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赋能青少年在地文化创意课程研究

合集下载

创新思维课心得体会模板(二篇)

创新思维课心得体会模板(二篇)

创新思维课心得体会模板一、引言(200字)在创新思维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对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和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课程的学习,我逐渐掌握了一些创新思维的技巧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本文将总结我在创新思维课程中的学习体会和心得,并分享我在课程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启示。

二、课程介绍(300字)创新思维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通过学习创新思维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

课程内容包括创新思维的基本概念、创新思维的方法和工具、创新案例分析等。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习体会(1200字)1.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在课程学习中,我意识到创新思维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创新思维不仅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

只有通过创新思维,我们才能不断适应和应对变化,保持竞争优势。

因此,学习创新思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2. 创新思维的方法和工具:在课程学习中,我学到了许多创新思维的方法和工具。

例如,设计思维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思维方法,通过关注用户和需求,以用户为中心进行问题解决,可以激发创造力和创新。

另外,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工具也能够帮助我们开拓思路,激发创新思维。

3. 案例分析和实践:在课程学习中,我们进行了许多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

这些实践项目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创新思维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实践项目,我学会了观察和洞察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实践项目不仅提高了我的创新能力,也增强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实践项目经验(1000字)通过课程实践项目的经验,我深刻体会到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在实践项目中,我学会了许多实用的创新思维技巧和方法,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个人的实践经验。

1. 审视现状: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审视和了解问题的现状。

新蚁族杯地理科学展示大赛优秀作品

新蚁族杯地理科学展示大赛优秀作品

新蚁族杯地理科学展示大赛优秀作品新蚁族杯地理科学展示大赛优秀作品一、介绍新蚁族杯地理科学展示大赛是由新蚁族地理科学教育平台举办的全国性大赛,旨在推动青少年地理科学教育和创新,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促进地理科学教育的普及和提升。

本次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参与,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意,呈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二、优秀作品在本次新蚁族杯地理科学展示大赛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脱颖而出,其中一些作品展现了学生们对地理科学的独特理解和深入思考。

这些作品涵盖了地理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地图制作、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学生对于地理科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理解。

三、展示作品特点1. 创新性在新蚁族杯地理科学展示大赛中,许多作品展现了学生们对地理科学知识的创新理解和应用。

他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见解,为地理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深度优秀的作品在涉及地理科学的时候,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认知和描述,更是对地理现象背后深层次规律的探索和思考。

学生们通过对地理科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展现了对地理科学的深度理解和思考。

3. 广度地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地球各个方面的知识和现象。

优秀的作品往往能够展现出对地理科学的广度理解,涵盖地理科学的多个领域,并在各个领域中有所建树。

四、个人观点对于新蚁族杯地理科学展示大赛优秀作品,我深感欣慰和鼓舞。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学生们对地理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更展现了他们对于地理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我认为地理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意,探索并理解地理科学的奥秘。

总结新蚁族杯地理科学展示大赛展现了学生们对地理科学的独特理解和深入思考,推动了青少年地理科学教育和创新。

优秀作品的涌现,为地理科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也为地理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本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地理科学的认识,也提升了我对于地理科学教育的重视和关注。

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

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

初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作者:张轶贤耿鹏旭孙建国彭剑峰来源:《科技风》2024年第03期摘要:本文在地理空間思维能力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别设计了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测试(学生)及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现状(教师)调查问卷。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在当前地理空间思维教学中,无论是在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上都存在一些问题,最后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培养策略和教学建议,以期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策略一、概述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指在地理空间概念的前提下,借助空间的想象融合空间思维的规律以及方式,最后了解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变动相关的思维能力[1],或借助图形对地理问题进行各种空间维度、逻辑思维的心理活动[2]。

实质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就是指在掌握基本地理知识与图表分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地理事物空间感知、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逻辑分析,解释一定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规律,最终解决地理问题的一种能力,主要包括地理空间感知能力、地理空间记忆能力、地理读图分析能力、时空动态推理能力、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地理空间综合思维能力。

国外学者对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研究开始较早,主要对地理空间思维的概念界定、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组成要素、地理空间思维的测量、影响要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3]。

我国对地理时空思维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对地理空间思维的概念、空间思维的培育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4]。

袁孝亭认为,地理空间理论是“核心地理理论”[5],鲁学军将地理空间能力界定为对地理事物的知觉继而获取空间特征、辨识空间格局的能力[6],徐志梅[4]认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划分要由大的空间尺度为根基,关注地理事物间的关系,对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方面,培养地理空间思维的策略研究明显不足。

为促进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教学效果,探究操作性强、可持续使用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研究

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研究
过程 变成 图形 图像等 形象 化的表示 都
别能力, 使人们在这种新型高效的视
7 0 中国 信息技术教育 2 0 1 3 / 0 5
t o u g a o l @ c h i n a i t e d u . c n l 技术 与应用
觉化 界 面 的帮 助下 , 快 速 识 别 出数 据
强认知’ ’ 。
3 . 知识可视化
可视化 研 究开始 向思维 研究 的领 域发 展。 可视化图形 图像以及 背后的数据来 源和创造历 程更 是让人 们为之诧 异不 止。 它涉 足制图学、 图形绘制设 计、 计算 机视觉 、 数 据采集 、 统 计学 、 图解技术 、 数型 结合 以及 动画、 立体 渲染 、 用户交 互 等。 相关领 域有影像 学、 视 知觉 、 空间
动形式的实现 、 学生座位的形态组合、 教 学平台的设计开发、 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及教学实践的探索等方面均取 得了 很大成果, 引起了 社会各类教 学机构和部门的极 大关注。 本文为专栏系列文章的第十篇。
思维可视 化的教学研究
徐苑苑 华东师范大学 未来课堂” 项目 研究团队
如上期 思维可视化研 究之目 的与 技术支撑 一 文所述 , 对教学 而言 , “ 思
维 可视 化” 是 指将 原本 不 可见的思 维
可 以称 为可视 化 。 从 另一 个 角度 说 , 可 视化 是一 个 过程— — 它将 数据 、 信 息 和知识转化 为一种形 象化 的视 觉表 达 形 式。 充 分 利用了人 们对 可 视模 式 快 速识别 的自 然 能力 , 以形象 化的姿态 接受大众 的解读 。 “ 可视 化” 作为专业 术语最早 出现在1 9 8 7 年2 月, 当时美国国 家自 然科学 基金会 ( N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F o u n d a t i o n , 简称N S F ) 召开的一个 专 题研 讨会, 给出了科学 计算可视化的定 义、 覆盖 的领域 以及 近期 、 长期发展 的 方 向。 这 标 志着 科学 计 算可 视化 作 为

《文化挖掘与创意产业》-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挖掘与创意产业》-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挖掘与创意产业》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 19170353课程名称:文化挖掘与创意产业英文名称:Cultural Discovery and Creative Industries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 本科在校生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创意思维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突出强调,要“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文化”是文创产品设计的源泉,是文创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的根本特征。

“创意产业”则包含“创新经济”、“创意工业”、“创造设计”等。

现代的创意产业为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各种各样的现代材料、更为复杂的现代工艺等都为文创产品的实现提供了便利。

本课程强调学生在文创产品的研发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借助创意产业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从而设计出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时代特征的文创产品。

通过对新媒介条件下全息投影、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的融合研究,探索高科技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对人与产品的互动的作用,增强消费者的体验程度。

鼓励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多重表达,感恩人生中的国家与小家的相互关系。

在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中,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磨练自己的专业技能,并结合新时代发展的特点,寻找、开发文创产品新的表现方式,力求通过设计让文创产品更加受欢迎,让附加在产品上的文化得以更有效的传播,也最大限度的提高文创产品的附加值。

始终围绕“文化”主题,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依托企业现有项目为平台,构建以目标用户为中心的创新设计环境,研究文化资源传承发展与再创造的新途径。

英文简介The "Opinions on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Staff inthe New Era" issued b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 emphasized the need to "promote teachers to become disseminators of advanced ideas and culture, staunch supporters of the party's governance, and guides for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Culture" is the sourc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and the fundamental feature that distinguishes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from other products. "Creative industry" includes "innovative economy", "creative industry", "creative design" and so on. Modern creative industries provide richer forms of expression for the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Various modern materials and more complex modern craftsmanship provide convenie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This course emphasizes that stud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creative industries to recreat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R&D and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so as to desig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that have both cultural heritage and mee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holographic projection, VR virtual reality, AR augmented reality and other technologies under new media conditions, it explores the role of high technology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products in the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nd enhances the level of consumer experience. Encourage students to lov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understand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xperience the multiple expression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be grateful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the family in life.In the design and research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one should constantly enrich one’s cultural literacy, hone one’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comb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to find and develop new ways of express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nd strive to mak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etter through design. Popularity allows the culture attached to the product to be spread more effectively and maximizes the added valu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lways centering on the theme of "culture", using the Internet and new media, relying on the company's existing projects as a platform, building an innovative design environment centered on target users, and researching new ways of inheriting, developing and recreating cultural resource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文化挖掘与创意产业》课程通过对新媒介条件下全息投影、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的融合研究,探索高科技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对人与产品的互动的作用,增强消费者的体验程度。

《地域文化创新设计》教学大纲

《地域文化创新设计》教学大纲

《地域文化创新设计》教学大纲地域文化创新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地域文化创新设计二、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三、先修课程:文化创意设计基础、地域文化研究方法与实践四、教学目标:1.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内涵和特点,掌握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化创新的敏感性和洞察力;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与组织管理能力;4.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通过设计实践发现和提升地域文化价值。

五、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第一章地域文化创新的概念与内涵1.地域文化创新的定义和重要性2.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3.地域文化创新的驱动因素与机制第二章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2.地域文化创新的理论与方法3.地域文化创新案例研究与分析第三章地域文化创新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地域文化创新设计的基本原则2.地域文化创新设计的方法与流程3.设计思维在地域文化创新中的应用第四章地域文化创新项目的策划与管理1.地域文化创新项目的策划过程与要点2.地域文化创新项目的组织与管理第五章地域文化创新设计实践1.地域文化创新设计任务的布置与组织2.地域文化创新设计项目的实施与评估六、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讲授:通过讲解案例、与学生讨论等方式,传授地域文化创新的理论知识;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与地域文化创新设计项目,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学生报告与展示:要求学生撰写地域文化创新设计实践报告,并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4.小组讨论与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组织管理能力;5.独立研究与探索: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与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1.杜鹃,尹建军.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创意设计.辽宁大学出版社,2024年.2.陶文德等.文化创新支撑系列学术丛书:地域文化创新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24年.参考资料:1.王阳.地域文化格局与地域文化创新.文化艺术研究。

让创意物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落地生根

让创意物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落地生根

让创意物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落地生根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创意是人类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在当今社会,创意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焦点和关键因素。

然而,许多创意在人们的脑海中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很难被实际物化和落地生根。

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将创意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这种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实际的实践活动来促进学习和能力的提升。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还可以将自己的创意付诸实践,从而实现创意的物化和落地生根。

因此,探讨如何让创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创意得以物化和落地生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通过对理论基础、方法论、实践过程、效果评估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探讨,希望能够为教育实践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创意物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落地生根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将创意物化应用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创意物化的落地生根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创意物化的方式设计更加生动和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创意物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也可以促进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深度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认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趋势,为未来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贡献奠定坚实基础。

研究创意物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落地生根,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教师的教学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数据赋能课程设计研究

数据赋能课程设计研究

数据赋能课程设计研究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数据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运用数据分析结果,解释实际问题,形成对数据的初步认识。

3. 学生能了解数据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认识到数据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2. 学生能运用图表、报告等形式,清晰、准确地呈现数据分析结果。

3. 学生能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养成对数据的好奇心,对数据赋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学生认识到数据在决策、创新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培养数据意识。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发挥个人优势,共同解决问题。

4. 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

本课程针对的学生特点为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具备数据分析的基本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 数据基础知识:- 数据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数据收集、整理与存储方法-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2. 数据分析方法与技能:- 描述性统计分析- 假设检验与推断性分析- 数据可视化与图表制作- 机器学习与预测分析简介3. 数据应用与实践:- 数据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数据分析工具与软件的使用- 实际问题解决与团队项目实践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周:数据基础知识- 教材第1章:数据与信息第二周:数据收集与整理- 教材第2章:数据收集与处理第三周:数据分析方法(一)- 教材第3章:描述性统计分析第四周:数据分析方法(二)- 教材第4章:假设检验与推断性分析第五周:数据可视化与图表制作- 教材第5章:数据可视化第六周:数据应用与实践- 教材第6章:数据分析的应用与案例第七周:团队项目实践与成果展示- 结合前六章内容,进行实际项目分析与实践三、教学方法为确保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系统讲解数据基础知识、分析方法和应用场景。

《设计的方法:中、西方设计比较研究》

《设计的方法:中、西方设计比较研究》

《设计的方法:中、西方设计比较研究》是一本关于设计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作者是倪建林,出版于2007年。

这本书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探讨了中西方设计的历史、文化、风格、元素、方法等方面的异同,旨在提高读者的设计素养和创新能力。

这本书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设计的基本概念。

这一部分介绍了设计的定义、分类、特征、功能、原则等基础知识。

作者认为,设计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创新为核心、以实现为目标的活动,它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等,它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创造性、系统性、逻辑性等,它具有一些重要的功能,如满足需求、提高效率、美化环境等,它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如功能性、美观性、可行性等。

•第二部分:中西方设计的历史发展。

这一部分回顾了中西方设计的起源、演变、流派、代表人物等历史脉络。

作者认为,中西方设计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它们各自受到了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作者介绍了中西方设计的主要发展阶段和特点,如中国古代的礼器设计、宋元时期的水墨画设计、明清时期的工艺品设计等,以及西方古代的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建筑设计、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设计、现代主义时期的抽象派设计等,并举例说明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设计作品和设计师。

•第三部分:中西方设计的文化差异。

这一部分分析了中西方设计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文化因素。

作者认为,中西方设计是各自文化的体现和传承,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地域的精神和特色。

作者比较了中西方设计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文化差异:一是对自然和人文的态度,中国设计注重天人合一,追求自然和谐,而西方设计注重人文主义,追求个性自由;二是对形式和内容的取舍,中国设计注重内涵和意境,强调神在物外,而西方设计注重外在形式和表达,强调主客观关系;三是对色彩和图案的运用,中国设计喜欢用暖色调和传统图案来表达情感和寓意,而西方设计喜欢用冷色调和抽象图案来表达理性和创新;四是对对称和不对称的偏好,中国设计喜欢用对称和平衡来体现整体感和稳定感,而西方设计喜欢用不对称和变化来体现个性感和动态感。

数字技术赋能校园文创,打造高效项目化课堂

数字技术赋能校园文创,打造高效项目化课堂

数字技术赋能校园文创,打造高效项目化课堂作者:任貌貌来源:《中国中小学美术》2023年第10期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当前许多美术教师致力于借助丰富的数字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初中美术课堂“教”与“学”的变革,开启初中美术项目化课堂的新样态。

本文借助数字技术开展“校园文创设计”项目化课堂实践与探索,由“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构建“融合—迭代—创生”的美术教学范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让学习深度发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和“5C”核心能力。

(Creativity,创新能力;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能力;Communication,交流能力;Collaboration,合作能力;Continuous Learning Ability,可持續学习能力。

)关键词数字技术校园文创项目化课堂深度学习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变革给美术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们逐渐意识到,以往教师传授美术学科知识、学生单一表现美术技能、最后简单评价的美术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1]在数字化的浪潮下,新时代美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是要“扎根时代,以美育人”,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需求,将现代媒体技术、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深度融合。

与传统美术教学方法相比,项目化学习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能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知识的迁移,使学生逐步形成高阶思维能力,有助于推动其开展深度学习。

因此,本文立足于数字技术赋能项目化教学的优势,思考“校园文创设计”课程如何创生“真合作、真制作、真评价”和“多元化展示”的学习框架。

如何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有温度、有活力的校园文创作品,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和“5C”能力。

一、以“角色导向+融合媒介”让学生用可视化数据解决问题(一)角色导向:体验设计师的工作项目化学习主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一个问题的驱动之下,完成一项源于真实世界且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务。

基于大单元的项目式学习为学生的发展赋能----以《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为例

基于大单元的项目式学习为学生的发展赋能----以《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为例

基于大单元的项目式学习为学生的发展赋能----以《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为例摘要:本文概述介绍基于大单元的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模式,在思想政治课程里,通过阐述项目的实施过程,对项目的实施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该项目学习中更深刻地理解传承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整个项目式学习过程致力于探索课堂形式之变,融通外形内涵之联。

聚焦学生围绕越秀区的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项目式活动,渐次深入,在项目式活动中为学生的发展赋能,让学生创造并分享自己的学习故事,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功能。

关键词:大单元项目式学习文化传承文化创新赋能一、何为基于大单元的项目式学习基于当前学界的讨论和研究,所谓“大概念”,说到底就是“上位知识”,“大概念”是一种高度形式化、具备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普适性极强的概念。

从学科知识关系的角度来看,大概念位于学科知识金字塔的顶端,极具抽象性、概括性、包容性。

在大概念之下整合的“大单元教学”,是为了实现高质量育人,基于核心素养,把握课标,分解课标,驾驭教材,整合教材,确定大主题,在把握具体学情的基础上,确定单元目标、教学重难点、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大任务、开展大活动、思维大迁移、结果全反馈、作业分层分类设计等要素的一个结构化的具有多种课型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关联性、递进化、科学化特征。

“大单元教学”有利于突出单元主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驾驭和把握课本知识,给学生提出了更高于单课学习的能力要求,更能锻炼学生的梳理与整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项目式学习源于杜威的“体验式学习”,以符合课程标准的项目为中心,以驱动性问题为纽带,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充分选择、计划、提出一个项目构思,通过单学科、多学科两种形式,项目小组成员以合作的方式收集、处理信息,获取、运用知识,探讨、设计、执行方案,习得必要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用多种形式呈现成果,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和“学用合一”的思想。

面向文化传承的学科融合教育(C-STEAM)_6C模式与实践案例

面向文化传承的学科融合教育(C-STEAM)_6C模式与实践案例

面向文化传承的学科融合教育(C-STEAM)_6C模式与实践案例面向文化传承的学科融合教育(C-STEAM):6C模式与实践案例近年来,文化传承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科技所淘汰,各国对于如何保护和传承自己的独特文化已经开始重视起来。

面向文化传承的学科融合教育(C-STEAM)应运而生。

C-STEAM是“Culture-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s-Mathematics”的缩写,是一种将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的新型教育模式。

通过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学科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教育的目标。

C-STEAM模式以文化为核心,以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为支持,形成了一个与传统教育不同的学科融合教育体系。

在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还能通过实践和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C-STEAM的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6C模式来实现学科融合教育的目标。

下面以中国传统扇子制作为例进行说明: 1. Connection(联系):学生通过学习扇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扇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将其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学科进行联系。

2. Context(情境):在机械设计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制作一个扇子夹具的作品来学习机械结构的基本原理,同时也了解了扇子制作的一些基本工艺。

3. Concept(概念):学生学习扇子的结构和材料,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扇骨和扇面,并将其与科学和工程知识进行结合,进一步了解扇子制作的原理。

4. Competence(能力):在艺术和设计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绘制扇子的图案和装饰,培养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并将其与数学知识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几何形态感知能力。

5. Collaboration(合作):学生可以分组合作,通过交流和协作,共同制作一个大型的扇子工艺品,并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思维教育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思维教育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思维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艺术设计行业也日益受到重视。

而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是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平台。

在当今时代,创新思维已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应该重视和强化创新思维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思维教育,探讨如何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落实创新思维教育,从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创新思维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和跨界合作日益增多,传统的艺术设计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来引领和颠覆传统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具备更好的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能力。

二、创新思维教育的方式和方法1. 多元化的教学内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引入更多的多元化教学内容,包括 design thinking、跨界合作、数字艺术等。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多元化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实践教学艺术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可以开设更多的实践课程,包括实践操作、设计比赛、实习实训等。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趋势和发展需求,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3. 跨学科的合作艺术设计领域需要与其他领域的知识相结合,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引入跨学科的合作。

比如与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人文学科等进行合作,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从而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跨学科的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

4. 创新思维的课程设置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需要为学生设置一些创新思维的课程,比如创意设计、思维导图、艺术创新实践等。

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跨界创新的能力。

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策略

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策略

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策略作者:***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4年第07期摘要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打破学科边界,围绕一定主题进行重新组织。

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可以建立与儿童真实世界的联系,在对文化的多维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实施中需要思考学习主题与儿童生活的关系、学习内容与国家课程的关系、学习方式与育人价值的关系,进行科学的统整和生动的实践。

關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地方文化;育人价值;实践策略引用格式朱慧.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4(20):25-28.《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经验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学习[1]。

在常态教学中,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思考学习主题与儿童真实生活的关系,学习内容与国家课程的关系、学习方式与育人价值的关系,进行科学的统整和生动的实践。

在众多主题当中,地方文化主题有着文化的浸润性,通过生活环境、习俗等形式影响着儿童的文化理解、审美倾向,帮助儿童形成最初的家国情怀、人文底蕴。

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能够调动儿童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儿童在探索中增进对劳动人民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的理解,成为选择跨学科学习的主题的重点。

一、基于儿童与地方文化的联结点确立学习主题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打破学科边界,围绕一定主题进行重新组织,其新的主题要有统领性、真实性,能凝练学科知识、技能、原理、概念和方法,对学科内容产生概念性理解,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拓展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激发其创造性思维[2]。

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需要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归类和梳理,从儿童的视角对主题进行筛选、提炼,找到儿童与地方文化的联结点,围绕核心理解进行系统重组。

1.基于儿童与文化的联结确立主题学习者不是单纯的学习参与者,而是他所学知识的创造者。

跨学科学习的主题要能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关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育人价值。

将盛群力教授新发给我们的一份资料供大家学习

将盛群力教授新发给我们的一份资料供大家学习

将盛群力教授新发给我们的一份资料供大家学习,酝酿把自己参加三表学习教学设计研究的辛勤劳动转化为文字成果。

期待!钱银星工作室2010.1.15为培育创意品质而设计教学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盛群力*一、培育创意品质创意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儿童青少年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从小开始抓起,这是完全必要的。

只要看一看新开张的杭州市青少年发展中心―嘟嘟城‖之火爆就可以了。

创新创业能力究竟有哪些重要的品质呢。

以下主要介绍几个国际上最新的研究供老师们参考,因为从本质上说,这些品质均是要通过一堂堂课,一项项活动去落实的。

如果我们对这些品质本身不了解的话,那就容易落入为活动而活动的陷阱。

(一)马扎诺“思维的维度”指标国际上对高层次认知能力或者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马扎诺(Robert, J. Marzono)是比较突出的一位。

他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着手致力于―思维的维度‖(dimensions of thinking)之研究,后来拓展为―学习的维度‖,一直到2007年,他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分类框架。

马扎诺提出的―核心思维技能‖(Core Thinking Skills),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聚焦技能(focusing skills)--引导选择信息的方向:(1)界定问题:澄清问题的情境;(2)提出目标:明确方向和目的。

2.收集信息技能(information gathering skills)--获取相关的信息:(1)观察:通过一种或几种感觉渠道获取信息;(2)形成问题:通过形成问题来寻求新信息。

3.记忆技能(remembering skills)――储存和提取信息:(1)编码:在长时记忆中储存信息;(2)回忆: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

4.组织技能(organizing skills)--对信息进行安排以便能有效使用:(1)比较:指出两个以上事物的异同;(2)分类:将有共同属性的事物归为一类;(3)*盛群力(qlsheng57@),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持国家精品课程《教学理论与设计》(),主要研究专长教学理论与设计,曾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师“宝钢奖奖”(2001)。

河源墩头蓝染非遗研学课程的开发探索

河源墩头蓝染非遗研学课程的开发探索

河源墩头蓝染非遗研学课程的开发探索【摘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以艺术振兴乡村形式多样,效果突出。

研学课程的开展对学科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在体现学科教育价值同时,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非遗是提升我国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凝结着深刻而独特的育人价值。

文章结合三阶段模块化教学的建构思路,基于墩头蓝染非遗研学实际情况,采用调查法与实地考察法探讨非遗研学课程开发与研究。

旨在积极发挥非遗美育作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为美育赋能乡村、非遗研学课程提供可行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研学课程;非遗文化;艺术教育;乡村振兴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青少年研学活动,将研学活动纳入青少年素质教育,使之成为美术课堂教学的延伸。

广东省河源市彭寨镇和平县墩头村,以“东江流域”客家文化闻名,具有独特的非遗技艺——“墩头蓝染”。

文章旨在探索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资源的非遗研学课程设计,丰富教学资源,将研学纳入青少年素质教育。

课程设计注重非遗与美育的融合,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为研学课程开发者提供参考。

课程充分利用当地非遗技艺,拓展美术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引导学生在美育实施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也为地方与美术研学课程融合提供更多可能。

一、墩头村非遗研学课程研发缘起和平县彭寨镇墩头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墩头蓝染之乡。

村内传承着耕、织、染、踹等传统手工艺,与古老的墩头蓝织染民居建筑群相辉映,成为东江流域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贵财富。

2015年,墩头蓝纺织技艺被评为“广东省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被列为第五批民间文化艺术抢救遗产项目“广东省古村落”。

越来越多的人群和团体前来墩头村,亲身体验“墩头蓝”文化。

然而,由于研学课程形式单一且过于泛化,对不同年龄群体采用雷同的教学模板,课程的传播力度有限,内容过于简单,难以引起体验者的兴趣。

而蓝染技艺制作复杂且耗时,传统手工艺逐渐被机器替代,村落设施日渐陈旧。

此外,村中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导致对非遗的认知减弱,学习蓝染技艺的年轻人稀少,蓝染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

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

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NON-LEGACY INTO ART DESIGN MAJOR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将其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是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1],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艺术教育各环节[2]的具体实践,将两者互融互通,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一、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教育内容,是课程思政的不竭源泉,其内在的文化艺术价值对现代艺术设计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创意元素和艺术素材。

将非遗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是实现非遗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教学成果可以反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践行课程思政成效,如图 1 所示。

非遗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追求的育人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两者存在教学内容的交叉性、育人功能的契合性和相互发展的依存性,将非遗融入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是必要且可行的。

二、非遗融入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调查为了更好地了解非遗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情况,作者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云南省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情况如下:(一)学生问卷调查对象为云南省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主要采取网络问卷的形式,发出问卷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67份,数据反馈真实可信。

有效问卷中有64.49%的同学愿意将非遗植入专业课程,丰富设计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创新设计理念,提升文化内涵,有31.16%的同学表示视情况而定,而将非遗相关知识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占比仅为20%。

乡村振兴和设计赋能

乡村振兴和设计赋能

乡村振兴和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是指通过综合利用乡村资源、发展乡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等手段,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的战略。

而设计赋能则是指将设计思维和创新理念应用于乡村振兴实践中,为乡村发展提供设计解决方案和赋予其新的活力。

下面将从三个层面来探讨乡村振兴和设计赋能的内涵和作用。

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设计赋能可以有效提升乡村建设的品质和水平。

通过运用设计理念和创新思维,可以推动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设计,使之更加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方向。

比如,通过设计考虑农村道路的交通安全和便利性,建设符合农村交通特点的道路网络;通过设计科学规划水利设施,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和节约用水;通过设计优化电力供应系统,解决农村电网不稳定的问题。

这些设计赋能不仅能够提升乡村基础设施的质量,还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生活品质。

其次,在产业发展方面,设计赋能可以激发乡村的创新潜力和经济发展活力。

通过设计思维和创新理念,可以挖掘乡村特色产业和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乡村品牌。

比如,通过设计推动本地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和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设计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和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和创造乡村就业机会;通过设计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推动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

这些设计赋能可以提升乡村产业的发展水平,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在文化传承方面,设计赋能可以保护和传承乡村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

通过设计创新,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激发农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比如,通过设计改造传统建筑,将其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通过设计提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品质,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设计开展传统手工艺品的创新设计和推广,传承乡村文化技艺。

这些设计赋能可以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和设计赋能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通过设计赋能,可以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品质、激发乡村产业的创新活力、保护和传承乡村的传统文化。

青少年科学兴趣与创新思维提升的科学实践探索-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青少年科学兴趣与创新思维提升的科学实践探索-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青少年科学兴趣与创新思维提升的科学实践探索-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如下:青少年科学兴趣与创新思维提升的科学实践探索是一篇关于青少年发展中科学兴趣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以及科学实践在提升青少年创新思维中的应用的长文。

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科学兴趣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科学实践作为促进青少年创新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青春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发展阶段之一,青少年对于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和认知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科学兴趣的培养不仅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还能够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经验和机会。

科学兴趣的培养有助于青少年积极投入到科学实践活动中,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

此外,科学实践还能够让青少年通过实际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思考问题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这种方式,青少年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本文将探讨科学实践对青少年创新思维的促进作用,并重点关注科学实践在提升青少年创新思维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实证研究和个案分析,我们将分析科学实践对青少年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并探讨科学实践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对于青少年的影响。

同时,本文还将总结已有研究的结果,提出对未来科学实践在青少年创新思维提升中的可能启示,并对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撰写,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提供关于青少年科学兴趣和创新思维提升的科学实践探索的有价值的参考。

希望通过科学实践的推广和应用,能够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更多对科学感兴趣并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未来的科学领域做出贡献。

1.2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四个方面。

首先,我们将对青少年科学兴趣与创新思维提升的科学实践进行探索和研究。

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兴趣和发展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青少年科学兴趣的重要性,以及科学实践对青少年创新思维的促进作用。

设计青少年宫的创新理念

设计青少年宫的创新理念

设计青少年宫的创新理念青少年宫是青少年的活动场所,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教育和培养,鼓励他们发掘自身的特长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和自主能力,从而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为满足当今信息社会的需要,本文将介绍一些设计青少年宫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方法。

1. 多元化的活动组织设计青少年宫的一个创新理念是组织多元化的活动。

青少年宫应该在文化、科技、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开展活动,以满足青少年的兴趣和需求。

同时,这种多元化的活动也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活动内容的安排需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身体发育规律,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得到更好的体验和收获。

2. 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另一个创新理念是创造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

室内空间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功能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学习空间的布置应该合理、自由和开放。

同时,在室外空间中,可以规划一些户外运动器材、篮球场、足球场等各类体育设施,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运动场地,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3. 引入适当的科技教育手段另一个创新的设计理念是引入适当的科技教育手段。

如今,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态,教育也不能置身于这个趋势之外。

青少年宫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教育设备,用数字化的方式呈现,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和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活动。

例如,VR技术可以给孩子们带来更加真实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4. 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另一个创新的设计理念是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制度。

青少年宫是为青少年服务的场所,对于管理制度的设立和实施是非常关键的。

要实施一个科学的管理制度,包括服务安排、人员配备、活动监管、安全保障等,使得青少年宫能够更好地为青少年提供服务。

5. 鼓励社区参与最后一个创新的设计理念是鼓励社区的参与。

青少年宫不仅仅是一个场所,更是一个集教育、文化、娱乐、交流为一体的社区机构。

社区的参与能够让青少年更好地融入社会,在更广阔的社交圈中学习、交流、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思维赋能青少年在地文化创意课程研究
万辰旭;张雪青;周奕杉
【期刊名称】《美术教育研究》
【年(卷),期】2022()19
【摘要】该文作者利用设计思维和协同设计的方法,开展在地文化探索与创意产品设计实践,并将之视为引导青少年与在地文化形成良好互动的重要手段;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描映上海”课题组与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合作的“普陀礼物”创意课程项目为案例,说明设计如何介入青少年的课外教育,通过创意产品概念设计、创意活动设计等手段,提供结合文化探索与课程教育的创新解决方案;通过总结项目的全流程,阐释设计参与的具体方法和情境,突出设计参与青少年文化认知和物质化转译的价值与作用。

【总页数】4页(P155-158)
【作者】万辰旭;张雪青;周奕杉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创意设计思维方法教学研究——以思维导图在创意包装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为例
2.论创意产业发展下大学艺术设计通识课的建设r——以创意思维与艺术设计课程为例
3.以创意写作思维赋能新媒体语境下的写作教学改革——以黄淮学院写作课程
改革为例4.基于标志创意设计的高中生创新思维培养探索——以“标志创意课程”研究性课程为例5.新文科背景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课程中的系统设计思维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