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嘲笑李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④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庄宗接过了(三支箭)就把它们藏在了宗庙里。
⑤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①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③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享有高贵的官位却没有功绩,俸禄那么丰厚他却是不劳而获!④小学而大遗。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1.【而】(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3)动词,如,如同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课件
精品课件
11
4.乃 nǎi
(1)副词。
①表承接。于是,就,便。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②表条件。才。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③表转折。竟然,却。
A.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精品课件
12
④表限制范围、数量、程度。仅仅,只,才。 A.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B.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⑤表判断。为,是,就是。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精品课件
7
③无何 :译为“不久”“没多久”。 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④何乃:可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精品课件
8
3.乎 hū
(1)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精品课件
2
⑤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⑥表因果关系。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⑦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⑧表目的关系。可不译。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精品课件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精品课件
4
2.何 hé (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 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附录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1.而
6.且
作用例句解释或翻译
连词并列关系
河汉清且浅。
(《迢迢牵牛星》)
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
颇蔺相如列传》)
又、并递进关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
而且、况且让步关系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
门宴》)
尚且
转折关系
固不如也,且如之奈何?(《鸿
门宴》)
然而、可
副词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将、将要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暂且、姑且
作用例句解释或翻译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舒缓语气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不译
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
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鸿门宴》)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不译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什么是虚词及其作用虚词,又称虚助词或灵活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一种语法关系或修饰其他成分的词类。
它们没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18个常见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二、介词1. 关于“在”字“在”字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介词之一。
“在”字可以表示位置、状态、时间等多种含义。
例如,“我在屋里”表示位置,“我在学习”表示状态,“我要在六点起床”表示时间。
2. 关于“对于”字“对于”字主要表示观点、态度或对某人或某事物的关系。
“对于你来说,这个问题难吗?”表达了提问者想了解对方观点和看法的意图。
3. 关于“因为”字“因为”字主要引导原因状语从句,在句子中说明产生某种结果的原因。
“因为下雨,所以他没有去跑步。
”这个句子中,“因为下雨”的部分解释了“没有去跑步”的原因。
三、连词1. 关于“并且”字“并且”字主要起到衔接的作用,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同时存在或同一时间发生。
“她既漂亮,而且聪明。
”这个句子中,“并且”的作用是将两个描述女性优点的形容词进行衔接。
2. 关于“或者”字“或者”字主要表示选择关系,表达在几种可能性中选取一种进行。
例如,“下雨了,我们可以选择去看电影或者待在家里读书。
”四、助词1. 关于“了”字“了”字起到标志动作已经完成的意义,可以表示过去或将来的动作。
“他昨天买了新房子。
”这个句子中,“了”字表示这个动作已经在过去完成。
2. 关于“得”的用法与意义“得”字可以表示程度、结果等含义。
例如,“他跑得很快”表示跑步的程度很高,“你做错了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五、副词1. 关于“很”的用法与意义“很”是一个常见副词,它表示程度,修饰形容词、副词等。
例如,“她很漂亮”,其中“很漂亮”表示了漂亮的程度。
2. 关于“还”的用法与意义“还”字可以表示程度、时间上的限制。
“我还有一些事情要做”表示现在还没有完成,还需要继续做下去。
六、助动词1. 关于“能”字“能”字表示可能性和能力,“他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表示他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能力。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指示代词,表示地点,时间和程度,意为“在此以后”。
例如:于是之后,他便离开了。
2.所:指示代词,表示所说的事物,用于指示上文或前文提到的事物,意为“说道的”。
例如:所谓的节俭就是节约和勤俭的意思。
3.其:指示代词,表示未曾提到的,或代替事物的代词,意思是“那”或“它”。
例如: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4.具:形容词,表示拥有特定属性或特质,意思是“有”。
例如:这
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5.以:介词,表示用,通常放在动词前,意思是“用”。
例如:以谨
慎的眼光审视问题。
6.致:介词,表示对事的影响,意思是“对…有影响”。
例如:致使
大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7.于:介词,表示状态,意思是“对…处于”。
例如:孩子们处于一
种无助的状态。
8.仍:副词,表示状态,意思是“仍然”或“还是”。
例如:他仍是
个孩子。
9.然: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例如:他不服气,然后离开了。
10.者:名词后缀,用于表示人或事,意思是“…的人”或“…的事物”。
例如:发明者们在不断的改进其设计。
11.故: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8个文言虚词用法解释
18个文言虚词用法解释一、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如:(一)表示并列关系。
如: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氓肃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二)表示递进关系。
如: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表示承接关系。
如: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四)表示转折关系。
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五)表示假设关系。
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六)表示修饰关系。
如: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七)表示因果关系。
如: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③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论语》)(八)表示目的关系。
如: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③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指那些没有具体意义的词语,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和补充等作用。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有18个,包括了助词、连词和语气词。
下面将逐个介绍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动作的结果。
例如:“吾父之书”表示“我父亲的书”;“食之”表示“吃掉”。
2. 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示问句的语气。
例如:“何以言之乎?”表示“怎样才能说得清楚呢?”3. 者:用于句尾,表示动作的主体。
例如:“吾行者”表示“我去”。
4. 矣:用于句尾,表示肯定或停顿的语气。
例如:“已矣”表示“已经了”;“行矣”表示“可以走了”。
5. 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
例如:“吾也能来”表示“我也会来”。
6. 与:用于句中,表示动作的对象。
例如:“与人为善”表示“与人做好事”。
7. 乃:表示转折、结果或连词。
例如:“是乃”表示“就是”。
8. 以:表示手段、理由或目的。
例如:“以此为证”表示“以此为证据”。
9. 于:表示时间、地点等。
例如:“于今日”表示“在今天”。
10. 皆:表示全部或都。
例如:“皆知此事”表示“大家都知道这件事”。
11. 自:表示起点或动作来源。
例如:“自此”表示“从此”。
12. 若:表示条件或比较。
例如:“如此”表示“这样”。
13. 将:表示将来的动作或推测。
例如:“将行”表示“将要去”。
14. 乎:用于句中,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明声乎?”表示“你明白吗?”15. 固:表示肯定或强调。
例如:“固然”表示“确实如此”。
16. 亦:表示也或同样。
例如:“亦可”表示“也可以”。
17. 焉:表示地点、程度或方法等。
例如:“何以?”表示“怎么样?”;“焉得”表示“怎么能得到”。
18. 哉: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如:“何其喜哉!”表示“多么高兴啊!”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连接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作用,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使句子更加丰满和传神。
在学习和理解文言文时,对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所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句子。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
1. 于是,就;因而。
2. 缘由,缘由,机缘。
(三)动词
1. 依据
2. 沿袭,接着。
14、于
(一)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多种组合关系。
1. 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①于是来宾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口技》)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状况下,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③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行改于是矣。(《勾践灭吴》,在这里。)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今)(《崤之战》)
表示被动。
15、与
(一)介词。
②指从今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2.用,任用。
(五)名词。译为:缘由,缘由。
(六)通假
1.通" 已" ,已经。
2.通" 已" ,止。
认为, 把……当作或看作。把……作为或制成。把……设为。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意思是" 说的就是……啊"
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12、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靠着。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但在句子的结构、语气、逻辑关系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对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类。
一、而“而”字的用法较为多样。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这里的“而”连接了“峨冠”和“多髯”两个形容词,表明两种特征同时存在。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知新”是“温故”的顺承动作。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像“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而”表转折。
4、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比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笑”修饰“止”的动作。
二、何1、用作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比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大王来何操?”中的“何”就是“什么”的意思。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三、乎1、用作语气助词。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如“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比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是“在”,后一个“乎”是“比”。
四、乃1、于是,就。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2、才。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3、竟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五、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整理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高考文言文复习: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以一、用法归纳注:所谓“提宾”句,就是宾语前置句,在介词提宾句里,宾语必须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常用“以”(译为“把”“对”)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5、宫之奇以其族行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农民以鬻子者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请其矢,盛以锦囊1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6、余船以次进1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8、高祖以圣武定鼎19、以资政殿学士行2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2、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3、木欣欣以向荣24、作《师说》以贻之25、举以予人,如弃草芥26、背晋以归梁27、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28、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赵亦盛设兵以待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为一、用法归纳注:1、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等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
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1、君家妇难为。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能以经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6、古人以俭为美德。
7、霓为衣兮风为马。
8、君既为府吏。
9、十七为君妇。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或难以具体指代的词语,主要用于语法功能或句法结构的表达。
文言文中有许多虚词,其中常见的有义助词、状助词、声助词、副助词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义助词1. 之意义:表示动作的发出方和受事方的关系,通常译为“的”。
用法:在句子中作为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
例如:“秦之破楚也,三月而后得胜。
”(《史记·秦始皇本纪》)2. 乎意义: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通常译为“吗”、“啊”、“呢”等。
用法:在句子中独立使用,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苍天乎,弄璋之善者也。
”(《左传·哀公十六年》)3. 而意义:连接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通常译为“而且”、“却”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起承接作用。
例如:“吾闻之诚多而碎者乎,望诸弟!”(《左传·文公八年》)4. 乃意义:表示结果或推断,通常译为“于是”、“因此”。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引起结果或推断,常与“故”相对。
例如:“深构念也,故行自守以好谨,乃知君子之于国也。
”(《礼记·中庸》)二、状助词5. 也意义:表示肯定、感叹、提问、推测等语气,通常译为“了”、“啊”、“吗”等。
用法:在句子末尾或句中独立使用,用来表示语气。
例如:“明乎哉!礼之有恒,民之有穷也”,(《礼记·大同篇》)6. 焉意义:表示动作、状态的场所,通常译为“在”、“往”。
用法:在句子中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进行的场所。
例如:“斥之东南隅焉,具之以闾巷。
”(《周礼·春官宗伯》)7. 兮意义:表示语气的停顿和思索,通常译为“啊”、“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思索、停顿等语气。
例如:“有德者,先古之达人,师古之贤人。
兮,未有尝见之;然灵然致之。
”(《老子》)8. 矣意义:表示语气的断定或肯定,通常译为“了”、“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完结、断定或肯定的语气。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 "或 "而且 "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可是 ""却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若是 ""若是 " 。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有时也作主语,译为"你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 “如 ”:忧如,忧如。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①不多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此后】才,刚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此后已。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暴风波不能够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边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18个虚词用法和意义
(1)连词①表并列,“又”、“和”或不译②表递进,“而且”、“并且”③表承接,“就”、“接着”或不翻译④表转折,“然而”、“可是”、“却”⑤表假设,“如果”、“假使”⑥表因果,“因而”⑦表修饰,“着”、“地”等,或不译⑧表目的,“为了”“用来”(2)代词“你的”(3)动词通“如”,如同,好像(4)复音虚词①而已“罢了”;②而况“何况”;③俄而④已而⑤既而“不久”二、乎(1)语气助词①表疑问语气,“吗”、“呢”②表推测语气,“吧”③表反问语气,“吗”、“呢”④表感叹语气,“啊”、“呀”⑤形容词词尾,有时“地”⑥表停顿语气,(2)介词①表时间,在,从;②表对象,对,向;③表处所,在;④表比较,比,跟……相比(1)人称代词①活用作第一人称,“我的”、“自己的”;②用作第二人称,“您”;③用作第三人称,“他”,“他们”(2)指示代词①“那”“那个”“那些”“那里”“这”、“这种”;②“其中”“其中的”(3)副词①表希望、商量,“还是”;②表祈使,一定;③表猜测,大概;④表反问,‘难道(4)连词①选择连词,是……还是;②假设连词,如果(5)助词,奏足音节(6)复音虚词①何其:多么;四、且(1)连词①表并列,“又……又……”,“一边……一边……”;②表递进,而且,况且;③表转折,“尚且”;④表承接,那么;⑤表假设,即使(2)副词①暂且,姑且;②将,将要;③将近,大约(3)复音虚词“且夫”再说(1)代词,这样(2)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然而”(3)助词,“地”“着”“……的样子”等;(4)副词,“对”“是”(5)形容词,正确,对(6)复音虚词①然后,“然后”,“然后才”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③然而,“(虽然)这样,可是……”六、所(1)助词①“所+动词”“……的”②“为……所”,表被动(2)名词,处所(3)表概数,大概(4)复音虚词,所以①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用来②表原因,“……的原因(缘故)”七、为(1)动词①做,干②治理,管理③担任④成为,变成⑤作为,当作⑥以为,认为⑦是,算是(2)介词,①表被动,被②表对象,对、向;给,替③表目的,为,为了④表原因,因为⑤表时间,在,当(3)助词,表疑问、感叹、反诘等,“呢”八、焉(1)代词①第三人称,它,②表疑问,什么,(2)语气助词①“啊”“呢”“了”等②表停顿;(3)兼词,“于是”(4)助词,“然”九、与(1)动词①送给②结交③赞同④参加,参与,读yù(2)连词,表并列,“和”(3)介词,表对象,和”“同”“跟”等(4)通“欤”,语气词,“吗”“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备具体意义的词语,它们在语法结构和语义
表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一、介词(Prepositions)
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关系的虚词,常常用于
表示位置、方向、时间等。
1. in:表示在某个位置或时间,例如“in the classroom”(在教室里),“in the morning”(在早上)。
2. on:表示在某个平面或表面之上,例如“on the table”(在桌子上),“on Monday”(在星期一)。
3. at:表示在某个特定位置或时间,例如“at the park”(在公园里),“at 5 o'clock”(在五点钟)。
二、连词(Conjunctions)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从句等的虚词,用于表达句子之间的
关系和逻辑。
1. and: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同等级的句子或词语,例如“I like tea and coffee”(我喜欢茶和咖啡)。
2. but: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连接两个相反或不同的句子或词语,例如“I am tired, but I need to finish my homework”(我很累,但是我需
要完成作业)。
3. or:表示选择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可替换的句子或词语,例如“You can choose tea or coffee”(你可以选择茶或者咖啡)。
三、助词(Particles)
助词是用来补充和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虚词,它们通常不
具备独立的意义。
1. to:表示动词不定式的标志,例如“to read”(阅读),“to go”(去)。
2. not:表示否定意义,通常与助动词连用,例如“do not”(不做),“can not”(不能)。
四、后置介词(Postpositions)
后置介词是指放在名词、代词后面表示位置或方向的虚词。
1. behind:表示在某物的后面,例如“behind the door”(在门后面)。
2. under:表示在某物的下面,例如“under the table”(在桌子下面)。
3. above:表示在某物的上面,例如“above the sky”(在天空上面)。
五、感叹词(Interjections)
感叹词是用来表达强烈情感或引起注意的虚词。
1. oh:表示惊讶、疑问或警示,例如“Oh, no! I forgot my keys”(哦,不!我忘记带钥匙了)。
2. ah:表示惊讶或兴奋,例如“Ah, what a beautiful sunset!”(啊,多
美的日落!)。
六、代词(Pronouns)
代词是用来替代名词的虚词,用于避免重复或指代特定的人或事物。
1. he:表示第三人称男性单数,例如“he is my friend”(他是我的朋友)。
2. they:表示第三人称复数,例如“they are students”(他们是学生)。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连接和补充作用,通过学习这些常见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义。
掌握虚
词的正确用法,将有助于提高写作和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