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社会称谓语解析

合集下载

论英汉语中社会称谓系统探讨

论英汉语中社会称谓系统探讨

论英汉语中社会称谓系统探讨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不同语言中的社会称谓系统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英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其中的社会称谓系统也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

本文将从英汉两个语言的社会称谓系统的特点、变化以及对比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加深我们对于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

一、英语社会称谓系统的特点与变化英语社会称谓系统的特点一方面来自于其语言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反映了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在英语中,由于其复杂的历史渊源和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社会称谓系统非常复杂。

一般而言,英语的社会称谓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名字、职业和封号。

在语用方面,英语中的称谓系统强调礼貌和尊重,特别是在面对高级别的人物时,例如国家元首、学术专家等。

但是,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化,英国社会的社会称谓系统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例如,在英国上层社会中,尊称“Sir”、“Madam”等称谓的使用逐渐减少,而更加灵活和亲密的称呼方式例如名字、昵称等逐渐普及,以及起源于美国的“Ms.”称谓的使用也在这几十年中逐渐成为了一种相对普遍的称谓方式。

二、汉语社会称谓系统的特点与变化和英语相比,汉语的社会称谓系统更加注重家庭和长辈的地位。

在汉语中,人们通常使用亲属关系、职业、尊称等方面的词语进行称呼,以显示他们与对方之间的关系和身份。

例如,“父亲”、“老师”、“工程师”等称谓都有明确的身份和地位含义。

在礼仪文化方面,汉语的社会称谓系统强调“尊老爱幼”,因此对于年长的人应当使用尊敬的称呼方式,例如“老师”,“教授”等等。

但是,随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汉语社会称谓系统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例如,由于西方礼仪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渐渐地也开始使用一些与传统不同的称谓,例如“可爱的孩子”、“亲爱的朋友”等等。

此外,在职场和商务社会中,尊称的使用也变得比较简洁和规范,例如“总经理”、“董事长”等尊称常用于企业和机构工作场所。

古代年龄段称谓

古代年龄段称谓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265年 西晋建立,魏亡

从称谓语看社会变迁

从称谓语看社会变迁

从称谓语看社会变迁作者:王鹤翔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9期摘要:不同于欧美国家称谓语的简洁单一,我国的称谓语繁多甚至在很多时候都是敏感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在新的环境中称谓语的用法也出现了诸多的改变。

本文通过对亲属的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及新兴称谓语试图分析社会变迁与称谓语之间的微妙关系。

关键词:称谓语;社会体系;社会变迁;语义演变作者简介:王鹤翔(1992-)女,河南郑州人,兰州大学文学院2011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兰州大学青年传媒集团《兰大青年》责任编辑,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02一、对亲属的称谓的时代变迁中国自古就重血亲,21世纪之前大多还是大家庭生活,按照类别来讲,对亲人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类:爷爷、奶奶、外公(姥爷)、外婆(姥姥);岳父、岳母、爸爸、妈妈、伯伯、伯母、叔叔、婶婶、姑姑、姑父、舅舅、舅妈、姨夫、姨母;哥哥、姐姐、嫂嫂、姐夫、弟弟、妹妹、弟妹、妹夫、堂哥、堂嫂、堂姐、堂姐夫、堂弟、堂弟妹、堂妹、堂妹夫、表哥、表嫂、表姐、表姐夫、表弟、表弟妹、表妹、表妹夫;女儿、儿子、女婿、媳妇;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可能各地方言的确切叫法又有所不同,但是这些通俗叫法却是为大家公知且最常用的。

其实,这些对亲属的称谓,从古至今并没有改变许多,而且像“爸爸”“妈妈”甚至还是在世界范围内以相同的发音叫了成百上千年。

然而,在新时期我们会发现,某些亲属称谓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例如“堂”“表”关系中如“堂哥”“表妹”,我们常常会省略“堂”“表”字,直接称为“哥哥”“妹妹”,导致现在的青少年没有“堂”“表”观念,从而“外”“从”“堂”“表”的使用虽然在书面用语上还能常常见到,但口语使用上频率却越来越低。

再则,另一些称谓语的指意功能在扩大,例如现在许多人都将嫂嫂、大姑子、姨姐称为“姐姐”,婆婆、岳母都称为“妈妈”。

现当代称谓词的时代变迁1

现当代称谓词的时代变迁1

博主声明:博主发表的文章专为新浪网博客提供,媒体或网站未经博主许可不得转载,个人博客可以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标明来源、博主姓名或以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

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称谓堪称是最大的流行语,在称谓变化的背后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文化的走向。

在新中国60年的历史中,中国人的称谓出现3次大的转变,其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变迁既令人好奇,又可看出中国社会的走向。

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同志”是最常用但也是最具政治性的称谓。

过去在疆场上浴血奋战,使同志一词赋予了同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生死与共的深刻内涵。

“同志”一词源远流长,春秋时“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是最早的表述。

然而同志一词广泛的使用却是在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共产党打江山的时代,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唱起国际歌,你就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找到同志。

1959年,毛主席特别指示,要彼此之间互称“同志”。

“同志”是一个通用的称谓,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年少者可叫小同志、年长者尊呼老同志,女性则通曰女同志,见到男性叫同志绝不会犯错误。

男女青年谈恋爱,用上“同志”最保险,即有红色的革命情怀,又有志向相同、心相连的小资情谊。

夫妻生活一辈子,告别之语一定是某某同志离开了我们,这方显出革命友谊牢不可破。

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以前,“同志”一词虽然流行,但由于有些书面化,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习惯用老和小来称呼,尤其是对官员的称呼。

如年轻人对年长者或是上级官员,往往是称其为老王、老李,老年人对年轻人或是上级对下级,也常常是小马、小赵这样叫。

对德高望重者或是名人,只不过是把老字和姓颠倒了个,叫做季老、钱老等等。

不被称作“同志者”,那就是被阶级斗争的对象,成为社会的另类人。

原先被称之为“同志”者,一夜之间不叫同志了,那说明此人有问题了,就如同今天哪个官员在媒体报道上姓名之后没了同志两字,这个官员大概就是被“双规”了一样。

老百姓之间的称谓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相当的朴素,工人阶层最常见的称谓是“师傅”,农民中离不开大爷、大娘这种家庭式、带有人情味的称谓。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汉语社会称谓语是指人们在交际活动中用来称呼对方的词语。

作为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呈现出多元的形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理解汉语文化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进行探究。

一、概述中国是礼仪之邦,尊卑有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统。

因此,在汉语交际活动中,人们用词称呼对方一直是非常重要的。

从古代到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古代的称谓更多地表现尊卑之别,如“臣子”、“君王”,到了近代,社会不断地变革,新的称呼方式不断涌现。

二、汉语社会称谓语的主要变迁1.古代称谓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尊卑有序,尊称上相当于下称,大体上有“尊亲、尊长、尊贵”三个标准。

例如,对于亲爱友好的长辈,除用“父、母”以外,还可以加上“大人”、“阁下”、“老爷子”等称呼。

至于对师长、官方、尊贵的人物,如帝王、宰相、太监等,则称之为“殿下”、“权威”、“公子”、“主公”等。

2.民间称谓民间称谓主要源于人际关系,如对同辈的称呼有“哥、姐”之类的,对晚辈则有“弟弟、小妹”等等。

除此之外,在各行各业中,也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如对于给你作画的人,就应该用“大师兄”等尊称。

3.现代称谓在现代社会中,尊卑关系不再像古代那样严格,称谓也有了更加多元的形式。

例如,在公共场所,对于普通的陌生人,可以使用“请问”、“劳驾”、“对不起”等语气委婉的称呼,对于相互认识的人,则可以称为“小姐”、“先生”等比较通行的称呼方式。

一些通用的称呼也逐渐取代了古代的尊称,如“老板”、“领导”等。

三、汉语社会称谓语的文化内涵1.人际关系汉语称谓语的变迁与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变化,称谓也逐渐从尊卑关系转向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例如,对于同辈或称职者,都可使用“同志”、“同学”、“同事”等称呼。

2.文化观念汉语称呼方式中,不仅有人际关系因素的影响,还有深厚的文化观念贯穿其中。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汉语社会称谓语是指用来表示人们身份、地位和关系的词语。

称谓语在汉语中的使用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包含了传统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地位的符号意义。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融合,汉语社会称谓语也发生了变迁,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历程的视角。

从历史角度来看,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古代中国社会的称谓语以尊重与恭敬为核心,首先体现在宗法制度中,家族和宗族成为了人们社会地位的象征,受到尊重的称谓往往与家族和宗族的地位有关。

例如,古代称呼父亲为“家父”,母亲为“家母”,祖父为“宗父”,祖母为“宗母”。

随着封建制度的出现,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父亲、母亲、祖父、祖母等的称谓也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称呼。

如父亲的称呼有“阿爸”、“大爷”、“老子”,母亲也有“老妈”、“娘亲”、“妈咪”等。

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传统的家族结构逐渐被打破,社会阶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汉语社会称谓语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多地以职业、学历、地位等因素来构建社会关系。

因此,人们在称呼别人时,除了家庭成员关系外,也会根据职业和地位来决定称呼方式。

如教师被称为“老师”、医生被称为“医生”、律师被称为“律师”等。

与此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知识技能日益重要,学历成为人们认可和尊重的象征。

因此,在人们的称谓语中,“博士”、“教授”、“研究员”等学术头衔成为了人们尊敬和信任的象征。

一些职业技能出色的人员也有了自己专属的称谓,如烹饪界的“大厨”、“名厨”、销售界的“业务员”、“销售”等。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不仅仅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展现了人们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中国,人们对于家族、尊重和孝顺的重视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家庭及血缘关系的重要性,体现了尊老爱幼、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念;而现代社会的职业、学历等等标准则反映了人们对于知识技能、个人成就的认可和尊重,体现了追求自我实现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

总之,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和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是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称谓语看社会变迁

从称谓语看社会变迁

从称谓语看社会变迁作者:来源:《新作文·高中版》2020年第04期称谓语,就其狭义来说,是人与人之间称呼的用语;广义来讲,称谓语是构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纽带,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几千年来,我国称谓语,其语义功能之细密,描述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积淀。

随着岁月变迁,许多事物还保持着本来面目,称谓却已经发生了变化:有些已消逝于岁月长河之中;有些称谓则生发出完全不同的含义。

了解称谓语的变迁,亦可一窥时代。

回顾当代那些消失的称谓语万元户——消失时间:1997年在改革开放初期,有极少数的农民通过努力勤劳致富,家庭年收入超过万元,万元户因此得名。

在当时,全国人民普遍不富裕,万元户不仅在农村,在城市也是高收入群体。

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万元户在失去原有的标杆作用后,成为历史名词。

香港皇家警察——消失时间:1997年7月1日1969年4月,因在1967年香港暴动中的贡献,香港警察队及香港辅助警察队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颁赠“皇家”二字。

从此“别动,这里是皇家香港警察”成为香港警匪片中的经典台词。

1997年7月1日零时,五星红旗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会展中心冉冉升起,香港回归中国,香港皇家警察的称谓成为过眼云烟。

同这云烟一起飘散的还有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不堪回首的屈辱史。

天之骄子——消失时间:2001年7月1979年,“文革”后恢復高考的首届大学毕业生入学率大约只有1%,这群“凤毛麟角”的年轻人一毕业就是铁定的“国家干部”,理所当然被视作天之骄子。

如今,大学生拥有更多命运选择自由权,同时也背负着相当沉重的就业压力。

“天之骄子”们往往一入校门,就准备着成为求职大军中的一员。

人犯——消失时间:2017年7月2017年6月15日,公安部发布了《看守所法(公开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对在押人员的称谓也由原来的“人犯”改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从语言学角度浅析流行语“社会我XX”句式

从语言学角度浅析流行语“社会我XX”句式
’ 旬式 从语言学角度 浅析流行语 “ 社会我
白风 琳 长 安大 学
此句 式 应 该是 “ x x很 具有 社 会 范 ” ,“ 社会 ”一 词在 活用 的 同时还 进 行倒 装 ,逐 渐 成为 固定句 式 。“ 社会哥” , “ 社会 姐 ” ,省 略为 “ 社 会 ”+ “ 人称 ” ,“ 社会+ “ 物称” , “ 社会 ”+ “ 单 音节 词 ” ,“ 社 会 ”+ “ 多音节 词 ” 。与 此句 式类 似 的还 有 “ 厉害 了我 的哥 ” 、“ 一人 我饮 酒醉 ”等 。 三 、产生 原 因 ( 一 )语 言 机 制 “ 语 言不 是 一 个静 态 的 、 自足 的、封 闭的 系统 , 以往 的理 论语 言学 的语 言观 ,不管 是把 语 言看作 后天 不断 的刺 激一 反应 的结 果 ,还是 人脑 中先 天具 有禀赋 ,都 是不 完整 的。 ” 网络 语言 作 为一 种 语 言现 象 ,其 实就 是在 语 言运 用 近年 来 ,随着 直播 等 网络传 媒 活动 的盛 行 ,层 出不穷 过程 中 的一种 经济 节省 的手 法 。在构 词、成 句 、修辞 等方 的 网络语 在人 们 的交际 中逐渐 流行 并被广 泛 引用 。2 0 1 7 年 面都 可 以看 到经 济机 制的作 用 。 由网 络 主 播 喊麦 活动 发 起 的 流 行 语 “ 社会 我 x 哥 , 人狠 ( 二) 语 言环 境 话不多” ,后来 逐 渐发 展 为 “ 社会我 X X” 、“ 社会你 X X” 。 我 们 的 世 界 日渐 开 放 , 新奇 的文 化 成 为 人 们 日渐 追 此 句式 的 出现不 仅反 应 了汉语 在语 音 、词汇 、语 法方 面 的 求 的风 尚 ,创 新成 为 人们一 致 的发展 理念 ,在语 言 中也是 演 变 ,它 的诞生 与社 会环 境 ,文化 环境 ,及 语 言系统 内部 如此 。人 们求 新 、求异 ,寻 求普 遍认 可 的心理 驱使人 们在 自身的特 点是 分不 开 的。 运用 语 言 的过 程 中不 断推 陈出新 ,生 成可 以 引起 共 鸣的话 历史 渊源 语 。“ 社会 我 X X”是社 会约 定俗成 的语 言现 象 ,体 现 了人 “ 混 社 会 ” 的说 法 ,最 早来 源 于 民间 。有 些 人 无 所事 们 一致认 同的思维方 式 。 事 ,没 有正 当工 作 ,他们 引 以为傲 的就 是广 博 的人脉 ,于 ( 三) 使 用群 体 是 自称 社 会 人 ,有 些 地 方 也 称 为社 会 青 年 。 混 社会 的小 语 言 的使 用主 体 是人 ,而 网络语 言 的使用 主体 则更 多 弟 跟 人 吹牛 时 ,常 常拍 着 胸 脯 自报 家 门 :“ 我李 哥 混 社会 是 网 民。 网络 媒体 的 飞速发 展让 网络 成为 人们 获取信 息 的 怎 么 怎么 样 ” ,意 思就 是一 一 我 背后 有 靠 山,我 李 哥 是混 最 主要渠 道 。各种 综 艺传播 平 台选用 具有 号召 力感 染力 的 社 会 的 大 佬 ,你 惹 不 起 。混 社 会 的大 姐 头 在 教 育 小 弟 的 人物 来 带动大 家对 于 流行理 念 ,流行 用语 的 了解 ,并进 一 时 候 , 当然 也会 苦 口婆 心 地 说 一 句 “ 你 金 姐 我 混社 会 这 步 通过 网民传 播 ,从 而带 动 整个 社会 对 “ 社会 我 X X”的 些 年 ,什 么 大风 大 浪没 见 过 ”之 类 的 。到 了互 联 网 时代 , 认 可。 “ 我 李 哥 混 社 会 … … ” 已经 无 法 满 足 网 友 对 “ 狂 拽酷 炫 ” 四 、“ 社 会我 X X”的影响 的追 求 ,于是 “ 社 会我 x 哥 ”句式 应运 而生 。 ( 一) 对 现代 汉语 的 影响 二 、句式 分析 “ 社会 我 X X”丰 富 了 现 代 汉 语 的句 式 特 点 及 内容 , ( 一) 语 音 为 我 国汉 语 言 的发 展注 入 了新 的活力 ,体 现 了汉语作 为人 汉 语 具 有 音 乐 性 ,词 语 多 为 双 音 节 。双 音 节汉 语 语 们 交际 的工具 能够 被 人类灵 活 掌握并 推陈 出现 的能力 。这 音 的演 变 趋 于简 单 化 ,人 们在 发 音 时更 倾 向 于省 力节 约 。 种 反传 统 、创 造性 的方 式成 为 现代 汉语 体 系 中 的新 元素 。 语 言 的对 称 机制 中也 强 调 了语 言 的节 奏 ,韵 律 。“ 社 会我 但 “ 社会 我 X X”这 句 流行 语 还没 有 最终 固 定下 来成 为 固 xx”句 式 ,重 音 放在 “ 社 会 ”二 字 ,人们 不 由 自主地 就 定 词 汇 ,所 以它 为 语 言发 展 规 则 增添 了许 多不 确 定 的 因 跟着 念 出来 ,富有 鲜 明的节奏 感 。 素 ,不利 于语 言的规 范化 。 ( 二) 语 义 ( 二) 对 社 会 的影 响 “ 社会 ”一词 最初 的本义 是一定 的经济基础 和上 层建筑 “ 社会我 X X” 作为 人 们 表 达 内心对 某 累 人 或 某 类事 构 成的 整合 ,而后 引申为 泛指 由于 共 同利益 而互相 联 系起 物 行为方 式 的不满 得 一种方 式 ,它承 载着 人们 的情感 ,作 来 的人 群,再 后来 语义 范 围缩 小至 指称 一个 社 团或者 小群 为人 们表 情达 意 的工 具,诙 谐幽 默反 应 了社会 现实 ,是 时 体 。发展 到现在 ,“ 社会 ”有 了一定 的情 感意 义 ,情 感色彩 代特 征 的展现 。 趋 近贬 义 。生 活 在 群体 中的人 们 对 “ 社会我 X X”起初 具 五 、结 语 有 强烈 的身 份认 同感 ,渐渐 的 ,“ 社会你 X X”开 始成 为一 “ 社会我 X X” 这一 流 行 语 是 当代 社 会 一 种 特殊 的语 个 充斥 着讽 刺 意味 的称 呼,用 来形 容那 些社 会气 息太 重或 言现 象 ,是语 言动 态 发展 的 自然 现象 ,对 其分 析研 究不仅 是谈 吐举 止 比较粗 俗 的人 。“ 非让 现 实给你一 巴掌 ,你才知 可 以对 语 言 系用 内部要 素 的演 变发 展 有一 个 清楚 的 认识 , 道社 会 有多 虚 伪。 ” “ 别 用你 的狗 眼 看不 起我 ,我有 你 想象 同时 也 可 以 了解 我 们 所 处 的社 会 环 境及 人 们 心 理 变 化过 不 到 的强大 。 …‘ 天 黑路 会滑 ,社 会太 复 杂 ,还 有什 么 东西 程 。对于 这一 类语 言现 象我 们要 以包 容 的态度 去接 纳 ,因 比人心 更可 怕 。 ”“ 我不 是 红酒 高跟 社会 温柔 姐 ,我 只是他 为 它对 于社会 文化 起 到 良好 的助 推作 用 ,但 同时也要 做好 的 女人 ,我 不是 红酒 潇洒 社会 霸道 哥 ,我 只是 她 的男人 。 ” 语 言规范 工作 。 以上例 句 表 现 出 “ 社会我X X”语更 加 丰 富,这 显 示 出语 参考 文献 : 义 在稳 定 性 中具 有 变 异性 的特征 。词 汇 的 变化 最 为迅 速 , [ 1 ] 苏馨 . 简析 网络 语 言 的 特 点及 规 范 [ 现代语文, 新 的词 语及 句式 结构 的产 生与 语 言的类 推机 制也 是分 不开 2 0 0 8 ( 0 6 ) . 的 ,仿 拟与递 推让 “ 社会我 X X”逐渐有 了词缀倾 向 。 [ 2 ]梅艳 . “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科 学解释 [ J ] . 内蒙古 电大

社会普遍称谓词浅议

社会普遍称谓词浅议

,
必 有 和它
,
相 适应 的普 遍 称 谓 词 文 革 前 社 会 的进 步 和 不安 复疲劳
, ,
我 国 社会 上 流行 的
同 志 正 是 我 国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胜利 后

人 与 人 之 间的 新 型 关 系 的体 现 从 某种 意义 上 看

, ,
在 全 党工 作 重 心 实 现 转 移 的今 天

则 是 新 中 国 诞生 之 后 的事

`
同志


的义 项
,

革命
,

,

老同志
,
,
小 同志
,
x
x
同志
;
男女 老 少
,

内党 外
皆 称 同志
,
体 现 了社 会 主 义 新 国 家 中
,
政 治的进 步
,
及人 与 人 之 间平 等 和 谐的新 型
“ ”
常给 人 一种 友爱 亲切 的感觉

十 年动 乱 开始 后 大冲 击 渐 缩小 上
社 会 科 学版 荆 州 奔专 孚报 心哲 李
)
1 9 8 8年 第 3










王 群 生
我 国 旧 民 主 主 义 革命 时期 政成 员 包含 关系
,
“ ”
. ,

同志

一 词 已经 出现
,
,
最初 是 指
,

为 共 同 理 想 而奋 斗的党
.

同志 意味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摘要:语言能够反映社会文化的变迁,社会称谓语是不同时期社会文化的具体表现,它们的出现由国家的传统思想、政治背景、社会风气、社会关系等多种因素来决定。

本文探究中国在解放前后社会的主要社会称谓语的变化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社会称谓文化内涵社会称谓是人际称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传递的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尊重,主要用于称呼家庭成员以外的其他社会成员。

社会称谓语就是用来表示社会称谓的词语,反映的是双方的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及其文化意涵。

社会称谓语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称谓语也会发生改变。

那些过时的社会称谓用语因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而逐渐为人们淡忘,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社会称谓用语则不断出现。

社会称谓不仅仅是一种称呼,也是文化的体现。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汉语的社会称谓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着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迁。

对社会称谓语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学术界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许多学者对社会称谓的相关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在广度和深度上仍有许多亟待加强之处。

一、社会称谓语的涵义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

[1]称谓语就是用来称呼别人的语言,可以分为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指的是用来表示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的语言,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的特殊语言符号,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受乡土观念、传统思想、政治背景、社会地位、社会风气、社会关系等等因素影响。

在现代汉语中,社会称谓语则指用于称呼没有亲属关系人的一种用语,包括各种社会关系人之间的互称用语,如姓名称谓语、职务称谓语、通用称谓语、拟亲属称谓语和零称谓语等。

社会称谓语受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影响,其形式和意义的变化较快,反映出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变化进程。

社会转型期环境下的称谓语研究

社会转型期环境下的称谓语研究

社会转型期环境下的称谓语研究称谓语是人际交往中必然运用的语言要素,也是影响人际交往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变迁与时代发展和社会文化变化息息相关。

然在当今这个日益世俗化和功利化的社会,稍一不慎就会陷入称谓困境,带来交际障碍。

同时社会的急剧变革也不断催化新的称谓词,如许多不合语言规范的网络称谓语也应运而生,由此造成称谓词的浪费和混乱。

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加强称谓文化建设,以构建平等、和谐、友好的新型人际称谓系统。

语言是以特定的民族形式来表达思想的交际工具。

人类思维中概念的形成、推理的展开,都需要有语言形式的包裹,才能巩固下来,人的认识才能推进。

然而我们也看到,语言的交际功能离不开特定的交际环境,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与时俱进的步伐,整个中国社会不论是政治意识、经济形式还是文化理念和风俗习惯都发生着史无前例的重大变革,社会生活在各个层面上发生着显著而又微妙的变化。

作为语言学研究范畴且和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称谓语,也必然会在社会语言的使用中有所体现,因为称谓语不仅是社会人际关系在语言中最系统、最直接的投射,而且还能折射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从中可以窥视出一个社会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

一、称谓困境影响社会交往在日常交往中,人际称谓语(或称呼语)是言语交际的先导语。

怎样称呼交际对象,是个敏感的问题。

因为称呼语是当面打招呼的,它能充分显示交际对象在社会网络系统中特定位置的名称,一个贴切的称呼语,常常就意味着扣开了成功交际的大门,从而为继续交际打下了理想的基调,而一个不恰当的称呼语常常会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

然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遇到不知该如何得体地称呼别人,陷入一种两难境地。

如称呼一个叫王一民的处长为“王处长”、“王一民同志”,语气郑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但相对来说缺乏亲切感。

如果称呼他为“一民”或“老王”、“小王”,语气亲切了,但尊重、郑重程度大大减低了。

社会称谓语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社会称谓语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社会称谓语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汉语言文学1101班 18110103 陈琳珏摘要:称谓语作为一种具有交际功能的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所使用得称谓语有所不同,通过调查发现其特点。

关键词:社会称谓语差异调查报告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社会的发展变化,会迅速体现到语言,特别是词汇中来作为基本词汇的称谓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更能直接体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

称谓语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彼此之间表明相称谓语具有和其他词汇不同的特殊交际功能。

此次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他们各自的特点。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街头采访的方式,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进行调查。

下面将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一、对他人的称谓。

1、与同龄陌生人打招呼,使用社会称谓语情况。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与陌生同龄人打招呼中,无论是什么年龄,职业使用范围最广的是用“你好,请问,打扰”等代替,其中女性占的比例比男性大。

在随后的称谓开始在年龄上出现差异:年龄在18周岁以下和18—25周岁的受访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同学”、“帅哥/美女”和“亲”。

25—35周岁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帅哥/美女”、“先生/女士/小姐”和“亲”。

35—45周岁和45—55周岁使用频率较高的的是“先生/女士/小姐”、“师傅”和“老板。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其中有四个词比较具有区别性,“同学”、“亲”“老板”和“师傅”。

“同学”称谓多出现在18周岁以下和18—25周岁的受访者中,这是由于人群主要以学生为主,称呼对方为同学贴近其身份有显得比较亲近。

“亲”这一称谓语主要使用与18周岁以下、18—25周岁和25—35周岁这类受访者中,“亲”首先源于淘宝,此后随着它在网络上的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现在也慢慢融入到了现实社会中。

“师傅”这一称谓语主要使用与35—45周岁和45—55周岁的受访者中。

现代流行称谓语分析

现代流行称谓语分析
现代流行称谓语是语言与社会结合的产物, 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相对传统的称谓语 而言,现代流行称谓语一定程度上可适用范围更广, 在称谓语面称、背称、自称、他称以及通称的缺位 现象中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上接第 224 页) 3、强调自主学习 根据构式的产出性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的自 主学习能力。当教师交给学生一个构式时 ( 例如 a lot of money),学生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创造 出一系列不同的表达,如:a lot of people, a lot of work, a lot of comic books 等等。这些构式同属一个 构式结构。学生记住了这个构式结构,就等于记住 了这一构式群。经过类似的学习后,学生不仅提高 了语言学习的感知度,而且能地道的表达英语。
一、“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宝宝” “宝宝”原指家人对婴儿或幼儿的爱称。在 父母眼里,孩子都是他们的珍宝。“宝宝”作为 一个新兴称谓语,源自一个写着“宝宝心里苦, 但宝宝不说”的图片,图中所绘的小人儿有一双 泪汪汪的眼睛和撅得很高的嘴,一脸委屈状。随着 该图在微博、微信等主流网络媒体的传播,“宝 宝”这一称谓流行开来,既可以用作自称,如“宝 宝委屈,但宝宝不说”,也可以用于他称,如“宝 宝,一起去逛街呀”。自称为“宝宝”的多为 00 后、90 后甚至有 80 后的年轻人,含有撒娇意味, 希望得到对方的赞同、同情或宠爱。“宝宝心里苦, 但宝宝不说”这句话也被行行业业的正在奋斗的、 经历挫折的年轻人用在自己身上,来表达创业、工 作或生活中的辛苦。由于孩子经常自称“宝宝”, 很多父母也便以“宝宝”称呼自己的孩子,一方面, 孩子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宝贝;另一方面, “宝宝”是一个叠词,与“宝贝”相比,更表达 了一种宠溺意味。 “宝宝”在用作自称上的使用范围相对较广, 如上文提到的可在父母面前用作自称:“爸爸妈妈, 宝宝想你们啦!”;也可用作好朋友之间:“宝 宝想去逛街,陪宝宝一起去呗!”;也可用于情侣 之间的“打情骂俏”:“亲爱的,这么久没见有 没有想宝宝呀?”。 与之前流行的自称语“人家”相比,“宝宝” 反映的是现代年轻人渴望被关爱、以及卖萌的一种 心理状态。一般女性喜欢以“人家”自称,男性 自称“人家”会被觉得“娘娘腔”,但“宝宝”

当前社会称谓语调查

当前社会称谓语调查

当前社会称谓语调查社会称谓语是称谓语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

本文以新疆大学在校大学生言语交际中所使用的社会称谓语为考察对象,对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当前新疆大学在校大学生使用社会称谓语的特点。

标签:社会称谓语大学生调查分析一、引言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演变的,同时,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联系的。

任何社会现象都不可能和别的现象绝缘而独立发展,将语言和社会联系起来,才能分析透彻语言现象的本质。

社会称谓语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活跃的角色,其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且调查起来不容易操作,因此笔者选择了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大学生是学生群体中的一类,代表了较高的知识层次,他们不甘于传统的交流方式、交际对白,在对周围事物作出分析后又积极地创新和运用语言。

语言学研究的许多新兴语言现象,最早都是出自大学校园。

大学生对语言的使用有“学生”身份的特点,但又不局限于此。

他们在大学校园中生活,不时地接触着学校外面的社会,因而在语言上就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当前社会普遍使用社会称谓语的情况。

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毫无疑问是大学文化的一部分,它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生活方式及社会文化传统都息息相关。

校园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并影响民族文化,校园里使用的社会称谓语不仅有学生的特点,也有社会的普遍意义,因而在这个群体里研究社会称谓语使用状况是有一定意义的。

笔者亲自对社会称谓语作了一次调查,调查采用问卷和个案相结合的方法,以期通过这次调查来发现当前社会称谓语在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使用特色。

二、问卷调查设计本文所调查的内容是校园里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调查针对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内接触的对象,即:对任课老师、教辅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院系办公人员)、后勤工作人员、宿舍成员、比自己高几届或者低几届的学生。

调查总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83份,有效调查问卷所占比例为91.5%。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作者:刘俏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6期摘要:本文主要探讨21世纪不同类型的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分类及使用情况,以及东北亲属称谓语对社会交际模式的影响。

关键词:影视节目;东北方言;称谓语随着21世纪“东北热”的影响,东北方言开始走入大众视野。

中国影视节目中频频出现东北方言。

而作为与人交流中必不可少的称谓语,东北称谓语也不乏特色,于影视节目中广泛传播且越来越多地被大众认可和使用。

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历史悠久,从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起始,芮逸夫的《释甥之称谓》和《伯叔姨舅姑考――兼论中国亲属称谓制的演变》、俞敏的《释甥》等,称谓语的研究渐入正轨。

21世纪以来,研究成就也较为突出,如:汤云航、赵淑芬(2001)论述了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和传统伦理文化之间的联系;史金宝(2003)比较了普通话与各地方言亲属称谓,阐释出汉语亲属称谓的特征。

以上研究多从称谓词语本身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联系的角度进行探究,而在新时代下的影视娱乐节目中的东北方言称谓语使用情况及分类、应用却未曾得到很好的阐释、分析。

本文就东北称谓语在各类影视节目中的使用情况,整合大量影视节目语料,分析、整理东北亲属称谓语的分类及特点,以及亲属称谓语所能影响的社会交际关系。

一、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分类称谓语一般可分为两类: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

又东北亲属称谓语泛化的现象普遍,使得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频率很高。

(一)亲属称谓语东北称谓语有着显著的亲属称谓泛化的特点,即亲属称谓语被广泛使用和传播。

这种称谓语不仅适用于亲属之间,还多见于无亲属关系的陌生人之中。

在21世纪的影视节目中不乏东北的亲属称谓语的存在,表现形式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1.直接称谓:大哥、大姐、大姨、大妹子、叔、大爷等等(1)“大妹子,你说我这个人呀,整天自己一个人在家憋屈了,好容易找来一个人还让我给伤走了。

21世纪中国女人名词新解

21世纪中国女人名词新解

21世纪中国女人名词新解
闺女:在我国民间,人们经常把未出嫁的少女称为“黄花闺女”(或“黄花女”、“黄花幼女”),一方面表示少女还没有结婚,另一方面也表示少女心灵纯洁、品性贞洁。

有性学专家撰文说如今的闺女年龄越来越低龄化,并危言耸听地说要找闺女请上幼儿园。

美女:女人没一个是丑的,尤其在21世纪的中国得到了证实。

如今的中国随处都是“美女”来“美女”去的,如果你有异议,客观地批评别人,说:“别人不是美女你违心地称呼别人美女”时,那人甩出一句话,差点把你噎死。

“你丫缺乏审美的眼睛。


超女:“超级女生”的简称,也可翻译成“超速成名的女生”,湖南卫视的一档选秀节目,反复不断地拿用不完的电视时间,反复不断地让这些女孩子出镜,反复不断地让观众讨厌。

详尽地解释就是:运用超多的时间,不惜浪费超多的电视资源,不惜动用超多的人力,超多的眼泪堆积出来的草根女生。

剩女:那些迟迟不结婚,不知道嫁给谁好,挑花了眼的高龄女人一族。

在男人的眼里是不可高攀的清高女人,在世俗的流言里是有问题的女性。

独女:也可以叫独生子女,但不仅仅一层含义。

很多独生子女非常自强、自立,不依赖"第二春"嫁个好男人,而是独立自主地创造自己的事业型女人。

蛮女:因一部韩国电影《野蛮女友》的热播,剧中那个贬损欺压、像一个野男孩性格的女孩子叫“野蛮女友”。

穿的随意、发型怪诞,网络语言,、中英文混杂的随意语言,动不动就娇滴滴,让身边的男人无所适从的霸王女生。

发言稿社会称谓语

发言稿社会称谓语

发言稿社会称谓语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们:大家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这里向大家讲话。

今天,我想谈谈社会称谓语的使用问题。

首先,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社会称谓语的概念。

社会称谓语是指在社会交往中用于表示对他人身份、地位、职称或称号的一种语言形式。

它不仅仅是一种礼貌用语,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表达方式,反映了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方式和规范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不同的场合中,使用适当的社会称谓语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各种不同的社会称谓语。

比如在工作中称呼领导为“领导”、“老板”、“经理”等,在学校中称呼老师为“老师”、“教授”等,在社交场合中称呼朋友为“朋友”、“同事”等。

这些社会称谓语既有一定的规范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和运用。

然而,近年来社会称谓语的使用存在一些不规范和不当的现象。

比如在公共场合中,有些人用一些粗鲁的方式来称呼他人,比如直呼对方的姓氏或者简单的称呼,缺乏尊重和礼貌;有些人在职场中称呼同事或者下属的方式不够准确和得体,导致了很多工作上的冲突和误会;也有些人在社交场合中用词不当、称呼不准,造成了不必要的尴尬和误解。

这些现象都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称谓语的认识和运用存在一定的问题。

那么,如何正确地使用社会称谓语呢?我认为,正确地使用社会称谓语,首先要尊重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在不同的场合中,应该根据对方的年龄、职称、地位等因素来选择适当的称谓,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尊严。

其次,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社会称谓语。

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规范和习惯,我们应该在具体的情况下来选择适当的社会称谓语,避免出现不当或者粗鲁的表达方式。

最后,要注重语言的得体和礼貌。

在使用社会称谓语时,要注意语言的得体和礼貌,避免使用粗鲁、不文明的语言形式,保持良好的社交习惯和礼仪规范。

在社会称谓语的使用中,我们应该认真对待,避免出现不当或者粗鲁的表达方式。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摘要】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备受关注。

本文从背景介绍入手,探讨了东北亲属称谓语的特点,以及在电视节目、电影和综艺节目中的运用情况。

在影响因素分析中,揭示了文化传统、地域习俗等因素对其使用的影响。

最后从社会影响和未来展望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东北亲属称谓语在影视娱乐节目中的运用既突出了地方特色,也促进了东北地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全国影视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将更加多样化,为中国影视娱乐界带来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东北亲属称谓语、影视娱乐节目、21世纪、特点、电视节目、电影、综艺节目、影响因素、社会影响、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东北地区的方言和文化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其中东北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独特的亲属称谓语也是一大特点。

这种称谓语在21世纪的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成为了东北人物形象的一部分。

通过这种特殊的称谓语,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东北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使得东北人物在影视作品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东北亲属称谓语在影视娱乐节目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展现地域特色,更重要的是为了给人物塑造更加丰富立体的形象。

通过使用这些称谓语,人物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加生动地呈现,情感也更加真实感人。

在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中,观众常常可以听到“老爷子”、“老太太”、“二哥”、“三妹”等称谓,这些称谓语不仅带有浓厚的东北地域特色,也表达了人物之间深厚的亲情和情感纽带。

通过分析21世纪中国影视娱乐节目中东北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影视娱乐产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可以深入探讨东北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方式以及对观众的影响。

2. 正文2.1 东北亲属称谓语的特点东北亲属称谓语在中国方言中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性:东北亲属称谓语不同于其他方言中的称谓,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近10年社会用语及意思

近10年社会用语及意思

近10年社会用语及意思
1.神马都是浮云
什么都不值得一提,多用于抱怨或者感叹,成为了很多人的口头禅。

2.二代
二代,意为“第二代”,可供应用的群体有: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文二代等等。

“二代”这个词之所以这么流行,与社会结构的板结化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二代也不单单用来形容权贵家庭,普通人也能和二代挂钩,如:农二代,拆二代,独二代等。

3.坑爹
“坑爹”一词表面上是骂人的话,其实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强烈的愤慨,主要用于责备、批评、讽刺或者挖苦。

4.正能量
积极向上的事情都可以被称作是正能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社会称谓语解析作者: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3班陈明珠、马飞跃摘要:社会称谓语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变化与会社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心理方面的变革,同时折射出人们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21世纪,社会称谓语,类型,特点,出现原因,发展趋势21世纪社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开放型心态、包容精神和现代意识不断增强。

这时期的社会称谓语与开放、自由、追求时代个性的时代特征紧密相连,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下面就它的类型、特点、出现的原因、发展趋势进行简单阐释。

一、21世纪社会称谓语的类型21世纪社会称谓语分为四类:职务称谓语、特征称谓语、亲昵称谓语、通用称谓语。

具体内容如下:(一)职务称谓语常用的职务称谓语有职业称谓语和职衔称谓语,下面分别介绍。

1.职业称谓语人们由于职业原因所获得的称谓就是职业称谓语,21世纪社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社会行业分工越来越细,新职业的产生,一些新的职业称谓语也随之产生。

(1)职场类称谓语董事长、总裁、总经理、经理、金领、精英、白领、紫领、银领、白骨精、商花、CEO(首席执行官)CGO (首席沟通官)CIO(首席信息官)CKO(首席知识官)CMO(首席市场官)COO(首席运营官)CSO(首席安全官)CTO (首席技术官)CFO(首席财务官)(2)自由职业者称谓语粉领(在家工作的女性自由职业者)悠客(都市中一些主动从高速运转的职业转态中暂停下来,自主地控制生活节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闲的一类人)威客(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成实际收益的人)自由作家、自由摄影师、网络歌手、网络自由人、SOHO一族(以互联网为手段,在家办公的人)(3)新闻媒体工作者称谓语主持人、广告人、制作人、记者、编者、编辑、导播、摄影师、灯光师、DJ(4)娱乐圈内人士称谓语导演、演员、歌手、星哥、星姐、模特、经纪人、大腕儿、大牌、明星、宣传大使、形象大使、爱心大使(5)文艺工作者称谓语作家、评论家、音乐家、画家、艺术家、摄影师、文艺青年(6)服务行业工作者称谓语导游、美容师、按摩师、发型师、空姐、礼仪小姐、公关小姐、迎宾小姐、啤酒小姐、按摩小姐、酒吧小姐、空嫂、月嫂、环嫂、小保姆、吧女、舞女、陪老女(陪伴老人读书、聊天、散步的女子)服务员(7)基层工作人员称谓语村官、大学生村官、灰领(8)其他职业称谓语教师、警察、解放军、医生、大夫、护士、白衣天使、白衣战士、商人、农民、农民工、工人、缝纫师、建筑师、设计师、会计师、翻译、裁判、保安、司机、侦探、外交人员、行政人员、管理人员、网管2职衔称谓语职衔称谓语是指按职衔、官衔来称呼对方,其中职称指的是一些职业领域中的专业技术职称,标志着某人在某项专业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

官衔指的是军队和政府官员的职称名称。

(1)职称称谓语教授、副教授、讲师、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特级教师、高级教师(2)官衔称谓语司令、军长、师长、省长、市长、区长、部长、厅长、局长、校长、院长、经理、主任(二)特征称谓语特征称谓语指反映了某类人有共同特点的称谓语,一般不用于面称。

1指称漂亮女子百分百女孩(纯情、完美,接近理想转态的女性)蛋白质女孩(纯情、善良,有责任心,具有健康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美)个性女孩、邻家女孩、排骨美女、人造美女、天仙MM、淑女、阳光女孩、潮女、酷女、索女(苗条美丽、时尚优雅、特立独行的女性)摩登女郎、氧气美女(美丽却不沾风尘,使人感觉清新的女性)靓妹、辣妹、太空美人(外表美丽而无内涵的女性)娇爹美人(成熟、性感的女性)美女美眉2指称大龄未婚女子熟女、剩女3指称优秀男子新好男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的事业,属于高级白领一类的男人)花样美男、少女系男生、师奶杀手(能征服较大年龄女性观众的、成熟型影视男明星)爷们儿、纯爷们儿、经济适用男、帅哥4指称体貌丑陋的人恐龙、青蛙、波霸、太平公主5指称热衷于某人或某事的群体(1)超女、笔迷、玉米、粉丝、追星族、球迷、球霸、足球流氓(在观看足球比赛时因赛事输赢而过于狂热、任意发泄情绪,以至违反社会治安的足球迷)股民、FANS、驴友(背起背包到野外进行攀岩、登山等户外运动的旅游爱好者的别名)宅男、宅女(2)X+族醋溜族(追求享受、爱情至上、为自己而活的群体)哈日族(酷爱日本青春电视连续剧及其音乐、服装等,并刻意模仿剧中明星的一群人)哈韩族、哈衣族(酷爱时尚服饰的一群人)啃老族(已成年,有谋生能力,但仍依靠父母生存的青年男女)竹笋族(当下玩街头音乐的青少年)考碗族(当下到处参加公务员考试,不考到“饭碗”不罢休的一群人)捏捏族(一个新出现群体,多由年轻白领组成,因为客观环境竞争激烈、主观心态调节不当,他们选择到超市“虐待”食品来宣泄情绪、释放压力)宅内族、宅生族(3)X+奴房奴、股奴6指称社会精英BOBO族(波波族,布波族,拥有高学历、收入丰厚且讲究生活品味,崇尚自由解放、积极进取又特例独行的一类人)IF一族(国际自由人群体,又称国际自由一族。

这个群体的人可以再全球范围内自由选择工作方式、居住方式、生活方式、至少通晓一到两门外语,兼有东西方的时尚元素,是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代表性人物)优悠族(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和选择的一个特立独行的群体)(三)亲昵称谓语一般社交关系中,人们在感情上总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拉近这种距离,而在称谓上选择恰当的方式,这种称谓方式既可用于面称,又可用于背称。

1不添加任何标记性语素,纯由亲属语转化而来爷爷、奶奶、伯父、伯母、叔叔、阿姨2取亲属称谓语中的一个关键的词根语素,在它前后添加词缀(l)老+亲属称谓语老大爷、老大娘、老大妈、老婶子、老大哥、老大姐(2)小+亲属称谓语小弟弟、小妹妹(3)大+亲属称谓语大哥、大姐、大兄弟、大妹子、大侄子(4)亲属称谓语+们哥们、姐们、兄弟们(5)姓名(姓氏+名字)+亲属称谓语刘姐、张哥、陈叔、李大伯、杰哥、丹姐3詈语式昵称笨蛋、猪头、贱人、混蛋、小屁孩儿4普通昵称亲爱的、小宝贝、honey、darling、baby(四)通用称谓语通用称谓语指一般不严格区分被呼者的年龄、职业、身份等,在社会上广泛使用的称谓语。

这类称谓语数量不多,常见的有:“先生、太太、小姐、师傅、老师、老板”等。

由于它们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紧密,因而其语义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1先生(1)针对较熟悉的交际对象姓名(姓氏)+先生如:李先生、陈先生(2)针对不熟悉的交际对象A 以“先生”直呼交际对象如:先生,请里边请!B 职业称谓语+先生如:设计师先生、警察先生C “老”+先生2 师傅(1)针对较熟悉的交际对象姓名(姓氏)+师傅如:李师傅、陈师傅(2)针对不熟悉的交际对象A 以“师傅”直呼交际对象如:师傅,附近有没有加油站?B职业称谓语+师傅如:裁缝师傅、司机师傅C “老”+师傅“小”+师傅3老师(1)针对较熟悉的交际对象姓名(姓氏)+老师如:曹老师、王老师(2)针对不熟悉的交际对象以“老师”直呼交际对象如:老师,您的眼镜掉了。

4老板(1)针对较熟悉的交际对象姓名(姓氏)+老板如:吴老板、找老板(2)针对不熟悉的交际对象以“老板”直呼交际对象如:老板,这本书好多钱?二、21世纪社会称谓语的特点诸多学者对当下社会称谓语的特点做出总结,如胡静认为校园称谓语存在“追新求异、幽默风趣、简洁快捷”的整体特点;王如辰总结出“非常规表达、中英文并用、旧词赋新义、运用缩略语、灰色调词语、紧跟时尚风”六个特点;丛丽、刘剑锋则归纳出“来源广泛、诙谐幽默、浮躁夸张、语码混用”四个特点。

笔者认为王如辰先生的总结更为全面,更贴近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现引用王如辰先生的总结,对21世纪社会称谓语的特点作如下阐释:(一)中英文混用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新潮的男女青年率先使用中英文混用的称谓语。

如:天仙MM (美眉) BOBO族(波波族、布波族,拥有高学历、收入丰富且讲究生活品味,崇尚自由解放、积极进取又特立独行的一类人)YOYO族(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选择的一个特立独行的群体)等,此类称谓语的使用充分显示了新潮男女青年开放、自由、追求个性的特征。

(二)非常规表达仔细分析21世纪社会称谓语词形和语义间的关系,不难发现很多社会称谓语是在原有词语语义的基础上通过种种修辞的运用而得到的,即王如辰先生所说的“非常规表达”。

1 比喻:蛋白质女孩(纯情、善良,有责任心,具有健康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美)青蛙(长相丑陋的男性网名)恐龙(长相丑陋的女性网名)2 借代:白领、金领、灰领、猪头、玉米(李宇春的粉丝)3 仿词:空姐-空嫂空嫂-月嫂、环嫂的哥-的姐4 双关:(1)谐音相关:美眉(妹妹)小蜜(小秘)(2)语义相关:太平公主(胸部平坦的女性)太空美人(空有其表,没有内涵的漂亮女性)5 通感:辣妹(性格泼辣,男性化的女孩)(三)旧词赋新义我们发现很多原有社会称谓语经过时代的洗礼,语义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白骨精”原是《西游记》里妖精的名称,现是“白领、精英、骨干”的简称,指职场上经验丰富、精力充沛、做事果断、漂亮而精干的女性。

“笨蛋、贱人、混蛋、冤家”原是戏谑性称谓,带有轻视、仇恨的意味,现多用于朋友和恋人之间,表达亲切、爱昵之意。

(四)幽默风趣很多称谓语形象生动、幽默诙谐,富有调侃意味。

“啃老族”极具讽刺那些已成年、有谋生能力,但仍依靠父母的年轻人群体。

“考碗族”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当下到处参加公务员考试,不考到“饭碗”不罢休的一群人。

“竹笋族”用比喻的手法形象描述了当下玩街头音乐的青少年。

他们数量众多,呈显出雨后春笋般增长趋势。

“房奴”指房屋的奴隶,形象地描绘了当下为房屋努力打拼一辈子,承受巨大生活压力的成年人群体。

三、21世纪社会称谓语出现的原因社会称谓语的存在和运用,既是社会现象,又是语言现象。

它的出现既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心理的影响,同时又是语言自身发展的要求。

社会称谓语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象,同时又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繁衍变化。

它的发展变化丰富了语言本身,反过来语言又吸取社会称谓语的精华,形成稳定的词汇系统。

(一)社会因素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产生社会称谓语的根本条件。

不断加快的社会节奏,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新异心态的日益泛化,传播媒介的广泛普及等,都成为社会称谓语得以形成和传播的社会基础。

社会称谓语是折射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与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互动,而且往往能透视出各种隐藏着的深层次的社会动机和文化心态。

“房奴”这一称谓反映出当下按揭买房群体在都市生存的艰难,同时也反映出一系列社会现象,购房不是一个的行为,而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行为,折射出中国人传统的民族心理:房屋是家庭的根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