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与文本诗意的开掘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的反思和探索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的反思和探索《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实施)》中规定了“文本细读”的内容和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进行文本细读的教学活动。
本文旨在对小学语文“文本细读”进行反思和探索。
我们需要明确“文本细读”的概念。
文本细读是指对一段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和细致研究,通过仔细品读、逐字逐句解读,揭示其中的意义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文本细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核心,是增强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文本细读的理解有时比较肤浅,只停留在表面信息的理解上,而忽略了文本深层次的意义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这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有些教师在文本细读教学中过分注重对文字的基本解释,忽略了对文本意义的深入探究。
在解释词语、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教师多以讲解的方式为主,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探索空间。
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很多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积极解读的意识。
他们只在表面上读懂了文本,却不知道如何把握文本的深层次意义。
这可能与学生对文字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很多学生过分注重文字的形式,而没有深入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
教材的选择也对文本细读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教材往往只强调故事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对于文本的理解和引导较少。
这使得学生在阅读和细读过程中很难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感受。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和探索: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文本细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讨论、猜测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
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让他们自主思考和发现文本中的问题和意义,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文本细读能力。
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深层次理解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朗读比赛、文学作品分享会等活动,培养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热爱和理解。
家庭也可以鼓励孩子多读书,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增强孩子对于文本的细读能力。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研究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研究一、绪论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诗歌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造能力,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而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正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文本细读是一种对诗歌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挖掘和体验的过程,通过对诗歌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的分析,加深对诗歌内涵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它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通过引导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文本细读的理论依据文本细读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形式主义和阅读哲学。
形式主义强调文本的艺术性,认为文本是独立于作者和读者的,它具有自身的结构、语言和形式。
细读文本应侧重于对文本形式特点的分析,如诗歌的韵律、格律、押韵、对偶等。
通过对形式的研究,可以揭示出诗歌的独特之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阅读哲学认为文本是开放的,它不仅有作者的意图和创作背景,还有读者的解读和体验。
细读文本应注重对文本的多层次解读和多角度理解。
通过对语言、意象、隐喻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三、文本细读的教学策略1. 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通过对诗歌作者、时代背景、文学流派等方面的介绍,提供学生更为全面的背景知识。
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主题,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感受诗歌。
2. 关注文本的形式特点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形式特点。
在进行文本细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格律、押韵、对偶等方面,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语言之美。
3. 注重语言的鉴赏和运用语言是诗歌的灵魂,通过对诗歌文字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鉴赏力和运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诗歌朗读和模仿创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兴趣和热爱。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研究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研究引言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其语言艺术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深受教育者的喜爱,成为了高中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教师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意境、美感和文化内涵,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方法,探讨如何在教学中结合语言、音乐、情感等方面多维度地分析诗歌文本。
一、文本细读的概念和方法文本细读指的是深入挖掘文本内涵,通过分析语言、形式、结构、内容等多维度角度来诠释作品。
文本细读是指对文本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进行深入分析,从其内涵、语法、修辞等多个方面解开诗歌的秘密,领略文学的独特魅力。
文本细读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阅读诗歌文本。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用心阅读诗歌文本,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语言、风格和情感。
2.其次,对诗歌进行整体性的把握。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形式和结构,判断其是否符合基本的语言逻辑和文学要求。
3.然后,分析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教师应该通过细读并举例分析诗歌中出现的多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话语风格和意境。
4.最后,结合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分析诗歌意义。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以多维度角度去理解诗歌的意义,掌握诗歌的内涵和文化价值。
二、多维度分析诗歌文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内涵和美感。
下面介绍几个角度的分析。
1.语言和音乐诗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语言和音乐的融合。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比如节奏、韵律、押韵、音象征等)和音乐特点(比如旋律、调式、音高、节拍等)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演唱诗歌、朗诵诗歌等方法来感受音乐的美感,同时帮助学生学习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
2.情感情感是诗歌中最为核心的元素。
教师可以通过细读诗歌来领略作者的情感表达,并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张力。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分析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分析语文诗歌教学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是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拓展学生审美视野,培养情感和情操的重要途径。
文本细读作为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诗歌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分析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和技巧1. 通读文本,了解基本情节和主题在进行文本细读之前,首先要对整个诗歌进行通读,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只有了解了诗歌的整体情况,才能更好地进行细节的分析和阐释。
2. 识别关键词和意象在细读诗歌时,要识别出诗歌中的关键词和意象,明确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关键词和意象往往是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通过对其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4. 探究诗歌的情感和意境诗歌往往是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表达,通过文本细读,可以探究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描绘的意境,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感悟,从而更好地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文本细读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通过文本细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增强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喜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情感。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本细读可以让学生细致入微地品味诗歌的语言和修辞,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词汇积累和语言感知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素养文本细读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分析和解读诗歌,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四、文本细读在诗歌教学中的实践策略1. 针对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诗歌的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文本细读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探究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2. 多角度引导在文本细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比如语言、修辞、情感、意境等,让学生全面了解和体验诗歌的魅力。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研究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研究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文本细读研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本文将以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研究为主题,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诗歌形象诗歌通过表达形象来传递信息和情感,所以学生要先通过触觉、视觉等感官来感受诗歌形象。
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听课文的声音和韵律,用心灵去感受诗歌的魅力。
学生还可以观察课文中的图画和照片,借助视觉形象来理解诗歌意义。
在教授《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时,可以播放古筝演奏的音频,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古韵悠长的中国文化;还可以给学生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通过观察建筑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沧海桑田之感。
二、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意义诗歌是一种表达感情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在阅读诗歌时,学生要通过理解诗歌的意义来体味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主题和背景,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读诗歌。
在教授《静夜思》这首古诗时,可以问学生:“诗人为什么在晚上不能入眠?他又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深入思考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进一步理解诗歌。
三、引导学生探索诗歌的艺术形式诗歌的艺术形式对于传递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诗歌的艺术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韵律、格律、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达方式。
在教授《夜泊牛渚怀古》这首古诗时,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中的平仄、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绘牛渚美景和对历史的思考的艺术手法。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文本细读研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通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诗歌形象、品味诗歌的意义和探索诗歌的艺术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诗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而在诗歌教学中,文本细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品味诗歌,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每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主题,通过仔细的阅读和分析,学生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想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对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学生们可以逐字逐句地读,反复品味其中的词句和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对壮丽景色和人生哲理的表达。
文本细读可以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诗歌是用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学生们通过文本细读可以把握诗歌中的细节和蕴含其中的意蕴,从而培养自己对事物的敏感和洞察力。
在分析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学生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深入思考诗人对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的理解和感悟。
文本细读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艺术美和语言美。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的表达形式,它通过独特的韵律和形象的表达方式来打动读者。
通过文本细读,学生们可以感受到诗歌中的音韵之美、形象之美和意境之美,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在解读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学生们可以关注诗歌中的押韵和变化的音调,领悟诗人通过音韵美来表现自然景色和人情感受。
文本细读可以帮助学生欣赏和鉴赏不同风格和体裁的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包括绝句、律诗、词等不同体裁,每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韵律。
通过文本细读,学生们可以欣赏和品味不同体裁的诗歌,了解其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从而培养自己对不同诗歌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在学习宋词时,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不同宋词的文本,感受其浓郁的意境和别样的韵律美。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品味诗歌,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体会诗歌的艺术美和语言美,以及欣赏不同风格和体裁的诗歌。
文本的开掘点与开掘方法
( ) 点 艺 术 。 例 如 :师 说 》 1标 《
往 往 能 读 懂 大 意 , 不 会 “ 赏 ”, “ ” 是 重 要 的 细 节 , 如 《 三 组 对 比 结 旬 的 标 点 符 号 — — 却 鉴 物 还 例 祝
不 知 道 应 该 朝 哪 些 地 方 深 入 开 福 》 的 五 处 钱 、 鸿 门 宴 》 的 座 “ ! ” 得 好 不 好 ? 为 什 么 ? 中 《 中 ?。 用 掘 , 不 知 道 如 何 来 开 掘 。 圣 陶 位 等 。 也 叶 先 生 说 : 教 是 为 了 不 教 。 我 们 的 “ ”
写 “ 不 符 实 ” 史 论 文 ? 再 如 : 整 为 “ 听 那 冷 雨 。 尘 隔 海 。 屋 家 能 否 根 据 烛 之 武 的话 揣 摩 一 下 事 的 听 前 古
, 说 《 质 》 写 一 个 如 同 双 胞 胎 的 哥 不 再 ” 然 后 让 学 生 读 一 读 , 说 哪 秦 穆 公 的 心 理 ,想 象 一 下 他 的 神 品 中 哥 是 否 多 余 ? 高 尔 斯 华 绥 如 此 安
2怎 么 写 , 就 是 从 写 作 技 . 也
阅 读 课 中 , 教 教 材 ”仍 是 阅 读 课 后 的 特 定 情 思 。 小 说 中 ,物 ” 巧 上 来 寻 找 开 掘 点 。 一 篇 文 学 作 “ 在 “ 还
的 主 流 , 我 们 绝 大 部 分 时 间 是 在 很 有 可 能 是 贯 穿 全 文 的 线 索 , 品 的 写 作 技 巧 主 要 有 以 下 几 个 方 在 “ 之 以 鱼 ” 而 非 “ 之 以 渔 ” 因 推 动 情 节 发 展 、 造 人 物 形 象 、 授 , 授 。 塑 凸 面 : 此 当学 生 面 对 一 篇 新 的 文 章 时 , 显 主 题 等 方 面 有 重 要 的 作 用 。
浅谈高中古诗教学中文本细读理论的运用
浅谈高中古诗教学中文本细读理论的运用古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高中古诗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文本细读理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艺术价值,成为了教师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文本细读理论在古诗教学中的意义文本细读理论是一种全面细致地研读文本的方法,通过对语言、结构、意义等多方面的深入分析,来诠释文学作品的内在含义和价值。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理论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和表达方式,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文本细读理论有助于挖掘古诗的艺术内涵。
古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美学内涵。
通过细读分析古诗的语言、修辞、韵律等方面,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上领略古诗的艺术魅力。
文本细读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通过对古诗文本的细致解读和分析,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细节,梳理诗歌的结构和脉络,理清诗歌的表达逻辑和情感情绪,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考和分析能力。
文本细读理论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通过深入细读古诗文本,帮助学生感受和领悟其中的情感情绪,引发他们对诗歌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情感投入,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在实际的古诗教学中,如何具体应用文本细读理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价值,需要教师们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和实践。
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性的文本解读和分析,开发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朗读诗歌、分析诗歌语言特点、解读诗歌意境等,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古诗的语言韵律、修辞手法以及情感表达,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细读理论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写作实践。
通过对古诗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鼓励他们进行古诗的模仿创作或者现代题材的诗歌创作,提高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和审美鉴赏水平。
文本细读理论在诗意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出 了不 少课 堂实 践策 略 。下 面 , 我结 合他 的课 例 , 对 融入 了
新批评派细读理论的擦亮语言法、字斟句酌法、寻找缝隙
法、 挖 掘意 蕴法进 行分 析 与论述 。
转椅、 台灯对比 ) , 引出“ 极其简单” 的总理办公房子, 并由此 映衬总理人格精神的“ 极其不简单 ” , 以此来让学生体会课
在这 些 大圆 盘里 冒 出来 ” 一句 的“ 冒” 字 的妙 处 时 , 便 分别 采 用 比较 品评 ( 给“ 冒” 换 个 词语 ) 和 形 象 解释 ( 怎 样 的长 出来
种 活 用。 在 文本语 境能 无 限扩展 的前提 下 , 复义 增 加 了语 言 的 表现 力 , 生成 “ 一 种语 境 的节 略方 式 ” , “ 当发 生节 略 时 , 这 个 符号 或者这 个 词—— 具 有表 示特 性功 能 的项 目一一 就 表
2 . 擦 亮语 言法 。“ 擦 亮语言 ” 的细读 , 是 王崧 舟老 师语 文 课堂 教学 中的一 大亮 点 。如《 圆 明园 的毁 灭》 ~课 的 第~ 自
然段 是 以这样 一句成 段 的 : “ 圆 明园 的毁 灭是 祖 国文化 史 上
不可 估量 的损 失 , 也是 世 界文 化史 上不 可估 量 的损 失 。 ” 王 崧舟 老师教 学 时为 了让 学 生领悟 此 段 “ 不可 估 量 ” 一 词的 重 叠 用 法 之妙 ,首 先 让 学 生 解 释 词 义—— 什 么是 “ 不 可 估 量” ?, 而后 深入 学 生心 灵来 提 问 : “ 映入你 眼 帘 的第一 个 词 是‘ 不可估 量 ’ , 第 二个 词还 是 ‘ 不 可估 量 ’ , 你 们 的内心 是 一
在 课程 教 学 语 境 中 “ 文 本 细读 ” 理 论 的指 导 下 , 也 衍 生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分析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分析一、引言诗歌作为文学形式之一,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在诗歌教学中,文本的细读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仔细阅读和解读诗歌文本,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和内在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本文将从何为文本细读分析、文本细读分析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文本细读分析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何为文本细读分析三、文本细读分析的目的和意义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本细读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审美水平。
通过对诗歌的细致解读,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诗歌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和思想之美,从而提高他们对文学艺术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3.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本细读分析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诗歌文本的细节分析,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诗歌作者的意图,从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文本细读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一些具体方法来进行文本细读分析的实际应用:1. 选择经典诗歌进行分析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进行文本细读分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句逐字地解读诗歌文本,分析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语言特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在含义。
2. 组织诗歌朗诵和讨论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讨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文本。
通过诗歌朗诵,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语言韵律和情感表达,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在含义。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讨论,引导他们通过对诗歌文本的细读和分析来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感悟,从而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开掘文本篇性,鉴赏文学作品
开掘文本篇性,鉴赏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作家的思想和情感,还能够领略到文字的魅力和韵味。
要想真正领略文学作品的美妙之处,就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开掘和鉴赏。
本文将从开掘文本篇性、鉴赏文学作品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开掘文本篇性开掘文本篇性是指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揭示作品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在开掘文本篇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开掘文本篇性的基础,通过仔细阅读和分析作品的文字,揭示出作品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作品中的重要情节、角色性格、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2. 作者思想作品是作家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和思想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作品。
在开掘文本篇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作家的生平著作、批评文章等资料,来了解作家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在含义。
3. 社会背景作品是社会的产物,背后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
在开掘文本篇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作品所处的历史时代、文化背景等方面,来了解作品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好地领略作品的深层内涵。
二、鉴赏文学作品鉴赏文学作品是指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
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作品品质作品的品质是鉴赏的基础,一个优秀的作品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风格等特点。
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评价作品的品质,从而对作品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2. 艺术表现文学作品是艺术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作品的语言艺术、结构安排、意境营造等方面着手,来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从而更好地欣赏和品味作品。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的反思和探索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的反思和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是指通过深入阅读文本,从句子、段落到篇章,挖掘作者的意图和情感,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价值。
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文本细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和探索。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文本细读”是否太过强调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和情感。
在一些教学中,老师可能过分注重学生对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形式的理解,而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和内在价值的感悟。
在进行“文本细读”教学时,应该注重平衡,在重视形式的更注重内容和情感的把握,让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情感,而不是一味追求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文本细读”是否适合所有学生。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对于“文本细读”并不感兴趣,他们可能更愿意通过快速阅读获取信息,而不是花费大量时间去深入理解文章的细节。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文本细读”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枯燥的任务。
或许可以通过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或者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本进行细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还需要反思的是,“文本细读”是否应该单独进行,还是需要与其他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有时候,“文本细读”教学可能使学生过分专注于某一个文本,而忽略了整体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文本细读”与其他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在“文本细读”中不仅仅获得文本分析的能力,还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素养。
在对“文本细读”进行反思的我们也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文本细读”教学模式。
我们可以尝试将情感教育融入“文本细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绪,在情感体验中完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我们还可以尝试将“文本细读”与写作相结合,鼓励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文字表达,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写成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分析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分析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教授和分析诗歌文本,可以启发学生
的想象力和情感体验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文本细读是诗歌教学中的重
要环节,通过对诗歌文本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诗歌的
内涵与意境。
在进行文本细读分析时,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基本元素,包括韵律、节奏、修辞手法等。
通过对韵律、节奏的分析,可以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美。
修辞手法则是诗歌语言的
独特之处,通过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诗人能够更加生动地表达主题和情感。
在文本细读中要注重对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的分析。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描绘形象化的画面,可以使诗歌更加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可以
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要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通过诗人的语言和
意象,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更加真切地体验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要注意文本细读中对诗歌结构和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的分析。
诗歌的结构是诗歌形式
和内容的有机结合,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可以深入了解诗歌的整体构架和艺术手法。
诗
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则是诗歌的深层次意义,通过对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的分析,可以揭示
诗歌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思想。
在文本细读分析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发现。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歌文本的
细致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能力。
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和解读
诗歌,可以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诗歌教学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分析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分析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文本细读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诗歌文本的详细阅读分析,可以深入挖掘诗歌的意义和美感,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诗歌创作能力。
本文将从文本细读分析的目的、方法和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本细读分析的目的文本细读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诗歌文本的细致分析,深入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主题内容、表现手法等,发掘和理解诗歌中的内涵和意义。
具体而言,文本细读分析的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意象、语言运用等,了解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2.洞察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通过挖掘诗歌中的隐含意义、象征意义等,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通过细读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美感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文本细读分析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法:1.注重诗歌的整体把握。
在进行文本细读分析时,首先要把握诗歌的整体意义和主题思想,理清诗歌的思路和结构。
4.注重自由联想和思维跳跃。
在进行文本细读分析时,可以通过自由联想和思维跳跃的方式,拓展诗歌的意义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整体阅读:先整体阅读诗歌,了解其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细节解读:再仔细阅读诗歌,注意捕捉诗歌中的细节和语言表达,分析其意义和作用。
3.意义挖掘:通过细节解读,挖掘诗歌中的意义和内涵,理解诗歌的更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
4.美感鉴赏:在挖掘诗歌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鉴赏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本细读分析是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对诗歌文本的详细阅读和深入分析,可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本细读与文本诗意的开掘
当我 们 直 面 文 本
候
“ ,
直面 言说 的时
开
,
张力 的驱 动下
学生 就能进
一
步做
时间
。
、
第
一
空 间与文本本身直接
“
,
早先有过
“
”
这个词 是 无 论 如何
出这样 的思 考
庄 ? 这
思 考
:
这美丽 的小村庄 为
晤面
这 种 晤面 应该秉持 有朋 自
,
也绕不过去的
。
为什么 文本 在
”
一
什 么会 消失 ? 是谁毁灭 了这个 小村
“
一
、
教学设计
面
” ,
。
然
四个维度 中 文本诗
的重 要 策 略
而且 是匆
200 9 7
.
~
8/ C
话 文 戟 掌 通讯
E
匆的 我们提 出 直面 文本
。
、
“
”
,
就是要
,
历史
一
,
切都 已烟消云散 了
、
。
显 然
,
的张 力
”
。
那 么 在 这 种 强 烈 的情 感
, ,
绕过教参 绕过 各种背景 资料 在第
一
沉入 词语
”
。
其
为
读读这段 话
是什 么 林 (
。
,
说 说 留 下 印 象最深 的
,
,
这是文本最 为原 初
。
、
实
“ ,
沉人 词语
”
这 四个字本 身就值
。
然后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分析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分析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诗歌的文本细读分析,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与表达方式,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将就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分析进行阐述。
在进行文本细读分析时,需要明确诗歌的基本元素,如诗歌的形式、韵律、节奏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对于古体诗来说,学生需要了解诗歌的韵律规律和诗句的顺口溜感;对于现代诗来说,学生需要了解自由诗的表达方式和抒情性质。
在进行文本细读分析时,需要注重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诗歌是以意象为主要表达手段的文学形式,通过对具体形象和抽象意象的描绘,传递给读者一种情感和思想。
学生在分析诗歌时,可以通过寻找诗歌中的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义。
也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描述和描写方式,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美感。
在进行文本细读分析时,可以注重对诗歌的主题和内涵的探究。
诗歌是通过表达主题来传递思想和情感的,而主题往往是与人类生活、社会现象等相关的。
通过深入挖掘诗歌中的主题和内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意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分析时,学生可以从诗歌的标题、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提炼出主题,并进一步展开对主题的解读。
在进行文本细读分析时,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对诗歌的文本细读,感受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在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结构和风格等方面入手,寻找诗歌的独特之处和艺术之美,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眼光和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分析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分析诗歌是语言艺术的一种形式,也是文学的重要分支,更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点。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诗歌的结构、语言、意义和背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而文本细读正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下面来探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分析。
首先,文本细读的目的是在深入理解诗歌,把握其语言艺术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更加精细的审视和分析。
这一过程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其能够深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
其次,文本细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关注诗歌的语言形式,比如诗歌的韵律、节奏、音节、押韵等,这些基本元素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它们构成了诗歌艺术的基础。
此外还需要注意诗歌在运用语言形式上的技巧,比如比喻、意象和象征等,它们将抽象的思想或情感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呈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识别诗歌中隐含的文化内涵,了解其与作者时代、社会背景的关系,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文化底蕴和时代背景。
再次,文本细读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既可以通过问答式的,逐句分析的方式来进行,还可以通过诗歌朗读和解析的方式来体现,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语言魅力。
同时,教学方法也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和帮助。
比如对于初次接触诗歌的学生,可以先从诗歌的表面意思和基本语言结构入手,逐渐引导他们向深入探究扩展。
对于对诗歌比较了解的学生,则可以从更深层次的分析入手,帮助他们掌握诗歌的更高层次的语言和文化内涵。
最后,文本细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审视诗歌、理解诗歌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的必要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作品的输出,更要注重学生的阅读和理解,通过文本细读,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意识。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研究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研究诗歌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板块之一,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文学形式之一。
诗歌教学要注重文本细读,通过对诗歌的深入研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首先,文本细读是诗歌教学的核心。
在教学中,要以文本为中心,注重文字的分析和研究。
针对不同的诗歌,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文本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韵律格律:要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格律,以及它们的作用。
如《离骚》中的“思无邪”“玄之又玄”,就是通过反复运用平仄押韵来达到艺术效果。
2.意象:诗歌中丰富多彩的意象往往是诗人用以表达情感、思想的重要手段。
要注意分析意象的含义、象征意义和感染力。
如《满江红》中的“回看天际下中流,岸阔霜华浓几许”,借用江水的景象来象征明朝的昏暗和祖国的陷落。
3.运用修辞手法:诗歌中发挥艺术效果的方式有许多,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
如《登高》中的“只有香如故,无人见得知。
”这里用对比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其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背景、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如《静夜思》的作者李白,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生于唐武则天年间,创作了许多出色的诗歌作品。
学生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静夜思》的意蕴,体会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来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创作。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某个诗歌篇目进行文本分析和解读,撰写诗歌鉴赏文章,或者编写自己的诗歌作品。
如《七步诗》中,“雪化涨波绿珠绳,马蹄不接杨花溪”,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对春天的独特感受。
文本细读理论在诗意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精选教育文档
文本细读理论在诗意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文本细读”法作为人们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最早是由英国文学理论家瑞恰兹在其“文学语义学”理论中提出的,这种“细读语义”的方法后来更成为英美新批评派贯穿始终、纵横捭阖30年之久的批评精神和方法,至今仍有较大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王崧舟老师把“文本细读”理论置换到课程教学语境中,提出了“文本细读”的四点特性:第一,细读姿态的多元性;第二,细读指向的言语性;第三,细读结论的兼容性;第四,细读经验的共享性。
在课程教学语境中“文本细读”理论的指导下,也衍生出了不少课堂实践策略。
下面,我结合他的课例,对融入了新批评派细读理论的擦亮语言法、字斟句酌法、寻找缝隙法、挖掘意蕴法进行分析与论述。
1.字斟句酌法。
王崧舟老师对文本语言的存在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常常能在学生不为留意的语言文字里发现其文本秘妙。
如王老师在《荷花》一课里引导学生体会“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里冒出来”一句的“冒”字的妙处时,便分别采用比较品评(给“冒”换个词语)和形象解释(怎样的长出来才叫冒出来)与移情体验(我们从中能体会到荷花的一种什么心情)通过这些方法,逐步深入地让学生联系“冒”字的语境义、联想义从而得出“怎样长出来才是冒出来”,最后品读悟情,体会荷花“冒”出来的心情。
在“字斟句酌”法里,所用策略之丰富,形式之巧妙,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因此大为提高。
2.擦亮语言法。
“擦亮语言”的细读,是王崧舟老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是以这样一句成段的:“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王崧舟老师教学时为了让学生领悟此段“不可估量”一词的重叠用法之妙,首先让学生解释词义――什么是“不可估量”?,而后深入学生心灵来提问:“映入你眼帘的第一个词是‘不可估量’,第二个词还是‘不可估量’,你们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再到对语言的迁移运用所发之问:“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可以估量吗?”这最后一问,是整个环节设计里别具匠心的一个细节,这一问后,“不可估量”一词通过王老师对语言的“层层擦亮”,其文本价值也开始无限延伸,而不只是限于表层之意义。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分析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分析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表现情感、思想和审美观的文艺作品,其独特的形式和语言艺术常常成为高中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与其他文本的教学不同,诗歌教学涉及到对文本语言、词汇和形式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因此,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对文本的细读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进行诗歌的文本细读分析时,需要重点关注文本中的意象、意境和意义等方面。
意象是诗歌最基本的元素,也是诗歌语言的核心。
意象渗透在整个诗歌中,是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和思想的表现形式。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诗歌中的意象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比如,在感性认识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诗歌欣赏和朗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方式。
而在深度分析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意象进行分类、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次,词汇分析也是诗歌文本细读分析的关键之一。
诗歌中的词汇往往具有特定的意义和语言特点,通过研究词汇的选用、使用和运用等方面,能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概念和语言风格。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注重词汇的深度解释和运用,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词汇的语义和语法特点等方面,从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最后,形式分析也是进行诗歌文本细读分析时不可忽视的方面。
诗歌的形式包括韵律、节奏、格式和排版等方面。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需要对这些方面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才能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诗歌。
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例如解析不同类型的诗歌、进行韵律与音韵的探究、运用图表和比较分析等方法,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形式的表现特点,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总之,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文本细读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词汇和形式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还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认知水平和历史文化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细读与文本诗意的开掘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时间:2009年5月23日地点: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活动:全国首届“诗意语文”实践策略高级研讨会整理:浙江省长兴县教育研究中心沈莉毫无疑问,“诗意语文”是以“诗意”之光烛照语文教学、语文课堂,并将“诗意”之魂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怀。
那么,语文教学的诗意来自何方、又该走向何方呢?我以为,语文教学的诗意当来自以下四个维度:文本的诗意、教师的诗意、学生的诗意以及上述三个要素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间产生的教学诗意。
四个维度中,文本诗意当是其它几个诗意维度的基础和依凭。
那么,文本诗意如何开掘呢?我觉得基本的、有效的方法就是文本细读。
在我看来,文本细读是方法,文本诗意是目的。
让文本细读指向文本诗意,在文本细读中开掘文本诗意,使文本细读成为文本诗意的实现过程。
这是诗意语文走向实践的重要策略。
一.直面文本,体验原初的诗意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细读方法。
不少老师平时备课的程序是很奇怪的,他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
看教参是怎么分析教材,怎么确定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甚至还会去查有哪些教师上过这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
然后,才跟教材“见上一面”,而且是匆匆的。
我们提出“直面文本”,就是要绕过教参、绕过各种背景资料,在第一时间、第一空间与文本本身直接晤面。
这种晤面,应该秉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心态,它是从容不迫的,而非心气浮躁的;它是闲庭信步的,而非走马观花的。
它充满期待、充满欣赏、充满随时随地的惊奇和喜悦。
有了这样一种心态,你才会潜下心来,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地去直面文本,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纯净的诗意体验。
举个例子,这是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一段:“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一次,听一位老师教这段课文,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这段话,说说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然后,出示一组填空题:“森林();河水();天空();空气()。
”要求学生用上文中的词汇完成练习。
填完后,教师说:读着这几组词语,你会有什么感觉?还让学生展开想像:假如你就在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你还能看到什么?还能听到什么?学生说“我在小河里摸鱼”、“我听到了鸟叫声”等等,感觉就像是一个世外桃源。
老师最后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带进去,美美地读一读这段文字。
学生有了体验、有了情境的想像和投入,自然也就读出了味道。
评课时,大家对这一段的教学可谓“众口一词、赞不绝口”。
后来,我提了一个问题: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段话中有一个不怎么起眼的词儿——“早先有过”。
如果按照刚才的上法,这个词儿是可以抠掉的。
因为,整个教学过程似乎都是在“现在时态”中进行着,你看,森林还在、河水还在、天空还在、空气还在,当然,是指湛蓝深远的天空、清新甜润的空气。
事实呢?整个语境是坐落在“过去时态”的,一切都是记忆、一切都是历史、一切都已烟消云散了。
显然,当我们直面文本、直面言说的时候,“早先有过”这个词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为什么文本在一开头就要借助“早先有过”这个词,迫不及待地将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拽回到历史的黑洞中呢?其实,通读整个文本,你就不难发现,全文的情感基调是高度明确、高度统一的,这种基调借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醒”。
所以,整个文本的叙述自始至终一直是沉重的,甚至是压抑的,读下去你几乎看不到“亮色”,是那种窒息的感觉。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文本意欲何为?我的解读是,这正是作者的良苦用心、用心良苦。
在一种高度沉重、高度压抑的情感和氛围中,促人警醒,催人反思。
这种看似残酷的言说,正是作者的大悲悯、理性的悲悯,这是文本最为原初、也是最为深刻的诗意所在。
而这种诗意,从文章的第一段话,不,是第一句话开始,就已初露端倪了。
我曾经再三表白,诗意不是外加的,不是硬生生贴上去的标签,诗意一定源自文本内在的结构、内在的情怀。
这就需要我们以一种从容的心态、散步的姿态去直面文本,去发现和体认文本带给你的诗意,而不是教参或者别的什么人强加给你的所谓的诗意。
体认到这种来自文本本身的、鲜活的、原初的诗意后,你就会对这一段的教学做出这样的调整:在学生感受到森林、河水、天空、空气的状态之后,不做过多的渲染和强调,追问:这样的森林、河水、天空、空气还在吗?不在了,没有了。
那么,文中的哪个词儿向你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呢?于是,曾经被遮蔽的“早先有过”在追问中浮出水面、引人注目。
“早先有过”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第一,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以前确实存在过;第二,现在呢,这个世外桃源已经消失了、不见了。
于是,状态的对比产生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我把这种落差称之为“情感的张力”。
那么,在这种强烈的情感张力的驱动下,学生就能进一步做出这样的思考:这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是谁毁灭了这个小村庄?这一思考,必将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也必将成为文本最终的意图所在。
你看,只有直面文本,教师才能真正获得“双重发现”,即在发现文本诗意的同时,进而发现自己内心的诗意。
直面文本,是一种“素面朝天”的细读,一种最本色、最本真、最本位的细读。
在这种细读中发现的诗意,是内在于生命的、原初的诗意,是弥足珍贵的。
二.字斟句酌,品味精微的诗意南帆先生有本书,题目叫《沉入词语》。
我觉得这个题目取得非常传神!什么叫字斟句酌?借用这本书的题目做个参照,就是“沉入词语”。
其实,“沉入词语”这四个字本身就值得我们字斟句酌。
比如说“词语”,为什么说沉入“词语”?没说沉入“句子”、沉入“段落”、也没说沉入“篇章”,一定有某种精微的感觉须得有“沉入词语”来表述才算熨帖。
那么,这种精微的感觉是什么呢?大家知道,语言的最小的意义单位是“语素”,比“语素”稍大一点的就是“词”了,习惯的叫法是“词语”。
但是,“语素”的概念为普通大众所陌生,在我看来,这里的“词语”当是“语素”的一个通俗化的代名词,那么,“沉入词语”就是告诉我们要抓住语言最小的意义单位,要细读。
显然,这里的“细”首先是指“细小”、“细致”、“细微”和“细腻”了。
试想,你连词语都不管不顾,还奢谈什么细读呢?而更妙、更传神的,在我觉得当是“沉入”这个词语。
“沉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作者眼中,语言、词语就是“水”。
我们不是经常说要“浸润”、要“涵泳”、要“滋养”、要“积淀”吗?没有水,离开了水,拿什么浸润?靠什么滋养呢?你看,语言跟“水”这个意象的联系是多么密切,这是第一。
第二,同样是把语言当作“水”,“沉入”跟“涵泳”、“浸润”又不一样。
浸入膝盖深的水中,不能算“沉入”吧?涵泳在齐腰深的水中,也不能算“沉入”吧?水没过头顶、整个身体都没入水中,那才叫“沉入”。
而且,你体会体会,沉入一定是一个慢慢浸入的过程,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就这样缓缓地、款款地让感觉的“身体”整个地没入语言的“水”中。
举个例子,有篇课文叫《七颗钻石》,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教材为这段文字特意配了一幅插图:左边是小姑娘,右边是一个圣诞老人模样儿的老头,手里捧着水罐,水罐里涌出一股直升的水流。
我在细读文本时,发现课文的插图有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呢?就在这个圣诞老人模样儿的老头身上。
在我看来,列夫·托尔斯泰的这个作品,是一个关于“爱的境界”的寓言。
细读文本,我们就不难发现,“水罐”与“爱”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水罐”的前后变化一共是四次:第一次,无水的木罐变成有水的木罐;第二次,有水的木罐变成有水的银罐;第三次,有水的银罐变成有水的金罐;第四次,有水的金罐变成跳出七颗钻石、涌出一股水流的金罐。
显然,由“木罐”而“银罐”、由“银罐”而“金罐”、由“金罐”而“钻石罐”,水罐在不断地升值。
那么,这种不断升值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或者又意味着什么呢?其实,这一切都跟小姑娘的“爱”息息相关。
水罐的不断升值,乃是因为“爱的境界”的不断提升。
你看,第一次,无水的木罐变成有水的木罐。
那是因为小姑娘为了生病的母亲去找水,一直找到累晕在草地上。
这是爱,但这是最低境界的“爱”,因为她爱的只是她自己的母亲而已。
第二次,有水的木罐变成有水的银罐。
这时,你会发现,水罐的升值,是跟小姑娘“爱的境界”的提升密不可分的。
她看到一条狗渴得不行了,就用手沾了点水给狗喝。
要知道,这是她母亲的救命之水。
爱,施与狗了,境界因此为之一振。
第三次,有水的银罐变成有水的金罐。
本来这水是用来拯救病重的母亲的,但是,当小姑娘把水交给母亲时,奄奄一息的母亲没有喝,反而把水罐推给了女儿。
推给女儿的不仅是水,更是生的希望。
那么,留给母亲自己的是什么呢?死亡。
于是,爱的境界在生与死的考量中再次提升。
现在我们看看第四次,有水的金罐变成跳出七颗钻石、涌出一股水流的金罐,这正是需要我们特别留意、特别眷注的地方。
故事至此,方才显露出爱的最高境界——博爱!因为,母女俩的爱,尽管有“生死”这一重大因素的介入,但境界还是停留在一般的血缘关系上,说到底只是血缘之爱。
而真正超越这血缘之爱的,是在“过路人”的出现。
我不知道俄文的“过路人”该怎么拼,我也不知道托尔斯泰的原文究竟有没有出现“过路人”这个俄语单词。
但是,我要说,“过路人”这个词语翻译得实在是太好了、太精准了。
“过路人”意味着什么?第一,意味着他(或她)跟小姑娘没有任何血缘关系,非亲非故、无牵无挂;第二,意味着他(或她)的身份存在着无限的可能,可能是个老头,也可能是个小孩;可能是个男的,也可能是个女的;可能是个商人,也可能是个农夫;可能是个肢体健全的正常人,也可能是个瘸子或是个哑巴……总之,“过路人”是一个抽象的具象存在,他(或她)超越了一切血缘关系,代表的就是人人、就是全人类。
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不难发现,小姑娘爱的境界已经上升为“博爱”、“大爱”。
所以,在《七颗钻石》这个语境中,“过路人”这个语词绝对不能确指、不能坐实。
插图中,一个圣诞老人的形象,彻底地解构了小姑娘的“博爱境界”。
在我看来,这是文本中蕴含着的极其精微的诗意,对这种诗意的解读,差之毫厘、往往会谬以千里。
细读文本,能不慎乎?三.互文参照,彰显深层的诗意互文参照,就是拿两个以上的文本互为印证、互相阐释,用谭学纯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
面对多重话语,你要潜下心来,进行各种方式的比较,什么横向的比较,纵向的比较,类比等等,在比较的过程中去参究、印证不同文本所拥有的不同色彩、不同质感、不同情调,从而彰显文本各自深层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