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流江河口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端元分析及其沉积动力环境意义
鸭绿江河口及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_分布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
![鸭绿江河口及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_分布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ca1d9bc69dc5022aaea0062.png)
第31卷 第3期海 洋 学 报Vol 131,No 132009年5月ACTA OCEANOLO GICA SIN ICAMay 2009鸭绿江河口及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矿物组成、分布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高建华1,李军2,3,汪亚平1,白风龙2,3,李家胜1,程岩4(11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21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油气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31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4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丹东118003)收稿日期:2008203214;修订日期:20082122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506022;40506013;4087101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CET -06-0446)。
作者简介:高建华(1973—),男,辽宁省抚顺市人,副教授,从事河口海岸的研究。
E 2mail :jhgao @ 摘要:通过研究鸭绿江河口和近岸海域沉积物的重矿物分布和区域组合特征,同时以重矿物作为示踪物,分析了河口区底部沉积物的运动状况。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重矿物主要分为两种组合,一是黑云母2普通角闪石2绿帘石组合,二是由不稳定的矿物普通角闪石、较稳定矿物绿帘石和石榴石以及金属矿物(包括磁铁矿、钛铁矿和赤褐铁矿)组成,该组合又可分为四个亚组合。
不稳定矿物与稳定矿物含量的比值变化、推移质潮周期输运率和净输运方向计算以及断面的粒度分布特征表明,鸭绿江河口10m 等深线以北地区的底部沉积物主要向上游地区输运。
这一结论与以往分析结果有很大不同,这主要是由于鸭绿江流域受到了人类活动,尤其受水利工程和人工挖沙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
此外,重矿物分析的初步结果还表明,鸭绿江河口10m 等深线以南的沉积物主要向下游输运,而近岸地区的沉积物可能由东西两端向中间输运,但是由于受到研究资料的限制,以上结论还有待于通过其他研究方法进一步验证。
海南岛南渡江河口动力沉积模式
![海南岛南渡江河口动力沉积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c190cbf8b8f67c1cfad6b889.png)
粉砂和黏土的百分含量做标准进行命名咱员远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
圆园园远 年 缘 月进行的 圆缘 小时实测流速资料遥
圆援圆 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渊 耘韵云冤 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渊 耘韵云冤 袁也称特征向量分
析渊 耘蚤早藻灶增藻糟贼燥则 粤灶葬造赠泽蚤泽冤 袁是一种从 圆园 世纪早期开始
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受水动力条件尧地貌类型及 物源等控制袁隐含了丰富的沉积动力变化条件以及沉 积物运移等方面的重要信息袁粒度参数主要反映沉积 物来源和沉积环境咱圆猿暂 遥 将各表层沉积物的四种粒度 参数分布绘制图 猿遥 据图 猿粤 显示袁南渡江河口表层 沉积物的平均粒径 酝扎 分布范围为 园援圆远 耀 苑援员愿 准袁平 均值为 猿援缘猿 准渊园援园愿苑 皂皂冤 袁总体泥沙颗粒较粗袁其中 海口湾内泥沙粒径较小袁颗粒较细遥 采样区域内袁泥 沙粒径存在明显差异袁总体上河口干流以及横沟河口 水流扩散所处位置沉积物粒径较海甸溪出海口及其 河口东尧西部海岸要粗袁这与沉积物组分含量分布结
渊员援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摇 上海摇 圆园园园远圆曰圆援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摇 天津摇 猿园园源缘远曰 猿援乌特列支大学海洋与大气研究所摇 荷兰摇 乌特列支摇 猿缘愿源悦悦冤
摘摇 要摇 河口是一个迅速变化的尧动态的海岸巨系统遥 作为陆地河流和和海洋过程的重要链接袁河口的动力沉积过 程一直是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核心和焦点内容遥 本文基于 圆园员员 年 愿 月在南渡江河口采集的大范围表层沉积物样品袁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技术渊耘韵云冤 对河口的动力沉积特征进行研究遥 结果表明院南渡江河口海床表层沉积物主要以 砂为主袁沉积物总体偏粗曰河口的动力沉积特征自陆向海可分为三种动力沉积模式院淤波控模式袁该模式主要分布在 河口地区 员园 皂 以浅的近岸区域袁呈与岸线平行的带状分布袁其表层沉积物以粉砂质砂为主袁分选较差曰于径尧潮流耦合 作用下的沉积模式袁在径流和潮流的共同控制作用下袁沉积物主要表现为粒径较粗袁该模式呈扇形分布袁其中 圆园 皂 以 浅河口海床受控于径流和潮流的共同作用袁圆园 皂 以深海床表现为潮流控制的沉积模式曰盂台风或风暴潮控制的沉积 模式袁即整个河口海床都表现出受控于台风或者风暴潮作用的沉积特征袁沉积物主要是以粗砂为主遥 常态作用下袁河 口以径尧潮流控制的沉积模式为主袁波浪尧径流和潮流以及潮流控制的沉积模式自陆向海的规律性分布体现出南渡江 河口近岸以波浪作用为主袁而离岸则受河口尤其是洪水作用形成的喷射流以及沿岸潮流的影响遥 此外袁尽管南渡江 河口在过去的成果中将其归纳为波控河口袁但目前的研究发现院该河口区域沉积类型变化明显受控于不同的动力作 用袁河口形态以及琼州海峡的障蔽和野 狭管效应冶 为河口沉积环境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遥 关键词摇 粒度特征摇 河口喷射流摇 沉积模式摇 南渡江河口摇 耘韵云 分析 第一作者简介摇 谢华亮摇 男摇 员怨愿苑 年出生摇 硕士摇 河口海岸动力沉积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曾澡原造蚤葬灶早岳 枣燥曾皂葬蚤造援糟燥皂 通讯作者摇 戴志军摇 男摇 教授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扎躁凿葬蚤岳 泽噪造藻糟援藻糟灶怎援藻凿怎援糟灶 中图分类号摇 孕苑猿苑摇 文献标识码摇 粤
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特征及其泥沙运移趋势
![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特征及其泥沙运移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1934931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14.png)
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特征及其泥沙运移趋势肖志建【摘要】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Pearl River Estuary and the adjacent sea area based on 1309 bed material samples. On this basis, sediment transport trends were identified by the grain-size trend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Gao-Collins Grain Size Trend Analysis Model (GSTA model).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as discussed by integrating the dynamical sediment setting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8 types of bed materials in Pearl River Estuary and the adjacent sea area, with clayey silt and silt being the dominant type.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runoff, tidal currents, wind waves, coastal currents, and continental shelf circulation, the bed sediments in the northern zone close to the estuary mouth and in the southwest zone of the study area were coarse and those in the middle zone and in the east zone of the study area were fine. Sorting of bed sediments in the east zone (southern Dapeng Bay and Daya Bay) and in the southwest zone was a little better than that in Pearl River estuary bay and in the alongshore area with depth of less than 10 m, and sorting in Pearl River estuary bay and in the alongshore area with depth of less than 10m was a little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central zone (southeastern Wanshan archipelago and southern Dangan islands chain), However, the total sorting was poo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e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grain-sizesediments were different. The patterns of sediment transport in Pearl River Estuary and theadjacent sea area were very complex. The sediments in Pearl River estuary bay and in the alongshore area with depth of less than 10m were transported mainly southward and southwestward, and those in the outsid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southern study area were transported mainly eastward, and those in the east of study area from the Dapeng Bay and Honghai Bay to the area with the depth of 60m were transported southward. The sediments in the northern Huangmaohai Bay were transported southwestward, those in the southern Dajin Island and Hebao Island and between the two islands were transported wholly northward, and those in the center zone of Huangmaohai Bay mostly deposited vertically and were only transported a bit westward horizontally. Therefore, seabed of the Midwest Huangmaohai Bay will become much shallower. Around the point of (113.52E, 21,76N) existed a great sediment converging center. Northeast, northwest, and south sediments of the point were all transported to the point. The sediments around the Wanshan Island and the Guishan Island took on an anticlockwise rotation circumfluence transport. Keywords: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grain-size parameter; sediment transport; grain-size trends; the Pearl River%根据现场采集的1 30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Gao-Collins的粒径趋势分析模型(GSTA模型),计算了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净输运趋势,并结合有关动力沉积背景讨论了其实际意义.结果表明:珠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共有8种,其中以粘土质粉砂和粉砂分布最广泛.受径流、潮流、沿岸流、波浪和陆架环流等动力作用,表层沉积物颗粒呈现出研究区西南部及北部口门附近的泥沙较粗,中部和东部的泥沙较细.东部(即大鹏湾及大亚湾以南的陆架区域)和西南部的分选略好于珠江河口及近岸10 m以浅区域,珠江河口及近岸10m以浅区域的分选又略好于研究区的中南部区域(万山群岛的东南面及担秆列岛以南的区域),但泥沙总体分选差.不同级配的泥沙分布和沉积特征不一致.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泥沙运移规律较复杂,珠江河口及近岸区域(10m以浅)泥沙主要向南和西南运移;外海陆架区泥沙主要向东运移;大亚湾和红海湾以南至60 m以浅区域的泥沙呈现向南运移的趋势.黄茅海北面的泥沙向西南运移;大襟岛和荷包岛以南及两岛之间是高盐陆架水入侵通道,泥沙整体向北运移;黄茅海中部泥沙以垂直落淤为主,水平运移趋势不显著,只略微向西输运,故黄茅海河口湾中西部床面有淤浅的趋势.在(113.52E,21.76N)点附近存在一个巨大的泥沙辐聚中心,其东北、西北和南面泥沙均向该点运移辐聚;在万山岛至桂山岛周边区域泥沙呈现出逆时针方向的环流运移.【期刊名称】《海洋通报》【年(卷),期】2012(031)005【总页数】8页(P481-488)【关键词】沉积特征;粒度参数;泥沙输运;运移趋势;珠江河口;GSTA模型;南海北部【作者】肖志建【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南海工程勘察中心,广东广州51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43.5Abstract: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Pearl River Estuary and the adjacent sea area based on 1309 bed materialsamples.On this basis,sediment transport trends were identified by the grain-size trend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Gao-Collins Grain Size Trend Analysis Model(GSTA model).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as discussed by integrating the dynamical sediment setting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8 types of bed materials in Pearl River Estuary and the adjacent sea area,with clayey silt and silt being the dominant type.Under the influences of runoff,tidal currents,wind waves,coastal currents,and continental shelf circulation,the bed sediments in the northern zone close to the estuary mouth and in the southwest zone of the study area were coarse and those in the middle zone and in the east zone of the study area were fine.Sorting of bed sediments in the east zone(southern Dapeng Bay and Daya Bay)and in the southwest zone was a little better than that in Pearl River estuary bay and in the alongshore area with depth of less than 10 m,and sorting in Pearl River estuary bay and in the alongshore area with depth of less than 10m was a little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central zone(southeastern Wanshan archipelago and southern Dangan islands chain),However,the total sorting was poor.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e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grain-sizesediments were different.The patterns of sediment transport in Pearl River Estuary and the adjacent sea area were very complex.The sediments in Pearl River estuary bay and in the alongshore area with depth of less than 10m were transported mainly southward and southwestward,and those in the outsid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southern study area were transported mainly eastward,and those in the east of study area from the Dapeng Bayand Honghai Bay to the area with the depth of 60m were transported southward.The sediments in the northern Huangmaohai Bay were transported southwestward,those in the southern Dajin Island and Hebao Island and between the two islands were transported wholly northward,and those in the center zone of Huangmaohai Bay mostly deposited vertically and were only transported a bit westward horizontally.Therefore,seabed of the Midwest Huangmaohai Bay will become muchshallower.Around the point of(113.52E,21.76N) existed a great sediment converging center.Northeast,northwest,and south sedimentsof the point were all transported to the point.The sediments around the Wanshan Island and the Guishan Island took on an anticlockwise rotation circumfluence transport.Keywords: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grain-size parameter; sediment transport; grain-size trends; the Pearl River Estuary;GSTA pattern;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珠江河口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河口,关于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泥沙沉积学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有比较多的报道(江四义等,1984;王文介,1985;李春初等,1986;周蒂等,1989;陈耀泰,1995;Wu et al,1999;李春初等,2002;彭晓彤等,2004;贾建军等,2005;梁娟等,2006;江四义等,2008;肖志建等,2011),但研究时间多集中于20世纪80和90年代;研究区域主要限于某一分流河口(如磨刀门河口)或河口湾(如伶仃洋河口湾、黄茅海河口湾),研究范围较窄;研究内容主要侧重于沉积相和沉积分区,而利用粒度参数的组合分布对沉积物运移趋势的研究并不多见(梁娟等,2006;肖志建等,2011);研究所使用的表层沉积物样偏少(一般仅有几十至一百多个样),资料的代表性有限。
南黄海西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沉积动力环境的指示意义
![南黄海西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沉积动力环境的指示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69dfd24be1e650e53ea9901.png)
海西南部 沉积动力格 局,分析 了各 端元 与研 究 区沉积 物物源和水 动力环境 的对应 关系。结果显 示:2个
端 元所指 示的物源 主要为具 有长江和 黄河 混合 物源 的沉积物,且反 映 了海 洋动力过 程对现代 陆源沉 积
物的改造 、输运 和分选 。较 细的端元 1和 较粗 的端 元 2分布 特征分别 与现代 潮流通道和 潮流沙脊在 空
彭修 强 ,2 程 知言 ,2① 孙祝 友 ,2 闫玉茹 ,2 张 刚 ,2
(1.江 苏 省 有 色 金属 华 东 地 质 勘 查 局 地 球 化 学勘 查 与 海 洋 地 质 调 查 研 究 院 南 京 210007; 2.江 苏华 东 地 质 环 境 工 程 有 限 公 司 南 京 210007)
291
2002;Duman et a1.2004;马菲等 ,2008;闵风 阳等 , 2009)、潮 间带(王爱 军等 ,2004;戴 志军等 ,2005;贾 建 军 等 ,2005)等多 种 海洋 沉 积环 境 研究 中得 到广 泛 应 用 和验证 。
al,1958;Shepard el al,1961;Spencer,1963;Friedm an,
1979)和判别 物 质运动 方式 (Visher,1969;Christiansen a,,1984;McLaren et al,1985)。 沉 积物 在输 运过程 中受 物源 、地形 、水 动力 条件
关键 词 表 层沉 积物;粒径 趋势;端元分 析模 型;沉积 动力环 境;南黄 海
中图分类 号
P736.21
doi:10.11693/hyhz20170500136
海 洋 沉 积 物粒 度 特 征 是表 征 沉 积 环境 最 敏 感 的 指标 之 一,对 于 阐明和解 释沉 积物 来源 、沉 积分 异及 沉 积环境 等具 有 重要 意义 。 自 20世 纪 中期 开始 ,沉 积 物粒 度 数 据就 被 用 于识 别沉 积 环境 类 型(Mason et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粒度端元反演及其对沉积动力环境的指示意义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粒度端元反演及其对沉积动力环境的指示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051e31a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f2.png)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粒度端元反演及其对沉积动力
环境的指示意义
南黄海是我国华东沿海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其沉积物粒度特征对于了解该区域的沉积动力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因此,在南黄海的沉积学研究中,粒度端元反演分析是一项广泛应用的方法。
南黄海的沉积物主要由陆源物质和海洋物质混合组成,粒度特征多样,且受复杂的海洋动力环境影响较大。
因此,传统的粒度分析方法难以完全反映其粒度组成的特点,粒度端元反演分析能够将复杂混合物分解为若干个成分,从而更准确地表征其沉积动力环境。
粒度端元反演分析基于模型假设,即将混合物看作由若干个特定的颗粒类型组成,通过对混合物粒度分布的拟合,反演得到各个颗粒类型的含量和粒径大小分布。
南黄海沉积物的粒度组成被认为由3~4种颗粒类型组成,包括黄河物质、长江物质、海底物质和海洋有机质等,颗粒大小分布范围广泛。
粒度端元反演分析不仅能够确定各个颗粒类型的含量,还能够推测沉积动力环境。
例如,在南黄海深部,长江物质和黄河物质是主要的粒度组成成分,但它们的含量随深度变化而变化。
在该区域的浅层沉积物中,黄河物质的含量比例逐渐增加,可能是由于黄河水流对南黄海沉积物输运的增加。
此外,反演得到的沉积物质量分数分布图和概率密度函数分布图揭示了南黄海沉积物的不同沉积环境下的特征,例如海洋流动较强的区域主要粒度组成为海底物质和海洋有机质。
总之,粒度端元反演分析是一种有效的研究南黄海沉积动力环境的方法,能够反映该区域的陆源物质输入、海洋动力环境和沉积作用特征。
未来,该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更好地揭示南黄海沉积物的物源、输运路径和沉积作用机制。
广州流溪河水库沉积物粒度端元模型分析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
![广州流溪河水库沉积物粒度端元模型分析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c8d4de0f61fb7360b4c655a.png)
Ab s t r a c t :I n o r de r t o de mo ns t r a t e t he s p a t i a l pa t t e r n a n d t e m po r a l v a r i a t i on of t h e s e di me nt a r y e n vi r o nm e n t a nd t he s e d i me n t s o ur c e i n t he pa s t 5 0+ y e a r s s i nc e t he i m po und me nt o f t he I i ux i he
Vo L 42 NO .4
Au g. 20l 5
2 01 5年 8月
[ 文章 编 号] l 6 7 1 9 7 2 7 ( 2 0 1 5 ) 0 4 — 0 4 7 6 0 8
广 州 流 溪 河 水 库 沉 积 物 粒 度 端 元 模 型 分 析 及 其 沉 积动 力学 意义
由粗 变 细 , 说 明水动力逐渐减弱。( 2 ) 入 库 口主 要 受 河 流 搬 运 营 力 的影 响 ; 库 湾 区远 离 入 库 1 : 1 , 水动力较 弱, 以悬浮沉积为主 ; 过 渡 区受 水 动 力 和 建 库初 期 原 地 沉 积 再 搬 运 、 再 沉 积 的 共 同 作
用, 经 历 了受 多 个 物 源 的 共 同影 响 到 单 一河 流 占主 导 的 演 变 过 程 。 ( 3 ) 建 库 以来, 流 溪 河 水 库 沉积速率呈现“ 高一低一高一低” 的 演 变进 程 , 与 流 域 内 降 水 量 和 土 地 利 用 的 变 化 相 关 。 水 库
珠江河口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底层水动力环境的指示
![珠江河口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底层水动力环境的指示](https://img.taocdn.com/s3/m/4c0621adb0717fd5370cdc01.png)
第22卷 第3期2004年9月 沉积学报ACTA SEDIMENT OLOGICA SINICAVol.22 No 13Sep.2004文章编号:100020550(2004)0320487207¹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领域前沿项目(GIGCX-03-07)与香港科技大学珠江河口污染计划(PREPP)项目联合资助1收稿日期:2003206225;收修改稿日期:2003209212珠江河口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底层水动力环境的指示¹彭晓彤1 周怀阳1 叶 瑛2 陈光谦1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广州 510640) 2(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杭州 310027)摘 要 珠江口伶仃洋及邻近海域沉积物粒级变化大。
频率分布曲线形态的变化揭示了珠江河口不同区域泥沙来源的差异。
在平面分布上,粗粒级含量从西北部和北部向东南部迅速降低,而细粒级含量高值往往出现在河口中部。
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梯度变化方向与珠江口悬浮物的运移方向大致吻合。
反演获得的底层海流不同区域的优势速度与实测资料相符。
两者较好地指示了沉积物多年平均优势海流速度和方向,表明利用沉积物粒度数据比较成功地反演出了珠江口沉积物推积前的搬运水动力环境。
关键词 珠江口沉积物粒度反演水动力环境第一作者简介 彭晓彤 男 1973年出生 副研究员 地球化学中图分类号P512.2 文献标识码A粒度分析是揭示海洋沉积环境水动力状况的主要手段。
在同一沉积环境中,底质沉积物粒度分布的空间变化,反映了多种动力搬运的综合,包含着河口沉积水动力条件的重要信息(包括环境类型、物质运动方式、沉积物输运方向和速度等)[1~10,12]。
近年来,沉积物粒度参数被广泛应用于判别海洋沉积物输运方向和底层水流速反演的研究之中,为海洋沉积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手段[1~4]。
有关珠江河口泥沙沉积学的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有报道,研究内容侧重于对珠江河口沉积相与沉积分区的研究[5~7]。
珠江口海域与南黄海海域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珠江口海域与南黄海海域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0b554d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d1.png)
珠江口海域与南黄海海域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王惠艳;胡树起;汤丽玲;史长义【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年(卷),期】2014(38)1【摘要】对珠江口和南黄海近海海域1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中67种元素进行分析,试图揭示两海域近海表层沉积物中主要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包括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并通过两海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初步探讨近海沉积环境特征。
通过总结两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可以发现,近海海域总体上以陆源沉积为主,除Ca和Sr之外,大多数元素表现出明显的亲陆性。
珠江口海域和南黄海海域沉积物元素含量的对比研究显示,前者相对富集As、Cd、Hg、Sb、Sr、Ca、Rb、C,后者相对富集Al2 O3、Zr、Hf、Sc、Rb、Ga、Cs、V、Co、Cr、Cu、Mn、Ni、K2 O、Na2 O、B、Ba、I等。
与上地壳相比,Ag、As、Bi、Hg、Li、N、Pb、Sb、Se、Cl、Br、I在两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均发生明显富集;Mo、Sn均呈现分散趋势;Sr、CaO在南黄海海域明显贫化,K2O、Na2O、Ba则在珠江口海域表现出贫化;其他元素与上地壳元素丰度相近。
%Based on ten sediment samples collected in the sea areas of Pearl River Estuary and South Yellow Sea, the authors analyzed 67 elements to study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patterns of element abundanc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sediments inthe coastal sea area mainly originate from terrestrial source and, except for Ca and Sr, the distributions of major elements possess the characteristicsof terrestrial materials. A comparison between Pearl River estuary andSouth Yellow Sea shows that the former is rich in As, Cd, Hg, Sb, Sr, Ca, Rb and C, whereas the latter is rich in Al2 O3 , Zr, Hf, Sc, Rb, Ga, Cs, V, Co, Cr, Cu, Mn, Ni, K2 O, Na2 O, B, Ba and I. A comparison with the element abundances of China's shelf sea shows that the enrichment and dispersion regularities of element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two study areas are different.【总页数】7页(P51-57)【作者】王惠艳;胡树起;汤丽玲;史长义【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廊坊 065000;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廊坊 065000;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廊坊 065000;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廊坊 06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2【相关文献】1.珠江口外东平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痕量污染元素研究 [J], 陈正新;陈小英;魏合龙;黄晓彬2.南黄海西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沉积动力环境的指示意义 [J], 彭修强;程知言;孙祝友;闫玉茹;张刚3.南海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海马冷泉区表层沉积物的生物标志物特征 [J], 吴宗洋;梁前勇;蒋文敏;赵静;李芸;熊永强4.珠江口外陆架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及来源分析 [J], 陈斌;尹晓娜;姜广甲;卢楚谦;钟煜宏;肖瑜璋;叶建萍;吕向立5.珠江口外陆架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及来源分析 [J], 陈斌;尹晓娜;姜广甲;卢楚谦;钟煜宏;肖瑜璋;叶建萍;吕向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冲绳海槽西南端中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特征及其物源与环境意义
![冲绳海槽西南端中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特征及其物源与环境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73f3d4c2af90242a895e596.png)
冲绳海槽西南端中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特征及其物源与环境意义作为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带,由于享有得天独厚的沉积环境,具有独特的构造特征以及与黑潮主流之间的密切关系,一直以来,冲绳海槽都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靶区。
2005年5月,由我国与法国联合主持的IMAGES航次在台湾东北海域获取MD05-2908柱状岩芯(24o48.04′N,122 o29.35′E,水深为1275米),该柱状岩芯为一34.17米长高质量的连续沉积记录,岩性以深灰色粘土质粉砂为主,含水量较高,粘性、可塑性强,含有数层厚度不等的夹层。
岩芯年龄模式依据17个AMS 14C定年数据建立,岩芯底部年代约6.8ka,为中全新世以来的沉积。
在实验室对样品按照2cm的间隔进行分割后分别进行了粒度分析、粘土矿物提取与测试、碎屑矿物提取与鉴定、常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等实验。
粒度分析结果显示,MD05-2908岩芯沉积物粒度垂向上总体比较均一,以细颗粒的粘土与粉砂质为主,但不同层位也稍有差别,表现为底部层位粒度较粗,含砂量较高,说明底部沉积环境比较复杂。
粘土粒级(<2μm)矿物主要由四种粘土矿物和少量石英、长石碎屑组成。
其中,粘土矿物相对含量变化中,伊利石(~68%)与绿泥石(~17%)构成主要成分,含有蒙皂石(~10%)和高岭石(~5%)。
结合台湾东北外海表层沉积物的研究,利用粘土矿物伊利石/蒙皂石和绿泥石/高岭石比值得出岩芯粘土矿物主要为陆源碎屑粘土矿物,其源岩主要为台湾中央山脉的变质岩与台湾东部的沉积岩。
重矿物分析共选取了41个层位,对63~250μm粒级的样品在实体镜和偏光显微镜下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岩芯重矿物主要由绿泥石(29%)、普通角闪石(22%)、白云石(10%)、黑云母(8%)、绿帘石(7%)、白云母(7%)、褐铁矿(5%)等组成。
稳定矿物少,矿物成熟度低。
碎屑矿物风化程度低,磨蚀不明显,分选较差,表明沉积物来自于近源,后期改造作用不明显。
长江三角洲晚新生代沉积物有机碳、总氮和碳酸盐组成及古环境意义
![长江三角洲晚新生代沉积物有机碳、总氮和碳酸盐组成及古环境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9e53b2c360cba1aa911da8b.png)
演化史具有相 当的难度 ,必须充分考虑沉积地层不连续性 、粒度 、有机质来源、埋藏成岩环境 以及陆海相互作用等 多
因素的复 杂影 响 ,同时需要结合有机碳 同位素等分析来深化 古环境研究。
关键 词 :有机碳 ;碳 酸盐 ;第四纪 ;古环境 ;沉积物 ;长江三角洲
’
中图分类 号 :P596;P595
paleoclimate var iability and great cha n ges of the plant types.W ith t he onset of Holocene,the paleoclimate turned walTfl and wet and organic matters were well preser ved in the sediments.Late Cenozoic pa leoclimatic cha n ges in the
于东 部 地 区复 杂 的沉 积地 层 和陆海 相 互作 用 ,准确 质结核 、褐 色铁锈 斑和 黑 色锰结 核发 育 ,反 映 出河 湖 揭示其沉积物所记录的古环境演化信息相当困难。 相 沉积 特征 。下更新 统 (Q1)的下段 主要 由灰 色 、灰 黄
过 去 20多 年来 一 些 学 者研 究 了长 江三 角 洲 的 第 四 色含 砾 中粗 砂 、粉细 砂和 粘土质 粉 砂组成 ,上段 为细
relatively warm a n d wet in the late Neogene a n d paleo—lakes well developed.However,organic matters decomposed to a great extent and yielded poor reservation in the sediment because of sulfate :reducing action. In the early
南海南部近50万年来沉积物特点及古环境意义
![南海南部近50万年来沉积物特点及古环境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cf6b89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6f.png)
南海南部近50万年来沉积物特点及古环境意义
南海南部近50万年来沉积物特点及古环境意义
对南海南部MD05-2897孔沉积物的分析显示,该孔涵盖氧同位素1~12期,底界年龄约为50万年.碳酸钙含量曲线形态基本与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平行,即碳酸钙高值对应氧同位素轻值,呈现典型的大西洋型碳酸钙分布模式.碳酸钙含量在冰消期的高值出现及含量变化均领先于氧同位素,证明低纬海区"碳酸钙泵"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的作用.粒度分析显示,3~5 μm组分含量曲线的变化与氧同位素曲线基本平行,说明它主要受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可作为海平面变化的间接指标.而1.5~2.5 μm粒级颗粒主要通过河流的悬浮搬运,直接受亚洲夏季风及其所带来降雨的影响,可间接反映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南海南部深海沉积中的季风记录具有0.1 Ma偏心率周期,40 ka斜率周期,20 ka岁差和10 ka半岁差周期等丰富的频谱,显示出低纬度海区气候变化对轨道周期的良好响应.
作者:梅西郑洪波黄恩清陈国成谢昕 MEI Xi ZHENG Hong-bo HUANG En-qing CHEN Guo-cheng XIE Xin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刊名: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ISTIC PKU 英文刊名: 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 年,卷(期): 2007 27(4) 分类号: P736.2 关键词:粒度分析亚洲季风晚第四纪南海南部。
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1203cb1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6d.png)
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技术分析了长江水下三角洲地区6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粘土矿物.结果表明,长江水下三角洲粘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和蒙皂石构成;长江水下三角洲亚环境粘土矿物组成则不同,三角洲前缘亚环境中高岭石和绿泥石的平均含量高于前三角洲的含量,而前三角洲亚环境中伊利石和蒙皂石的平均含量高于三角洲前缘的含量.研究区粘土矿物主要来自长江流域,属于长江源,其分布主要受沉积动力环境和粘土本身性质的制约.
作者:方习生石学法王国庆FANG Xi-sheng SHI Xue-fa WANG Guo-qing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 刊名:海洋科学进展ISTIC PKU英文刊名:ADVANCES IN MARINE SCIENCE 年,卷(期):2007 25(4) 分类号:P736.3 关键词:长江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
长江河口区晚新生代沉积物中标志性物源分析及其河流贯通入海意义
![长江河口区晚新生代沉积物中标志性物源分析及其河流贯通入海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1da9706763231126edb1127.png)
长江河口区晚新生代沉积物中标志性物源分析及其河流贯通入海意义【摘要】:长江,源于青藏高原,横贯我国中部,东流入海,全长约6,400km。
长江流域总面积达180余万km~2,约占我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长江流域,山地、丘陵纵横,盆地,平原交错,气候温暖多雨,自然资源丰富,有史以来一直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地。
长江水系的形成与变迁,对全区地貌的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于长江水系的贯通形成与变迁的研究,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长远经济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江河、湖沼的整治等均有重大的实际价值。
同时,长江贯通入海的研究和中国东西地形倒转以及东海的形成的研究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流域,特别是大河流域其形成演化发展的过程随着沉积物的搬运堆积也会在经过的盆地中有所反映的。
所以,利用河口三角洲沉积物物源变化特征来追踪构造和古气候耦合作用下的河流演化历史已经成为近年来许多学者的关注热点。
同样,长江的东西贯通必会将上游青藏高原的物质携带至河口三角洲地区并沉积下来,因此,可以尝试通过研究河口三角洲沉积物中携带的上游物质信息来研究河流源-汇响应机制。
本文对河口区晚新生代钻孔(Pd孔)的不同层位上采集118个样品进行了重矿物鉴定分析,55个样品进行磁学分析。
同时,本文总结了长江流域三大岩类(变质岩、侵入岩和火成岩)的分布以及矿物产出特征,对峨眉山玄武岩和中下游赣东玄武岩进行了对比。
本课题组还对Pd孔晚新生代以来的33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同时也对63个样品的粘土矿物进行了分析。
另外,本文收集了2个晚新生代钻孔的重矿物资料、7个晚新生代钻孔的孢粉以及测年资料;还收集并总结了该区100多个钻孔的地层资料;本文在大量的实验结果和资料总结的基础上,尝试在河流汇区地层中寻找河流贯通入海的证据,从而为古长江演化过程研究展开一个新的角度抛砖引玉。
对长江流域四大盆地(四川盆地、江汉盆地、洞庭湖盆地和鄱阳湖盆地)的地质演化史研究显示出,四大盆地老第三纪至早更新世早期的沉积多为内陆盆地甚至为内陆盐湖沉积,并未受到现代长江的影响。
《2024年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空变异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范文
![《2024年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空变异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0a2e2b7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18.png)
《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空变异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篇一一、引言珠江河口位于中国广东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处,是华南地区重要的水系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推进,珠江河口水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时空变异,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期为珠江河口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空变异1. 空间变化珠江河口水环境的空间变化主要表现在水质、生物群落和沉积物等方面。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河口区域的水质逐渐恶化,主要污染物包括有机物、重金属、营养盐等。
同时,生物群落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些耐污种类的数量增加,而一些敏感种类的数量减少。
此外,沉积物的类型和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如淤积、沙化等现象。
2. 时间变化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间变化主要表现在季节性和年际变化上。
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河口区域的水质在不同季节和年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例如,在雨季和旱季,水质的污染程度和水量的变化都会对河口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此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间变化呈现出加剧的趋势。
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 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珠江河口水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些耐污种类的数量增加,而一些敏感种类的数量减少,这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受到影响。
此外,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也会受到影响,一些物种可能会逐渐消失或迁离。
2. 初级生产力下降水环境质量的下降会直接影响水体的初级生产力。
由于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的加剧,导致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可能引发赤潮等生态灾害。
同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物等也会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3. 生态系统功能受损珠江河口水环境的变化不仅影响生物群落结构和初级生产力,还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受损。
例如,水体富营养化可能导致底栖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长江水下三角洲南部全新世有机碳氮分析及环境意义
![长江水下三角洲南部全新世有机碳氮分析及环境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00c9e3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90.png)
长江水下三角洲南部全新世有机碳氮分析及环境意义吴桐【摘要】全新世长江水下三角洲南部CJK10(122.60°E,30.61°N)钻孔沉积物中有机碳氮含量分析,对其影响因素及蕴含全新世环境演变信息进行探讨.结果表明:TOC 和TN含量随深度变化规律相似.17.2-5.2m为全新世初期(距今约11-10.2ka)形成的潮间带、潮上带相沉积物,有机碳含量约为1.5%-2.0%,有机氮含量约8%-13%.高有机碳、氮含量基本与气候暖期相吻合,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多为受海平面相对稳定和气候温暖湿润影响,有机碳、氮含量对古气候变化有一定指示意义.5.2-0m为距今约4.2ka形成的浅海相沉积物,有机碳含量1%-1.4%,有机氮含量为4%-8%,全球气候呈现不稳定,气温低,少雨等特征.低有机碳、氮含量还可能与浅海相环境下低沉积速率、水环境下有机质的稀释、及海洋各种动力的改造有关,很难单依靠有机碳、氮含量的高低反映气候的变化.【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3页(P51-53)【关键词】长江水下三角洲;全新世;TOC;TN【作者】吴桐【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5长江水下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地理和水文特征十分复杂,其属长江口排放物质的汇,又是沿岸流向南运动经过的源[1]。
水下沉积物含大量能反映环境变迁的有机碳氮物质,对长江入海沙量变化极为敏感,是反映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
通过TOC,TN及C/N对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物质来源、有机物浓度变化进行分析,反映该流域所处生态环境的时间序列变化,对研究环境演化过程具有指示意义,是沉积学领域中较受关注的一项指标[2]。
国内外专家通过对海洋、流域及湖泊的有机质来源的分析,及其有机碳、氮相关方面做出大量研究。
吴莹等对长江口悬浮物质中有机碳氮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季节变化同路源输入和浮游生物量有关[3]。
长江河口区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长江河口区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15213cfaa00b52acfc7caa3.png)
第26卷第3期2006年5月第四纪研究OUATERNARY SCIENCESVoI.26,No.3May,2006文章编号!!l00l-74l0(2006)03-397-09长江河口区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韦桃源!陈中原"魏子新#王张峤!王张华"殷鸿福$(!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摘要!!文章通过对上海浦东机场孔(Pd)第四纪地层中地球化学微量元素B,Ga,Sr和Ba的观测,结合该钻孔粒度、古地磁和微体古生物等分析资料,综合剖析了这些微量元素及其比值在不同沉积相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演变的意义。
研究发现,微量元素分布与本区各种沉积相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通常,B和Sr及其比值B/Ga和Sr/Ba在冲积相、河流相沉积中较低,在溺谷-浅海相、三角洲相沉积中较高。
而Ba与之相反,一般在陆相沉积环境中比较高。
Ga元素在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分布波动不明显,但极大值还是偏向陆相环境。
本研究还发现微量元素B和Sr及其比值B/Ga,Sr/Ba的分布自下而上存在7个(l~7)高值阶段。
阶段l~3高值与海侵无关,认为反映了上新世-早更新世干旱气候的产物;阶段4~7高值则与本区中更新世以来4次海侵事件密切相关。
主题词!! B Sr 海侵古气候第四纪地层长江河口中图分类号!!P595,P534.63 文献标识码!!A"!引言20世纪中叶以来,长江河口区第四纪沉积和古环境演化一直是众多地球学家关注的热点[l~8]。
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地层学、微体古生物学、孢粉学等方面。
从地球化学角度来揭示该地区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化仍存在较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开。
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如B,Ga,Sr,Ba等,其迁移和转化往往受到沉积物搬运和沉积环境变迁的影响,故能较为灵敏地反映古环境演变特征[9]。
亚洲河口的沉积物输入与海洋生态环境影响
![亚洲河口的沉积物输入与海洋生态环境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7918987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6a.png)
亚洲河口的沉积物输入与海洋生态环境影响亚洲拥有许多大型河流,如中国的长江和黄河,印度的恒河和孟加拉国的布拉马普特拉河等。
这些大河带来的丰富沉积物成为亚洲河口地区的特殊景观。
然而,沉积物输入对河口海洋生态环境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首先,亚洲河口的沉积物输入对海洋生物产生了重要影响。
河流输入的沉积物富含有机质和营养物质,为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来源。
这种富集的沉积物吸引了许多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聚集。
例如,经典的黄河三角洲河口区域是许多鱼类、虾类和鸟类的重要栖息地。
这些生物在这里繁殖、觅食,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沿岸生态系统。
然而,沉积物的输入量过大也可能导致河口地区的海洋生态破坏。
大量沉积物的输入会引发物理和化学环境的改变,如水体浑浊度升高、水深变浅以及水质下降等。
这些变化对光合作用和浮游植物的生长有着直接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整个食物链的平衡。
尤其当沉积物中携带了过多的污染物质时,会对海洋生物造成毒害,甚至引发生物灭绝事件。
此外,沉积物的输入也与河口地貌的变化密切相关。
大量的沉积物会在河口地区形成沉积物堆积,慢慢扩大河口入海口的范围。
这造成了河口的底部变浅,对于海上交通以及渔业资源的利用都带来了挑战。
此外,这些新形成的陆地也可能成为新的河口湿地,为许多鸟类和动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类活动对河口湿地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亚洲河口地区的沉积物输入与海洋生态环境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与管理措施。
首先,对于河流水质的监测和净化是至关重要的,减少沉积物中的污染物质含量。
其次,需要加强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管理,减少土地侵蚀和水体污染。
此外,要加强对河口湿地的保护,禁止破坏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珍稀动植物和候鸟的栖息地。
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跨境河流的治理和保护。
亚洲拥有许多跨国河流,因此,各国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
通过合作,可以共同解决沉积物输入问题,促进跨国河流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共同的海洋生态环境。
南流江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演变
![南流江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5295dc02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08.png)
南流江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演变
黎广钊;刘敬合;方国祥
【期刊名称】《广西科学》
【年(卷),期】1994(001)003
【摘要】无
【总页数】5页(P21-25)
【作者】黎广钊;刘敬合;方国祥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惠民凹陷江家店油田夏509断块沙四段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J], 龚娟;李继红;陈永红;陈庆春;潘欣
2.南流江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类型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J], 梁文;黎广钊;刘敬合
3.闽江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Ⅰ.现代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 [J], 王海鹏;张培辉;陈峰;叶燕贻;郑志凤
4.闽江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Ⅱ.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J], 王海鹏;张培辉;陈峰;叶燕贻;郑志凤
5.南流江河口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端元分析及其沉积动力环境意义 [J], LIN ZhenKun;WANG AiJun;YE Xiang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口海岸沉积层理特征与形成机制
![河口海岸沉积层理特征与形成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c91dd3b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b0.png)
河口海岸沉积层理特征与形成机制
周曾;刘瑶;吴一鸣;徐凡;范代读;张长宽
【期刊名称】《水科学进展》
【年(卷),期】2024(35)1
【摘要】河口海岸地处海陆交界带,其沉积层理特征与形成机制是沉积动力学、动力地貌学和地层学等学科方向的研究热点,对评价海岸工程环境效应、重建沉积古环境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通过梳理河口海岸区域径流、潮汐、波浪等多种动力因子作用的研究成果,归纳不同动力主导作用形成的沉积层理特征,剖析3种基本动力对沉积层理塑造的动力学机制,阐释洪水、风暴偶发动力因子以及生物扰动、海平面变化、围垦工程等其他影响因子对沉积层理形成和保存的作用机理。
同时,总结了数值模拟手段在沉积层理形成和破坏机制解译方面的应用及取得的机理认知,提出在河口海岸沉积层理时空尺度认知、多因素耦合反演模型开发应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总页数】16页(P167-182)
【作者】周曾;刘瑶;吴一鸣;徐凡;范代读;张长宽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江苏省海岸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22
【相关文献】
1.河口坝、沿岸坝的形成及成藏机制--以松辽盆地西、南部沉积体系为例
2.闽江河口海岸风沙沉积的粒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3.渤海湾西北淤泥质海岸河口现代沉积物的物理及力学特征
4.辽河口海岸带沉积物中^(137)Cs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5.昌黎黄金海岸沙丘沉积特征及形成演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流江河口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端元分析及其沉积动力环境意义LIN ZhenKun;WANG AiJun;YE Xiang【摘要】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可揭示沉积动力环境.基于广西南流江河口水下三角洲的粒度分析数据,采用Folk分类法进行分类,应用端元分析对其粒度数据进行分解,探讨了南流江河口水下三角洲的物源和现代沉积动力环境.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可划分为9类,其中含砾沉积物5类,不含砾沉积物4类,沉积物类型与河口环境动力特征相吻合.端元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有5个不同类型的端元,分别代表着5种类型的沉积物动力环境:端元1反映了风浪和潮流对表层沉积物的动力作用;端元2指示了外海涌浪对表层沉积物的作用过程;端元3代表了南流江冲淡水引起的表层沉积物的输运;端元4代表了大陆架残留沉积物;端元5为干扰端元,可能是由于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利用端元分析探讨复杂环境(如小型山溪性河口)下的沉积动力环境时,一方面需要综合考虑研究区域的物源与环境动力特征;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参数拟合、粒径趋势分析等研究手段.【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9(037)001【总页数】11页(P124-134)【关键词】水下三角洲;端元分析;沉积动力;沉积物输运;南流江河口【作者】LIN ZhenKun;WANG AiJun;YE Xiang【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20 引言沉积物粒度分布记录了有关沉积物输运和埋藏的信息,获得这些信息对于揭示区域沉积动力特性、沉积物输运过程和沉积环境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1-2]。
应用不同方法可以提取沉积物粒度组分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环境信息,如Folk[3]应用非等价的三端元对沉积物进行分类,从而获得具有动力学意义的沉积物类型;McLaren et al.[4]根据沉积物粒度特征提取了沉积物一维输运趋势,Gao et al.[5-7]对其进行改进并提出了二维粒径趋势模型,目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8-10];Weltje[11]提出了对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解的端元模型,分离出沉积物端元所指示的物源、环境动力等(Weltie称为“动力组分”),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多种沉积环境[12-13],Dietze et al.[14]对该模型进行算法上的优化;孙东怀等[15-16],Sun et al.[17]提出从数字特征上对多峰的粒度分布曲线进行参数拟合,得到具有特定分布(如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等)的多个单峰,进而解释其对应的物理过程。
此外,许多学者利用多元变量分析的方法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对粒度数据进行分析,并取得诸多成果[18-20]。
河流入海物质主要分布在河口附近及内陆架,仅有少量向外陆架及深海输运[21]。
因而,河口水下三角洲地区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沉降速率[22-23],其沉积记录中包含了丰富的流域过程自然变化及人类活动等环境信息,一直以来都是国际上的研究重点区域[24-26]。
通过对河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物中沉积记录的提取,不仅可以反演流域环境变化过程,还可以揭示人类活动对流域环境的影响过程及影响程度[27-29]。
本文通过对广西南流江河口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利用端元分析对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解,并用参数拟合的方法分离多峰端元,进而揭示端元所指示“动力组分”。
最后,结合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初步探讨了南流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地区沉积动力作用的空间差异,探讨了沉积动力环境控制下的沉积物输运趋势。
1 研究区域概况南流江是广西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广西大容山、太平山一带,流经六万大山和云开大山,向南注入廉州湾,在合浦县党江附近开始分汊,主要汊道有南干江、南西江和南东江(图1)。
南流江全长287 km,流域面积9 060 km2,年均入海水量51.3×108 m3,年平均输沙量118×104 t;全年中,在外沙附近海域(北海港),全日潮的天数约占70%,其余的为半日潮或不规则半日潮,平均潮差为2.46 m,最大潮差为5.36 m[30]。
在河口区,悬沙浓度总体为南部海域低于北部,入海汊道口门附近为悬沙浓度的高值区,悬沙浓度可达16.0~24.0 mg/L[31]。
由于受到陆岸的影响,南流江河口区波浪年变化不大,以风浪为主,其次是纯涌浪和混合浪,主浪向(N—NE)出现的频率占36%,次浪向(SW—WSW)出现的频率占19.2%,最大波高为2.0 m,平均波高为0.28 m[31-32]。
南流江水下三角洲呈舌状向海突出,中部较深,向两翼变浅。
潮流、波浪和径流是南流江河口水下三角洲泥沙运移的主要动力因素[31]。
河口区地形地貌复杂,根据成因可以分为三类:陆地地貌:包括侵蚀剥蚀残丘、冲积平原、海积平原、沙坝—潟湖等;岸滩地貌:包括海滩、海蚀崖、海蚀平台等;海底地貌:包括水下三角洲、潮流冲刷槽、水下古滨海平原[33]。
2 材料与方法2.1 样品采集和粒度分析2015年11月16日至11月18日,在广西南流江河口及水下三角洲地区以3 km 间隔布设采样站位(图1),使用小型蚌式抓斗式采泥器进行表层沉积物样品采集,采样厚度为表层5 cm,共获取63个样品。
对于粒径< 2 mm的沉积物样品,取均匀混合的样品约2.5 g,加入0.5%的六偏磷酸钠((NaPO3)6),浸泡24 h后,使用英国Malvern公司生产的Mastersizer2000型激光粒度仪(测量范围为0.01~2 000 μm)进行粒度分析,获得0.25 φ间隔的粒度分布数据;对于含有粒径>2 mm沉积物样品,烘干称重后,用1 mm孔径筛子湿筛,其中细颗粒组分(<1 mm)仍用激光粒度仪进行分析,粗颗粒组分(>1 mm)用传统筛析法进行筛分,称重,最后将两部分数据合并(使用样条函数插值),获得完整的、间隔为0.25 φ粒度分布数据。
采用矩法计算沉积物的粒度参数(包括平均粒径Mz、分选系数σi、偏态系数Ski、峰态Kg)[34],粒度参数等级划分采用贾建军等提出的方法[35]。
采用Folk提出的沉积物分类命名法划分沉积物类型[3]。
2.2 实验数据处理2.2.1 端元分析模型端元分析和参数拟合是对粒度分布数据进行组分分解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本文应用Dietze等优化后的端元分析模型对南流江表层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端元分解[14],该方法对Klovan et al.[36]的端元模型的算法做了优化处理,并在MATLAB平台上实现对端元模型最优端元分解的筛选和端元模型的质量评价。
最优端元分解筛选过程如下:(1) 通过迭代的方式获得不同权重转换系数Lv下的解释累积方差(explained cumulative variance, ECV)—端元数(end-member′s number, EMN)曲线和平均决定系数(mean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端元数(end-mem ber′s number, EMN)曲线。
图1 南流江河口水下三角洲位置及采样站位示意图Fig.1 Locations of the Nanliujiang River subaqueous delta and sampling stations(2) 在ECV-EMN图中,选择解释累积方差ECV值达到0.95时所需的端元数量,作为端元模型的最小端元数EMNmin。
(3) 在R2-EMN图中,当R2-EMN曲线开始出现不稳定时所对应的端元数量,作为端元模型的最大端元数EMNmax。
(4) 取最稳定的,即信噪比最好的R2-EMN曲线的权重转换系数Lv,作为端元模型的最优转换系数Lvopt;其曲线拐点所对应的端元数量作为端元模型最优端元数EMNopt。
此外,对于端元分析中出现的多峰端元,利用孙东怀等[15-17]提出的参数拟合的方法,以拟合优度>0.95为目标,分离多峰端元,进而揭示各端元所蕴含的沉积动力环境和物源特征。
2.2.2 粒径趋势分析(GSTA)根据沉积物的平均粒径Mz、分选系数σi、偏态系数Ski、峰度系数Kg,用相邻的两个采样点进行比较,可以定义出在沉积物的净搬运方向上有两种出现概率较高的粒径趋势:沉积物在运移方向上分选变好、粒径变细且更加负偏,沉积物在运移方向上分选变好、粒径变粗且更加正偏[5-7]。
由于本文沉积物采样间距基本相等,故选择最大采样间距作为特征距离,将每个采样点的粒度参数与特征距离范围内采样点的粒度参数进行一一比较,确定各采样点的粒径趋势矢量,对每个采样点得到的矢量进行合成,消除噪声,从而得到研究区沉积物二维搬运格局。
3 结果3.1 表层沉积物组成沉积物的分类结果显示(图2),南流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可以分为九类,其中含砾沉积物五类,分别是含砾泥质砂、砾质泥质砂、含砾砂、砾质砂、泥质砂质砾;不含砾沉积物具体可分为四类,分别是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粉砂。
含砾沉积物分布于能量特性完全相反的两个区域,一个是目前处在高能环境下,南流江河口段各汊道的河床沉积,另一个则是目前处在低能环境下,自大风江口至环绕南流江水下三角洲(西侧)分布的大陆架残留沉积。
不含砾沉积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砂沉积主要分布于南干江、南西江以外的潮间带中上部和冠头岭附近海域两个区域;从潮间带中下部至廉州湾湾中、湾口的区域,分布着大面积的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粉砂主要分布在南流江滨海沼泽和地角附近的海域,不含砾沉积物在分布上体现出显著的机械分异。
在廉州湾东部和南部沿岸附近的海域,即冠头岭—地角—外沙—高德一带,依次分布着砂—粉砂—砾质砂—砂质粉砂,沉积物类型多样,表明廉州湾东部沿岸具有复杂的物源和沉积动力环境。
图2 南流江河口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the surficial sediment types at the Nanliujiang River subaqueous delta3.2 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范围为-2.2~12 φ,与沉积物类型分布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图3a);分选系数大部分介于1~4(图3b),分选性较差或分选性差。
在两个砂主要分布区中,粒径频率分布曲线全部为单峰,平均分选系数为1.12,分选性要明显优于周边其他类型的沉积物。
且在砂向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的过渡过程中,分选性逐渐变差,其中潮间带至水下浅滩的过渡带梯度尤为明显。
在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主要分布区中,粒径频率分布曲线呈现多峰的站位超过90%。
就整个区域而言,偏态系数的范围介于-2.27~3.71(图3c),涵盖了所有类型,其中<-0.33负偏的站位集中在砂质粉砂区和粉砂区;峰度系数范围介于0.71~4.84(图3d),平均值为2.94,分布规律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