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
新媒体参考书目
有关新媒体著作一、中文著作1、熊澄宇:《新媒体研究前沿》,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2、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邱林川、陈韬文:《新媒体事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4、宫承波《新媒体概论》(第三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5、彭兰:《中国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前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6、陈先红:《新媒体与公共关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7、[英] 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华夏出版社, 2010。
8、[美] 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9、[美]卡斯·H·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10、[美]曼纽尔·卡斯特:《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11、[ 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二、英文著作:1 、 Robert Hassan and Julian Thomas,The New Media TheoryReader(12006)2、by Dr Kim H. Veltman,Understanding New Media: AugmentedKnowledge and Culture(2004)3、Wendy Hui Kyong Chun and Thomas Keenan,New Media, Old Media:A History and Theory Reader: Interrogating the Digital Revolution ( 2005)4、Henry Jenkins and David Thorburn,Democracy and New Media,(The 2004)5、Jan A G M van Dijk,The Network Society: Social Aspects of New Media(2005)6、Lister, martin, Dovey Jon,etal.new media a critical introduction,(2009)7、Natalie Fenton ,New Media, Old News: Journalism and Democracy in the Digital Age(2009)三、研究中国新媒体的英文著作1、Fengshu Liu, Urban Youth in China: Modernity, the Internet andthe Self (Routledge, 2010).2、David Kurt Herold and Peter Marolt,eds.,Online Society in China: Creating, celebrating, and instrumentalising the online carnival (R outledge, 2011).3、Helen Sun, Internet Policy in China: A Field Study of Internet Cafe s,(L exington Books, 2010).4、Lagerkvist Johan, After the Internet, Before Democracy. (Peter Lang,2010)5、Paola Voci,Chinaon Video: Smaller-Screen Realities(Routledge 2010)6、Simon Shen and Shaun Breslin, eds.Online,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China's Bilateral Relations(Lexington Books, 2010)7、Susan L. Shirk, Changing Media, Changing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8、Cynthia Brokaw and Christopher A. Reed eds,From Woodblocks to the Internet: Chinese Publishing and Print Culture in Transition, Circa 1800 to 2008 (2010).9、Guobin Yang,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Citizen Activism Online, (2009)相关学术期刊1、《New Media &society》(/)2、《Television & New Media》(/)3、《新闻学研究》(.tw/)4、《传播与社会学刊》(/)5、《新闻与传播研究》。
众声喧哗,网络大V更应承担责任优秀作文
众声喧哗,网络大V更应承担责任优秀作文互联网是虚拟空间,但责任不能虚拟,每一名网民都应葆有责任意识,比如发言应有边界,“你的权利止于我的鼻尖”。
每个人都有话语权,但网络大V因其粉丝众多,且知名度较高而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有学者认为,当名人遇上微博, 他们的舆论能量激增至“满格”,微博时代就是意见领袖的时代。
不管此论是否夸张,大V的影响力都不容小觑。
网友曾有这种说法,“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好像是一本内刊;超过1 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像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 000万,你就是一家电视台。
”有些网络大V的粉丝量高达一千多万,甚至两三千万,他们在微博上挥斥方遒,呼风唤雨,更应该谨言慎行。
比如,一个未经证实的假消息,一旦经过大V转发,瞬间便可能传诸微博各个角落,天下人皆知。
其负面影响不容低估,即便最终被证伪,造成的影响也难以短期内消除。
面对一条可疑的信息,大V在转发前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少一些架秧子起哄的心态。
正如新浪网总编辑陈彤所称,随意转发新闻造成网络轰动效应确实不太妥当,“转发之前最起码应该首先上网搜索一下,查查到底有没有这回事。
”历史学者纪连海披露,他曾给一个转发过虚假新闻的资深媒体人发过私信,指责他没有经过核实就发布假新闻欠缺专业精神,甚至怀疑他是否另有目的。
不知道这个资深媒体人到底是哪位,但不少大V都曾转发过虚假新闻。
要求所有的大V都是福尔摩斯并不现实,但大V管住自己的鼠标并不难,遇到一些所谓的爆炸性新闻,不妨缓一缓再转。
大V承担社会责任具有丰富内涵,不随意转发未经证实的新闻只是一个层面。
一个负责任的大V还体现在凝聚正能量、传播正能量,需要理清的是,并非只有唱赞歌才是正能量,“带头维护公民个人合法权益,自觉抵制一切有损他人名誉和利益的行为”“带头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努力成为法治和道德的倡导者”“网络名人应积极倡导社会诚信,为社会诚信建设做出贡献”等都属于正能量。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论与公共参与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论与公共参与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和公共参与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由表达观点、参与讨论,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网络舆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首先,网络舆论的特点是信息传播快速、广泛和匿名性强。
在互联网上,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等平台发布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网络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可以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同时,网络舆论的广泛性也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此外,网络舆论的匿名性也为一些人提供了一个隐藏身份、发表不负责任言论的机会。
然而,网络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信息传播的快速性,网络上的谣言和虚假信息也很容易传播。
一些人为了吸引眼球或者达到某种目的,故意发布虚假信息,误导公众。
这对于公众的判断和决策造成了困扰,也对社会稳定和秩序产生了不利影响。
其次,网络舆论的广泛性和匿名性也使得一些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恶意攻击、人肉搜索等行为,侵犯他人的隐私和权益。
这种网络暴力行为对于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伤害,需要加强监管和法律保护。
为了解决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网络舆论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对于发布虚假信息、恶意攻击等违法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公平。
其次,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公众的信息辨别能力和网络安全意识。
通过教育引导,让公众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舆论,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同时,加强网络平台的自律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用户管理机制,减少恶意攻击和侵权行为的发生。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公共参与,推动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公众参与活动,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
这样可以增加公众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减少对网络舆论的不满和抵制。
申论:网络时代下的言论自由与社会责任
网络时代下的言论自由与社会责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
在网络时代,言论自由作为一个基本权利,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和提升。
然而,言论自由背后也隐藏着社会责任。
网络时代下的言论自由不应当成为滥用权力和伤害社会利益的借口,而应与社会责任相结合。
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权利,它保障了人们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见的自由。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便捷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这种自由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使人们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世界,增加了知识的多样性和透明度。
言论自由促进了思想的碰撞与进步,激发了创新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然而,言论自由也需要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以保护公共利益和维护社会秩序。
首先,人们在发表言论时应当尊重他人的权益和人格尊严,避免恶意谩骂、诽谤等不良行为。
网络言论的匿名性使得一些人往往不负责任地发布攻击性言论,严重伤害了他人的感情甚至危害了他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我们应当倡导文明用语,建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确保言论自由与他人的尊重之间的平衡。
其次,平台提供商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监管与管理。
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有义务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和秩序。
它们应制定合理的规则和准则,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他人权益的言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同时,平台应加大技术投入,提升算法和人工智能的监测能力,防止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保证公众获得可信的信息源。
最后,政府也应承担起监管和引导的责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安全。
政府应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的力度,打击网络暴力、诈骗和侵权行为,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督,鼓励它们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网络言论的健康发展。
在网络时代下,言论自由与社会责任是密不可分的。
言论自由的实现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平衡个人权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
只有在遵守社会责任的前提下,网络言论才能够真正起到促进进步、传递正能量的作用。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摘录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摘录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研究互联网,在作者看来,是“试图跟踪一个快速移动的靶子”(P368),因为在这些著述“问世的时候,有些内容也许已经需要修订了。
这是所有描述互联网的著作都不得不面对的窘境。
”(P368)所以,作者的意图“不是提供一幅地图,而毋宁是提供一个路标”(P368)。
□“如果说19世纪见证了货物传送的成本下降,20世纪见证了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下降,那么,21世纪将要见证的是,思想和信息的传递成本会急剧下降。
” (P1)□网络环境下的意见特性:“在最坏的时候,它产生的是喋喋不休的妄语累积成的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在最好的时候,它营造了一种良好信息和思想交流的氛围和环境。
人们对这些传播方式的是与非尚在争论不休,但无可怀疑的是,越来越多的政治话语将以新的传播方式出现。
这意味着一种更加个人化、两极化和充满争议性的对话,公共事务和繁复的私人意见在紧张的、快速流动的媒体中缠绕在一起,难解难分。
” (P3)□网络政治学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网络空间中的政治问题,如网络空间是私域还是公域?网络空间中权力归属于谁?何谓虚拟国家?(2)网络与政治的关系,即网络技术对真实世界政治的影响。
在网络技术的作用下,直接的政治参与是否成为可能?通过网络传播信息对传统政治管理组织体制有何影响?网络如何进一步促进自由和平等的政治生活的发展?网络对国际关系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P4)□网络中的“公众”:“‘公众’失去了原有的实体性意义,变得非实体化和无形化。
新的公众不仅没有形体,甚至也没有空间位置。
构建它的是在社会的多样化空间中发生的公共谈话,有几乎无穷无尽的声音参与进来。
” (P4)□作者提出的“共有媒体”概念:作者“把各种基于数字技术、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的媒体系统称为‘共有媒体’。
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及其法律规制
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及其法律规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思想的重要平台。
言论自由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应该在网络时代得到充分保障。
然而,言论自由也需要法律的规制,以确保网络环境的健康、和谐和安全。
本文将探讨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及其法律规制。
一、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意义重大言论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它对于个体自由表达、追求真理、推动社会进步和维护民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不仅可以让人们自由表达意见和观点,还能够促进信息的传播和共享,丰富公众对各种问题的认知。
1. 个体表达自由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使个体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和感受。
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独立的议论,受到公正的对待,并且不会因为发表与主流观点不同的言论而受到歧视和打压。
这为个体建立自信、拓宽思维空间和实现人生目标提供了机会。
2. 推动社会进步言论自由在网络时代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上思想和观点的交流能够促进人们对各种问题的思考,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
通过开放的言论环境,人们可以积极讨论问题、研究解决方案,促进社会进步的步伐。
3. 维护民主制度言论自由是维护民主制度的基石。
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为人们提供了直接参与公共事务和政治讨论的平台。
公民可以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民意,参与公共决策过程,推动民主化进程和政权的问责制。
二、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原则网络言论自由的实现需要法律的规制,以保障社会秩序、个人权益和网络环境的健康稳定。
以下是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原则:1. 法律平等原则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法律规制必须遵循法律平等原则。
所有公民在言论自由上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不受政治、种族、性别、宗教等身份特征的歧视。
法律不能因为特定身份而对某些人进行特殊限制或保护。
2. 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发布违法犯罪信息。
法律规制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要追求打击网络犯罪的目标。
青年对网络言论的看法作文
青年对网络言论的看法作文网络言论自由:是柄双刃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言论自由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对于广大青年而言,网络言论自由既是他们表达自我、参与社会讨论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获取信息、拓展视野的主要来源。
然而,网络言论自由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暴力的泛滥等。
因此,我们需要正确看待网络言论自由,既要保护公民的表达权利,也要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网络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这为公民参与社会事务、表达个人意见提供了便利。
同时,网络言论自由也促进了社会的交流与进步,不同观点和思想的碰撞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然而,网络言论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它必须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行使。
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不能随意发布虚假信息、诽谤他人、煽动仇恨等。
否则,就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可能构成犯罪。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网络言论的监管,建立健全的网络法律法规,规范公民的网络行为。
网络言论自由也需要与公共利益相平衡。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重大问题时,网络言论自由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例如,在疫情期间,政府发布的一些防疫措施和政策,虽然可能会限制公民的某些权利,但这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
因此,在行使网络言论自由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到公共利益的因素,不能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网络言论自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网络言论自由,既要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也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同时,我们也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监管和引导,推动网络言论自由的健康发展。
“众声喧哗”背后的逻辑与秩序
“众声喧哗”背后的逻辑与秩序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其中众声喧哗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无论是在政治领域、商业市场、社会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众声喧哗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在这些看似混乱的声音背后,其实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和秩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众声喧哗”背后的逻辑与秩序。
众声喧哗的逻辑是因为社会的多元化和个体的独立性。
在一个充满多元文化、不同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的社会中,人们不可能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利益,都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到。
这种多元化和个体独立性导致了众声喧哗的产生。
而这种喧哗并非是无序的噪音,而是一种社会中各种不同观点和诉求的集合。
这些声音既相互交织、又相互对立,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
众声喧哗的秩序在于一种共识和协作。
尽管众声喧哗中存在着相互竞争和对立,但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对立并不是完全的截然相反,而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共识和协作。
人们在众声喧哗中不断交流和博弈,寻求权衡和妥协,最终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秩序。
在政治聚会上,各个派别不断交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最终通过选举或协商得出共识,实现权力的转移和治理的秩序。
在商业市场上,各个企业不断竞争和创新,通过市场竞争和产品差异化来实现资源的配置和经济的秩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言论自由和社交网络来交流意见和情感,维系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传承。
众声喧哗的逻辑和秩序还体现在信息传播和知识获取上。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众声喧哗是信息传播和知识获取的一种重要方式。
人们通过媒体报道、社交网络、个人博客等途径来获取和传播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观点和声音相互碰撞,形成一个信息共享和知识传递的网络。
这种网络并非是一种无序的混乱,而是存在着一定的选择和筛选机制。
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选择获取信息的途径,同时也会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形成自己的认知和观点。
这种信息传播和知识获取的逻辑和秩序,不仅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加强了个体的认知和创新能力。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电信赢家》导论一、信息社会理论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和传播媒介,极大地缩短了信息传递的周期。
信息内容处在永久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中,突破了狭隘的地域界限和时间限制,其传播速度之快,交流范围之广都是从前难以企及的。
这场信息革命不会局限于技术本身,它可能改变的东西与一些最为基础的因素相关,包括:文化的传播方式、个人彼此沟通的方式、社会管理自身的方式等。
这些都会因为数字技术的突破性变化而变得与以往有所不同。
其中的核心在于,如果说19世纪见证了货物传送的成本下降,20世纪见证了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下降,那么21世纪将要见证的是,思想和信息的传递成本急剧下降。
数字技术拥有将声音、数据、影像和文字传送给终端用户的传输能力。
信息也会由于永远在线的技术设施、功能强劲的移动通信和随处渗透的互联网而变得无所不在。
未来世界:一个信息传递成本低到几乎为零的世界,人们随时随地可以联上网络,距离变成了无关紧要的东西。
这些崭新的传播方式的共同特点是个人化,这种个人化包含3个层面:个人化的内容,个人化的体验,个人化的服务。
内容生产、传布和使用的工具已被交到每个人的手中,信息权力被大大分散了(一种极端的挂念甚至宣称“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
结果是改造了互联网,影响了政治,动摇了新闻业,并使难以数计的普通人有了发言权和与他人交流的机会。
这些新的传播方式肯定是一把双刃剑:在最坏的时候,它产生的是喋喋不休的妄语累积成的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在最好的时候,它营造了一种良好的信息和思想交流的氛围和坏境。
沃尔特?李普曼,1927年的著作《幻象公众》,公众现在已经成了一种幻象。
网络空间中私域与公域的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信息时代的开端,公与私的含义和边界都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游移。
新的传播手段把越来越多的人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流动于各种媒体之中的爆炸性增长的信息,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谈论各种各样的话题,在此情况下,“公众”失去了原有的实体性的意义,变得非实体化和无形化。
《标签 社交媒体时代的众声喧哗》章节内容
一、概述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也引发了众声喧哗的现象。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评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然而,众声喧哗也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诸多挑战和问题。
二、社交媒体时代的众声喧哗1. 社交媒体的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评台如博博、信信、Facebook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评台,人们可以实时共享自己的生活点滴,发表观点和看法,与朋友和家人保持通联,甚至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和表达中。
2. 信息过载与降低门槛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每天都被大量的信息所包围。
从朋友圈的动态消息到全球各地的新闻事件,每一条信息都可能引发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与此社交媒体的使用门槛降低,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舆论的制造者。
3. 舆论引导与裙体效应在社交媒体上,一条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和范围之广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
一条煽动性言论或者谣言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被无数人转发和评论,形成所谓的“舆论引导”,甚至引发裙体效应。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问题的客观认识和理性讨论,甚至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三、众声喧哗的问题与挑战1. 谣言与虚假信息在社交媒体上,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由于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障,许多人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误的判断和行为。
这些谣言的传播不仅影响个人的利益,也可能扰乱社会的正常秩序。
2. 负面情绪和焦虑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抱怨、仇恨等。
久而久之,这些负面情绪可能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社交媒体上的压力和攀比也容易让人陷入自卑和焦虑之中。
3. 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在社交媒体上,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随着个人信息的大量共享和泄露,用户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得到了严重侵犯。
网络诈骗、恶意软件等安全问题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困扰和危害。
《众声喧哗》读书笔记
《众声喧哗》读书笔记李苑华网新2015051061当全世界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举杯欢腾时,其背后引发的一系列危机仍未获得足够的注意力。
网络直播、自行车共享、分答收费……互联网的共享精神,从不缺席这一时代。
属于私人的内容被纳入公共领域,而公共的空间又逐渐为个人所占据。
公共空间日渐私人化、私人空间日渐公共化。
公与私的界线日益模糊,与每个人切身相关。
互联网时代下,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眼光看待公域与私域之间产生的变化,互联网又对公共领域的建设有着怎样的影响呢?胡泳教授在《众声喧哗》分享了他的收获和看法。
本书概述《众声喧哗》围绕着网络政治学中的重大问题——网络空间中的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来讨论。
首先,前人对公域与私域的讨论为接下来的讨论奠定了基础。
从阿伦特、黑格尔、哈贝马斯等前贤的声音中,公与私应如何划分的意见无法统一,胡泳教授总结为,公共生活是差异化、公共事务、责任性、尊重和协商的领域,私人生活是亲密关系、自发性、相似性及忠诚的领域。
然而在基于数字技术而生的共有媒体作用之下,公域和私域的界线日益模糊。
胡泳教授继续讨论了共有媒体的特性,对大众的影响等。
在共有媒体的个人表达中,胡泳教授首先肯定了网络能实现更完善的自我,接着讨论了个人愿意暴露的原因以及涉及的隐私问题。
在讨论共有媒体对公私边界的重构中,作者着力分析了公共空间私人化和私人空间公共化这两个平衡的过程,表达了实现公共领域的理想的困境以及实现的可能。
结合中国语境,作者多以中美两方对比,认为互联网是公民通过共有媒体影响政治的重要形式。
本书涉及范围广阔,值得论述的点亦不在少数。
几经思考,在此选择个人暴露以及由此带来的隐私问题、网络舆论能否代表普通民众的意见以及中国公共领域的建设进行讨论,期望能对胡泳教授的思想进行一些总结和拓展。
本书框架(一)暴露和隐私1、个人暴露的深层原因网络为何能成为人们分享甚至暴露自己的平台?因为它能实现随时随地连接的便捷性、实现发声的成本降低…….这些答案仅能回答网络成为对话平台的可能性,但不能直指驱动人们分享的动机。
“众声喧哗”背后的逻辑与秩序
“众声喧哗”背后的逻辑与秩序
“众声喧哗”是指网民使用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情感或者观点的现象,它在互
联网时代被放大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这种现象背后,既有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也有
用户对于言论自由的渴求,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首先,网络环境的自由容易引导一些人煽动、散布谣言或者恶意攻击。
当一个话题被
放大到了一定规模,信息传播就变得高速和混乱。
此时,很多谣言、不实消息也会随之而来。
比如,疫情期间,网上流传出不少假的治疗方案,这些方案不仅没有治疗效果,还可
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话题中也时有发生,使得一些网民无法获
得准确的信息。
其次,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很多网民在发表意见时不经过思考,甚至可能有意无意地
抹黑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将引发很多针对个人的攻击,而这可能会损害信息公共
化的基本价值。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大网络舆论监管的力度。
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快立法,规
范网络言论,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以及一些可能伤害他人利益的言论的发表。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尽量自觉遵守网络对于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价值,不传递和散布与事实
不符的信息,不针对别人进行恶意攻击。
最后,我们也希望网络企业可以加强自律,做到
自我监管。
众声喧哗读后感
众声喧哗读后感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网络可真是个神奇又复杂的地方。
以前我就知道网络上啥人都有,啥话都能说,但没像作者这样系统地去思考过这背后的事儿。
作者说在网络时代,个人表达就像火山爆发一样,一下子全都涌出来了。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话要说,而且都能找到地方去说,不管是在微博上发发牢骚,还是在各种论坛里长篇大论地讨论个啥事儿。
这就像是一场超级大的狂欢派对,所有人都被邀请了,大家都带着自己的观点和情绪来参加。
就拿那些热门话题来说吧。
比如说某个明星的绯闻一爆出来,好家伙,那网络上简直像炸了锅一样。
粉丝们在这儿维护自己的偶像,说什么都是别人在抹黑;黑粉们就在那边冷嘲热讽,把这个明星以前的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都翻出来。
还有那些吃瓜群众呢,一边吃着瓜,一边还在下面评论几句,什么“贵圈真乱”之类的。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网络上的众声喧哗可真是热闹非凡,但也乱得像一团麻。
不过呢,这也不完全是坏事。
因为在这一堆嘈杂的声音里,有时候还真能听到一些很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说一些社会问题,像环境污染、教育公平啥的。
以前可能只有少数专家或者媒体在关注,现在只要有人在网络上提一嘴,马上就会有很多人参与讨论。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不定还真能想出一些好点子来解决问题呢。
就像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关于垃圾分类的讨论,好多人分享自己在国外看到的好经验,还有人提出一些适合我们自己城市的建议,感觉特别棒。
但是啊,这众声喧哗里也有不少麻烦事儿。
比如说谣言的传播就像野火一样,根本拦不住。
一个假消息,可能几秒钟就传遍了整个网络。
我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个新闻说某个地方要发生地震了,结果好多人都信了,搞得人心惶惶的。
后来才发现是有人在恶搞,这多气人啊。
而且在网络上大家都躲在屏幕后面,有时候说话就特别不客气,互相攻击、谩骂的情况也不少见。
就像两个在网上吵起来的人,要是放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面对面都不会这么凶巴巴的。
读完这本书后,我就觉得我们在这个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里,得学会当一个聪明的听众和说话者。
新媒体时代下的自我表达与公共舆论
新媒体时代下的自我表达与公共舆论在新媒体时代,自我表达和公共舆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普及,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发声平台,可以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同时,公共舆论也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意见和声音更加多元化和广泛传播。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的自我表达与公共舆论的特点和影响。
一、自我表达的多样性在过去,人们的自我表达主要依靠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和广播等。
而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自我表达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捷。
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分享和传播。
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随时随地发布自己的动态和心情,与朋友、家人和陌生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见解。
这种多样性的自我表达使得每个人都有了更大的空间去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二、自我表达的影响力在新媒体时代,自我表达的影响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迅速积累粉丝和关注者,成为一种影响力的来源。
一些网红、自媒体人和KOL(关键意见领袖)通过自己的个人魅力和专业知识,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和关注者,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他们的言论和观点往往能够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对公共舆论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个人的自我表达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力量,迅速扩散和传播,影响更多的人。
三、公共舆论的多元化在新媒体时代,公共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公共舆论主要由传统媒体控制和引导,人们的意见和声音很难被广泛传播。
而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了发声的机会,公共舆论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广泛。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种多元化的公共舆论使得社会上的各种声音都能够被听到和关注,有助于形成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舆论环境。
四、公共舆论的挑战和问题然而,新媒体时代下的自我表达和公共舆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和虚假信息的存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谣言很容易在网络上传播,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网络中的清醒与喧嚣作文
网络中的清醒与喧嚣作文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刚刚兴起,它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可以便捷地将数据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使人们可以快速而容易地获取信息,积累资源,并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进行交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上涌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清醒的,另一种是喧嚣的。
清醒的声音是由那些致力于建设一个道德高尚、美好的世界的人发出的。
他们将正义和慈善置于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最高位置,致力于追求真理,消除谎言,实现优秀与共存。
他们利用网络进行活动,帮助弱势群体,实现梦想,为大众公众服务;他们倡导和平,反对暴力;他们与全球的朋友们共享快乐,分享精神和思想,传播正义和公义,通过网络实现与世界的连接。
另一种声音则是喧嚣的,来自那些只关心自身物质利益的人。
他们在网络上进行攻击与诋毁,分裂与破坏,滥用网络权力,对自然环境漠不关心,且不关心他人的感受,甚至肆无忌惮地泛滥暴力,为职业角逐垄断权力,追求物质财富而犯下各种罪行。
然而,清醒与喧嚣并不是两个相互割裂的声音,而是相互交织的声音。
即使清醒的声音淹没在喧嚣的中间,它们仍然会发出强烈的号召。
在这个信息充斥的尔虞我诈的时代,清醒的声音与喧嚣的融合仍然存在,彼此之间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关联,清醒的声音也正在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比如在教育领域,互联网让我们可以快速获取高质量的资源,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前沿思想,也让教育更加平等和公平;在医疗领域,互联网让病人可以获取有竞争力的药物,以及优质的医疗资源;在生态领域,互联网有助于推进可持续发展,提高大众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重视。
有时候,清醒与喧嚣在网络上还可以有效地交融。
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喧嚣的声音可以成为正义的助推器,推动社会的进步;比如,网络上的防止性侵犯的宣传活动,针对家庭暴力的反抗,等等。
清醒的声音也可以借助喧嚣之声来传播自己的理念,推动改变,让人们聚焦于正确的事情。
虽然网络上的清醒与喧嚣有很多区别,但他们都是互联网这个极大的平台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今天互联网的现状。
《众声喧哗》读后感
众声喧哗——是催生民主文化还是带来了网络暴力读完胡泳先生著作的《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和公共讨论》这本书之后,深深觉得互联网真的是一把双刃剑,全看我们使用者如何去使用互联网。
作者胡泳是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是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发表论文数篇,有多种著作及译作,其中《数字化生存》是中国迈入网络时代之际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
胡泳先生在《众声喧哗》这本书中主要讲了一个问题,一个关于在网络媒体中公共领域和私有领域的边界模糊的问题。
全书分为六个大的章节,全书的逻辑顺序合理,有条不紊,层层递进,先是引用了大量的文献分析对公与私做出了解释,因为我的阅历有限,对这一部分的理解实在有限。
作者在本书重点强调在共有媒体中公共领域和私有领域的界限以及作者在最后一章提到了在中国国情下,我们的网络空间中的公共领域。
全书通看下来,我对最后一章的兴趣比较大,并且做出这样一个思考,在互联网发展到了今天,众声喧哗的时代,到底催生的是民主文化,还是网络暴力呢?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思考,是因为以前上课时,舆论学老师讲到的舆论该不该被引导,可能这两个问题看起来没有什么联系,但是我觉得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网民意见表达的合理性和掌权者对言论的引导方向。
这本书指出,公共领域和私有领域不能被看作是结构性的东西,而是要将它视为一种流和一种过程,在网络时代,尤其在中国的国情下,互联网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互联网似乎成为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发出声音最快捷的方式。
因此中国的互联网环境就显得格外混杂。
而且不同于国外的网络环境,国外发布消息的都是传统媒体,消息就比较正规,但是在我国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看法的机会,于是人人都去讲话,没有人倾听,这样长期发展,不利于营造我国良好的互联网环境。
而且这些新媒体比如微博是只要有钱就可以买热点甚至是爆点,就能决定是让自己的消息在网上是被宣传还是被屏蔽。
长期如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微博上的头条几乎都是影视明星,微博将娱乐化的功能放大,减少了普通民众的政治话语。
“众声喧哗”是把双刃剑
“众声喧哗”是把双刃剑
葛蔚宁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5(0)7
【摘要】胡泳在其所著的《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和公共讨论》一书中指出,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新的时代,它的核心特征就是“众声喧哗”。
掩卷之后,我不禁思考:什么叫“众声喧哗”?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葛蔚宁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主流文化在众声喧哗中需有效"发声" [J], 张紫微
2.ETC,指标下的众声喧哗 [J], 曾勋
3.在众声喧哗中发出权威声音——《南通日报》应对网络热点的实践与体会 [J], 周权
4.从众声喧哗到拨云见日主流媒体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答卷 [J], 刘冕
5.众声喧哗,政治如常:社交媒体驱动下的西方民主幻象 [J], 陈家喜;刘美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众声喧哗 笔记
第一章一. 古代社会与自由主义的不同视野希腊语中“idion”(私人的)与“koninon”(公共事务)比起来,偏贬义,意指非公民,是粗俗的,没有价值的愚人,他只管他自己。
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开始抬头。
个人主义的基本观念之一就是隐私的概念,即与公共领域相对的私生活概念。
在私人领域中,个人不受或不应受到他人的干涉,能够做和想自己所中意的任何事情。
这种不受干涉的自我的思想本质上是一种现代思想,它构成了自由主义的核心观念。
以赛亚柏林的“消极自由”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约翰密尔:公私领域必须区分,“社会本身是暴君”。
密尔没有考虑个人对社会的伤害,这也是保守主义者攻击他最力的地方:社会稳定的基础在于某种共同的信仰,共同的道德,共同的观念。
但是,个人的认同与价值观事实上都是由他的文化传承以及他所处的社群中获致的。
因此,一个人的自我的形成与社群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种密切的关系使得社群的价值成为个人的价值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 阿伦特:公共空间与人类行动公共领域是特别属于政治的。
古典共和主义的自由观:人类最高的自由出现在相互作用之中,即阿伦特所说的行动。
行动者相互承认彼此为行动的主体,而“行动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因此,政治是人类自由至高无上的场所。
密尔与阿伦特都厌恶标准化与平凡性,对同质化的资产阶级社会充满恐惧。
两人都坚信每一个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也都认为绝对有必要在人类活动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划出一条界线。
但阿伦特捍卫的自由是政治共同体里的自由,她想要保护的不是私人权利,而是只有在公共领域中才能被付诸实现的政治自由,主张保护公共领域抵御私人领域。
阿伦特的“公民共和主义”:人们从事政治行动不是为了促进个人福祉,而是为了实现内在于政治生活本身的原则,如自由,平等,正义和团结。
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工具性共和主义):“古典共和主义是这样一种观点:它认为,如果民主社会的公民们想要保持他们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包括确保私生活自由等公民自由权,他们还必须既有高度的‘政治美德’,又愿意参加公共生活。
众声喧哗简介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触及了网络政治学中的一个重大话题——网络空间中的私域与公域。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信息时代的开端,公与私的含义和边界都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游移。
本书主要探讨,经由新的共有媒体的作用,传统的公私两分如何在社会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产生消长和易位。
作者把各种基于数字技术、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的媒体系统称为“共有媒体”。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把共有媒体作为一种多层面现象加以研究,它涵盖了新闻和舆论、政治话语和叙事、社会交往和个人心理等多个领域。
共有媒体可能和已经对政治及新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这种媒体中,个人如何进行自主的信息发布和知识生产?作为公众之声,共有媒体的力量和弱点何在?能否形成充满活力的公共话语?共有媒体超越传统媒体的界限,具备社区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不同面相,对这些面相该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框定?最重要的问题是,在经由数字网络而塑造的新的传播空间里,谁治理,以什么条件,谁受益?共有媒体中表达和讨论的特点,一方面促进了个人的自我表现,从而让个人得以尽可能充分地发展自己独特的内在生活,另一方面又把对私人生活的侵入变成日常现象,使自我实现成为一种赝品,更像是从俗从众,而非真正的个人主义;一方面鼓励了公共生活的多元化,促成了各种议题与公众的组合,另一方面各种异议又很难导致共识,网络讨论存在责任缺失、“回声室效应”以及“丛林法则”盛行等沟通障碍。
作者简介胡泳,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院访问学者,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2005年被搜狐评入“10年影响中国互联网的100人”。
发表论文数十篇,著作包括《网络为王》《黑客:电脑时代的牛仔》《另类空间》等,译作包括《数字化生存》《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等,其中《网络为王》是国内首部全面介绍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专著,《数字化生存》是中国迈入网络时代之际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电信赢家》
导论
一、信息社会理论
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和传播媒介,极大地缩短了信息传递的周期。
信息内容处在永久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中,突破了狭隘的地域界限和时间限制,其传播速度之快,交流范围之广都是从前难以企及的。
这场信息革命不会局限于技术本身,它可能改变的东西与一些最为基础的因素相关,包括:文化的传播方式、个人彼此沟通的方式、社会管理自身的方式等。
这些都会因为数字技术的突破性变化而变得与以往有所不同。
其中的核心在于,如果说19世纪见证了货物传送的成本下降,20世纪见证了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下降,那么21世纪将要见证的是,思想和信息的传递成本急剧下降。
数字技术拥有将声音、数据、影像和文字传送给终端用户的传输能力。
信息也会由于永远在线的技术设施、功能强劲的移动通信和随处渗透的互联网而变得无所不在。
未来世界:一个信息传递成本低到几乎为零的世界,人们随时随地可以联上网络,距离变成了无关紧要的东西。
这些崭新的传播方式的共同特点是个人化,这种个人化包含3个层面:个人化的内容,个人化的体验,个人化的服务。
内容生产、传布和使用的工具已被交到每个人的手中,信息权力被大大分散了(一种极端的挂念甚至宣称“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
结果是改造了互联网,影响了政治,动摇了新闻业,并使难以数计的普通人有了发言权和与他人交流的机会。
这些新的传播方式肯定是一把双刃剑:在最坏的时候,它产生的是喋喋不休的妄语累积成的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在最好的时候,它营造了一种良好的信息和思想交流的氛围和坏境。
沃尔特?李普曼,1927年的著作《幻象公众》,公众现在已经成了一种幻象。
网络空间中私域与公域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信息时代的开端,公与私的含义和边界都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游移。
新的传播手段把越来越多的人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流动于各种媒体之中的爆炸性增长的信息,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谈论各种各样的话题,在此情况下,“公众”失去了原有的实体性的意义,变得非实体化和无形化。
新的公众不仅没有形体,甚至也没有空间位置。
构建它的是在社会的多样化空间中发生的公众谈话,有几乎无穷无尽的声音参与进来。
公众权威存在日渐扩散的倾向,它们越来越多地卷入个人事务中。
在总体文化上,对私人生活的侵入成为日常现象。
现代社会着迷于暴露,这种爱好被媒体和我们已经习惯的监视行为所滋养。
各种基于数字技术,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的媒体系统统称为“共有媒体”,即是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
公与私的范畴在共有媒体中的流变。
后工业社会,指不是物质上的能源和资源而是信息和知识起决定作用的社会。
1973年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在后工业社会中,是“科技治国”,因为知识和计划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一切组织的基本必需。
贝尔认为,一个大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需要社会冲突各方的谅解,需要中心城市的稳定,需要传播的合理化。
1
更多的信息并不是完全的信息,它只能使信息越来越不完全;人们能吸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更加需要媒介传递的工作,或者说新闻解说:新闻不再是报道而是要解释。
他也对交往数量的空前增加是否等于交往质量的提升表示怀疑。
人将成为时间的奴隶。
网络论域中的活跃人群
卡斯特-----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们能够清晰体察信息流的汹涌之势。
人们的交往活动进一步加速,由于减少了面对面的接触,人们也就变得更为独立自由,产生了一种普遍的解放感。
与此同时,这也潜移默化地使人丧失了历史深度和特殊的地区认同,漂流到虚拟的数字文化当中。
鲍德里亚《媒体意义的内爆》:符号和信息的激增使所有的内容相互抵消,这一过程导致了意义的坍塌和媒体与现实区分的瓦解。
在媒体讯息无处不在的社会,意义发生了“内爆”,变成了没有内容的“噪音”。
信息的爆炸令一些学者感到符号已经失去了意义。
鲍德里亚:信息越来越多,但意义却越来越少。
媒体被认为是用来反映和表现现实的,而现在,它构成了现实,或超现实,这种媒体现实比真实世界更加真实,所谓的真实世界成了媒体表现的附属品,最终被媒体消解了。
二、网络政治学
巴伯把互联网讥笑为“匿名的,从屏幕到屏幕的交往”。
互联网的易进易出性。
人们把所需要的信息“拉出来”,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过程中。
在没有疆界的世界,人们用不着背井离乡就可以生活在别处。
尼葛洛庞帝:碎片化;一人受众。
丹?吉尔默:《我们即媒体:民治民享的草根新闻》“自媒体”
新闻业再也不是专业媒体公司和职业记者自上而下的“广播”过程,而越来越成为一种受众、编辑、记者等一起互动的自下而上的“网播”过程。
与传统媒体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自媒体的运作方式“发布,然后过滤”,而传统媒体则是“过滤,然后发布”。
第一章公私之辨
第二章共有媒体
第三章共有媒体中的个人表达
第四章共有媒体中的公共领域是否可能
第五章共有媒体对公私边界的重构
第六章中国语境下的网络公共领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