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测试:1.1《发达的古代农业》
《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练习第一课时选择题1.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是从下列哪个角度而言的()A. 中国古代农业的地域性特点B. 中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方式C. 中国古代农业的技术性特点D.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结构2.唐朝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 田园生活自然悠闲D. 男女分工明确3.小农经济在我国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下列关于小农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④与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 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 全凭兴修水利工程C. 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 需要政府合理作为5.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 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B. 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C. 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D.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6.唐代诗人王绩《田家》中写道:“依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
”这反映了()A.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C. 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7.西奥多•舒尔茨《传统农业的改造》指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小农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B. 传统农业经营效率很高可以与现代农业相媲美C. 传统农业效率高是指土地私有制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D. 传统农业的贫乏往往表现为规模小、工具简陋、农民负担重等8.《荀子•富国》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再获之。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2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中国古农业的特点,错误的是:A、重视耕牛的使用B、推广水稻水利工程C、精耕细作制技术D、采用青铜器作为主要的耕作工具2、有关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史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春秋时期开始,铁器和牛耕得到推广,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提高B、战国时期,各地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C、汉代推广条播法,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D、隋唐时期,牲畜饲养量大幅增加,人畜比提高,农业生产进入大发展时期3、题干:秦汉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取得显著进步,其中对农业生产影响深远的是______ 。
A. 水利工程的兴修B. 铁犁牛耕的推广C. 耕作制度的改进D. 农业工具的革新4、题干:下列关于《均输法》和《常平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______ 。
A. 《均输法》和《常平法》都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重要经济政策B. 《均输法》和《常平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中央财政收入C. 《均输法》和《常平法》的实施导致了农民负担加重D. 《均输法》和《常平法》的实施使得物价稳定,促进了农业生产5、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繁荣。
我国古代的铁农具最早出现在哪个时期?A、夏朝B、商朝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6、古代中国的农业灌溉方式主要有渠道灌溉、井灌和堤堰灌溉等,其中通过堤堰引水灌溉的形式最有可能首先出现在哪个地区?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松花江流域7、在古代中国,以下哪一项不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A、铁犁牛耕技术的应用B、水利工程的建设C、 Textile production 的提高(纺织业的发展)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8、以下关于古代美洲农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马铃薯是南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B、玉米是玉米文明的象征,也是主要粮食作物C、原住民开发了灌溉技术,使得农业生产极大发展D、古代美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水稻种植9、【题目】下列古代农业技术中,不属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的方法是:A. 犁耕技术B. 水稻育秧移栽技术C. 播种时间的选择D. 铁犁牛耕技术 10、【题目】以下关于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推广B. 秦汉时期,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C.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D. 唐代以后,农业经济逐渐走向衰落11、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主要表现不包括:A、精耕细作的种植技术B、国有土地制度的普及C、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D、改良工具与耕作方法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与牛耕的使用,对古代农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同步练习:发达的古代农业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
本卷共10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是传说中的神农氏,关于他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已有相当发达的古代农业,据此推测神农氏大约生活于A.五六千年前B.七八千年前C.六七千年前D.八九千年前【答案】B2.商周时期,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D.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答案】A3.“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其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的综合方略思路已臻完善,而其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更达到了颇为圆融的境界。
”该段描述可能是在评述A.翻车在江南开发中的作用B.唐代筒车的自然原理与作用C.因地制宜的西域坎儿井D.都江堰的巨大功效【答案】D4.清朝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志》中记载:“(宋高宗时)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田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
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
”材料主要反映了A.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D.南方稻麦轮作制【答案】D5.中国传统年画中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六畜指牛、马、羊、猪、鸡、狗)(如下图),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征A.以养殖业带动种植业B.种植业为主,家庭养殖业为辅C.养殖业与种植业并重D.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答案】B6.下图是元代王祯《农书》中的围田图,据记载,“围田、筑土作围,以绕田也。
”“围田”A.是地主田庄经济的主要形式B.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C.很好地保护了自然生态平衡D.适应了北方旱地的自然条件【答案】B7.据记载,宋代时,“陈、许、颖、亳等州,止因去秋一次水灾,(农户)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
这说明小农经济A.具有保守性B.缺少防灾意识C.具有脆弱性D.有自给自足性【答案】C8.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课时训练,含答案)
第一课同步课时训练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品种有( )A.水稻、玉米B.水稻、粟C.小麦、水稻D.玉米、粟2、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不断总结生产经验,促进生产的发展。
下列农耕方式按照出现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3、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4、宋代广大农户积极投资购买耕牛,即使没有能力购买耕牛的,也采用租赁的方式租借耕牛进行农业生产。
对于产牛较少的地区,宋高宗下诏:“京西、淮南贩买耕牛,与免税三年”。
这反映出宋代( )A.政府拥有雄厚经济实力B.社会普遍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C.畜牧业呈现商品化趋势D.社会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5、劳动工具是社会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尺度。
以下古代中国生产工具的共同点是( )A.都说明汉代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B.都反映了人们利用自然力水平提高C.都能较大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D.都经历了几个朝代的不断完善6、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 )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7、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
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
该变化说明(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8、下面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主要农书简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1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练习题和答案
第1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 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C.刀耕火种D.耒耕耜耕2. 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 )A.玉米B.番薯C.水稻D.辣椒3. 《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
”这说明,战国时期( )A.土地私有出现B.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C.五谷开始种植D.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4. “药祖”神农(右图)在中国上古传说的帝王中,地位显赫,其主要原因是( )A.创制并推广铁犁B.创制耒耜,教民耕作C.推广牛耕技术D.使用大镰收获5.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记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这描述的是( )A.都江堰B.漕渠C.坎儿井D.白渠6.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B.刀耕火种C.耜耕D.耦犁7. 据《战国策》记载,秦国农业采用了“以牛田”的先进生产技术。
“以牛田”是指( )A.使用铁器B.用牛耕地C.刀耕火种D.耧车播种8. 叶茵《田父吟》诗云:“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
”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9. 史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
”材料最能说明商朝时( ) A.掌握了原始灌溉技术B.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C.奴隶遭受沉重的压迫D.农业生产已使用粪肥10. 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A.自然经济的形成B.商业经济的发展C.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D.井田制的确立11. 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测试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单项选择题1判断清朝前期人均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B.人口快速增长C.耕地面积大量减少D.土地兼并严重【解析】B 从表中数字看,人均耕地数减少,是与人口增长有关2.下列关于“传说”的史料价值叙述正确的是:A.“传说”就是口耳相传的故事,基本不能相信B.“传说”本身具有研究价值,可以帮助认识过去C.文字出现前“传说”不可以直接作为史料引用D.文字出现后“传说”是对历史的追记,史料价值高【解析】B 传说也是历史,传说在流传的过程中虽然有些内容已失去了历史的真实,但仍可从中探寻当时的原貌。
3.几千年来的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是社会经济的最基本形态。
造成这一经济特征的主要原因有:①土地实行国家所有制;②经济以农业耕作为主;③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建;④家庭化手工业发达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B中国封建社会主义中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故①错误;大规模水利工程兴建是为了推动自然经济的发展,而非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故③排除。
4.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主要是建立在人口和土地等项目的基础上,这表明:()A.我国是人口众多土地广袤的大国 B.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我国历代政权都重视农业的发展 D.封建地主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解析】B 依据题意判断即可。
小农是国家赋税负担的主要承担者。
5.下列是我国考古发现的不同时期同一类农具,其中最晚出现的应该是A.青铜耜B.石耜C.骨耜D.铁耜【解析】D A商周时期出现 B C 原始社会D春秋时期6.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一直流传至今,主要原因在于它有利于农事安排。
由此可以推断,影响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A. 地质特点B. 气候条件C. 地理环境D.生产经验【解析】B 农耕文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因此,人们的农耕生产主要受气候的影响7.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怍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C.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解析】 B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代铁铧和铁犁壁的作用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故选B。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 1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史料记录:“所种之地,惟以伐木,放火燃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与资料反应期间相切合的生产工具应当是()A .铁制工具B.曲辕犁C.风力水车D.石刀石斧答案D2.先秦期间,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 .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机械化耕作答案C3.某学者以为“春秋战国期间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打破”。
以下史实最能旁证这一看法的是A .县制的出现B.铁农具的使用C.都江堰的修建D.一牛挽犁的出现答案B4.它在唐代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记,其长处是深浅自如、轻巧省力”。
该“耕作农具”是()A BC D答案D5. (2019 日·照高一检测 )东汉崔寔的《政论》记录:“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到现在三辅犹赖其利。
”资猜中描绘的农具是 ()A BC D答案A6.(2019 山·西学业水平考试 )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回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以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谚语。
这些谚语反应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色是()A .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着重掌握农时D.着重使用肥料答案A7.(2019 四·川学业水平测试 )战国期间,李冰在成都平原主持修建的一项有名水利工程是A .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井渠”答案A8.(2019 北·京学业水平考试 )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这反映了()A .乡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答案B9.(2019 益·阳调研 )察看以下图,它反应了 ()A.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十散发达B.我国古代手工业十散发达C.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色D.我国古代男女的社会地位【考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题点】小农经济的特色答案C10.春秋战国期间,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由在于 ()第2页/共5页C.井田制确实立D.犁牛耕的逐推行答案D11.(2019 南·宁考 )先秦期的作物件种了一个由多到少的程,文件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与材料反映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A.铁制工具B.曲辕犁C.风力水车D.石刀石斧答案D2.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机械化耕种答案C3.某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下列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县制的出现B.铁农具的使用C.都江堰的修建D.一牛挽犁的出现答案B4.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
该“耕作农具”是()A BC D答案D5.(2019·日照高一检测)东汉崔寔的《政论》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材料中描述的农具是()A BC D答案A6.(2019·山西学业水平考试)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谚语。
这些谚语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注重把握农时D.注重使用肥料答案A7.(2019·四川学业水平测试)战国时期,李冰在成都平原主持修筑的一项著名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井渠”答案A8.(2019·北京学业水平考试)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这反映了()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答案B9.(2019·益阳调研)观察下图,它反映了()A.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十分发达B.我国古代手工业十分发达C.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D.我国古代男女的社会地位【考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题点】小农经济的特征答案C10.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A.自然经济的形成B.商业经济的发展C.井田制的确立D.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答案D11.(2019·南宁联考)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
2022-2021学年高一历史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同步训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带解析】一、单选题(共15题)1. 汉字中很多形声、会意字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体现出鲜亮的时代特征,如读下图这个“耕”字,我们可以确知A.土地私有得到进展B.精耕细作开头确立C.小农独立经营普遍D.生产力水平较低下2. 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化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A.播种方式的变革B.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C.铁犁牛耕进展的全过程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 下面图1到图2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A.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B.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C.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D.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4. 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这一农具是A.浇灌工具B.播种工具C.除草工具D.耕土工具5.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很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消灭于河南辉县6.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各类农具中占主要地位。
能够佐证这一说法的最有力证据是( ) A.古籍文献中关于“铁”的记载B.《史记》等史学著作记载流传的故事C.战国时期的历史遗迹中出土的铁农具远远多于其他材质农具D.当代学者运用技术手段进行的验证7. 古代神话传奇中的二郎神是秦国李冰次子,因与父一起修筑某项重大水利工程造福一方而受到人们的崇拜,该工程应当是A.郑国渠B.井渠C.都江堰D.灵渠8. 《新唐书·地理志》载中唐以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3项次,南方有71项次,其中江南一道即独占50项次,据考察唐代长江中游地区兴修水利工程项次远不止于此。
上述材料表明唐代A.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B.长江中游经济最发达C.重视江南的水陆交通进展D.重视南方水利工程建设9. 精耕细作农业的进展经受了成形、扩展、深化进展的几个阶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练习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练习1.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A.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B.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C.商人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D.农产品成为商品流通主体2.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3.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 ) A.具有落后性B.具有再生性 C.具有脆弱性 D.具有稳定性4.《诗经•齐风•甫田》记载:井田由于“民不肯尽力”,到处是“维莠骄骄”“维莠桀桀”的丛生茂草,一幅“公田不治”的景象。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周王室的衰微 B.私田的大量开垦C.兼并战争频繁D.土地转让的停滞5. “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
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是以田者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
”苏轼认为废井田()A.促使土地数量增加 B.有效遏制土地兼并C.有利社会合理分工D.加大社会贫富差距6.下图为陕北出一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农户生活的悠闲富足状态B.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情况C.边疆畜牧业迅速发展情形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状况7.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8.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l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l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经济9.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卖易于寺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练习题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宋史·食货志》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
”这说明当时()A.钱庄盛行 B.借贷流行 C.租佃关系发展 D.社会和谐稳定2.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
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这一现象的出现()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 B.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C.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D.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3.《汉书·惠帝纪》记载,女子到适婚年龄(15岁至30岁)不嫁,征收五倍人头税。
有学者对此解释说:婚姻是男女双方的事,但当时民间聘礼太重,罚女子,是为了迫使女子出嫁,男子能够娶妻。
此举()A.导致男尊女卑现象严重 B.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C.意在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D.提高了女性经济地位4.商周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A.木、石、骨等材质的耒、耜 B.青铜材质的耒、耜C.青铜、铁材质的耒、耜 D.铁、钢材质的犁、锄5.1973年在余姚发现距今6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人工栽培水稻遗物,其堆积数量之多,保存程度之完好,在同时代遗址的考古中是极为罕见的。
这说明()A.新时期时代已产生了小农经济 B.文革时期发现,事实已经严重夸大C.余姚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D.中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水稻的国家6.苏轼《无锡道中赋水车》诗云:“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插稻芽。
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
天工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早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7.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记载:“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
高一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练习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B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2.《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 ( A ) A.牛耕的出现 B.牛耕的推广 C.铁农具的使用 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3.下图中被称之为“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的是( B )A B C D4.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
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C )A.孙叔敖B.管仲C.李冰D.郑国5.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B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6.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C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B.牛耕逐步普及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D.家庭观念加强7.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B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④8.《颜氏家训》说中国古代能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这说明( A )A.一般农家的男耕女织可以满足正常日用B.家庭成员众多各行各业都有,一切生产生活所需都可自己解决C.足不出户闭门,等商贩上门 D.农民的要求极低9.“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D )①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④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0.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试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A.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B. 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C. 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 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2.“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
这表明中国古代()A. 区域农业比较发达B. 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C. 政府提倡精耕细作D.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3.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富豪的事情,涉及数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
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 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保障B. 土地不允许买卖C. 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D. 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4.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B. 非常重视祭祀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5.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
”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A. 隋唐时期B. 夏商时期C. 战国、秦汉D. 宋元时期6.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这一时期的改革()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B. 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C.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D.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7.下图是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
据此可知当时()A. 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B. 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C. 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D. 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8.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提到:“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选择题
1.《宋史·食货志》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
”这说明当时()
A.钱庄盛行 B.借贷流行 C.租佃关系发展 D.社会和谐稳定
2.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
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这一现象的出现()
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 B.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
C.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D.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
3.《汉书·惠帝纪》记载,女子到适婚年龄(15岁至30岁)不嫁,征收五倍人头税。
有学者对此解释说:婚姻是男女双方的事,但当时民间聘礼太重,罚女子,是为了迫使女子出嫁,男子能够娶妻。
此举()
A.导致男尊女卑现象严重 B.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
C.意在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D.提高了女性经济地位
4.商周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木、石、骨等材质的耒、耜 B.青铜材质的耒、耜
C.青铜、铁材质的耒、耜 D.铁、钢材质的犁、锄
5.1973年在余姚发现距今6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人工栽培水稻遗物,其堆积数量之多,保存程度之完好,在同时代遗址的考古中是极为罕见的。
这说明()
A.新时期时代已产生了小农经济 B.文革时期发现,事实已经严重夸大
C.余姚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D.中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6.苏轼《无锡道中赋水车》诗云:“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插稻芽。
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
天工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早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7.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记载:“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
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汉()
A.耦犁得到推广 B.开始使用铁犁牛耕
C.农业精耕细作 D.普遍使用曲辕犁
8.下表为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况表:
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A.人地矛盾逐渐缓和 B.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C.农业产量停滞不前 D.生态资源日趋紧张
9.历史学者谢元鲁指出:唐代的经济制度重平等轻效率,宋代则不然,在经济领域对效率的注重逐渐取代了对平等的注重。
宋代经济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
A.坊市界限的打破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土地产权的转换
10.下图为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据此可知()
A.曲辕犁逐渐传到河西走廊 B.政治动荡导致丝绸之路完全阻隔
C.西北地区以农耕经济为主 D.生产力的进步推动民族交流加强
11.据测算,清康熙二十四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6亿亩,到乾隆去世已增至105亿亩,农作物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
材
料说明了()
A.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B.康熙帝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
C.传统农业仍未实现转型 D.高产作物对抗灾有重要作用
12.1672年,康熙帝诏谕全国,将清初规定的“新垦田皆以三年起科”,改为六年起科,后成为定制。
康熙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增加财政收入 D.确保地方稳定13.西汉建平元年,“太皇太后诏外家王氏田非冢茔,皆以赋(给)贫民”;东汉永平九年,“诏郡国以公田,赐贫民各有差”。
上述措施说明当时()
A.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B.赠予是农民获地的主要途径
C.小农生产遏止了土地兼并 D.国家扶持小农经济的发展
14.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下图中出现在唐朝的生产工具是()
A.石锄 B.骨耜 C.耦犁 D.曲辕犁
15.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写道:“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该诗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A.水排 B.曲辕犁 C.翻车 D.耧车
16.据考古发现,在战国时期各地遗址中犁铧、镬(jue)、锄、铲、镰等铁农具大量出现。
这在当时()
A.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B.进一步巩固了井田制
C.使铁农具得以普及 D.推动金属冶炼业发展
17.“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该诗描述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态。
这一经济形态是()
A.采集经济 B.渔猎经济 C.小农经济 D.商品经济
18.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19.“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白居易的诗句反映了中国古代()
A.商业发展 B.科技繁荣 C.男耕女织 D.政治清明
20.“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这种耕作方式开始被取代是在()
A.商代 B.西周 C.春秋战国 D.西汉
二、材料题
21.宋代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引发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田野山谷之氓,止知蚕而衣,耕而食,生梗畏怯,有自少至老,足不履市门,目不识官府者。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此邦之人,重于粪桑,轻于壅田,况是土色带沙,粪又不至。
……冬田不耕,一枝之桑亦必争护。
……因地狭而人稠,土瘠而收薄,通县计之,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
——(宋)程珌《洺水集》材料三宋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
农业不仅提供了养活工商业人口的商品粮,而且为商业提供了大多数商品,还为手工业商业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
这些都清楚的表明农业实际上就是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就全局而论,宋代农业的最主要任务仍然是生产粮食和衣料,它的最主要功能仍然是解决其生产者及社会成员的吃饭穿衣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能把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估计过高。
——摘编自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材料一中体现的经济模式,并概括其主要特征。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此邦”中农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简析
商业性农业发展对宋代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广泛使用,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已初步形成,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在土地制度方面,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在战国末期已经逐渐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粮食作物最主要的有:粟、黍、稻、麦、粱、菽、麻等。
农作物产量有了提高。
——摘编自李玉梅《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材料二明朝,番薯、玉米、棉花等美洲高产作物由国外陆续传入,尤其是棉花,已在全国普遍栽种。
万历年间,耕地总面积超过七百万顷,为明神宗万历年间开始的人口稳步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南宋时流行的俗谚“苏常熟,天下足”,晚明时期已转变为“湖广熟,天下足”。
晚明以后,湖广的米开始被长途运送至江浙、闽广等地区贩售,使当地农民开始改种经济作物。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及随之出现的长途交通,都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复旦大学《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农业经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
1——10:BDBAD BCDDD 11——20:CDDDC ACACC
21.(1)模式:小农经济。
特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
(任答1点即可)
(2)现象:以经济作物为主;粮食需求依赖市场。
原因:地狭人稠;土地贫瘠;经济作
物收益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3)变化:农业成为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自然经济受到一定冲击;
推动封建经济发展;但未能引发社会经济的根本性变革。
22.(1)表现:铁农具广泛使用,精耕细作技术初步形成;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作物品种较多;粮食产量提高。
(2)变化:外来高产农作物种传入;粮食生产基地发生转移;农产品商品化高度发展;
出现区域性长途贩运。
积极影响:丰富了明代农作物种类,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收;有利于稳定明代社会秩序,巩固明代统治;促进了明后期人口的增长;带动了明代工商业的发展和长途贩运的繁荣。
(3)因素:耕作技术与方式的改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的兴修;政府重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