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黄疸术后合并顽固性低血压的诊疗体会
颅脑外伤手术中顽固性低血压的处理
术中因素
麻醉因素
麻醉药物可抑制心肌收缩力、扩张血 管,导致血压下降。同时,麻醉深度 不当、气管插管等操作也可能引起血 压波动。
手术操作
术中出血
颅脑外伤手术中可能出现颅内出血或 手术野出血,导致血容量减少,引起 低血压。
颅脑外伤手术涉及颅内血管、神经等 重要结构,手术操作可能损伤血管或 引起颅内压变化,导致血压下降。
克等多种因素引起。
处理过程和结果
处理措施
针对患者低血压症状,采取了以 下处理措施:补充血容量、使用 血管活性药物、纠正酸碱平衡紊 乱等。
处理结果
经过积极处理,患者血压逐渐回 升至正常水平,手术得以顺利进 行,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经验教训和启示
经验教训
在颅脑外伤手术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低血压等异常情况。同时,要针对低血压的 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手术安全。
心功能不全
低血压可加重心脏负担, 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 表现为心率增快、心律失 常等。
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措施
在颅脑外伤手术中,应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变化,及时发现并 处理低血压。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 蓄积。
治疗措施
一旦出现顽固性低血压,应迅速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 措施。如补充血容量、应用升压药物等。同时,针对可能出 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性治疗,如保护肾功能、改善心功能等 。
05
颅脑外伤手术中顽固性低 血压的案例分析
案例介绍
患者信息
01
一名50岁男性患者,因颅脑外伤导致颅内血肿入院,行开颅血
肿清除术。
手术过程
02
手术过程中,患者出现顽固性低血压,血压持续低于
90/60mmHg,伴有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等症状。
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并发低血压的护理与体会
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并发低血压的护理与体会上海交大医学院网络教育学院07春护班(专升本) 200072132027 万小卿【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病介入术后低血压的护理。
方法通过对8例反射性心率减慢和低血压患者进行观察,了解本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和预防及处理方法。
结果全部患者经过及时补液、输血、升压及对症处理后生命体征恢复稳定。
结论及时观察、发现,及早处理是心血管病介入术致急性低血压并发症护理的正确原则。
【关键词】心血管病介入术急性低血压护理心血管介入术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诊断和治疗方法,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在术中、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并发症是危险的,如不及时处理甚至会危及生命。
血管迷走抑制性晕厥临床上常称为过度迷走反射,主要是各种刺激因素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血管床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心率迅速减慢。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术是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在临床上已普遍开展,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和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介入治疗过程中的迷走神经反射是极危险的并发症,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非常重要[1]。
我院3年来开展37例患者行心血管病内科介入检查及治疗,其中8例发生过度迷走反射性低血压及心率减慢,现将临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 PT2CA) 37例, PTCA +支架置入术( STENT) 36例,共计73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43例,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56. 5岁。
发生低血压8例,占4. 1% ,其中PTCA + STENT 3例,冠状动脉造影5例,发生时间术中至术后24 h。
8例患者在术后突然出现胸闷、面色苍白、全身大汗淋漓、四肢发冷、恶心、呕吐、心率减慢至20~30次/min,脉搏细弱血压下降至70 /50 mmHg,意识清晰,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
《术中顽固性低血压》课件
药物治疗
血管收缩剂
使用血管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等,可收缩血管,提高
血压。
强心药
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强心 药如洋地黄等,可增强心肌收缩力 ,提高心输出量。
抗胆碱药
使用抗胆碱药如阿托品等,可解除 平滑肌痉挛,改善微循环,升高血 压。
治疗效果
治疗结果、预后情况等。
案例二:成功治疗经验分享
患者基本信息
01 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
。
手术类型
02 手术名称、手术目的、手术难
度等。
术中顽固性低血压表现
03 血压变化情况、症状表现等。
治疗方案
04 采取的措施、治疗过程等。
治疗效果
治疗结果、预后情况等。
05
治疗经验总结
06 从该病例中获得的成功经验教
非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对于因解剖异常或肿瘤压迫引起 的低血压,可采取手术治疗解除
病因。
介入治疗
对于因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的低 血压,可采取介入治疗开通血管
。
机械通气
对于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可采 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改善氧供
。
04
术中顽固性低血压的 预防
术前准备
评估患者情况
对患者的病史、用药情况、身体状况等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是否 存在可能导致术中低血压的因素。
THANK YOU
04
血压低于正常范围
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 压低于60mmHg。
症状表现
头晕、乏力、心悸、胸闷、出 汗等。
持续时间
低血压状态持续时间较长,不 能自行恢复。
病因明确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低血压的疾 病或因素,如血容量不足、严
全身麻醉术中顽固性低血压一例
全身麻醉术中顽固性低血压一例患者,男,39岁,身高168cm,体重94kg,ASAⅡ级,因“右耳下区无痛性肿物8月余”入院。
患者5年前测量血压偏高(具体不详),未予重视。
入院1周前心内科门诊诊断“高血压”,血压波动在150-180/90-115mmHg,予每日清晨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贝尼地平片、吲达帕胺片治疗。
查体:体型肥胖,腹部膨隆,颈粗,甲颏距离、头颈活动度正常,张口度正常。
右耳下腮腺区可扪及约5.0*3.0cm隆起包块,边界清楚。
辅助检查:血常规:HGB 179 g/L,HCT 51.3%;生化:ALT 73U/L,AST 46U/L,尿酸753 umol/L,甘油三酯3.35 mmol/L;余结果正常。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105次/分),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胸部正位片及心脏彩超未见异常。
入院诊断“右腮腺肿物、高血压病”。
入院后监测血压波动在130-155/80-110mmHg。
拟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右腮腺区肿物切除+面神经解剖术”。
术前访视嘱患者术晨继续服用贝尼地平,停用其他药物。
患者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静脉输注术前抗生素。
常规心电监测,血压148/110mmHg,心率123次/分,SpO2 95%,面罩吸氧后96%-97%,患者稍紧张。
面罩给氧去氮10min后,行静脉麻醉快速诱导:帕瑞昔布40mg、舒芬太尼15 ug、罗库溴铵50 mg、依托咪酯 12mg、丙泊酚50mg、瑞芬太尼 80 ug,气管插管顺利。
麻醉维持:七氟烷1.5%,丙泊酚150mg/h,瑞芬太尼0.1ug/kg/min。
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血压逐渐下降至88/59mmHg,心率98次/分,分两次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160ug,并快速输注乳酸钠林格液250ml,地塞米松10mg,经上述处理血压升高不明显。
此时术者先行局部浸润麻醉后开始手术,血压进一步下降至62/41mmHg,予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泵注,最大剂量至0.2ug/kg/min,血压无明显改善。
梗阻性黄疸术后合并顽固性低血压的诊疗体会
梗阻性黄疸术后合并顽固性低血压的诊疗体会重症休克患者经过输血、补液、升压药物等抗休克治疗以后,血压仍难以回升或血压回升后停用升压药难以维持,称为顽固性低血压(refractory hypotension)。
顽固性低血压导致脑、心等生命器官灌流不足,是重症休克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它的发生与小动脉平滑肌细胞(ASMCs)对内源性或外源性血管收缩剂的反应性下降有关[1]。
而在梗阻性黄疸术后的患者情况则更为复杂。
本文将结合1例临床病例的诊治经过来探讨顽固性低血压的发生机制及诊疗体会。
一临床资料病例1:男患,71岁,于6个月前行胆囊切除术,术后出现皮肤巩膜进行性黄染加重,诊断为“梗阻性黄疸”入院治疗,经短期PTCD引流及保肝治疗后,在全麻下行肝总管空肠吻合术,手术经历9个小时。
术后经液体复苏、多次输血,患者中心静脉压(CVP)保持在12~16cmH2O,但血压持续偏低(收缩压在80~95mmHg之间,舒张压在50—65mmHg之间),为维持有效组织灌注压,给与多巴胺升压治疗,初始剂量为2μg/(kg·min),维持剂量为6μg/(kg·min),患者血压维持在110/70mmHg水平,持续治疗7天,体内环境稳定,病情好转,拟停用多巴胺治疗,但患者血压出现了多巴胺“依赖”——停用多巴胺,血压难以维持正常水平。
基于此种情况,尝试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来替代多巴胺治疗,剂量(0.09~0.14μg/kg·min )持续输注,患者血压维持在120/80mmHg水平,持续治疗5天,停用去甲肾上腺素,患者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无波动,患者肾功无明显损害。
病例2:女患,60岁,因“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伴巩膜黄染及发热2周”急诊入院,诊断为“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入院后给予保肝、抗炎对症治疗,入院后第2日,黄疸加重,急诊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术后血压85/65mmHg,给予充分液体复苏、多巴胺升压治疗,血压升至100/70mmHg,维持三天后出现多巴胺“依赖”,改用去甲肾上腺素来替代多巴胺治疗,患者血压维持在115/80mmHg水平,持续治疗5天,停用去甲肾上腺素,患者血压恢复在正常水平。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38例诊治体会
增强扫描 , 细观察病 灶 与周 围血管 的关 系 , 仔 慎重 确定 进针
角度和深度 , 步谨 慎进 针 , 随时调整 进针方 向 , 分 并 以防损伤 血管 。术后立 即进 行穿刺 层面 C T扫描 , 察有 无并发 症 的 观 发生 , 要求患者平 卧 4h以上 , 避免胸 部剧烈 活动 或 咳嗽 , 做 好 穿刺标本的处理工作 。 总之 ,T引导 下经 皮肺穿 刺 具有 定位 准 确 、 全可 靠 、 C 安 成功率高等优点 , 是重要人诊 疗技术 之一 。该技 术对 提高早
调 7例 次 。
染 。胆道梗阻是首要原因 。本病 一旦确诊 , 前准备要 快速 术 原 则是 尽早 手术 解除 胆道 梗 阻并 引流 , 尽
12 治疗方法 .
高效 , 术前准备包括 : 1 高效抗菌素的使用 , O C主要致病 () AS
菌 G一 菌及厌 氧菌 , 抗菌素选用三代头孢菌素 +甲硝唑 ( 或奥 硝唑 ) ( ) ; 2 禁饮食 、 吸氧 、 胃肠减 压 ; 3 纠 正水 电解 质紊 乱 ; ()
3 8例患者 的治疗 经过 , 报告如下 。 t 资料 与方法 1 1 一般资 料 . 本组 3 8例 A S O C患 者 , 男性 1 , 8例 女性 2 0
史者 1 , 0例 本次发病后就诊 时间 2~ 。临床表现 为右上腹 7d 疼痛 3 , 5例 黄疸 3 6例 ; rh 阳性 2 Mup y征 8例 ; hro 三联征 C act 1 伴中毒性休克 1 7例 5例 , 有神志改变者 8 , 例 同时伴 中毒性
理改变有 时会 出现 相似 的影像 学表 现 , 影像 学难 于 确诊 J 。 对肺部 占位性 病变获取细胞组织 学标本 是诊断关 键 , 临床上 可选择开 胸肺 活 检 、 维 支 气管 镜 下 活检 等 。前 者 临 床少 纤 用, 纤支镜不能直视病灶外周 病灶 , 取材 困难 , 经皮肺 穿刺活 检却可填补不 足 。由于 C T有很 高的分辨率可清 楚显示病 变 的大小 、 形态 、 置及 其 与周 围组 织 、 官 、 位 器 大血 管 的毗邻 关系 , 且不受气体 、 骨骼 显 影 的影 响 , 其 是对被 心脏 、 尤 纵膈 及膈肌掩盖 的病灶 , 活检 时克 服了常规 x线技术 定位 的不准
肠梗阻术中低血压的护理体会
余均 出 现 在 肠 腔 减 压 时。 血 压 下 降指 数 及 例 数 分 别 为
6 ./ 76 i H (1 m H = 0 13 k a) 1 例 、 3 9 3. h m g m g . 3 P 6 ./ 5 1m g 1 例 、 7 ./2 6 Nn H 2 例 、 7 7 4. m H 7 52 5 . l g 2 l
吸收 , 返回气身循环而积存在肠腔 中, 同时肠壁继续有液体向
肠 腔 内渗 出 , 致 体 液 在 第 三 间 隙 的 丢 失 。术 中 行 肠 腔 减 压 导 时 , 大 量 液 体 丢 失 体 外 , 而 出现 严 重 的缺 水 , 使 继 血容 量减 少 ,
停测血压 , 听心率 , 为抢救患者赢 得更多时间 。在血压 回升 的 过程特别 注意患者 的体温 、 脉搏 、 呼吸及意 识状 况 , 持续的心
补充液体量及液体种类的依据 。手术 医生在排 出肠内容物时 应提醒手术 医生速度要慢 , 严密观察 患者情况 , 一旦 出现低血
压 的 先兆 症 状 应 积 极 配合 好 麻 醉 师做 好 抢 救 工 作 , 时 器 械 同
6 ./ 7 6m 。我们迅速配合麻 醉师做好抢救工作 , 39 3 . m Hg 面罩
给 养 , 快 输 液 速 度 , 注 麻 黄 素 15n , 者 血 压 回 升 至 加 静 . a 患 g
105 6 . m H 。脉搏 9 1 ./9 9m g 0次/ i, 吸 2 ,m n 使患者 mn 呼 0 ̄/ i ,
顺 利完 成 了手 术 。
2 护 理体 会
护士要稳 、 、 、 准 轻 快地协助医生加快 手术 速度 , 量缩短 手术 尽
・
3 0・ 29
治疗顽固性低血压两则(湖北省人民医院)
治疗顽固性低血压两则(湖北省人民医院)姜红波九制黄精饮最早源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治疗少阴虚寒证的代表方剂。
本方为少阴证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之“脉微细,旦欲寐”所设,主要用于少阴病之亡阳厥逆,症见阳虚欲绝、冷汗、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具有回阳救逆升压之功效,在临床中广泛用于休克、重症腹泻、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咳喘等辨证属于虚寒的急慢性疾病,均取得良好的疗效。
现就笔者应用九制黄精饮的临床体会,结合众多医家临床使用该方的急救经验,将临床急危重证涉及九制黄精饮证者列举如下,以飨同道。
1 典型病例案例1 赵某,男性,78岁,因“被家属发现意识不清1d”于2008年8月9 13收住院。
症见:意识不清,呼叫能睁眼,交流不能,下肢尚能活动,家属发现周围有数片”安定”药物,呕吐2次,为胃内黏液;患者平素血压偏低。
急查颅脑CT示双侧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
查体:T 36.5'E,P 80次/rain,R18次/min,Bp80/50mmHg,昏睡状态,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脑膜刺激征(一);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可闻及鼾音;心率8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四肢瘫软,双上肢肌力约0级,右下肢肌力约Ⅱ级,左下肢肌力约I级,Babinski 征(+),右侧显著,脉沉弱。
中医诊断:中风,中脏腑,气血亏虚证。
西医诊断:意识不清原因待查,脑干梗死?感染性休克?药物中毒?直肠癌腹壁造瘘术后。
经对症治疗后,2008年8月12日血压持续下降为70/40mmHg左右,伴咳嗽、咯痰、发热,体温39.5℃,呼吸困难,双肺闻及湿性音,给予多巴胺60rag、间羟胺20rag升血压,经会诊后考虑“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Ⅱ型呼衰、肺性脑病”转入我科治疗。
急查:大便常规:隐血(++),考虑胃黏膜应激性出血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
先后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补充血容量,头孢哌酮舒巴坦抗炎,脑蛋白水解物营养脑细胞,氨基酸补充能量、化痰、扶正、止血、促醒、保护胃黏膜、补钾,予升压药多巴胺80rag、间羟胺40mg 24h维持,血压在100/70mmHg至50/30mmHg之间,但随后出现四肢冰凉、呼吸微弱、心率减慢等体征,为了维持生命,升压药连续使用20d。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并发低血压患者的治疗与护理
99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Electronic Journal of integrated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9 年 9月 B 第 7 卷第 26期Sept. B 2019 V ol. 7 No. 26急性心肌梗死PCI 术后并发低血压患者的治疗与护理田 甜,雷艳娟,施志芸(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0)【摘要】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过程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治疗手段,能够快速明确病变位置并恢复心肌血液供应。
但PCI 术后,患者容易并发低血压,进而影响患者的心肌灌注,加重心肌缺血。
本文就急性心肌梗死PCI 术后并发低血压患者的治疗与护理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PCI ;并发症;低血压【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6.99.01急性心肌梗死(AMI )是临床较常见,同时也较严重的病症,临床多以持久而剧烈的胸骨后疼痛为主要症状,且给予硝酸酯类药物与适当休息后,症状不能得到完全缓解。
在AMI 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中,急诊PCI 术具有较为确切的治疗效果。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据表明,PCI 具有康复快、创伤小等特点,对AMI 患者的治疗活动,可提供有效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术后并发低血压的原因分析患者术后出现低血压的原因,血容量不足时较为常见的因素。
在进行手术治疗前,患者多存在剧烈胸痛、呕吐等情况。
经PCI 术治疗后,虽然患者的症状可得到明显控制,心肌血液供应逐渐恢复,但造影剂引起的高渗性利尿,术后出血以及血肿等问题的发生,均可引起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进而引发血容量不足。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受到病情的影响而出现恐惧心理,加之剧烈胸痛给患者机体造成的刺激,胆碱能植物神经的张力将出现突发性的增高,进而导致肌肉内小血管等的强烈反射性扩张,造成低血压。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并发低血压患者的治疗与护理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年第13卷第22期• 27•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并发低血压患者的治疗与护理王霞陈延亭摘要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介人治疗后并发低血压的治疗与护理经验。
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在我院CCU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 者介人治疗后并发低血压患者29例,对其实施常规与综合性治疗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结果:29例患者术后24 h血压逐渐回升,收缩 压及舒张压均高于治疗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〇. 0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并发低血压一方面积极的实施治疗与护理措施,提 升血压,纠正及保护心功能,避免因低心排、组织低灌注发展至心源性休克;另一方面还应早期评估心功能预测因素,以及密切观察病情发展过 程中伴随的其他并发症并及时给予纠正,可以有效的维持患者血压及稳定患者心功能并能有效防止疾病进展及恶化。
关键词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人;低血压;护理doi: 10.3%9/j. issn. 1672 -9676.2016.22.010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术(PCI)作为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能尽快明确病变血管的位置、性质及程度,在心肌严重缺血前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恢复缺血性心肌血液供应,挽救濒死的心肌或缩小梗死面积[1]。
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对心肌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证明当血压<90/ 60mmHg可引起冠状动脉灌注减少,进而加重心肌缺血[2]。
因此,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低血压成为危急的信号,是造成患者严重并发症的早期表现。
另外血压过低会增加支架作者单位:100029北京市中日友好医院CCU王霞:女,本科,主管护师内血栓发生率[3],进而影响心肌灌注,加重心肌缺血。
如果血压下降得不到及时纠正,组织持续处于低灌注状态,最终还会发展成为心源性休克,病死率高达11% [4]。
因此,PCI术后患者低血压是急性心肌梗死致死原因之一,若不及时救治可导致严重后果,应引起高度重视。
急诊PCI术后顽固性低血压1例
急诊PCI术后顽固性低血压1例发表时间:2009-08-10T16:43:52.8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1期供稿作者:刘鹏蒲晓群欧阳泽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长沙[导读] 病史:男性患者,70岁,退休工人,因胸闷、胸痛1小时入院。
【中图分类号】R54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1-0047-02病史:男性患者,70岁,退休工人,因胸闷、胸痛1小时入院。
危险因素:无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不吸烟。
查体:BP100/60mmHg P100次/分双肺无罗音相关检查:心电图 V1-V5 I avL ST段明显弓背向上抬高电解质、肾功能、血常规正常心肌酶:CK、CK-MB正常,肌红蛋白684、肌钙蛋白I正常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广泛前壁高侧壁心梗心功能1级(killip分级)住院用药: 泰嘉300mg 阿司匹林300mg顿服诊疗计划:抗凝、抗血小板、扩冠、同时准备急诊PCI术急诊冠脉造影情况:左前降支开口完全闭塞,右冠正常:PCI过程:6FXB3.5指引导管、BMW导丝首先通过闭塞病变,然后2.5*15mmMAVERICK通过闭塞处,远端TIMI血流1级,冠脉内缓慢推注替罗非班10ml、并静脉滴注6ml/h维持。
再球囊扩张LAD近段,远端血流TIMI3级:沿LAD开口于近段植入3.0*28mm国产药物支架,即刻效果满意,远端TIMI血流3级,未见血管夹层,无心包填塞依据。
结果术中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及反复室性心动过速伴血压下50/20mmHg,予“可达龙”静推,及维持滴注,并予同步电复律(100J)后恢复为窦性心律,血压70/50mmHg,予升压处理后,BP75/50mmHg、HR112bpm,,之后血压持续下降,呼吸微弱,经扩容、升压、呼吸兴奋及挤压皮囊、呼吸机、胸外心脏按压等一系列措施后无效死亡。
讨论越来越多的报道证实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为 PCI后低血压的常见原因 [1]。
胸腺肿瘤切除术中顽固性低血压的处理
麻醉处理
▪ 手术结束前复查TEE:食道中段左室长轴切面显示二尖瓣轻度反 流;食道中段五腔心切面显示二、三尖瓣轻度反流,少量心包积 液;胃深部左室长轴切面显示左室流出道峰值流速约1m/s。
麻醉复苏与术后转归
▪ 13:00 因重症监护病房(ICU)床位原因,转入麻醉恢复室 (PACU)。
▪ 13:10 评估患者达到拔管条件,脱机拔管。 ▪ 15:00 转入ICU。入ICU时BP 129/71mmHg,HR 64次/分,RR
▪ 综上,单纯低血容量性休克与低血容量性休克合并SAM征患者的 血流动力学表现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上均有明显差异。
麻醉处理
▪ 09:15 准备行TEE检查(图1~8),BP维持在85~95/45~ 60mmHg,HR 55~65次/分,气道峰压、SpO2、PETCO2正常, 外科医生拟检查术野并继续手术;充气过程中,血压再次出现骤 降,停止手术操作并关闭人工气胸;增大肾上腺素泵入速度,单 次给予肾上腺素20~100μg/次,血压维持在65~80/36~ 47mmHg,SpO2 92%~98%。
深入思考
▪ 首先建议从小剂量开始给予肌松药,由于患者对于肌松药的敏感 程度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建议尽量采用肌松监测技术。
▪ 其次,我们需提前考虑患者是否需要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 若不转入ICU,术毕可以给予特异性肌松拮抗剂进行拮抗;若患 者术后带管转入ICU,则可以等待肌松药自然代谢。
▪ 该病例给予了罗库溴铵20mg,肌松效果以及插管条件如何?
心脏收缩期二尖瓣前叶向左心室流出道的位移,可导致左室流出 道梗阻和(或)二尖瓣反流,并可进一步形成严重的血流动力学 障碍。
知识点回顾
▪ 可能机理: ①左室流出道狭窄,血流速度加快,流出道相对负压,吸引二尖瓣 前叶及腱索前向运动, 即Venturi效应; ②由于肥厚的室间隔收缩运动减弱,左室后壁代偿性运动增强,后 基部的有力收缩迫使二尖瓣前叶进入血液几乎排空的左室流出道; ③由于乳头肌排列紊乱,当心脏收缩时,肥厚的室间隔挤压绷紧的 腱索,腱索后移,而二尖瓣前叶上翘前移。
术中低血压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及术中低血压的防治进展
有研究综合使用了血压下降程度与持续时间共同定义IOH。 有研究把麻醉医生的升压行为认定为IOH,如补充血容量、减轻麻醉深
性或全脑性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持续至少24h或致死,临床上常 借助影像学资料确诊,其发生率因不同手术类型和患者基础情况 而波动于0.05-7%。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术后30d内发生的与手术相关的 认知功能退化,其发生高峰常在术后的前7d内,常经各种量表评 估后诊断,据报道,青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出院时POCD发生率 约为36.6 %,老年患者在非心脏手术后3个月时POCD发生率约 为12-21%。
IOH的预测
传统的IOH处理方法往往是补救性的,即在其发生之后再处理。 随着机器学习在各个领域的成功尝试,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其在预测IOH方面的应
用,并试图提前干预以避免IOH发生。 2018年,Kendale发表了用于预测全麻诱导后低血压发生的算法,使用患者人口
学特征、围术期数据等资料,对IOH进行预测,作者使用了几种不同的机器学习 技术,并从中选择最佳模型并进行验证,初步展现出机器学习在预测IOH方面的 潜力和可行性。 Hatib使用机器学习对手术和重症患者的有创动脉血压波形进行分析,开发了低 血压预测指数(HPI)算法,该算法可在IOH发生前15min对其进行识别,灵敏度 88%,特异度87%。 Davies使用HPI算法分析了255例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动脉压波形数据,结果显示, 相较于MAP,MAP变化量和每搏量(SV)等传统血流动力学指标,HIP算法提 前15min预测IOH的表现更好。 2020年,Msheshwari等基于连续无创动脉血压波形,使用由HPI算法对IOH进行 了预测,发现HPI阈值为85时,IOH出现的阳性预测值为85分,提前5min预测 IOH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86%。
中西医结合诊治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患者效果研究
【 摘 要 】 目的 研 究 分 析采 用 中西 医 结 合方 法 诊 治 心肌 梗 死 后 心力 衰 竭 合 并 低 血 压 患 者 的 I l 偌 床 治 疗 效 果 。 方 法 选 取 该 院 于 2 0 1 1 年1 月一 2 0 l 1 年9 月期 间 收 治 的4 7 例 心 肌梗 死 后心力 衰 竭 合 并 低 血 压 患者 的作 为 临 床 研 究 资 料 , 将 其 随 机 分为 治 疗 组 和对 照组 , 治疗组 2 5 例 患 者 采用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对照组2 2 例 患 者采 用 常 规 治 疗 , 对 比分 析 两 组治 疗 效 果 。 结 果 治疗 组 患者 总有 效 率 为9 2 . 0 %, 对 照 组 总有 效 率 为 5 4 . 5 %, 两组 对 比P<O . 0 5 , 有 统计 学 意 义 。 结论 中西 医 结 合 诊 治 心肌 梗 塞 后心力 衰竭 合 并 低血压患者效果显著, 值得 推 广。 【 关 键 词 】 中西 医结合 ; 心肌 梗 死 后 心 力衰竭 合 并低 血 压 ; 常规 治疗
共 划 分 为 四个 等 级 , 治愈: 患者 治 疗 3 周 后
0 . 5 - 3 . 2 年, 平均1 . 7 2 年。 4 7 患 者 均 有 急性 心 肌 梗 死 病 史 , 两组 患 者 血 压 上 升 大 于1 4 / 9 k P a , 心率每分钟在6 0 次 以上 , 临床 心衰 症 状 消 在 性别、 年龄、 病 程 等 方 面 无 明显 差 异 ( P>O . 0 5 ) ,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失 , 停 药 三 个月心 率 、 血 压稳定 ; 显 效: 停 药 一 个 月后 患 者 的 血 压
胸 闷、 胸 痛 患 者 加 用 薤 白与 瓜 萎 皮 。 连续 用药6 周为一个 疗 程 ,
术中顽固性低血压
吸入麻醉
• 几乎所有的吸入麻醉药都有循环抑制作用, 影响程度与吸入浓度有关。表现在对心肌 的直接抑制作用和对外周血管的扩血管作 用,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 休克患者内源性和外源性儿茶酚胺升高, 氟烷诱发心律失常。 • 氟烷、恩氟烷直接抑制心肌明显,易出现 低血压。
吸入麻醉
• 异氟烷、地氟烷、七氟烷降低血压主要是 由于外周血管扩张的结果 • 氧化亚氮心肌抑制最轻,吸入25%有镇静 作用,25%-50%有镇痛作用,麻醉维持浓 度为30%-70%。氧化亚氮麻醉作用较弱, 需与其他麻醉药物配伍应用。气胸、肠梗 阻、需高浓度氧的患者不宜使用。 • 休克患者麻醉药小剂量联合应用
术中顽固性低血压的诊断 与处理
术中顽固性低血压的诊断与处理
• 重症休克患者经过输血、补液、升压药物 等抗休克治疗后,血压仍难以回升,称为 顽固性低血压,即休克低血管反应性状态。 它的发生于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对内源性或 外源性血管收缩剂的反应性下降有关。顽 固性低血压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灌注 不足,是重症休克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 一。
静脉麻醉
• 麻醉性镇痛药以芬太尼对循环影响最小, 不抑制心肌功能。50ug/kg静注后血压、心 率和心输出量无明显变化。一般1~2ug/kg 用于提供镇痛,2~20ug/kg与吸入性麻醉药 联合用于阻断气管插管和手术应激反应, 50ug/kg可单独用于手术麻醉。缺点镇静不 足,不能完全阻断对手术刺激的交感反应, 术后需机械通气。
术中顽固性低血压的诊断
• 动脉血压低于12/8kPa(90/60mmHg),或较 基础水平下降幅度超过40mmHg, • 伴有低灌注状态(乳酸性酸中毒,少尿或 急性意识改变)或器官功能障碍 • 输血、补液、升压药物等抗休克治疗以 后,,血压仍难以回升 • 也可称休克低血管反应性状态
急诊脑外伤术中顽固性低血压
入室后
泮托拉唑 托烷司琼 头部摇高20度
准备诱导
BP最高时212/120
尼卡地平0.2mg BP----170/90
诱导
维库1mg 异丙酚100mg 司可林80mg
插管,7.5号加强管,顺利
诱导后
• BP------- 140/80 mmHg • 心率----- 85 持
思考
• 这时病人发生了什么情况?有什么原因后 出现上述情况 ?
• 手术台上出血不多,我们还应怎么处理 ?
分析
• 首先应该明确一点,术中突发的低血压等 危机事件肯定都有具体的原因,分析的时 候应该尽量用一元论的方法来思考,首先 从最常见的原因分析,从最能危急生命的 单一原因分析起。
①尽快排除测量误差 比如换能器故障,零点位置变动,可结合 外周动脉的触诊,尿量速度前后变化,呼 末CO2的变化来对比。
心功能:急性缺氧,急性心衰?低钾性心肌收缩 力下降?心脏有无受压?
血管因素:严重休克容量复苏后的血管麻痹?
有无血管过度扩张的因素?有无中枢性血管麻痹 的原因?比如脑干功能损伤导致的交感神经功能 缺失,严重酸中毒,严重低温导致的血管麻痹?
另外还应注意观察血压变化和心率心律变 化的关系,心率快血压低,心率慢血压低 等特征性的变化
②关注询问外科问题 外科操作有无对血压的影响,脑外患者血 肿解除前后对血压是否有较大影响?是否 有中枢性的血管麻痹(交感神经功能丧失因 素?)
③有无急性缺氧问题?
比如气管导管脱落,氧源供应失控等导致的急性 缺氧。麻醉深度问题,有无突然的麻醉加深问题? 如误推药物,吸入过大等
④按照容量->心功能->血管影响血压三要素依次分 析: 容量:有无大失血?有无容量超负荷?尤其应注 意过敏导致的急性血管扩张,麻痹
低血压的中医治疗体会
低血压的中医治疗体会
刘洪宇
【期刊名称】《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年(卷),期】2012(010)009
【摘要】低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虚弱性症侯。
该病常反复发作,轻者出现头晕.神疲乏力症状.重者出现心悸、气短、失眠,甚至晕厥症状,影响患者的工作和学习。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以补气为主,通过辨证论治对低血压进行诊治,常取得满意的疗效。
【总页数】1页(P275-275)
【作者】刘洪宇
【作者单位】四川省彭山县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彭山62086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
【相关文献】
1.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低血压的治疗体会 [J], 何卫
2.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 [J], 温星桥;高新;吴杰英;胡成;方友强;王喻;黄文涛;叶春伟;陶奕然;周祥福
3.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23例药物治疗体会 [J], 邱长龙
4.低血压的中医治疗体会 [J], 刘洪宇
5.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低血压1例药物治疗体会 [J], 王宇;徐颖颖;蔡鑫君;王怀冲;江欢欢;郑韧;朱彬;郎玉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术后低血压的原因与护理
术后低血压的原因与护理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对心脏介入术后出现低压及休克的14例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给予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506例,男278例,女228例;年龄49—76岁,平均64岁。
其中手术后发生低血压状态及休克l4例,男8例,女6例。
腹膜后血肿2例,心包填塞2例,迷走神经反射5例,穿刺点压迫不当1例,血容量不足5例。
1.2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完善各项检查及治疗,术后根据患者症状及体征,主要监测胸闷、恶心、面色苍白、全身大汗、四肢湿冷、神智等症状,观察血压、心率、心律等体征。
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心脏多普勒、彩色B超、CT、血常规等。
同时依据患者病情给予加快补液、输血等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必要时给予多巴胺、阿托品等药物静脉推注或静脉泵人。
2 结果患者经积极处理,血压、心率、血检及相关检查等恢复正常,无恶性事件发生。
3 治疗方法采用口服九制黄精饮益气升清法治疗,主要成分:黄精、山药、枸杞子、大枣、肉桂、百合等。
服用方法,开水冲服,每日3次,一次1袋,15天为1个周期。
疗效标准:治疗3个疗程后,每天定时测血压,连测1周。
临床治愈:血压达到正常标准,即90/60mmHg以上,头晕、乏力、心慌等临床诸症消失;好转:血压较治疗前升高10mmHg以上,头晕、乏力、心慌等临床诸症明显减轻;无效:血压无提升或提升不明显,临床诸症无改善或减轻不明显。
4 小结整个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密切监测血压、心率、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术后密切观察和科学护理有利于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我们医院对患者在术后让其服用九制黄精饮,发现效果显著,试食试验证明,九制黄精对升高收缩压与舒张压及缓解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效果,其升压作用温和,服用简单,安全性高。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梗阻性黄疸术后合并顽固性低血压的诊疗体会(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梗阻性黄疸顽固性低血压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重症休克患者经过输血、补液、升压药物等抗休克治疗以后,血压仍难以回升或血压回升后停用升压药难以维持,称为顽固性低血压(refractory hypotension)。
顽固性低血压导致脑、心等生命器官灌流不足,是重症休克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它的发生与小动脉平滑肌细胞(ASMCs)对内源性或外源性血管收缩剂的反应性下降有关[1]。
而在梗阻性黄疸术后的患者情况则更为复杂。
本文将结合1例临床病例的诊治经过来探讨顽固性低血压的发生机制及诊疗体会。
一临床资料病例1:男患,71岁,于6个月前行胆囊切除术,术后出现皮肤巩膜进行性黄染加重,诊断为“梗阻性黄疸”入院治疗,经短期PTCD引流及保肝治疗后,在全麻下行肝总管空肠吻合术,手术经历9个小时。
术后经液体复苏、多次输血,患者中心静脉压(CVP)保持在12~16cmH2O,但血压持续偏低(收缩压在80~95mmHg之间,舒张压在50—65mmHg之间),为维持有效组织灌注压,给与多巴胺升压治疗,初始剂量为2μg/(kg·min),维持剂量为6μg/(kg·min),患者血压维持在110/70mmHg水平,持续治疗7天,体内环境稳定,病情好转,拟停用多巴胺治疗,但患者血压出现了多巴胺“依赖”——停用多巴胺,血压难以维持正常水平。
基于此种情况,尝试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来替代多巴胺治疗,剂量(0.09~0.14μg/kg·min )持续输注,患者血压维持在120/80mmHg水平,持续治疗5天,停用去甲肾上腺素,患者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无波动,患者肾功无明显损害。
病例2:女患,60岁,因“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伴巩膜黄染及发热2周”急诊入院,诊断为“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入院后给予保肝、抗炎对症治疗,入院后第2日,黄疸加重,急诊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术后血压85/65mmHg,给予充分液体复苏、多巴胺升压治疗,血压升至100/70mmHg,维持三天后出现多巴胺“依赖”,改用去甲肾上腺素来替代多巴胺治疗,患者血压维持在115/80mmHg水平,持续治疗5天,停用去甲肾上腺素,患者血压恢复在正常水平。
以上2例患者既往均无明确的心脏器质性疾病史,入院时心电图正常。
二讨论1.血压的影响因素及其调节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是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
而小动脉和微动脉所形成的外周阻力是影响动脉血压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凡是能影响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各种因素,都能引起动脉血压变化。
心血管系统的活动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心交感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引起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
人体内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的单一神经支配,交感缩血管纤维节后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平滑肌细胞有α和β两类肾上腺素能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则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
去甲肾上腺素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的能力较与β受体结合的能力强,故缩血管纤维兴奋时引起缩血管效应。
体液因素主要包括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循环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的分泌。
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也有一小部分进入血液循环。
肾上腺髓质释放的儿茶酚胺中,肾上腺素约占80%,去甲肾上腺素约占20%。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也可与心肌的β1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但和血管平滑肌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的能力较弱。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又使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加强,压力感受性反射对心脏的效应超过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直接效应,故心率减慢。
2.顽固性低血压的发生机制2.1 血管反应性下降内源性儿茶酚胺失活和受体失敏可能参与顽固性低血压低血管反应性的发生。
近年报告自由基氧化可以使血中儿茶酚胺失活,用自由基清除剂能透过细胞膜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模拟物(M40401),可以增加内毒素休克动物血中儿茶酚胺的水平和逆转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NE)的低反应性[2]。
此外,过氧化亚硝酸盐(ONOO-)可以修饰肾上腺素能α1受体,减少这些受体的结合容量和减少NE刺激引起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增高,因此,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失活也可能参与休克低血管反应性的发生[3]。
2.2 手术创伤应激、术中大量失血、长时间的组织低灌流,引起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创伤可以引起全身炎症反应(SIRS),导致周围血管张力下降,即分布性休克。
当大剂量补液时,大部分液体因细胞功能的变化和血管通透性的增加而漏出血管进入组织间隙,因而不能达到改善微循环、提升血压、使组织细胞得到有效血流灌注的目的。
另外过量一氧化氮(NO)产生促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加上对缩血管物质反应低下,使全身血管阻力(尤其在皮肤和骨骼肌)下降,虽然经过了充分液体复苏后还经常表现为低血压。
细胞因子、酸中毒对心肌的抑制作用使心脏收缩力减退,双心室扩大、射血分数降低。
2.3 梗阻性黄疸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植物神经系统受损而引起心率减慢。
(2)内毒素作用于心肌细胞引起心肌收缩力减低。
(3)胆红素和胆汁酸的细胞毒性反应,可降低组织呼吸商,抑制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使细胞内ATP合成减少,损害心肌细胞的新陈代谢、膜的完整性和一系列运转功能以及干扰肌浆网对钙的摄取和释放,损害心肌的正性肌力作用。
(4)自由基对心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过氧化脂质使细胞外钙离子内流,Na-K-ATP酶失活而损害心脏。
高胆汁酸血症可增强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使心动过缓,同时胆汁酸还具有毒扁豆碱样作用,使胆碱脂酶灭活,在严重黄疸病人由于胆汁酸的毒性反应,可使血管张力降低出现血压下降[4]。
近来在实验中发现胆红质及ALT升高的同时,心脏指数(CI)下降,心率减慢,右室功能指数下降。
据认为心率减慢可能是胆盐的作用及胆红质所造成的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
而CI的下降则是由于心率减慢、心肌损伤及心肌收缩力改变的综合结果。
三诊疗体会顽固性低血压是重症休克的特征之一。
根据泊萧叶定律,血管中的血流量(Q)与压差(ΔP)和血管半径(r)成正比,与管长(L)和血液黏度(η)成反比。
因此,血压下降必然带来灌流量减少。
当收缩压降至50mmHg(1mmHg=0.133kPa)以下时,脑底Williams动脉环血流量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功能丧失,冠状动脉灌流压(CPP)曲线处于迅速下降阶段且接近微血管临界关闭压(criticalclosingpressure)从而带来脑、心等生命器官灌流量急剧减少;此外在收缩压50mmHg时,肾小球滤过压可下降至零,尿生成完全停止。
因此,把收缩压50mmHg 定为判定重症休克的指标之一。
为了维持这些生命器官的功能,提升血压是一个重要的治疗目标。
临床常用于治疗休克病人的拟交感神经胺类升压药物有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间羟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
本例患者先后使用了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治疗。
多巴胺作为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物质,是休克患者升压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其血管活性作用随剂量不同而异。
用2~5μg/(kgmin)的小剂量时,兴奋β2与多巴胺受体,使肾与肠系膜血管及脑与冠状动脉扩张;用5~10μg/(kg.min)剂量时,β受体兴奋,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剂量超过20μg/(kg.min)时,兴奋α受体,在多数血管床引起血管收缩。
因此,该药可驱使血液从肢体转向心脏、肾与其它内脏。
与去甲肾上腺素相比,此药多强心作用,且可保护肾与肠系膜免于缺血。
本文涉及2例患者最初均给予小剂量多巴胺治疗但升压效果不明显以致不断追加剂量,最终大剂量多巴胺通过兴奋血管α受体导致血管痉挛及内脏器官缺血缺氧, 反而加重机体内脏器官低灌注。
20世纪70年代的几项研究表明,高剂量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可能引起组织耗氧增加、肾脏和肠系膜血流减少、兴奋心脏β肾上腺素能受体致心律失常。
并有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诱发动物肾功能衰竭的实验报道更限制了其在脓毒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
但目前并未见去甲肾上腺素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报道。
近来研究证实,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0.03~0.33μg/kg·min )持续输注,可升高血压,而肺动脉压和肺动脉楔压均无明显升高。
在休克患者,可增加脏器灌注压,提高内脏氧供、氧耗、改善组织氧合,提高胃肠粘膜内pH,增加门静脉血流,改善肝脏代谢,增加肾脏出球小动脉阻力以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显著增加尿量和肌酐清除率[5]。
有研究显示[6],去甲肾上腺素用于升高血压疗效确切,去甲肾上腺素能迅速改善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一般来说多巴胺可作为休克低血压初始治疗,但它是一个相对较弱的缩血管药物,许多接受多巴胺治疗的病人持续低血压不能很好地纠正。
原因可能为①多巴胺作为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物质,要在肾上腺髓质细胞的多巴胺β-羟化酶作用下转化为去甲肾上腺素;而在顽固性低血压时,由于肾上腺髓质血液灌流不足,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降低,去甲肾上腺素生成减少。
②血液循环中的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来自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末梢,其次是肾上腺髓质;持续低血压引起交感肾上腺素能节后神经纤维末梢持续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致使神经肌接头前膜递质“衰竭”,因此进入血液循环发生升压作用的去甲肾上腺素减少。
③内源性儿茶酚胺失活或肾上腺素能受体下调。
去甲肾上腺素作为强效外周血管收缩剂,主要作用于α受体(以α1受体为主),对β受体也有兴奋作用(以β1受体为主)。
此药对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均有强烈的收缩作用,同时对加强心肌收缩力也有重要作用药物。
对因循环阻力减低所导致的休克,需要增加外周阻力的情况是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的重要指征;但在因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已经明显升高的情况下不宜应用[7]。
应用此药物须十分慎重,必须应用时宜从小剂量、低浓度开始。
本例病人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是在应用多巴胺升压治疗后无法停药的情况下而采取的措施。
而且在用药后应积极补液、输血,进一步补足胶体容量。
随着血容量的补充,血压升至12/8kPa左右后,可逐渐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用量直至停用。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大手术后顽固性低血压的病人,在输血、补液抗休克治疗后血压仍难以维持的情况下,早期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加强血流动力学支持,恢复组织灌注使细胞代谢正常,有助于渡过围手术期,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