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徽州宗祠文化与程朱理学思想
徽州文化形成介绍
徽州文化形成介绍
徽州文化是指安徽省黄山市和江西省婺源县等地形成的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徽州文化主要以徽菜、徽州民宿、徽州民俗、徽州文化传承等方面为主要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黄山和婺源等地方位于中国东南沿海
的徽州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这些条件为徽
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姓氏文化:徽州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基础。
在徽州地区,姓氏文化浓郁,如黄山市的徽州张、徽州李、徽州赵等姓氏;
3. 理学文化:徽州文化中的理学文化是徽州文化中最具代表性
的内容之一。
徽州理学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程颐、朱熹等人创立的一种思想体系,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4. 徽州工艺文化:徽州工艺文化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徽州陶瓷、徽州石雕、徽州木雕、徽州剪纸等。
这些工艺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5. 徽州民俗文化:徽州民俗是徽州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徽州婚礼、徽州祭灶、徽州过年等。
这些民俗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6. 徽州文化传承:徽州文化传承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徽州传统文化的传授、保护和传承,如徽州谱系、徽州古建筑保护等。
徽州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徽州文化的特证与成因
附件:徽州文化的特征与成因所谓徽州文化,是基于徽州地理单元上产生的一种集理学、宗法、儒贾多层面于一体的典型性中华主流文化。
我们认为他是指徽州人在历史上特别是在最为辉煌的“徽州时代”(1121至1911年)里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社会文明成果与财富的总和,他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以徽州地缘为纽带,以程朱“理学”思想为核心内容,产生于徽州,以明、清最为鼎盛和典型的影响遍及全国并流传于今且保存较为完整的中国历史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文化是伴随“徽州”这一地域的形成而逐渐形成的,有1千多年的历史(从春秋之际设置以来,“徽州”的名称虽有数次变迁,三国时称“新都”,晋时称“新安郡”,至宋宣和年间始称“徽州”,“徽州”的名称一直沿用800多年,直到近几年才改称“黄山市”)。
“徽州”是一个古老而生动的名字,是一个有着沉甸甸的文化内涵的名字。
历史上“徽州”有着独特的自然风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浓郁的民俗习惯、典型的宗法制度,有独具一格的民居、牌坊、书院、祠堂……虽然如今“徽州”的名字已被“黄山市”所取代,一个沉甸甸的文化名词在现行行政区划中已经消失,但多少久居外地的徽州人仍然萦绕着“徽州” 梦。
成因:徽州文化来源于徽州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
那时的徽州农村,不是生产型的农村,而是消费型的农村。
徽州人讲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或"学而困则商"。
他们在外谋生,或走仕途,或精商道,或仕商兼通,当他们经过艰苦努力,创造了绰有余裕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发展条件,成为富贾之后,便投资故里,或建筑家宅、或购置田地、或修筑桥路、或捐资办学、或建祠堂庙宇、或树碑立传等,一来光宗耀祖,二来博取名声,三来修身养性。
仅歙县在明代就有徽商投资兴建的祠堂、牌楼、佛寺、道观、桥梁、路亭等200多处。
可以说徽商资本和官宦资本是徽州文化的经济基础。
“徽州”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文化含金量,我想不仅仅是它的建筑、民俗、风貌以及徽商的兴盛,而且更应该是它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徽州建筑与程朱理学
而关于徽州建筑与程朱理学的关系, 我们可 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 行了解 。 1 .书院与程朱理学 书院作为徽州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便是程朱理 学在 徽州大地上 遍地 开花 的历史痕迹。徽州一直是全国书院产生最早 、 是最 发达的地区 也
之 一 , 北 宋 , 州共 有 书 院 l , 宋 达 到 2 在 徽 5座 南 8所 , 明 代 则 在 18所 以 而 3
梁 之 才 从 徽 州 书 院 走 出 , 徽 州 也被 誉 为“ 南 邹 鲁 ” 而 东 。 2 .徽 州 建 筑 与 尊 崇“ 理 人 文 ” 天 常 见 祭 祀和 举 行礼 仪 活动 的场 所 , 满 了人 们 对 先 祖 的敬 畏 追 慕 之 情 。 充 徽 州 建 筑 作 为 我 国 传 统 建 筑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蕴 含 了 大 量 的 文 化 积
上, 规模居全 国之首。 而正是 由于书院 的发达 , 也使得徽州的书院较之其他
地 区更 为 大 气 和 精 致 。
图 二 : 村 宏
在 徽州众 多的书院之 中, 歙县 的南湖书 院 ( 图一 ) 和紫 阳书 院最为 知
3 .徽 州 建 筑 与 宗 族 文 化
名, 紫阳书 院更是与岳 麓书院齐 名, 号称徽 州第 一书院 , 由宋理 宗亲提 牌
州建筑便也和程 朱理学有 了千丝万缕 的联系 , 本文就将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 。 【 关键词】 徽州建筑 徽州建筑大 致上是指我 国现安徽一 带的古徽州传统特色建筑 , 是我 国 传统建筑 中的一朵奇 葩。安徽地处 中国的东南部 , 属长江 中下游, 地跨长 江 、 河 、 安江 三 大 流 域 , 是 安 徽 自然 地 被 分 为 了 淮 北 、 淮 、 南 三 大 淮 新 于 江 江 板块, 平原、 丘陵、 山地错次分布 , 多山多水 , 其境 内的黄 山是闻名天下 的旅 游胜地, 而巢湖 也是我 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 不仅如此 , 古徽州连接着 中原大 地和江南水乡, 以其建筑充分吸收 了两个 区域的精华 , 所 堪称瑰宝。 由于重 要的地理环境 , 徽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 英雄 豪杰、 文人骚客 辈出, 这使得徽州建筑具有十分深厚 的文化底蕴 。 学一词始于南宋 , 理 主要 是指与辞章考据训诂相 对应的义理 之学 ,由于其代 表人物朱熹 是徽州人 士, 以他的理学思想在徽 州产生 了巨大影响 , 成了颇具安徽特 色的哲 所 形
徽文化涉及的内容
徽文化涉及的内容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是古徽州人民创造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
它涵盖了语言、戏剧、诗学、文学、书法、绘画、雕刻、古建筑等多个方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徽文化的起源和形成徽文化起源于古代徽州,其形成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地理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山多地少,交通不便,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徽州人在生存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此外,历史因素也对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徽州历史悠久,自东汉以来就有人居住,唐代以后逐渐成为文化发达地区。
在宋代以后,徽州地区逐渐成为文化重镇,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使得徽州地区的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徽文化的核心内容1.语言文字徽州方言是徽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具有独特的语音、语调和词汇。
徽州方言源于古代吴语,具有发音清晰、抑扬顿挫的特点。
同时,徽州方言中还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和用法,如“汝”、“吾”、“渠”等。
2.文学艺术徽文化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也有独特的成就。
明清时期,徽商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兴建了许多园林和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徽州地区的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3.学术思想徽州文化中还包含了许多学术思想。
其中,新安理学是徽州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流派之一。
新安理学以程朱理学为基础,强调“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思想,对徽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徽文化的代表人物和作品1.代表人物徽文化的代表人物包括程颐、朱熹、王阳明等。
程颐是北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主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对徽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的思想,对徽州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心即理”、“致良知”等思想对徽州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徽州文化的主要特征
从建筑看徽州文化的主要特征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与敦煌学和藏学并称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伴随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入晚期封建社会,徽州区域的历史文化发展也进入徽州时代,在这一时代,徽州人几乎是在广义文化概念的所有领域都有非凡与伟大的创造,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异常的繁荣。
随处可见的历史烙印在思想学术领域,徽州是曾经统治中国思想界达七八百年之久的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徽州人研究理学又形成了新安理学学派,源远流长;传统的经学研究,徽州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民国,就代不乏人,大儒迭出;考据学上,至清中期,更是出现了以婺源人江永、休宁人戴震为代表的徽派朴学,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影响极大。
在社会关系领域,中原世家望族的迁徙,在徽州是形成有自己特色和唐宋遗泽的宗族社会,势力强大,结构稳定,构成徽州社会千百年发展的基础,由之直接影响的徽州土地制度、佃仆制度等。
而我在徽州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徽州建筑。
徽州建筑给人的最深的印象就是黑白相间的颜色和浑然天成的格局特色。
说到这黑白的颜色我就想到了另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物——阴阳鱼太极图。
在走访了徽州古村落呈坎之后,更加印证了我对徽州建筑文化与道家思想的联系的想法。
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具体为心神宁静,不轻举妄动。
而在徽州游览的时候,那高低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优雅曼妙的美人靠无时无刻不在安抚我们那颗躁动的心灵。
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就是道的本质特征之一,它返璞归真,崇尚自然。
主张天人互动的和谐原则,这与我们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发展的原则不谋而合。
而早在古代智慧的徽州人民便把这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合在建筑中。
几乎所有的古村落都依山傍水,枕山跨水,力求与自然完美的融合。
学习徽州文化的总结及探索
(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徽商精神为现代商业提供价值根基
在新安理学影响下的儒商精神是徽商的文化核心,因而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入 了很多文化审美的成分。现代社会中浮躁的都市人已经渐渐失去了信仰层面的 追求,单纯的商品拜物教和工具理性主义已经渐渐使我国的商人逐渐缺失了人 性中的某一面。徽商精神能够为现代社会的经济思维提供良好的模板,并促进 现代企业价值观念的形成。此外,徽商在做好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能够有效 地反哺本地的教育事业,这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现代社会中许多商业人士过 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教育文化产业的建设,因而有必要效仿徽商,在经济 建设的同时带动文化教育建设。然而徽商追求经济效益的商人本质也依然能够 折射出现代经济社会的许多问题。扬弃徽商精神,建设现代商业,带动文化教 育产业,是徽商精神能够为现代商业提供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 三) 宗族文化有利于现代人重拾乡土情结
乡土社会观念宗族文化是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成员组织化的主要原因。费孝通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写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人与之间的关 系也是比较复杂的网状关系,社会的习气和风俗也是以熟人为认知基础的,因而形 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总体性关系思维。在熟人的社会中,人的生命和活动成了彼此 之间的牵绊,形成了一种具有封闭性的关注人的观念,并作为中华民族主流的思维 观念传承至今。然而现阶段,连接起来的单个个人是现代社会人的一大特点,彼此 之间关系淡漠、人情淡薄,使现代社会人在忙碌的个人生活中逐渐失去了群体意识 和交往能力,因此为这样的时代和社会提供一个可供集体交流的平台和网络很重要 。虽然宗族文化是特定家族的历史文化样态,但是这样的文化样态对散居于城市各 个角落的个人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宗族文化或是宗族文化的变形样式可以改 善城市人际关系,扩大人与人的接触面,扩大整体的社会交往。有效地激发宗族文 化的现代意义,尝试建设文化活动区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从《家礼》解读宗法制度下徽州祠堂建筑文化
从《家礼》解读宗法制度下徽州祠堂建筑文化摘要:祠堂建筑的兴起与宗法制度的发展密不可分,而南宋理学家朱熹所著的《家礼》对后来宗法制度的兴起与完善又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文献法,从宗法制度与《家礼》,宗法制度与祠堂建设,祭祀文化、政治管理,礼制教化五个方面探究朱熹《家礼》对徽州祠堂建筑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家礼》、宗法制度、徽州祠堂前言:祠堂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形制中重要的建筑类型,也是宗族社会中重要的公共空间与权力空间。
祠堂建设就是宗法制度发展与兴盛的物质体现。
《家礼》是南宋朱熹最有影响的礼学著作,对后来宗法制度的兴起与完善有重要影响。
徽州是朱子桑梓之邦,是程朱理学的厚实沉淀区。
作为一个有着唐宋遗泽的典型宗族社会,徽州的各个宗族对朱子思想顶礼膜拜,朱子的《家礼》是作为了徽州各个宗族的金科玉律,以之作为族规家法制定大理,以之规束和影响族人的生活与礼仪。
1宗法制度与《家礼》宗法制度产生的血缘和宗族传统观念,是徽州人兴建祠堂意识的社会基础。
中国古代乡村是小农经济,人们安土重迁,即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内,社会成员流动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
而这种社会关系,又因农业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因此中国古代村落社会,就是形成了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形态,即宗族。
以宗族为核心,聚族而居,形成并巩固了宗法制度,并使之成为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观念。
徽州历史上,有过三次大的移民过程,大量的中原移民进入,在同古越居民的冲突融合中,人们的宗族聚居意识不断加强。
宋元以后,程朱理学大兴,作为朱熹家乡的徽州,纲常伦理成为市民百姓生活形态的理论基础和行为指南,宗族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
《家礼》作为程朱理学的重要内容,分为通礼、冠、昏、丧、祭五部分,都是根据当时社会习俗参考古今家礼而成。
家礼源自于《周礼》,经过《孔子家语》《颜氏家训》的发展,定型于宋司马光的《家范》《书仪》。
2宗法制度与祠堂建设祠堂来源于家庙。
人们自古就有崇拜和祭祀祖先的文化,早在商周时期,家庙就产生了。
徽州文化题目答案
徽州文化1徽州文化的内涵由主体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内容要素四个部分构成。
正确答案:√2如果简单一点说的话,所谓徽州文化就是指宋代以来“一府七县”的徽州人所创造的精神、物质和制度文化的总称。
正确答案:×3徽州文化的主体要素是徽州人。
正确答案:√4徽州文化的内容要素是以物质、制度精神和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又有()的典型文化。
A、区域性、丰富性B、区域性、独特性C、区域性、普遍性D、独特性、普遍性正确答案:C5徽州文化的空间要素是徽州本土。
正确答案:×1徽州文化的总体特点,一言以蔽之:博大精深。
正确答案:√2徽州文化的三大特点指的是丰富性、独特性、普遍性性。
正确答案:×3徽州地处偏僻山区,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最多时不超过百万。
A、一B、二C、三D、四正确答案:A4徽州文化流派纷呈,独树一帜,在很多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徽派版画代表了中国传统版画的最高成就,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是宋以来学术思想史上的两座高峰,具有典型标本研究价值。
正确答案:√5从经济角度看,徽州在传统农业之外,还有闻名遐迩的商业;从社会角度看,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从文化角度看,徽州理学昌盛,有()之称。
A、海滨邹鲁B、东南邹鲁C、岭海名邦D、文献名邦正确答案:B1在徽州文化形成之前,经历了江南越文化、山越文化和新安文化三个历史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些文化特别是山越文化,虽然与后来的徽州文化有质的不同,但为后来的徽州文化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铺垫和催生作用,它们无疑是徽州文化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正确答案:×2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原()改为徽州,从此进入徽州时代,徽州文化的时代随之到来。
A、宣州B、抚州C、歙州D、青州正确答案:C3徽州文化在进入元代以后,继续得到曲折发展。
正确答案:√4明代中叶以后,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帮在全国崛起,并在嘉靖和()之间得到繁盛发展。
A、万历B、隆庆C、泰昌D、天启正确答案:A5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徽州本土数十万份徽州文书的被发现,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和重视,被誉为“继汉晋简帛、甲骨文、敦煌文献、明清大内档案之后,中华历史文化的第五大重要发现”。
徽州文化论文
徽州文化论文徽州文化在内容上并不是一种宗教文化,但是徽州文化里的宗祠文化却具有很多的宗教性特征。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徽州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徽州文化论文篇1浅谈对徽州工艺文化的探究摘要作为徽州文化的经典元素,徽州工艺品类繁多、内容丰富、技艺精巧、美观实用,可称为中国民间工艺的瑰宝。
由于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等影响因素,徽州工艺形成了区域文化的特点,突出地展现了徽州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注重对徽州工艺的深入研究,对于抢救民间工艺遗产,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徽州工艺影响因素意义一、徽州工艺的概况(一)对徽州工艺的界定我们所说的徽州工艺是特指徽州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产生和形成的那些与外地不同的,具有本区域特色的工艺,它是从有文字记载开始的,在时空上特指从山越文化之后的新安文化到黄山文化之前的徽州文化这一历史时期的工艺。
(二)徽州工艺的特点徽州工艺包括生活类、科技类、娱乐类、民俗类和艺术类五大种类,具有徽州独特的地方性特色,是徽州文化的灿烂一环。
1.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为了使徽州文化类工艺满足市场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徽州工匠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打造一流产品,形成了很强的精品意识和竞争意识。
歙砚不仅石质好,而且雕工一流,由此得到众多文人的认可,尤其是为当朝的皇上所推崇;造纸工艺为徽州所独有,匀薄如一,闻名中外。
凭借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徽州文化类工艺如文房四宝、刻书、版画等在几百年间都发展成为富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和支柱性产业。
2.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徽州具有宗族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特色,文化底蕴深厚。
徽州宗族制度严密,而且势力强大,祠堂森茂,牌坊庄严,厅堂厢房结构井然有序、布局对称,突出地彰显了宗族文化特色。
徽商在政治上以程朱理学为依归,坚持“官本位”的价值观,在经济伦理上,以王学的说教为本,追求商业的成功与培育人才并举。
一般徽商的房屋再大,也都很精致、儒雅而不俗气,这正是由于受到徽州文化底蕴的影响,除了建筑中的“三雕”图案,徽州刻书中的插图、民间年画等也同样传达着儒家的理念。
徽州文化徽州宗祠文化与程朱理学思想
徽州宗祠文化(一)、徽州宗祠形成的历史沿革和特点;徽州宗祠也可称之为徽州祠堂。
它不仅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而且是村落宗族财势和实力的“象征”。
村中部落的生活,宗族的繁衍、发展和兴衰,村落布局结构均与祠堂相关。
可以说一个村落宗祠的数量、规模和气势折射出这个宗族“烟火”的衰旺。
徽州现存祠堂最早的建于明弘治年间,至清代则多不胜举。
其大体分为总祠、分祠和家庙。
总祠,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一般多置于村镇两端、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气势恢宏、庄严气派,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建筑依地形渐次高起,主体建筑置殿后,颇富变化。
单面为中轴线上两个或多个三合院相套而成,民居簇拥,牌坊映照。
支祠平面多为四合院式。
而家庙是宗祠的一种特例,一般是官宦人家在家宅处所所建的祠堂。
一般较大的村镇,如歙县许村、昌溪,总祠与支祠在12个以上。
如此璀璨夺目的徽州祠堂和其丰富的宗祠祭祀内容成了徽文化的活化石,形成独帜一枝的宗祠文化。
那末,作为宗祠文化发源载体的徽州宗祠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它对徽州宗祠文化的形成发展有何作用呢?第一、徽州祠堂的出现源于"聚族而居";聚族而居是维护封建宗法的需要,也是徽州宗法建制的重要表现之一。
清人赵吉士《寄园寄所寄》中这样描写道:"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一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
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九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子家礼,彬彬合度。
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挂一抔;千年之放,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
主仆之严,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
"陈去病在《五石脂》一书中也说:"徽州多大姓,莫不聚族而居。
"民国《歙县志·风俗》还指出:“邑俗重宗法,聚族而居,每村一姓或数族,姓各有祠,分派别复祠。
”徽州一带以姓氏为基础划地聚居,一村一姓现象相当普遍,而且世代相沿,根深蒂固。
如古歙篁墩为程氏世居,棠樾为鲍氏世居,唐模为许氏世居,江村为江氏居,潭渡为黄氏世居;黟县西递为胡氏世居,屏山为舒氏世居;绩溪西关为章氏世居,上庄为胡氏世居等。
徽州古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内涵
93建筑装潢古徽州是指今天的皖南黄山一带,涵括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等六邑。
历史上的徽州从南宋到明初,社会经济文化逐渐繁荣,皖南一带读书风气日盛,名臣学士辈出,“一门四进士,父子两翰林”的情况并不罕见。
到明代中叶,徽商崛起,徽州成为全国经商人数最多、最活跃的地方。
明嘉靖以后,徽人中多有徽州古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内涵文/段泽民徽州的牌坊、古民居、祠堂建筑闻名遐迩,被誉为徽州古建筑艺术“三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较深的文化内涵。
古徽州又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享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封建礼教对徽州社会影响深远。
“以商入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达到官商一体者。
徽商一旦发迹,衣锦还乡,便会大兴土木,树牌坊、修民宅、建祠堂,以壮大其宗派势力。
徽商中有热衷于开学堂,兴书院、重教育的,也就造就了礼仪之风。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徽州古建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独具民族特色,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徽派建筑艺术。
一、牌坊牌坊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其历史源远流长。
牌坊在春秋中叶就已经存在了,《诗经·陈风·衡门》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到了唐代,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坊门,以便通行,老百姓称之为牌坊。
牌坊的建立,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文化符号,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
当然,也有用来标明地名的。
现存的徽州古牌坊多建于宫苑、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
从建筑材质分有石头牌坊、木质牌坊和砖质牌坊。
从形制分有两柱单间坊、四柱三间坊和八柱方形坊,也有构造简朴、低小的双孝节坊,还有集里坊、门坊和功名坊三位一体的贞白里坊等等。
从内容分则有标志坊,门坊、里坊之类,有功名坊、功德坊,有节烈坊。
另外还有义字坊、百寿坊、墓道坊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位于歙县城内解放街和打箍井街十字路口上的许国石坊,四坊架连,八脚并94建筑装潢立,高大宏伟,是举世无双的杰作。
程朱理学对徽州文化的影响
程朱理学对徽州文化的影响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有趣的话题,那就是程朱理学对徽州文化的影响。
徽州,这个地方可真有意思,既有山水的秀美,又有文化的深厚,真是个宝地!而程朱理学作为中国哲学的一部分,对徽州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深入探讨一下。
2. 程朱理学的基本概念2.1 程朱理学的起源程朱理学,也就是程颐和朱熹的思想。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认为,人的内心是最重要的,讲究的是“理”和“气”的结合。
听上去很抽象对吧?其实就是想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真理,重视道德修养。
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可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啊!2.2 主要思想在这套理论中,朱熹强调理性,认为万物皆有其理。
而程颐则更关注于道德,认为良心是做事的根本。
两位大师的结合,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
徽州人听了这些,恨不得立马把这些理想放进自己的生活中,真是“心向光明,脚踏实地”啊!3. 程朱理学在徽州的实际影响3.1 教育的兴起程朱理学的推广,让徽州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大家开始重视书本知识,学子们争相赴考,真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每年秋冬,考场上总是人头攒动,学子们个个摩拳擦掌,准备一展身手。
徽州的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3.2 文化氛围的形成随着教育的普及,徽州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
人们开始讲究礼仪,追求品德,做事的时候也更加讲究“和气生财”。
你看,在徽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书声琅琅,茶馆里总是人头攒动,大家热烈讨论着经典哲学,真是个文化的大熔炉!在这里,儒家思想和地方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徽州文化。
4. 生活方式的变化4.1 家庭结构与伦理观念程朱理学提倡家庭和睦,这对徽州的家庭结构影响很大。
大家都讲究“家和万事兴”,家里的长辈们教导子女要尊重孝道,讲求伦理,形成了深厚的家族观念。
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能读书,都拼尽全力,真是“宁愿一人苦,也要全家富”的精神!4.2 乡规民约的建立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徽州的乡规民约逐渐形成,大家都遵守一些不成文的规则,重视邻里关系,真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徽州祠堂文化
徽州祠堂文化徽州祠堂文化00祠堂是宗法制度的载体,是中国传统家族族权自治的象征,也是包括孝悌、仁爱等精神在内的中华传统美德的见证。
肃穆而磅礴的徽州祠堂,是徽州山区古村落中最为显眼气派的大型建筑。
她集徽派建筑与宗法精神于一身,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富有极强的文化个性,留有鲜明的艺术表征,是徽州祠堂文化的缩影,家族血统维系的化身。
作为栖息祖先魂魄场所的祠堂,源于人类对自身祖先的自然崇拜。
最初由民间的祖庙和宫廷的太庙祭祀建筑发展而来,也称宗祠、家祠、支祠。
祠堂是一个家族的中心。
通过开祠致祭和其它家族追远活动,将族民紧紧地纽结在同一神圣的祖宗牌位之下,形成一个严密的血缘组织。
从徽州祠堂的演变看,可分三类。
一类是由前辈的住所改建而成。
一类是按朱熹在《家礼》中设计的模式修建,以供奉和祭祀高祖以下的四代先祖。
一类是在居室之外另行修建的祠堂。
在这类祠堂的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建有牌坊、大门、享堂和寝堂。
除了宗祠、家祠、支祠之外,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祠堂。
如行祠、女祠、专祠、特祭祠等。
唐宋以前,徽州人的“家祠”“家庙”还不具有宗法意义。
真正意义上的“祠堂”,应是明嘉靖十五年明世宗对民间“联宗祠庙”的开禁。
此后,徽州的祠堂才大量出现。
徽商致富后,“盛馆舍以广招宾客,扩祠宇以敬宗睦族,立牌坊以传世显荣”,捐资建祠一掷千金,其目的在于光宗耀祖,在一定的区域内营造了一种文化信念,一种宗族归属感。
据《绩溪县志》载,乾隆二十年,县境有祠堂一百一十五幢。
嘉庆十五年,分布全县一百个村镇的祠堂有一百八十九幢,县内三十八个姓,其中胡姓就建有三十幢。
可见,徽州民风习俗无不对建祠、联宗、睦族倍加重视,至此,形成了“邑行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的局面。
族谱是祠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在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后,按照朱夫子的理论,若三世不修宗谱即为不孝。
通过修宗谱维系尊卑等级,彰善除恶,推行封建伦理,缓和宗族内部贫富矛盾。
他们正是以宗祠族谱为载体,通过各种简朴的民俗活动,宣传宗法理念。
徽文化
徽文化徽文化积淀深厚,普通旅游者对很多徽州文化旅游景点捉摸不透, 走马观花看“热闹”,看不出多少“门道”。
导游员作为传播文化的大使和桥梁,应该对徽州文化系列景点了如指掌, 并能以科学为依据, 就每一景物娓娓道来,经得起旅游者的“追根溯源”, 既不走“神话加传说”的老路,也不只重视其娱乐功能而忽视其教育和文化功能,徽文化旅游资源的讲解离不开对徽文化的涵义、精神内涵、现代价值的准确把握。
(一)徽文化的涵义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以徽州地缘为纽带,以程朱“理学”思想为核心内容,产生于徽州,以明、清最为鼎盛和典型的影响遍及全国并流传于今且保存较为完整的中国历史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它以徽商的发展为经济基础,内容涉及徽州土地制度、徽商贸易、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徽州人物、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州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派建筑、徽州工艺、徽州刻书、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方方面面[1]。
导游认识徽文化,还要意识到徽文化不是单一的徽州地域文化,它是中原文化的移植;是中华多种文化在徽州这一特定地域的汇合和凝聚,它既有徽州区域文化的特征,又兼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
它的内核应是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所以徽文化也可以说是“以徽州为中心的积淀和融会于徽州土地上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
(二)徽文化的精神内涵要想向游客讲清楚徽文化,导游首先必须明确徽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怎么概括和表述?其价值是什么?关于徽文化的精神内涵,国内学术界众说纷纭,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徽文化精神给予不同的阐述。
徽文化的重要特点是它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浓缩和汇聚,含有中华文化的一个标本和缩影。
正因为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始终受到这个大系统制度文化的制约和支配,所以它具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方面是徽文化之最具代表意义的徽商,他们身上的“徽骆驼精神”是中华民族顽强的原始生命力和勇于开拓创新精神的一个生动体现。
程朱理学观点
程朱理学观点
程朱理学,是中国古代一种“学术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结合诸子百家的精华,形成一种独特的智慧与看法。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趋势,为中华民族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精髓。
程朱理学源于东汉,当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程颐和屈原。
他们将自身的思想整合成为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把礼乐、尚书、春秋、礼记、春秋左传、论语、大学、中庸等一系列的传统编成了“六经”。
他们的理学倾向于法治以及服从天命,主张人们以自觉的礼乐之道来团结民心,以治国理政来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程朱理学及其相关思想,也在不断发展。
汉朝出现了魏晋思想家,如韩非子、荀子等,形成了第一次程朱理学之风。
进入唐宋时期,著名学者朱熹、王安石和李斯都延续了程子屈原的思想,将其发展成另一种思想,它又称为“儒家新思想”,也叫唐宋理学。
到了明清时期,由胡适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以及元明以后的儒家复兴运动,都给程朱理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都使程朱理学发展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从程朱理学的角度,人们一般认为,要培养有利于民族发展的人才,应当以道德教育为基础,提倡“礼仪而全人”的美德观念,倡导“学而明道、仁义而正心”的理想,努力积极拓展智慧。
这些思想理念,可以被用来引导现代人追求文明、尊重礼节、以及遵循仁慈、公
正、勤勉的价值观。
总之,程朱理学体系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落脚点,也是当代中国的文化精髓,在引领现代人以及推动中华文明发展方面,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
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字数:10686)徽学是关于徽州社会历史文化及其发展的学。
(注:关于徽学的研究对象,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一期上曾发表了曹天生《本世纪以来国内徽学研究概述》一文,其中就列举了数种。
)尽管它目前在国内外学术界已是十分火红,然而对什么是徽州文化,其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历史地位等基本问题,至今还缺乏整体、清晰的认识与研究。
本文试在此方面做点工作,以抛砖引玉。
一、徽州文化的界定要研究徽州文化,首先就要有对徽州文化较为清晰的界定。
对此,可以说,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明确论及的界说。
据笔者的理解,所谓徽州文化即是指发生与存在于历史上徽州的以及由此发生辐射、影响于外的典型封建文化。
如此定义,至少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限定:其一,我们说的徽州文化是指历史上徽州区划范围内的文化。
其地理区域范围包括当年徽州府辖的6个县,即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和婺源。
其二,徽州的历史至少有五、六千年,其文化当然可归为广义的大徽州文化的范围。
但严格和典型意义上所说的徽州文化概念,主要还是指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设了徽州府后才全面崛起,在明清时达到鼎盛的文化,但这一文化与其早期发展及后期演变都有内在关联。
其三,徽州文化不能仅仅指在徽州本土上存在的文化,亦还包括由徽州而发生,由本籍包括寄籍、侨居外地的徽州人而创造从而辐射于外、影响于外的文化,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有对徽州的强烈认同。
如朱熹,尽管他在福建,主要活动也在福建,但他祖籍在徽州,朱熹本人对徽州强烈认同,从来号称“新安朱熹”等;同时,徽州人也更是强烈地认同朱子,视朱熹为徽州人的骄傲,在思想意识、观念、道德、伦理、社会行为及活动的诸多方面都自觉不自觉地深受朱子思想的影响,故朱子的思想、学术活动等亦可作为徽州文化的内容。
其四,这里所说的“文化”应是取其广义的概念,不仅指学术理论、文化艺术,还包括商业经营、宗法伦理、精神信仰、风俗民情、文献著作、社会经济、土地制度、历史人物等等。
安徽文化习俗礼仪
安徽文化习俗礼仪民俗文化阜阳剪纸阜阳地区的剪纸,应用范围很广。
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的,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内容多系象征吉祥与喜悦、或隐喻;另一种是作为鞋帽、围嘴、兜肚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取材一般为花卉、鸟、虫等。
阜阳剪纸的大部分作者都是土生土长,他们以自己的作品来表达生活情趣,美化周围环境。
逢年过节,婚丧喜事,祝寿送礼,人们习惯用剪纸装饰物品。
妇女们在鞋帮、衣帽、枕套、手帕、围裙上绣花样,也欢喜用剪纸作底稿。
朴素的审美观,形成了艺人剪纸风格和作品内容。
阜阳剪纸兼有南北方剪纸的艺术特色,即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
其作品有单色的、填色的、染色的,有粗壮单纯的、细致精繁的,还有借鉴西洋绘画的线条组合形式的。
徽州祠祭徽商资本和官祠堂在徽州古建筑中,无论从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雕刻装饰等都是高档次的,它在徽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
为中外诸方面尤为建筑界的专家、学者所重视和赞誉。
从祠堂建筑的规模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姓氏宗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祠堂建筑源于徽州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
昔日的徽州农村,不是生产型的农村,而是消费型的农村。
徽州人甚为讲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或“学而困则商”。
他们常年在外,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创造了充裕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发展条件;成为富豪大贾之后,便投资故里。
除建造住宅、购置山场、田地、造桥、筑路、投资办学等以外,就是建造祠堂、庙宇以树碑立传,光宗耀祖,博取声名。
徽州歙县在明代时期,仅徽商投资建造的祠堂就有百余座。
可以说在当时宦资本是祠堂和其他建筑的经济之基础。
徽州的强宗大族,历来是聚族而居,尤在南宋之后,特别是受了程朱理学思想的重要影响。
尊祖敬宗,崇尚孝道便就成了徽州人的重要理念和宗旨。
然在宗族下的祠堂则是村落的核心,居首要地位。
在乡土社会中宗教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需求又总是连在一起的,它是人们信仰的依托,因此祠堂、庙宇是人们趋吉避凶可信赖的保护点。
程朱理学观点
程朱理学观点程朱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中最古老而又最受欢迎的流派,它的观点紧密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被称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摇篮”。
程朱理学的观点被广泛用于政治思想舆论影响、社会学研究和文化建设等领域,在历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
首先,程朱理学重视“天道无欲”和“自然安排”的思想,强调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程朱理学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只有遵守自然定律,才能真正了解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并获得安全、高效的发展。
其次,程朱理学坚持“兼爱”的核心价值观,注重人们之间的关系。
“兼爱”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认为人们应该兼爱,重视和尊重对方,彼此信任、理解和尊重。
在家庭、友谊和社会关系中应当尊重他人,不断促进人际关系的友好性和互助性,关注同胞之间的信任。
此外,程朱理学理论强调“尊贤”和“谦逊”的美德,认为一个国家要有礼貌,以尊重智慧和学识的人为根基。
不论是君主还是平民,都应当对智慧和学识的人表示尊重,体现他们精神上的优越性,尊重智慧在社会上的作用和影响力,并以谦虚的态度展示自己。
程朱理学是中国古代文化及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已经影响了中国数个世纪的生活和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贡献了卓越的成果。
程朱理学主张“天道无欲”、“自然安排”、“兼爱”、“尊贤”和“谦逊”,这些观念已经被各个民族普遍接受,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实践。
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如今尤其是政治思想舆论影响、社会学研究和文化建设等领域,程朱理学的观点仍然被许多人所重视。
早在先秦以来,程朱理学就提出了一系列人文思想,其中很多仍然适用于今天,这可以说明程朱理学的思想是具有强大现实意义的、值得研究和借鉴的。
综上所述,程朱理学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也是最丰富而深远影响力最大的文化流派之一。
至今,程朱理学的理论仍然在政治思想舆论影响、社会学研究和文化建设等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程朱理学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主要内容
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
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程朱理学简介
程朱理学,基本是由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等人创立的新儒学,传承于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
程伊川先生更重理,朱子创造性地发展了伊川先生的理学,最后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
程朱理学在南宋并没有多少优越的地位,自元朝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定为官学兴盛以后,程朱理学在日本朝鲜琉球越南影响也颇大。
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
这使得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君权,让中国政治在宋明两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间参政议政提供了理论支持。
也使得逻辑化抽象化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观”和人格神,是中国及世界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宗祠文化(一)、徽州宗祠形成的历史沿革和特点;徽州宗祠也可称之为徽州祠堂。
它不仅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而且是村落宗族财势和实力的“象征”。
村中部落的生活,宗族的繁衍、发展和兴衰,村落布局结构均与祠堂相关。
可以说一个村落宗祠的数量、规模和气势折射出这个宗族“烟火”的衰旺。
徽州现存祠堂最早的建于明弘治年间,至清代则多不胜举。
其大体分为总祠、分祠和家庙。
总祠,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一般多置于村镇两端、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气势恢宏、庄严气派,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建筑依地形渐次高起,主体建筑置殿后,颇富变化。
单面为中轴线上两个或多个三合院相套而成,民居簇拥,牌坊映照。
支祠平面多为四合院式。
而家庙是宗祠的一种特例,一般是官宦人家在家宅处所所建的祠堂。
一般较大的村镇,如歙县许村、昌溪,总祠与支祠在12个以上。
如此璀璨夺目的徽州祠堂和其丰富的宗祠祭祀内容成了徽文化的活化石,形成独帜一枝的宗祠文化。
那末,作为宗祠文化发源载体的徽州宗祠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它对徽州宗祠文化的形成发展有何作用呢?第一、徽州祠堂的出现源于"聚族而居";聚族而居是维护封建宗法的需要,也是徽州宗法建制的重要表现之一。
清人赵吉士《寄园寄所寄》中这样描写道:"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一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
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九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子家礼,彬彬合度。
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挂一抔;千年之放,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
主仆之严,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
"陈去病在《五石脂》一书中也说:"徽州多大姓,莫不聚族而居。
"民国《歙县志·风俗》还指出:“邑俗重宗法,聚族而居,每村一姓或数族,姓各有祠,分派别复祠。
”徽州一带以姓氏为基础划地聚居,一村一姓现象相当普遍,而且世代相沿,根深蒂固。
如古歙篁墩为程氏世居,棠樾为鲍氏世居,唐模为许氏世居,江村为江氏居,潭渡为黄氏世居;黟县西递为胡氏世居,屏山为舒氏世居;绩溪西关为章氏世居,上庄为胡氏世居等。
"吾邑万山中,风俗最近古。
村墟蔼想望,往往聚族处。
"从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的这首五言绝句中可以看出徽州祠堂最早出现与徽州"聚族而居"的原始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徽州崇山峻岭,人烟稀少,地处偏僻。
何能"聚族而居”?笔者认为徽州历史上中原大族的三次大迁徒是“聚族而居”的直接原因。
民国《歙县志》载:邑中各姓以程、汪最古,族亦最繁,忠壮,越国公之遗泽长矣。
其余各大族,半皆由北迁南。
略兴其时,则晋,宋两南渡及唐末避黄巢之乱,此三朝为最盛。
《歙县志》中这段记载以徽州程、汪两氏族为例,阐述了中原大族北氏南迁的历史原因所在。
其中忠壮公、越国公均为徽州历史上的名吏。
史裁:忠壮公,南朝梁代歙县篁墩人程灵洗(514年-568年)。
年幼时"以勇力闻名乡里,通太极拳术,善骑射,曾应郡守招募捕盗,众盗匿迹"。
梁太清二年(548年),候景叛乱。
次年,程灵洗招集乡勇抗击叛军,占领了新安郡治始新,,与梁军会合。
因平叛有功,梁元帝任命其做新安太守。
程灵洗治军严明,与将士同甘共苦,深受百姓拥戴,卒后赠镇西将军,谥号忠壮。
越国公,系绩溪汪村人汪华(586-649年)。
年幼双亲早故,寄居歙县郑村其舅家中。
后拜南山僧人为师,日学昼练一身高强武艺。
时值隋末兵燹,被众人推兴为吴王,率甲十万,身先士卒,攻克歙、宣、杭、睦、婺、饶六州,总管六州军事,六州不见兵戈,百姓得以安宁。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汪华上表归顺大唐,被唐高祖授予歙州刺史,位上柱国,封越国公,最后卒于长安。
虽然忠壮公,越国公不是程、汪两姓氏始祖,然后,为何《歙县志》要以程、汪两姓氏族作为"邑中各族繁多"之例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程汪两姓氏族在徽州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后裔众多。
从"聚族"成村的规模和历史沿革看,程、汪两族族势显赫。
史裁:徽州汪姓传到十四世孙汪华时,汪华生有九子。
后九子分灶,汪华即让九子在徽州境内迁徙散居,各自谋生。
徽州便有"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之后也"。
就程氏而言,歙县槐塘程氏,竦口程氏,托山程氏,休宁汊口程氏,会里程氏,闵口程氏,鬲山程氏,五城溪口程氏,率水程氏,临溪程氏,婺源的高安程氏,枧溪程氏,草市溪程氏,西湖程氏,香山程氏,绩溪的程里程氏,中正坊程氏,仁里程氏,黟县的南山程氏,城南程氏,淮水门程氏,淮渠程氏,祁门的善和程氏,程村程氏等等,均属歙县篁墩程灵洗的后裔。
造成北族南迁的第一次大迁徙是在两晋之时的"永嘉之乱",大批中原士族为避战乱而被迫辗转南迁,选择了历来兵燹很少,山青山秀的徽州。
从地理形势来看,徽州确实是聚族安居的理想境地。
"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陒,即山为城,溪为隍"此次大迁徒有鲍、余、俞、黄等十族,以歙县篁墩为主居地,环绕分散,聚族而居。
第二次中原大迁徙发生在唐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的连年战乱,中原一带土族纷纷南逃。
迁居徽州有三十一氏族之多。
至今在花山谜窟附近的篁墩流传这一传说:即黄巢义军所到之处追杀中原的皇宫贵戚的士族,于是族人纷纷逃往篁墩。
取名为"黄墩",黄巢军见村名为"黄",便以为与"黄巢"家族有缘停止了杀戳。
虽然系野史流传,但花山谜窟的"屯兵"说已指明了其中的端倪。
第三次迁徙在两宋的"靖康之乱"时的宋室南迁,,中原士族以及徽州邻近一些地方的大族入居徽州,约有十五族,以韩姓为例"宋淳熙间,天下苦于金胡之乱,朝迁暮徙,当时民在北地者咸以江南为乐土,实(韩实)由父宦邸道经休邑,见徽于万山,休邑人烟辏集,无异京华,乃留于城北居之。
历宋乾道,开禧间,曰惟远、曰惟道,业盛家肥,人以韩家巷为名。
"其实,中原氏族的迁徙追根问源于汉代,歙人方回记载:"储,字圣公,祖纮,本河南人,汉大司马长史,以王莽乱,避地江左,遂为丹阳郡人,家歙县之东乡"丹阳即现在的宣城,歙县此时属丹阳郡管辖。
三次大迁徙的结束,使中原的皇亲贵戚的士族入落徽州,聚族而居形成了一个个以族姓命名的村落,包括宗族乡党、佃客、部曲等庞大的家族体系。
他们一方面有保持原有望族名门的社会心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增强土风民俗和适应性。
为了有别于他族,加强聚族而居的内部管理体系和抵御外部冲击的防备机制,强化宗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建立一套等级森严,排列有序,行之有效的族规家法为主要内容的宗法制度来统领氏族和实行村落自治是族人首要选择。
这样,制定族规家法、修订族谱、祭祀祖先,强化族人的经济势力和统治地位成了宗族文化建制的重要部分。
气势恢宏的宗族祠堂作为同族凝心聚力的神圣"殿堂"由此应运而生。
第二,徽州宗祠的建制和历史演变;从古徽州现存的宗祠遗迹遗址看,徽州宗祠的功能与其他地方的宗祠一样也是为了祭祀祖先,昭示后人,振兴宗族,凝聚人心。
然而早期祭祀之地是"坛"、"庙"。
忠壮公程灵洗卒后,“里人坛其墓下以祭,里之社与坛接,尤以公配,水旱疾疠,祷之即应。
"此处"坛"即土筑的高台;"社"即社屋,社屋缘社(土地神)而建。
由于祭坛与社屋相邻,虽两者建筑式样迥然不同,但祭坛由此被赋予"社神"那种"祷之即应"的功能。
到了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程氏后裔程珌等在墓旁买地建庙,朝廷赐庙额"世忠",纳入祀典,程珌于是"倡休、歙族人捐田入篁墩庙,每岁合一乡六社之人迎神至汊口祀。
"由祭坛到庙的变化,使祭祀规格上升为"神"。
"世忠庙"位于歙县篁墩,四乡八邻程姓族人举行祭祀大礼,必先到篁墩从庙中请神,后再在各居住地建庙以祀。
以庙供奉"神"与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祠堂不同。
祠堂是以宗族为单一群体,适合于族人里人的平民,具有浓厚的平民化色彩。
从设置的位置看,徽州祠堂一般置于村落的风水之地,在村的中央和高处。
而社屋、神庙和墓葬一样,在村口和村外。
此外"行祠"的出现使祭祖形式大众化、多样化和崇"神"化。
以徽州程、汪两氏为例。
徽州程姓始迁祖是程灵洗的祖辈程元谭,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程元谭起兵镇守新安,因"有功于民,诏赐田宅于歙,因家焉"。
程元谭由此成为徽州程姓的始迁祖。
徽州汪姓的始迁祖是汪文和。
东汉末年时,汪文和为龙骧将军,"避地始迁新安,子孙遂为新安望族",汪文和由此成徽州汪姓的始迁祖,后人建"汪王庙"以祀。
虽然程元谭和汪文和为徽州程、汪两姓始迁祖。
但其裔孙大多祭祀的是赵国公汪华和忠壮公程灵洗。
究其因是因为世家大族远迁徽州异地后,为了区别于当地的山越苗裔,同时也为显赫族人的政治地位的优越,把在徽州立下赫赫功名的先祖作为徽州始祖拜谒可以昭示族人并给自己的族人带来名望。
在这种社会大众化心理驱使下,原本属于社屋才有的"地域神"渐渐叠印到"墓祠"先祖身上,成为大众祷告的偶像。
大量行祠出现则垫合当时这种大众的心理。
行祠实际是为"庙神"出行而设在各地的祠庙,《篁墩文集》卷十四《休宁汊口世忠行祠记》中载:古忠臣烈士有俊功大惠于世,有国者必崇祀之,著于令,有家者常祀之外,亦别有先祖一祀,著于礼。
礼法并行不可偏废,而况有俊功大惠于世者,置弗祀者可乎?专祠矣而复祀于家则亵,置弗祀则简。
于是中古以来,有行祠之设。
由此可见,族人对于"忠臣烈士"祭祀为了避免同朝庭用于族人祭祀的专祠重复而由族人到"专祠"中把庙神请出,然后在各地建"行祠"以祀。
从祭祖的历史看,在华夏最早用于祭祀祖先的场所叫"庙"。
《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
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
大夫之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
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这种祭祀制度分成天子,诸候,大夫,士、庶人五个等级。
这里的"庙"就是关乎家族宗法的宗庙。
"昭穆"是用来分别宗族内部长幼,亲疏等辈分的一种次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