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基于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的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研究

基于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的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研究

基于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的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研究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排除妇科疾病的情况下,经前或经期出现的疼痛症状,常伴有生活质量下降、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等问题,给女性朋友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原发性痛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依据。

本文将通过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探讨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的研究,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献研究1.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病机关于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病机,早在古代医籍《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记载。

《素问·经脉别论》中指出:“帝曰:女之经藏何如?岐伯曰:有病之经曰经痛,经痛之始生于风寒湿热。

帝曰:经痛非其病乎?岐伯曰:此病之中本也。

”可见,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与外感邪气、情志不畅、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密切相关。

现代文献研究也证实,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雌激素、前列腺素、儿茶酚胺等生理活性物质分泌失衡有关,而中医则认为这些生理活性物质的失衡是由于经络气血不畅所致。

2.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证候根据《中医临床诊断疾病标准》中对原发性痛经的分类,可将其分为肝郁型、气滞型、血瘀型、瘀热型、虚寒型等多种中医证候。

肝郁型主要表现为情志不畅、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气滞型主要表现为腹部胀痛、情绪不宁、舌质淡红等;血瘀型主要表现为月经色暗、不畅或伴有血块、腹部胀痛等;瘀热型主要表现为腹痛、月经不畅且颜色深红等;虚寒型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少、颜色淡、腹痛缓解等。

这些中医证候分型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依据。

3.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在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和调理饮食。

针灸疗法主要是通过穴位刺激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常用的穴位包括关元、足三里、太冲等;中药治疗常采用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调和气血的方法,如当归、川芎、姜黄等药物常用于治疗原发性痛经;调理饮食则是通过对月经周期进行合理调理,避免食用寒凉生冷之物。

这些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且具有一定的疗效。

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Aln i es i ni Jh t c e eo me t t ee a ea lt e e e r h sO D’ t l g e ey a ss c sa n r a o gw t t ce t h【 - e h d v lp n , r r w r s a c e n P Sei o t s e r u h a b o l hh c g h on o y h m c r b a tb l m , trn a c lrz t n, t . i t st e ma n rs a t r ce t t e e r h n n Do t r r i d n e e r lme a oi s u e i e v s u a ia i ec D e i ik f co ss in i s ac ig o . co a e f i g o i h sr s n
【 摘

梅 综述 张婷婷 审校
要 】 痛 经 是 妇 科 最 常见 的疾 病 之 一 , 为原 发 性和 继 发 性 两 大 类 , 者 生 殖 器 官 无 器 质 性 病 变 , 者 由 分 前 后
盆 腔器 质性 病变 所 引起 。 罹 患 原 发 性 痛 经 ( D) 占多 数 , 年 国外 对 其研 究 不 断深 入 , 着 高 科技 的发 展 进 一 步 而 P 者 近 随 认 识 到 原 发 性 痛 经 的 发病 机 制 如 脑 代 谢 异 常 、 宫 肌 层 血 流 等 , 饮 食 方 面 目前 是 原 发 性 痛 经 诱 发 因 素 的 热 门研 子 而 究 方 向 。 医 学 家 不 断地 研 究 更 确 切 的治 疗 方 案 包 括 神 经 切 除 手 术 , 时替 代 医学 亦 提 供 患 者 更 多 适 合 自 己治 疗 方 同 案 的 选 择 。 综 述 原 发 性 痛 经 发病 机 制 、 险 因素 以 及 治疗 的新 进展 。 危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一、概述原发性痛经,作为育龄女性中常见的健康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妇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它特指在月经期间,女性出现的腹部疼痛、坠胀、腰酸背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没有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而更多地与功能性因素有关。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在青春期女性中尤为显著,达到了3050,尽管在育龄期女性中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其对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明确。

研究显示,子宫收缩异常、前列腺素水平升高以及神经系统异常等因素均可能参与其中。

子宫收缩幅度增大和频率增加可能导致子宫缺血和疼痛,而前列腺素作为炎症介质,其水平升高同样可以引发子宫收缩和疼痛。

原发性痛经患者还可能存在痛觉过敏和痛觉阈值降低等神经系统异常。

在治疗方面,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等为主,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调节体内激素水平等途径缓解疼痛症状。

非药物治疗则包括热敷、按摩、心理治疗等,旨在通过改善生活习惯、缓解心理压力等方式减轻疼痛。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也具有一定的疗效,其通过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原理,调节女性体内环境,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目前对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仍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对于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也需要更加全面和客观。

未来原发性痛经的研究将继续关注其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以及新型治疗方法的研发,以期为广大女性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原发性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期间出现的一种常见妇科症状,其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坠胀,有时伴有腰酸背痛,通常不伴随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

这种疼痛多为痉挛性,有时疼痛程度较为严重,可影响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遗传、内分泌、生活习惯等,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痛经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症状之一,它困扰着很多很多女性,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上来讲,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畅或者着凉受寒引起,由于不同病因所致,痛经出现的具体症状也不尽相同,因此痛经分为很多种类,有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虚型,不同的类型由不同的治疗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谈谈原发性痛经中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1.什么是原发性痛经呢原发性痛经是指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坠胀、痉挛性疼痛,伴有腰痛或其他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

原发性痛经多发于年轻女性,受各种因素所影响,例如精神因素、心理压力或者经期进食生冷食物、饮食不规律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有痛经家族史等,原发性痛经是不伴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月经期腹痛,如果不能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出现一些严重并发症如面色发白、四肢冰冷甚至会出现晕厥等。

在中医妇科学中,痛经主要有两大病因,一是不荣则痛,如肾气亏损型、气血虚弱型;二是不通则痛,如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阻型;病机是充任气血运行不畅,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出现的痛经。

中医很早就对原发性痛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在《华佗神方》中写道:“妇人行经时,腹痛如绞,谓之痛经。

”这是最早对痛经下的定义。

在南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有气郁者,有血结者。

”痛经的发生有虚有实,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记载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 实者则实由于气滞血瘀、寒凝气滞、湿热瘀阻导致的不通而产生的疼痛,虚者则由于肾气亏损、气血虚弱导致的不荣,子宫失于濡养产生的疼痛。

1.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临床表现呢在中医中,原发性痛经分为很多种类型,在之前的内容中也有提到过,本文主要是谈论寒凝血瘀型的痛经。

那么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特别的临床表现呢?首先,寒凝血瘀型痛经是实证,它是在经期中产生疼痛,拒按,疼痛性质为冷痛,月经量少、色黯,有血块,全身表现为寒症、血瘀证的表现,舌脉表现为舌黯苔白、脉沉紧,应该以散寒、化瘀、止痛的护治原则来进行治疗和护理。

中医对痛经的病理分析与治疗

中医对痛经的病理分析与治疗

痛经 - 中医妇科痛经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晕厥,给工作生活带来影响。

痛经好发于15-25岁及初潮后的6个月至两年内,是妇科最常见症状之一。

痛经分为两类:1.原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今天讲的就是这个);2.继发性痛经: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

中医也称作“痛经”,或称为“经行腹痛”。

病因病机中医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声与素体因素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

非行经期间,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不能引起崇仁、胞宫瘀滞或不足,故不发生疼痛,而在经期或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胞宫气血由气盛血旺至经后暂虚,气血变化急骤,致病因素乘时而作,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1.气滞血瘀: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不能随气流通,以致经血滞于胞宫而作痛。

2.寒凝血瘀:久居潮湿之地,或经期冒雨涉水,或过食生冷,寒湿之邪客于胞宫,血得寒则凝,以致经行不畅而作痛。

3.湿热瘀互结:素多抑郁或恚怒伤肝,肝气郁结;更合经行、产后,摄生不慎,或洗涤不洁,不禁房事,湿热之邪内犯胞中,稽留于冲任,肝气与湿热搏结于胞脉,发为痛经。

4.气血虚弱:素体虚弱,或脾胃素弱,生化乏源;或大病、久病伤耗气血,以致精血不足,胞脉失养而作痛;或体虚阳气不振,血失温运,胞宫阳虚寒凝,经水滞行而作痛。

5.肝肾不足:先天禀赋不足,肝肾本虚,或多产房劳,损及肝肾。

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胞脉失养,经将净血海更虚,故而作痛。

现代医学认为生殖器局部病变、内分泌及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

子宫过度前倾或后倾、子宫颈管狭窄、子宫内膜增厚及异位、盆腔炎等都可出现痛经。

西医辨证施治气血瘀滞痛经·气滞血瘀证(dysmenorrhea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为常见症的痛经证候。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2)口服避孕药:口服避孕药可以调节体内激素水平,降低前列腺素水平, 减少子宫收缩,从而缓解痛经症状。
1、药物治疗
(3)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主要采用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方法, 如当归、川芎、元胡等中草药具有一定的止痛效果。
2、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原发性痛经患者,手术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常见的手术方法 包括子宫内膜切除术、子宫神经切除术等。手术治疗的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因个体 差异而异,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 疗进展
目录
01 一、原发性痛经的研 究现状
02
二、原发性痛经的治 疗进展
03 三、未来展望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原发性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期间出现的腹部疼痛、坠胀、腰酸背痛等症状, 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本次演示将对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进行 综述,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四、结论
四、结论
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对其研究现状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目 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调查和发病机制等方面,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 一步探讨。在治疗方法上,药物治疗仍是主要手段,手术治疗和物理治疗等方法 因个体差异而异。未来的研究应更深入地探讨发病机制,评估现有治疗方法的疗 效和安全性,并女性在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中的作用,以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表现为 在月经来潮前后或经期出现明显的下腹疼痛、坠胀、腰酸等症状。中医治疗原发 性痛经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本次演示将就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全息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

全息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

全息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摘要目的:对原发性痛经分别采用西药治疗和西药配合全息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效果。

方法:対照组轻中度给予阿司匹林0.3口服,3次/日;谷维素片剂30mg口服,3次/日;重度给予芬必得300mg,2次/日;有恐惧或焦虑等症状者给予安定镇静。

服药时间:经前3天开始服药,持续至经期第3日。

治疗组服药同对照组,并采用第二掌骨全息穴位治疗法。

结果: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原发性痛经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是子宫收缩力增强,子宫血流量减少,以及激素的影响、神经递质的作用。

全息疗法认为机体某一器官或部位有病,就相应地要在特定的穴位上有所表现。

在特定的穴位上加以刺激,如针刺、按摩,都会相关地在相应的部位产生疗效。

关键词全息疗法原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常发生于年轻未婚妇女或已婚未生育的妇女。

我院自2004年以来采取全息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治疗组62例,其中未婚56例,已婚未生育者6例;年龄16~25岁,平均20.3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6年;中度患者40例,重度22例。

対照组47例,其中未婚41例,已婚未生育者5例;年龄16~25岁,平均20.3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2.1年;中度患者36例,重度11例。

均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关于痛经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①一般措施:首先劝导患者消除恐惧心理,抛弃思想压力,积极祛除病因,注意起居调摄,经期注意避免剧烈活动,注意保暖,经前和经期忌食生冷寒凉之品。

②対照组:轻中度给予阿司匹林0.3g口服,3次/日。

谷维素片剂30mg口服,3次/日。

重度给予芬必得300mg,2次/日。

有恐惧或焦虑等症状者给予安定镇静。

服药时间:经前3天开始服药,持续至经期第3日。

③治疗组:服药同对照组,并采用第2掌骨全息穴位治疗法。

取穴:第2掌骨节肢的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头穴。

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及临床研究

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及临床研究

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及临床研究一、概述原发性痛经,也称为功能性痛经,是年轻女性中极为常见的妇科症状。

它主要指的是在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出现的下腹部痉挛性疼痛,通常不伴随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

这种疼痛往往影响女性的日常生活,甚至可能导致工作和学习效率的下降。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复杂,通常认为与内膜管型脱落、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屈曲、颈管狭窄等多种因素相关。

不良体姿、体质因素、变态反应状态以及精神因素等也被认为是可能的诱因。

原发性痛经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病史和详细的体格检查,尤其是妇科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盆腔器质性病变。

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目前主要采取的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疏导、热敷、按摩等,旨在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情绪。

药物治疗则包括口服避孕药、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减轻疼痛,但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

随着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的中医治疗方法被应用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中,如血府逐瘀口服液、艾灸配合耳穴等,这些方法在改善痛经症状、调节凝血状态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原发性痛经作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症状,对女性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和探讨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特点原发性痛经,也被称为功能性痛经,是一种在女性月经期出现的疼痛现象,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痉挛性疼痛,有时痛感剧烈,甚至需要卧床休息。

这种疼痛通常发生在月经即将来潮前或来潮后的数小时内,并持续在月经期的前48至72小时,是年轻女性中极为常见的健康问题。

从定义上来看,原发性痛经不伴随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即经过详细的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存在明显的异常。

这一特点使得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往往与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肿瘤等密切相关。

原发性痛经的医治

原发性痛经的医治

原发性痛经的医治原发性痛经,想必是许多姑娘们都会遇到的麻烦,痛经一来,恐怕是吃不下睡不香。

一片布洛芬什么的这类止痛药下去又效果糟糕,忍不住想抓起药板子往垃圾桶里砸——为啥妇产科学的教科书,妇科医生,各大指南上明明都说了,非甾类止痛药的有效性相当不错,有效率可达80%,而且安全性也很好,应该是痛经治疗的第一选择,可是既然如此,为什么许多女生都觉得使用效果这么差?这就要从原发性痛经的原因说起了。

原发性痛经的原因,现在认为和月经期间子宫内膜的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PG)含量升高有关,前列腺素是个大家族,导致痛经的是其中的PGF2α,PGF2α是花生四烯酸脂肪酸的衍生物,在月经周期中,分泌期子宫内膜前列腺素浓度较高,月经期的时候由于子宫内膜脱落,子宫内膜细胞破裂,从而是其中的两种前列腺素被释放到血液中,而PGF2α会导致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以及血管的痉挛,从而导致子宫缺血,缺氧,因此引起痛经,此外,过多的前列腺素进入血液循环,还会引起心血管和消化道等症状。

而各种医学书籍里推荐的非甾类止痛药,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布洛芬,酮洛芬,双氯芬酸,甲芬那酸,萘普生,以及阿司匹林,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到前列腺素的这步反应,前面说了,会导致痛经的前列腺素PGF2α是花生四烯酸的衍生物,而花生四烯酸要转化为前列腺素,需要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 COX)的参与,非甾类止痛药的功能就是抑制COX-2,从而使得前列腺素分泌量下降,因此避免痛经的出现。

而COX家族有三种同工酶,分别为COX-1,COX-2和COX-3,其中COX-3是COX-1的突变体,所以也被称为COX-1B,由于这几种酶的结构接近,因此传统的非甾类止痛药会把两种酶一起抑制了,于是没干什么坏事的COX-1就跟着一起躺枪了,COX-1并不是导致痛经的坏家伙,而是在许多哺乳动物细胞中广泛存在,起着参与细胞信号传导,维持组织稳态,以及保护消化道粘膜,减少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含量等作用,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传统的非甾类止痛药副作用包括消化道溃疡的原因(新型的非甾类止痛药,如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对COX-1的抑制作用远远弱于对COX-2的抑制作用,因此对肠胃的刺激性相对于老式的非甾类止痛药)。

原发性痛经的针灸作用机制概况

原发性痛经的针灸作用机制概况

原发性痛经的针灸作用机制概况目录一、内容简述 (3)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二、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基础 (6)1. 中医理论体系 (7)经络学说 (8)气血运行与调和 (8)2. 西医理论体系 (9)子宫内膜异位症 (10)生殖内分泌失调 (10)三、针灸治疗方法与技术 (11)1. 针灸种类 (12)2. 针刺手法 (13)常用补泻手法 (14)针刺角度与深度 (15)四、针灸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5)1. 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16)促进神经生长因子释放 (18)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 (19)2. 改善血液循环 (20)扩张血管 (21)增加血流量 (21)3. 调节免疫功能 (22)增强免疫细胞活性 (23)调节炎症反应 (23)4. 调节代谢与营养吸收 (24)促进营养物质吸收 (26)调节能量代谢 (26)五、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应用 (28)1. 疗效评价 (29)2. 治疗方案优化 (30)3. 个体化治疗方案 (31)4. 随访研究与复发预防 (32)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3)1. 研究局限性与不足 (35)2. 未来研究方向 (36)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37)多学科交叉合作 (38)3. 临床应用推广与规范 (39)七、结论 (40)1. 针灸在原发性痛经治疗中的作用与地位 (41)2.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与展望 (42)一、内容简述神经调节:针灸可以刺激穴位,通过神经系统传递信号,调节脑内疼痛调节物质的释放,如内啡肽等,从而起到镇痛作用。

荷尔蒙调节:针灸可以调节体内荷尔蒙水平,如血清素、前列腺素等,这些荷尔蒙与痛经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调节这些荷尔蒙的水平,可以有效缓解痛经症状。

血液循环改善:针灸能够促进盆腔部位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从而缓解子宫肌肉的紧张和疼痛。

心理学效应:针灸还具有缓解压力、舒缓情绪的作用,有助于缓解因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引发的痛经。

女性痛经病因、分类、痛经证型、主要表现及按揉穴位、推拿、艾灸和经前护理等中医治疗急性原发性痛经操作

女性痛经病因、分类、痛经证型、主要表现及按揉穴位、推拿、艾灸和经前护理等中医治疗急性原发性痛经操作

女性痛经病因、分类、痛经证型、主要表现及按揉穴位、推拿、艾灸和经前护理等中医徒手治疗急性原发性痛经操作痛经是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

根据有无盆腔器质性疾病将其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前者病因不明确,不伴盆腔器质性疾病。

后者病因明确,因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经期腹痛,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

原发性痛经占痛经90%以上,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含量增高有关,PGF2ɑ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子宫缺血缺氧,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

增多的前列腺素进入血液循环,还会引起心血管和消化道症状。

对于原发性痛经西医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和避孕药为主。

痛经发生是由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胞宫、冲任失于濡养,从而导致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

中医将痛经主要分为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肝肾亏损、阳虚内寒、气血虚弱、湿热瘀阻6种证型,其中以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证最多。

寒凝血瘀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血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畏寒或手足欠温,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白,脉弦或沉紧。

以上各症,但见两症便是,不必悉具。

痛经中医简易紧急解痛方法(一)按揉穴位耳穴:盆腔、神门、内生殖器、腹、肾刺激耳穴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神经、平衡内分泌等作用。

刺激耳穴可提高脑内抗痛结构的功能,释放内啡肽、脑啡肽,因此止痛效果好。

急性痛经可以用手指或棉签的硬头等工具按压以下五个耳穴(盆腔、神门、内生殖器、腹、肾),取按压最酸胀处,直上直下按压,一个穴位按压30下再换下一个穴位按压。

穴位:血海、地机、三阴交、十七椎找穴位的时候,可以用手压一下,如果有明显的酸麻重胀感,就是找对位置。

可选择手指按压,或将穴位表层的皮肤提起,穴无定处,按压时存在酸麻重胀感为宜,力度由轻至重,可按可揉可提起皮肤都能达到刺激的作用,可主按压一个穴位,也可多个穴位搭配按摩,不可一直按住不动,要按一下起一下,使血液流通。

原发性痛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原发性痛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原发性痛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原发性痛经是青年女性常见的生理现象,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

本文从原发性痛经的定义和症状入手,探讨其病因分析以及护理对策。

针对原发性痛经的特点,提出了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调整等护理措施。

通过对原发性痛经的防治重要性与护理对策的应用进行总结,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了解原发性痛经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有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病因、护理对策、饮食调理、生活习惯、防治重要性、研究方向1. 引言1.1 疾病背景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月经期腹痛、腰痛、乳房胀痛等症状。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有超过50%的女性有不同程度的痛经问题。

痛经不仅会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工作和学习效率的下降,甚至影响生育健康。

目前,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常见的病因包括子宫收缩过度、痛觉传导障碍、内分泌失调等。

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传统的药物治疗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依赖性,因此护理对策尤为重要。

通过饮食调理、生活习惯调整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并提高生活质量。

深入了解原发性痛经的疾病背景及其影响,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一常见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问题意义原发性痛经是女性常见的生理现象,也是让许多女性受苦的问题。

痛经会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情绪波动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了解原发性痛经的问题意义对于女性朋友们的健康非常重要。

疼痛不仅会让女性在生理期间感到不适,还可能引发其他身体不适,如头痛、恶心、腰部酸痛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工作和生活,还会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加重身心负担。

最重要的是,通过深入了解原发性痛经的问题意义,我们能够更好地开展相关研究和护理工作,帮助女性朋友们有效预防和治疗原发性痛经,提升她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深入探讨原发性痛经的问题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基于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的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研究

基于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的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研究

基于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的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研究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没有明显妇科疾病的情况下,经期出现严重腹痛、腰腹部不适及伴随其他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临床症状。

虽然原发性痛经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却给患者带来了不小的痛苦与困扰。

对于原发性痛经的管理,中医药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其中的证候研究尤为重要。

一、文献研究1.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及病因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排除妇科疾病的情况下,由子宫内膜功能性异常引起的一种周期性腹痛。

其病因主要是子宫内膜的异常增生、分泌及脱落所造成的子宫内膜的异位、子宫肌壁的异常收缩等。

这些异常会导致子宫血管收缩、缺血、缺氧,产生疼痛。

1.2 中医药在原发性痛经中的治疗中医药在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上以调整经血为重点,辅以疏肝理气、温经散寒等办法。

常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丹、芪、苓、术茯中药方。

针灸、艾灸、拔罐等中医治疗手段也被广泛应用。

1.3 文献研究结果根据文献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确切,不仅可以缓解经痛,还能改善月经不调等症状。

而且,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也得到了广泛研究,主要表现为活血化瘀、调经止痛、调整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多方面。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医药在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标准化程度不高,缺乏统一的诊疗意见和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部分医生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认识还停留在经验层面,对于证候辨识的严谨程度不够,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

二、专家共识2.1 中医专家意见在针对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药治疗中,专家们普遍认为首先要重视辨证施治。

需要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诊等症状进行综合分析,确立病位病性,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还要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西医专家认为,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应以缓解疼痛为首要目标。

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中医药治疗,以增强疗效。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犘狉狅犵狉犲狊狊犻狀狋犺犲狆犪狋犺狅犵犲狀犲狊犻狊狅犳狆狉犻犿犪狉狔犱狔狊犿犲狀狅狉狉犺犲犪犪狀犱狋狉犲犪狋犿犲狀狋狅犳狋狉犪犱犻狋犻狅狀犪犾犆犺犻狀犲狊犲犿犲犱犻犮犻狀犲
WangLiyuan BeiXinJing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ChangningDistrict,Shanghai201103
痛经的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治疗以清代高世縂 所提出的“通施之用”为依据。他指出痛经“有不同的方法, 调节气和血,调节血与气的和谐,通也……虚者需以通助之, 寒者温之 使 之 通。 总 之,无 非 通 之 法。”在 把 握 治 疗 时 机 方 面,医学学者往往依靠月经周期不同时期的气、阴、阳变化, 结合病因特点 和 及 时 治 疗,取 得 较 好 的 治 疗 效 果。临 床 上, 根据痛经的虚拟和实际分类,是在治疗前经验开始的,而虚 证患者需多注意日常康复。刘爱武[4]认为痛经综合征的临 床表现多与假 热、冷 热、虚 标 混 在 一 起。治 疗 必 须 根 据 病 因 和标本,出现疼痛时应进行症状治疗。翁雪松等[5]也主张治 疗原发性痛经,“以求 主 要 病 因,以 止 痛 为 补 充 ”。 无 论 实 际 情况如何,用药时间必须至少在疾病开始前3~7d,尤其是
痛经是月经前后下腹周期性疼痛或腰腹麻痹疼痛,甚至 严重昏厥的一段时间。根据是否存在有机病变,现代医学将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是指月经 前后的下腹部疼痛和鼓胀,生殖器官无有机疾病的类型[1]。 目前,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一般是以非甾体抗炎药、避孕药 等药物为主,少量手术治疗,效果虽较理想,但副作用较大, 标准不为治愈;而我国的中医疗法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辨 证治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近年 来,随着中医研究的深入,原发性痛经的发生机制取得了一 定的进展。本文就近几年原发性痛经病理机制以及中医治 疗的研究作一综述。 1 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的中医认识

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及治疗

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及治疗

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及治疗摘要】痛经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主要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而原发性痛经女性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该类发病者占多数。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原发性痛经的发病率升高,有效防治原发性痛经病症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笔者查阅近年来对原发性痛经研究的相关文献,概述了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以便为临床治疗与以后的病症研究提供指导。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4-0006-03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Tang Xiaping, Chen Huifen. Sanl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Shanghai, Shanghai 200124, China 【Abstract】Dysmenorrhea is a common disease of gynaecology, divided intotwo categories: the primary and the secondary. Primary dysmenorrhea is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organ has no obvious organic disease, majority of patients belong this categories. In recent years, as people life rhythm speeding up and the change of living environment, the incidence of primary is higher dysmenorrhea. How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has become a hot spot of research. In this paper, based on relevant research literature on primary dysmenorrhea in recent years, summarized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for clinical treatment and provide guidance in the later research.【Key words】Primary dysmenorrhea; The pathogenesis of; Treatment; Review原发性痛经(PD)是指月经前后及行经期间出现的下腹、腰部等痉挛性疼痛及下腹坠胀不适,而女性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

原发性痛经的现代医学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原发性痛经的现代医学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发性痛经小鼠分不同时间给药观察子宫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α)和 催 产 素 受 体(OTR)的 表 达,该 实 验 从 动 物 试 验 初 步 体 现 了 临床上采用经前给药治疗效果与整个生理周期用药相同,同时也 证实了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雌孕激素有密切关系。曹秋实等 [16]
采用雌二醇联合缩宫素诱发原发性痛经小鼠模型,给予当归 - 川 芎药对水煎液通过指标检测子宫组织 E2、OT、AVP、OTRmRNA 等指标发现其治疗痛经可能是通过降低子宫组织 E2、OT、AVP、 OTRmRNA 及其蛋白的表达。 1.5 NO、ET、Ca2+、β–EP
前 列 腺 素 在 女 性 子 宫、卵 巢 中 均 有 分 布,人 的 子 宫 内 膜 前 列 腺素分泌随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增生期晚期和分泌期晚期 出现两次峰值,在月经期达高峰 [8]。非孕子宫内膜合成与分泌的 PGs 主 要 为 PGF2α 和 PGE2,PGE2 松 弛 子 宫 平 滑 肌,而 PGF2α 使子宫平滑肌收缩。研究表示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内膜及经血 中 PGF2α 的水平高于健康女性,在月经来潮后 2 天存在显著差异 [9];黄益于 [10] 通过对痛经患者及健康女性经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及 PGF2α 检测,结果表明原发性痛经发生与 PGF2α 分泌量及外周血 细胞因子有关,提示 PGF2α 分泌与细胞免疫因子有一定的关系。 原发性痛经时分泌的 PGF2α 增多,过量的 PGF2α 与螺旋小动脉 壁上的 PGF2α 受体结合导致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子宫肌张力 增高导致子宫血流量减少,子宫异常收缩、缺血及缺氧、酸性代谢 产物堆积于肌层而导致痛经 [11]。 1.3 缩宫素(OT)
0 引言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原发性是生殖器官 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初潮后 1-2 年在行经前或经期痛经出现下 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者甚至呕吐、晕厥 等;发病率占痛经的 90% 以上;继发性痛经是由盆腔器质性疾病 (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导致的痛经,常伴有腹胀、下腹坠、 牵引痛等 [1]。据调查全球接近 80% 的女性均患有不同程度的痛经, 青春期女生原发性痛经的发病率持续增长达 69%-84%,对生活和 工作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2]。

原发性痛经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原发性痛经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原发性痛经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痛经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

进入痛经专题必须确认该妇女生殖器官为正常。

【病因病机】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其主要病机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主要是与经期或经期前后受致病因素,如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干扰,导致冲任气血不畅、胞宫气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引起痛经,其发病有虚实不同:实者或因寒滞、血滞、气质、热滞;虚者有血虚、气虚。

【诊断要点】一、西医诊断要点1、有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证史,或有经量正常、不孕、放置宫内节育器、盆腔炎等病史。

2、腹痛多发生在经潮前1~2天,经行第一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但一般不伴腹肌紧张或反跳痛。

亦有少数于经血将净或净经后1~2开始觉腹痛或腰腹痛者。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属功能型痛经:如盆腔有粘连、包块、结节或增厚者,可能是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

部分患者可见宫体极度屈曲或宫颈口狭窄。

二、中医辨证要点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导致的。

辨证要点在于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然后结合全身症候,舌象脉象正确判断其寒热、虚实。

【辨证施治】一、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以“行气调血”为主,调理冲任则气机通畅,气血调和,腹痛可止。

二、分证论治1、气滞血瘀证主症:经前或行经时腹痛及腰,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紫黯有块,块下痛咸,周期及经量正常,舌苔薄,质黯瘀斑,脉弦。

治法:治以理气活血、行瘀止痛,方药方用柴胡疏肝散、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物:柴胡、香附、郁金、川楝子、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生地黄、白芍、杜仲、丝瓜络、熟地黄等。

隔姜灸对原发性痛经_寒湿凝滞型__省略_络特性的调整作用与临床疗效的观察_张欣

隔姜灸对原发性痛经_寒湿凝滞型__省略_络特性的调整作用与临床疗效的观察_张欣

隔姜灸对原发性痛经_寒湿凝滞型__省略_络特性的调整作用与临床疗效的观察_张欣隔姜灸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络特性的调整作用与临床疗效的观察痛经作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给很多女性带来了困扰和痛苦。

传统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主要是由于寒湿凝滞导致的血络堵塞所致。

隔姜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调整络特性和缓解痛经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隔姜灸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络特性的调整作用以及临床疗效的观察。

一、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与络特性的关系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排除了其他妇科疾病的情况下,女性在月经期出现的周期性腹痛症状。

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的主要原因是气血不足、气滞血瘀、血瘀经络不畅等,其中寒湿凝滞是其一种常见类型。

寒湿凝滞型的特点是阴冷、湿气重、刺痛感重,并通过经络传导造成腹痛。

隔姜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痛经治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隔姜灸的主要原理是通过艾灸和隔姜两个步骤,刺激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的效果。

其中,隔姜的作用是通过局部热刺激,促进经络的血液循环,改善寒湿凝滞的状况,从而缓解痛经症状。

二、隔姜灸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络特性的调整作用的实验研究为了验证隔姜灸对寒湿凝滞型络特性的调整作用,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

首先,我们选取了一批具有明显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女性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然后,我们对这些患者进行了随机分组,其中一组接受了隔姜灸治疗,另一组接受了常规治疗。

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变化以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我们评估了隔姜灸对络特性的调整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隔姜灸治疗组的患者在疼痛程度、痛经周期和全身症状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

同时,该组患者的血液循环明显改善,体温得到提高,相关生化指标也有所改善。

这些结果表明,隔姜灸能够通过调整络特性,改善寒湿凝滞的状态,从而缓解痛经症状。

三、隔姜灸在临床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隔姜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痛经治疗。

通过观察一批接受隔姜灸治疗的原发性痛经患者,我们可以了解其临床疗效。

原发性痛经病理

原发性痛经病理

原发性痛经病理原发性痛经【Dysmenorrhea Dysmenorrhoea N94.6】【别名】功能性痛经【概述】乐杰:《妇产科学第六版》痛经为妇科最常见的症状之⼀,是指⾏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程度严重影响⽣活和⼯作质量者。

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是指⽣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后者是指盆腔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痛经。

张向宁:《医师速查丛书妇产科速查》凡在⾏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程度较重影响⽣活和⼯作质量者称为痛经。

徐增祥:《现代妇产科治疗学》原发性痛经是青春期妇⼥中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

发⽣率介于30%~50%。

约有10%左右的病⼈,疼痛难于忍受,每⽉有1~3d或更长时间不能正常⼯作、⽣活,必须接受治疗。

原发性痛经常在分娩后⾃⾏消失,或在婚后随年龄增长逐渐消失。

【病因】乐杰:《妇产科学第六版》原发性痛经的发⽣与⽉经时⼦宫内膜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含量增⾼有关。

研究表明痛经患者⼦宫内膜和⽉经⾎中PGF2α和PGE2含量较正常妇⼥明显升⾼,尤其是PGF2α含量增⾼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因素。

PGF2α和PGE2是花⽣四烯酸脂肪酸的衍⽣物,在⽉经周期中,分泌期⼦宫内膜PG浓度较增⽣期内膜为⾼。

⽉经期由于溶酶体不稳定,释放各种溶解酶⽽破坏细胞膜,使⼦宫内膜细胞溶解,释放PGF2α和PGE2。

PGF2α及PGE2含量增⾼,尤其PGF2α含量更⾼可引起⼦宫平滑肌过强收缩,甚⾄痉挛性收缩⽽出现痛经。

另外,痛经也与⼦宫平滑肌不协调收缩,造成⼦宫供⾎不⾜,导致厌氧代谢物积贮,刺激疼痛神经元有关。

原发性痛经的发⽣还受精神、神经因素影响,疼痛的主观感受也与个体痛阈有关。

⽆排卵性⼦宫内膜因⽆孕酮刺激,所含PG浓度甚低,⼀般不发⽣痛经。

徐增祥:《现代妇产科治疗学》原发性痛经⼀般均认为应归咎于以下⼏种原因:内膜管型脱落(膜性痛经)、⼦宫发育不全、⼦宫屈曲、颈管狭窄、⼦宫收缩异常、不良体姿及体质因素、变态反应状态及精神因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经指女性月经期前后或在经期时,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痉挛性疼痛、痛引腰骶、痛剧昏厥,影响日常生活者。

其中经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发生器质性异常者,称为原发性痛经。

亦谓之功能性痛经。

痛经大多出现于月经来潮或在阴道出血前数小时,常出现小腹部痉挛性绞痛,历时数小时,在剧烈腹痛发作后,转为中等度阵发性疼痛,约持续12~24小时。

血外流畅通后逐渐消失,亦偶有需卧床2~3天者。

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重者可放射至腰骶部或股内前侧。

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头痛、疲乏感,严重时可面色苍白,手足厥冷,一时晕厥,片刻可缓。

原发性痛经是青春期少女最常见的妇科疾患之一,多在初潮后6~12个月发病,发病率达30%一50%,其中大约15%左右的患者由于月经的疼痛,难以正常学习和生活且极大地影响了其情绪,因而诊治原发性痛经对改善青春期女性个体健康,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该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等已有较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进展,现予以简要综述。

一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理
(一)、现代医学发病机制近年来根据细胞和分子水平调节肌肉收缩机能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原发性痛经的关键是子宫肌反应性过高、激发子宫肌层缺血导致的疼痛。

常常由子宫位置异常(如过度屈曲)、精神神经因素、内分泌因素(前列腺素,催产素,加压素等)、遗传因素、钙离子、镁离子等因素引起。

女性特别是在青春期由于卵巢功能尚不健全,生理变化很大,思想情绪常不稳定等内在或外来的应激使痛阈降低,思想焦虑,易受惊吓、思虑过多、难以自制以及生化代谢物质均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盆腔疼痛纤维。

此外疼痛也与运动及饮食习惯等有密切联系。

(二)、中医学病因病机关于原发性痛经的最早记载归纳总结出虚、实、虚实夹杂等不同的病因病机和痛经的辨证要点。

其中病因病机大致可分为气滞血瘀、风寒湿乘、气血虚弱、肝肾亏损4种,主要体现于有所“不通”。

不论是哪种病因,均可产生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失调,“不通则痛”。

女性初行经摄生不慎,保健意识淡漠,生活调适能力不足,尤其是经期保健大多不够重视,再加。

肾气相对不足,一旦经期感寒淋雨,贪凉饮冷或居处寒冷之地,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以致寒凝经血,血行失畅,产生痛经。

通过临床观察,此病因在青春期痛经病人中占90%以上,通过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治疗多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青年女子又由于学习紧张、考试精神负担,常招致心情压抑,加上月经初潮,心理不适,加重情绪之烦恼,或抑郁或易怒,均致气机郁滞,血行不畅,冲任气血运行受阻,经血难以正常下泻而生痛。

二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
(一)、现代医学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是最常用的一线药物。

根据不同报道,大约有64%~100%的患者服用此类药物后主观症状减轻。

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还氧化酶而减少PG(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从而缓解PG引起的子宫痉挛性收缩,与其他解痉止痛药联合运用可增强止痛效果。

如芬必得、阿司匹林、氟甲灭酸、消炎痛等,有效率30%~80%,但可发生副作用,以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为主,青春期少女不可依赖此类药物。

(二)、中医治疗:中医学对青春期痛经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认为其发病多由瘀阻而致,治疗以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

世纪本草暖宫贴运用活血化瘀的药如肉桂、附子、小茴香等具有温经通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经清洗、粉碎、提取、浓缩等工艺制成。

对女性宫寒痛经、带下清稀、腰腹冷痛、月经量少、肾阳虚衰、畏寒肢冷、手足冰凉等疗效显著。

中医学依据疼痛的时间、性质,并结合行经时月经的特点、患者的体质辨证施治。

主要是从三方面人手:补肾气,驱寒邪,化淤滞。

临证中以上三点联合应用,三位一体进行治疗,体现着标本兼治原则,不但使青春期痛经的治疗更加完善,还能消除其它伴随的月经失调等。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中医药在治疗痛经疼痛的同时,还可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前列腺素,改善子宫微循环。

这揭示了其在痛经的症状改善及远期疗效方面明显的
优势。

(三)、预防与调护:原发性痛经在青年女学生中尤其占有较高的发生率,应引起学校和社会的足够重视,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保健措施,努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女性平时应多注重调理饮食起居、调畅情志、注意经前及经期卫生护理,从根本上阻断不良因素对身体的侵害。

问卷调查显示:适量的体育运动能有效地改善血管功能与血液状况,增强心血管功能,同时适量的体育运动还可以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减轻经期的不适感。

此外应充分注意经期卫生、保证充足睡眠、不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着凉、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情绪、避免心理等各种因素对月经的影响。

平时应多吃些新鲜的含维生素c丰富绿叶蔬菜和水果,因维生素C有促进子宫内膜恢复和生长作用,有利于改善痛经的症状。

另外补充钙剂、维生素B6和维生素E,多饮水等均可改善痛经的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