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意义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意义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奴隶社会被彻底瓦解,且社会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就体现在教育已经不再是奴隶主贵族单独享,而是普通的平民大众也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因此随着各阶层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文化思想就越来越多,就形成了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盛况。
这种现象也影响着日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一)政治原因当周朝进入中后期阶段,周王室就逐步进入衰落状态,这就在无形中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战争四起,且激发了社会基层的民愤。
当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随着奴隶制度的彻底崩溃与瓦解,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越来越激烈,土地兼并战争也日益频繁。
在这一过程中,各诸侯国霸主为了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就接纳与培养了大量的有志之士。
这些人才不仅拥有较大的抱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才干,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出谋划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虽然这些人才大部分都各成一家,但却也有属于自己的精髓思想,并在积极的帮助诸侯各国进行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
由于这些制度的改革为广大的平民谋取了较多的利益,因此得到了各诸侯国以及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且各种思想在各国之间不断的发展与传播,最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且为百家争鸣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二)经济原因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其战争频发,但其经济的发展水平却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新的突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化方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同时,随着地主阶级的不断壮大与发展,井田制的彻底崩溃与瓦解,这就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
且土地被大量的集聚起来,从而为粮食生产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同时,部分无地而种的游子也凭借着自身的才华,投奔名士贤臣并进行思想研究,这就在无形中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而且,随着我国牛耕与铁具的发明进一步解放了当时的劳动生产力,为思想争鸣局面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原因一.百家争鸣发生的背景⑴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有了质的提高,如铁器的普遍使用:春秋末,战国初,铁被大规模地用来制造生产工具。
①战国时期,铁工具的使用已相当普遍。
考古发掘中,当时七大强国都有了大量铁工具出土。
不仅在七大强国,连同边远的巴蜀、新疆、两广也都使用了铁器。
铁器的普遍使用,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荒地也得到了开垦,水利工程得以修建,手工业得以发展。
当时手工业最大的特点:分工越来越细。
《周礼·考工记》里记载,战国时官府手工业分制造木器、陶器、玉器、铜器和染色等不同工种。
每个工种还有分工,如木工分七钟,金工分六种,皮工分五钟等。
例外当时还出现了了一大批商业城市:如作为交通枢纽的陶邑(进山东定陶北),以冶铁而兴起的宛(今河南南阳)等,这些都说明当时的社会经济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有此导致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当时兴起的变法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都体现了生产关系为了适应生产力而发生相应改变。
⑵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因为生产力的提高也相应发生变化,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习俗都发生了变化。
以丧葬为例,春秋战国时期厚葬之风盛行,主要表现在高大土冢的普遍出现,楚国的贵族墓都要高大的封土,在今湖北江陵县城北的楚征城的遗址周围至今仍可见到高大的土冢800余座,其中直径逾40米,高逾6米的约有40座。
同时,由于手工业的发达,这一时期的随葬器物,无论在种类、数量和质量上都是空前未有的。
同时科技发展成就辉煌,如天文著作〈〈甘石星经〉〉,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等。
物理结构理论上,公孙龙提出的“一尺之垂,日取其半,万世不竭”②的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各个诸侯国都致力于总结生产发展,为进一步社会发展做出借鉴。
⑶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相互虎视眈眈,形成了一个竞争的格局,必须努力富国强兵,争强国力,否则你为鱼肉,人为刀俎,只能任人宰割。
如魏齐争霸,长平之战都体现了这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与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与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割据与百家争鸣是这个时期的两大重要特征。
它们既是彼此相互关联的现象,也是相互推动的力量。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与百家争鸣的背景、原因以及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一、诸侯割据的背景与原因诸侯割据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家在领土划分和政治权力上相互割据、争斗。
这一现象主要有以下背景和原因。
1. 中原政权的衰落:周朝中期以后,中原政权逐渐腐朽衰落,无力维持统一。
各个诸侯国通过削弱周王朝的势力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逐渐形成割据局面。
2. 社会经济的变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导致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老百姓的地位逐渐提高。
世风日下,贵族家族地位下降,各个诸侯国开始以他们个人的力量来获取更多资源和权力。
3. 世族势力的崛起:春秋战国时期,世族势力逐渐崛起,这些世族通过掌控土地和人口来发展势力,成为诸侯国内政治斗争的主角。
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诸侯割据的现象。
二、百家争鸣的背景与原因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和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彼此争辩和竞争。
这一现象主要有以下背景和原因。
1. 政治斗争的激化: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使得各种学派和思想流派得以展开辩论和竞争。
各个学派因为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势力,各自的观点和理念也截然不同。
2. 文化交流的增加: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增多,不同地区的人才开始相互交流。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各种学派的形成与传播。
3. 社会变动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人们对于经济、政治、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各种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正是为了回应这些需求。
三、诸侯割据与百家争鸣的相互影响诸侯割据与百家争鸣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
诸侯割据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形成与发展,而百家争鸣则为诸侯割据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支持。
1. 诸侯割据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形成与发展。
诸侯割据导致各个诸侯国之间政治斗争的激化,使得各种学派和思想流派积极涌现,并彼此竞争辩论。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这种局面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这种局面百家争鸣,是指在一个领域内,有许多不同观点、不同观点的人员都在争论各自的观点。
这种局面通常出现在学术、思想等方面,经常在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国家中出现。
在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哲学思想多元化现象。
百家争鸣的出现,通常是因为在一个领域内,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这些理论和观点可能是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经验等因素,导致了多元化的存在。
此外,也有可能是因为信息传递或者交流的便利性提高,使得更多的声音能够被听到并被讨论。
除此之外,百家争鸣的局面也可能是因为一些社会变革或者动荡导致了对现有观点和理论的质疑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开始探索并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或者理论。
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百家争鸣的局面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因为在这样的局面中,不同的观点和理论都有机会得到充分的表达和辩论,这有利于问题的全面和深入的探讨,也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所以,对于百家争鸣,我们应该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不同的观点和理论的交流和辩论。
在一个充满百家争鸣的环境中,人们可以从多种观点和理论中取长补短,从中获益。
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可以相互促进,激发出更多的创新和思考。
从长远来看,这种多元化的局面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首先,百家争鸣可以促进学术研究和创新。
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理论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解决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多元的学术观点也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丰富多元的学术环境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学术人才,促进学术界的繁荣。
其次,百家争鸣也有利于推动社会思想的进步。
在多元的观点和理论下,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不再局限于一种思维模式。
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百家争鸣的环境中,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社会问题,找到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同时,不同的社会思想也可以在辩论交流中相互促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百家争鸣是哪个朝代_有什么历史背景及影响
百家争鸣是哪个朝代_有什么历史背景及影响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绚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百家争鸣是哪个朝代发生的背景及影响是什么,期望对大家有所挂念。
百家争鸣的背景1、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文士阶层,政治对于思想层面的影响自然也降到最低,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为了迎合统治者们的不同需求,包括道家、儒家、法家在内的不同学说纷纷诞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着不行忽视的影响。
2、土地全部制度得到了变革,作为早期土地公有制的代表性政策,井田制的消灭具有深深的时代特征。
正所谓经济基础打算上层建筑,当人们的经济状况转变后,整个社会自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小农户不仅可以创造大量的财宝,满足国家的财政所需,大量劳动力也得以从原先繁重的劳动当中解脱出来,他们要么参军入伍,要么成为社会当中的有闲阶层并全心钻研知识。
3、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改善,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程度大大加强,这就首先创造了浩大的教育市场,只等着人们去进行填补和占据。
另一方面,由于官学衰落,原先在官学当中任职的很多有识之士被迫开办私学以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教师的来源便得到了保障。
百家争鸣的影响1、百家争鸣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展。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进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进展的基础。
各家之间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相互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进展。
2、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进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抱负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称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运动无疑对后世产生了格外深远的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充分体现 了社会管理者的榜样示范作用。
政见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礼法兼 施,王霸并用),以德服人
民本思想
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性恶论”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使人向善
2.影响 (1)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国专制
主义政体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但法治思想被吸收
到儒学体系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 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严刑峻法等主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人们的自 由,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使文化下移, “士”阶层活跃起来。
二、主要派别 及主张
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 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 智慧纷呈。
(一)儒家——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
1.孔子
从“累累若丧家之犬”“孔老二”到“万世师 表”“至圣”“素王”“至圣先师”,孔子可
真是经得起多少诋毁,就担得起多少赞美。
2.孟子
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
“仁政”
说,主张施行“仁政” (思想核心)。实质是建立小 农经济;内容是给农民以土地,不犯农时,宽刑减税
民本的民本思想,成 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主张 “性本善”
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 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 的善性
⇓
制出现,井田制瓦解。 3.政治: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社会变革(包括土地制度、 阶级关系、政治制度)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原因)
1、经济:春秋战国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兴起,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
供物质条件
2、政治:社会大变革时期,分封制崩溃,各国纷争形成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3、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盛,造就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
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4、阶级关系:出现地主、农民、工商阶级,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5、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取得较大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战国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当代启示
战国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当代启示作者:何小娟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年第01期【摘要】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次规模空前、影响巨大的盛会,百家思想如璀璨的群星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发明、著述层出不穷,为我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战国时期动荡的社会局势、空前发展的社会经济、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水平,文化扩散、教育下移等因素促成了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这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战国;百家争鸣;原因;文化发展;启示一、战国百家争鸣的体现战国时期,政治經济领域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流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名家、阴阳家、杂家、兵家、农家等也在这一时期活跃于各国政治经济生活,统称为“诸子百家”。
各家各派都创立学说,聚徒讲学,议论时政,相互诘难,人们把思想战线上出现的这种局面称为“百家争鸣”。
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一)动荡的社会局势天下纷扰,各国皆千方百计谋求富国强兵之策,社会的变革促使文化走向民间,游说之士面对剧烈动荡的社会,莫不以匡君求世为己任,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们或游说列国,干谒君主;或课徒讲学,著书立说;或放浪形骸,以批判的形式表达对世俗的关注;或辅政秉国,以求治世。
[1]各诸侯国为“混一天下”而进行争霸战争,这在客观上需要富国强兵之政,也需要救世之方。
“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
总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使得百家思想有了得以萌生的土壤,诸侯争霸使百家争鸣有了依附的对象和发展的动力,动荡的社会局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广的学术氛围,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牛耕和铁犁的推广,解放了劳动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的剩余产品增加,经济所有制形式向地主所有制转化,农村有了剩余劳动力,推动了士阶层的出现,壮大了各学派的人员规模,推动了百家爭鸣的出现。
2019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考点2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含解析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士”阶层受到各诸侯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各自的主张。
(3)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学者,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影响(1)“百家争鸣”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多种思想范式。
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百家争鸣”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如中庸(“过犹不及”)、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重亲情等。
(3)“百家争鸣”对后代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道德经》《论语》《韩非子》等经典著作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二、道家、儒家、法家、墨家法家韩非子加强君主专制,实行“以法治国”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考向一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相同之处1.三者的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从三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
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3.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4.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恶论”。
【典例引领】孔子说:“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概括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原因
概括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原因一、社会政治方面:封建制度逐步瓦解,中央集权政治逐渐产生中国的封建制度起始于周朝,周武王在灭亡了殷商之后,为了防止商朝遗民的反叛以及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占有的疆士,武王便把在攻克殷商的过程中得来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同族兄弟、亲戚以及在战争中立功的功臣,建立诸侯国,让他们做诸侯,辅助自己管理国家,形成了天下所有的土地都是“王土”,天下所有的人民都是“王臣”的局面,自此西周的封建制度得以形成。
在这种制度背景下,周天子下设诸侯,诸侯下设卿大夫,卿大夫下设士,这四个阶层下级隶属于上级,共同构成了作为统治阶层的贵族,管理人民。
又由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天子世代相传,由嫡长子继承为天子,并同时享有土地和权力的继承权。
整个西周社会等级森严,各个阶层之间不可逾越,形成了《管子》所说的“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的局面。
封建制度在西周时比较稳定,但是随着各个诸侯国实力的增强,周天子和各诸侯的力量发生变化,周天子对各诸侯国的统治能力下降,号令发布后不能实行,到了周幽王时期,周天子已经没有了天下共主的威望。
随着周平王东迁,社会发展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此时,周天子已经是徒有虚名了,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想要取周天子而代之,各国为了成为霸主,纷纷进行政治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促使并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到了春秋晚期尤其是到了战国时期这种封建制度已经崩溃,世卿世禄制度也己解体,贵族和平民之间森严的等级被打破,致使一些原本不是贵族的人有机会担任职务,平民有机会进入士的行列。
此时,“尊王攘夷”的思想已经不存在,各国均将统一天下作为自己的目标,各国均想要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一个国家要想称霸并实现集权,必须有出谋划策的人才,正是这样的社会背景,给足智多谋、有才干的士人提供了四处游走说服君主的机会。
二、教育方面:官学下移,私学兴起西周时期实行的封建制度,严格地遵循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社会由贵族来统治,权利、土地、财产和人民均为贵族所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在官府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现象,接受教育是贵族所特有的权利,贵族子弟在官学中学习礼、乐、射、御、书、数,而平民子弟被排除在外。
《百家争鸣》
9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 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 庙、孔府、孔林。
孔 庙 杏 坛
——
孔子三千弟子手執竹簡漫漫歌頌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一)儒家学派 1、代表
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1、根本原因(经济):社会生产力提高,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 鸣提供了物质文化基础。
2、社会原因:大变革时代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各阶级、
各学派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了一个平台。 3、政治原因: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网罗人才,创造宽松的政治环
境,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有这样一个人物: 他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鲁国一个 大夫,用了八排六十四人的乐舞队伍。而 当时礼乐制度规定,八排六十四人的乐舞 队伍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大夫只能用四排 三十二人。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当这个人物知道这件事后,气愤难 忍,大发感慨道:“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容 忍,那么天下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
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
材料
1、子曰:“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子曰:“有教无类。” 4、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回答孔子的主要成就和文化贡献。
(二)百家争鸣的主要表现:
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什么儒家又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 五十步笑百步 水深火热 专心致志 负隅顽抗 得其所哉 揠苗助长
阅读课本P17活动,归纳其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原因及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原因及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一种教育和思想文化活动,它发生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指当时各家门派之间的理论争论。
百家争鸣的出现,促进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影响着中国近代史上的哲学思想和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自西周以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国家的分立使国家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各个政治派别和宗教派别也出现了,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是以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多个方面,比如说,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孟子、老子、荀子等,都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理论。
在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老子、荀子等思想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百家争鸣也成为中国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活动之
一。
百家争鸣的出现,激发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智慧,促进了思想文化及其他社会方面的发展。
他们在思想争论中形成了自己的学说,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哲学思想和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促进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影响着中国近代史上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它激发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智慧,使中国思想史上的学术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百家争鸣
五、孙膑与兵家
孙膑,其军事思想 被编为《孙膑兵法》一 书。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 规律,要注意利用和创 造有利形势,重视人的 作用。
孙武所著。(春秋时期) •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 欧洲。已翻译成29种文字。包 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 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 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 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其最 高境界为:“不战而驱人之兵”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 陆战队官员人手一本。 •《孙子兵法》可以说是中国阴 谋诡计大全。
三 峡
“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以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为背景,深度刻画了人类在面对战乱 纷扰时最原始的人性,剧中的主角是来自于墨家的革离,他带领 人民抵抗庞大的军队攻击。
二、墨子和墨家
1、墨子简介:
约前468—前376,名翟。 出身于“贱人”。战国时期思 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 墨家学派组织严密:成员称为 墨者,领导人称为巨子。墨子 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都 绝对服从。相传墨子曾止楚攻 宋,主张兼爱、非攻。主要思 想存于《墨子》。
3.(2011· 福建文综· 16)《唐律疏议》记载: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 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解析】D
“儒政、道哲、法变革”
代表
思想主张
实质
仁.克己复礼.为政 维护奴隶制, 孔子 以德. 性相近. 教育 缓和阶级矛盾 儒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 维护新兴地主 阶级统治 家 本善.舍生取义 礼法并重.君舟民水. 荀子性恶论.制天命而用 维护新兴地 主阶级统治 之 道 老子 无为而治.道.辩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知识分子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各个思想学派和哲学家涌现出来,为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
一、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漫长而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不稳定,各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和斗争。
这种动荡的局面为思想家和学者提供了一个充满思想交流和争鸣的环境,也成为不同学派和思想的滋生地。
二、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1.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自孔子创立以来,一直以影响广泛而闻名。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不仁者败人”的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的弟子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形成了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的儒家学派。
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等。
2. 道家学派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提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德经》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庄子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3. 墨家学派墨家学派由墨子创立,提倡“兼爱”、“非攻”等思想。
墨子强调爱与和平,在当时的战乱时期提出了重要的理念,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名家学派名家学派由名实学创始人申不害所创立,名家学派的核心理念是“名实合一”。
他们强调言辞的准确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并对辞章之法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5. 法家学派法家学派由商鞅等人创立,强调法治和重视实际运用。
法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为“法治”,即通过制度和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6. 兵家学派兵家学派主要由孙子等人创立,强调兵法的运用和实践。
他们的著作《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后来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资源。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原因之一:春秋时期属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的过渡时期“百家争鸣”在春秋时期出现,在战国时期达到高潮,要说原因,便大抵与社会变革有关。
要知道,在春秋以前,夏王朝属于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而到了“商朝”,奴隶制发展得有些个极端,君主被当成是“神”在“人间”的使者,奴隶的地位非常低。
奴隶被奴隶主无情压迫与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奴隶主就剥削奴隶一事显得“理所当然”,于是,社会中的阶级矛盾愈演愈烈,最后终于爆发。
后来周王朝灭掉了商王朝,周公审时度势,制定礼乐,一方面巩固君主地位,一方面也告诫君主要“以德配天”,以此警告君主,无德之君将会被“天”厌弃。
以此,奴隶主对于奴隶的剥削与压迫,也就没有商朝那般残酷了,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但是,奴隶制终究是奴隶制,即便压迫与剥削不如从前那般残酷,但是在奴隶制下,压迫和剥削一直还在。
后来,随着周天子“失德”,亲手打破周公的“礼”,周公的“礼”渐渐没了束缚能力,社会变革势在必行。
于是,由西周到春秋时期,奴隶制渐渐向封建制度转型。
这时,社会的变革,则意味着社会的文化将相应转变。
但是,毕竟奴隶制由来已久,在奴隶制渐渐转变为封建制度的这个过程,为了适应社会大环境的转变,因为不同人的不同需要,而社会处于制度转变时期,且没有压倒性力量来决定谁为主流学说,于是“百家争鸣”便孕育而生。
也就是说,春秋时期属于从奴隶制过度为封建制的特殊时期,而其特殊性则是促使“百家争鸣”出现的必要条件。
原因之二:与奴隶制相比,非贵族身份的人更有发声且从政的机会为何春秋战国时期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而奴隶制时期却无法呈现出这样的局面呢?主要是因为在奴隶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发声和从政的,大抵都是贵族。
贵族毕竟还是少数,而奴隶当中,也不乏有头脑、见识不薄的人。
只是因为奴隶制对奴隶的压迫实在太大,以至于在奴隶制时期,即便是有人有能力创造一个新学说,也大抵会在那严苛的环境下被“扼杀”。
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bai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出现,正是上述社会与阶级关系在我国古代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而这种“百家争鸣”的出现,则又是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的。
春秋晚期与战国初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
这些都是新兴地主阶级利用政权的力量来改变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从而完成封建化的过程。
到战国时期,由于各国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统一的封建政权还没有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变法改革,以致于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落后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他方面。
由于居于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本身政权还不巩固,他们的思想也还没有形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就为诸子百家的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社会的各阶级、阶层的思想家,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和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并不受到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排挤和束缚。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条件1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2百家争鸣的原因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概括起来是以下几点因素:其一,政治因素。
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
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
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
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
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
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
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
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生平
名况,号卿。战国时赵国人。战国 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战国时期的思 想家、教育家。
思想主张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能认
识自然规律,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著作 《荀子》
《荀子》书影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道家学派代表人 庄 子
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 散文家。
思想主张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
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 著作 《韩非子》
《韩非子》书影
兵家学派代表人
孙子
约公元前535-?
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生平
孙子(约公元前535-? )名武,字 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春秋末期著名 军事家,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 。
6、“诸子百家”如何“争鸣”?
诸子百家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 开激励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7、“诸子百家” “争鸣”使当时社会出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局
面?
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
1.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 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孔子三千弟子”诵读《论语》
孔子和儒家学说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1994年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孔子动漫标准像
孔子和儒家学说
第8课 百家争鸣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源自小知识:“祭孔”的由来与演变
最早祭祀孔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鲁哀公令其子孙 “岁时奉祀”,以表示对孔子的尊崇与怀念。
“马棚失火”和“苛政猛于虎”两则小故事 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仁” 仁、爱人、为政以德
孔子和儒家学说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教育成就 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弟子而设,平民 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开创私学使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从而突 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三、百家争鸣
1、何谓“百家”? “百家”指的是“诸子百家”,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 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 家”,即各种思想学派。 2、 “诸子百家”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旧的社会制度进一 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3、 “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有哪些派别?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儒家学派代表人
孟 子
生平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的主要代表之一。
思想主张
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战 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爱 护自然资源。
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著作 《孟子》
百家争鸣
儒家学派代表人 荀 子
争 鸣
律,
道家
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庄子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兵家
韩非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 的中央集权制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百家争鸣
5、 “诸子百家”为何而“争鸣”?
诸子百家针对战国时期的社会问题(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 不断,地主阶级的兴起,周朝旧制度的崩溃等),他们提出各种 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思想主张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
孙
著作 《孙子兵法》
子 兵
法
》
孔子和儒家学说
第8课 百家争鸣
教育成就 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第一 个主张“因材施教” 的教育家,他承认学 生个性的差异和程度 的高低,主张在统一 的培养目标之下,注 意因材施教。
孔子和儒家学说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教育成就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从前孔子拜七岁的项橐(tuó )为老师,古代 圣贤尚且勤学如此,我们更应勤学好问。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 温故知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和儒家学说
文化成就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孔子和儒家学说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 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 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 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 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 中所得的本子。
——黑格尔
老子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儒家学派代表人
孔 子
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 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 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世界最著名 的文化名人之一。晚年到鲁国,主要 从事教育和编订古籍工作。孔子逝世 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即今日 孔林所在地。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孔子和儒家学说
“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 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 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 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易中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 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许多 问题亟待解决,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 道、墨、兵等,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 并互相辩论,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 为百家争鸣。
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影响最大。
老子 孔子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思想:事物有对立面,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以柔克刚。
主要著作:《道德经》
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政治主张:“仁”“爱人”“为政以德”“温故知新” 创办私学
教育成就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文化成就: 整理古籍 《诗经》、《尚书》 编《春秋》
言论记录在《论语》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墨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
哪一个学派的
墨子
主张对战国时期的
主要思想:“兼爱”封“非建攻统”治者最有用?
孟子 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战争,“仁政”治
百 儒家
国, 轻徭薄赋,爱护自然资源。
家
荀子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能认识自然规
思想主张
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 互相转化。
著作 《道德经》
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书影
第8课 百家争鸣
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
我受中国孔子、孟子影响 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托尔斯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老子的哲学和希腊哲学以其 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
孔子学院是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 公益机构。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截至2015年12月6 日,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学 员总数达190万人。
孔子和儒家学说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孔子和儒家学说
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百家争鸣
生平 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的宋国人。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 想家、哲学家。 思想主张
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著作 《庄子》
《庄子》书影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法家学派代表人
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
百家争鸣
生平 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学说的创始
汉朝时期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推崇孔子的思想,用最高的祭天大礼祭 祀孔子。
随着祭孔规格和礼仪的不断增加,祭孔大典成为与祭祀天地、社稷并 列的“国之大典”,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象征性仪式。
孔子和儒家学说
第8课 百家争鸣
英 国 爱 丁 堡 大 学 孔 子 学 院
韩 国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澳 大 利 亚
北 欧
墨家学派代表人
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 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生平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 376年)名翟,战国时鲁国人。墨 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思 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思想主张 “兼爱”、“非攻”
著作 《墨子》
《墨子》书影 清光绪湖北崇文书 刻本。总计53篇,大多为墨翟弟子及 其后世门人对墨翟言行的记述。
3.面对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 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廷揽人才。
问题思考: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 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 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 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中 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 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想一想,对这个人的做法,战国时
动 脑
期各家学派会如何处理?为什么?
筋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道家学派代表人
老 子
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生平
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的楚国 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 哲学家。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 名人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称太上 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