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原理(1)

合集下载

简单易懂的化学原理

简单易懂的化学原理

简单易懂的化学原理
化学原理是指化学现象发生的基本规律和规律性,包括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等。

下面是一些简单易懂的化学原理:
1. 原子结构:原子结构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

各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不同,因此原子的性质也不同。

2.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

化学键的强度决定了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化学物质之间的转化过程,包括反应物、产物以及反应条件等。

化学反应需要遵循能量守恒和物质守恒原理。

4.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化学反应快慢的度量,受到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影响。

反应速率越快,反应物的浓度下降越快,产物的浓度上升越快。

5. 酸碱反应: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

酸是指能够释放质子的化合物,碱是指能够接受质子的化合物。

6.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电子的转移过程,其中一种化合物失去电子被氧化,另一种化合物获得电子被还原。

氧化还原反应在生命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以上是一些简单易懂的化学原理,有助于理解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炸油条放明矾 化学原理(一)

炸油条放明矾 化学原理(一)

炸油条放明矾化学原理(一)炸油条放明矾:化学原理引言炸油条是中国传统的美食之一,而放入明矾则是让油条焦黄酥脆的关键步骤。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化学角度解释为什么放入明矾可以改善油条的质地和口感。

明矾的成分明矾(化学式:Al2(SO4)3·14H2O)是一种无机盐,主要由硫酸铝和水合物组成。

它是一种白色晶体,容易溶于水。

炸油条的原理当我们放入明矾到油锅中,它会与油脂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影响油条的颜色和质地。

下面是炸油条放明矾的化学原理:1. 水解反应明矾溶于水后发生水解反应,产生氢氧根离子(OH-)。

这些氢氧根离子会与油中的脂肪酸发生酸碱反应,形成肥皂。

2. 肥皂的作用肥皂是由长链的羧酸盐和疏水性烃基组成。

它们在水中形成胶体溶液,并在油中形成乳化液。

乳化液的形成使油脂分散在水中,阻止了脂肪酸的污渍重新聚集和生成。

这种乳化效应有助于油条的酥脆和口感。

3. 硫酸铝的作用明矾中的硫酸铝具有收敛和固化的作用。

它可以加强油条的组织结构,使其更加脆硬。

同时,硫酸铝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油脂的吸油量,使油条更加酥脆。

注意事项在进行炸油条放明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使用适量的明矾:过多的明矾会使油条变苦,而过少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控制油温:适当的油温可以使明矾充分发挥作用,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明矾分解和变质。

•保持油质新鲜:反复使用的油会导致明矾的作用逐渐减弱,影响油条的口感。

结论炸油条放入明矾,通过其水解反应产生的氢氧根离子和硫酸铝的加固作用,改善了油条的质地和口感。

同时,肥皂的乳化效应使油脂均匀分散,进一步提升了油条的口感。

因此,放入明矾成为制作酥脆美味油条的必要步骤。

从化学原理分析炸油条放明矾的过程,不仅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美食背后的科学,也为我们在家制作美味的油条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指导。

希望本文能够为您带来启发和帮助!。

1普通化学原理

1普通化学原理

核外电子排布—多电子体系中电子的能量核外电子排布对于单电子体系,其能量为单电子体系中电子的能量即单电子体系中,轨道(或轨道上的电子)的能量,只由主量子数n 决定。

E = -13.6 eV Z 2n 2在多电子原子中,主量子数n 相同,角量子数l 不同的原子轨道,l 越大,其能量越大。

这种现象叫做能级分裂。

即E 4s <E 4p <E 4d <E 4f多电子体系中电子的能量在多电子原子中,有时主量子数n 小的原子轨道,由于角量子数l 较大,其能量E 却比n 大的原子轨道大。

这种现象叫做能级交错。

如E 3d >E 4s ,E 4d >E 5s多电子体系中电子的能量多电子体系中电子的能量故多电子体系中能量关系复杂,能量不只由主量子数n决定。

在多电子体系中,电子不仅受到原子核的作用,而且受到其余电子的作用。

多电子体系中电子的能量如Li原子其第二层的一个电子。

它除了受到原子核的引力,同时又受到第一层两个电子对它的排斥力。

多电子体系中电子的能量这两个内层电子的排斥作用可以考虑成对核电荷Z的抵消或屏蔽,使核电荷Z减小,变成了有效核电荷Z*。

即Z*=Z-σ式中σ为屏蔽常数,代表其它所有电子对所研究的那个电子的排斥。

于是多电子体系中一个电子的能量为=-13.6 eV ⨯Z -σ2n2()E =-13.6 eV ⨯Z* n22多电子体系中电子的能量谢谢核外电子排布—屏蔽效应主讲人:张兴文屏蔽效应在多电子体系中,核外其他电子对于被研究的电子的排斥,导致有效核电荷降低的作用称为其他电子对被研究电子的屏蔽效应。

如果能求得上式中的屏蔽常数σ,则可求得多电子原子中各能级的近似能量。

斯莱特(Slater )规则给出了计算屏蔽常数σ的方法。

在计算某原子中某个电子的σ值时,可以将有关屏蔽电子对该电子的σ值相加而得。

E =-13.6 eV ⨯Z -σ2n 2()屏蔽效应被屏蔽电子屏蔽电子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5s ,5p 1s 0.302s ,2p 0.850.353s ,3p 1.000.850.353d 1.00 1.00 1.000.354s ,4p 1.00 1.000.850.850.354d 1.00 1.00 1.00 1.00 1.000.354f 1.00 1.00 1.00 1.00 1.00 1.000.355s ,5p 1.00 1.00 1.00 1.000.850.850.850.35该方法可归结为用下表提供的数据去计算 值,再求出多电子原子中某电子的能量。

化学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化学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化学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化学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化学是我们在学校才开头学习到的。

大家是否有印象的呢。

化学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我们来看看。

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化学原理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学习情境一:物质结构一、选择题1.19K原子价电子的四个量子数,其正确组合是( A )。

A、4,0,0,-1/2B、4,1,0,+1/2C、4,1,1,1/2D、3,0,0,-1/22.原子中3d和4s电子的能量相比时( D )。

A.3d确定大于4sB.4s确定大于3dC.3d与4s确定相等D.不同原子中状况可能不同3.准备原子轨道数目的量子数是( A )。

A. nB. lC. n,lD. n,l,m4.3d轨道的磁量子数可能有( D )。

A.1,2,3B.0,1,2C.0,±1D.0,±1,±25.在苯和H2O分子间存在着( C )。

A.色散力和取向力C.色散力和诱导力 B.取向力和诱导力D.色散力, 取向力和诱导力6.关于下列对四个量子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电子的自旋量子数是1/2,在某一个轨道中有两个电子,所以总自旋量子数是1或0B.磁量子数m=0的轨道都是球形的轨道C.角量子数l的可能取值是从0到n的正整数D.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能量准备于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l7.Cr3+的外层电子排布式为( D )。

A. 3d24s1B. 3d34s0C. 3s23p63d64s1D. 3s23p63d38.今有一种元素,其原子中有5个半布满的d轨道,该元素是( A )。

A. 24CrB.21ScC. 26FeD. 30Zn9.下列各组分之间只存在色散力的是( B )。

A.氦和水B.二氧化碳气体C.溴化氢气体D.甲醇和水 10.下列物质中,用3p轨道和sp杂化轨道成键的是( B )。

A. BF3B. BeCl2C. NH3D.H2O11.在下列所示的电子排布中,哪些是不存在的(BC)。

投泥泼水愈光明化学原理(一)

投泥泼水愈光明化学原理(一)

投泥泼水愈光明化学原理(一)投泥泼水愈光明化学简介•投泥泼水是一种古老而流行的传统活动,饶有趣味和挑衅性。

•光明化学公司利用化学原理研发出一种特殊液体,使得泼洒的泥水在空中形成美丽的彩虹。

彩虹的形成原理1.彩虹是自然光在水滴中的折射和反射所产生的光学现象。

2.光明化学公司的特殊液体中加入了某种荧光剂,使得泼洒出的泥水能够发出荧光。

3.自然光经过泥水中的水滴时,会被波及到不同的颜色。

–入射光会发生折射,并在水滴内部发生反射。

–不同波长的光以不同的角度折射,形成不同颜色的光束。

–当光线再次射出水滴时,经过反射和折射,形成了彩虹的弧形光谱。

光明化学公司的制作方法1.光明化学公司的特殊液体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发光材料,可以发出强烈的荧光。

2.该发光材料采用了荧光染料和荧光增白剂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化合物。

3.光明化学公司还加入了一种稳定剂,可保证液体在泼洒后仍然保持光亮。

为何投泥泼水后液体还会发光1.光明化学公司的特殊液体中的发光材料具有荧光性质,即激发后能发出可见光的性质。

2.在投泥泼水活动中,泥水会与液体充分混合,其中的发光材料也会被溶解。

3.投泥泼水后,泥水中的液体在飞溅和运动的过程中,发光材料会受到外界激发而发出荧光。

光明化学公司的研发意义1.利用化学原理研发出的特殊液体,使得投泥泼水活动更具趣味性和视觉效果。

2.光明化学公司的技术突破,为传统活动注入了新的元素,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

3.这种特殊液体的研发,也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结论•投泥泼水愈变光明化学利用了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通过特殊液体中的发光材料,使得泼洒的泥水能够发出荧光,形成美丽的彩虹效果。

•这种研发为传统活动带来新的创意,促进了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

液体发光原理1.发光材料内部的分子受到外界能量的激发,分子内部的电子跃迁产生激发态。

2.在电子回到基态的过程中,释放出能量,发出荧光。

3.发光材料的分子结构和成分决定了其能够发出的特定波长的荧光光谱。

1普通化学原理

1普通化学原理

昆虫的休眠(dormancy)昆虫的滞育(diapause)休眠(dormancy )夏眠冬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生命活动停滞现象,当不良条件消除时,昆虫便可立即恢复生长发育。

某些昆虫在一定的季节或发育阶段,不论环境条件适合与否,而出现生长发育停滞、不食不动的现象。

A.专性滞育(obligatiry diapause)又称确定性滞育,此种滞育类型的昆虫为严格的一化性,滞育虫态固定,不论外界环境的遗传性。

B.兼性滞育(faculative diapause)又称任意性滞育,此种滞育类型的昆虫为多化性,滞育的虫态一般固定。

当外界环境条件变化时,其遗传性有一定的可塑性。

引起和解除滞育的条件A.温度B.食物C.光周期光周期(photoperiod )一昼夜中光照时数与黑暗时数的节律。

临界光周期(critical photoperiod )引起昆虫种群中50%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

引起和解除滞育的条件昆虫滞育个体数随日照时数的减少而增多,当光周期长于12~16时,它们可继续发育而不滞育。

如亚洲玉米螟、三化螟等冬季滞育的昆虫。

昆虫滞育个体数随日照时数的增加而增多,当光周期短于12小时,它们可继续发育而不滞育。

如大地老虎、小麦吸浆虫等夏季滞育昆虫。

长日照滞育型中间型有些昆虫在光周期过长或过短时均会引起滞育,只有在相当窄的光周期范围内才不滞育。

如桃小食心虫在25℃时,光照短于13小时,老熟幼虫全部滞育;光照长于17小时,半数以上滞育;光照为15小时时,则大部分不滞育。

无光周期反应型光周期变化对滞育无影响,如苹果舞毒蛾等。

滞育对光周期的反应复习题1. 解释名词:休眠、滞育。

中石油华东《化学原理1》2014年秋学期在线作业(二)答案

中石油华东《化学原理1》2014年秋学期在线作业(二)答案

《化学原理1》2014年秋学期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
1. 某元素的价电子结构为3d24s2,则该元素位于周期表中()。

A. 四周期、ⅥA、s区
B. 四周期、ⅥB、s区
C. 四周期、ⅣB、d区
D. 四周期、ⅣA、d区
?
正确答案:C
2. NH3和水之间的作用力包括()。

①取向力②诱导力③色散力④氢键
A. ①
B. ④
C. ①④
D. ①②③④
?
正确答案:D
3. 恒温恒压下的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必要条件是()。

A. ?△H﹤0
B. △S﹥0
C. △H﹥T△S
D. △H﹤T△S
?
正确答案:D
4. 在标准Cu电极和标准Zn电极组成的原电池中,如想使电动势增加,则采取()。

A. 增大Zn2+浓度
B. 减小Cu2+浓度
C. 向Cu2+溶液中加氨水
D. 向Zn2+溶液中加氨水
?
正确答案:D
5. 决定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运动能量高低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A. 电子层和电子的自旋状态
B. 电子云的形状和伸展方向
C. 电子层和电子亚层
D. 电子云的形状和电子的自旋状态
?
正确答案:C。

1普通化学原理

1普通化学原理

原子结构—Bohr原子结构理论Bohr原子结构理论Plank量子论(1900年):微观领域能量不连续。

Einstein光子论(1903年):光子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E=hνE—光子的能量ν—光的频率h—Planck常量,h=6.626×10-34J·s玻尔理论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Bohr在Planck 量子论、Einstein光子论和Rutherford有核原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原子结构理论,即著名的Bohr理论。

Bohr理论解释了当时的氢原子线状光谱,既说明了谱线产生的原因,也说明了谱线的波数所表现出的规律性。

玻尔理论主要内容:1.核外电子只能在有确定半径和能量的轨道上运动,且不辐射能量;因此,在通常的条件下氢原子是不会发光的。

2.通常,电子处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能量最低—基态;原子获得能量后,电子被激发到高能量轨道上,原子处于激发态;3.从激发态回到基态释放光能,光的频率取决于轨道间的能量差。

h = E2—E1E轨道能量;h Planck常数虽然,玻尔理论极其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但它的原子模型仍然有着局限性,在计算氢原子的轨道半径时,仍是以经典力学为基础的,因此它不能正确反映微粒运动的规律。

Bohr理论(三点假设):①核外电子只能在有确定半径和能量的轨道上运动,且不辐射能量;②通常,电子处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能量最低——基态;原子获得能量后,电子被激发到高能量轨道上,原子处于激发态;③从激发态回到基态释放光能,光的频率取决于轨道间的能量差。

h EE EEh1212-=-=ννE:轨道能量原子能级12215s )121(10289.3--⨯=nv n = 3 红(H α)n = 4 青(H β )n = 5 蓝紫(H γ)n = 6 紫(H δ)Balmer 线系其它线系1-222115s)11(10289.3n n v -⨯=12n n >式中:R H 为Rydberg 常数,其值:)11( 2221H n n R E -=∆能级间能量差J)11(102.179222118-n n -⨯=1-22211534s)11(10289.3s J 10626.6n n -⨯⨯⋅⨯=-R H =2.179×10-18J。

普通化学原理第一章

普通化学原理第一章

2KClO3 (s) 2KCl (s) + 3O2 (g)
23 24
4
习题: 在57C将O2通过一盛水容器,在100 kPa下收
集氧气 1.00 dm3。问:
1. 温度不变,将压强降为50.0 kPa 时,混合气体的体积是多少? 2. 温度不变,将压强增加到200 kPa 时,混合气体的体积是多少? 3. 压强不变,将温度升高到100 C 时,混合气体的体积是多少?
Combined gas law
8
SATP (Standard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T = 298.15 K (25 C), p = 100 kPa
7
典型的Boyle定律实验
等温线 (isotherm)
©ECNU-Chem
Charles 定律实验:恒压下气体体积与温 度的关系
1.4 气体扩散定律
气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它们的 运动速率与其本身的性质有关。
©ECNU-Chem
©ECNU-Chem
4. 压强不变,将温度降至 10 C 时,混合气体的体积是多少? 已知水在10和57C时的饱和蒸气压分别为1.2和17.0 kPa。
解题思路:
1. 氧气与水蒸气的混合气体的总体积, n总不变,p1V1= p2V2 2. 压强增加会引起水蒸气的凝聚,但氧气的物质的量没有变化,可 以用氧气的分压来计算总体积: p气1V1 = n气RT = p气2V2 3. n总不变, V1/T1 = V2/T2 = 常数 4. 温度降低也会引起水蒸气的凝聚,但氧气的物质的量没有变化, 可以用氧气的分压来计算总体积: p气1V1 /T1= n气R = p气2V2/T2
M = mRT/(pV)

化学反应原理(1)

化学反应原理(1)

化学反应原理专题2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教学建议铜山中学杨新明本专题围绕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快慢及限度组织教学内容,共包含三个单元:“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平衡的移动”。

本专题重点介绍了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与测定、各种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影响、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化学平衡的建立及移动等内容。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各种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在化工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对化学反应进行控制的必要性,初步掌握控制化学反应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溶液中的化学平衡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学习该专题之前,学生通过《化学2》的学习,已经能定性地认识化学反应有快有慢,知道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快慢有影响以及在许多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等相关知识。

因此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将重点放在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定量表示以及各种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在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实现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融合。

本专题内容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而难度较大。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方法,促进学生的理解。

精心设置实验本专题各种理论和原理的得出一般按照如下过程进行:首先进行实验,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从微观的角度加以解释,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

这样的设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注重化学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本专题特别注重介绍化学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利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合成氨工艺,使学生不仅了解到“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还知道了“能用来做什么”,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除了通过精心设置实验之外,教材注重运用图表等直观手段,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初中化学总复习: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1)

初中化学总复习: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1)

初中化学总复习第一单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唐荣德综合能力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符号能同时表示一个原子、一种元素和一种物质的是()A. O2B. ZnC. ND. Ca2+2.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B.原子在不断地运动C.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D.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粒子3.氧气由()A. 氧原子构成B. 1个氧分子构成C. 氧元素组成D. 2个氧原于构成4.在3CO+Fe2O33CO2+2Fe的反应中,还原剂是()A. Fe2O3B. COC.FeD. CO2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B.二氧化锰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C.合金是一种或几种金属混合在一起形成的D. 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最重要的矿物能源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原子核带正电B. 原子核中含有质子C.原子中电子数不等于质子数D.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7.在化学方程式3NO2+H2O=2HNO3+R中,R的化学式是()A. NOB. N2C. N2O3D. NH38.下列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改变的是()A. CaO+H2O=Ca(OH)2B. H2O+CO2=H2CO3C. CaCO3CaO+CO2↑D. 2CO+O22CO29.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A.最外层电子数B.核外电子层数C.核内电子数D.相对原子质量10.在通电分解水的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A. 元素种类B.原子个数C. 分子个数D.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1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 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液体B.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有晶体析出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D.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是由二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组成的B.保持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硫分子和氧分子C.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D.物理变化过程中,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改变13.下列方法中,能够使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的是()A. 增加水的质量B.在水中增加硝酸钾的质量C.升高水的温度D. 降低水的温度14.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 Ca(OH)2=Ca2++2(OH)-B. FeCl2=Fe2++3Cl-C. H2SO4=+2H+SO42-D. Al2(SO4)3=2Al3++3SO42-15.某有机化合物完全燃烧,消耗9.6 g氧气,生成8.8 g二氧化碳和5.4 g水,该有机化合物中()A.只有碳和氢两种元素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C.只含有碳和氧两种元素D.无法确定二、填空题16.分子是保持物质的的最小粒子,原子则是中的最小粒子;构成铁的最小粒子是,而构成二氧化碳的最小粒子是。

高考化学压轴题之化学反应原理(高考题型整理,突破提升)及答案(1)

高考化学压轴题之化学反应原理(高考题型整理,突破提升)及答案(1)

高考化学压轴题之化学反应原理(高考题型整理,突破提升)及答案(1)一、化学反应原理1.水合肼(N2H4·H2O)是一种强还原性的碱性液体,常用作火箭燃料。

利用尿素法生产水合肼的原理为CO(NH2)2+2NaOH+NaClO=N2H4·H2O+Na2CO3+NaCl。

实验1:制备NaClO溶液(己知:3NaClO2NaCl+NaClO3)。

(1)图甲装置Ⅰ中烧瓶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NaOH固体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NaOH溶液时,所需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

(3)图甲装置Ⅱ中用冰水浴控制温度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制取水合肼(4)图乙中若分液漏斗滴液速度过快,部分N2H4·H2O会参与A 中反应并产生大量氮气,降低产品产率,该过程中反应生成氮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充分反应后,蒸馏A中溶液即可得到水合肼的粗产品。

实验3:测定馏分中水合肼的含量(5)称取馏分3.0g,加入适量NaHCO3固体(滴定过程中,调节溶液的pH 保持在6.5 左右),加水配成250mL溶液,移出25.00mL置于锥形瓶中,并滴加2~3 滴淀粉溶液。

用0.15mol·L-1的碘的标准溶液滴定。

(已知:N2H4·H2O+2I2=N2↑+4HI+H2O)①滴定操作中若不加入适量NaHCO3固体,则测量结果会___________“偏大”“ 偏小”“ 无影响”)。

②下列能导致馏分中水合肼的含量测定结果偏高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锥形瓶清洗干净后未干燥b.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c.读数时,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俯视d.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水洗后,直接装标准液③实验测得消耗I2溶液的平均值为20.00mL,馏分中水合肼(N2H4·H2O)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一)

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一)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一)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3、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化学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化学性质是一个静态特征。

4、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5、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的类型(2)基本反应类型的注意问题:①对于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要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②浓硫酸、硝酸具有氧化性,与金属反应时不产生氢气,不属于置换反应。

③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时有条件的:生成物中必须有沉淀或水或气体生成(三者具备其一即可)④盐与碱、盐与盐的复分解反应,除要求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外,还要求反应物中的盐、碱必须都溶于水。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的关系:①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

②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③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④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6、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使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注意: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②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不可以用浓硫酸和硝酸)中的氢。

③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④钾、钙、钠不符合这一条。

它们会先和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然后碱和盐反应。

⑤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金属+盐→另一金属+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⑥在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距离大的,反应优先发生。

7、质量守恒定律①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②解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看质量守恒定律,可将化学反应过程归纳为“六个不改变、两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即:“六个一定不变”:宏观上: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不变。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

㈠极简版文档(仅一章)1、反应热与焓变:△H=H(产物)-H(反应物)2、反应热与物质能量的关系3、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4、常见的吸热、放热反应⑴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燃烧反应④多数的化合反应⑤铝热反应⑵常见的吸热反应①多数的分解反应②2NH4Cl(s)+Ba(OH)2•8H2O(s)=BaCl2+2NH3+10H2O③ C(s)+ H2O(g) CO+H2 ④CO2+ C 2 CO5、反应条件与吸热、放热的关系: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的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取决与反应物和产物具有的总能量(或焓)的相对大小。

6、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除了遵循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求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放热反应△H为“-”,吸热反应△H为“+”,△H的单位为kJ/mol②反应热△H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因此应注意△H的测定条件;绝大多数化学反应的△H是在298K、101Pa下测定的,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系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分数或小数。

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反应已完成的数量,所以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计量数必须与△H相对应;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7、利用盖斯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8、电极反应的书写:活性电极:电极本身失电子⑴电解: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惰性电极:溶液中阴离子失电子(放电顺序:I->Br->Cl->OH-)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发生还原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放电顺序:Ag+>Cu2+>H+)注意问题:①书写电极反应式时,要用实际放电的离子来表示②电解反应的总方程式要注明“通电”③若电极反应中的离子来自与水或其他弱电解质的电离,则总反应离子方程式中要用化学式表示⑵原电池:负极:负极本身失电子,M→Mn+ +ne-①溶液中阳离子得电子Nm++me-→N正极: 2H++2e-→H2↑②负极与电解质溶液不能直接反应:O2+4e-+2H2O→4OH- (即发生吸氧腐蚀)书写电极反应时要注意电极产物与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是否反应,若反应,则在电极反应中应写最终产物。

801化工原理(一)

801化工原理(一)

801化工原理(一)801化工原理1. 介绍在化工领域,801化工原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

它涉及了许多化工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对于理解化工过程与反应的机制、优化化工操作以及解决实际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化学反应是化工过程的核心。

在801化工原理中,我们需要理解反应的速率、平衡以及热力学等基本原理。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产物生成的量。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确定反应速率并建立数学关系,以了解反应的动力学特性。

反应平衡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将会转化为产物,但并不是所有反应都能完全转化。

这是由于反应速率的差异所导致的。

当反应速率达到一个动态平衡时,反应物与产物的浓度将保持在一定的比例,此比例称为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与温度有关,不同温度下会产生不同的平衡常数。

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换、能量传递以及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的物理学科。

在801化工原理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反应的热力学特性,如焓变、反应熵以及自由能等。

3. 常见化工操作在化工工程中,有许多常见的化工操作,如混合操作、分离操作、反应操作等。

这些操作涉及不同的原理和技术。

混合操作混合操作是将不同的物料进行混合以得到所需的物料组成。

常见的混合操作包括搅拌、搅拌反应、喷淋以及液固搅拌等。

混合操作的目的是使不同物料均匀地分布在反应体系中,以提高反应效率。

分离操作分离操作是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分离出来。

常见的分离操作包括蒸馏、萃取、结晶、过滤以及离心等。

分离操作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组分的特性,将其分离出来并得到所需的纯度。

反应操作反应操作是将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过程。

常见的反应操作包括连续流动反应、间歇操作反应、聚合反应以及催化反应等。

反应操作的目的是提高反应速率、选择性以及产物的纯度。

801化工原理是化工工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以及常见的化工操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工过程与反应的机制,并能够应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和相互作用等方面的规律。

本文将介绍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对其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

一、化学的基本原理1. 原子论化学的基本单位是原子。

原子论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组成,原子通过化学反应重新排列形成新的物质。

原子的核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围绕核心运动的电子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重要的基础工具。

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物理化学性质,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排列,为研究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便利。

3. 化学键化学键是化学反应中形成的化合物中的化学连接。

常见的化学键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能力。

4.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指的是物质之间的转化过程。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包括反应物、产物、化学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和酸碱中和反应等。

通过研究和掌握化学反应规律,可以提高化学合成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开发新的化学反应途径。

二、化学的应用领域1. 日常生活化学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例如,烹饪过程中的食物化学、洗涤剂的化学成分、药物的合成和生物化学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化学的应用。

化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食品和药物,并了解它们对身体的影响。

2. 工业生产化学在工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化学工程领域的石油炼制、塑料合成、纺织品染色等都是化学的应用。

通过利用化学反应和化学技术,可以生产出各种化学物质和产品,满足人们对能源、材料和化学品的需求。

3. 环境保护化学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大气污染物的控制和减排、水处理、废物处理和环境监测等都离不开化学的应用。

化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总结起来,化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原子论、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等,这些原理为化学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工科化学)第1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工科化学)第1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始态物质的焓之差。
♥ 由于H是状态函数U、p、V的组合,所以焓H也是状态函数。 ♥ 焓变ΔH : 吸热反应(endothermic),ΔH > 0
放热反应(exothermic), ΔH < 0
3. 盖斯定律(Hess’s law)
定律: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 热(焓变)总是相同的。
⑶ 若系统的温度不是298.15K,反应的焓变会随温度而有所改 变,但如果无相变发生,则反应的焓变随温度变化一般不 大,为了简便起见,本书中不考虑温度对反应焓变的影响。
即:ΔrHөm(T)≈ΔrHөm(298.15K)
【例1.2】某公司已根据下列反应制成化学贮能装置。
Na2S (s) + 9H2O (g) = Na2S·9H2O (s) 已知Na2S (s) 和Na2S·9H2O (s)在298.15K时的标准摩尔生成 焓分别为-372.86kJ·mol-1和-3079.41 kJ·mol-1,试求1mol干 燥的Na2S (s)吸收水蒸气变成Na2S·9 H2O (s)时所放出的热 量。
Q P =( U2+ p V2 )– (U1 + p V1) 令H≡ U+ p V,这里H即为焓,焓的变化简称“焓变”(ΔH )
显然有: ΔH= H2 – H1 = Q P 焓变(enthalpy change)定义为化学或物理过程中吸收或放出
的热量, 即 过程完成之后的终态物质的焓与过程发生之前的
广度性质(extensive properties): 有些状态函数,如物质的量、 质量等具有加和性的性质。
强度性质(intensive properties):另一些状态函数,如温度、 密度等不具有加和性的性质。

高考化学复习:原理综合题(1)

高考化学复习:原理综合题(1)

高考化学复习:原理综合题(1)1.3HNO 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

可采用不同的氮源制备3HNO 。

(1)方法一:早期以硝石(含3NaNO )为氮源制备3HN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4343H SO ()+NaNO NaHSO +HNO =↑浓。

该反应利用了浓硫酸的性质是酸性和。

(2)方法二:以3NH 为氮源催化氧化制备3HNO ,反应原理分三步进行。

①第I 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针对第Ⅱ步反应进行研究: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n molNO 和2n mol O 进行反应。

在不同压强下(1p 、2p ),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NO 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解释y 点的容器容积小于x 点的容器容积的原因。

(3)方法三:研究表明可以用电解法以2N 为氨源直接制备3HNO ,其原理示意图如下。

①电极a 表面生成-3NO 的电极反应式:。

②研究发现:2N 转化可能的途径为iii-23N NO NO →→。

电极a 表面还发生iii .22H O O →。

iii 的存在,有利于途径ii ,原因是。

(4)人工固氮是高能耗的过程,结合2N 分子结构解释原因。

方法三为2N 的直接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2.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

(1)2CO 可与2H 制甲醇: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以下反应:Ⅰ.()()()()2232CO g 3H g CH OH g H O g ++ 149kJ mol H ∆=-Ⅱ.()()()()222CO g H g CO g H O g ++ 241kJ mol H ∆=+①则:()()()23CO g 2H g CH OH g + H ∆=。

若将等物质的量的CO 和2H 充入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上述反应,下列事实能说明此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生成3CH OH 的速率与生成2H 的速率相等B.CO 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D.CO 和2H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定值②将2CO 与2H 充入装有催化剂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Ⅰ和Ⅱ;2CO 的转化率和CO 、3CH OH 的产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判断合成3CH OH 最适宜的温度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放射性和铀裂变的重大发现,打开了原子 物理学的大门。 化学键和和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使 化学进入实验和理论计算并重的新时代,使人 们对分子的理性设计和剪裁成为可能。
化学动力学与分子动态学的研究,使人们 能深入到原子、分子的结构和内部运动,分子 间相互作用和碰撞过程来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 与机理
(3) 化学实验方法学推动其它学科在分子 层次上观察和测定物质的变化过程。
化学不断研究和建立各种分析和检测方法, 检测物质的组成、形态、结构、理化性质的原 理、方法和技术,推动了各个学科的发展。 各种光谱、波谱、能谱技术 各种化学、生物传感器、微流技术 电子扫描隧道显微镜
4、 推动了化学及其相关工业的发展
燃烧的氧学说, 物质不灭定律
道尔顿 阿伏加德罗 门捷列夫
原子论(1827) 分子假说(1811) 元素周期律(1869)
第三时期:20世纪 现代化学飞速发展,化学的理论、研究 方法、实验技术以及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深刻 的变化,并衍生出更多的分支和交叉学科。
二、20世纪的化学在推动人类进步和科技发展 中起了核心的作用 1、 化学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丰富物质基础 化学包含两类不同的工作:有些化学家在 研究自然界并试图了解它;同时另一些化学家 则在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和寻找化学变 化的新途径 化学不但能够大量制造各种自然界已有的 物质,而且能够根据人类的需要创造出自然界 本不存在的物质
高分子化学 ( Polymer Chemistry )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 放射化学与核化学( Nuclear Chemistry)
材料化学 能源化学
化 学
环境化学 地质化学 天体化学
化学生物学
化学信息学 有机光电子学
《化学的今天与明天》 科学出版社
《展望21世纪的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
五、关于本门课程
1 、课程内容 (1)化学的基本原理
物质的特性
微观性质(原子结构和价键理论)
宏观性质(气体、液体、固体) 反应的平衡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反应的速率 反应的能量
(2) 化学的广泛应用和前沿领域
2、参考教材
《普通化学原理》
华彤文等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Chemistry》(7th edition) Raymond Chang 《Chemical Principles》 P.Atkins
VB12
Woodward (1965年,Nobel奖)
(2) 化学带动了材料科学的发展
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人造纤维、人造橡胶、 塑料) 新型结构材料(各种合金、特种陶瓷、纳米 材料) 信息功能材料(液晶材料、电致发光材料、 非线性光学材料、光电信息存储材料、超导 材料) 生物工程材料
化学家不仅合成了各种材料的新分子, 更重要的是创立了研究物质结构和形态的 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认识了物质的结 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为设计具有 各种特殊功能的化学品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和手段
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详言之,化 学是研究原子、分子片、结构单元、分子、高 分子、原子分子团簇、原子分子的激发态、过 渡态、吸附态、超分子、生物大分子、分子和 原子的各种不同维数、不同尺度和不同复杂程 度的聚集态和组装态,直到分子材料、分子器 件和分子机器的合成和反应,制备、剪裁和组 装,分离和分析,结构和构象,粒度和形貌, 物理和化学性能,生理和生物活性及其输运和 调控的作用机制,以及上述各方面的规律,相 互关系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 徐光宪---
(Boyle 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1627-1691)
《怀疑派化学家》(1661) “ 元素是由某些不由任何其它物质所构成 的原始的和简单的物质或完全纯净的物质,他 们是用一般方法不能再分的更简单的物质。” “化学的对象和任务就是要寻找和认识物 质的组成和性质。”
近代化学之父– 拉瓦锡
( voisier 法国化学家, 1743—1794)
3、作业:每周一交作业 (化学馆323 程琳) 4、答疑: 每周一次,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和 电子邮件 xfy-dce@
5、课件下载: FTP:///pub/study/xuefy 6、成绩评定: 作业:15% 期中测验: 30% 期末考试: 55%
---唐有棋---
三. 未来化学的的作用和地位 1、 化学仍是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主要学科之一 化学将从分子层次阐明和控制生物过程(如 光合作用、动植物生长过程)的机理等方面,为 研究开发高效安全肥料、饲料和肥料/饲料添加 剂、农药、农用材料(如生物可降解农用薄膜) 、环境友好的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打下基础。 利用化学或生物的方法增加动植物食品的 防病有效成分,改进食品储存加工方法,以减 少不安全因素,保持有益成分等,都是化学研 究的重要内容。
大量的新反应、新试剂、新方法、新理论 的发现,使合成化学家又创造了一个新的自然 界。
3、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促进了学科的交 叉与渗透 (1) 牵动其他学科向分子层次发展 生物小分子(糖、血红素、叶绿素、维生 素)的化学结构的研究。 生物大分子(蛋白质、酶)的分离提纯 技术及化学生物学从描述性的科学发展成为20世纪末 的前沿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化学所提供 的理论、概念、方法,甚至试剂和材料
石油化工 合成材料工业 合成氨工业 医药工业 能源工业 信息产业 生物技术产业 汽车工业 冶金工业 农业
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 造性的科学
化学为总管物质在分子层次上变化之学科, 人类之衣、食、住、行无不仰给于化学所掌管 之成百化学元素及其所组成之万千化合物和无 数制剂、材料。化学具有实验和理论并重之传 统,强于试验不言而喻,而其发展亦受惠于突 出理论之思维,…。在自然科学中,化学和物 理俨然为共管物质及其运动之核心科学,遂有 自然科学之轴心之称。
化学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第一时期:古代及中古时期(17世纪中叶以前) 以实用为目的,化学知识来源于具体工艺 过程的实践 火的发现 五行学说 陶器的制作 四元素说 金属的冶炼 三要素说 染色、酿造 造纸、火药等
第二时期:17世纪中叶-20世纪初 化学实现了从经验到理论的重大飞跃,真 正被确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出现了许多分 支学科 化学家之父-- 波意耳
化学原理
Chemical Principles
(1)
化学系 薛芳渝

一、什麽是化学?

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 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是以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为主的科学 Chemistry is the study of the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and the changes that materials undergo.
通过研究各种物质和能的生物效应的化学 基础,找出最佳利用条件 研究开发对环境无害的化学品,研究对环 境无害的生产方式(绿色化学) 研究大环境和小环境中不利于健康的因素 的产生,并提出优化环境的途径
基因药物的研制 酶抑制剂的研究开发
手性药物的合成 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研制(抗病毒药、
老年痴呆症、糖尿病等)
药 物 化 学
中医药的现代化
4. 21世纪化学学科发展的总趋势
(1) 微观与宏观结合
(2) 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3) 复杂 简单 复杂
(4) 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
了解化学和应用化学的水平将 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 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化学基 础知识也将成为充实新世纪公民基 本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走进化学》
化学是最古老的科 学之一,经过下一代科学 家的努力,它将仍是最新 的科学之一.
R.Breslow
四、化学的分支学科
无机化学( Inorganic Chemistry ) 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
化 学
分析化学 ( Analytic Chemistry) 物理化学 ( Physical Chemistry)
2、化学在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安全 利用中起关键作用 要研究高效洁净的燃料转化技术和控制低 品位燃料的化学反应,使之既能保护环境,又 能降低能源的成本。
要开发新能源,满足高效、洁净、经济、 安全的要求。(太阳能、化学电源、燃料电 池、天然气水合物) 矿产资源的再生利用。
(4) 化学是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和生存安全的有 效保障 环 境 化 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