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第 讲传播者与传播控制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部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是一本系统介绍传播学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的教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传播学的核心内容。
本部分将概述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 传播:传播是指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过程,包括信息的产生、编码、传递、解码和反馈等环节。
2. 传播者:传播者是指信息的发出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媒体等。
3. 受众:受众是指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公众等。
4. 信息:信息是指传播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5. 传播渠道:传播渠道是指信息传递的媒介,可以是口头、书面、电子等。
二、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1. 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指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常见的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的线性模式、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
2.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传播效果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如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3.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不同的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和优势。
4. 传播环境:传播环境是指传播活动所处的周围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等。
传播环境对传播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5.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是指传播活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传播伦理要求传播者尊重受众,传播真实、准确、公正的信息。
第二部分:传播学的理论流派与研究方法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不仅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还深入探讨了传播学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并简要介绍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一、传播学的理论流派1. 经验学派:经验学派是传播学的主流学派,它强调通过实证研究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经验学派的主要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
2. 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是传播学的另一重要学派,它关注传播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欧洲: 古埃及:纸莎草 ——公元前3000年 阿拉伯人:羊皮纸
唐朝,中国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1150年在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开设欧洲 第一个造纸厂 法国、意大利在13世纪,德国在14世纪,英 国在15世纪末,荷兰在16世纪,美国费城 (当时英属)在1609年先后造纸
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台 电脑主机 “埃尼阿克”
在电话高度网络化的基础上形成 它除了具有其它传播的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 的主动性、参与性、交谈性和操作性特点
有声语言、图像、文字、声音、传真通信、娱 乐性服务融为一体 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的网络化、数字化 交流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
自我传播(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 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 维活动。 思考;自言自语;陶醉——心理活动
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即个人与个人之 间互相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
组织传播: 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内部:协调关系; 外部:适应环境。
4,大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9世纪开始 电报、电话、留声机、无线电、广播、电影、 电视、通讯卫星
1920年的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始定时播出电视节 目; 1946年,美国无线电公司推出了NTSC彩电制 式; 1962年7月美国发射“电星一号”通信卫星。
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 现代性、 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 致、相同步的。
“正是印刷术的发明(而不是别的) 使历史从 中世纪发展到近代; 这期间, 能够阅读的大 众日益增多导致了思想的广泛传播, 思想的 广泛传播又推动了哲学与科技的变革。这些变 革最终推翻了 教士和贵族的统治,从而产生 了崭新的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 度。” ——[美]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
传播学概论06_jy0601第 六 章 传播的控制研究
第六章传播的控制研究学习建议:本章属于《传播学概论》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围绕拉斯韦尔的五个W展开。
本章是第一个“W”,即“谁”,“谁控制”的问题。
学习这一章要把握本章的思路:传播者如何“施控”,也就是传播者对别人控制;传播者如何“受控”,也就是传播者也要受到别人的控制。
第一节控制研究的含义及内容一、基本概念1.控制一般含义“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在传播学中,控制有两层含义:(1)施控,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2)受控,传播者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制约。
2.控制研究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1)探讨传播者施控行为及规律;(2)探讨传播者受到时代、社会的控制;(3)分析各种控制形态。
二、重点识记1.拉斯韦尔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是传播学研究的纲领性文献。
传播学的这一扛鼎之作,是同著名的五W模式连在一起的。
拉斯韦尔指出,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可分解成五大要素或五大环节,即:(1)谁(2)说什么(3)通过什么渠道(4)对谁说(5)产生什么效果。
2.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学派(1)以美国为首的经验学派。
在以美国为大本营的经验学派的研究中,控制研究一向不大受重视。
究其根源,以往的传统研究实际上大都站在“谁”的立场上看待传播,无形之中都把“谁”视为不必深究的已知数,至少也把它当成无关紧要的未知数,由造价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一级建造师| 二级建造师| 会计证| 建筑师| 安全工程师| 会计职称此出发去探求取得最佳传播效果的途径。
(2)欧洲的批判学派。
近20年来,随着欧洲的批判学派异军突起,控制研究这块一向被冷落的地盘日渐热闹起来,控制研究日渐得到国际传播学界的重视。
因为,批判学派同传统的经验学派在研究取向上正好相反:它根本不问如何能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这类实际问题,而是集中火力猛攻控制领域,以期弄清传播者究竟都在为谁传播,为什么传播等大是大非的问题。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传播学课件第一章1..
希特勒与纳粹宣传
这是一张33年左右 的海报,在海报上把希 特勒神圣化。 通过全方位的宣传 战,纳粹成功地对德国 进行了全面控制。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 运行规律的科学。(郭庆光)
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 播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邵培仁)
二、传播的类型
非人类传播
传播
人类传播
(二)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1、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而不 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 类新的经验类型。 (1)加速度发展趋势。 (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2、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 相关。 3、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人类传播历程
依次出现 互相补充 互相叠加
第二节
电视直播登月实况
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
罗11号宇宙飞船在月球着陆。 当机长阿姆斯持朗从登月舱的 舷梯上一步一步地迈向月球时, 全球各地不知有多少电视观众 正屏住呼吸,凝视着这一激动 人心的时刻。阿姆斯特朗在月 球上跨出一步后,说了一句他 知道会载诸史册的话——“对 一个人来说,这只是小小的一 步;对整个人类而言,这却是 一次伟大的飞跃。”
5、网络传播时代(开始于20世纪80年
代) 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的第一台电脑 (ENIAC)在美国诞生;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9年,美国洛杉矶分校一群研究生通过 导线实现电脑对接; 1980年,美国结成互联网络; 1994年,各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信息高速 公路计划”。 2000年,人类迈入信息时代(网络时代)。
▲共享说 “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戈德 ▲互动关系说 “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 ▲符号说 “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 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 传播。” ——贝雷尔森和塞纳 ▲目的、影响、反应说 传播就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 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
传播学05-传播者
社会公器
个人私器
传播学概论
6、媒介组织关系分析
• 媒介组织与信源的关系
– 分离关系:独立的传播者
– 合作关系:互为利用 – 同化关系:信源对传播媒介有完全的支配权
• 媒介组织与受众的关系
– 支配关系:强行灌输
– 疏离关系:无人欣赏
– 圈层关系:相知者之间的传播 – 服务关系:以受众为服务对象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3、职业传播者的权利与责任
• 权利
– 一般性权利:言论自由权、出版权、著作权、通讯自由 权、集会游行的权利等公民权利。 – 专业性权利:如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 信源守密权、安全保护权等。
• 责任
– – – – 契约性责任:职业责任 社会性责任:社会责任 法规性责任:法律责任 国际性责任:人类责任
传播学概论
Communication Studies
第五讲 传播者
• 传播者:又称信源,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信 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 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因此,传播者可以 分为个人层面的传播者与组织层面的传播者。 • 传播者研究,又名控制分析。在传播学中,“控制”可 分出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 的干预和影响,这层意思可概括为“施控” ;另一层意 思是指传播者受其时代与社会的制约,不得不屈从于外 界的诸多压力,从而成为某种传声筒和吹鼓手。这层意 思可以概括为“受控” 。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2、职业传播者的特性
• 倾向性 – 不可实现的客观性与中立立场 – 可能会有的非自觉性 • 主动性 – 启动传播过程,并力图掌控传播过程 • 自我性 – 不可避免的个人视角、个人观点 • 专业性 – 具备专业身份、通晓专业知识,掌握 专业技能 • 成长性 – 没有谁不在成长与变化之中,没有谁 总对!
考研《传播学总论》第七章:传媒者与把关媒介专业主义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七章:传媒者与把关媒介专业主义二、传媒者与把关1、把关人和把关(1)把关人和把关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
他们被称为“把关人”,他们的行为被称为“把关”。
(2)传播者的把关过程基本包括:搜集信息、过滤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
2、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1)政治、法律因素传播者的把关行为必然受其所处的政治体制及政治现状的制约。
法律是现代社会影响与制约把关人行为的一种有效的规范体系。
(2)经济因素大众媒介日益成为一个产业,把关人也不得不顾及由此而来的经济压力。
(3)社会、文化因素传播者在进行把关的时候,也必须考虑社会价值标准体系和文化开放程度的因素。
如果有悖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基本文化规范,传播内容可能会引起争议,遭到抵制。
(4)信息自身的因素信息自身是否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是把关人选择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5)传播组织自身的因素传播组织自身的目标、对象、功能、重点等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把关时也就必然以本组织的各种要求、规范、传统、标准等进行把关。
(6)受众因素受众是信息的终点,无论是出于实现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的目的,大众媒体总是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目标受众的认可。
因此,传播者需要经常性地获取受众的反馈信息和前馈信息,了解受众的需要、构成、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情况,以便使自己的传播行为更为普及和有效。
(7)技术因素每一种大众媒介都有独特的技术手段,不同的传播组织所掌握的技术、设备在先进程度上也有差别,这也成为影响把关的重要方面。
(8)传播者个人因素①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②个人的个性特征,包括其性格、创造力、经验阅历、能力素质等。
③个人的传播方式,包括个人编码方式与水平、个人的传播技能等。
三、媒介专业主义1、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1)历史形成新闻工作者和媒体从业者作为“专业人士”,具有如下特征:①基于理论化的、非常识性知识的专门技巧。
②这些技巧是通过全面的、往往是深入的教育而获得的。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与传播学
▪ 祝建华教授提出来一个描述、解释和预测受众为何 使用新媒体技术的新理论概念“新媒体权衡寻求” (Weight and calculated for New Media,简称 WCN)。这个理论观点认为:“当且仅当受众发觉 其生活中某一重要需求已经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 并且认为新媒体能够满足该需求时,他们才会采纳 并持续使用这一新媒体。”可见,使用新媒体是一 个创新与扩展的过程,一般而言,只有当传统媒体 已无法满足需求了,对新媒体的接近才开始。
▪
▲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
程。”——古罗马时期的政论家西塞罗(Ciceron)把
communication定义为把握一件事情或者是与别人
建立一种关系。
▲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古罗马时 期的政论家西塞罗(Ciceron)把communication定义为把握一 件事情或者是与别人建立一种关系。
▪ 20世纪40年代末,世界电视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彩色 电视广播的新阶段。
▪ 1962年,开始运用通讯卫星越洋转播电视节目。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进行实况转播,当时47个国家约7.23亿观众收看到 了这些图像。虽然地球与月球遥遥相隔38万多公里, 但现代电子传播通讯技术的运用使声像传递仅需1.3 秒钟时间。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
(分别为1946、1947、1957年) ▪ 因此,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三章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三章第三章传播者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
第一节个人层面的传播者1、传播角色:①定义: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②分类:普通传播、职业传播2、传播者的特点:代表性、自主性、专业性、集体性、复杂性、3、传播者的权利:一般性权利、专业性权利专业性:①采访权:传播者的首要权利。
②报道权:是指记者有传送,报道公众所关心的消息情报的权利。
③批评权:这一权力意味着记者拥有对报道对象的言行进行议论和批评的权利。
④专业保密权:又叫新闻来源守密权。
⑤安全保护权4、传播者的责任:①契约性责任:采集信息、鉴别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搜集反馈②社会性责任③法规性责任④国际性责任5、传播者的赢效因素:①权威性: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相信、听从的力量、威望和地位的特质。
权利和地位上体现资历和威望上专业特长上能力和才华上②可信性: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承认和信赖的一系列特质。
包括诚实、信誉、骨气及公正无私③接近性:指传播者在信仰、民族、籍贯、专业、个性、情趣、距离等方面与受众接近或相似的特质。
愈接近、愈相似,就容易产生好的传播效果。
④熟知性:在传播活动中,增加与受众接触的次数和信息互动的频率,就能使受众产生“熟人”印象,形成亲近的倾向⑤悦目性:一般认为,传播者对受众具有悦目性,那么传播者本人及其所传信息则易为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第二节媒介组织1、媒介组织:①定义:媒介组织是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
②独特地位:⑴首先,媒介组织是一种公共事业单位。
⑵其次,媒介组织是一种信息产业机构。
⑶第三,媒介组织是一种社会机构。
2、对媒介组织的质疑与批判①媒介组织与意识形态(富兰克林学派)对传播内容的左右和控制⑴操纵性对媒介语言的规范与约束对传播过程的控制与操纵⑵虚伪性和欺骗性制造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虚假统一制造虚假需求美化、幻化现实②媒介组织与文化产业③媒介组织与媒介文化3、媒介组织的运作:①媒介组织与信源的关系:分离、合作、同化②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支配、疏离、圈层、服务③传播者心目中的受众4、守门人和守门理论(“把关人”)①来源:是由库尔特·勒温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传播学泛化:泛化的传播者和传播内容
传播学泛化:泛化的传播者和传播内容传播学泛化:泛化的传播者和传播内容钟咏峰 2014-05“传播学泛化”概念由清华⼤学刘建明教授率先提出,他解释:“任何学科必须有相对固定的研究领域,⽽且要局限在同种现象的集结点上,才显现出清晰的轮廓。
超越这两条界限的学科都会导致泛化。
任何⼀门学科在发展到⼀定程度时,都会有⼀些调整变化,如继续细分,反之则“泛化”或合并。
联系“传播学泛化”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具有⽹络媒介融⼊的特殊性,因此本⽂主要就从这个时代背景为切⼊点思考传播学泛化的系列问题。
⼀、传播学科与传播泛化的原因传播学⾃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主要研究⼤众传媒,⽽在开始阶段,中国学者主要是翻译国外传播学研究的成果。
1997年才将新闻传播学设为⼀级学科。
清华⼤学刘建明教授率先提出“传播学泛化”概念时,刚好处在社会媒体开始丰富化的时段,⽹络普及是促使这个观念提出的重要原因。
假如仅依靠国内学者翻译纸质版本的传播学研究理论知识,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粘连性以及粘合的速度不会像如今般“泛滥”。
当⽹络上可以随处了解到国内外各种传播学著作时,并在未深⼊学习研究到传播学的本质时,便粗暴地将其拉⼊与其他学科搭配研究。
粗略成为传播学科的“⽔果沙拉学科”,如“⾏政传播学”“⼼理传播学”等,泛化便明显地集中表现了出来。
这也就造成了传播学研究⽆所不包的假象,这也是导致学科难以深⼊探究整个学科的内在层次,表现出蜻蜓点⽔般的宽泛和浅尝辄⽌,“这种倾向有悖于传播学宏观视野⽽流于⼏个领域,或使某⼀领域的认识体系被肢解,导致知识空洞。
”⼆、传播泛化的当代表现:传播内容与传播者的泛化泛化单个传播平台内,超链接在形式上为新⽹络闻传播泛化提供了通道,超⽂本使传播深度化的同时也带来泛化的现象。
由于报媒⽹站的内容多是采⽤层级结构来组织内容,⼀个完整的内容作品通常可以分解为:标题、内容、提要、新闻正⽂、关键词、背景链接、相关⽂章、延伸性阅读,关键词背景链接相关⽂章都可以达到传播泛化,如在新闻中的关键词链接可以就某⼀个核⼼词汇⽆限延伸下去,直⾄转⼊其他新闻内容背景链接,相关⽂章亦是如此。
传播学
3.大众传播的功能 P100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 监视环境,调适 社会,传递文化遗产 赖特的补充:娱乐功能 施拉姆:经济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论
作业
请思考:网络传播是一种什么性质 的传播?具有哪些特征? 提示:可与传统的人际传播、大众 传播比较。
第三节 传播学
一、传播学简介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 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虽然涵盖人类传播活 动的方方面面,但以人际传播和大众传 播为主,尤其是大众传播构成了传播学 理论研究的主干部分。所以,不严格地 说,传播学就是大众传播学。 传播学是一门理论性的社会科学。
经验学派紧扣传播实践,注重研究传 播活动自身的规律,其研究方法和成果 都带有十分突出的经验色彩,对传播实 践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批判学派则 以对既定的传播现实和现存的传播体制 进行全面、深刻、系统的批判而闻名, 致力于对传播现象深层背景的考察,注 重传播及传播体制的阶级性和历史性。 批判学派并不探讨具体的传播规律,而 且只破不立,对具体的传播活动指导意 义不大。
(二)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对传播学 的贡献 P250 1.信息论 1948 申农(香农) Shannon 1949 申农、韦弗 《通信的数学理论》 信息概念,传播模式和四要素 2.控制论 1948 维纳 Wiener 《控制论》 反馈概念
控制论的基点,是把控制系统视为一 个信息系统,控制的关键就是信息反 馈。——李彬 《传播学引论》 3.系统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系统的观点 很多传播研究是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的, 包括很多模式。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 Communication
一、信息与传播 信息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 象,是物质形态及其运动规律的体现。 可传递性是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是传播 的对象,传播的本质就是信息传递。 信息可以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 信息。其中进入人类社会交流系统的信息 叫做社会信息。传播学中所研究的传播, 是社会信息的传播(传递)。
传播者与控制分析
传播者与控制分析一、传播者(一)定义: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传播活动的中心之一,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起点,对信息的内容、流量、流向、受传者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个人,即编辑、记者、导演、主持人、制作人等组织化的职业传播者,甚至或是普通的个人;从事信息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电影公司等。
因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众的广泛性,被称为大众传媒。
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媒特点:1、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各司其职,组织成员性质,产品组织性。
从业者一般需要较高受教育和专业训练,是专门从事信息生产传播的。
2、是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一般是国家以某种制度方式将“稀有”公共资源委托传媒组织专用,拥有昂贵机器,先进技术、必要手段。
因而可以进行大规模信息生产和广泛快速的传播。
3、地位稳固,一般不与受众直接交流,其传播具有单向性。
地位优越,力量强大,影响范围广。
其传播能力和权力都远远超出了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和一般群体。
(三)互联网取代大众传媒作用?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主要信息来源,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塑造社会信息环境。
严格说互联网知识一个由硬件和运行软件构成的基础设施系统,而不是一个传播主体,真正的传播主体是那些使用设施系统进行信息的生产、处理、传播的社会组织和个人。
互联网为众多的个人和非专业化组织、团体参与社会传播提供了手段和机会,同时也为大众传媒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目前网络活跃重要者还是通讯社、电台、专业新闻机构,信息量最大,接触利用率最高点1、专业的媒介组织,其收集、加工、生产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个人和非专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
2、公开可靠的信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确定性要大大高于处于匿名和半匿名状态的其他传播者。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传播学》第五章控制分析
反馈
反馈就是信息的反向传播(从输出向输入),或叫信息的部分 倒流。目的:更好地调节系统的输出状况。
反馈概念的通用意义:信息的反向传播; 特定意义: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应。
三、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新闻传播过程中,乃至在整个信息流通的网络中,往往存在 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并非只有一个关口。
四、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Nhomakorabea 新闻媒介重要观:最关键的把关人是在新闻媒介中,对信息的大循环而言新闻媒介
的把关活动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龙头作用,与新闻媒介相比,其他把关因素都处于 次要地位。
二、怀特的把关研究
输入信息 - 输出信息 = 把关过滤信息
怀特理论的最大缺陷:过分强调把关者的个人权限,忽略了各种联系所形 成的必然性和社会性。把关不仅要受到媒介组织及其规范的约束,都程度 不同地受到客观必然性的钳制。
怀特理论的意义:为以后同类探讨打开门路,一系列修正完善的把关学说, 既充实了传播的内容,也深化了对把关问题的认识,使把关说成为传播学 的一大理论板块。
交流中的主要网络,在传播活动中作用巨大。
“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在新闻事业的早期阶段,封建专制势力还占 据着统治地位,他们对新闻事业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垄断。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源于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观,体现着自由资 本主义的时代特征。主张对新闻事业不加任何限制,允许传播媒介自由 行事,随意去报道一切事实。(代表人物:弥尔顿、卢梭、杰斐逊、约翰•穆勒)
1. 从微观角度研究对具体传播过程的控制
2. 从宏观方面审视传播活动潜在控制因素。
郭庆光 传播学 名词解释 精讲
***传播名词精讲***传播名词精讲第一讲名词解释1.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2.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3.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社会信息:除了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4.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5.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6.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
媒介技术或社会信息系统的发达是它诞生的基本条件。
信息社会亦称"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
7.信息革命: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知、反映、接收、传递、交流、综合分析和加工处理信息的工具与手段的革命性变革。
信息革命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所能得到的各种物质手段来延伸、扩展和强化人的脑力劳动,它表现出来的是信息化、智能化和分散化。
信息革命对社会的推动首先体现在它使得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的推动力。
传播学概论第六章传播的控制研究
媒介渠道控制
媒介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媒介的所有者和管理者通过对媒介渠道的控制, 影响信息的传播内容和方式。
媒介的议程设置
媒介通过选择报道的议题和角度,设置公众议 程,引导公众的注意力和思考方向。
媒介的技术手段
媒介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和传播,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范围。
受众反馈控制
受众的选择性接触
负面效果
当传播控制失当或过度控制时, 可能导致信息失真、舆论失控、 社会动荡等负面效果。
辩证看待
在评估传播控制的效果时,需要辩证 看待其正面和负面效果,既要看到其 积极作用,也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负 面影响。同时,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 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Part
05
传播控制的挑战与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控制挑战
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接触特定的媒介和信息。
受众的反馈机制
受众通过反馈机制向传播者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影响传播者 的决策和行为。
受众的群体压力
受众所处的社会群体对其信息选择和接受产生一定的压力和影响。
Part
04
传播控制的效果与评估
传播效果的定义与分类
传播效果的定义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包括认知、态度、行为等各个层面。
Part
03
传播控制的过程与机制
传播者控制
01
传播者的自我审查
传播者在发布信息前,会根据自 身的价值观、立场和认知对信息 进行筛选和过滤。
02
传播者的社会责任
03
传播者的,避免发布虚假、误导性的信 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传播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 能,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
传播学概论第一讲
(三)构成传播学学术渊源的学科
构成其学术渊源的学科有行为科学和信息科学。 1、社会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传播学借用了许多社会学 研究范例,如: 斯宾塞的有机体及社会进化范例; 滕尼斯的社会契约理论; 库利、乔治· 米德的象征互动理论; 帕森斯等人的结构功能论范例等等。 另一方面,传播学运用社会学方法进行研究。 2、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一方面,传播学借用了许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范例。 另一方面,传播学从心理学中借鉴了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
SHILAMN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 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 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并创立传播学,这是其最大功绩。 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标志传播学 的创立。 (2)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主要有《大众传 播的过程和效果 》、《报刊的四种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 与国家发展》、 《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 (《传播学概论》)等。 (3)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推 动传播学在世界的开展,培养众多知名学者,形成“施拉姆学 派”。
一、传播学的诞生
(一)人类早期对传播的思考
例1:荀子:“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 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例2: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传播学的诞生有其基本前提条件。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1)传播业的独立和兴盛 (2)学科的发展
(二)传播学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于 20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1、政治 美国的政治生活;两次世界大战。 2、经济 广告的发展;大众传播业的发展。 3、社会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4、学术 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 等; 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第四章 传播的控制研究
分析我国的传播媒介属于什么受控模式。 返回
• 第四节
“受控” 的理论分析
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并非独立自发、自然而然的,任 何传播都必须处在一种控制的网络中而受到制约。 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它都是根据 自身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运行模式,以及历史传统、道 德习俗等,对传播实施各种各样的控制。
集权主义理论
其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当时所谓的国家就是特定的君主,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名 言“朕即国家”,就形象的说明了这一点。
其二,真理是权力的产物,权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也 就是说,谁有权谁就掌握着真理,最高的真理来自万民之上 的君主。
《韩非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开理论之先河 。他主张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有权有力 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 侯,以其威势也”
自由主义理论
其一,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揭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 其二,之所以允许人们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人都能 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可“自我修正”。 其三,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 能发展。 总而言之,人们能够在“观点的自由市场”中不受限制地获取各种 各样的信息,充分了解事实真相,广泛听取不同主张,那么最终人们总 会做出最符合实际的判断。
返回
社会责任理论作用: 一是为了防止由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内部 的社会矛盾激化; 二是为了防止由传媒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 的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堕落。 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改良,但仅仅把希望寄 托于“媒介自律”,其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返回
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
基本规范: 1)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共有财产,不允许私人占有。 2)媒介必须为工人阶级服务、必须接受党的思想和组织上的 领导。 3)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体 系来传播信息,宣传、动员、组织和教育群众。 4)在服务于社会总体目标的同时,媒介应满足群众的愿望和 需求。 5)国家有权监督和管理出版物,取缔反社会的传播内容。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郭庆光《传播学教程》——Summarized by CYYS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 传播概念的把握1. 起源 communication1) 库利: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 皮尔士: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3) 施拉姆: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 实质:社会互动行为(二) 传播与信息1. 信息定义: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2. 信息分类:1) 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2)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3.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1) 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2) 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三)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四) 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大众传播特点: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2. 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3.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4.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5. 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1.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1) 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2) 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3)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2.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1) 精神~→起源于→物质~2) 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3) 精神~→反映→物质~3.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1) 精神~发展→推动→物质~2) 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 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 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 动物传播的局限P24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P26-274.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1)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 无限的灵活性3) 发音的经济性4) 能动性和创造性(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 口语传播时代:1) 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2) 口语的局限: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2. 文字传播时代:1) 文字的出现P302) 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时间,空间,传承P313. 印刷传播时代:1) 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2)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4. 电子传播时代:1) 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2) 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2. 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2信息传播学第二章 传播者与受众
口 号:娱乐不在别处 端正娱乐态度,解放娱乐思想。专业立场与 游戏精神并重,明星八小时内外兼修。以贴近、 深入的报道为基础,以权威、鲜活的评介为特色。 改变你的娱乐成见,还原娱乐本来面目。
美国主流新闻界信奉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1)严格限权自由主义(Libertarianism); (2)客观性(Objectivity); (3)社会责任感(Social Responsibility);
第三节 媒介控制理论
国家
媒介
公众
1956年希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报业的四种理论》
第三节 媒介控制理论
一、集权主义理论
在西方,印刷出版物出现在16、17世纪君主拥有绝 对权力的集权统治时代,媒介的第一个理论集权主义理
论,根据君主和政府绝对权力的哲学思想认为:
报业应该支持和促进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不得批
4、影响守门人把关的因素
传播者
传播工作惯例
传播组织
社会机构
社会制度
第二节 传播者的控制
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对媒介内容的影响是最根本的影响。
社会制度包括主体意识形态、经济体系、文化、
社会控制方式等等。
•
•
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审批、登记;
分配传播资源等等
• • 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现代传播媒介要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论述它还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现代传播媒介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现代传播媒介要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画面现代传播媒介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现代传播媒介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消息四苏维埃极权主义理论报业的集权主义理论发展为后来的报业的苏维埃极权主义理论soviettotalitariantheory并受马列主义斯大林理论混合了黑格尔的思想与19世纪俄国人的思想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讲传播者与传播控制传播者☐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也是传播活动的中心之一。
传播者研究也被称为“控制分析”。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专业化的传播组织及其从业者,包括各种媒介组织,如报社、电台、出版社、电影公司等,也包括各种岗位的从业者,如记者、编辑、主持人、导演、技术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等。
☐大众传播媒介既包括传递信息的手段、方式或载体(广播、电视、报纸报刊等),也包括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
基于此,大众传播媒介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
☐作为社会组织,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两方面的内容:✓大众传播者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主体。
•传播者的角色固定。
记者、节目主持人和编辑的角色;•具有组织成员性质,以组织行为方式进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控制者和使用者;•信息生产过程中具有“把关人”的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一定的经营目标。
•大众传播媒介是为一定社会集团服务的精神生产机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营利目标和宣传目标都应不损害公共性和公益性。
☐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将人类的传播活动推向公共阶段。
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后,大规模协作开展的公共传播活动成为人类传播的主要形式。
被视为“社会公器”,是为全社会所有成员服务的具有公益性和公共性的集体财富;使得从事信息传播的活动成为广大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行为。
✓人类的传播活动进入系统化和网络化时代。
大众传播的范围越广,对传播活动的系统化和网络化要求越高。
组织内部具有自身的传播活动系统和传播网络,各国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形成本国内部分工合作的传播系统。
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传播网络也已基本形成。
各个传播机构的传播活动都在这种大规模的传播网络中进行竞争,共同寻求发展。
✓人类传播活动更加技术化和专业化。
流媒体传输、移动直播、无人机采集、全景拍摄、虚拟现实、3D、H5、机器人写作、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等。
☐传播技术(媒介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符号体系、文本形式、制作工具、物理载体、采集手段、保存手段、传输手段、接收手段及其知识和操作技艺等,都在媒介技术的范畴之内。
✓动因来自人类社会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生产和传播效率的基本需求和不懈努力,是社会精神生产力构成要素;✓技术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实践应用层面上的效率问题,内在逻辑是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
☐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技术“善”论/技术“恶”论/技术“中性”论☐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技术决定论。
技术是一种按自身逻辑发展的独立力量,虽产生于人的需求,但一旦成为气候,便很容易脱离人的控制而成为脱缰野马,因此技术的后果内在于技术而不取决于人的意志。
技术塑造人类发展而不是服务于人类的目的。
人必须被动地适应技术条件或技术环境的制约,按照技术的逻辑改变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甚至是观念价值体系。
✓社会决定论。
技术起源于生活,产生于人的特定价值需求。
没有人的社会需求,就没有技术,即人对技术的主体性。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有最终决定作用。
✓技术与社会互动论。
相互区分又紧密联系;科技作为生产力对社会政治具有推动和决定作用,而社会需要是技术的源泉与动力,政治和经济制度也反过来制约和决定技术。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即讯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媒介即人的延伸。
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
为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
电视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热媒介”和“冷媒介”。
前者传递信息清晰度高、信息量大且受众参与度低;后者清晰度低、信息量小但参与度高。
✓1951年《机器新娘》、1964年《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9年《媒介即讯息》、1980年《地球村》。
✓开拓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媒介即人的延伸”能够帮助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地球村”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
✓将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复杂社会因素作用;忽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沦为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全部理论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具有人的理性活动,这种理性活动会反过来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产生能动的制约作用。
✓施拉姆指出麦克卢汉的理论缺乏逻辑性,含义隐晦。
☐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电视人”。
林雄二郎《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1973)指出电视一代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
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进行,这种封闭和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养成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容器人”。
中野收《现代人的信息行为》指出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网络时代的网虫和网瘾证。
☐传播者与把关✓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
被称为“把关人”,行为即“把关”。
✓1947年卢因发表《群体生活的渠道》首次提出。
•二战美国为节约战争开支开展食用牛下水的大规模宣传活动•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些人负责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形象地指出了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行为模式和特征。
☐传播者的把关过程基本如下:✓搜集信息——过滤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信息的客观标准。
真实性、及时性和新意✓新闻的选择受到新闻制作中的业务标准和新闻传播中的市场标准的制约。
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
✓九种要素影响新闻的选择加工:时间跨度、事件强度、明晰性、文化接近性、预期性、出乎预料性、连续性、组合性、社会文化价值、负面性或否定意义、人性化或人情味、冲突性。
✓新闻筛选作业依据三个基本前提进行:一是附加性前提,事件包含的新闻要素越多,越可能成为新闻;二是补偿性前提,一个事件在某些要素上是平淡的,但可以因其他要素比较突出而得到补充;三是排除性前提,如果一个事件所有新闻要素含量都偏低,那么这个事件就可能被排除在新闻之外。
☐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政治、法律因素。
受其所处的政治体制及政治现状的制约。
✓经济因素。
利润驱动对传播业选择信息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
传播者在进行把关的时候必须考虑社会价值标准体系和文化开放程度的因素。
✓信息自身的因素。
是否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
✓传播组织自身的因素。
传播组织自身的目标、对象、功能、重点等有所不同,在进行把关时也就必然以本组织的各种要求、规范、传统、标准等进行把关。
✓受众因素。
受众的反馈和前馈信息,心理和行为以及需要等。
✓技术因素。
不同传播组织所掌握的技术和设备在先进程度的差别✓传播者个人因素。
价值观、性格特质等等。
☐“把关”过程的实质✓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客观中立性”✓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和有组织的过程。
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大众传播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又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对他们的控制。
“所有的制度必然都在某种程度上对它们的媒介加以管制和控制”,“基本的原则是任何社会对它的传播机构所施加的控制都是从这个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代表它的信仰和价值观的”。
世界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传播控制方式。
✓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也被称为“控制研究”(control studies)•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传播制度既是用来规范传播行为的规程和行动原则,也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传播活动体系及其运作规程。
包括传播媒介的所有制、传播组织的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制度、媒介与政府的关系、媒介与不同社会集团和广大受众的关系、媒介传播权利与法律的关系、传播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确立媒介机构的所有制形式。
规定所有制形式是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是确立传播体制的前提。
所有制形式,主要取决于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和传媒自身性质等因素。
✓通过立法和行政管理控制传播媒介的活动。
审批和登记等✓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比如与国家制度或意识形态有关的内容;国家安全及国防机密;名誉侵权和隐私侵权等。
✓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政党与团体对传播媒介的控制。
执政党往往借助国家和政府的力量对传播媒介进行调节和控制。
✓经济集团对传播媒介的控制。
直接创办大型媒介联合体;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间接地控制和影响传播媒介;通过财团控制的政治集团和其他社会力量间接控制媒介。
☐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个人的信息反馈。
来信、来电和来访等形式直接表达对媒介活动的意见、建议、批评或抗议。
最常见的受众监督方式。
✓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诉诸法律手段。
虚假广告或报道,侵犯隐私权或名誉权等。
✓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内部控制✓通过制定媒介编辑方针和报道方针控制传播媒介。
媒介的编辑方针和报道方针,是媒介机构负责人与编辑、记者等传播者共同制定的指导传播者活动的原则。
传播者必须遵守这些原则,以保证媒介成员共同实现统一的媒介目标。
✓通过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调控实现传播者和媒介组织的自律。
传播媒介的道德控制是一种软控制,它主要通过声誉、舆论等对传播媒介产生制约和影响。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集权主义/威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对社会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不是从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而是从与外部权力或权威的关系上考虑问题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