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咏怀(其十四)》阅读答案
新高二 语文 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解析

新高二语文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
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
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
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路途遥远与离家越来越远。
B.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2)同样是羁旅在外,本诗与晩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咏怀(其四十三)(三国·魏)阮籍①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②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②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体诗。
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A.时代B.韵脚C.句数D.平仄(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B.“双翮”两句以“凌”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
C.“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
小学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课外篇目带注解、译文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课外篇目问刘十九作者:白居易【唐代】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解1、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2、醅:没有过滤的酒。
译文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能否共饮一杯否?老兄!赏析意在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
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
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酬张少府作者:王维【唐代】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译文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注解⑴酬:回赠。
⑵唯:亦写作“惟”,只。
好(haò):爱好。
⑶自顾:看自己。
长策:好计策。
⑷空知:徒然知道。
旧林: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⑸吹解带:吹着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
⑹穷:不能当官。
通:能当官。
理:道理。
⑺渔歌:隐士的歌。
浦深:河岸的深处。
终南山作者:王维【唐代】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注解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①(清)陈维崧席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
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
九月惊风将落帽,半廊细雨时飘瓦。
桕初红、偏向坏墙边,离披打。
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
倘君而尚在,定怜余也。
我讵不如毛薛②辈,君宁甘与原尝③亚。
叹侯嬴、老泪苦无多,如铅泻。
【注】①康熙七年(1668年),陈维崧赴京求仕,未果而归,途经河南开封,凭吊信陵君祠,写下此词。
②毛薛:战国时赵处士毛公与薛公的合称。
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
魏公子信陵君客赵,闻二人名,折节往从之游。
后秦兵攻魏,二人力劝信陵君归救魏国,终于大破秦军。
③原尝:赵平原君和齐孟尝君合称,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合称为“战国四君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词写作者偶然路过信陵君祠进行凭吊,表达了作者凭吊时的感受。
B. 上片描写了秋风中信陵君祠荒凉破败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
C. 下片开头两句总领,以古今人事相通令人悲诧,引出吊古伤今的情怀。
D. 词中用典,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感慨,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
(2)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作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D(2)词中塑造了一位失意潦倒、内心沉重、颇为自负,而又怀才不遇,渴望受到赏识(或得到重用)的作者形象。
“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自比毛公、薛公和侯嬴,表现出作者的自负和怀才不遇;渴望像毛公、薛公、侯嬴一样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反映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解析】【分析】(1)D项“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错误,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渴望像侯嬴一样得到重用的感情。
故选D。
(2)“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正满目、荒台败叶”写出了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讵不如毛薛辈,君宁甘与原尝亚。
阮籍《咏怀》“壮士何慷慨,志欲成八荒”古诗词阅读理解

阮籍《咏怀》“壮士何慷慨,志欲成八荒”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咏怀阮籍①壮士何慷慨,志欲成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扶乌号②,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寺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髟有常。
【注】①阮籍:三国时魏国人,阮瑀的儿子。
②乌号:良弓口名。
1.对作者与嵇康等七人并称的雅号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建安七子B.邺中七子C.竹林七贤D.正始七贤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壮士”句,用“何”字,直抒胸臆,奠定全诗基调。
B.“驱车”句,描绘出征,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
C.“岂为”句,巧用反问,强调得语气,增强诗歌气势。
D.“忠为”句,采用互文手法,交代了远赴战场的原因。
3.清人方东树认为这首诗“雄杰壮阔”,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1.C2.B3.从形式看:每句都押ang韵,用韵激昂,掷地有声;“光”“扬”“彰”“常”等词,明亮向上;写实手法,再现战士出征时的豪情,具有可视的画面感。
从内容看:表现拼死征战、舍身报国、名垂后世的雄心壮志。
如“临难”二句写壮士临国难,愿身死魂飞赤胆忠心,出语壮烈,读之令人动容,油然而起崇敬之情。
【解析】1.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本题考查竹林七贤的内容,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2.试题分析: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错误选项分析诗句作用有误。
《咏怀阮籍》阅读答案

《咏怀【阮籍】》阅读答案《咏怀【阮籍】》阅读答案咏怀【阮籍】①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牛山,涕泗纷交流②。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③。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注:①阮籍:“竹林七贤”之一,好老庄哲学,与嵇康齐名,蔑视礼教,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得以保卒余年。
②春秋时期的齐景公晚年登上临淄城外的牛山,见山川之美,感叹自身生命短暂而痛哭。
③松子:赤松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8.“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象征着什么?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9.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8.①象征着时光的流逝(1分),表现了诗人对光景西驰,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不再的忧伤之感(2分)。
②也喻指曹魏政权由显赫繁盛趋于衰亡,一去不返,终归寂灭(1分)。
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落的担忧(1分)。
9.①对比。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形成强烈对比,在“悠悠”天道和永恒的宇宙中,曹魏政权都去若俯仰,何况区区一介寒士,不过如尘似露,倾刻消亡罢了。
②运用典故。
“齐景升丘山”句运用齐景公惜命的典故,“孔圣临长川”运用孔子伤逝的典故,极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
最后四句运用赤松子和渔父的典故,表达了要跟从赤松子,追随渔父,即或仙或隐,远离尘世之纷扰,庶几可以避患远祸,得逍遥之乐的思想。
(举出一个例子分析即可)③比兴。
首二句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写起,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使诗意含蓄。
(共6分,每条2分)。
齐齐哈尔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齐齐哈尔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释】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阮籍《咏怀诗》赏析(82首)

阮籍《咏怀诗》赏析阮籍《咏怀》: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苦闷与旷达渊永的滋味与隐约曲折的风格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朝政,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
此时文人的命运与建安时大不相同。
拥曹的何晏、夏侯玄人被杀。
嵇康拒绝与司马氏合作,亦惨遭杀害。
阮籍本有济世志,但不满于司马氏的统治,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最后郁郁以终。
山涛本来与阮籍、嵇康等人为友。
同在“竹林七贤”之列,后来投靠司马氏。
正始十年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权利后的十年间,全国进入恐怖状态。
(只到高平陵政变十六年后,司马氏才最后取而代之,夺了曹家的帝位。
)这一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了危机感和幻灭感。
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故阮籍诗“颇多感慨之词”(钟嵘《诗品》)和“忧生之嗟”(李善《文选注》),嵇康诗亦“多抒感愤”(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八)。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以时而论,则有……正始体。
”注云:“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所作,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
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阮籍的《咏怀诗》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其诗或者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如:“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
阮籍《咏怀(壮士何慷慨)》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咏怀
【魏晋】阮籍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壮士”二句出语壮阔,“何”字带着饱满情感,赞扬壮士威震八荒的昂扬高志。
B.“驱车”句照应“威八荒”,“受命”句启领下文之出征效命,使全诗章法严谨。
C.“良弓”二句写壮士武器装备之精良,衬托壮士的英武风采和慷慨赴国难的豪情。
D.此诗与《诗经·无衣》一脉相承,都表现战况的激烈和壮士轻生死重名节的气概。
16.论者认为阮籍这首诗直承雄健深沉、悲凉慷慨的建安风骨。
这种风骨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5.D。
此诗没有表现战况激烈;《无衣》表现同仇敌忾,无“重名节的气概”。
16.形象上,塑造的是临难不顾、以死报国的壮士形象,豪迈刚健之气中也有不顾生死的悲凉意味;主题上,颂扬留名青史的进取精神和忠义气节,体现出慷慨昂扬的格调;风格上,措辞大气,用语俊朗,气魄阔大,如“威八荒”“魂飞扬”“百世荣”“故有常”等,措辞有浓烈的阳刚之气。
(每点2分,共6分)。
简述阮籍《咏怀诗》的比兴艺术特征

简述阮籍《咏怀诗》的比兴艺术特征。
关于比兴和象征,袁行霈曰:“中国古典诗歌确实有寄托象征的传统,美人香草、春兰秋菊各有习惯的寓意。
诗人有时不敢或不愿把自己的政治见解明白说出,就用隐晦曲折的手法透露给读者。
有时为了使诗歌含蓄蕴藉,也故意隐去真意,用其他事物来比兴。
那些题为咏怀、咏史、感遇、感怀的作品,尤其多用这种手法”(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概论》见其《中国古典诗歌艺术鉴赏》一文)。
从袁氏的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出阮诗工于比兴和象征,除了诗人对艺术境界的追求外,更多的是诗人别有所托。
阮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上》),这也与其所处时代有关,他不满司马氏,但身仕乱朝,常恐遭祸,故处世极为谨慎,作诗亦不便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这恐怕也是情理中事。
王夫之评阮诗:“远绍《国风》,近出于《十九首》”(《古诗评选》卷四),陈祚明评曰:“公诗自学《离骚》,而后以为类《十九首》耳”《采菽堂古诗选》卷八),严羽曰:“黄初以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内骨”(《沧浪诗话•诗评》),黄节曰:“若阮公之诗,则小雅之流也”(《阮步兵咏怀诗注》序篇)。
上述诸例说明,阮诗工于比兴象征,还源于其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大胆继承和发扬光大,这是一位有识之士在文学创作上的大胆尝试。
以下结合阮诗具体论之:《咏怀》其十四:开秋兆凉气,蟋蟀鸣床帷。
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
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
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晖。
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
此诗开篇感物起兴,黄节引吴淇曰:“古之劳人,多托兴于蟋蟀,蟋蟀感时而鸣,人又感蟋蟀之鸣而悲”(陈伯君《阮籍集校注》P265. 中华书局.1987.),从“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可见出他感到世上无可与语者,故“触物以起情”(明•李仲蒙《斐然集》卷十八),意在表明自己的志向操守与世俗不合。
《咏怀》其三十二: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竟悠悠。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未展(唐)钱诩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乙菩萨蛮(宋)张镦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
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
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
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案。
1.以下最适合填入两篇作品标题方框中的一项是()A.丁香B.杨柳C.芭蕉D.梧桐2.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冷”点明时节,“绿蜡”比喻新颖,并给人以翠脂凝绿的联想。
B.甲诗“芳心”句使用比拟手法,将植物拟作一个含情羞怯的少女形象。
C.乙诗上片前两句写春日的风姿都集中在烟雨朦胧,而非所咏植物之上。
D.乙诗“无限凉”既指景致,也指心境,与后文“月明生夜寒”相呼应。
3.有人认为甲诗画线句更具有艺术表现力,也有人认为乙词画线句更胜一筹,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并阐释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苏轼原序:大雪,有怀朱康叔①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此以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
晓开帘,欲平檐。
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
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
水晶盐,为谁甜。
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
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注】①朱康叔使君:朱昌寿,在鄂州为太守,清正爱民。
东坡贬居黄州,与之往来甚密,成为至交。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既写景亦抒情,作者先状写雨后雪景,再由景写到人,最后三句独白作结,以雪喻人,可谓寓意深远。
B.“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两句,描绘出江天相接、白茫茫一片的雪景,也暗示词人自己的处境,欲借酒浇愁而不得。
C.本词上阕虽没有一个雪字,通过外部自然环境和人物主观感受的烘托,却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雪,描绘得淋漓尽致。
D.词的下阕写有人正盛筵宾客,而自己却未能列席其间,因而词人内心十分孤苦,只能手持梅花遥忆陶潜,聊以慰藉。
5.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其四十三)》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咏怀(其四十三)》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题。
(8分)咏怀(其四十三)(三国·魏)阮籍①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②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②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2.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体诗。
(1分)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1分)A.时代B.韵脚C.句数D.平仄13.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B.“双翮”两句以“凌”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
C.“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
D.“抗身”二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收束了前面六句的描绘。
14.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
请结合这一观点赏析本诗。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题。
(8分)12.(1分)古体诗(1分)B13.(2分)C(不是现实习性,而是写出了传说中鸿鹄精食高居,以象征鸿鹄之高洁)14.(4分)要点:阮籍这首《咏怀诗》表面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托物言志,通过对鸿鹄高飞远举,远离尘嚣,精食高宿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遁世超逸,不为世俗网罗的志向,同时结尾两句,从描写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气抒发了对于乡曲之士为了个人私利携手言誓的蔑视,隐含了对于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丑恶的批判。
整首诗寄托遥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九日使君席奉饯①卫中丞赴长水。
阮籍 《咏怀》“炎光延万里”古诗词阅读理解

阮籍(魏晋)《咏怀》“炎光延万里”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咏怀阮籍(魏晋)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
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
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
注释:湍濑:水流沙石之上叫作湍濑。
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名,据说太阳每早就从这棵树上升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诗人与庄周对人生的态度没有什么区别。
荣枯不足赖,即视生死是同一的,没有什么区别。
B.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
是说人不能长生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鸢的啄食。
这表现了庄子的达观态度。
C.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
生命并不仅仅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雄杰之士便是凭借着其功名,延续了自己的存在。
D.本诗主题思想与曹操《短歌行》的主题思想有某些相同之处,两首诗都借助对英雄的景仰,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
2.本诗前六句运用怎样的手法,描绘了诗人心目中怎样的雄杰士形象?【答案】1.A2.前六句整体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个作者心中高大威武的雄杰士形象。
前二句渲染出了一个极为雄阔的环境,奠定了全诗气势。
为下四句直接描绘雄杰士提供一个雄阔的空间。
后四句在具体形象描绘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弯弓”“剑”句树立了高大形象,“泰山”“黄河”两句表现了雄杰士的开阔胸襟与视野。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
设题角度主要有诗句内容或大意的考查,以及主旨思想的探究、于相关诗词的比较阅读等等。
做题时对每一个选项力求仔细分析理解并与原文全面对照,耐心细致地找出问题,不能直接确定答案时可以借助排除法。
A项,“诗人与庄周对人生的态度没有什么区别”错误。
阮籍认为庄子拒绝做楚国令尹、拒绝弟子为其厚葬、不怕死后尸体被乌鸦和老鹰所食的做法并不足取,他当时真正仰慕的是那些能够建功立业的豪侠,他说“岂若豪杰士,功名从此大”,这正反映了与初唐诗人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同样的心态。
阮籍《咏怀诗》“独坐空堂上”古诗词阅读理解

阮籍《咏怀诗》“独坐空堂上”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诗阮籍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①,不见行车马②。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日暮思亲友,晤言③用自写。
【注】①永路:漫长的道路。
①不见行车马:对路过的车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①晤言:对话。
①诗人这一整天做了哪些事情?请从诗中摘录几个词语来回答。
①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试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答案】① 出门、登高、思亲友、自写。
① 孤独寂寥的形象。
开头四句即表现那种旷古的寂寞:没有人而只有空堂四壁的压抑,没有人而只有自己面临这漫漫的人生之路与孤独的心路。
接下来四句写景,将自己面对宇宙、自然时所产生的无边的落寞,融于雄浑苍凉的天地之间。
最后两句写孤独中灵魂对于亲情与友谊的渴望,然而,那也只不过反衬了此时作者内心的孤寂。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语句等;审清题目要求,进行理解概括。
本题:要从关键语句“出门临永路”“登高望九州”“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中来提炼,写的是“出门走上大路”“登高远望”“想和亲友对座谈心,却只能自言自语”的内容,从而得出“出门”“登高”“思亲友”“自写”等关键词语。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具体考查人物塑造的手法。
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人物描写手法有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然后仔细阅读诗歌,确定属于哪一类。
如是直接描写,则需找出人物的相关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如是侧面描写,需要分析是通过什么烘托人物形象,从而分析人物特点。
本题:开头四句,“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两句,开始诗人就创设独坐空堂,寂寞无人可亲近的凄惨孤独场面。
“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两句,诗人难耐室中的孤独,出门走上大路,竞不见有车马行走,这使诗人孤独的心情愈发沉重。
接下来四句,“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习题训练含答案《咏怀诗》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习题训练含答案《咏怀诗》(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14题。
(8分)咏怀诗(其四十三)(三国.魏)阮籍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1、阮籍(201年—263年),三国魏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2、琅轩: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2. 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__体诗。
(1分)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1分)A. 时代 A.韵脚 C.句数 D.平仄13. 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B. “双翮”两句以“凌”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
C. “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
D. “抗身”二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收束了全面六句的描绘。
14.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请结合这一观点赏析本诗。
(4分)答案#112、古体诗B13、C(不是现实习性,而是写出了传说中鸿鹄精食高居,以象征鸿鹄之高洁。
)14.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在写鸿鹄,实际上托物言志,通过对鸿鹄高飞远举,远离尘嚣,精食高宿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遁世超逸,不为世俗网罗的志向,同时结尾两句从描写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气抒发了对于乡曲之士为了个人私利携手言誓的蔑视,隐含了对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丑恶的批判,整首诗寄托遥深。
(二)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3-15题。
(8分)归洛道中(宋)陈与义①洛阳城边风起沙,征老岁岁负年华。
归途忽践杨柳影,春事已到芜菁花。
道路无穷几倾毂②,牛羊既饱各知家。
人生扰扰成底事,马上哦诗日又斜。
【注】①陈与义(1090-1138),著名爱国诗人。
此诗是作者在客居汴梁10年后返回洛阳途中所作。
②毂(gǔ):车轮子穿轴的孔,用来喻车。
阮籍《咏怀》“昔年十四五”古诗词阅读理解

阮籍《咏怀》“昔年十四五”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咏怀(其十五)魏阮籍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①。
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
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乃悟羡门子②,嗷嗷③今自嗤。
【注】①书诗:尚书与诗经。
①羡门子:传说中的神仙。
①嗷嗷:哭号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句诗人写自己将珠玉隐于粗布衣服之下,表明虽富足却从不追求物质享受。
B.诗人把以德行见称的颜回、闵子骞当做榜样,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品德高尚之人。
C.诗人登高远望,只见山冈上布满了坟墓,不禁感叹历代之人最终都化为了枯骨。
D.由“昔年十四五”“千秋万岁后”等句,可看出本诗语言质朴无华,不事雕琢。
2.结合诗歌分析诗人的思想变化。
【答案】1.A2.诗人早年喜欢读儒家的典籍,并以颜回、闵子骞为榜样,可看出当时崇尚儒家思想和圣人的德行;当感到自己不能建功立业、流芳百世后,只好转而开始羡慕神仙,以此安慰自己,思想偏向于道家。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要求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珠玉”非实指,是比喻义。
第三句的意思是“我所穿的是如此贫贱的粗布衣服,物质生活是贫苦的,可是,我内心怀有珠玉一样美好的理想”。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鉴赏能力。
答题时,先注意题干要求,“思想变化”即意味前后思想不同。
阅读诗歌时,注意分期的词语,“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是指年轻时志在儒家经典。
“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体现的是道家无功无名的思想。
转变的原因在“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
通过前后对比,故可以归纳为“诗人早年喜欢读儒家的典籍,并以颜回、闵子骞为榜样,可看出当时崇尚儒家思想和圣人的德行;当感到自己不能建功立业、流芳百世后,只好转而开始羡慕神仙,以此安慰自己,思想偏向于道家”。
古代诗歌阮籍《咏怀八十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川简阳2021-2022学年高一下3月月考)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怆悢(liàng):悲伤。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一二句中“奇”字,总写出了凤凰自视甚高、不同凡俗、高蹈于世的形象特点。
B.第三到六句以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等举动刻写了凤凰品格、志向和抱负。
C.第七八句中“商风”即秋风,点明了凤凰的艰辛处境,写出了其自珍自爱的形象特点。
D.凤凰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诗中以此来比兴和象征,使诗歌主题隐晦而曲折。
15.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主旨。
(6分)答:▲(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草蕙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高尚美德。
(2)引用《诗经·小雅》里的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起兴,表明自己要热情礼遇天下贤才。
(3)《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回忆自己年少时与男子恋爱的美好时光,与“青梅竹马”意思相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C “写出了其自珍自爱的形象特点”错误,“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意思是恰好遇到秋风吹起,摧折了羽翼。
“摧藏”一词在《孔雀东南飞》“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中意为摧折心肝,伤心。
此两句写凤凰鸟因所处环境的恶劣而不能飞翔,亦是诗人不能施展才华的苦闷的传达。
15.本诗托物言志,以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但羽翼为秋风所伤,已无法飞翔的形象自喻,抒发抒情主人公壮志难酬的悲哀、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苦以及报国无门的忧伤。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阅读答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阅读
答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8分)(10年山东卷)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
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答: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5分)
答:
参考答案:
23、【译文】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
岗上。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
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
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
让我伤心难过啊!
【参考答案】(1)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参考答案】(2)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
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未解忆长安全诗

未解忆长安全诗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1.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2.闺中:内室。
3.怜:想。
4.未解:尚不懂得。
5.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云鬟:指高耸的环形发髻。
6.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7.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8.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中文译文:遥怜儿女,未解忆长安、十年前月。
徙倚桂枝空延伫,无物同心堪结。
冷落江湖,萧条门巷,犹著西楼客李舍人班旧节斋吴客,尝言赏中秋之盛。
恨无铁笛,一声吹裂山石。
休说起舞登楼,那人已先我,渡江横楫。
圆缺不销青冢恨,漠漠风沙如雪。
西母长生,素娥好在,何皓当时发。
山河如此,月中定是何物。
诗意: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诗人远离故乡,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回忆起十年前在长安的美好时光。
他孤独地倚着桂枝,无物可与他共鸣,无法找到一个可以心意相通的伴侣。
江湖荒凉,门巷寂寞,仅有西楼的客人李舍人还保持着当年的习俗,曾经说起中秋节的盛况。
诗人遗憾没有一把铁笛,可以吹奏出震裂山石的声音。
他无法登楼起舞,因为那个人已经先他一步,已经渡过江河,横握着船桨。
圆月的缺憾无法消解他对青冢的思恋,风沙漫漫如同雪花飘落。
西王母长生不死,素娥美丽依然,何皓当年已经成为过去。
山河依旧,月中的景物定是何等奇妙之物。
赏析:这首诗词以寥寥数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往事的思念。
诗人身处陌生的环境,思念着远方的亲友和曾经的美好时光,感叹自己的孤独和无法融入现实的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其十四)
(魏)阮籍
开秋肇凉气,蟋蟀鸣床帷。
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
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
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晖。
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
【注释】肇:初始。
13.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内容来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B. 从形式来看,本诗是一首格律诗。
C. “蟋蟀鸣床帏”采用起兴手法触发情感抒发。
D. “晨鸡鸣高树”采用虚实结合手法描写环境
14. 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 高亢豪放
B. 蕴藉深沉
C. 清新雅丽
D. 平实质朴
15. 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13. C 14. B
15. 一二句借景抒情,一入秋而凉气生,蟋蟀悲鸣床帏,抒发内心悲凉之慨;三四句直抒胸臆,抒发有感于外物而产生的由盛转衰的深沉忧伤;五六句通过反复叙说内心无所倾诉,突出内心的悲愤之情;七八句以微风清冷、月光凄凉进一步烘托作者内心的无限悲凉;结尾两句借晨鸡晓鸣之时吩咐车夫驾车归去的叙述,表达了远离纷扰现实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