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合集下载

哲学常识基础知识应知应会

哲学常识基础知识应知应会

哲学常识基础知识应知应会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4.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宇宙是多样而又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

整个世界是一个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又是可以认识的。

5.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6.意识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不同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所起作用是不同的,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和社会进步起推进作用。

7.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9.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把相对意义的静止绝对化,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如果否认相对静止,片面夸大事物运动的绝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0.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一般来说,本质是深藏在事物内部的,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现,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本质和现象又是紧密联系的,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也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现。

11.一般来说,同一个本质是由多种现象从不同侧面来表现它。

现象是变动的,本质是相对稳定。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无论真相、假象都表现本质。

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规律。

认识论部分:12.发挥意识能动作用,使意识转化为物质,需要实践这座桥梁。

高二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高二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高二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第一课原理与方法论:(辩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作用原理及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补充)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考试时最好用第五课——1 )自然界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意识产生后,自然界及其规律仍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存在。

这要求人必须尊重自然界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否则要受到规律的处罚。

①人能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但是人在自然面前不能随心所欲。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人类改造自然,开发资源,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和治理环境。

5.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原理及方法论:(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这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坚持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善于在事物的运动中去认识事物,把握规律,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了的客观情况,按变化了的客观规律办事。

既要反对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形而上学观点。

Eg.“刻舟求剑”6.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这要求我们即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

哲学主观题的题型及解题方法

哲学主观题的题型及解题方法

①首先要有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 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②又要搞好局部(优化部分结构), 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辩证法:发展观
原理内容(世界观)
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 ①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 根本属性;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规律原理
方法论要求 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的。
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 理
在改造世界中,要实现主观与客 观、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
NO.2 掌握题型与相应解题方法, 在审题中过方法关。 哲学问答题常见题型
• 题型一:“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唯物论、辩证法、认
识论、价值观) 对上述材料进 行分析 或者 “ 找
NO.1 知识储备,过基本知识关
能力备考是重点,落实基础是关键。
1. 分清知识板快,过范围关; 哲学四大板块: (1)(辨证)唯物论 (2)(唯物)辩证法 (3) 认识论 (4) 价值观、人生观 2. 熟记原理内容与方法论,过知识关;
唯物论
知识 板快
原理名称
原理内容(世界观)
方法论要求
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 坚持无神论, 1.世界物质性 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 原理 反对有神论 原是物质。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 2.物质和意识 质的反映 的辨证关系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原理 ①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 ②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1)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 3.尊重客观规 能 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律与发挥主观 能动性的辨证 (2)认识和利用规律,要充分 发挥主观能动性 关系原理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使主观符合客观(具体 的历史的统一) 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 正确的意识 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 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 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说课稿范文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说课稿范文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说课稿范文(一)在哲学常识中的地位:《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三节的第一框。

整个第三课是哲学常识辩证法部分的矛盾分析法。

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作为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法。

第三课不仅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和关键,也为学习和理解全书各课内容提供了根本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本课第一节讲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它为我们分析和研究某个具体矛盾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基础。

主次矛盾是矛盾特殊性的一种情形,它是对一个复杂事物的内部各种矛盾力量的特点、不平衡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因此本框内容是第一节内容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

讲好本框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矛盾的特殊性,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地处理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二)内在结构:本框内容,条线清晰,结构完整。

教材围绕主次矛盾的关系展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首先揭示原理内容:先从具体事例入手,而后从理论上分析主次矛盾的含义,强调指出复杂事物内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再结合具体事例说明主次矛盾是相互联系的。

其次分析方法论意义:做到紧扣原理,层层分析。

从理论依据、正反对比,运用俗语、谚语、成语、名人名言等,分别说明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和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的重要性。

最后总结:指出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如何贯彻这一思想。

(三)教学重点:如何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即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强调的是方法论意义。

确定其为重点,是因为从内容来看,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并不困难,而学会运用这一原理,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则既重要也复杂。

从实践来看,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也是青年学生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的现实问题。

(四)教学难点:弄清主次矛盾的含义。

确定其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学生“对一个复杂事物不只包含一个矛盾”和“矛盾的不平衡性”缺乏理论和实践上的认识,比较难以理解。

高考政治哲学要点记忆口诀

高考政治哲学要点记忆口诀

高考政治哲学要点记忆口诀学习政治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用对方法做什么事情都会事半功倍。

关于高考政治哲学的学习有什么方法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政治哲学要点记忆口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备战高考:政治哲学要点记忆口诀其一:唯物论围绕本原起争论,基本派别为二分。

唯物唯心斗始终,根本分歧谁第一。

先有物质唯物论,意识第一是唯心。

古代朴素近机械,各自缺陷难自成。

辩证历史唯物论,迄今为止最科学。

物质第一终决定,意识第二有能动。

正确反映反作用,促进阻碍两重性。

实际出发是前提,精神意识不可轻。

时间地点与条件,主观客观须适应。

教条本本与经验,主观主义不能犯。

坚持科学无神论,不信伪科和迷信。

党的政策来指导,国家建设能搞好。

其二:辩证法辨证法与形而上,围绕三点起争端。

联系发展与全面,孤立静止与片面。

尖锐对立成两派,根本分歧在矛盾。

联系特点要把握,客观普遍和条件。

多样联系掌握二,因果整体与部分。

先行后续与引起,二者必须同时备。

因果关系可转化,情况有二要记牢。

因果关系勿颠倒,故意颠倒有蹊跷。

承认因果客观性,科学研究的前提。

因果联系要把握,科学预见知后果。

整体部分有区别,内涵地位与功能。

整体部分有联系,二者不可相分割。

相互影响要重视,关键部分可决定;整体部分会转化,条件具备才可以。

全局观念要树立,整体着眼是第一:搞好局部也重要,整体功能发挥好。

其三:发展的观点物质运动不可分,绝对运动要承认。

相对静止也存在,运动特殊的状态。

变化发展不容疑,重点掌握其实质。

新旧事物咋区分?符合规律是标准。

发展观点重运用,方法需要掌握三,承认过程分阶段,创新才能促发展。

规律概念须掌握,自身本质与必然,三个方面有对比,外力现象和偶然。

客观规律不可违,主观能动要发挥:实事求是是精髓,解放思想相统一。

其四:矛盾的方法矛盾方法要抓住,一分为二是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两点重点都要论。

普遍特殊的关系,共性个性是其意。

相互联结要点二,除此之外有转化。

解剖麻雀弹钢琴,主要矛盾来决定。

哲学原理世界观、方法论归纳

哲学原理世界观、方法论归纳

哲学原理世界观、方法论归纳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自然客观性原理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②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③我们在利用、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世界物质性原理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②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①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制定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②青少年要学习历史,了解我国的现实,把立足点放在中国国情上。

意识能动性原理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①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②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④反对封建迷信和各种形式的邪教。

主观能动性原理①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②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要正确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②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键都在人。

③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④坚持正确的取向,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益于人类,有益于国家,有益于集体。

规律客观性原理①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消灭或改变规律,但是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

②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政治哲学全部笔记

政治哲学全部笔记

哲学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坚持一切以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人与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要求我们必须遵守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非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意识的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全面认识和把握实际。

按规律办事,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把其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人与自然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

人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世界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

面试中的哲学元素分析

面试中的哲学元素分析

面试中的哲学元素分析哲理题,向来是面试的一个难点,原因是缺乏对相关哲学知识的积累,所以开这么一个帖子,帮助大家重新复习下。

哲学是所有科学之科学,在面试中,哲学的应用有两种,第一种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比如运用辩证法的思想去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体现考生的世界观;第二种是对哲学本身的考察,最常见的题目就是给你一句话或者一个事例,结合自身谈谈看法。

无论是哪种题型,都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哲学的基本知识,否则面试会出现两大问题:第一是思维混乱,缺乏逻辑性;第二是,只看到问题的表面,无法揭示问题实质。

这两个问题的出现,都是致命的,下面对哲学最常见的一些考点做以说明,这一章节一共讲三个内容:分别是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

为了更加生动形象的掌握面试常用哲学,我把每种哲学原理都用一句名言警句作为开头,理解了这句话,就自然掌握了与之对应的哲学常识,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形象的学习,缩短面试复习时间。

同时,这些话也是我们在面试中加强语言表达的一种素材,我会在每个原理的分析后面附上这些话的实战应用,帮助大家迅速把原理运用到面试中去。

第一部分----辩证法:我们面试经常说要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但是许多人很迷惑,如何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这也是我们许多人在复习中忽略的,要想辩证思考,必须要先明白辩证法都有哪些内容,只有熟练掌握了辩证法的内容,才能运用辩证法。

我们不按照哲学课程来讲,而是把辩证法的内容根据面试需要,拆分成一方法、二理论、三关系,这六个部分是面试最常用的思维方式。

一、一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两分法)、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一)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两分法。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金子也没有十足之赤,人总是有优点和缺点,而人的优点和缺点互相对立,又统一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

可以说,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之中,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都可以分为既对立又统一的两部分,这种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原理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原理方法论总结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论总结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既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5.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原理与方法论总结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原理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原理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一、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4.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

(2)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美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另一方面,按客观规律办事也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高中政治哲学12个唯物辩证法的答题模板常见的知识性错误剖析

高中政治哲学12个唯物辩证法的答题模板常见的知识性错误剖析

高中政治哲学12个唯物辩证法的答题模板常见的知识性错误剖析高中政治的学习需要一些捷径,对于考试来说,就是一些答题的模板。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政治哲学12个唯物辩证法的答题模板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

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4.矛盾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哲学常识主要原理总结

哲学常识主要原理总结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持续地深化理解,扩展理解,把理解向前推移。
5.理解发展的过程
“第一次飞跃”: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
实现条件:(1)占有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使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实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第二次飞跃”:理性理解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
(注意:联系的观点包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联系)
(二)发展的观点
4.运动与物质的关系P62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P63
6.事物运动发展观点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动新事物的成长。
【方法论】要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结构”
(注意:要产生新事物时就“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要想保持事物原有性质不变时就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9.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道路又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2.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有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准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准确的意识促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防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第三节 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教案

第三节 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教案

第三节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教案第三节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教案第一框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从容说课第一,本节共两框,第一框讲主要矛盾和次要方面,属于矛盾特殊性问题中的两种情形。

事物的矛盾具有各处的特点,而事物作为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其内部各种矛盾力量是不断变化着的,各种矛盾力量是不平衡的,不同的矛盾和矛盾的不同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各有自己的特点。

因此,本节的内容是上一节内容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有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第二,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情景一问题教学法,从选择帖近学生的材料入手,寓“疑”于情境之中,激发学生讨论。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识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能结合实例,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转化的道理。

在方法论方面,能以正反两方面的实例,阐释抓住重点、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并能用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原理,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能力方面通过本框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运用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为主、次矛盾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这一原理对青年学生想问题、办事情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觉悟方面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因为教材中关于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关于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论述,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此外,引导学生处理好“以学为主”和“兼学别样”的关系,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等,这既可以理解为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觉悟。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即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教学难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

因为它容易与后一框矛盾的主、次方面概念相混淆。

教学方法采用讲读和谈话交替进行的教学方法,并列举典型事例,进行正反对比,启发、点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归纳、总结、升华,使教与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哲学骨干原理内容

哲学骨干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论的骨干原理内容一、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要求咱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成心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要求咱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不从实际动身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3、意识的反作用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增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要求咱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咱们要处置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同时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只看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进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转变发展进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这要求咱们必需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六、尊重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熟悉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这要求咱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轻忽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唯物辩证的熟悉论一、实践和熟悉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熟悉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实践决定熟悉,实践是熟悉的基础。

(九年级政治教案)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九年级政治教案)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九年级政治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识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2、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3、识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含义4、理解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特别是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不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5、掌握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看到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和主流(二)能力目标: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运用哲学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腐败现象,坚信党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及关系●二、难点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教学过程】导入:《财饼破家》从前有一对夫妇,家里有3个饼,夫妇俩一起分着吃,你一个,我一个,最后剩下一个,他俩相约说:“从现在起,如果谁先开口说话就不能吃这个饼了!”从此,为得到这个饼,俩人谁也不愿开口说话,有天晚上,一个盗贼溜进屋里,偷了他们家的财物,直到盗贼把东西全部偷光,看到没人说话,便当着丈夫的面侮辱他的妻子,可丈夫瞪着两眼还是不说话,妻子急了,高声喊有贼,并恼怒地对丈夫说:“你怎么这样傻啊!为了这一个饼,眼看着盗贼也不喊。

”丈夫高兴地跳了起来,拍着手笑道:“啊,蠢货!你最先开口讲的话,这个饼属于我了!”这样的夫妇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有,但因小失大的事例却不少,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牢牢抓住主要矛盾,不能主次不分,丢了西瓜拣芝麻,因小失大,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一、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讲述辽沈战役1、战略决战前敌我形势我方:①1947、_1948、6歼敌152万人②1948、8我军人数增长280万人③土地改革,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壮大人民革命力量敌方: ①人数下降360万人②重点防御(大城市和重点交通线)2、战略决战的方面首先指向哪儿,从什么地方打起呢?——东北①蒋军:——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五个战场(被动挨打)②1948、8蒋介石提出撤退东北,巩固华北,确保华东和华中的战略指导方针,准备进行战略收缩③东北战场,我军人数多于敌军④工业基础3、辽沈战役的首次地点是哪里——锦州①战役前,国民党军55万人已被东北野战军主力70万和二线兵力30万分割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一带三个孤立区。

【哲学教学案十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哲学教学案十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哲学教学案十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考纲】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知识板块(原理观点)】唯物辨证法矛盾的观点之五、六: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世界观与方法论: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很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在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特点:多对矛盾分主次矛盾原理。

讲两点全面而且突出其中一点关键词:抓重点、中心、关键、突破口、着重点、着力点、首要地位、核心、骨干力量等。

6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事物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事物的本质,认清事物的性质(2)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他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时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特点:一对矛盾分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两点与重点、一对矛盾、材料有一对反义词或有对立观点,讲两面而且突出其中一面。

)抓关键词:主流、主体、性质、本质、物质与精神、利与弊、成绩和问题、机遇和挑战、失去和拥有、尽管、、、、但是、既、、、又、、、等【考点训练】1. (09上海26)上海"两个中心"的建设,有助于上海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的制约,是实现上海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契机,而且可以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及其他中心城市经济发展。

从哲学家的角度讲,着重抓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以带动其他工作,符合辩证法的()A.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主要方面规定的观点B.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的观点C.矛盾特殊性质是造成事物存在差别的内在原因的观点D.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2. (09天津6)人民公园是天津市仅存的清代私家园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含义。

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

运用:运用主次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能力方面①通过本框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运用哲学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应变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觉悟方面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此外,引导学生处理好“以学为主”和“兼学别样”的关系,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主、次矛盾的含义。

教学方法讲、读、议、练相结合,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

教学用具经过剪辑的“辽沈战役”电影资料、录像机、投影仪、自制胶片教学过程忆旧导新1.复习矛盾特殊性原理,说明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2.设疑:复杂事物内部并不只包含着一个矛盾,它的性质又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哪个矛盾决定的呢?3.录像:电影《辽沈战役》片断(林彪在攻锦、攻沈问题上的犹豫不决;毛主席和中央军委首攻锦州的决心;解放军攻克锦州;辽沈战役的结局)。

(1)设疑:辽沈战役的首攻点选择在哪里?攻打锦州对辽沈战役和东北其它战场乃至全国战局有何重要意义?请学生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回答。

(2)提问:当时东北战场存在着哪几对敌我矛盾?决定整个东北战局的是哪一对矛盾?从哲学上来看,它体现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辽沈战役中首攻锦州体现了在复杂事物中要善于抓住重点的道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攻克锦州战役图辽沈战役纪念馆第三节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一、主次矛盾辨证关系原理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6页第2自然段并找出主次矛盾的含义。

(学生阅读后,教师讲解。

)把握主次矛盾要注意以下几点:(l)前提:在复杂事物中。

必须是复杂事物,是一个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或系统,若只包含有一种矛盾,就无所谓主次之分了。

(2)不平衡性:表现为诸矛盾的地位、作用发展不平衡。

在辽沈战役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如我军与锦州之敌的矛盾,我军与长春之敌的矛盾,我军与沈阳之敌的矛盾等等,众多矛盾中为什么将首攻点放在锦州呢?这里就有一个抓关键、抓重点的哲学问题。

在辽沈战役中,我军与锦州之敌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因为这个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决定着辽沈战役的胜败,也关系到全国战局的发展。

其它则属于次要矛盾。

正如我们教材上所讲,锦州是通向关内的咽喉,又是敌军关内外、陆海空联结的总枢纽,还是敌军唯一在陆上物资补给的基地,在毛泽东正确的军事路线的指挥下,我军抓住了整个统摄的重点和关键,因而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

相反,如果把主攻点选在长春、沈阳会怎么样呢?正像毛泽东同志所分析的那样“如果你们以主力位于新民及其以北地区准备打长、沈出来之敌,则该敌因受你们威胁太大,可能不敢出来。

一方面长、沈之敌可能不出来,另一方面锦、榆、唐诸点及其附近之敌则因为你们去的兵力过小,可能收缩于锦、唐两点,变为不甚好打又不得不打,费时费力,这样就有可能使问题已陷入被动地位。

”通过对辽沈战役作战方针的制定及实现过程,我们了解到,面对复杂事物的多种矛盾,要善于抓住重点和关键。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①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你能举出一些吗?在你举的众多的矛盾中,谁又是主要矛盾呢?(学生举例,教师补充纠正。

)②同样,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不是只有一件事、一种矛盾,也交织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你觉得有哪些呢?其中你认为谁是主要矛盾呢? (学生举例,教师对以上两个问题集中作总结、归纳。

) 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话“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它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问题,城乡之间差别问题等都处于从属地位,属次要矛盾。

在同学们个人身上同样交织着许多矛盾,比如学习与休息,竞争与生存,成绩和能力,学习与成才,等等,但其中居于支配地位,对我们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学习与成才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它则是次要矛盾。

那么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是怎样的呢?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l)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主要矛盾由于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因而它的存在与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虽然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在辽沈战役中,我军与锦州之敌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就规定和影响着我军与长春、沈阳之敌的矛盾,直接关系到辽沈战役的胜败,也影响到全国战局能否顺利发展。

由于主次矛盾是相互联系、依赖、影响的,次要矛盾反过来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因此我军在锦州战役打响后,又用一部分兵力包围长春之敌;一部分兵力牵制沈阳之敌,这就为主要矛盾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活动方式:模拟作战部署题目:“关门打狗”克锦州中国十大元帅之罗荣桓林彪教师的组织过程:第一步,指导两名有一定多媒体制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学生把中国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的作战部署及战争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有关历史知识建议请教历史老师。

指导这两名同学以“参谋”身份就多媒体进行确定辽沈战役首攻地点定在锦州的作战部署的演练。

指导这两名同学作恰当的分工。

第二步,指导两名“参谋”演示多媒体课件,解说作战部署。

要求讲清这么几个方面:(1)战略决战时的敌我形势;(2)为什么战略决战的方向首选东北战场,为什么辽沈战役的首攻地点定为锦州?这其中是如何体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的?具体而言,纵观辽沈战役全过程的发展动态与结果,如何体现办事情要抓重点、抓关键?如何体现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如何体现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建议把其他同学按电影上的形状 (长桌型)坐好,并采取问答式解说。

提问的同学不一定,提的问题不一定,但一定是与战役部署有关的问题。

其他同学均模拟各路纵队的司令员和政委。

第三步,教师归纳讲评。

首先肯定课件制作的精美,其次肯定“参谋”的应答水平和机智水平,再次作归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和地位不同,两者相互依赖,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活动目的:(1)通过这项活动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学生一问一答,增强学生之间的语言、思想、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应变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那么,交织在我们个人身上的主次矛盾,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呢?哪位同学能具体地分析一下?(学生分析,教师补充、纠正。

)主次矛盾的地位、作用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请同学们阅谈教材第107第2自然段并思考;①主次矛盾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联系一具体事例说明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学生阅读、回答问题,教师进一步点拨。

)这里说的一定条件主要指两种情况;①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上解决了;②原来的主要矛盾虽然没有解决,但由于出现了新情况,特别是条件发生了变化,其它矛盾可能更为突出,也会发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

小结原理,并请学生在教材上划出具体内容,并齐读两遍。

我们掌握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有什么意义呢?二、方法论意义教师:上面我们学习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样贯彻这一原理呢?首先请学生简要回顾原理内容,然后逐一分析。

1.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教师提问:①为什么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请学生简要分析理论依据后,教师强调指出这是由主要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要抓住“重点、中心、关键”,并指出抓不住中心和关键就办不好事情。

(过渡到下文)多媒体显示:漫画:“投哪个好”(教材的第108页)。

请学生讨论并分析其哲学寓意,教师指出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主次不分或抓不住中心或多中心都是不正确的,会对工作带来危害。

并请学生简要回顾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处处设防,处处挨打”的历史。

教材中有许多与此相关的俗语和成语,大家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呢?并说说它们的哲学寓意。

(以小组为单位采取抢答的形式进行)分析实例:学生阅读教材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工作及根本任务。

教师设计以下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次要矛盾有哪些?什么矛盾决定中心工作及根本任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工作及根本任务应该是什么?如何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认识我国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学生阅读,议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从理论上看,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所讲“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建议教师把此段话制成投影片,在课上打出。

) 从实践上讲,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把经济搞好了,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提高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经受各种国际竞争的挑战和考验。

从历史上看,以前我们有过没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教训,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

从现实上看,近二十多年来,由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因而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胜利进行,并且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

所以胡锦涛总书记讲: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

通过刚才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抓住主要矛盾,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同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要始终抓住“学习”这个中心,也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克服各种困难,抵御各种诱惑,是不是这样?你能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感受吗?(学生分析。

)如果不抓主要矛盾,会怎么样呢?(学生看书,结合漫画回答。

)多媒体显示:漫画:“圈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