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分析法实验版
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水中的砷
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水中的砷砷是一种类金属元素,作为毒性元素是环境监测中必测的项目,也是国家“十二五”重金属规划中重点防控的五种主要重金属元素之一,在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排放污水监测中都被列为重点监测指标。
传统的砷检测方法操作过程相对繁琐,准确性较差、灵敏度较低,再加上排污河水体中污染物相对较多,成分复杂,因此干扰更大。
而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砷具有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干扰少、线性范围宽、运转成本低以及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近年来在环境、食品、医学、化妆品、农业、地质、冶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2]。
本文介绍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水中砷的方法,并根据实验条件和检测工作的具体情况对仪器和试剂进行优化选择。
实验表明,在优化的条件下,本方法灵敏度强、准确度高,能满足环境监测的要求。
一、实验部分1.仪器与试剂AFS-230E原子荧光光度计(具砷空心阴极灯):北京海光仪器公司。
1.1 100.0mg/L砷标准储备液由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物质研究所配制(编号:103009)。
1.2As标准样品采用国家环境标准样品研究所的样品(编号:200432、200433、200434)。
1.3标准使用液(浓度为100μg/L)取砷标准储备液以5%盐酸稀释配制而成。
1.4 2%硼氢化钾称取2.5克KOH溶于200ml去离子水中,加入10g硼氢化钾,溶解后,用去离子水稀释至500ml。
硼氢化钾溶液不稳定,最好现用现配[4]。
1.5硫脲(10%)称取硫脲10g,低温加热溶解于100ml去离子水中。
1.6 5%盐酸由成都科龙化学试剂厂生产的原子荧光专用液(优级纯)稀释配制。
1.7氩气:纯度99. 99%以上。
2.仪器工作条件负高压260V,灯电流60mA,载气流量400ml/min,载气流量1000ml/min,氩气压力0.02MPa,原子化器高度9mm。
3.试验方法3.1样品预处理[3]清洁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可直接取样进行测定。
荧光分析第一章讲课
荧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
荧光强度与浓度成正比
线性范围
在一定范围内,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 与其浓度成正比,可用于定量分析。
荧光分析方法适用的浓度范围,超出 此范围可能导致荧光强度与浓度关系 偏离线性。
荧光猝灭
当荧光物质浓度过高时,由于分子间 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荧光强度降低, 即荧光猝灭现象。
图像处理系统
将观察到的荧光图像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进行处理和 分析
其他辅助设备
荧光标准品
用于荧光分析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常用荧光染料或荧光标记物
样品前处理设备
用于样品的提取、纯化、浓缩等前处理步骤,以保证分析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
用于荧光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可视化,提高分析效率和准确性
其他辅助设备
荧光分析第一章讲课
目
CONTENCT
录
• 荧光分析概述 • 荧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 荧光分析的仪器与设备 • 荧光分析的实验方法与技术 • 荧光分析的应用实例 • 荧光分析的优缺点及发展前景
目
CONTENCT
录
• 荧光分析概述 • 荧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 荧光分析的仪器与设备 • 荧光分析的实验方法与技术 • 荧光分析的应用实例 • 荧光分析的优缺点及发展前景
荧光光谱的测定与解析
荧光光谱仪的组成与原理
01
了解荧光光谱仪的基本组成,如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
器等,并掌握其工作原理。
荧光光谱的测定步骤
02
熟悉荧光光谱测定的基本步骤,包括仪器的预热、样品的放置、
光谱的扫描等。
荧光光谱的解析方法
03
荧光光度分析法及药物分析
荧光光度分析法与药物分析化材院化工3班姚依弟10081224前言当紫外光照射到某些物质的时候,这些物质会发射出各种颜色和不同强度的光,而当紫外光停顿照射时,这种光线也随之很快地消失,这种光线称为荧光。
利用这种能够反映物质特性的荧光对该物质进展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荧光分析法。
荧光是分子从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它原来的基态时发射的光,激发的完成是由于光的吸收。
吸收与荧光密切相关,因为吸收必须先于荧光发射。
由于碰撞和热的耗散常使一局部吸收能丧失,剩余荧光的能量比吸收的能量小,因此荧光在更长的波长发射。
【一】荧光分光光度法的分析方法荧光分析的灵敏度一般都高过应用最广泛的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比色法及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通常在千万分之几;而荧光分析法的灵敏度常达亿分之几,甚至有千亿分之几的。
荧光分析法的另一优点是选择性高。
荧光分析法还有方法快捷,重现性好,取样容易,试样需要少等优点。
荧光分析法也有它的缺乏之处,主要是指它比起其它方法来说应用X围还不够广泛,因为有许多物质本身不会产生荧光。
为使荧光分析法的应用更加广泛,开展了各类荧光分析方法,如对不发荧光的物质可通过某类化学反响使其转变为适合测定的荧光物质,对荧光较弱的物质可采取荧光增敏分析法。
荧光分析法可分为直接荧光测定法和间接荧光测定法。
直接测定法是利用物质自身发射的荧光进展定量测定。
但是自身发荧光的药物寥寥无几,所以一般采用间接法测定。
1、直接荧光分析法直接荧光分析法适用于自身能产生荧光的药物。
因荧光性质与溶液的EF值有关,故荧光强度的测定需在适宜的EF缓冲溶液中进展。
对于成分复杂的生物供试品,为了防止干扰,有时需利用萃取、沉淀、色谱别离等方法除去干扰物,以降低荧光空白本底,提高分析灵敏度。
已用于直接荧光分析法的药物有盐酸洛哌丁胺、双水杨酯、左旋溶肉瘤素、叶酸等。
本身能发荧光的物质,可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
鲍霞认为可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氧氟沙星胶囊的含量。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在矿石检测中的应用与实践
58C omputer automation计算机自动化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在矿石检测中的应用与实践陈振雄云南黄金矿业集团贵金属检测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摘 要:常规的非铁矿床识别主要通过显微镜下对其物理性质、形貌、共生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识别,而许多矿床都具有“质同像”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利用 X-荧光光谱区对矿石进行现场分析,充分发挥了设备的潜力,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将 X射线荧光光谱法用于矿物成分的测定,不仅可以极大提高测定的敏感性,而且能够有效地克服不均匀性,确保测定的准确性。
因此,本文以理论实际为依据,通过对 X射线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及结构构成进行简单介绍,并对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期对从事矿物检验工作的人员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矿石检测;应用;实践中图分类号:O65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4)02-0058-3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alysis in ore detectionCHEN Zhen-xiongYunnan Gold Mining Group Precious Metals Testing Co., Ltd,Kunming 650000,ChinaAbstract: The conventional identification of non iron deposits mainly relie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morphology, symbio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correlations under a microscope, and many deposit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 of "isomorphism". On this basis, on-site analysis of the ore was carried out using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fully tapping into the potential of the equipment and improving its utilization rate; Applying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mineral composition can not only greatly improv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measurement, but also effectively overcome non-uniformity and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measurement. Therefore, based on theoretical practice,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structural composition of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d a detailed analysis of its use in practical work,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ersonnel engaged in mineral inspection work.Keywords: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alysis method; Mineral testing; Application; practice收稿日期:2023-11作者简介:陈振雄,男,生于1988年,白族,云南大理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矿产测试。
阻抑动力学荧光分析法测定间苯二酚
V0 . 9 No I2 .1
Ma . 0 8 r2 0
阻抑 动 力 学 荧光分 析 法 测定 间苯 二 酚
陈兰化, 王煜 民
( 北煤 炭 师范 学 院化 学 系, 徽 淮 北 2 5 0 ) 淮 安 30 0
摘
要 : 章 研 究 了在 酸 性 介 质 中, 文 问苯 二 酚 能强 烈 阻 抑 F ( ) 化 H 0 氧 化 曙 红 Y的 褪 色 反 应 . 立 了测 定 间苯 eI 催 I zz 建
(om ) 液:. Es eY 溶 10×1 m lL 过氧 化氢溶液 :.% ( 0 o/ ; 0 1 体积分 数 )HS ; O 溶液 :.0m l L 0 1 o/ . 以上所 用试剂 均为分 析纯或 优级纯 , 实验用水 为二 次蒸馏水 .
1 实 验 方 法 . 2
取 两支 2. L的具 塞 比色管 , 50m 分别依 次加 入 20m . L曙红 Y溶 液 ,.m 2O 溶液 , . 10 LHS 4 16mL过 氧化 氢溶 液, . eO 20mLFS 溶液 , 中一 支 加入 间苯 二 酚, 一 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加做 空 白, 水定 容 至刻度 , 其 另 用 摇匀 . 于 4 置 5 ℃ 的水浴 中反应 5mn 取 出后 立 即流水冷 却 5mn i, i,用 1c m荧光 比色皿 , 在荧光 分光光度 计上 以 5 1n 2 m为 激发波 长, 5 9n 为发 射波 长, 别测 定试 液 和对应 试剂 空 白 的荧 光强 度 F和 F, 以 3 m 分 0并计 算 出对应 的 △ F
二 酚 的 阻抑 动 力学 荧 光 分 析 法 的新 方 法 . 定 问苯 二酚 的线 性 范 围 为 4 0 0— . g L 检 出 限 为 32 I / , 于 测 0 . 40 I / ,  ̄ . g L用  ̄
荧光分析法原理
荧光分析法原理
荧光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在激发光作用下发出荧光的特性进行分析的方法。
它是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荧光分析法的原理及其在分析中的应用。
荧光分析法的原理是基于物质在受到紫外线或可见光激发后,发出特定波长的荧光。
这种荧光的强度和波长可以提供关于物质本身性质和环境的信息。
荧光分析法的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激发-发射-检测三个步骤。
首先是激发步骤,样品受到紫外线或可见光的激发,激发能量被吸收后,电子跃迁至激发态。
接着是发射步骤,电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特定波长的荧光。
最后是检测步骤,荧光信号被检测器接收并转换成电信号,通过信号处理得到荧光光谱图。
荧光分析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生物医学领域,荧光标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细胞成像、蛋白质检测、基因分析等方面。
通过选择合适的荧光标记物,可以实现对生物样品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检测。
在环境监测中,荧光分析法可以用于检测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等。
由于荧光分析法具有高灵敏度和快速响应的特点,因此在食品安全检测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之,荧光分析法作为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分析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理解其原理,并结合合适的荧光标记物和检测技术,可以实现对各种物质的准确分析和检测。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荧光分析法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为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更多可能。
最终版实验四十四荧光法测定硫酸奎尼丁
实验四十四 荧光法测定硫酸奎尼丁一、目的要求1. 掌握用校正曲线法进行荧光定量分析。
2. 熟悉荧光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硫酸奎尼丁属生物碱类抗心律失常药,分子结构如图所示。
由于其分子结构中具有喹啉环结构(奎尼丁为奎宁的右旋体),故能产生较强的荧光,可用直接荧光法测定其荧光强度,由校正曲线法或回归方程求出试样中奎尼丁的含量。
三、主要仪器与试剂仪器 岛津RF-1501型荧光分光光度计,移液管(1ml ,5ml ),刻度吸量管(5ml ),量瓶(50ml )试剂 H 2SO 4溶液(0.05mol/L ),硫酸奎尼丁(原料药),硫酸奎尼丁对照品四、操作步骤1.硫酸奎尼丁标准储备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硫酸奎尼丁对照品约50mg ,置50ml 量瓶中,用硫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吸取5ml ,置50ml 量瓶中,用硫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制得硫酸奎尼丁标准贮备液。
2.标准系列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硫酸奎尼丁标准贮备液1、2、3、4及5ml ,分别置50ml 量瓶中,用硫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制得对照品标准系列溶液。
3.试样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硫酸奎尼丁试样约10mg ,置50ml 量瓶中,用硫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吸取1ml ,置50ml 量瓶中,用硫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制得待测样品溶液。
4.测定(1)开机:先开主机电源,再开氙灯(Xe lamp )。
(2)确定最大激发波长和最大发射波长。
(3)校正曲线测定:将空白硫酸溶液放入吸收池,点击自动调零按钮“Autozero ”,仪器自动进行空白校正(自动扣除空白)。
输入浓度值,按顺序放入标准溶液,点击“Start ”H 32●H 2SO 4●2H 2O H 2进行测定。
标准系列溶液测定完毕后,绘制标准曲线,仪器窗口将显示标准曲线回归方程(FI=K*C+B)和相关系数(r)。
(5)试样测定:按弹出对话框的提示进行。
(完整版)荧光法习题
一、选择题1. 为了提高分子荧光光度法的灵敏度,合适的办法是A. 增加待测溶液的浓度B. 增加激发光的强度C. 增加待测液的体积D. 另找能与待测物质形成荧光效率大的荧光化合物2. 下列结构中能产生荧光的物质是A. 苯酚B. 苯C. 硝基苯D. 碘苯3. 荧光分析中,溶剂对荧光强度的影响是A. 对有 → * 跃迁者,溶剂极性增加,荧光强度增大B. 对有 → *跃迁者,溶剂极性增加,荧光强度减小C. 溶剂粘度增大,荧光强度减弱D. 溶剂粘度降低,荧光强度减弱4. 荧光分析中,当被测物质的浓度较大时,荧光强度与浓度不成正比,其原因可能是A. 自熄灭B. 自吸收C. 散射光的影响D. 溶剂极性增大5. 在下列哪个 pH 值时苯胺能产生荧光(苯胺以分子形式产生荧光)?9. 荧光法中,荧光效率 的计算式是A. =发射荧光的电子数 /吸收激发光的电子数B. =发射荧光的光量子数 /吸收荧光的光量子数C. =发射光的强度 / 吸收光的强度D.=发射荧光的光量子数 /吸收激发光的光量子数10. A. 钨灯 B. 氢灯 C. 元素灯 D. 溴钨灯 ( 1)光度法测乙醇中苯( max =256nm )可用 作光源。
(2)荧光计采用作光源。
(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可用作光源。
(4)光度法测定 KMnO 4 溶液的浓度可用 作光源。
11. 处于第一电子单线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的分子以辐射光量子的形式回到单线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这种发光现象称为A. 分子荧光B. 分子磷光C. 化学发光D. 拉曼散射 12. 三线态的电子排列应为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荧光分析法A. 1B. 2C. 7D. 14 6. 硫酸奎宁在 0.05mol/L H 2SO 4 中,分别用 320nm 和 350nm 波长的光激发,所制得的荧光光谱A. 形状和荧光强度都相同 C. 形状相同,荧光强度不同7. 荧光光谱分析中的主要光谱干扰是A. 激发光C. 溶剂产生的瑞利散射光 B. 形状和荧光强度都不同D. 荧光强度相同,形状不同B. 溶剂产生的拉曼散射光D. 容器表面产生的散射光 8. 对分子荧光强度的测量时,要在与入射光成直角的方向上检测是由于 A. 荧光是向各个方向发射的 B. 只有在和入射光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才有荧光 C. 为了消除透射光的影响 D. 克服散射光的影响A. 全充满B. C. 基态D.A. 溶液温度升高,荧光效率增加,荧光强度增大B. 溶液温度降低,荧光效率增加,荧光强度增大C. 溶液温度升高,荧光效率降低,荧光强度增大D. 溶液温度降低,荧光效率降低,荧光强度增大 在荧光分析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激发态分子通过碰撞回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过程称为振动弛豫B. 荧光光谱的形状随激发光波长改变而改变C. 荧光激发光谱相当于荧光物质的吸收光谱D. 测定任何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时都必须严格控制溶液的 pH 值荧光光度计中第一滤光片的作用是A. 消除杂质荧光B. 得到合适的单色激发光C. 消除激发光产生的反射光D.消除瑞利散射,拉曼散射 荧光分析中,滤光片选择的原则是A. 获得最强的荧光强度B. 获得最强的荧光强度和最低的荧光背景C. 消除散射光的影响D.消除杂散光的影响 萘胺在酸性中形成铵盐离子,影响荧光的测定,这种影响是A. 共存物质的影响B. 荧光的熄灭C. 溶液 pH 对荧光的影响D. 溶剂的影响E. 温度的影响 为使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溶液的浓度成正比,必须使 A. 激发光足够强 B. 吸光系数足够大 C. 试液浓度足够稀D. 仪器灵敏度足够高如果空白溶液的荧光强度调不到零,荧光分析的计算公式是A. C x =C s (F x — F 0)/F sB. C x =C s (F x /F s )C. C x =C s (F x —F 0)/(F s — F 0)D. C x =C s (F s —F 0)/(F x —F 0)荧光测定时,观察荧光要在与入射光垂直方向,其原因是A. 只有在入射光垂直方向上才有荧光B. 各个方向都可观察到荧光,为减少透射光的影响C. 荧光波长比入射光波长小D. 荧光强度比透射光强度小 荧光物质的荧光光谱和它的吸收光谱的形状是A. 相同B. 相同且重叠C. 对称D. 相似且成镜像E. 以上都不是 比较荧光物质激发光谱的波长和其发射光谱的波长A. 相同B. 不同C. 前者稍长D. 前者稍短E. 以上都不是在同一电子激发能态内部进行能量转换的过程是A. 内部转换B. 外部转换C.体系间跨越 D. 振动驰豫 比较荧光的波长和入射光的波长A. 前者稍长B. 前者稍短C. 相同D. 不同E. 以上都不是光电荧光计的单色器是A. 棱镜B. 光栅C. 滤光片D.凸透镜荧光物质的分子一般都含有A. 离子键B. 共轭双键C. 氢键D. 金属键E. 配位键可以改变荧光分析的灵敏度A. 增强光源强度B. 改换溶剂C. 降低温度D. 以上三种措施都 物质分子从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的不同振动能级以幅射形式放出的能量,称14. 15.16. 17.18. 19.20. 21. 22. 23. 24. 25. 26. 27.28.为:29. 30. 31. 32. 33. A. 磷光 B. 荧光 C. 化学发光 D. 电子光谱 在荧光分析中,利用较短的激发光进行激发,可以避免 的干扰A. 拉曼光B. 瑞利光C. 容器表面的散射光D. 胶粒的散射光 荧光物制裁发射的荧光强度与 有关A. 该物质的吸光能力B. 照射光强度C. 荧光效率 下列哪种光的峰位与激发光波长无关A. 瑞利散射光B. 拉曼光C. 仪器表面的散射光 下列哪种因素会使荧光效率下降 A. 激发光哟度下降 B. 溶剂极性变小 C. 温度下降 激发光波长固定后,荧光波长与荧光强度的关系曲线称为D. 与上述三者都 D. 荧光 D. 溶剂中含有卤素的金属离子34. 35. A. 吸收光谱 B. 激发光谱 C. 分子光谱 D. 荧光光谱 物制裁分子吸光后,发出的荧光是从什么能级回到基态的不同振动能级产生的A. 不同的电子激发态的各种振动能级B. 不同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C. 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D. 第一电子激发态的各振动能级 下列哪种因素不可能减少散射光对荧光的干扰 A. 改变激发光波长 B. 改换溶剂 C. 升高温度 D. 以上三种措施都可以减少散射光的干扰 在同样条件下,测得浓度为 0.030 g/ml 的罗丹明标准液的荧光强度为 60,样品的荧光强度为 50, g/ml 36. 空白液的荧光强度为 10,则样品中罗明的浓度为 A. 0.020 B. 0.025 C. 0.026 D. 0.024 一般荧光峰的浓度随着溶剂介电常数的增大 A. 而兰移 B. 而变短 C. 而增大 是显著的荧光熄灭剂 A. CCl 4 B. CHCl 3 能产生荧光的物质多半是 37. 38. 39. 40. D. 并无变化 C. CO 2D. O 2 A. 级性有机化合物 B. 非级性有机化合物 C. 复杂之机物 D. 含有共轭体系的有机化合物 荧光波长固定后,激发光波长与荧光强度的关系曲线称为 A. 41. VitB 是荧光光谱 B. 激发光谱 C. 发射光谱 D. 吸收光谱 在 440 ~ 500nm 波长光的激发下可发出较强的荧光,而实际测定时选用 400nm 激发光,其目的 42.43.克服溶剂的瑞利散射光 克服溶剂中荧光物质的干扰 A. D. 为了使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溶液浓度成正比,必须使 A. 激发光足够强 B.D. 仪器足够灵敏E. 下列物质中荧光强度最强的物质是 环己烷 B. 避免拉曼散射光的干扰 E. 消除磷光干扰 C. 消除容器表面的散射光 A. B. C. 萘 苯甲酸 COOHD. E. 试液足够稀 增大试液浓度 C. 吸光系数足够大 联苯44.荧光是在下述条件下产生的A. 分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B. 原子外层价电子的能级跃迁C. 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D. 分子转动能级的跃迁E. 分子从第一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基态各振动能级 45. 下述化合物在荧光分析中产生的荧光效率最大的是46. 一种物质能否发出荧光,主要取决于A. 本身分子结构和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 C. 本身分子吸光能力的强弱 E. 温度高低47. 在荧光分析中,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溶液温度升高,荧光效率增加,荧光强度增加B. 溶液温度降低,荧光效率增加,荧光强度增加C. 溶液温度升高,荧光效率不变,荧光强度不变D. 溶液温度降低,荧光效率不变,荧光强度不变 48. 温度升高时,荧光物质的荧光效率和荧光强度A. 降低B. 增大C. 不变49. 某荧光物质的吸收光谱有两个不同强度的吸收峰,当分别用两个最大吸收波长作激发光时,所得到 的该物质的荧光光谱A. 形状和荧光强度都相同B. 形状相同,荧光强度不同C. 荧光强度相同,形状不同D. 形状和荧光强度都不同50. 荧光法中,固定激发光波长和强度,改变发射光波长进行扫描,可绘制A. 荧光光谱B. 激发光谱C. 吸收光谱D. 发射光谱51. 进行荧光分析时,固定激发光波长和强度,改变发射光波长进行扫描,可绘制A. fluorescence excitation spectrumB. fluorescence emission spectrumC. absorption spectrumD. fluorescence spectrophotometry52. 为了使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溶液浓度成正比,必须使A. 激发光足够强B. 试液足够稀C. 吸光系数足够大D. 仪器足够灵敏B. 激发光的波长 D. 分子结构中有无极性D. 无法确定C.53. 荧光光谱的形状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A. 第一电子激发态中最低振动能级分布 C. 基态的振动能级分布54. 一种物质能否发出荧光,主要取决于A. 本身分子结构和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 C. 本身分子吸光能力的强弱55. Vit.B 在 440~500nm 波长光的激发下可发出较强的荧光, 而实际测定时选用 400nm 激发光 是:A. 克服溶剂的 Rayleigh 散射光B. 避免 Raman 光干扰C. 消除容器表面的散射光D. 克服溶剂中荧光物质干扰 56. 荧光法测定核黄素,采用硅镁吸附剂是为了A. 保持核黄素稳定B. 使核黄素转变成具有荧光的物质C. 将样品浓缩D. 使杂质与核黄素分开57. 如果使激发光的波长和强度保持不变,让物质发生的荧光通过单色器,依次测定荧光强度,然后以 荧光强度对波长作图,该曲线叫做A. 荧光激发光谱B. 荧光光谱C. 吸收光谱D.58. 荧光物质的分子可以选择性吸收一定波长(或频率)的光。
荧光光谱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实验4-1 荧光光谱【摘要】激发态分子返回基态而产生光辐射的跃迁,称为辐射跃迁,即荧光。
本实验利用RF-5301PC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了不同浓度的维生素B2溶液的光谱特性。
固定激发光波长,扫描发射光波长,得到荧光发射光谱;固定发射光波长,扫描激发光波长,得到荧光激发光谱。
【关键词】荧光,光谱,激发,发射原子外层电子吸收光子后,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再回到较低能级或者基态时,发射出一定波长的辐射,称为原子荧光。
对于分子的能级激发态称为分子荧光,平时所说的荧光指分子荧光。
以物质发射的荧光强度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为依据进行定量分析及以荧光光谱的形状和荧光峰对应的波长进行定性分析的方法称为荧光分析法。
在荧光分析中,将荧光分为自然荧光和人工荧光,本实验所述荧光为自然荧光,即无须经过处理,当受到激发光照射时就能产生荧光的现象。
一、实验目的●理解并掌握荧光产生的机理。
●学会测定不同浓度物质溶液的荧光激发光谱和发荧光射光谱。
●了解影响荧光产生的几个主要因素。
二、实验原理原子外层电子吸收光子后,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再回到较低能级或者基态时,发射出一定波长的辐射,称为原子荧光。
对于分子的能级激发态称为分子荧光,平时所说的荧光指分子荧光。
1.产生过程(如图1)●光吸收:荧光物质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此时,荧光分子处于激发态。
●内转换:处于电子激发态的分子由于内部的作用,以无辐射跃迁过渡到低的能级。
●外转换:处于电子激发态的分子由于和溶剂以及其他分子的作用,以及能量转移,过渡到低的能级●荧光发射:如果不以内转换的方式回到基态,处于第一电子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的分子将以辐射的方式回到基态,平均寿命约为10ns左右。
●系间转换:不同多重态,有重叠的转动能级间的非辐射跃迁。
●振动驰豫:高振动能级至低相邻振动能级间的跃迁。
发生振动弛豫的时间。
图12.光谱特性⏹激发谱:固定测量波长(选最大发射波长),化合物发射的荧光强度与激发光波长的关系曲线。
荧光分析法实验版1
分子吸收能量后,从基态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第一电子激发
态或更高电子激发态的不同振动能级(这一过程速度很快, 大约10-15 s),成为激发单重态分子。激发态分子不稳定,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释放能量返回基态。 1. 振动驰豫 2. 内转换 3. 荧光 4. 系间窜跃 5. 磷光
合物等。
造成荧光熄灭的原因有多种: (1)激发态荧光分子和熄灭剂分子碰撞,将能量转移到熄灭剂而使荧光熄灭; (2)荧光分子与熄灭剂分子作用生成了本身不发光的配合物; (3)荧光物质分子中引入重原子后,易发生系间窜越而转变为三重态; (4)当荧光物质浓度较大时,激发态分子和基态分子发生碰撞,产生荧光自
长不变(即固定激发单色器),依次改变荧光
发射波长,测定样品在不同波长处发射的荧光
强度F。以发射波长为横坐标,以荧光强度F为
纵坐标作图,得到荧光发射光谱。荧光发射光
谱上荧光强度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就是最大发
射波长。
三、影响荧光产生及荧光强度的因素
(一)物质产生荧光的必要条件 一种物质能否发荧光以及荧光强度的高低,与它的分子结构 及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能够发射荧光的物质都应同时具备两个 条件:
行定量测定。
荧光分析法(fluorescence analysis)就是利 用物质的荧光特征和强度,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 析的方法。
1.荧光的定义
在紫外光或波长较短的可见光照射 后,一些物质会发射出比入射光波长更 长的光 --------荧光。以测量荧光的强度 和波长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叫做荧光光度 分析法。
后期作图 1.打开origin软件→ →x.txt→找到已保存的文件(两个通 道)→Add→OK 点击 → →Add→ →Add→OK。 出现光谱图 2.双击X AXTS TITLE,出现对话框,改为x/nm,双击y Ax改为 y/F.点击 图标,移动鼠标到峰点,再点T图标,再点左键 ,输入数值297nm 重复再输入另一峰值 重复输入excitation emission 即成 3.再点击File(电脑左上方) →(save project)点击,输入文件 名,点保存。 4.最后点击→Edit(在File后),点击copy page,即可复制在 word文档。 这件完整的图形即可在用U盘拷贝了。
紫外与荧光实验讲义
实验一绘制吸收光谱及测定摩尔吸光系数一.实验目的通过紫外吸收光谱的绘制和摩尔吸光系数的测定,掌握Agilent8453 UV-V is的使用方法。
学习导数光谱计算方法及特点。
二.实验原理1.本实验用Agilent8453型分光光度计绘制氨基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的紫外吸收光谱,找出它的吸收峰波长并计算摩尔吸光系数。
紫外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波长范围为200-400nm的紫外光谱。
各种分子都有其特征的吸收光谱,即吸光度与摩尔吸光系数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吸收光谱的形状与物质的特征有关,以此进行定性分析。
为了清楚地描述各种物质对紫外区域电磁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的情况,往往需绘制吸收光谱曲线,即吸光度对波长的曲线。
在吸收光谱曲线上可以找到最大吸收峰波长。
根据比尔定律:A = ε b c式中A—吸光度ε—摩尔吸光系数b—液槽厚度,单位:厘米c—摩尔浓度,单位:mol/l摩尔吸光系数可按下式计算:ε=A b c实验测得的吸收光谱及摩尔吸光系数与仪器及其狭缝宽度有关。
因此实验结果须注明所用仪器的型号及缝宽条件。
2.导数分光光度法: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软件系统带有的数学处理功能,对吸收光谱进行处理,可以获得导数光谱。
利用导数光谱进行分光光度测定,称为导数分光光度法。
通常可以获得1-4阶导数光谱。
在各阶导数光谱中,吸光度对波长的微分值与溶液中组分的浓度c保持线性关系:ssd Acdλ∝。
其中s为导数的阶数。
因此,可以利用导数光谱进行定量测定。
导数光谱可用于放大图谱间差别,定性分析中分辨重叠谱带,而且还可以减少定量分析中来自散射、基体、及其它吸收物的干扰影响。
由于导数光谱灵敏度高,因此对于试样纯度检验,多组分混合物的测定,消除共存杂质的干扰和背景吸收,测定混合式样都具有特殊的优越性。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1.Agilent8453 UV-Vis分光光度计;2.移液枪(德国BRAND公司生产);3.25ml容量瓶,50ml容量瓶10支;4.氨基酸储备液:色氨酸0.400 g/l,苯丙氨酸2.00 g/l;5.去离子水四.实验步骤1.波长测定(1)用氨基酸储备液及去离子水在50ml容量瓶中配置氨基酸溶液,色氨酸浓度为50mg/l, 苯丙氨酸720mg/l;(2)分别取上述溶液,用1cm石英比色皿,以水作参比溶液,在波长范围为190nm——450nm间测定他们的吸收光谱。
LED用稀土荧光粉试验方法 第7部分:热猝灭性的测定-最新国标
LED用稀土荧光粉试验方法第7部分:热猝灭性的测定1范围本部分规定了350nm〜480nm波长的光源激发LED用稀土荧光粉热猝灭性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350nm〜480nm波长的光源激发LED用稀土荧光粉热猝灭性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CIE-1931标准色度。
GB/T5838荧光粉名词术语。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3术语和定义GB/T5838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热猝灭性由温度升高引起的发光性能的变化,当温度恢复时,发光性能随之恢复的现象。
4方法原理利用荧光粉激发光谱与热猝灭分析系统,以特定波长作为激发波长,在室温下测试试样的相对亮度、色品坐标,待温度达到180℃并恒温20min后,再次测试试样的相对亮度、色品坐标,与室温下测试的值相比较,确定(或计算)相对亮度、色品坐标的热猝灭性。
5仪器与装置5.1荧光粉激发光谱与热猝灭分析系统的激发光源波段350nm〜480nm,温控装置的最高工作温度不低于250℃,温度控制精度±2℃。
5.2加热腔:测试时应注意将门关严实,并不要用强光对其进行照射,以减少外界对测量的影响。
5.3样品盘:用不锈钢制作,内径20mm±0.5mm,深度3.0mm±0.1mm。
6测试步骤6.1仪器校正参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仪器的校正。
6.2测试6.2.1将待测试样装入样品盘内,用平面玻璃将试样压平,使样品盘内每次样品重量和密实程度趋于一致,放到样品加热室里。
6.2.2设置样品室温度25℃士5℃,以特定波长,如460nm 作为激发波长,测试试样的相对亮度(B 0)、色品坐标(x 0,y 0)。
连续测试3次,取其平均值。
6.2.3设置样品室温度为180℃,待仪器达到设置温度并恒温20min 后,以特定波长,如460nm 作为激发波长,测试试样的相对亮度(B h )、色品坐标(x h 、y h )。
实验报告2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b2的含量
实验项目: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B2的含量【实验题目】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B2的含量【实验目的】1、掌握标准曲线法定量分析维生素B2的基本原理。
2、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结构及性能,掌握其基本操作。
【实验原理】维生素B2(又叫核黄素,VB2)是橘黄色无臭的针状结晶。
其结构式为:由于分子中有三个芳香环,具有平面刚性结构,因此它能够发射荧光。
维生素B2易溶于水而不溶于乙醚等有机溶剂,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稳定,光照易分解,对热稳定。
维生素B2溶液在430~440nm蓝光的照射下,发出绿色荧光,荧光峰在535nm附近。
维生素B2在pH=6~7的溶液中荧光强度最大,而且其荧光强度与维生素B2溶液浓度呈线性关系,因此可以用荧光光谱法测维生素B2的含量。
维生素B2在碱性溶液中经光线照射会发生分解而转化为另一物质——光黄素,光黄素也是一个能发荧光的物质,其荧光比维生素B2的荧光强得多,故测维生素B2的荧光时溶液要控制在酸性范围内,且在避光条件下进行。
在稀溶液中,荧光强度F与物质的浓度c有以下关系:F=2.303ФI0εbc当实验条件一定时,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的浓度呈线性关系:F=Kc这是荧光光语法定量分析的依据。
【主要仪器与试剂】主要仪器:F-2500 HiTachi荧光分光光度计;1cm石英皿;50mL容量瓶;5mL移液管;烧杯;胶头滴管试剂:维生素B2标准溶液:未知液4【实验内容及步骤】1、系列标准溶液的制备取维生素B2标准溶液(10.0μg/mL)1.00mL、2.00mL、3.00mL、4.00mL、5.00mL分别置于50mL的容量瓶中,各加入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标记为①②③④⑤的一系列维生素B2标准溶液。
待测。
2、待测液制备取5.00mL未知液4置于50mL容量瓶中,加入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待测。
3、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的绘制设置λem=540nm为发射波长,在250~500nm范围内扫描标准溶液③,记录荧光发射强度和激发波长的关系曲线,便得到激发光谱。
荧光光谱实验[整理版]
荧光光谱实验—电子俘获材料光谱特性的研究在现代技术中,固体发光在光源、显示、光电子学器件和辐射探测器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物理研究中,发光光谱是研究固体中电子状态、电子跃迁过程以及电子—晶格相互作用等物理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
本实验主要研究固体的荧光光谱。
通过固体粉末材料—电子俘获材料荧光光谱的测定,了解固体荧光产生的机理和一些相关的概念,学习荧光光谱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荧光光谱的测量方法,并对荧光光谱在物质特性分析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有初步的了解。
一、实验目的1.了解固体荧光产生的机理和一些相关的概念;2.学习荧光光谱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掌握荧光光谱的测量方法;4.对荧光光谱在物质特性分析和实际中的应用有初步的了解。
二、仪器用具970CRT荧光光度分光计,WGZ-10型荧光光度计,计算机,打印机,电子俘获材料试样。
三、实验原理1. 有关光谱的基本概念光谱:光的强度随波长(或频率)变化的关系称为光谱。
光谱的分类:按照产生光谱的物质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原子光谱、分子光谱、固体光谱;按照产生光谱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和散射光谱;按照光谱的性质和形状,又可分为线光谱、带光谱和连续光谱;而按照产生光谱的光源类型,可分为常规光谱和激光光谱。
光谱分析法: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引起光的吸收、发射或散射(反射、透射为均匀物质中的散射)等,这些现象的规律是和物质的组成、含量、原子分子和电子结构及其运动状态有关的。
以测光的吸收、散射和发射等强度与波长的变化关系(光谱)为基础而了解物质特性的方法,称为光谱分析法。
发射光(发光):发光是物体内部将以某种方式吸收的能量转化为光辐射的过程,它区别于热辐射,是一种非平衡辐射;又与反射、散射和韧致辐射等不同,其特点是辐射时间较长,即外界激发停止后,发光可以延续较长时期(10-11s以上),而反射、散射和韧致辐射的辐射期间在10-14下。
荧光1:某些物质受到光照射时,除吸收某种波长的光之外还会发射出比原来所吸收光的波长更长的光,这种现象称为光致发光(phot luminescence ,PL),所发的光称为荧光。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报告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报告篇一: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简介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简介一.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基本原理理论上,PCR过程是按照2n(n代表PCR循环的次数)指数的方式进行模板的扩增。
但在实际的PCR反应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由于体系中各成分的消耗(主要是由于聚合酶活力的衰减)使得靶序列并非按指数方式扩增,而是按线性的方式增长进入平台期。
因此在起始模板量与终点的荧光信号强度间没有可靠的相关性。
如采用常规的终点检测法(利用EB染色来判断扩增产物的多少,从而间接的判断起始拷贝量),即使起始模板量相同经PCR扩增、EB染色后也完全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终点荧光信号强度。
为了能准确判断样品中某基因转录产物(mRNA)的起始拷贝数,实时荧光定量PCR采用新的参数——Ct值,定量的根本原理是Ct值与样品中起始模板的拷贝数的对数成线性反比关系。
Ct值是如何得到的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过程中,靶序列的扩增与荧光信号的检测同时进行,定量PCR仪全程采集荧光信号,实验结束后分析软件自动按数学算法扣除荧光本底信号并设定阈值从而得到每个样品的Ct值。
Ct值的定义Ct值中的“C”代表Cycle(循环),“t”代表检测threshhold(阈值),其含义是PCR扩增过程中荧光信号强度达到阈值所需要的循环数;也可以理解为扩增曲线与阈值线交点所对应的横坐标。
Ct值与样品中模板的对应关系Ct值与样品中起始模板的拷贝数的对数成线性反比关系(y=ax+b,x代表起始模板拷贝数的对数,y代表Ct值)。
与终点法相比利用Ct值的优势由于Ct值是反映实际PCR反应过程中扩增即将进入指数期的参数,该参数几乎不受试剂消耗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利用Ct值判断的起始模板拷贝数更加精确,重复性也更好。
传统的终点检测法是在PCR扩增经历了指数扩增期进入平台期后利用EB等染料染色来判断扩增产物的多少,从而间接的判断起始拷贝量,这种方法的精确度不高、重复性也不好。
实验二 生物样品的荧光观察
实验二生物样品的荧光观察一、实验目的1、初掌握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的结构、原理、使用方法及其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2、掌握生物材料的荧光染色和活体荧光蛋白的观察方法。
3、了解激光共聚焦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1、某些物质经短波光照射后,分子被激活,吸收能量后呈激发态。
其能量除部分转换为热量外,相当一部分则以波长较长的光能辐射出来,这种波长长于激发光的可见光称为荧光。
细胞内的某些物质经过短波光照射后,可以发出自发荧光。
在生物学研究中,能将发荧光的有机化合物-荧光染料与特定的细胞组分相结合,通过激发后产生的荧光对细胞组分进行定性和定位。
2、生物样品的荧光观察采用荧光显微镜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荧光显微镜以波长较短的光为光源,照射被检样品,激发被检物品内的荧光物质发出可见的荧光,通过物镜和目镜放大成像。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也是来观察样品中荧光分布状况的。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是以激光为光源,在某一瞬间只用很小一部分光照明,通过检测器的一个小孔或裂缝后成像,保证只有来自该焦平面的光成像,而来自焦平面外的散光则被小孔和裂缝挡住,成像异常清晰。
此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以在同一样品的不同焦平面进行扫描得到不同焦平面的图像,然后通过计算机重构出样品的三维结构。
3、本实验中微丝的荧光观察采用荧光素标记的鬼笔环肽(phalloidin),鬼笔环肽可以专一的结合在聚合状态的肌动蛋白丝上,起到稳定微丝的作用。
细胞核的观察用DAPI(diamidino-2-phenylindole)染色。
DAPI 能与DNA双螺旋的凹槽部分相互作用,从而与DNA双链紧密结合。
结合后产生的荧光基团的吸收峰358nm,而散射峰是461nm。
而植物细胞的花粉管、筛板和胞间连丝含有胼胝质成分,经苯胺蓝染色后,用紫外光激发,可以发出黄绿色荧光。
4、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原理:用激光作扫描光源,逐点、逐行、逐面快速扫描成像,扫描的激光与荧光收集共用一个物镜,物镜的焦点即扫描激光的聚焦点,也是瞬时成像的物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期作图 1.打开origin软件→ →x.txt→找到已保存的文件(两个通 道)→Add→OK 点击 → →Add→ →Add→OK。 出现光谱图 2.双击X AXTS TITLE,出现对话框,改为x/nm,双击y Ax改为 y/F.点击 图标,移动鼠标到峰点,再点T图标,再点左键 ,输入数值297nm 重复再输入另一峰值 重复输入excitation emission 即成 3.再点击File(电脑左上方) →(save project)点击,输入文件 名,点保存。 4.最后点击→Edit(在File后),点击copy page,即可复制在 word文档。 这件完整的图形即可在用U盘拷贝了。
O C COO
荧光物质(荧光素)
菲荧光物质(酚酞)
取代基团
温度 溶剂 pH值
荧光熄灭 由于荧光物质分子间或与其它物质相互作用,引起荧光强度显著下降的 现象叫做荧光熄灭(quenching )或猝灭。引起荧光熄灭的物质称为荧光熄灭 剂,如卤素离子、重金属离子、氧分子、硝基化合物、重氮化合物和羧基化
光强度F(即激发光波长扫描)。然后以激发
光波长为横坐标,以荧光强度F为纵坐标作图,
就可得到该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
激发光谱上荧光强度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
就是最大激发波长,是激发荧光最灵敏的波长。 物质的激发光谱与它的吸收光谱相似,所不同 的是纵坐标。
2. 荧光光谱 荧光光谱,又称发射光谱。保持激发光波
由光源发出的光,通过激发单色器后变成单色光,而后照
在荧光池中的被测样品上,由此激发出的荧光被发射单色器收
集后。经单色器分散成单色光而照射在光电倍增管上转换成相
应的电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反馈入A/D转换单元,将模拟电信 号转换成相应的数字量。并通过显示器或打印机显示记录下被 测样品的图谱。这就是荧光光度计的基本工作原理。
长不变(即固定激发单色器),依次改变荧光
发射波长,测定样品在不同波长处发射的荧光
强度F。以发射波长为横坐标,以荧光强度F为
纵坐标作图,得到荧光发射光谱。荧光发射光
谱上荧光强度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就是最大发
射波长。
三、影响荧光产生及荧光强度的因素
(一)物质产生荧光的必要条件 一种物质能否发荧光以及荧光强度的高低,与它的分子结构 及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能够发射荧光的物质都应同时具备两个 条件:
闪烁Xe灯
仪器光路示意图
狭缝 光栅
反光镜
滤光片
参 反光镜 比 检 棱镜 测 器
液池
激 发 单 色 器
光电倍增管 (参比信号)
光电倍增管
发 射 单 色 器
(样品信号)
WGY-1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具有双单色器,可以记录物质 的激光光谱和荧光光谱。采用计算机完成仪器的系统控制和数 据采集。其工作原理如下: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荧光的产生 物质分子的能级包括一系列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分子吸收能量后,从基态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第一电子激发
态或更高电子激发态的不同振动能级(这一过程速度很快, 大约10-15 s),成为激发单重态分子。激发态分子不稳定,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释放能量返回基态。 1. 振动驰豫 2. 内转换 3. 荧光 4. 系间窜跃 5. 磷光
和氟离子浓度成反比。
第二节 定性定量分析
一、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分光光度法是测定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荧光
分析法是测定物质吸收了一定频率的光之后,物质
本身所发射的荧光强度。当溶液中的荧光物质被入
射光激发后,可以在各个方向观察到荧光,由于激 发光一部分可透过溶液,所以在透射光方向观察荧 光是不适宜的,一般是在与透射光垂直的方向观察 荧光。
再选定激发波长297nm(正在检索激发波长) 工作模式:发射扫描 起始波长:350 终止波长:500 负高压为:100(90) 点击“单程”输入通道号,出现发射光谱(通道2)然后点击 “读取数据”进入“自动寻峰”保存[txt文件]→ 清除当前 (建立)在曲线上找最大激发波长397 nm点击文件,选择 保存。 再选定发射波长397nm,起始波长改为250nm点击“单程”选 择通道2。则出现水杨酸溶液的光谱图(含激发光谱和发射 光谱)点击保存文本文件,在点确定,输入文件名,“保 存” 点击“工作”再点“定量测量”出现“定量测量-标准曲线”, 点击“编辑”,修改浓度单位ug/mL,确定点击“添加” 依次输入浓度0、1.2、2.4、3.6、4.8、6.0再分别点击“本 底测量”、“单项测量”最后点击“计算标准曲线”最后 “样品测量”。
1. 物质分子必须有强的紫外吸收(有~*跃迁);
2. 物质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fluorescence efficiency)。荧光效
率也称荧光量子产率,用f 表示。
kF 发射的荧光量子数 Φf 吸收的光量子数 k F kVR k IC k ISC k EC k P
WGY-10荧光分光光度计仪器的使用
点击电脑桌面“WGY-10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图标进入 “WGY-10”友好界面。(此时分别进行激发光珊检零,激 发光珊检索为起始波长,激发光珊检索为起始波长等一系 列检索)约3分钟 点击菜单栏“发射”图标 先固定发射波长为400 nm,出现“正在检索发射波长,请稍 等``````”如荧光强度大于50,负高压选95,荧光强度小于 50,则选100 工作模式:激发扫描 起始波长:250 终止波长:350 负高压为:100(95) 点击“单程”输入通道号,出现激发光谱(通道1)然后点击 “读取数据”进入“自动寻峰”保存[txt文件]→ 清除当前 (建立)在曲线上找最大激发波长297 nm
(二)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的形成 任何荧光物质,都具有两种特征光谱, 即激发光谱(excitation spectrum)和荧光发射光
谱(fluorescence emission spectrum)。
1. 激发光谱 保持荧光发射波长不变(即固定发射单色 器),依次改变激发光波长(即调节激发单色 器),测定不同波长的激发光激发下得到的荧
行定量测定。
荧光分析法(fluorescence analysis)就是利 用物质的荧光特征和强度,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 析的方法。
荧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比分光光度法高
103~104倍。线性范围宽,方法简便快速且选 择性较好等多优点。 近20年来,各式各样新型荧光分析仪不断问 世,荧光分析法发展迅速,应用面日益拓宽, 尤其是在生物试样的分析及生命科学研究方面 (如DNA序列分析等)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熄灭现象。溶液浓度越高,自熄灭现象越严重;
(5)溶液中溶解的氧分子能引起几乎所有的荧光物质产生不同程度的荧光熄 灭。
荧光熄灭是荧光分析的不利因素。但是如果一个荧
光物质在加入某种熄灭剂后,荧光强度的减小和熄灭剂
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则可以利用这一性质建立熄灭剂的
荧光分析法,称为荧光熄灭法。荧光熄灭法比直接荧光 法更灵敏、更有选择性。例如铝-桑色素配合物的荧光强 度因微量氟离子的存在而引起荧光熄灭,利用这种性质 可测定样品中微量氟离子的含量,这时溶液的荧光强度
当abc≤0.05(即溶液很稀)时,
F 2.3KΦ I 0 abc
(2.3abc) F KΦ I 0 [2.3abc ] 2!
2
对于一定的荧光物质,当测定条件固定时,
F K'c
即对一定的荧光物质的稀溶液(abc≤0.05),
在一定的温度下,当激发光的波长、强度和液
层厚度都固定后,其荧光强度与该溶液的浓度
合物等。
造成荧光熄灭的原因有多种: (1)激发态荧光分子和熄灭剂分子碰撞,将能量转移到熄灭剂而使荧光熄灭; (2)荧光分子与熄灭剂分子作用生成了本身不发光的配合物; (3)荧光物质分子中引入重原子后,易发生系间窜越而转变为三重态; (4)当荧光物质浓度较大时,激发态分子和基态分子发生碰撞,产生荧光自
第五节 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一) 有机物的荧光分析
(二) 无机元素的荧光分析
(三)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荧光分析测定邻、间-羟基苯甲酸混合物中 的二组分析含量
一,目标要求 1.学习荧光分析法的基本理论和操作; 2.用荧光分析法进行多组分含量的测定。 二,原理 某些具有∏-∏电子共轭体系的分子易吸收某一波段的紫外光而被激发,如该物 质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则会以荧光的形式释放出吸收的一部分能量而回到基态。 建立在发生荧光现象基础上的分析方法,称为荧光分析法,而常把被测物称为荧 光物质。在稀溶液中,荧光强度It与入射光的强度Io、荧光量子效率ψf 以及荧光 物质的浓度c等有关,可表示为If=KψfIoεbc。 式中K为比例常数,与仪器性能有 关,ε为摩尔吸光系数,b为液层厚度。由此可见,当仪器的参数固定后,以最大 激发波长的光为入射光,测定最大发射波长光的强度时,荧光强度 If与荧光物质 的浓度c成正比。 在中性水溶液中,邻-羟基苯甲酸(水杨酸)生成分子内氢键( )增加分子 的刚性而有较强荧光,而间-羟基苯甲酸则无荧光。在PH的碱性溶液中,二者在 310nm附近的紫外光照射下则均会发生荧光,且邻-羟基苯甲酸的荧光强度与其在 PH5.5时相同。因此,在PH5.5时可测定水杨酸的含量,间-羟基苯甲酸不干扰。 另取同量试样溶液调PH到12,从测得的荧光强度中扣除水杨酸产生的荧光即可求 出间-羟基苯甲酸的含量。在0~12ug/ml范围内荧光强度与二组分浓度均呈线性关 系。对-羟基苯甲酸在此条件下无荧光,因而不干扰测定。
跃迁的大。 共轭效应:大多数能产生荧光的物质都含有芳香环或杂环, 具有共轭的 ~ * 跃迁。其共轭程度愈大,荧光效率也愈 大,且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都向长波长方向移动,如苯、 萘、蒽三种物质。
刚性平面结构:当荧光分子共轭程度相同时,分子的
刚性和共平面性越大,荧光效率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