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野望》优质课教案_12

《唐诗五首》教案【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目标达成: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野望》(一)整体感知作者链接王绩(585~644),唐初著名诗人。
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后世公认的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
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1.读准节奏。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理解词语(1)皋:水边高低。
(2)薄暮:傍晚。
薄,接近。
(3)徙倚:徘徊。
(4)犊:小牛。
(5)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6)采薇:采食野菜。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 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二)文本探究齐读诗歌思考:1.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请赏析。
【交流点拨】所见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野望》优质课教案_8

《野望》教学设计执教:【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1.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2.通过抓住诗歌的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内容与诗人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山川风物之美,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一、导入唐诗在中国文学上灿若星河,《野望》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绩的思想世界。
二、初读感知1.朗读一次《野望》,背一次《龟虽寿》2.你认为这两首诗的句式一样吗?【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3.简单了解律诗的基本知识。
4.律诗的声韵和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请反复朗读,说说怎么给这首诗划分节奏?【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三、再读总体把握再读一次诗歌,从题目《野望》你能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动笔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
【创造性问题】四、研读诗歌1. 你认为诗人为什么在这个秋天的傍晚“徙倚”?【推理性问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2. 联系材料思考“欲何依”有何含义?【推理性问题】材料1:曹操的《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zā),何枝可依”的诗句,它的大意是: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停留,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呢?曹操希望招纳天下英才,所以用乌鹊绕树不知“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英才们,不要犹豫了,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表现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慕。
材料2: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年间,曾三次当官又三次归隐。
心想在仕途有所作为,但又自知难以达到自己期望的地位,故归隐山林田园。
此诗应该创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这是诗人对人生道路在何方的一次思考,诗人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又不得意,这是诗人矛盾与迷茫的表现。
3.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人那种苦闷与矛盾的心境,颔联和颈联却写了一幅这么美的秋景图,是不是前后有点不协调?【批判性问题】这是一种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眼前所见是宁静、祥和、悠闲的美好,人人都有自己快乐的去处,唯独我没有,反衬了自己的抑郁、孤独、迷茫的心情。
最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第三单元-12 唐诗五首 - 野望

《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征。
2.通过品析诗的语言,感悟诗歌的韵律美3.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4.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文,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怀,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征。
一、导入大家看过《中国诗词大会》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第二季总决赛的一段巅峰对决。
(播放视频)博古通今,赛场经验丰富的彭敏对战实力和心理素质兼善的武亦姝,看得我们是心潮澎湃。
下面我们也来场大比拼怎么样?请同学们打开书的第61面,这里有一段关于律诗知识的介绍,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圈点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知识点,然后将这里的知识迁移到今天我们要学的律诗《野望》中,看《野望》符合律诗的哪些要素,一会我们将会出一些题目,让男生和女生比拼。
二、品诗歌韵律美律诗知识大比拼。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下面请看题:(详见大屏幕)1、这是一首几言律诗?2、律诗一般有几句?注意:古诗中每一个逗号算一句。
3、它的颔联和颈联是哪几句?4、律诗一般是那几句押韵?通常压的是什么韵?5、这首诗的韵脚是什么?你能找出来吗?6、这首诗那几句对仗?自古巾帼半边天,女同学们要加油哦,在这堂课的结尾,我们还要有一场律诗知识大迁移的PK,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听课,最后在巅峰对决中决一胜负。
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律诗,对仗工整、音韵铿锵、节奏和谐。
现在老师想把其中的两个字改一改,同学们看行不行。
我觉得树树和山山用词重复了,我想把它改成“树上,山里”,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看行不行。
明确:不行,改后不再是叠音词了,读起来没有叠音的节奏感强。
古典诗歌讲究平仄,大部分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第一声第二声,仄声相当于第三声和第四声。
平声轻柔,仄声有力,平仄相间可以使诗歌读起来抑扬顿挫,音韵和谐。
看来律诗的格律是非常严谨的,以后请同学们读律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将律诗的韵律美读出来。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野望》优质课教学设计_0

抓意象品诗词一、教学目标:1、调动已有经验了解意象的概念。
2、学会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学会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学会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
四、教学流程:(一)引入新课孩子们,在这个春意盎然的五月能与可爱的你们有这样一场美丽的邂逅老师觉得很高兴,让我们相约在春天里,共赴一场春的约会!(二)认识古诗词中的意象问题一:春天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明确:春天的确是一个美好的季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都是古人对春天的歌颂。
问题二:秋天呢?秋天给人什么感觉?明确:“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在古文人的眼中就是凄清、寥落、悲凉的象征,而且秋天是落叶归根的时节,所以游子们往往把秋天与思乡联系在一起。
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傍晚:白昼的终结,美好事物的消逝,总让人伤感和留恋。
不仅是春秋朝暮,古诗词中的很多词语都能带给我们一些特定的情感体验:落花:晚春时节,时光流逝,伤感。
比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子规:又叫杜鹃鸟或布谷鸟,传说是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认为它啼得满嘴流血,所以常用它来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松柏:《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野望》优质课教案_14

《野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野望》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全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诗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四、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五、课前准备: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2、准备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㈠、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同学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就浩如烟海,这里以唐代尤为鼎盛。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诗,走进写景诗,去感触美景,走进诗中那耐人寻味的意境和诗人独特的内心。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绩的五言律诗——《野望》吧!板书课题:野望 PPT2、作者简介:PPT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屡被弹劾。
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3.背景介绍:PPT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乱,故托病辞官归田而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野望》优质课教案_4

《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背诵诗歌;2.认识唐诗尤其是律诗这一体裁的基本常识;3.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描述画面,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古诗,可以知道诗歌分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谈谈对近体诗的了解。
二、了解律诗(1)【学生提及押韵】自由读读这五首诗歌,看看这五首诗歌各压什么韵,并且找一找韵脚各是什么。
(2)观察韵脚所在位置。
(3)学习课后“关于律诗”补白部分。
(划出关键信息)【屏显】关于律诗每首律诗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hàn)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4)律诗结构框架【屏显】关于律诗起——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转——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三、整体感知1. 此诗几个韵脚?(点明早唐作品)2. 了解诗人。
【屏显】王绩: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
3.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3. 指读→齐读四、通过想象,描述画面1. 唐诗结构提到起承转合,理一理,这首诗歌怎么分布事、情、景的?明确:第一联:事、情;二三联:景;尾联:情2. 默读诗歌,结合注解,简单描述诗歌内容,并记录下来。
3. 小组合作,发挥想象,完善所描述的内容。
代表发言。
4. 小组展示。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阅读12唐诗五首野望》优质课教案_11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阅读12唐诗五首野望》优质课教案_11《野望》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积累文学知识;2、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3、通过与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的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隐逸中的清高孤傲。
4、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比较阅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惆怅、孤寂却又清高孤傲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借助品读、想象与对比,感受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请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2、出示老师最喜欢杜甫的《望岳》,师生一起回顾。
二、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1、出示课文,集体朗读诗歌,正音。
2、师生一起明确诗歌为五言律诗及它的四部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个别朗读。
4、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5、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老师补充肯定。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字号“东皋子”。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树可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东皋”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也隐隐传达出作者的归隐之意。
有所望就会有所见,诗人看到了什么?(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树树”是每一棵树,说明是深秋。
“山山”是每一座山,是起伏的连山,层峦叠嶂。
这两个叠词用得非常好,写出了秋色的苍茫和广阔。
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
描写了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
(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两句中几个动词“驱”“返”“带”“归”,对牧人与猎马进行了特写,使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歌创作环节,学生们展示了很高的热情。但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意象的运用还不够熟练。为了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入更多关于诗歌创作的技巧讲解和练习。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意象和意境。意象是诗歌中用来寄托情感的物象,而意境则是通过意象组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们是古典诗歌的核心要素,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分析《野望》这首诗。通过具体诗句的解读,看王维是如何运用意象和意境来表达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看法。
2.教学难点
-意境的感悟: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诗歌的意境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如何从具体的意象中提炼出抽象的意境。
-诗歌语言的精炼性:古典诗歌语言高度精炼,一词多义,学生需要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具体含义。
-诗人情感的内隐性:王维的情感表达往往含蓄内敛,学生需要透过表面的文字,深入挖掘诗人的内心世界。
2.等;
3.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4.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5.感受诗中的意境,学会鉴赏古典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从意象、意境角度分析诗歌,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对于山水田园诗的背景知识和文学史地位的理解,可能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野望》优质课教案_13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唐诗五首》里的《野望》和《黄鹤楼》这两首诗歌。
也是本课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律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提高古诗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写作诗歌时的心情,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反复诵读,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理解每首诗歌的内容以及蕴含的感情。
难点:古诗文化的积淀,提高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1、教师范读(正音,感受诗歌的音律美,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2、PPT、投影仪、课件(展示相关的学习内容和资料)教学过程:1、律诗的知识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
还讲究平仄。
2、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一)《野望》(1)教师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文意。
(2)学生朗读诗歌,并给预习时圈画的难疑字词正音释义。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1.教学重点
-诗句的朗读与解析:掌握《野望》的朗读节奏和韵律,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诗歌主题及意境分析:理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认识并分析《野望》中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艺术特点。
-课堂练习与拓展阅读:通过练习和拓展阅读,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诗歌的意境把握,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所营造的宁静、淡远的氛围,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描绘和情感引导帮助学生体验。
-诗人王维的隐逸生活态度和唐代的社会背景,对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至关重要,需要教师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和分析。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野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有过站在高处,远望自然景色的经历?”(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野望》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在自然景色中寻找的哲理和情感。
-诗歌意境的把握:学生需要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抽象出诗歌的意境,这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存在困难。
-诗歌与诗人生活的联系: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举例解释:
- “野望”中的“野”字,不仅指代野外,还有放逐、自由之意,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
-在分析“遥看天际线”时,要解释“遥看”不仅是视觉上的遥远,也暗示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仿写一首以自然景色为背景的短诗,体验诗人的创作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短诗。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优质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意境的体会:通过分析《野望》中的自然景色描写,使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所展现的秋日山野之美。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使学生掌握诗中的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并能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从诗歌中提炼人生哲理,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价值观。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野望》的基本内容、意境创造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王维诗歌的魅力,并思考了如何将这些美的元素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此外,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在展示环节显得有些紧张,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更多课堂展示和分享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关键词语:通过查阅资料和课堂讨论,让学生明白“野望”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诗歌结构:剖析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这种结构传达诗人的情感。
-情感与哲理:从“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一句中,探讨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这种情感在现代生活中的启示。
四、教学流程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创作短诗,展示了自己的思考和创意。我发现这个环节不仅加深了他们对《野望》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小组讨论中,大家积极分享观点,探讨如何将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应用到生活中。这让我深感欣慰,觉得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有了更深的感悟。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唐诗五首【教材分析】《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望》教案新泰市实验中学陈凡休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熟练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在朗诵中体会诗歌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分为二地看待诗歌所体现出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人生态度。
重点:领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难点: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人生态度。
一教学过程:导入:回忆以前学习过的五言律诗,导入新课。
(已经学过的典范五言律诗有《次北固山下》《过故人庄》)一、琅琅上口——读顺:读一读下面的生字:皋徙倚晖薇有人说,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身着布裙的村姑,全身透露出来的是不施脂粉的朴素美。
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我们常听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格律诗在唐朝达到巅峰,而“格律”的意思就是说“声律有一定的格式”。
1、音尺。
2、平仄:(五律有四种常见的格式)本诗为平起韵: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注<○平声字><●仄声字><⊙平仄两可字><▲仄韵><△平韵> 涉及到本诗的规律性知识点:(1)带鼻音韵尾n、ng的音节,都不是入声。
(2)有的字在普通话中读平声却是古入声字,如本诗中的“唯”“犊”“识”“怀”旧读入声。
3、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律诗中间两联(颔hàn联、颈联)对仗(也并不是其他联不能对仗;对的都的对联,不对的叫散联),要求词性相对、结构相对、意思相对(相近或者相反)。
另外,上下句之间,要声断意连。
再注意下,“联”是指律诗中两句之间的关系说的。
4、声韵仄声韵字语调较为短促铿锵,平声韵字柔美悠扬。
这样以来,我们就可以读得更好听了。
二、斟字酌句——读懂:盛唐田园诗的先驱,内容上以描写隐居生活和饮酒为主,疏野淡朴,自然清新,无齐梁藻丽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A、解释与翻译:1、东皋①薄暮②望,徙倚③欲何依④。
①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②薄暮:薄,迫近。
傍晚。
③徙倚(xǐyǐ):徘徊。
④依:归依。
“东皋”“薄暮”“望”分别点明地点、时间和事件。
后一句,则写此时心情。
译文:傍晚时分在东皋遥望,徘徊不定内心想有依靠。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⑤皆,都。
⑥落晖:落日。
“秋”上心头是“愁”字。
至于落晖,我们也听过: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黄昏又怎么样?这就接下一联了。
译文:每棵树都显出萧条秋色,每座山都只见到落日。
3、牧人驱犊⑦返,猎马带禽⑧归。
⑦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⑧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可见,这里各色人等都回家了,而自己呢,却不知道“欲何依”。
译文:放牧的人驱赶牛群回来,打猎的人骑马带猎物归返。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⑨⑨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如果把“长歌怀采薇”改为“长歌去采薇”,你觉得有无不妥?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就要表达作者想要退隐江湖。
译文:相互见面都不相识,我不禁长歌怀念那些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B、在理解的基础上韵译:(追求意境,不用跟翻译文言文一样;找几位同学尝试)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哪里可以依傍。
每一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每一座山都笼罩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饱食的牛羊回家,猎人满载猎物经过我的身旁。
这些人我看了又看都不认识,长歌中多想隐居在这山冈上。
三、含英咀华——读深:今天我们要讲的诗叫《野望》,作者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是隋朝大儒文中子王通的弟弟。
王绩的诗以隐居生活和饮酒为主要内容。
他生性浪漫,热爱自由,喜酒如命,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
在隋代的时候就作过六合丞的一个小官,但因为酗酒遭到了弹劾。
隋末大乱,他回到故乡过起了隐居生活。
唐朝高祖时候,又征辟他出来,待诏门下省,每天给他好酒三升。
只要有酒,他就很满足了,他的弟弟王静曾经问过他待诏快不快乐,他怎么说?他说,俸禄虽薄,三升美酒还值得我留恋。
后来三升酒加到了一斗,时人便称他为斗酒学士。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
学习一切文学作品,必须先了解这个作品及其作者的时代背景。
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有一个成语,也可以说是文学批评术语,叫作“知人论世”。
王绩身经隋唐二代,他这首待写作具体年月不可考,便权威的研究者认为是在隋代政权将亡或已亡之时。
这一点会影响到对诗歌的理解。
王绩曾三仕三隐。
他从从怀才不遇到归隐避祸,从不甘无用到意欲出仕,多次反复。
这样的经历,正说明王绩对于人生对于前途处在迷惘的状态之中。
这种迷惘,读中的一句话非常形象而准确地写出来了,那就是“徙倚欲何依”。
这首诗是作者在故乡北山下东皋上傍晚眺望时有感而作。
东皋,即东边的高原。
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诗题。
这种表现方法,叫做“点题”。
五、七言律诗的第一句,或第一、二句,通常都得先点题。
第二句是说出作者在眺望时的思想感情。
一首律诗,主题思想的表现,都在第一联和第四联。
第二联和第三联,虽然必须做对句,较为难做,但在表达全诗思想内容,并不占重要的地位。
我们如果把这首诗的第二、三联删去,留下第一,四联,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没有重要的缺少: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样看来,时值苍茫暮色,野外一片荒凉,而诗人又是孤身一人,难免有孤独飘零、无所凭依之感。
只从字面上讲,好像他是觉得转来转去没有一个可以存身的地方。
可从曹操的诗来看,特别是面作者又写到“相顾无相识”,这实际上在暗示,他想要“依”的对像不是个地方,而应该是人,是赏识他的人,是他看中并愿意去投奔的人。
而以“无相识”响应首联的“欲何依”,益增孤独之感。
中间写两联写“望”所见。
第二联,即第三、四句,描写眺望到的景色。
每一株树都显出了秋色(树叶的黄色),每一个山头都只有斜阳照着,这样的景色,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讲,是安详静谧的。
但秋野夕照,互文见义,触发的是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含蓄的意义应该是:眼前所见尽是衰败没落的现象,不是我想要依靠的和平繁荣世界。
第三联是描写眺望到的人物。
在上一联所描绘的大背景下,牧人赶着牛羊,骑马的猎人带了许多狩获物,都回家去了。
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该多好!然而恰恰不是这样的,这才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进一步强化作者的无依之感。
前面的树和山是静态,后面的牧人和猎马却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其实,这种动态式的描写也衬托出了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十分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这两联,以情写景,借景言情,层层深化,把山中的静谧与诗人的孤寂,山民的收获回家与自己的彷徨无依之情对立起来,突出了作者孤寂无依。
那在这样的理解下,你再读诗,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王绩虽然仰慕陶渊明,作诗亦受其熏染,但此诗所表现出的一缕孤寂无依,终不及陶渊明挂冠归田的闲适自得。
这也是这首诗的特色吧。
我们找个同学再读一下。
大家一起读一下。
四、悟透纸背——读透:那王绩为什么会想起伯夷、叔齐,而不是别人呢?他用这个典故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有时候,我们只从字面上看是看不到的,还得看文字背后的东西。
什么是用典?用典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常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三个典故:⑴东皋“皋”是水边高地。
东皋,指他的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东皋”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登上东面的高地放声长啸,皋,高地。
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
舒,放)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躬耕东皋之意。
⑵欲何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
这几句诗,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⑶采薇我们还是先弄清这个典故背后有一件什么事: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儿子。
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
伯夷推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
”自己逃走了,叔齐也逃走了。
在路上,他们相遇了,听说西伯昌(姬昌,后追尊为周文王)最敬养老人,便一起投靠,可他们到达时西伯已死。
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向东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战马劝阻:“父亲死了还未安葬竟动兵,能说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杀君,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扶开了。
后来,天下都归附于周,但他们却以此为耻,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到首阳山,每天喝山泉水,采薇充饥。
有人劝他们下山,也有人送来食物,但都被谢绝了。
一位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不吃周朝的粮食,可现在是周朝的天下,那一草一木也是周朝的啊!”二人一听连野菜也不吃了,不久饿死。
封建社会里把他们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
很多人写到或者提到过这个故事,目的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竟然把他们的故事放在列传之首。
而且《伯夷列传》完全不同于其它所有各篇长于记事写人的体例,而多议论。
为什么呢?儒家所宣扬的,在“义”与“利”两者不能兼得的时候,有道德修养的人就选择为自己的志向殉道。
这是伯夷叔齐的选择,也是孔子以后仁人志士的选择,也司马迁本人的选择。
司马迁为李陵上书求情,惨遭下狱,忍受腐刑,历尽屈辱。
但是司马迁选择了坚持。
(李陵,西汉名将,李广之孙。
天汉二年(前9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战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
由于之后汉武帝误听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夷灭李陵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
)韩愈写过《伯夷颂》。
韩愈生活在各种矛盾都非常尖锐的中唐时期,官场黑暗,不少人明哲保身,趋炎附势,韩愈对此十分不满,于是写作此文。
文章意图在于赞颂伯夷“不顾人之是非”的“特立独行”精神,但更重要的还在于表达了韩愈自己不得志的忧愤,表达其终生立身行事的原则和不与世俗同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