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考试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二)
第七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识记:
一、几种不同的课程观:(1)课程是知识:是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这种观点目前仍然是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强
调学习者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2)课程是经验:认为课程是从学
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
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及主动性、积
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3)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
程的主体,注意学习者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
为中介实施课程。
二、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
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
排地。从目前而言,“课程是经验”的观念更加符合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发
展的需要。
三、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
领会与应用:
一、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间接经验
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认为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
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认为课程应当是一
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
问题,发展能力。两种主张都有积极和消极因素。既不能把学科课程当作唯
一的课程类型,也不能把活动课程作为课程主体,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
学生的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课程究竟是给学生知识还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教育史上曾分为两派,一派是
形式教育派,强调课程以训练学生能力为主;一派是实质教育派,强调课程
以传授知识为主。两种主张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知
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3、分科与综合的关系:
这是当代课程研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
合为特征的,近代课程是分科的。分科课程发展和相对成熟后表现出来的弊
端是:分科过细,过繁所导致的学科之间相互隔膜,相互封闭的状况,以及
由此而来的学科之间的重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分科绝对化比国
外更加严重。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综合化作为一个主要任务有
着深远意义,加强综合化是小学课程今后长期的努力目标。
4、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关系: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重视人,崇尚个性,后者则强
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我国既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提倡尊重学
生和重视个性发展,在课程中同时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第二节课程的基本范畴
识记:
一、课程的目标:1、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阶段
课程目标——学年学科目标;2、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二、课程的内容: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三、课程的基本结构:
(一)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
学校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
学科、各学科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
(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
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三)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四、课程基本结构的不同存在方式
1、以统一要求为特点的存在方式。以中国、苏联、日本、法国等最为典型。
2、以多样化为点的存在方式。最为典型的是美国。
五、课程的类型: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有:(1)学科课程;(2)活动课程;(3)综合课程。
六、课程结构的改革: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最
基础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不同课程的具体结构赖以
建立的依据。活动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自主性探索实践为主,人们
所熟悉的教学大纲+教科书的课程微观结构就无法满足需要了,那么,以自
主性探索学习方式为基础的课程,采用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其结构至少包
括主题、任务、评价标准三个部分。
第八章教学
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识记:
一、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
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二、在小学教育中,教学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是学校教
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
领会:
一、教学的任务:(1)学习基础文化科学知识;(2)培养各种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维能力,实
践能力;创造能力;(3)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节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
识记:
一、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
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
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二、教学模式的种类: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裴
斯泰洛齐、乌申斯基等,结构为: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检查。
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代表人物有杜威、福禄培尔。结构为: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
总结与评价。
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1)发现学习模式,代表人物布鲁纳,结构
为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设,推测答案——验证(一次
或几次)——作出结论。
(2)范例教学模式:代表人物为瓦.根舍因,结构为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
识记与领会:
1、如何理解教学活动的本质或规律: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教
学活动服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即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但是,教学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具有以下特殊性:
(1)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2)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3)教学认
识是有领导的认识;(4)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
第三节教学原则
识记: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
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