制记述阶段分类阶段说明阶段• 2. 研究对象的现实定位世界范围内不同层次的经济地域及其系统世界经济地理就是侧重研究各类经济地域的发展条件、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空间演变规律以及区域经济联系空间规律的科学。
学生 第一讲
第一讲绪论经济地理学概述经济地理学既是经济学,又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既是当前经济学比较前沿的理论课题,又是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研究特征,一方面与经济活动的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受到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影响。
我们所要学习的世界经济地理这门课,就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扩大研究区域的范围,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视角,放宽到整个世界经济地域系统,进而能够让大家能从更高的位置,理解经济地理学在今天对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一、早期的经济地理学雏形(一)史书的记载中国最古老的文献《山海经》和《禹贡》中就开始有对于当时中国疆土九州的山岭、河流、植物、土壤、土地利用、物产、贡赋、交通等情况的记录,是科学价值很高的古代地理著作。
随后的《史记》中有“货殖列传”一章,《汉书》中包括《地理志》和《食货志》,对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等到编写《宋史》、《明史》时,记述全国各地的物产、户口、城邑、田制、赋役、仓储、漕运、农业、牧业、手工业、采矿业、市场等经济地理史料的内容就更多了。
欧洲的经济地理记述传统,随着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而逐渐向商业和贸易方向侧重。
(二)商业地理研究17世纪中叶,地理学家瓦伦纽斯(Bernnardus V arenius,1850—1930)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为荷兰阿姆斯特丹商人和政府提供实用的商业信息。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最具影响的是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G.Chisholm)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Handbook of Commercial Geography)。
[共19版,最后一版1975年] 《商业地理手册》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
国内学者的观点
• 张迪祥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 特点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 吴传钧 “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可 以理解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仍然是生 产的地域布局体系”; • 陈才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分布及其经济地域系 统的科学”; • 董明辉 “经济地理学应该是研究产业分布及其地域 经济综合体的形成过程、发展条件和规律的科学”; • 金其铭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结构 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 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等等。
(二)商业地理研究
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 欧洲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 尝试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 瓦伦纽斯(1622~1650)德国地理学家。早年 学习哲学、数学、物理学和医学。后迁居荷兰, 研究地理。首创地理学分类,将地理学分为普 通(或通论)地理学和特殊(或专门)地理学,前 者研究地球总的情况,解释各种现象的性质, 后者描述每个国家的结构和位置。著《普通地 理学》内容包括4个方面:数理地理、气象学、 水文地理和地形,有许多精辟论述,影响地理 学一个多世纪。 • 奇泽姆 商业地理学的创始人。他著有《商 业地理手册》,多次再版,成为地理名著之一。 他用大量的世界贸易资料阐述了贸易的地理规 律。最后家产无数。
• 斯特拉波,古罗马地理学家、历史学 家。《地理学》在斯特拉波去世前不 久完成,除第7卷外全部保存下来。该 书第1、2卷为绪论,讨论了以天文学 和几何学为基础的数理地理以及研究 地表和大气圈的自然地理学,第3~17 卷分论当时欧洲人已知的世界各地区, 按政治单元进行区域描述,内容包括 自然特征、物产、城市、居民及其生 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其中8卷写欧洲, 6卷写亚洲,另一卷可能写利比亚(今 非洲,即第7卷)。《地理学》是西方 古代地理学的一部经典著作,对西方 地理学的发展有长期的影响。
广西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经济地理学重点内容总结
广西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经济地理学重点内容总结经济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研究的是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从广西考研的角度,总结经济地理学的重点内容,助力考生更好地复习备考。
一、经济地理学概述经济地理学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地域分布规律和地理环境的研究。
它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1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经济地理学主要关注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强调地理条件对产业、交通、城市等经济现象的影响。
1.2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产业与地域关系、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城市与城市体系等。
1.3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包括传统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地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理论和方法。
二、广西地理环境的特点广西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
了解广西地理环境的特点对于研究其经济地理学意义重大。
2.1 地理位置广西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接壤的重要交通门户,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区域。
2.2 自然资源广西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2.3 地理特点广西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山、丘陵、平原、河流、湖泊等地貌特点,这些地理特点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广西经济地理学重点内容在了解了广西地理环境的特点之后,下面将重点总结广西的经济地理学内容。
3.1 广西的产业分布广西是中国五个资源丰富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农业、林业、渔业等资源。
因此,广西的产业分布以农业、矿产业、林业为主要特点。
3.2 广西的交通地理广西位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通要冲,交通地理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影响。
广西的交通地理包括水路、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等方面。
3.3 广西的城市体系广西拥有重要城市,例如南宁、桂林、柳州等。
这些城市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学科概论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经济地理学概念与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换句话说,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研究对象: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即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于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质。
关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存在三种观点:观点一: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产业布局规律是一种社会现象。
观点二: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地理学中的技术经济科学分支,因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环境,具体地说是生产力的地域组合。
观点三:认为经济地理学是介于自然、技术、经济三者之间的边缘科学,因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发展受这三方面的因素所制约。
多数学者同意第三种观点。
3、经济地理学的特性地域性: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间。
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就是地域性。
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
经济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
综合性:经济地理学的综合性具有三层涵义:涵义一,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要求对自然、技术、经济等条件进行综合;涵义二,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的诸多条件进行综合,也要求对地域之间的差异与分工进行综合;涵义三,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要求对产业布局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综合。
4、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范围不同,经济地理学又可分为普通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
普通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论问题。
它的基本内容是:论述经济地理学形成、发展及其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等共性的问题。
部门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各个部门的分布规律的学科,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或贸易地理学等等,部门经济地理它既是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具体化,又是经济地理区域研究的先导。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一定地域为范围,研究其内部的经济活动分布和地域经济系统形成、发展、变化经济地理学与外国经济地理学两大部分,还可按具体的国别、省别进行细分。
本课程内容就是普通经济地理学的一般原理。
二、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1、思想方法包括比较法、系统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
2、传统技术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统计图表、经济地图等。
实地考察——是指研究者进入被考察对象所在区域,是其它形式不能代替的最重要的基本方法。
统计图表——是指显示统计数字的图件,它使统计资料更直观地表示出来。
经济地图——是专题地图的一种,是对经济地理现象或数据进行分析和表述的一种方法,如农业分布图。
3、现代技术方法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遥感技术:主要用于资源普查、土地利用研究、趋势预测与动态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广,主要用于区域分析与规划。
三、经济地理学发展简史1、古代经济地理学的萌芽时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问。
在16世纪以前,经济地理学只是逐步积累着有关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及其分布方面的知识,谈不上有规律性的知识。
2、近代经济地理学16世纪到19世纪是经济地理学大发展时期,表现出如下特点:1)由现象的描述发展到理论的整理、分析,从直觉的、零散的知识,逐步演变成为系统的科学;2)在商业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经济学中的区位论等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成;3)主要在欧美、俄国发展。
3、现代经济地理学二战后,经济地理学的进展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1)经济地理学的“人文化”趋势愈益增强,地位越来越高;2)城市化及城市地理问题、区域与区域规划问题成为经济地理研究的活跃领域;3)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开拓了资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国土整治规划等新方向;4)朝着计量化、经济化、生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4、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势1)区域综合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2)应用方向将得到进一步加强;3)研究领域将不断扩大;4)研究方法将进一步革新。
第二节产业分布的基本规律一、产业结构概述产业(industry)——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体(如工业企业的集合体构成工业这一产业) 。
产业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配置状况)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
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等。
1)三次产业分类法(克拉克大分类法)分类依据: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分类情况:第一次产业(primary industry)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第二次产业(secondary industry)的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第三次产业(tertiary industry)在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即第一次、第二次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大体包括:商业与贸易、金融与保险、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文教与卫生、信息与通讯、科研与咨询、旅馆与饮食、其它劳务性服务行业。
分类方法评价:该分类方法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分类方法,这是因为该分类方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但是在运用此法对现实的经济活动进行分类时,存在一些矛盾。
2)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为了统一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
这十大类是:①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②矿业和采石业;③制造业;④电力、煤气、供水业;⑤建筑业;⑥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⑦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⑧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⑨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⑩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标准产业分类的优点在于对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分类,并且使其规范化,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有利于分析各国各地的产业结构,而且与三次产业分类法联系密切。
1)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从就业人口在一、二、三(次)产业间比重的变化看,存在着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的趋势;从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看,存在着第一(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而第二、三(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
2)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演进、升级的重要因素。
(1)要调整已经落后的产业结构,必须实现经济增长。
只有在经济增长较快的情况下,才能有相应较快增长的国民收入。
而在较快增长国民收入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将较多的资金集中于有增长前景的产业,使他们实现高于平均值的增长,其结果必然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
(2)在经济较快增长的情况下,资本、原料、土地等要素可以较顺利地实现行业上的流动和转移,其结果是导致要素组合的优化,可加强某些优势产业的发展。
(3)经济较快增长与总量的扩大,必然引起城市化的发展与人口素质的提高,而城市化的发展要带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在产业总体结构中地位的提高。
至于人口素质的提高,更是发展新兴产业和科学技术的必要前提。
(4)经济较快增长与总量的扩大,会促进外贸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增加,其结果会引进外部的技术,进口外部的商品、设备。
这样,将会改善国内或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促进新产业的引进、发展及原有产业的改造。
3)产业结构状态与结构性调整产业结构状态产业结构状态——指产业结构的生命周期,即产业结构的“年轻化”、“成熟化”、“老化”状态。
产业结构的“年轻化”——指一个区域中,总是具有若干个行业或部门的新产品不断开发研制并走向区外市场(包括国外市场)。
产业结构的“成熟化”——指一个区域中,具有实力强大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业群,能够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产业,产业结构表现有合理的层次,即产业之间建立起一种支持、适应的关系。
产业结构的“老化”——指一个区域中,主导产业技术发展停滞,产品更新换代慢甚至不更新,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愈来愈小,失业人口愈来愈多,人口与劳动力大量迁出,导致区内税收大幅度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结构性调整对地区产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是解决地区产业结构“老化”的重要途径,其主要措施有:一是在新的生长点上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新产业群体;二是创造条件,转换主导产业。
二、产业布局概述产业布局——是产业结构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分布形态),不同的产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分布形态。
产业布局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结点(增长极)、轴线和网络(域面)。
1)增长极模式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包括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增长极具有“推动”与“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
从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也自然就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开。
增长极开发模式较适合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
2)点轴(线)开发模式点: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通信线路等。
线状基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为轴带,简称轴,轴带的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点轴开发模式较适合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关键是选好重点开发轴。
如何选择重点开发轴?需考虑:一是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二是有水陆交通干线为依托;三是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四是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
3)网络开发模式点轴渐进扩散的结果:形成人口、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复合集聚,在空间上形成经济网络。
网络开发模式较适合经济发达地区。
但新区开发一般应先采取点轴开发模式。
2、产业布局的演变各国各地区产业布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演变规律一般表现为:第三节产业分布的条件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二、技术条件三、社会经济条件四、产业布局条件的综合评价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1、基本概念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存所依赖的自然部分,包括人类改造利用与未改造利用的自然条件。
自然资源——在当前生产力水平下,人类可利用的自然条件。
2、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1)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2)为劳动地域分工提供自然基础。
3)制约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4)影响产业分布的空间界限。
二、技术条件技术条件——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