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第 讲传播者与传播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讲传播者与传播控制
传播者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也是传播活动的中心之一。传播者研究也被称为“控制分析”。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专业化的传播组织及其从业者,包括各种媒介组织,如报社、电台、出版社、电影公司等,也包括各种岗位的从业者,如记者、编辑、主持人、导演、技术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等。
☐大众传播媒介既包括传递信息的手段、方式或载体(广播、电视、报纸报刊等),也包括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基于此,大众传播媒介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
☐作为社会组织,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两方面的内容:
✓大众传播者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主体。
•传播者的角色固定。记者、节目主持人和编辑的角色;
•具有组织成员性质,以组织行为方式进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控制者和使用者;
•信息生产过程中具有“把关人”的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一定的经营目标。
•大众传播媒介是为一定社会集团服务的精神生产机构;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
•营利目标和宣传目标都应不损害公共性和公益性。
☐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将人类的传播活动推向公共阶段。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后,大规模协作开展的公共传播活动成为人类传播的主要形式。被视为“社会公器”,是为全社会所有成员服务的具有公益性和公共性的集体财富;使得从事信息传播的活动成为广大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行为。
✓人类的传播活动进入系统化和网络化时代。大众传播的范围越广,对传播活动的系统化和网络化要求越高。组织内部具有自身的传播活动系统和传播网络,各国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形成本国内部分工合作的传播系统。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传播网络也已基本形成。各个传播机构的传播活动都在这种大规模的传播网络中进行竞争,共同寻求发展。
✓人类传播活动更加技术化和专业化。流媒体传输、移动直播、无人机采集、全景拍摄、虚拟现实、3D、H5、机器人写作、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等。
☐传播技术(媒介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符号体系、文本形式、制作工具、物理载体、采集手段、保存手段、传输手段、接收手段及其知识和操作技艺等,都在媒介技术的范畴之内。
✓动因来自人类社会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生产和传播效率的基本需求和不懈努力,是社会精神生产力构成要素;
✓技术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实践应用层面上的效率问题,内在逻辑是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
☐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
✓技术“善”论/技术“恶”论/技术“中性”论
☐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技术决定论。技术是一种按自身逻辑发展的独立力量,虽产生于人的需求,但一旦成为气候,便很容易脱离人的控制而成为脱缰野马,因此技术的后果内在于技术而不取决于人的意志。技术塑造人类发展而不是服务于人类的目的。人必须被动地适应技术条件或技术环境的制约,按照技术的逻辑改变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甚至是观念价值体系。
✓社会决定论。技术起源于生活,产生于人的特定价值需求。没有人的社会需求,就没有技术,即人对技术的主体性。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有最终决定作用。
✓技术与社会互动论。相互区分又紧密联系;科技作为生产力对社会政治具有推动和决定作用,而社会需要是技术的源泉与动力,政治和经济制度也反过来制约和决定技术。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为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电视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热媒介”和“冷媒介”。前者传递信息清晰度高、信息量大且受众参与度低;后者清晰度低、信息量小但参与度高。
✓1951年《机器新娘》、1964年《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9年《媒介即讯息》、1980年《地球村》。
✓开拓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媒介即人的延伸”能够帮助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地球村”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
✓将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复杂社会因素作用;忽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沦为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
✓全部理论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具有人的理性活动,这种理性活动会反过来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产生能动的制约作用。
✓施拉姆指出麦克卢汉的理论缺乏逻辑性,含义隐晦。
☐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电视人”。林雄二郎《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1973)指出电视一代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进行,这种封闭和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养成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容器人”。中野收《现代人的信息行为》指出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