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14身边的动植物资源(教案)
小学科学我们知道的动物教案
小学科学我们知道的动物教案小学科学:我们知道的动物导语:动物是地球上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与人类息息相关,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特征和分类。
本教案旨在通过有趣的学习活动和互动讨论,帮助小学生认识并学习更多关于动物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1. 认识不同类型的动物。
2. 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3. 学习如何对动物进行正确的科学分类。
二、教学资源:1. 图片、图片卡片或投影仪。
2. 实物模型或玩具动物。
3. 教科书、绘本或科学杂志。
三、教学准备:1.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有序,学习材料摆放整齐。
2. 提前准备好所需的图片、实物模型或玩具动物。
3. 确保投影仪或其他教学设备正常运作。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包含不同动物的图片或实物模型,引起学生对动物的兴趣。
教师可以问一些问题,比如:“你能认出这些动物吗?”“你最喜欢什么动物?”等。
第二步:认识不同类型的动物(10分钟)展示不同类型的动物图片,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
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每一类动物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第三步:学习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征(20分钟)1. 选择一个具体的动物,如狗。
展示该动物的图片,并问学生:“你知道狗有什么特征?”2. 引导学生一起讨论狗是哺乳动物,有毛发,四肢能行走等特征。
3. 根据学生提供的信息,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动物的共同特征。
第四步:科学分类(15分钟)1. 询问学生是否注意到不同类型的动物之间有什么区别?2. 介绍动物的分类系统,如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3. 根据脊椎动物的分类,向学生展示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图片,并讨论它们的特征。
第五步:巩固与拓展(20分钟)1. 分发绘本或科学杂志,让学生自主阅读关于动物的文章,并尝试从中找出新的动物特征。
2.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并介绍它的特征、生活习性和所属的科类。
3.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观察结果。
小学科学14《植物的根》(教案)
小学科学14《植物的根》(教案)植物的根教案引言:植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物之一,它们以一种神奇的方式从土壤中吸取营养和水分,这是由它们的根完成的。
了解植物根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我们理解植物的生长和生存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以小学科学课程的第14节《植物的根》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植物的根枝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1. 学会描述植物根的结构和功能。
2. 理解植物根对植物的生长和生存的重要性。
3. 能够观察和绘制不同类型的根。
4. 发展学生观察、推理和记录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图片或幻灯片展示植物根的结构和功能。
2. 根、茎和叶的实物样本。
3. 绘图纸和颜色笔。
4. 水和容器。
5. 学生参考书籍和互联网资源(不包含链接)。
6. 黑板或白板和彩色粉笔/马克笔。
三、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展示一张植物的图片或幻灯片,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生长的,植物的哪些部分对生长和生存非常重要。
探究:1. 向学生介绍植物根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根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2. 展示植物根的实物样本,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外形和结构特征。
3. 导出学生观察到的共同特征,引导学生发现植物根的主要组成部分。
讲解:1. 使用黑板或白板,绘制一棵植物并标出根、茎和叶。
2. 向学生讲解植物根的结构,包括主根、侧根和毛根。
3. 详细讲解每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例如主根负责固定植物并吸收营养,侧根帮助植物稳定,并帮助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毛根增加根表面积以提供更多的吸收区域。
实验:1. 给每个学生提供一颗小型的植物,例如豌豆植物。
2. 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条件变量,例如水的供应量、阳光的强度等。
3. 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植物在不同条件下根的生长状况,并绘制根的示意图。
4. 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思考为什么根的生长受到不同条件的影响。
巩固:1. 回顾植物根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口头描述每个部分的作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_ 4.关爱身边的动植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我的植物伙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探究及设计活动,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明白绿色植物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初步掌握考察探究的方法。
2.培养学生参加实践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热爱植物的感情.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
3.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初步掌握考察探究的方法,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明白绿色植物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2.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PPT 盆栽植物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植物不仅净化空气,绿化环境,还装点我们的生活,明亮的教室因植物的加入更加美丽。
你最喜欢教室里的哪一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形态特征?说一说。
(PPT出示教室植物图片)师:课前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教室常见植物,搜集资料,了解该植物的基本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与植物为伴,共同探究植物的秘密。
(二)调查教室里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基本知识。
师:同学们都很细心,每组都带来了观察的植物。
请根据你们搜集到的资料,继续探究植物的奥秘,完成植物探究任务单。
探究结束后,准备展示汇报。
师:请一位同学读温馨提示。
(学生读完后,老师读“展示提示”)明白了吗?开始制作!(PPT出示温馨提示和展示提示,读完提示后,播放音乐)(三)展示汇报:植物新闻发布会1.先小组展示(展示作品,解说,补充),再顶针式点评。
2.评奖:小组半分钟讨论,把宝贵的一票投到评比栏上,不能投自己小组。
评选颁发“最佳小组合作奖”“最佳创意解说奖”“最佳植物作品奖”。
3.总结:你的收获或疑惑(四)放眼世界,着手现在师:走出教室和校园,放眼世界,你会发现世界上还有许多奇花异草,请看屏幕。
(ppt出示大榕树的图片)1.介绍大榕树的历史、形态等知识。
《寻找动物和植物作业设计方案》
《寻找动物和植物》作业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动物和植物的多样性,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2.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认识。
二、教学内容:
1. 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和特征。
2. 动物和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动物和植物的珍爱与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活动设计:
1. 第一阶段:导入环节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入动物和植物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第二阶段:知识讲解
教师简要介绍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和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第三阶段:实地考察
学生分成小组,到校园或周边自然环境进行动物和植物的观察和记录,记录下所见所闻。
4. 第四阶段:效果展示
学生将观察到的动物和植物整理成展板或报告,进行展示和分享。
5. 第五阶段:总结反思
学生讨论动物和植物的珍爱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四、教学评判:
1. 学生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完备性。
2. 学生展示效果的清晰度和逻辑性。
3. 学生对动物和植物珍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
1. 图书、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 校园或周边自然环境。
3. 展板、报告等展示材料。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个作业设计方案,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动物和植物的多样性,还能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珍爱认识。
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为未来的生态环境珍爱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案
12 我们的食物教学目标1. 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食物来源,初步认识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利用感官观察、记录生活中的食物。
3、愿意在观察生活中的食物来源过程中合作交流,体会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4、懂得要珍惜动植物资源,热爱大自然。
过程与方法1. 创设情景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2. 小组自主合作互助学习教学重点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课前准备记录一天中自己吃的食物、常见食物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平时你们都常吃些什么食物呢?(生答)看来,同学们对食物都很感兴趣,那关于食物,还有哪些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我们的食物”师并随机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我们的食物二、新课学习1.我们的食物有哪些?同学们,老师让你们记录了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现在谁能说说你吃了些什么?(学生简单汇报)教师适时把学生的卡片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并总结板书:馒头米饭面条……(面食)白菜豆角西红柿……(蔬菜)鸡肉鱼肉猪肉……(肉类)等。
从同学们的汇报中,老师看出大家很喜欢美食。
是啊,因为我们的食物丰富多彩。
那么,我们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2.我们的食物从哪里来?同学们,当你在尽情地品尝美味的时候,可曾想过制作它们的原料都来自于哪里吗?请大家结合课文插图小组讨论。
(1)(小组讨论交流、汇报)(2)(简单评价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植物动物微生物是的,我们的食物,不论是肉食、素食,还是一些新型食品,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大自然。
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食物。
3.我们来给食物分类。
同学们,来自大自然的食物如此丰富,大家能把这丰富的食物分类吗?(学生根据想法简单汇报)师:食物分类的方法很多很多,接下来每个小组就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给食物分类吧!小组活动,学生将带来的食物、图片以及知道的食物进行分类,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最新小学科学人教版 《身边的动物》教案
《身边的动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外部特征。
2. 初步尝试对自己感兴趣的或观察过的小动物,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能用语言清楚地描述所观察的动物的特征,能清楚地表达自己提出的问题,能认真听他人发言。
过程与方法
观察法、描述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好奇心,爱提问,喜欢动物。
重点难点
1.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
2.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动物图片,说说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并对自己喜欢的动物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除了图上的你还喜欢哪些动物?
二、新课学习
认识身边的动物? 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
乌龟和小鱼是好朋友吗?
蟋蟀的叫声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小鸡为什么不会游泳?
壁虎的怎样捉到蚊子的?
蚯蚓喜欢吃什么?
蚂蚁怎样记住回家的路的?
……
学生讨论后回答。
了解动物的名字。
把自己认识但叫不出名字的动物说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按下列格式,说一说:我认识()种动物。
我最感兴趣的问题是()。
创办动物园? 运用自己的动物知识,创办一个动物园。
书上有一幅动物园布局图,把各种不干胶动物图案贴上去。
三、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共认识了多少种动物?课后查找有关动物的资料。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身边的动物》教案
小学科学课程教案第一章第一节身边的动物教学目标1.初步尝试对自己感兴趣的或观察过的小动物,提出不懂的问题;能用语言清楚地描述观察的动物的特征,能清楚表达自己提出的问题,能认真听他人发言。
2.有好奇心,爱提问,喜欢动物。
3.认识常见的动物名称及其外部特征。
内容设计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不少动物,因此本课不是简单地认识一些动物的名称,而是指导学生对自认为很熟悉的动物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并认识一些生活中常见、但不知名的动物。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1)认识身边常见的动物。
这个活动目的有三项,一是学会提问,并根据有兴趣与否对问题进行初步筛选;二是认识一些常见但不知学名的动物,三是学会分别统计自己、小组及班级共认识了多少种动物;(2)创办动物园。
这个活动可以说是一个后测活动,即检验学生认识动物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是一个兴趣活动,因为动物园是小学生最爱去的地方,他们对动物园是最熟悉的,让他们自己设计动物园,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使学习变得有趣味、不枯燥。
教学准备活动(1):各种常见动物的挂图;活动(2):可贴于课本第6~7页动物园底图上的不干胶动物贴画。
活动(1)认识身边常见的动物(教材P4~P5)内容说明这个活动可以分两层:1.让学生对自己很熟悉的动物,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只知道动物的名字,并不算真正认识了它们。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各个方面的,不一定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本活动中也不要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提问题的勇气,本活动的目的就达到了。
图中表现了本书的主人公、爱提问的奇奇提出的6个问题。
2.生活中学生会观察到许多小动物,这些动物可能在儿童读物中、在动物园中都找不到它们名字,在本活动中学生将认识这样的动物的名字,使他们体会到,在自己的身边有许多东西需要留意观察,需要学习。
图中的动物有:①鼠妇(潮虫)、②马陆、③蛞蝓(鼻涕虫)、④杜鹃(布谷)、⑤水黾、⑥蛐螋、⑦槐尺蠖(吊死鬼)。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二年级上册)执教:2018年9月第一单元动物感知环境教学内容:动物感知世界的器官各项功能及生活习性。
教学目标:了解几种小动物感知世界的习性,培养探究小动物生活习性的兴趣。
2、激发学生热爱小动物,体验人与动物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生活阅历,增长见识。
教学准备:各种动物图片、课件。
第1课动物的眼睛教学背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活动。
他不等同于单纯的知识教学。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掌握科学的方法,实现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
教学设计思路:《动物的眼睛》是一堂蕴含着丰富的科普知识的活动。
通过观察动物的眼睛,了解其有趣和奇特,初步感知动物眼睛的特点与其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与动物眼睛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眼睛的有趣和奇特。
2、初步感知动物眼睛的特点与其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
3、初步了解利用动物眼睛的特点发明的工具,萌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ppt、视频活动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
——(眼睛)二、猜猜这是谁的眼睛?出示ppt,请幼儿进行观察?提问:谁能用好听的话,说说这些眼睛的样子?谁能猜到这些眼睛分别属于哪些动物?揭晓答案,“你们猜对了吗?”三、马牛羊的眼睛及其特点。
1、马牛羊的眼睛长在什么位置,这种特点对他们的生存有什么好处。
2、了解猫的眼睛,观察它随光线强弱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青蛙、比目鱼、猫头鹰的眼睛。
四、了解青蛙和比目鱼他们的眼睛和他们生活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师:动物们都来介绍自己眼睛的本领,谁先来介绍了自己呢?1、看视频,了解越黑越灵敏的眼睛提问:猫头鹰的眼睛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猫头鹰的眼睛能在黑暗中看的很清楚呢?——像猫头鹰这样的动物还有谁?(猫、老鼠等)2、看视频,了解动物的复眼提问:我们人只有一双眼睛,可有的动物不止一双。
小学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动物》
小学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动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身边的动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 让学生掌握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身边的动物种类2. 动物的基本特征3. 动物的分类方法4. 关爱动物,保护环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身边的动物,掌握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2. 教学难点:动物分类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收集各种动物的图片。
2. 实物道具:动物模型、标本等。
3. 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动物的基本特征,如:动物是生物的一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动物需要摄取食物、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
3. 动物分类:讲解动物的分类方法,如:按照动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特点等进行分类。
4. 实例讲解:展示不同种类的动物,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类方法进行辨别。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运用所学知识对身边的动物进行分类,并总结分类结果。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保护,提倡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理念。
8. 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记录它们的特点,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践环节: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对动物分类的应用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动物观察活动,如参观动物园、鸟类观测等,增加学生对动物的了解。
2. 开展校园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绿化校园等,引导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
八、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
冀人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身边的植物》教学设计
冀人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身边的植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身边常见的植物。
2.了解植物的不同用途,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1.植物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
2.大家要有爱护植物的意识
【学习过程】
一、新知学习
1.简单介绍家里有什么植物。
2.简单介绍你认识哪些植物。
3.观察校园里有哪些植物。
4.观察柳树有什么特点。
5.谈谈菊花与荷花的区别。
二、达标检测
1.谈谈苹果和菠萝与人类的联系。
2.谈谈鲜花与人类的联系。
3.谈谈棉花与人类的联系。
4.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5.简单画出你观察到的蒲公英。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第十四课《身边的动植物资源》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第十四课《身边的动植物资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常见的动植物。
2.能提出有关动植物的问题,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的名称和特点,初步学习用不同的标准对动植物进行分类。
二、教学准备:
毛笔、铅笔、本子、书包、布笔袋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各种动植物,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
一、教学设计
(一)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身边的哪些动物和植物?动物和植物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认识的动物和植物,引导孩子们说完整,训练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说出动物和植物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吃、穿、用等多方面的用途(引导学生珍惜动植物资源。
)
2.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用,
(二)动手探究
1.师:把你准备的学习用品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讨论一下制作这些物品用到了哪些动物资源、哪些植物资源?
2.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每一个学习用品的制作材料(重点说出是来自植
物还是来自动物)。
(三)合作交流
1.我们可以用手摸出软、硬、光滑、粗糙,根据物品的特征找出制作的材料(引导学生说出毛笔的笔杆、铅笔、本子、书包和布笔袋的制作材料来自于哪里)
2.再摸摸教室里其他物品说说它的特征,如桌子、凳子、打扫卫生的工具等,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物品,说一说事物的特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了解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动物和植物。
(四)拓展延伸
回家找一找家中用到的物品,吃到的食物等,说出这些物品来自动物资源还是植物资源,在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举行比赛,比一比谁找到的多,说的正确。
小学科学14《植物与环境》教案
小学科学14《植物与环境》教案植物与环境植物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生物之一,它们不仅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转化阳光能为化学能,还能够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进行生长和发育。
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环境的变化会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气候、光照、水分和土壤等方面,探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气候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理活动。
例如,温度的升高或降低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和生长速度。
高温会加快植物代谢速率,导致水分蒸腾过快,而低温则导致光合作用减缓,影响养分吸收和生长。
此外,气候还会影响植物的开花时间和结果质量。
例如,寒冷的气温会延迟植物的开花时间,而干旱的气候则会导致植物结果质量下降。
其次,光照是植物生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光照不足会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影响植物的生物能量获取。
相反,过度的光照则会导致光合作用速率过高,造成光热损伤。
不同的植物对光照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有些植物对光照要求较高,称为光合植物,而有些植物对光照要求较低,称为阴性植物。
此外,水分也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水分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通过茎和叶子进行传输和蒸腾作用。
水分的不足会导致植物失水和养分吸收不足,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而水分过多则会造成土壤湿度过高,阻碍植物的氧气供应和根系发展。
最后,土壤也对植物生长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提供养分的来源。
不同的土壤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植物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沙质土壤排水性好、通气性强,但养分含量较低,对水分和养分的保持能力差;而黏质土壤保水能力强,但排水性差,容易引起积水。
因此,植物的生长状况会受到土壤类型的限制。
总结起来,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气候、光照、水分和土壤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科学第14课《身边的动植物资源》教案
小学科学第14课《身边的动植物资源》教案(本文内容是针对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第14课《身边的动植物资源》的教案撰写的)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身边的动植物资源,了解它们对人类的作用,培养对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科学能力,能够有效地获取和利用动植物资源。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护、珍惜动植物资源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身边的动植物资源。
2. 了解动植物资源对人类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保护动植物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分析和归纳动植物资源对人类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的保护动植物资源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 和学生进行互动问答,提问一些与动植物资源相关的问题,如:“你们认识哪些常见的动植物资源?”、“动植物资源对我们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动植物资源?”等。
Step 2 学习新知识1. 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观察、实验、讨论等,了解身边的动植物资源。
2. 给学生展示一些动植物资源的实物,让他们观察、感受,通过观察和交流,学习动植物资源对人类的作用。
3. 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动植物资源对人类的作用,并进行总结。
Step 3 拓展知识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整理身边常见的动植物资源。
2.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了解,设计一份“保护动植物资源”宣传海报,展示在班级中,以提醒大家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性。
Step 4 知识回顾1. 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动植物资源的问题,如:“动植物资源对人类的作用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动植物资源?”等。
Step 5 课堂小结1. 总结本课学到的内容和重点,强调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邀请学生到周围的环境中观察身边的动植物资源,并画出观察到的动植物,并写下对它们的保护意识。
小学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动物》
《我们身边的动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动物,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习性。
2.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观察和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认识常见的动物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对动物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2.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或视频。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动物叫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探究:学生分组讨论,组长组织成员观察和分析动物的特点,记录下来。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展示:每组选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4. 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总结动物的特点,强调重点。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关爱身边的动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6. 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家里或周围的动物,记录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下节课分享。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评价他们关爱动物的情感态度。
七、教学内容:1. 第七课时:鸟类a.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鸟类,如鸡、鸭、鹅、鸟等。
b. 探讨鸟类的主要特征,如羽毛、翅膀、喙等。
2. 第八课时:哺乳动物a.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哺乳动物,如猫、狗、猪、牛、羊等。
b. 探讨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如哺乳、毛发、温血等。
八、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的动物案例,掌握动物的特点。
小学科学《我们身边的动物》教案
小学科学《我们身边的动物》教案_小学科学教案教学理念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的修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学校美术教育拓展了博大的空间,为中小学美术教育指明白方向, 美术课堂教学正朝着多元化的趋势进展。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以大纲精神为指导,以学科理论为依据,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对孩子的兴趣培育引导孩子从生活中去发觉美、感受美,重视创新意识与实践力量的培育,把审美教育贯穿于课堂中,发挥美育辅德益智的成效。
教师想要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要对课堂教学的构造予以合理的组织与细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各教学环节的作用,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地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创作的热忱,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我的整个教学设计理念:1、丰富视觉和触觉阅历帮忙孩子了解美术根本语言和学问,在设计本课过程中,利用工艺品、绘画作品、多媒体课件使孩子们通过多种感官接触物质和形象世界,从中体验、感受线的美感及表现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力量。
(1)通过折折手中的电线,找找身边的线、摸摸工艺品上的线,观看课件中的自然物水波浪、山石线、动物身上的斑纹……,体验人文环境中的线:建筑、服装,使孩子在嬉戏中熟悉各种各样的线,并初步感受线的美感,培育他们的观看习惯。
(2)创设情境。
全体师生共同舞动彩带,使孩子们充分体验曲线给人的自由活泼的美感,再次利用易弯曲变形的电线使每人分别体验、折线的坚硬、直线的挺立严厉等不同感受。
(3)通过四幅典型的艺术作品,引导孩子进一步感受艺术作品中线的美感及表现力,初步了解线的表现方法,提高他们的审美力量。
2、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欢乐,培育美术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根本动力。
课堂中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学习多样的表现形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长期的情感态度。
教师采纳多种形式引导孩子们感受美术学习的轻松与情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通过折一折(电线)、找一找(身边的线)、摸一摸(工艺品)、玩玩(彩带)、看看(艺术作品)、听听(故事)说说、画画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孩子们初步感受,熟悉线的美感及表现力——迫切尝试用线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兴趣勃勃地向同伴们介绍自己线画的作品。
小学生科学课教案动植物的生长环境
小学生科学课教案动植物的生长环境【教案一】动植物的生长环境一、引言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动植物的生长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了解动植物的适宜生长环境,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照顾和保护它们,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节课将帮助学生认识动植物的生长环境,理解对生长环境的依赖与适应。
以下是一份科学课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植物的生长环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动植物的生长环境;认识不同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差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爱护动植物,爱惜自然资源。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和认识动植物的生长环境。
2. 难点:理解动植物对生长环境的适应与依赖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引发学生对动植物生长环境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老师可以问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花在公园里生长得比较茂盛?”“动物为什么会生活在不同的地方?”等等。
2. 学习首先,向学生介绍动植物的生长环境。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展示不同动植物的生长环境,让学生观察和感知。
其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动植物需要不同的生长环境。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发表观点,引导他们探究动植物对生长环境的适应和依赖。
最后,分享一些有趣的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动植物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
例如,极地动物如何适应寒冷的环境,沙漠中的植物如何适应干燥。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选择一个动物或植物,调查并展示该动植物的生长环境以及它对环境的适应。
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和展示后,组织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强调动植物与生长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五、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里观察自己生活周围的动植物,记录它们的生长环境并写下自己的观察感受。
鼓励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记录细节,激发其对科学知识的深入思考。
小学科学教案: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小学科学教案: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一、引言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加他们对动植物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因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设计一个小学科学教案,帮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二、认识与探究动植物2.1 观察日常环境中的动植物在第一节的开始,可以设计一些观察任务让学生认识日常环境中常见的动植物。
比如,在校园内找到不同种类的花朵、树木、昆虫等,并记录它们不同部位(例如:花瓣、叶子)之间存在的差异。
孩子们可以形成小组进行观察并汇报结果。
2.2 动植物特征比较在此阶段需要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种类动植物之间相似与不相似之处。
可以通过合理的图片、实物展示和让学生自行观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向他们提出问题。
比如:你能观察到哪些动植物之间有共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三、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3.1 动植物不同阶段的成长变化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侧重于学生对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阶段进行认知。
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或演示样本,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年轮增长现象、幼苗变成大树等变化。
3.2 构建种子发芽实验场景为了更深入地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参与到一个“种子发芽实验”中。
在此实验中,孩子们可以自己选取一些种子,按照规定将其放置在一定条件下(例如:温暖、湿润)观察其发芽过程。
通过亲身体验,孩子们将更好地理解种子从沉睡到萌发再到成长的全过程。
四、探索动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4.1 观察动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特点为了帮助学生探索动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关于动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观察任务。
例如:如何观察池塘边及河流附近的鸟类有什么不同?树木在草地和山地上差别大吗?借助于这些实地观察和记录,学生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动植物是如何适应不同环境的。
小学科学教案:观察并记录常见动植物的变化
小学科学教案:观察并记录常见动植物的变化一、引言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观察并记录动植物的变化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自观察并记录动植物的变化,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自然界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本教案将介绍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常见动植物的变化。
二、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准确记录事物变化的习惯。
3. 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动植物在不同时期内外部表现形式的差异。
三、教材与资源1. 图片或实物:植物样本、昆虫标本等。
2. 视频或幻灯片展示设备。
3. 学生笔记本及铅笔。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引发兴趣: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询问学生是否注意到同一种动植物可能在不同时间段内具有不同外部特征。
2. 预习导入: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关注动植物的种类和变化。
第二步:理论知识讲解(10分钟)1. 介绍观察与记录的重要性: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观察并记录动植物的变化对我们了解自然界非常重要。
2. 介绍常见动植物及其变化特征:选择几种常见的动植物,向学生展示它们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期外部形态和颜色上的变化情况。
第三步:实践活动(50分钟)1. 观察与记录春天中植物的变化(15分钟):a. 带领学生到校园内或周边环境中,观察目前所处季节下春天中常见植物的外部表现。
b. 引导学生用铅笔和笔记本记录各种植物在春天中的形态特征、颜色以及可能出现的花朵、叶子等部分。
2. 观察与记录夏天中昆虫的变化(15分钟):a. 提醒学生夏天是昆虫数量最多的时候,带领他们注意周边环境中的昆虫。
b. 学生用铅笔和笔记本记录各种夏天昆虫的特征,包括形态、颜色、功能等。
3. 观察与记录秋天中植物的变化(15分钟):a. 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内或周边环境中的落叶植物。
b. 学生记录秋天中常见植物从绿色到黄色或红色的变化情况,并使用铅笔和笔记本进行绘画和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14身边的动植物资源(教案)
引言:
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中,我们可以找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了解身边的动植物资源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的关键。
通过本课,学生将学习如何识别身边的动植物资源,了解它们的重要性和与人类的关系,同时也学会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
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描述,学生能够识别身边常见的动植物资源。
2. 了解常见动植物资源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利用动植物资源。
教学步骤:
Step 1: 引入话题(5分钟)
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其中包括一些动植物资源,例如:食物、纺织品、药物等,并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物品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Step 2: 识别动植物资源(15分钟)
2.1 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动植物资源,如水果、蔬菜、树木、棉花等。
2.2 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资源的特点和用途,并引导学生捕捉资源的共同点,例如:提供食物、提供材料、提供药物等。
Step 3: 了解动植物资源与人类的关系(20分钟)
3.1 向学生介绍动植物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例如食物供给、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
3.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并讨论对资源保护的一些简单方法,例如:节约资源、植树造林等。
Step 4: 动手实践(30分钟)
4.1 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动植物资源进行研究。
4.2 学生们在小组中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所选资源的生长环境、生长周期和采摘/收割方法。
4.3 学生们根据实地调查的结果,设计一个小实验或制作一个小工艺品来展示所选资源的用途和价值。
Step 5: 结束活动(5分钟)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并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和利用动植物资源。
扩展活动:
1. 邀请一位专业人士来学校分享有关动植物资源的知识和技能。
2. 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农场或植物园,让他们亲自体验和学习动植物资源的识别和利用。
3. 组织学生参与一次植树活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
评估方法:
1. 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实地调查报告。
2. 学生设计的小实验或制作的小工艺品。
3. 学生对资源保护方法的理解和思考。
延伸阅读建议:
1.《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 这本书介绍了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保护和利用方法,适合进一步了解这一话题。
2. 《为什么植物有种子》 - 这本书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单的文字讲解了植物的繁殖方式,让学生对植物资源有更深入的理解。
结论: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将能够识别身边常见的动植物资源,并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和重要性。
同时,通过实地调查和实践活动,学生将培养对动植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
这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并成为未来环保的小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