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节选)
大学语文 庄子秋水
《老子》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主张, 即“无为而为 ”或“无为而无不为。 • 《庄子》的中心是,探求个人在沉重 的黑暗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 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 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认为一切的制 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毫 无意义。
• 注:道家的政治主张,无所作为就能把天下治理好。现也指不要 干涉过多,让人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庄子散文善于连类设喻。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 士不可以语于道”比喻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 动的客观环境,因而是有限的,“吾在天地之间,犹 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等几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 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因而应该不断开拓 自己视野。 4.本文采用逐层推进式论证方法。 由小及大,由河伯至海若;再由大至小,说明事 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层 层比较得出“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的道理。文 章运用排比与反诘两种修辞手法,使说理极有气势。
《庄子》
•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学派的 经典。今通行本收文33篇(内7篇、外15篇 、 杂11篇 )。相传内篇为庄周自著,外、杂篇是 庄周的门人和后学所撰。这些文章大都构思精 巧,想象丰富,文笔恣肆,词藻瑰丽,并多用 寓言形式,善作连类比喻,富有浪漫色彩。 • 《庄子》一书,对后人的人生观、文艺观和 文艺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小故事两则
庖丁解牛
“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便是庄子的生存智慧。
无用之用
别人解牛用坏了无数刀,庖丁那把刀用了 19年还像新的,没有损坏,原因何在?因为他 了解牛的结构,知道哪里有缝隙。别人是劈, 他是割。解牛是庖丁的职业,因为了解全牛 (社会),所以他的刀(自己)可不受任何损 害。这故事告诉我们,生存是需要智慧的。
大学语文-古代文《庄子秋水》(节选)译文
教学素材第31课《庄子·秋水》(节选)译文秋天的雨水依时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
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
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
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的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秋水节选庄子原文及翻译注释
秋水节选庄子原文及翻译注释【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注释】(1)时:按时令。
(2)灌:奔注。
河:黄河。
(3)泾: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4)不辩:分不清。
(5)旋:转,改变。
(6)望洋:茫然抬头的样子。
(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8)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9)长:永远。
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10)鼃:同蛙。
(11)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12)笃(dú毒):固。
引申为束缚、限制。
(13)曲士:孤陋寡闻的人。
(14)丑:鄙陋,缺乏知识。
(15)大理:大道。
(16)尾闾(lǔ吕):海的底部,排泄海水的地方。
(17)虚:流空。
(18)过:超过。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朝代:先秦作者:庄子及门徒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因此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因此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感受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能够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能够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能够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行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感受名,仲尼语之感受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参考翻译作者:佚名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
水流宽敞,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辨不不清。
因此乎,河伯洋洋得意,感受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个儿那个地点。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始终到达北海,面对东看去,看不到水的终点。
这时,河伯转变他得意的神XXX,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讲:“俗话所讲的'理解的道理特不多了,便感受没有谁能比得上自个儿’,这正是讲我呀。
再讲,我曾经听讲(有人)感受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开头我还不敢信任,现现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假如我没有来到您的四周,那就特不危险了,我将要永久被理解大道理的人赞扬。
最新《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朝代:先秦作者:庄子及门徒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参考翻译作者:佚名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
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这时,河伯改变他自得的神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秋水(节选)》
庄子简介
• 庄子名周,战国时 期宋国蒙人,大体 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 子的思想,是道家 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与老子并称 “老庄”。
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 着他的文化烙印。他的 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 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 更不用提。别的圣哲, 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 他那样倾倒、醉心、发 狂? ——闻一多
◎小结河伯形象: 最初骄傲自大和后来的知错能改
黄河:不辨牛马 (雄壮开阔)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对 比
北海:不见水端 (辽阔无边)
对 比
于是焉河伯自叹不如,吾 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黄河与北海之比
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之比
课堂讨论
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知耻近于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
叶最重要的散文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之一。它的文章写得 汪洋恣肆,不拘绳墨, 变化无端,
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 文章说“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充满了 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 的诗意。书中的寓言 很多。
学习目的:
1、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4、背诵全文。
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故事二: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 髑髅,他枕着髑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 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 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地共久,即 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 这个故事也很有意思。庄子不仅向往自由,还十分 不满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髑髅之言说明了此点。
故事三: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 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 敲着瓦盆唱歌。
秋水(节选)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水(节选)原文、译文及赏析作者:庄子及门徒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
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这时,河伯改变他自得的神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翻译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入黄河。
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这时,河伯转变了自己的脸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北海若说:“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不可与见识浅陋的乡曲书生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
秋水(节选)(原文、译文及注释)
秋水(节选)(原文·题解·注释·译文)〔战国〕庄周原文如下: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5),望洋向若而叹曰(6):“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7),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8),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9)。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0),拘于虚也(11);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2);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3),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4),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5)。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百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16),不知何时已而不虚(17)。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18),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19),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20)。
方存乎见少(21),又奚以自多(22)!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3)?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看样子稊米之在太仓乎(24)?号物之数谓之万(25),人处一焉。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26),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27),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28),终始无故(29)。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30),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31)。
证曏今故(32),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33),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知分之无常也(34)。
明乎坦涂(35),故生而不说(36),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大学语文秋水(节选)译文词解知识点
秋水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1)时:按时令。
(2)灌:奔注。
河:黄河。
(3)泾:jīng通“径”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4)不辩:分不清。
(5)旋:转,改变。
(6)望洋:仰视的样子。
(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8)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9)长:永远。
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10)鼃:同蛙。
(11)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秋水
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写出《秋水》中的成 语: 、 、 。 2.庄子是 家学派的代表之一。 3《秋水》一文运用了 形式阐 明观点。 4.《秋水》以对话形式展开说理, 文中写的是 与 的对话。 5.“计中国之在海内, ?”
二、不定项选择题 1《秋水》中,庄子用“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来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 A.空间的限制 B.时间的限制C.先天素质的限制 D.后天教育的限制 2庄子在《秋水》中用“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作比喻,所论证的道理是 A.国君要以德治国 B.为政要以民为本 C.个人的认识十分有限 D.立言的根本在于道德 3《秋水》中,北海若对河伯说:“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 矣。”这个“大理”指的是( ) A.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是由于受空间限制 B.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是由于受后 天教育限制 C.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D.孔子“语之以为博”是自我夸耀 4下列文章,“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的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B.《秋水》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谏逐客书》 5《秋水》中,庄子用“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来说明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 有限的道理,这种论证方法是( ) A.演绎法和例证法 B.例证法和对比法 C.对比法和类比法 D.类比法和演绎法 6下列《秋水》中的论据,通过对比法来证明人的认识有限的有( ) 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B.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C.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D.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 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7《秋水》中,庄子认为人的认识所受到的限制有( ) A.时间的限制 B.空间的限制 C.先天素质的限制 D.后天教育的限制 E.认识工具的限制
《庄子-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
《庄子-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原文】《秋水(节选)》《庄子》秋水时①至,百②川③灌④河⑤。
泾流⑥之大,两涘⑦渚崖⑧之间,不辩⑨牛马。
于⑩是(11)焉(12)河伯(13)欣然(14)自喜,以(15)天下之(16)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17)行,至于北海(18)。
东面(19)而视,不见水端(20)。
于是焉河伯始(21)旋(22)其(23)面目(24),望洋(25)向若(26)而叹曰:“野语(27)有之(28)曰‘闻道(29)百(30),以为莫己若(31)’者,我之谓(32)也。
且夫(33)我尝(34)闻少(35)仲尼(36)之闻(37),而轻(38)伯夷(39)之义者,始(40)吾弗(41)信,今我睹(42)子(43)之(44)难穷(45)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46)矣。
吾长(47)见笑于(48)大方之家(49)。
”北海若曰:“井蛙(50)不可(51)以(52)语于海(53)者,拘于虚(54)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55)于时(56)也。
曲士(57)不可以语于道者,束(58)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59)知尔(60)丑(61)。
尔将可与语大理(62)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63)海,万川归之(64),不知何时止(65)而不盈(66);尾闾(67)泄之,不知何时已(68)而不虚(69)。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70)。
此其过(71)江河之流(72),不可为量数(73)。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74)者,自以比形(75)于天地,而受(76)气于阴阳(77)。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78)存乎见少,又奚以(79)自多(80)?计(81)四海之(82)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83)空之在大泽(84)乎?计中国(85)之在海内,不似稊米(86)之在大仓(87)乎?号(88)物之数谓之万,人处(89)一焉(90)。
人卒(91)九州,谷食之所生(92),舟车之所通(93),人处一焉。
《秋水》(节选)课件ppt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 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以下寓言 庄周化蝶 濠梁观鱼 相濡以沫 庄周贷粟 运斤成风 每况愈下 2、诵读全文
古义: 特指黄河。 今义: 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 古义:脸。
旋其面目
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 大方之家
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 不拘束;不俗气。
三、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 按时,名词作状语。 顺流而东行: 向东,名词作状语。 少仲尼之闻: 小看,形容词作意动词。 而轻伯夷之义: 轻视,形容词作意动词。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美景,形作名。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尽,形作动。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 3、理清文章思路,领会作者思想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 (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 (“辩”通“辨”,辨别,区别)
二、古 今 异 义
至于北海
古义: 到了。 今义: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第2课 秋水(节选)
——庄周
关于作者
庄子
庄子,名周, 战国时期宋 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
后,自幼家贫,轻视高官厚禄, 不愿出仕。他继承并发展了老 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 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是先秦各家中最为 深奥难懂的一个,也是涵义最丰富的一个。 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主张绝对的精神 自由,追求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基本上属 于主观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庄子秋水摘抄
庄子秋水摘抄以下是庄子的《秋水(节选)》的部分摘抄: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本文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
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北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论证上,多用形象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用比喻说理多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比较论证法。
运用比较论证法中,又包含性质相似的类比论证法。
3.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节选)课文主旨、内容分析与写作特点
庄子《秋水》(节选)课文主旨、内容分析与写作特点庄子《秋水》(节选)课文主旨、内容分析与写作特点秋水《庄子》课文主旨这篇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
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内容分析全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
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是何等的雄壮;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是何等的开阔。
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他暗暗地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两句之间,用了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欣然自喜的,等到他见到大海时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由第一层过渡到第二层。
写大海的广阔只用不见水端四字,然而与黄河的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
两相对比,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由衷的感叹。
这里又用了一个于是焉与第一层呼应,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就不同了。
河伯感叹的那番话,是作自我批评。
先引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写作特点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
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
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秋水时①至,百川灌②河③。
泾流④之大,两涘⑤渚⑥崖⑦之间,不辩⑧牛马。
于是⑨焉⑩河伯(11)欣然自喜,以(12)天下之美为尽(13)在己。
顺流而东(14)行,至于北海,东面(15)而视(16),不见水端(17)。
于是焉河伯始(18)旋其面目(19),望洋(20)向若(21)而叹曰:“野语(22)有之(23)曰,‘闻道百(24),以为莫己若(25)’者,我之谓(26)也。
且夫(27)我尝闻少仲尼之闻(28),而轻伯夷之义(29)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30)之难穷(31)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32)矣。
吾长(33)见笑于(34)大方之家(35)。
”[注释]①时:按照时令,名词作状语。
②灌:注入,流入。
③河:古时专指黄河。
④泾(jìng)流:水流。
泾:水脉。
⑤涘(sì):水边,河岸。
⑥渚(zhǔ)水中的沙洲。
⑦崖:高峻的山边或岸边,这里指高的河岸。
⑧辩:同“辨”。
⑨于是:在这种情况下。
⑩焉:啊。
(11)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名叫冯(píng)夷。
(12)以:认为。
(13)尽:全。
(14)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15)东面:即“面东”,朝东。
(16)视:远望。
(17)端:尽头。
(18)始:才。
(19)旋其面目:转过他的头来。
面目,借代头部。
另一种解释认为,北海在黄河之东,河伯“东面而视”才能望海,转过头来,只能望河,所以此处应理解为“改变了他的表情”,即由自傲变为惭愧。
(20)望洋:或作“盳洋”、“望羊”,连绵词,迷惘远视的样子。
(21)若:海神,即北海若。
(22)野语:俗语。
(23)之:此,指这样的话。
(24)闻道百:听到的道理很多。
道,道理。
百,泛指多。
(25)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若,如,比得上。
(26)我之谓:即“谓我”,说的是我。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27)且夫:表示进层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而且”、“再说”。
文言文阅读训练:《庄子-秋水》(节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庄子•秋水》(节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
今吾闻庄子之言,汇焉①异之。
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谄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②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视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焰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虻负山,商蚷③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掐井之蛙与?且彼方跳黄泉而登大皇④,无南无北,奭然⑤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⑥。
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节选自《庄子·秋水》)【注】①沁焉,茫然。
②甃,指井壁。
③商距,虫名,又称马陆。
④大皇,苍天。
⑤爽然,释然,形容丝毫不受拘束。
⑥大通,无所不通的大道。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上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3分)东海之鳖A左足B未入C而右膝已絷矣D于是E逡巡F而却G告之H海曰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指这样,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恶其声而然也”中的“然”词义相同。
秋水(节选)--庄子(整理)
《秋水》(节选)秋水时(名作状,按时)至,百川灌(注入)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同“辨”辨认)牛马。
于是(在这个情况下)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形作名,美好的景色)为(把…看成)尽在己。
顺流而东(名作状,往东)行,至于(到达)北海,东面(名作动,面对)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才)旋其面目(转变了原先欣然自得的表情),望洋(连绵词,抬头仰视的样子)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认为)莫己若’者,我之谓(宾语前置)也。
且夫我尝闻少(意动,认为…少)仲尼之闻而轻(意动,认为…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看到)子之难穷(形作动,走到尽头)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有很高学识的人)”秋天〔霖雨绵绵〕河水及时上涨,所有的小川都灌注到黄河里去,水流的宽阔,两岸及河中水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河神洋洋自得,以为天下的盛美都集在他一身。
他顺着水流往东行走,到了北海,他向东面瞭望,看不见水的边际,于是河神才改变自得的脸色,望着海洋对海神而感叹说:“俗语说,‘听了许多道理,总以为谁都不如自己’,这就是说我了。
而且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和轻视伯夷的义行,起初我不相信;现在我看见你这样博大而难以穷尽,我要是不到你这里来,可就糟了,我一定会永远被懂得大道的人所讥笑了。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谈论)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停止)而不盈(满溢);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虚,此处指流尽);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影响)。
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刚)存乎见少,又奚以(凭什么)自多!计(考虑)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不就像)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称呼)物之数谓之万,人处(占有)一焉;人卒(同“萃”聚集)九州,谷食之所生(生长的地方),舟车之所通(通行的地方),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同“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连续禅让的天下),三王之所争(你争我夺的天下),仁人之所忧(担心忧虑的天下),任士之所劳(辛劳付出的天下),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之)为名,仲尼语之以(之)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乎?”北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以和它谈大海的事,这是因为受了地域的拘限;夏天的虫子不可以和它谈冰冻的事,这是因为受了时间的固蔽;乡下的书生不可以和他谈大道理,这是因为受了礼教的束缚。
名家类文:秋水(节选)(《庄子》)
秋水(节选)《庄子》秋水时1至,百川灌2河;泾3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4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5其面目,望洋6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7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8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9见笑于大方之家10。
”注释1.时:按时令。
2.灌:奔注。
河:黄河。
3.泾:jīng通“径”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4.不辩:分不清。
5.旋:转,改变。
6.望洋:仰视的样子。
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8.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9.长:永远。
10.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作品赏析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而这些比喻又是通过奔放新奇的想象和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抒写出来的。
庄子把一切自然事物、神话传说都具体化、人格化。
河伯这一神话传说中的神便被庄子任意驱使,为其观点服务:先让河伯因受环境和习见习闻的限制而自傲,然后让河伯从小圈子里跳出来,看到了大海,从而对自己以前的自满羞愧不已。
庄子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并使文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本文也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
文章一开头,作者用“秋水时至……不辩牛马”寥寥22个字,就把涨水时那种汹涌澎湃、气象万千而又浩淼无边的壮阔景象毫不费力地描绘了出来,给读者以不尽的韵味。
文中的形象也写得十分生动,写黄河,则浩浩荡荡,奔腾澎湃,气魄雄伟;写北海,则渺茫空旷,无边无际,意境开阔;;写河神,则有喜有叹,逼真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思维冲浪1.《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2.讨论体会庄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
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
——张恨水“读书百宜录”
不读《庄子》秋水篇,见识终不宏阔。
——南怀瑾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五、牛刀小试
请从“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项启示中, 将你联想到的人或事,尝试运用正面和反面
对比的手法,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
示例1: 韩信甘受胯下辱 ,他深知自己的价值绝不能与无赖等同,他深
知自己的兵韬武略当用于救助天下苍生,大丈夫能屈能伸 ,有所为 有所不为。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帮助刘邦平定天下。 马谡“无知”失街亭,马谡虽熟读兵书,深谙兵法,但他最大的 悲剧就在于无知----对于自身的无知。没有了自知,便仅剩下了狂 妄,甚至狂妄到连军师诸葛亮都不放在眼里。叹诸葛亮爱马谡,却 反被马谡的不自知误了统一大计;悲诸葛那惜才之泪,却洒给一个 “无知”之人。
特殊句式
1、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句)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二读——理清思路
领会主旨
三、自由朗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的作用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 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
殊句式。 2、理清思路,领会文章主旨和艺术
特色。
3、尝试运用正反对比的写作。
走近庄子
庄子:战国时宋国蒙 (今河南商丘)人 终身不仕 . 一生贫困, 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 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 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他继承并发扬了老 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 庄子 名周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 (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称‚老庄‛。 )
了解《庄子》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 共三十三篇,其中内七篇, 外十五篇,杂十一篇。一般 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 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著。 《庄子》多采用寓言形式, 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意境 开阔,夸张大胆,比喻生动, 讽刺辛辣,充满了浪漫主义
是什么?
思考题①提示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 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思考题②提示
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
面而视,不见水端。”
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 他深深地示
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 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
疏通文句
二、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导学
案》上的知识卡片:(独立完成后小组 讨论确定答案).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理解。 2、找出词类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翻译。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词类活用
1、少仲尼之闻 意动用法,认为……少,小看
2、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认为……轻,轻视
六、总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 秋水》的 自然成文,设喻巧妙,妙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
•
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
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
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
们一定要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
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 之家耻笑。
思考题④提示
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
四、拓展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 以获得哪些启示呢?
提示:1、人贵有自知之明
2、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3、满招损,谦受益 4、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5、自大源于无知 6、有比较才有鉴别 7、知耻近乎勇 8、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
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
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
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
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一读——正音正字
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初探
1、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生活态度上主张‚顺其自然‛ 3、精神上主张追求绝对的自由
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
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 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
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
——达观至乐的生死观
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导学案》的寓言, 更深刻地体会庄子的思想 濠梁观鱼 庄周贷粟 运斤成风 2、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