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探寻文本的个性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品,探寻文本的个性价值
虽然不同文体的文本具有区别于其他文本的固有的、本质的属性,但是也具备与其他文体的文本相同的共性。所以,教学不同文体的文本,如果不是细细品味而是大致浏览,那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往往只是文本普遍的外部特征。这恰如人际交往,人与人之间只有通过反复接触、多渠道了解与沟通,其外貌特征与个性品格才会在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时指导学生“细品”文本。
一、细品语句,探寻独具个性的生字生词现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根本和最基本的教学环节,就是指导学生认知生字生词,因为编辑在每篇课文中都有计划地设置了一定数量的生字生词。但是,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只满足于认知生字生词教学环节中的“会认几个字,会写几个字”,而忽略了指导学生认知与把握生字生词的形态、意义、识记方法、书写方法等。笔者多年的教学体会是:具有独特个性的认知生字生词环节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细读、深品文本的相关语句才能完成。
比如《丝绸之路》开篇之句就是一个极具独特个性与极具研究价值的语句:“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很明显,这是一个翘舌音与
平舌音高度密集的句子,“座”、“丝绸”、“之”、“石”、“矗”、“市”等字词集中出现在此句中,读起来很费劲。备课时,我发现了这一具有独特认知字词价值的语言现象后,设计了针对性极强的教学环节。上课伊始,我为学生范读课文后,立即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并要求学生细细品味这句话中“座”、“丝绸”、“之”、“石”、“矗”、“市”等每个字词的声母特征。不一会儿,学生就弄清了上述各字词的声母分别为:“z”,平舌音;“s、ch”,平舌音与翘舌音;“zh”,翘舌音;“sh”,翘舌音;“ch”翘舌音;“sh”,翘舌音。
二、细品语段,感知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达现象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在对
经典美文的反复品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虽然学生对课文毫无技巧的盲目自读也可以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但效果毕竟不佳。所以,教学时,我们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探寻课文中独具个性的、有规律可循的语言表述现象,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精彩段落的过程中积累语言、丰富语感,如此,则有可能起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中就有很多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等描述自己面对时光的无情流逝而深感惋惜、焦急、无奈心情的语段。例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再如,“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备课时,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会异常敏锐地捕捉到上述具有独特美感的、颇具细读深品价值的语言表达现象。
三、细品全文,体味独具个性的文体特点
文章的文体不同,其语言的表达方式、语体风格和行文的布局谋篇方式等也不尽相同,其中蕴含着极为本质、极为独特的审美意蕴。遗憾的是,阅读品鉴时,不少教师不是耐心地指导学生细读深品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蕴,而是紧紧抓住课文中的片言只字进行支离破碎甚至游离于文本主旨的分析和指导运用,他们以为这样就算是完成了课文阅读教学的任务。殊不知,这是本末倒置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势必将学生对课文的品鉴引向歧途。
例如,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时,很多教师极易误入两个极端:要么偏重于说明对象的形象认知,要么偏重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认知与训练。而正确的教学方法是:不仅要重点指导学生细读深品全文,整体认知课文内容,深度探寻蕴含在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具有独特个性和极高研究价值的精彩语言、精彩段落,还要尽力兼顾到渗透与感知课文中的说明对象――客家民居与傣家竹楼的形态特征及美学意蕴等,还要引导学生说说当地民居与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在形态、制作材料、美观、实用功能等诸多方面的区别,说说除此之
外,还见过哪些与之不同的民居。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时,如果我们能够指导学生细品语句,学生就会发现课文中具有独特个性的生字生词现象;如果我们能够指导学生细品语段,学生就会发现课文中极具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现象;如果我们能够指导学生细品全文,学生就会整体感知课文中独具个性的文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