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导论2
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导论21、匮乏状态:终其一生都在想方设法克服的状态,寻找幻想中“充盈”的瞬间2、实在界、象征界1)镜像阶段:a.自我出现,认同与误认,开始进入想象界b.主题就是匮乏的存身之处2)去——来游戏:儿童对母亲缺位状态的自我补偿a.进入象征界,进入语言,存在与意义疏离b.阉割:放弃自我身份、天性以融入文化3)俄狄浦斯情结:a.欲望是对固定所指的追求,结果则是从一个能指漂浮到另一个能指b.渴望回到自然的“充盈”状态,“母体”这一元客体的失落驱动着生命的叙事三、电影精神分析1、两种需要被摧毁的快感1)窥视欲:观影主体与银幕客体的分离2)自恋:认同*女性是被凝视的对象2、挽救快感、逃避阉割情结的方法1)细致审视创伤发生的原初时刻2)以偶像崇拜的对象来替代被凝视的女性形象四、斯拉沃热·齐泽克与拉康式幻想1、幻想:规定我们观看的方式并帮助我们理解现实2、现实是被幻想建构出来的,这种幻想掩盖了欲望的实在界3、幻想的功能并非满足欲望,而是展示欲望4、欲望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实现、满足,只能在幻想中被持续不断地再生产(回溯)第六章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一、费尔迪南·德·索绪尔1、能指和所指1)意义是在差异和关系中产生的2)不存在与生俱来的意义3)毗邻轴(组合)、聚合轴(选择)2、现实世界是被语言建构而来的3、语言VS言语4、历时性VS共时性*结构主义:1)关注文本与实践之中包含的基本关系,以及使意义得以生成的“语法”2)意义是在词句组合与选择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中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潜藏的结构二、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威尔·赖特与美国的西部电影1、施特劳斯:神话背后有高度同质化结构1)神话素的组合2)一切神话都具有相似的结构,都对社会发挥着类似的社会文化功能2、赖特:神话如何通过自身的结构向社会成员传播观念秩序经典西部片、过渡主题时期、专业化时期的二元对立结构三、罗兰·巴尔特:《神话学》1、《神话学》1)初级指意系统和次级指意系统:为人们所消费的神话是在次级指意系统上被生产出来的2)符号的多义性:一个符号具有指向多重意义的潜能3)神话的双重功能:展示事物的存在、强加给人们对事物的解释4)人们对神话的解读取决于:文本所在的场所、读者所处的历史时期、读者的文化背景5)结构性描述:图片与文字a.接力:文字扩充了图像潜在的内涵b.锚定:文字对图像产生反作用四、后结构主义:意义始终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而绝无固定的落脚处;能指生产出来的并非所指,而是一个又一个新的能指五、雅克·德里达1、意义的延异:结构因素和时间因素——意义在永无止歇的互文性延迟2、二元对立是一种权力关系(暴力层级、奇异的补充经济):含混的补充过程早已渗透至在场之内,持续不断地为纯粹在场的自我复制与自我分裂营造着空间3、对立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依靠另一方的缺席获得自己的在场与意义六、话语与权力:米歇尔·福柯1、话语发挥作用的途径:赋权、限制和建构“话语域”2、话语生产了作为权力武器的知识1)权力是生产性的2)某些特定列行的话语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并发挥了真理的功能(真理政体)七、全景敞视机制1、杰里米·边沁“全景敞视监狱”——全景敞视主义2、规训社会:意识到凝视的存在,将越来越多的人类存在方式纳入视觉所及的范畴监视技术的发展:满足窥视的快感、同时通过自我规训的方式顺从了规范的束缚第七章性别与性取向一、女性主义1、激进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双重系统理论2、女性主义获得了发言权,是一种生产性解读行为3、大众文化:1)女性和男性在大众文化问题上截然不同2)女性必须充分理解大众文化在女性文化和父权制文化领域内发挥的不同作用,从而掌握自己的身份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干预性的文化政治理念杰姬·斯黛茜《凝视明星》:三种女性对电影反应的话语类型1)逃避现实:大众娱乐乌托邦性质2)身份认同3)消费主义:a.消费是诸多意义彼此协商的场所,奴役、剥削VS争夺、抵抗b.剩余:自我形象的转化可以生产出足够多的身份和实践三、解读言情小说1、莫德莱斯基《仇恋》2、罗莎琳德·考沃德《女性欲望》1)女性在大众文化中获取快感欲望生产并维持着女性的社会地位2)小说满足了女性的特定需求,为某种共同幻景提供佐证(俄狄浦斯情结)3、詹妮丝·莱德威:1)“回报式”幻想:回忆往昔幸福时光2)女性自我是一种时刻处于和他者关系中的自我3)“牢固的三角形心理结构”:与异性打交道、以母性身份与供养及保护自己的人维系强烈的情感纽带4)最基本元素:供养女人的伟男子*关注阅读行为本身,而非文本:阅读言情小说是一中抵抗行为,拒斥社会角色*缺陷:否认了快感之为快感的单纯性四、《观看<豪门恩怨>》1、快感生产、发挥作用的机制1)情感现实主义(外延、内涵):自我意识穿行于叙事内外2)感觉的悲剧结构:“戏剧式想象”,自行划定虚构与真实之间的界限2、群氓文化意识形态:从生产方式角度分析大众文化,认为其是资本主义商品1)四种态度:a.厌恶b.讽刺c.喜爱:应对措施:将群氓文化意识形态内化、与之协商、故作讽刺d.民粹式2)逃脱的方式a.宰制性意识形态对文化实践缺乏约束力b.从女性表征中汲取快感,无所谓对错3、批评五、解读女性杂志“吸引与拒斥“辩证法1、詹妮丝·温希普《深掘女性杂志》1)围绕一系列“虚构”组织起来:汲取梦幻般的感觉、获得替代性快感2)不否认日常劳动的存在,但展现人类在情感领域而非物质领域的成功——构建置身于社会权力与文化结构束缚之外的虚无缥缈的女性个体、进而构建女性共同体3)后女性主义:女性主义与非女性主义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2、约克·赫米斯《解读女性杂志》1)女性主义的抗争应当以赢得对女性的尊重为最终目标2)文本不直接拥有意义,读者是意义的生产者,关注读者从女性杂志中攫取意义的原因3)解读策略:拿得起放得下、消遣娱乐、实践知识、情感习得与关联获知(理想化自我)六、男性研究与男性气质1、安东尼·伊索普:1)宰制性男性气质是文化建构的结果,是一套依之自我约束的性别规范2)宰制性男性气质通过大众文化得以表征,所有人无法完全置身事外2、肖恩·尼克森:男性气质是表征的政体七、酷儿理论酷儿理论:攻击异性恋霸权,在异性恋文化中为“反常性”找到相应的位置1、茱蒂丝·巴特勒关于性别1)拨付挖:生物性别VS社会性别(文化建构的结果)2)巴特勒:性别本身就是社会性的2、茱蒂丝·巴特勒“操演理论”1)奥斯汀的“施为语言”理论:施命语言VS施为语言2)性别身份是被“表达行为”所“操演”出来的,是持续不断、近乎规训式的过程3)性别操演的模式“扮演”:a.使指意的模式戏剧化,从而确立“性别”本身b.主要场所:消费*克雷·克里科穆尔、亚历山大·多提:同性恋如何与大众文化建立并非完全颠覆性的关系?第八站“种族”、种族主义与表征一、“种族”与种族主义1、作为指意系统的种族主义1)“种族”是文化与历史范畴,人种之间的差异并不直接产生意义2)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特征2、“种族”概念的三个关键时刻:奴隶制与奴隶贸易、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去殖民化的移民浪潮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渊源1、防御性意识形态:维护奴隶制与奴隶贸易的合法性2、对殖民地的征服是上帝的旨意,主张向黑人世界“播撒文明”甚至将之灭绝三、东方主义1、东方主义:1)西方对东方加以宰制和重构、进而凌驾于东方智尚的一种方式2)虚构意识形态系统:西方维系对东方霸权2、描述帝国的虚构类文艺作品1)帝国主义文化的欲望和焦虑,旨在使读者了解欧美人的本质2)东方主义叙事是生产性的,建构“真理政体”*好莱坞越战电影:建构美国人的越南经验1)三种叙事方式:作为背叛的战争、黑白颠倒综合征、战争的美国化美国式纯真迷失2)对其意义在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分析:布什海湾战争演讲、越战老兵评述好莱坞越战电影四、反种族主义与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的重要使命:通过理论探索与案例剖析的方式来战胜种族主义第九章后现代主义一、后现代状况二、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1、后现代主义“新意识”1)反对被现代主义奉为圭臬的“先锋革命”,攻击现代主义的流行地位2)大众文化研究:对抗现代主义的文化精英主义思想,强调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之间的界限毫无意义2、20世纪50、60年代的波普艺术——文化并非是最好之物,而是全部生活方式1)对美国心驰神往,对大众化生产的都市文化感兴趣2)安迪·沃霍:商业艺术也是真正艺术,不逊于统治阶级标榜的真正艺术3)胡伊森:a.波普艺术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文化壁垒大崩溃b.美国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早年欧洲先锋艺术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三、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1、后现代主义:宏大叙事与普遍真理的掘墓者,开启一个尊重差异、文化多元的新时代2、科学话语与知识的地位与功能:科学与知识的合法性力量日渐衰损,为权力的需求所塑造,成为文化与经济资本3、新型现代主义:后现代状况下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无所谓”的文化、“松弛懈怠”的文化,品味无足轻重、金钱是价值的唯一体现*评价:当代知识分子的消极英雄主义VS新的知识分子群体四、让·鲍德里亚1、经济生产领域已经与意识形态或文化领域融为一体2、拟像与仿真1)拟像:与原本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原本自身不存在2)仿真:在真实或原本缺席的情况下对真实模型的衍生,是一种超级真实*内爆:真实界与想象界在相互作用之中的不断坍塌3、超级真实主义1)无处不在,在虚构世界中寻找诠释2)并不是失去分辨能力,而是虚构与真实之间的界限无足轻重3)后现代传媒在介入现实的过程中对现实进行着生产:a.除却传媒事件,一切都无关紧要b.真实事件与其传媒表征之间的边界早已模糊不清4)第二次历史变迁:“真实”隐退在“超级真实”之中,表征就是事实本身4、态度:欢迎+担忧五、弗雷德里克·詹明信1、后现代主义1)分期概念:晚期资本主义或跨国资本主义的“文化统治”2)既定文化形态的三种类型(宰制性文化、新兴文化、剩余文化):在既定文化形态之内,各种各样的文化可以共存,不过只有一种可以成为宰制性文化。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化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文化工业理论下中国的大众文化述评摘要:20世纪8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传入中国,其精英主义立场迅速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
他们很快地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并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对中国的大众文化进行猛烈攻击。
本文立足于法兰克福文化工业理论批判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旨在更好的认识中国本土的大众文化。
关键词:文化工业大众文化语境发展趋势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提供了一种有典型意义的大众文化批判模式。
这种模式把文化工业所操纵的文化活动的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单面性、操纵性、强制性看作是当代工业社会文化艺术的根本性特征。
法兰克福学派详尽揭露了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对大众文化的平民化趋向采取激烈的拒斥态度,毫不客气的说,正因为有了文化工业理论,中国大众文化的众多“负面性”被放大化,变得所谓的“显而易见”。
法兰克福学派典型的誓死扞卫精英文化的立场,在中国兴起大众文化的时代,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并对中国的大众文化也进行猛烈的抨击。
但是我国大众文化与西方大众文化生成语境及其不同,不能片面的照搬其文化工业的批判模式对我国大众文化进行批判。
我们要肯定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意义,正确的看待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为我国文化建设服务。
一、文化工业理论影响下对中国大众文化的批判大众文化在法兰克福学派眼中,是一种非文化、反文化或虚假文化。
“文化工业”这一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概念集中代表了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的大众文化观,也成为中国学者引用最多的术语。
而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操纵化、单面性、强制性等这些由“文化工业”衍生的语词也经常被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所套用。
在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大众文化的着作《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导论”中,尹鸿认为,大众文化在生产方式上是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
这些文化产品不再是个体创造的产物,从策划、投资、制作到宣传、发行直到消费,都被作为一种批量复制生产的工业产品。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阐释-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阐释|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摘要:大众文化在二十世纪前期就曾被广泛地研究,起初大多数学者由于受到法兰克福学派悲观态度的影响而批判和否定大众文化,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的出现则扭转了这一态势。
他积极探寻大众文化中的正面因素,为全面认识大众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众文化是大众在文化工业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日常生活的交界面上创造出来的,大众通过大众文化施行着他们对于社会体制的反抗。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阐释;大众文化早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就盛行于欧美,它的迅速发展蔓延之势引来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因其与精英文化相比所具有的显而易见的缺点而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以精英主义的姿态批判大众文化,贬低大众文化的审美价值,并且悲观认为大众文化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它是适应统治意识形态需要而产生的,大众在大众文化中丧失了主体性,成了没有辨别力和批判力的被动的盲群。
与法兰克福的理论家不同,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并不是文化工业强加给大众的,而是在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工业提供的产品的交界面上生产出来的,并且大众在文化产品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性,只有那些被大众选中了的文化产品才有可能成为大众文化的文本,进而创造出大众文化。
那么,菲斯克是怎样界定大众的呢?文化工业提供的怎样的文化产品才有可能成为大众文本呢?大众对文化产品又是怎样辨识的呢?为何大众会心甘情愿地沉浸于大众文化之中呢?一、界定大众菲斯克认为大众是一组变动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刻和情境之中可存在于不同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中。
也就是说,大众是主动的,可以从属于不同的大众层理,并在各层理间频繁流动,这是由大众的实际利益驱动的。
因此,虽然大众文化之形成是对宰制性力量反应的结果,它不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但宰制性的社会群体的成员也能参与大众文化,不过他们必须改变他们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从权利结构的上层抽身出来。
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内在转向
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内在转向[摘要]文化的概念界定着大众文化的研究范围;文化精英主义、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中的葛兰西转向以及后现代视野中的大众文化研究都根据自身对文化内涵的不同理解而形成了对大众文化不同的研究视角;未来的大众文化研究需要在全球化和政治批判维度等方面继续开拓前行。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研究;理论视角[在大众文化研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文化概念的界定对大众文化的研究范围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但是对于什么叫文化,却又不是一个很容易说清楚的事情。
美国曾经有两位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洛依伯和克莱德·克拉克洪在其合著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分析》一书中,列举了从1871年到1951年八十年间至少一百六十四种关于文化的定义,并指出随着学科的交叉化和精细化,文化的定义将变得更加繁复多杂。
而也正因为这种文化定义上的不确定性,大众文化的概念更是一直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约翰·斯道雷在其所著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中,曾概括了“大众文化”的六种定义,分别是:一是指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与喜好的文化;二是指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是那些无法满足“高雅”标准的文本和实践的“栖身之所”。
换言之,大众文化是低等文化;第三种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只不过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第四种认为大众文化来源于“人民”的文化,基本等同于民间文化;第五,来自葛兰西,大众文化既不是自上而下灌输给群氓地欺骗性文化,也不是自下而上的、人们创造的对抗性文化,而是两者进行交流和协商的场域;第六,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即后现代主义文化已不存在高低之分,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已经消失,所有的文化都可看作大众文化。
〔1〕(p6)下面,随着对大众文化研究不同理论视角的展开,我们将看到,文化的不同概念是如何界定了大众文化的研究范围,以及大众文化的内涵又是处于怎样的不断变化之中。
最新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资料
最新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资料《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几个概念的发展辨析:1.文化: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与实践(意指实践)2.意识形态: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用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关注文本如何持续不断地呈现关于外部世界的图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或可能承载的、间接地、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仪式与风俗3.大众文化:被很多人广泛热爱与喜好除“高雅文化”外的其他文化,一种剩余的范畴群氓文化(mass culture)人民的文化,非自上而下强加于人民的富含冲突的场所,统治阶层“收编”与被统治阶层“抵抗”的“均势妥协”无高低区分的后现代文化4.作为“他者”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含义的理解需在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得出。
●“文化与文明”传统(大众文化先天存在问题,需加以驯服、规范与控制):1.马修。
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文化是“最好之物”,是获取“最好之物”的能力,是将“最好之物”运用于精神与灵魂,是对“最好之物”的追求;大众文化即是政治骚乱。
2.利维斯主义:文化始终是少数人的专利,要用教育去抵制大众文化/群氓文化。
3.美国派:德怀特。
麦克唐纳(群氓文化上自上而下强加给人民的)欧内斯特。
海格(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和大众化生产的必然结果,生产与消费)莱斯利。
费德勒(大众文化=美国文化)●文化主义:1.理查德。
霍加特《识字的用途》:“过去的文化”(20世纪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与“新文化”(50年代大众文化)怀念过去的个人经验与学术批判当时文化2.雷蒙德。
威廉斯《文化分析》:文化是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记录”的文本与实践,是“社会性”的(对某种特定生活方式描述)感知结构:为某一特定群体、阶级或社会所共享的价值观,是某种不确定的结构,是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和意识形态的混合物。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一部分结构疏理一、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1、结构主义代表:索绪尔、弗洛依德、列维—斯特劳斯2、后结构主义:德里达、拉康、福柯、萨义德3、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新葛兰西学派、阿尔杜塞二、建构主义韦伯、齐美尔、吉登斯、符号互动(米德、布鲁默、库恩)、现象学三、功能主义涂尔干、帕森斯四、功利主义马歇尔、帕累托、斯金纳、埃尔斯特其他重要人物:哈贝马斯、第二部分重点人物1、索绪尔:(03年名解索绪尔语言学《文化理论》《人类传播理论》)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
他创立了的语言学被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
一是他提出了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理论:即把语言分成两个组成部分能指和所指,能指和所指合在一起产生了符号。
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完全任意的,也就是词语和指涉物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必然的联系。
语言系统的关键在于差异性,人们是通过语言符号之间的差异来区分其所对应的指代物。
二是对不同语言形式进行了划分,(1)形式语言——称之为语言;(2)在传播过程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即言语。
三是区分了语言学研究两个研究方法:共时语言学:研究特定时间内的特定语言;历时语言学:研究特定语言的历史发展。
同时,索绪尔指出,语言学研究的应当是语言而非言语。
语言具有其稳定性以共时性为特征,言语以历时性为特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索绪尔所主张的符号学建立后,他的理论在西方已经越出语言学的范围而影响到人类学、社会学等邻近学科,直接导致这些学科中的"结构主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索绪尔不但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也是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2、弗洛依德《社会学》: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其关键性以现在于无意识心知对知觉和行为的影响。
一是(1923年)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出心理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化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文化工业理论下中国的大众文化述评摘要:20世纪8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传入中国,其精英主义立场迅速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
他们很快地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并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对中国的大众文化进行猛烈攻击。
本文立足于法兰克福文化工业理论批判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旨在更好的认识中国本土的大众文化。
关键词:文化工业大众文化语境发展趋势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提供了一种有典型意义的大众文化批判模式。
这种模式把文化工业所操纵的文化活动的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单面性、操纵性、强制性看作是当代工业社会文化艺术的根本性特征。
法兰克福学派详尽揭露了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对大众文化的平民化趋向采取激烈的拒斥态度,毫不客气的说,正因为有了文化工业理论,中国大众文化的众多“负面性”被放大化,变得所谓的“显而易见”。
法兰克福学派典型的誓死扞卫精英文化的立场,在中国兴起大众文化的时代,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并对中国的大众文化也进行猛烈的抨击。
但是我国大众文化与西方大众文化生成语境及其不同,不能片面的照搬其文化工业的批判模式对我国大众文化进行批判。
我们要肯定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意义,正确的看待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为我国文化建设服务。
一、文化工业理论影响下对中国大众文化的批判大众文化在法兰克福学派眼中,是一种非文化、反文化或虚假文化。
“文化工业”这一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概念集中代表了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的大众文化观,也成为中国学者引用最多的术语。
而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操纵化、单面性、强制性等这些由“文化工业”衍生的语词也经常被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所套用。
在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大众文化的着作《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导论”中,尹鸿认为,大众文化在生产方式上是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
这些文化产品不再是个体创造的产物,从策划、投资、制作到宣传、发行直到消费,都被作为一种批量复制生产的工业产品。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By Antlin~文化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大众政治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文化XXX:第一,文化可以指“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第二,文化指“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第三,文化指涉“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和实践”。
二、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可以指“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2.意识形态是某种掩饰、扭曲或欺骗,用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经典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常用的定义)3.用意识形态指代意识形态构成,理论前提是:社会的概念建立于互相冲突而非彼此赞成的基础之上,是围绕着不平等、剥削和压迫被建构出来的,在冲突中,文本总是有意无意地偏袒着一方,即所有文本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味;4.XXX:意识形态主要在内涵层面发挥作用,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的或可能承载的、间接的、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
文本将原本特殊的东西普世化、合法化,让观众误将文化之物当做自然之物;5.XXX: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的观念的集合,而是一种物质实践,这意味着意识形态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观念之中。
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经济条件和经济关系所必须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使其继续运行。
三、群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和喜好的文化;(无法解释为何很多权威人士认可的“高雅文化”也有很大的销量)2.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即大众文化是一种低等文化。
大众文化是为了满足乌合之众而批量生产的商业文化,高雅文化则是个体创造活动的结果;3.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1)在过去一直存在着一个黄金时代:有机社区或民间文化;2)群氓文化不仅具有欺骗性且毫无营养,是美国的舶来品;3)大众文化的文化事件可以被视为公众幻想的形式,是人类的梦幻世界;4)结构主义者认为群众文化是一架意识形态机器,轻而易举地对宰制性的权力结构进行着再生产;5.“葛兰西派”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富含冲突的场所,在这里,被统治集团之抵抗的力量与统治集团利益对被统治集团的“收编”力量进行着斗争。
大众文化理论 第一章 文化与大众文化 第二章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第三章文化主义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第五章精神分析第六章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第七章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第八章后现代主义第九章大众政治By Antlin~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文化雷蒙德·威廉斯:第一,文化可以指“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第二,文化指“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第三,文化指涉“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和实践”。
二、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可以指“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2.意识形态是某种掩饰、扭曲或欺骗,用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经典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常用的定义)3.用意识形态指代意识形态构成,理论前提是:社会的概念建立于互相冲突而非彼此赞成的基础之上,是围绕着不平等、剥削和压迫被建构出来的,在冲突中,文本总是有意无意地偏袒着一方,即所有文本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味;4.罗兰·巴尔特:意识形态主要在内涵层面发挥作用,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的或可能承载的、间接的、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
文本将原本特殊的东西普世化、合法化,让观众误将文化之物当做自然之物;5.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的观念的集合,而是一种物质实践,这意味着意识形态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观念之中。
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经济条件和经济关系所必须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使其继续运行。
三、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和喜好的文化;(无法解释为何很多权威人士认可的“高雅文化”也有很大的销量)2.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即大众文化是一种低等文化。
大众文化是为了满足乌合之众而批量生产的商业文化,高雅文化则是个体创造活动的结果;3.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1)在过去一直存在着一个黄金时代:有机社区或民间文化;(2)群氓文化不仅具有欺骗性且毫无营养,是美国的舶来品;(3)大众文化的文化事件可以被视为公众幻想的形式,是人类的梦幻世界;(4)结构主义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架意识形态机器,轻而易举地对宰制性的权力结构进行着再生产;4.认为大众文化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
大众文化背景下文学理论教学
大 众 文化 背 景 下 文 学理 论 教 学、
郭 振 华
( 普洱学院 , 云南 普洱 摘 要: 大众文化的兴起在很 大程度上 消解 了文 学的严肃 性, 而文学理论作为我国 目前 高校 中文专业学生的必修科 目之 本 身就以其 理论性 和严肃 性与 大众文化有 着原 生的对 立。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探讨 文学理论教 学需要从 实际 出发 , 让 文学 理论的教 学更加能突 出现 实性、 趣味性 、 知识性 , 从 而让 学生提 高学习兴趣 , 实现 良好教 学效果。 关键词 : 大众文化 ; 文学理论 ; 教 学
一
6 6 5 0 0 0 )
,
0 引 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大众 文化 的兴起是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 从马克思 主义 的文艺理论来说 , 社会 实践尤其是经济基础是构 成社会认识特 别是文化的重要决定 因素。在经 济发展的过程 中, 文化 的大众 化已经毋庸置疑地成为 了文 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 势, 而大众文 化也在不 同角度不 同层面上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着不 可磨 灭且潜移默化的影 响。 大批 文化名人纷纷 “ 触 电” , 无论将 自己的文学作 品改 编为 电影 电视剧还是参加 电视节 目, 文化大众化让越 来越多 的商业 气息进入 了原本高高在 上的文学作 品中。大众传媒 包括 电影 、 电视 、 网络 、 报纸 、 杂志 、 书籍 等方式 , 这种方式 因其具 有图像生 动、 画面可感而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从这一角度来说 , 大众 文化 传播方式既传播了文学又泛化 了文学。传统文学的美感很 大程 度上被直观片面解读 , 从而限制 了读者 的想 象空 间。而大众文 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 品大都具 有强烈 的商 品性 , 这种商 品性 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文学所 特有的独特性和文学性 , 从 而使得文 学作 品在大众 文学背景下失去了最为宝贵的价值。大众传媒 的 速度加快 自然带来 了文学传 播速度的加快 , 但 同时也带来 了传 播 的模式化。人们在短时间内受到舆论 引导疯狂追随某一作家 或者某一种文学形 式 , 但 是时过境 迁 , 人 们又会 有新 的追 求 目 标。从 内容上来说 , 大众文化 既然是为 了满足人们 的更加通俗 的文学 品位 , 其文学内容 自然消除 了传统文学所 必有的精英性 和高尚性 , 文学的雅俗共赏 自然带来 了文学感性 的过度扩张 , 使 得文学不再是那个能够启迪人们心灵发人深思的具有神圣 理想 的精神归宿。麦克唐 纳曾有过 对于大众 文学 的效果极好 的论 断: “ 所谓的大众文 化不过是耍 尽一切 花招让人 们高兴 罢 了。 ” 这就对大众文化的快乐原则 进行 了最为生动贴切 的论 述 , 大众 文化本着让读者快乐 的原则进行 创作 , 其严肃性 以及 内在 的悲 剧性 自然受到消减 , 从 而减少了文学趣味。 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纯理论 的学科 , 在近年来 受到 了严重 的 挑 战, 关于这一学科是 否必要以及如何在新 的时代背景下发展 这一学科 已经成为 了学术界关注 的一个焦点 。后现代 主义 的反 本质思潮很大程度上让文学理论所关注的文学 内涵和审美成 为 了众矢之的。本文关注的是如何让文学理论教学更够在大众文 化背 景 下 焕 发 出新 的生 机 活力 。 1 当前 文 学 理 论 教学 中存 在 的 问题 在具体 的课堂教学过程 中, 当前广泛存在 于文学 理论教学 中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 : 首先是课堂教学 的思想性与 系统性呈现冲突 。文学理论从 开始就是要在大量文本阅读 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理性 的分 析与思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 文学 理论是一 门专 注于理性 的 文学分析的学科 。因此 , 在教学 过程 中对于学生分析 能力 的培 养是非常重要 的, 但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一组矛盾 : 理性分析 能力培养与大量 阅读文学文本如何 把握二者 的平衡 , 或者说这 是文学理论课堂教学系统性与思想性的矛盾 。课 堂教学需要学 生掌握大量的文学史知识和 丰富的阅读积累 , 这就是所 谓 的系 统性 。只有在学生大量 的文本阅读 积累基础上才有可能将文学 理论课本中更加深入的思想分析结合起来 。而现阶段我 国的文 学理论课 堂教学 中出现的思想性与系统性矛盾主要是与教材相 关 的。我国的文 学理论 教材在很 大程度上 仍然保 留着上 世纪 “ 苏联模式” 的大量残余 , 特别是 目前仍在高 校教 学中广泛使用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几个概念的发展辨析:1.文化: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与实践(意指实践)2.意识形态: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用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关注文本如何持续不断地呈现关于外部世界的图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或可能承载的、间接地、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仪式与风俗3.大众文化:被很多人广泛热爱与喜好除“高雅文化”外的其他文化,一种剩余的范畴群氓文化(mass culture)人民的文化,非自上而下强加于人民的富含冲突的场所,统治阶层“收编”与被统治阶层“抵抗”的“均势妥协”无高低区分的后现代文化4.作为“他者”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含义的理解需在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得出。
●“文化与文明”传统(大众文化先天存在问题,需加以驯服、规范与控制):1.马修。
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文化是“最好之物”,是获取“最好之物”的能力,是将“最好之物”运用于精神与灵魂,是对“最好之物”的追求;大众文化即是政治骚乱。
2.利维斯主义:文化始终是少数人的专利,要用教育去抵制大众文化/群氓文化。
3.美国派:德怀特。
麦克唐纳(群氓文化上自上而下强加给人民的)欧内斯特。
海格(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和大众化生产的必然结果,生产与消费)莱斯利。
费德勒(大众文化=美国文化)●文化主义:1.理查德。
霍加特《识字的用途》:“过去的文化”(20世纪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与“新文化”(50年代大众文化)怀念过去的个人经验与学术批判当时文化2.雷蒙德。
威廉斯《文化分析》:文化是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记录”的文本与实践,是“社会性”的(对某种特定生活方式描述)感知结构:为某一特定群体、阶级或社会所共享的价值观,是某种不确定的结构,是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和意识形态的混合物。
文化的三个层次:活文化(历时性);文化记录;选择性传统(由统治阶层利益支配)大众文化与工人阶级文化截然不同3.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构成》: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经验、价值观、行为、欲望,大众文化是他们进行反抗的场所4.斯图亚特。
大众文化导论教学大纲
《大众文化导论》教学大纲(1—7章)大众文化导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
通过系统的、多媒体的教学活动,使学员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大众文化导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提高认识和运用大众文化导论的一般规律来正确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较好地通过借鉴西方大众文化话语而研究中国自己的大众文化问题领域,在全球大众文化的比较视野中发现中国大众文化自身的特征,从而建立起与中国自己的大众文化状况相适应的中国大众文化学。
第一章导论大众文化与当代中国一、“大众文化”的基本内涵二、“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三、“大众文化”与文化的大众化四、当代大众文化生成的背景第二章大众文化的学说和研究的角度第一节关于大众文化的四种学说:第二节研究大众文化的三种视角:第三章有关大众文化的主要说法定义一,广受欢迎或者众人喜好的文化;定义二,一切来自广场而非庙堂的民间的文化;定义三,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普及的、面向工农兵的大众文化;定义四,资产阶级的国家意识形态,一种以标准化、陈腐老套、保守主义、虚伪、满足浮华幻想的、受操纵的文化工业产品为标志的文化;定义五,次标准文化或剩余文化,即去除了高雅文化之后剩余的那部分文化;定义六,商业消费文化;定义七,美国通俗艺术的意识形态或美国文化的代名词;定义八,社会统治集团通过精神和道德领导的手段赢得被统治群体赞同而形成和产生的文化;定义九,来自于人民的文化;定义十,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出现而产生的城市工业文化;定义十一,在后现代消弭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差异之后形成的当代文化形式;定义十二,以当代电子高新科技为传播媒介的,在时间和事件上同步的,全球化的文化。
第四章大众文化的产生及其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变化第一节大众文化对舆论引导的影响第二节正确引导大众文化第五章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一)它改变了旧有的文化格局,丰富了社会大众的文化生活。
(二)它有利于消除落后意识,推动社会发展。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书笔记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书笔记好句摘抄1.文化研究中“文化”定义结合了“一个群体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包括节日庆典、青年亚文化等)”,和“指意实践(包括影视剧、音乐、漫画、小说诗歌等文本)”两个含义。
2.大众文化(popularculture)定义暧昧不明,或为文化工业生产的自上而下灌输的“欺骗性”文化,或为群众自下而上创造的“对抗性”文化,或为二者交流、对抗、收编的力场。
但最基本的条件是(19世纪)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
3.在19世纪的马修阿诺德视大众文化为“无政府状态”,政治骚乱的代名词,希望以知识阶层政治权威的“文化”之“甜美光明”把握领导权,是一种保守精英主义的文化政治观。
到了20世纪,利维斯夫妇继承阿诺德意志,认为文化是少数人特权,形成激烈批判大众文化的利维斯主义。
4.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EP汤普森等继承“文化与文明”的利维斯主义之余,开拓文化主义传统,奠定大众文化的文化研究路径诞生,伯明翰学派在70/80年代发展到巅峰;(开始肯定大众文化)雷蒙德威廉斯希望通过文化分析确定文化机制的特征,手段则是解读“情感结构”(一个群体、阶级或社会共享的价值观、文化集体无意识和意识形态混合物);认为对文化传统的解读处于文化的历史机制和现行机制之间,应竭力避免被后者和当代价值观束缚思维,尽力还原当时历史语境,提供一种替代性解读;以民主对抗贵族(左VS右)的姿态反对利维斯主义,并区分资产阶级操纵的大众文化与工人阶级自身的文化;霍尔和维诺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视作无优劣之分的不同体系,并在大众文化中划分出优劣(大众艺术/群氓文化),希望培养大众品位。
5.法兰克福学派:高雅文化(革命性、突破资本主义)/大众文化(欺骗性、操纵民众去政治化而满足于当下);劳动(疲惫)-群氓文化(麻醉满足)-劳动(循环)-本真文化(突破);阿多诺论流行音乐:标准化(欢迎则滥用,机械复制)、被动性(听众如疲惫的瘾君子一般)、适应性(忽略压迫而甘受痛苦);本雅明从消费角度认为文化复制技术使得文化脱离“灵韵”代表的权威、仪式等,开启了积极主动、多元性的自由阐释空间,转变向“民主式”文化,呼唤着资本主义变革的潜能;阿尔都塞症候式阅读发掘潜文本、揭示问题域(提出的与缺失的问题)-马舍雷否认文本存在中心意义,认为文本是离心的,内部存在冲突矛盾隐含缺席的多重意义,文本“想说的”和“实际说出的”之间存在裂缝-疏离,形成一种无意识;意识形态机器的质询(interpellation)在广告中体现为捏造出消费行为对象的“你”;葛兰西的文化霸权(hegemony)描述了统治阶级操纵精神道德领导权对社会引导而将自己的特定利益展示为社会整体利益,读后感令被剥削阶级服膺于“共同的”价值观念(包含着抵抗、收编的上下协商);有机知识分子领导霸权,对道德精神生活加以塑造和操控(如马修阿诺德)-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建立在“集体有机知识分子”的组织上;霸权理论使得大众文化超越了以往“自上强加”、“衰落代表”、“表意机器”等描述,成为一种“均势平衡”的不稳定场域(如,有时文化工业生产的文化被公众的选择性消费与生产性解读重新定义而面目全非,生产者发现事与愿违)。
(完整)作为学术畅销书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作为学术畅销书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以下简称《导论》)让我们领悟如何挪用“霸权”(hegemony,又译“领导权”或“文化领导权”)考察和阐释大众文化政治学,从而有效地帮助我们锚定用以探究当下的以大众文化及其消费于其间具有隐形意识形态书写功能为特征的文化现实所急需的理论资源。
文化研究始终拒绝萦绕在文化理论和分析工作之中的“悲观精英主义”。
这些文化理论和实践似乎始终希望表明:能动性总是被结构淹没;文化消费仅仅是生产的影子;受众谈判是乌有之物,仅仅是经济权力游戏中的虚幻行为而已。
而且,“悲观精英主义”这一思考方式力图把自己表征为一种激进文化政治的形式.但这往往是一种政治策略,其间对权力的抨击结束于为了自身利益而去揭示他人何以始终是“文化盲从者"。
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学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经过美国的中转落户中国。
随之,诸多“西方"文化研究著述漂洋过海而来,先是被零星译介,后来则以系列译丛和专门性学术集刊的形式登场,如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的《大众文化研究译丛》、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当代学术棱镜译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传播与文化译丛》和《知识分子图书馆丛书》、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文化和传播丛书》,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媒介与社会丛书》。
虽然学界并未因此达成“何为文化研究"的共识,但想必不会有人反对的是,文化研究旨在考察大众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主要源自已然消逝的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Birmingham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于是,在文化研究东渐的过程中,伯明翰学派――曾经执教或求学于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即使不能说占尽了先机,也可谓构成了学者们的关注重点。
一个例子是偏居英格兰东北小镇桑德兰(Sunderland)的文化理论家约翰?斯道雷(John Storey).2001年,斯道雷的成名作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的第二版作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之一,拥有了中译本《文化理论与通(第二版);2010年,该书第五版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俗文化导论》Culture:An Introduction入选《媒介与社会丛书》,以《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五版)(以下简称《导论》)之名面世。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一章何为大众文化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一章中,作者主要解释了大众文化的定义以及与之相关概念的定义。
在这一章中,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为“文化”一词下了三个宽泛的定义。
另一个与大众文化紧密相联的概念就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定义方式甚多,作者介绍了与大众文化研究的关系最的密切的五种定义。
“大众文化”一词也有许多种定义。
第一,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与喜好的文化。
这个量化的定义会有很多的赞同者,但同时一个自相矛盾的难点也随之出现,因为此种量化的工作并无实际价值。
第二种定义认为,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high culture)之外的其他文化,是一个剩余的范畴,是那些无法满足“高雅”标准的文本和实践的“栖身之所”。
第三种定义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即大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不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
第四个定义认为大众文化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
在该定义下,“大众文化”一词仅指属于“人民”的“本真的”文化,就等于民间文化,是一种民治、民享的文化。
大众文化的第五个定义来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政治分析,尤其与其对“霸权”这一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
他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富含冲突的场所。
在这里,被统治集团之“抵抗”力量与统治集团利益对被统治集团的“收编”力量进行着斗争。
从这一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无论用何种方式定义大众文化,但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大众文化只有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才能出现。
工业化和城市化给大众文化的形成,而“大众文化”这个概念本身也因分析方法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二章中,作者论述了“文化与文明”传统对文化批评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同文化大家对大众文化所持的不同的批评态度以及对美国大众文化的大讨论。
《大众文化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大众文化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5602054 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2 学分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大众文化导论》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的任意选修课。
本课程属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理论提升课程,适用于高年级开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大众文化的基础常识、基本内涵、文化体系、特色与规律,探讨当代大众文化的特质及发展趋势。
本课程将主要通过分析一些近年有重要代表性的、流行的大众文化现象和作品,帮助学生认识从文化理论和美学理论的层次上理解大众文化,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经典文化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文化有更清晰的把握。
通过讨论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摆脱简单的盲从,形成较系统的文化理论观点并能运用于实践之中,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大众文化观念和必要的大众文化批评意识。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1.本课程理论性较强,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论归纳。
2.教材内容和参考资料应由学生课下阅读,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
课堂以讨论、分析为主,教师把握主体方向进行必要引导。
3. 教学环境建议选择多媒体网络教室。
4.本课程适于小班教学,上课人数不宜过多;本课程理论性强,课程进度不宜过快。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大众、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2学时)1.教学内容(1)大众与大众社会;(2)什么是“大众文化”;(3)大众文化的特征与功能;2.重、难点提示(1)理解大众社会与前大众社会的不同之处;(2)大众社会中大众的特点;(3)大众文化的特征与功能与大众的崛起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大众文化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4学时)1.教学内容(1)文化主义范式(2)批判理论范式(3)文化领导权理论范式(4)能动受众理论范式(5)政治经济学范式(6)结构主义及符号学范式大众与大众社会;2.重、难点提示(1)理解大众文化研究几种范式的内涵;(2)理解大众文化研究几种范式的内在逻辑;第三章电影文化(4学时)1.教学内容(1)中西影视发展概述大众与大众社会;(2)好莱坞模式与电影产业;(3)当代中国电影现状与电影批评;(4)近年中国电影个案分析;2.重、难点提示(1)电影文化的大众文化属性;(2)以理性批判的视角理解当代电影文化;第四章电视文化(4学时)1.教学内容(1)电视文化的特征;(2)肥皂剧的大众意识形态;(3)亦真亦假:电视真人秀;(4)流行电视栏目(节目)个案分析;2.重、难点提示(1)电视文化的大众文化属性;(2)以理性批判的视角理解当代电视文化;第五章流行小说(4学时)1.教学内容(1)流行小说概说;(2)浪漫-言情小说;(3)武侠小说与中国人的江湖情节;(4)金庸小说的经典化;(5)网络流行小说;2.重、难点提示(1)流行小说的大众文化属性;(2)以理性批判的视角理解当代流行小说;(3)网络文学(小说)流行的原因;第六章流行音乐(2学时)1.教学内容(1)流行音乐及其发展简史;(2)流行音乐理论辩论:当阿多诺遭遇吉安德隆;(3)听觉视觉化:流行音乐与消费主义;(4)成长的故事:流行音乐中的文本分析;2.重、难点提示(1)流行音乐的大众文化属性;(2)以理性批判的视角理解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第七章广告文化(2学时)1.教学内容(1)广告简史;(2)物与意义——作为意义制造的广告;(3)广告文化背后的权力与意识形态因素;(4)广告效果的暧昧性;2.重、难点提示(1)理解广告的目的与手法之间的关系;(2)理解广告文化带来的社会影响;第八章大众文化中的粉丝文化(2学时)1.教学内容(1)粉丝与粉丝文化研究;(2)粉丝狂热的外在原因;(3)粉丝狂热的内在原因;(4)粉丝文化与消费经济;2.重、难点提示(1)粉丝文化兴起的原因;(2)以理性批判的视角理解当代中国的粉丝文化;第九章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身体(2学时)1.教学内容(1)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建构的身体发展简史;(2)身体翻身:从手段到目的;(3)可塑的、反本质的身体;(4)身体的审美化:商品价值与权力关系;(5)身体与身份认同;(6)传媒塑造理想的身体;2.重、难点提示(1)身体怎样被“建构”出来;(2)以理性批判的视角理解身体的塑造;第十章视觉文化(3学时)1.教学内容(1)从“语言论转向”到“视觉转向”;(2)视觉的政治;(3)视觉的消费;2.重、难点提示(1)视觉文化的大众文化属性;(2)以理性批判的视角理解当代视觉文化;第十一章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3学时)1.教学内容(1)大众媒介的转变;(2)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的关系;(3)互联网时代的大众文化;2.重、难点提示(1)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2)互联网时代大众文化的特征与意义;四、实验教学内容无五、学时分配六、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
大众文化导论1
六、当代中国电影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大众消费社会来临的新形势下,中国文化格局出现了新的裂变,形成大众消费文化、政府主导文化和精英高雅文化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与之相对应,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的要求。
当代中国电影从事业走向产业的市场化进程,推动了电影的大众化、娱乐化和类型化。如果从多种文化类型在电影文化产品中复杂组合的角度看,当代中国电影总体上至少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带有明显的主导文化取向的大众文化片。第二类是带有高雅文化特色的大众文化片。当代电影的大众化转型在第三种类型上体现得尤为突出,这类电影往往呈现出毫不遮掩的或彻底的大众文化取向,竭力投合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需要,简称大众型大众片,或者就叫“大众片”。
第三,大众文化的民间性。大众文化有时竭力借用民间文化因子,投合普通民众的通俗趣味。
第二章 电影
一、电影是身边么
电影是一种以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主要流程是用电影摄影机以每秒摄取若干格画幅运动的速度,将运动过程拍摄在条状胶片上,成为许多格的动作逐渐变化的画面;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制成可以反映的影片;当影片通过放映机以同样的运转速度被灯光连续地投影于银幕时,由于人类视觉具有暂留印象的特性,观众便从银幕上看到像是实在活动的、放大了的活动影像。
4、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是大众文化研究中从西方舶来的最新批评方式之一,其独特思路在于强调降各种电影批评思路综合起来,与各种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相配合,分析和批评电影作品的社会历史内涵和大众文化意蕴。
第三章 电视
电视的定义:
试论负面信息的传播机制——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为例
2017.3NEWS TRIBUNENO.试论负面信息的传播机制□牛丽红【内容提要】“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现象的传播机制中,包括左右主体心理的因素、信息以及传播渠道等因素。
但这一话语表述难以解释事实上存在的“坏事不出门,好事传千里”的现象。
介于好坏作为主观判定没有定准,即便道义或法律也存在变动,因而需要通过信息与符号的角度,分析“好”“坏”的符号表征之下被隐而不语的影响主体心理的某些传播因素,以此为基础来论述“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一现象的传播机制。
既然任何符号都不能够完整表述某一意义,如果停留于字面本身,会有碍于理解“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传播机制。
【关键词】信息差异性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为例一、好事与坏事的传播学阐释在论述“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现象的传播机制之前,有必要论述对好事与坏事的判定,而那些左右好坏判定的因素也影响了该现象的传播机制。
若囿于“好”“坏”的符号本身,则好事未必不出门坏事亦可隐而不发。
个人或组织可以通过操纵将某些信息包装为好事继而传扬,坏事亦然,诸多个人的不合道义的行为只要不危及公序良俗大都隐而不发。
就坏事而言,许多司法冤案如佘祥林案、罗开友案、张振风案、聂树斌案、赵作海案、浙江叔侄案、萧山5青年抢劫杀人案、安徽于英生案等众多案件中确实存在犯罪事实,但那些令无辜者蒙冤而有罪者潜逃的冤案绝非“坏事传千里”一语可以完全解释。
诸多或大或小的事例都可以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句俗语证伪,当然也有无数事件可以证明其正确。
既存在“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现象也存在“坏事不出门,好事传千里”的现象,因此,若囿于好坏本身只会导致非此非彼的论述僵局,难免以偏概全。
而这种模糊性则表明“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话语表述背后存在被隐而不语的前提条件,这些隐含的因素表明论述该现象不能局限于“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句话本身。
就传播效果而言,好坏作为一种价值判定的结果,必然会受到传播过程中某些因素的影响,因而就“好事”与“坏事”而言,论述的关键在于分析那些影响主观判定的传播因素,即被隐而不语的前提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一章何为大众文化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一章中,作者主要解释了大众文化的定义以及与之相关概念的定义。
在这一章中,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为“文化”一词下了三个宽泛的定义。
另一个与大众文化紧密相联的概念就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定义方式甚多,作者介绍了与大众文化研究的关系最的密切的五种定义。
“大众文化”一词也有许多种定义。
第一,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与喜好的文化。
这个量化的定义会有很多的赞同者,但同时一个自相矛盾的难点也随之出现,因为此种量化的工作并无实际价值。
第二种定义认为,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high culture)之外的其他文化,是一个剩余的范畴,是那些无法满足“高雅”标准的文本和实践的“栖身之所”。
第三种定义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即大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不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
第四个定义认为大众文化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
在该定义下,“大众文化”一词仅指属于“人民”的“本真的”文化,就等于民间文化,是一种民治、民享的文化。
大众文化的第五个定义来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政治分析,尤其与其对“霸权”这一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
他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富含冲突的场所。
在这里,被统治集团之“抵抗”力量与统治集团利益对被统治集团的“收编”力量进行着斗争。
从这一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无论用何种方式定义大众文化,但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大众文化只有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才能出现。
工业化和城市化给大众文化的形成,而“大众文化”这个概念本身也因分析方法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二章中,作者论述了“文化与文明”传统对文化批评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同文化大家对大众文化所持的不同的批评态度以及对美国大众文化的大讨论。
“文化与文明”(culture and civilization)传统是马修·阿诺德开创的,作为卓越的文化批评家,他最重要的著作便是《文化与无政府状态》(Culture and Anarchy)。
在阿诺德看来,文化是:获知“最好之物”的能力;“最好之物”本身;将“最好之物”运用于精神与灵魂;对“最好之物”的追求。
在他看来,“无政府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大众文化的代名词,阿诺德正是用这个词来描述工人阶级的活文化先天具有的某种破坏性的特质的。
阿诺德对F. R. 利维斯产生的巨大影响,利维斯继承了阿诺德的文化政治理念。
利维斯主义的基本立场是:“文化始终是少数人的专利。
”而如今,“少数人”的地位发生的变化,他的权威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文明与文化正在成为对立物。
工业革命促进了大众文化的产生,而利维斯主义则认为,正是工业革命导致了文化的衰落,也就是说大众文明及随之而来的群氓文化正在时刻威胁着我们。
当大众文化遭到猛烈抨击时,美国是否该为群氓文化的出现负责也成为论战的焦点。
众多学者认为,群氓文化的发源地并不是美国,因为美国了正在遭遇来自群氓文化非人性的破坏。
当“有文化的人”在研究大众文化时,他们自己是站在高雅文化的立场上,在他们看来,大众文化代表的低俗、野蛮,因此他们对大众文化不会有好感,也不屑参与其中。
而他们的目的仅在于为文化的衰落和文化的多样化寻找证据。
第三章文化主义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三章中,作者主要介绍了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E. P. 汤普森,以及斯图来特·霍尔和派迪·维诺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版的几部著作。
并通过他们的著作对文化主义进行简述。
在《识字的用途》中,霍加特将20世纪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视为黄金时代,这是一种为人们所共享、自力更生的大众文化。
他始终坚信,工人阶级有能力抑制群氓文化的控制,因为工人阶级对群氓文化的接受是有选择性的,而且他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对文化进行解读,所以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商品很难充分发挥作用。
霍加特在很大程度上将批评的目标指向了商品的生产者,而不是那些有可能将商品转化为大众文化的人。
威廉斯的《文化分析》认为对文化的分析必须同时考虑“文化”的三种定义:其一是种“理想”的文化,其二强调其“记录”功能,其三强调文化的“社会性”。
文化分析的目的始终是对文化所表达的内容加以解读,因此文化研究者必须要保持清醒,对文化的判断不可过于武断,而是要持开放的态度。
在《英国工人阶级的构成》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E. P. 汤普森关注的是普通人:普通人的生活经验、普通人的价值观、普通人的行为和普通人的欲望。
而霍尔和维诺则是对利维斯主义的民主性延展。
尽管几位文化主义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的著作共同构成了文化主义的经典文本。
同时他们各自的理论都表明大众文化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领域。
文化研究的目的并不是在于抑制大众文化的侵犯,而是在其内部区分好坏,这与利维斯主义有本质的不同。
霍加特在伯明翰大学创建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开创了文化研究中文化主义的传统。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四章中,作者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化的方法论以及经典马克思主义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启发。
法兰克福学派的知名学者西奥多·阿多诺和马克斯·霍克海默用“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这个概念来描述群氓文化的产品及其生产过程。
他们声称,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同质性;第二,可预见性。
路易·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全方位的深掘。
他为意识形态下了三个定义,其中有两个对大众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个定义指出意识形态是“一套表征的系统”,是使人类体验到自己与真实存在的社会条件产生关联的一种“实践”。
第二个定义指出意识形态是一种活的物质实践,是仪式、风俗、行为模式、思念方式的实践形态,是由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生产出来的。
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认为大众文化是人们在积极主动地消费文化工业的文本与实践之中被生产出来的。
在霸权之中包含了一种特殊的共识,即某个社会群体想方设法将自己的特定利益展示为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
霸权理论拓展了大众文化研究者的视野,应用霸权理论可以分析许多不同领域内的问题。
第五章精神分析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五章中,作者对精神分析的文化分析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尤其是在文化研究的框架内加以阐释。
弗洛伊德对人类的精神世界作了划分,即自我(ego)、超我(super-ego)和本我(id)。
本我是人类存在(being)中的最原始的部分,是“我们只遵循自然法则的非人格化的天性”。
自我是从本我中生发出来的,其在本质上是外部世界与现实的代表。
超我是在俄狄浦斯情结的消解过程中出现的,其本质是内部世界与本我的代表。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主要是对梦的解析。
他指出,梦的解析是通向无意识的光明大道,无意识的冲动才是梦境的真正创造者;它所产生的心灵的能量完成了对梦的建构。
他认为梦始终是一种“妥协结构”(compromise-structure)。
即,梦是本我所激发的欲望与自我对欲望的压抑之间互相妥协、折中的产物。
而梦主要活动于两个层面上,分别是潜在的梦幻意念与外显的内容。
雅克·拉康采用结构主义方法论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创立了一套后结构主义的精神分析学说。
拉康指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共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首先是“镜像阶段”(mirror stage),之后是“去—来游戏”(for-da game),最后才是“俄狄浦斯情结”。
斯拉沃热·齐泽克在对拉康式幻想进行阐述时指出:“‘现实’是被幻想建构出来的,这种建构掩盖了欲望的实在界。
”他还举过一些大众文化的例子来阐述幻想对现实的建构过程。
他指出,幻想的功能并非满足欲望,而是展示欲望。
也就是说,我所求之物是由幻想的过程规制的,幻想将我的欲望投射到某个固定的客体身上。
第六章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六章中,作者主要介绍了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并对相关学者作了简单的介绍。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作为一种文化分析方法开始于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著述。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即“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
能指和所指又共同构成了“符号”(sign)。
另外索绪尔还对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作了区分,并对语言学的两种研究路径作了划分,即历时性(diachronic)和共时性(synchronic)。
结构主义的文化研究方法通常是一种共时性的方法。
结构主义有两个基本观点:第一,关注文本与实践之中包含的基本关系,以及使意义得以生成的“语法”;第二,始终认为意义是在词句组合与选择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中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则是潜藏的。
也就是说,结构主义者将文本与实践当作语言来研究。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认为意义的背后并不存在任何牢不可破的潜在结构。
索绪尔认为语言形成于能指、所指与符号三者的相互关系之中,而后结构主义者则认为实际情况较此远为复杂:能指生产出来的并非所指,而是一个又一个新的能指;因此,意义就成了反复无常之物,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认为对于结构主义而言到头重要的“二元对立”并非简单的结构性关系,而是一种权力关系,是将一种宰制性的词语体系凌驾于其他词语体系之上。
米歇尔·福柯关注的首要问题是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话语(discourse)和话语构型(discursive formation)的操纵。
话语通过三种途径发挥作用,分别是赋权、限制和建构。
福柯指出,话语是“系统地构成了人类言谈对象的实践”。
边沁的“全景敞视监狱”(panopticon)以及在当代社会中广泛运用的监控技术都证实了福柯的观点。
第七章性别与性取向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七章中,作者简要阐述了女性主义以及一些解读女性形象的著述。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将人的性别划分为生物性别(sex)(“自然的”)和社会性别(gender)(“文化的”)两种,进而指出:尽管生物性别是天生稳定的,但后天之中却始终存在各种各样相互竞争的女性气质男性气质的“版本”。
波伏娃即认为性别是文化建构的结果,而非自然之物。
正如她的名言所说:“女人并非生为女人,而是后天变成女人的”。
女性主义从本质上关注女性受压迫地位、为女性争取社会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