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木兰诗的修辞特色
木兰诗里的6个修辞手法
木兰诗里的6个修辞手法导读:引导语:《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历代传诵,这除了得益于它的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外,也与它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巧妙的运用大量的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比喻。
通过具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可以使事物更生动、形象和具体。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以双兔为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既幽默风趣,又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从而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妥贴活泼,且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夸张。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过对战斗生活的夸张,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是对数量、程度的夸张,这些夸张手法的.运用,既成功地烘托了木兰的英雄形象,又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加官进爵。
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思想,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在文章结构上,也为后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坚决辞官还乡作了铺垫。
对比。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通过对比渲染,更集中、更加鲜明的突出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
对偶。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对偶,描写边塞夜景,通过艰苦环境的烘托,表现出木兰木兰守卫边塞的艰辛。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对偶句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些句子整齐对称,节奏感强,有力的突出、表现了木兰的人物形象。
排比。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里运用排比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赏析《木兰诗》的修辞美
、
,
,
。
。
“
”
,
·
。 , , , , , , ,
、
洁 的 即 木 兰 从 军前 到 各个街市 上 置办 各 种马 具 与用 具 并 非 是 到 了 某一 个地方 置 办某 一样 物 品 应 用 互 文修 辞 的方 式 将这 一 句拆分 为 四 个 部 分 进 行铺 设 称 述 其特 点 是能 够 反 映木 兰 在 辞 别 父 亲前 置办 各种 从军物 资时焦 急 迫 切 的心 情
摘
, 。 ,
、 、 、 、
,
,
以 及 比 喻修 辞 这五 种 修 辞 手 法
,
并对 上 述 修辞 手 法 在 应 用 中所 体 现 出 的 美 感进行 了 探 讨 分 析
。
Hale Waihona Puke 关键 词 《木 兰 诗 》
修 辞手 法 赏析
,
乐 府 诗集 》归 人 《 《木兰 诗 》是一 首 北 朝 民歌 宋 郭 茂倩 《 横吹 曲辞 梁 鼓角 横 吹 曲 》中 这 是一 首 长 篇 叙 事诗 讲 述 了 一个 叫 木 兰 的女孩 女扮 男装 替 父从 军 在 战场 上 建立 功勋 回 朝 后 不 愿 作官 只 求 回家 团 聚 的故事 热情 赞扬 了 这 位 女子 勇 敢善 良 的 品质 保家卫 国 的 热情 和 英 勇 无 畏 的精 神 全 诗 以 木 兰 是 女 郎 来 构 思 木 兰 的传 奇故事 富有 浪 漫色 彩 详 略安 排极 具 匠 心 虽 然 写 的是 战争题材 但 着 墨 较 多 的却 是生 活 场 景 和 儿 女 情态 富有 生 活 气 息 以 人 物 问 答 及 夸 张 对偶 互 文 排 比 比 喻等 修 辞 手 法描 述人 物 情态 刻 画 人 物 心 理 生 动 细致 神 气跃 然 使作 品具有 强烈 的艺 术 感染 力 夸 张修 辞美 在《 木 兰 诗 》中 为 了 更 加深 刻 的表 现 同 时也 为 了 引 导 读 者 形成 鲜 明 的 影 响 在描 写 到 花 木 兰 飒 爽 英 姿 以 及 奋 勇 杀 敌所 取 得 的显 赫 战功 时 善 于 应用 了 夸 张 的修 辞手 法 使 文章 在对 这 部 分 内容 的刻 画 上更 具力 量 与 分量 例如 为 了 突 出 木 兰 替 父从 军 的迫 切 心 理 文 中应 用 夸 张 修 辞 的手 法有 如下 描 述 军 书十 二卷 卷卷有 爷 名 通 过 句 中 的夸张 修辞 手法 让读 者 能够 感受 到 当 时军情 的紧急 性 对木 兰 女 扮男装替 父从 军 的选 择 有深 一 层 的认 可与 理解 同时 在 描 写 木兰 替父 从军 远 赴边 关 时 也应 用 了 夸 张 的修 辞手 法 有如 下 万 里赴 戎 机 关 山 度 若 飞 朔 气 传 金 析 寒 光 照 铁 描写 衣 在读 者 面 前 刻 画 出 了 木 兰 奔赴 边 关 时的矫 健 堆姿 为 了 让 读 者 了解 木 兰 从 军 后 的艰 辛 与 艰 难 从 侧 面 烘 托 花 木 兰 坚 强 勇 敢 的品质 《木 兰 诗 》中还 对 战争 有 如下 夸 张 的修辞 将军 百 战死 壮 士 十 年 归 十年 描述 其 中的 百 战死 等都 属 于 夸 张 的修辞 手 法 其 目 的是 描绘 战 争 时 间 的长 久 以 及 频 繁 写 出 了 战争所 带来 了 的惨痛 代 价 同 时也 写 出 了 木 兰 身经 百 战 奋勇 杀 敌 的豪 情壮 志 对偶修 辞美 在 修 辞手 法 中 对偶 是指 将 一对 结 构基本相 同或相 类 似 字 数 一 致 的词 组 或 者 是短 句 组 合起来 所形 成 的一 种 用 于 表 达 相 关 联或 者相 对应 意 思 的修 辞手 法 在《 木 兰 诗 》中 对对偶修 辞 的应 用 同样 是非 常 多 的 例如 在 描 写 木 兰 替 父从 军 后 的飒 爽英 姿 时 就有 如下 句 子 朔气 传 金 析 寒 光 照 铁衣 这 就 是格 式 工 整 的对 偶 修 辞句 其中 金 析 与 铁 衣 相 互 对应 两 者从 词 性上 来说 均 属 于 名 词 而 结 构 形式 同样 为偏 正 式 朔 气 与 寒光 相 互 对应 两 者从 词性 上 来 说 同样 属 于 名 词 结 构形 式 也 为偏 正 式 传 则 与 照 相 互 对 应 是 动词 与 动 词 的相 对 的 即 朔气 传 金析 寒光 照 铁 衣 是 字数 一 致 词 性 一 致 结 构 一致 的对偶 修 辞 句 其 含 义 是 北 方 的 寒 气中传来 打更 声 月 光 映照 着 战士 们 的铭 甲 通 过对 偶 的方 式 使 文章 在对 木 兰 从 军后 战 争环 境 的艰 苦 以 及 战士 们顽 强 拼搏精 神进 行刻 画 的 同时兼 具修 辞 的美感 互文修 辞美 互文 是 《 木 兰 诗 》中 出 现 频 率 比较 高 的一 种 修辞 手 法 这 种 修 辞手 法 的主 要意 义 是 在 两个句子 的文意 表 达上 有相 互 补充 或 相 互补充 的关系 上 一句 与 下 一句之 间相 互 隐含 关 联密 切 例 如 东 市 买 骏 马 西 市 买 鞍 鞘 南市 买 髻 头 北 市 买 长 就应 用 了 互 文修 辞 的手 法 其 字 面 意 义 是 木 兰 在 为替父 鞭 从 军前 出 发做准备 到 东市 买 好 骏 马 到 西 市 买 鞍 鞘 到 南 市选 好 的 髻 头 然 后 到北 市 买 长 鞭 但 整体所表 达 的意 思 是 非 常 简
木兰诗中修辞手法
木兰诗中修辞手法《木兰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对比、对偶、排比、反复、互文、顶针)等修辞手法延伸:《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历代传诵,这除了得益于它的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外,也与它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巧妙的运用大量的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比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以双兔为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既幽默风趣,又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从而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妥贴活泼,且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夸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过对战斗生活的夸张,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是对数量、程度的夸张,这些夸张手法的运用,既成功地烘托了木兰的英雄形象,又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加官进爵。
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思想,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在文章结构上,也为后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坚决辞官还乡作了铺垫。
对比——“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通过对比渲染,更集中、更加鲜明的突出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
对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对偶,描写边塞夜景,通过艰苦环境的烘托,表现出木兰木兰守卫边塞的艰辛。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对偶句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些句子整齐对称,节奏感强,有力的突出、表现了木兰的人物形象。
排比——“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里运用排比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木兰诗修辞手法特点
木兰诗修辞手法特点导读:从《木兰诗》这首诗,我们可以体会到在那个时代里,广大人民苦于抽丁的压迫和连年不断的战争的苦痛生活。
《木兰诗》共有62句,其中54句用了修辞格,修辞手法达14种之多,还有8处用了多重修辞格,堪称使用修辞格的典范。
一、摹状诗的开篇描写木兰织布:“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唧唧”是描摹织布机的声音,这样写,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此外,本诗还有2处用了摹状的修辞手法:“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鸣溅溅”是描摹黄河流水的声音,“鸣啾啾”是描摹战马嘶鸣的声音。
二、映衬诗中有4处用了映衬的修辞手法:“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第一处以“不闻”和“惟闻”作对比,更显得木兰思虑之深。
第二处和第三处的“不闻”和“但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木兰从军依依惜别的心情。
第四处把“作官”和“回乡”两种事物加以比较,“不用”和“愿驰”作对比,突出了木兰不爱功名利禄,只盼重返家乡的可贵品格。
三、设问“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此处是两问两答,都是明知故问,自己作答,突出了木兰忧虑之深,同时有助于唤起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顶真诗中有3处用了顶真修辞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以上3处,下一句的开端和上一句的结尾词语相同,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语句显得明快,富有节奏。
五、排比《木兰诗》有3处用了排比的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户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3处都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3个或4个句子连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
《木兰诗》中的借代修辞
《木兰诗》中的借代修辞《木兰诗》中的借代修辞《木兰诗》共有62句,其中54句用了修辞格,修辞手法达14种之多,还有8处用了多重修辞格,堪称使用修辞格的典范。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中的借代修辞,欢迎阅读。
《木兰诗》有2处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朔风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这2处均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句的表达更加鲜明生动。
“朔风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是对偶兼用借代修辞手法。
“金柝”是古代军队用作煮饭和打更的铜器,“铁衣”指古代战士穿的有铁片的衣甲,是用部分(金柝、铁衣)代替整体(军队),突出战争环境的艰苦。
“千里足”实为“千里马”,用“千里马”的特征来代替本体,形象地表达了木兰急于返回家乡的心情。
木兰诗中的其他修辞方法:一、摹状诗的开篇描写木兰织布:“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是描摹织布机的声音,这样写,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此外,本诗还有2处用了摹状的修辞手法:“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鸣溅溅”是描摹黄河流水的声音,“鸣啾啾”是描摹战马嘶鸣的声音。
二、映衬诗中有4处用了映衬的修辞手法:“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第一处以“不闻”和“惟闻”作对比,更显得木兰思虑之深。
第二处和第三处的“不闻”和“但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木兰从军依依惜别的心情。
第四处把“作官”和“回乡”两种事物加以比较,“不用”和“愿驰”作对比,突出了木兰不爱功名利禄,只盼重返家乡的可贵品格。
三、设问“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此处是两问两答,都是明知故问,自己作答,突出了木兰忧虑之深,同时有助于唤起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顶真诗中有3处用了顶真修辞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中的修辞手法
木兰诗中的修辞手法木兰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也是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一首讴歌女权、仁慈与勇敢的抒情诗。
木兰诗用有声气、优雅精美的语言清晰地表现出木兰勇敢、坚韧、富有魄力的性格,唱出了木兰的感人故事。
木兰诗的修辞风格多元而丰富,包括许多有趣而唯美的修辞手法。
一、比兴木兰诗融入了许多精妙的比兴修辞手法,这种技巧可以让诗歌的内容更加俊秀、动人。
木兰诗中,木兰比喻金甲像河水波澜,佩着宝杖,可以拣金莲:“拣金莲撒绣鞍,落魄如波澜沦。
”几件宝物之间,比得出木兰晶莹剔透的容貌:“金輕玉轻何比重,木兰貌更衬青紅。
”二、照应木兰诗采用了丰富的照应修辞手法,将故事中的场景和情节进行了有机的联系,木兰在洗衣乘舟时,在水中照应了自己的思绪:“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木兰发出的牵挂和心情,仿佛都藏在美丽的江湖之中,那流水、月光、鸟语等实物和心境都不约而同地表达出深情的故事。
三、夸张木兰诗也利用夸张的修辞方式,展示出木兰豪爽勇敢、坚毅不屈的气质。
木兰来到士兵帐下,勇敢面对千军万马:“下马擒虎须用牙,更须臂膊把虎挽。
”这里的木兰仿佛已经具备了武艺超群的能力,以舞剑弹棉,可以挽敌军的怒涛,这样的显然夸张的语言,可以让虚构的木兰拥有更多强大的气势。
四、象征木兰诗中充满了象征手法,表达出女子豪情壮志、冒险之风。
木兰在士兵帐下,一件件神奇之物,挡住了敌军的冲锋:“檀弓鼓瑟如能射,河水会穿石洼洞。
”这里的檀弓鼓瑟,犹如神器一般,抵御敌军,象征着木兰守护祖国的坚韧不拔。
总之,木兰诗用多元而丰富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木兰精彩的故事,在木兰诗中,无论是比兴、照应、夸张还是象征,都能够使得木兰的故事更有诗意、更加生动、更加感人。
木兰诗里的修辞手法,讲述了一位英勇而有情怀的女子面对困境,坚持信念,从而改变命运和奇迹。
浅谈《木兰诗》的修辞美
浅谈《木兰诗》的修辞美作者:常宝荣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20年第08期《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诗歌结构严谨,语言朴素自然,诗风刚健明快,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歌特色。
这首长篇叙事诗历经千百年来仍能脍炙人口,广为传颂,除了故事本身的传奇美、人物的形象美外,诗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刻画人物、渲染气氛、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修辞,“靓”了《木兰诗》。
《木兰诗》中,诗歌开篇即由木兰的当户停杼,声声叹息造成悬念,引出父母与她之间的对话。
此处以设问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父母因木兰的“叹息”而“询问”,急于想知道女儿有何心事,流露出对女儿的关心。
而木兰既为父亲将被征兵担忧,又不愿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心事,也是出于对父母的爱。
两问两答中,既巧妙地引出了事件发生的起因,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写出了木兰“叹息”的原因,也写出了前方战事吃紧,木兰的父亲必须得去服兵役。
由此自然过渡到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哥哥能代父从军的现实。
此处情节安排体现了一家人浓浓的亲情,也为木兰征战多年后,凯旋却辞官不就,急于回乡与家人团聚埋下伏笔。
故事发展顺理成章,过渡自然,丝毫没有突兀之感,文章艺术感染力强。
此外,这组设问句还兼以复沓的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极具欢快活泼的跳跃之美,明快的节奏和整齐的韵律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有助于展现诗中人物各自的内心世界。
“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是“互文”的特点。
这种修辞手法在《木兰诗》中多处运用到。
例如,当木兰下定决心代父从军时,她开始为出征积极做准备。
诗歌中,“东、西、南、北”四个句子以互文兼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描绘出木兰四处奔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的情形。
诗文上下句意思相互交错补充,巧妙地将她东奔西跑为出征做准备的紧迫感表现出来了。
同时,木兰的处事果断、精明干练也从侧面得以体现。
此四句诗,从“互文”的修辞手法角度去理解,我们就可以很容易明白“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并非实指,而是虚位。
《木兰诗》写作手法分析
《木兰诗》写作手法分析《木兰诗》写作手法分析《木兰诗》交叉运用这样多种修辞手法,极其自然,又灵活多变。
而且全诗以五言为主,又夹用七言、九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木兰诗》写作手法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木兰诗》的艺术成就在于恰当地运用了多种民歌传统的表现手法。
比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复叠、顶针等修辞手法,有力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烘托了主题思想。
这里谈一谈用复叠句、互文句、顶针句着力铺叙的特点。
诗中用得最多的是复叠错综句式。
复,指重复;叠,指重叠。
重复是全部相同,重叠是形式、局部相同,内容并不重复。
复叠就是指几个句子在形式和语法上相同的部分,错综指其中的变化,即不同的部分。
比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在结构形式上,各句大体相同,而最后“磨刀霍霍向猪羊”又比前几句增字,同中有异。
在词语上,“闻”“来”是各句相同的,而其它词语是不同的。
这种复叠错综的句式不仅使诗句既有节奏整齐而又有活泼跳荡之致;而且,唯其多迭,场面才显得热烈,人物才显得生动,这和累句芜词绝不相同。
可以设想,不写爹、娘、姊、弟的情状,一片欢乐之情就难于跃然纸上,那便索然无味了。
但只有复叠,没有错综,诗句就显得呆板少变化;唯其错综,诗句才显得参差之美。
为了造成错综,诗歌多用虚指之法,如买鞍马“东”“西”“南”“北”和“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西”都非实指。
这种位置的虚指,就是为了造成错综的变化。
凡是把可以用反复、对偶、排比、回环等整齐或比较整齐的语句,故意加以变化,用参差的句式、别异的字面写出来的修辞现象就叫做错综。
运用错综的手法,不仅可以避免语言呆板、单调,使语言多样、生动、活泼、吸引人,便于咏唱,表现出语言的极富音乐色彩的节奏,而且是为了尽情。
其次是互文手法。
所谓互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互相拼合,共同地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内容。
也就是说,上文省了在下文出现的词,下文里省了在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木兰诗里的6个修辞手法
木兰诗里的6个修辞手法引导语:《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历代传诵,这除了得益于它的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外,也与它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巧妙的运用大量的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比喻。
通过具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可以使事物更生动、形象和具体。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以双兔为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既幽默风趣,又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从而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妥贴活泼,且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夸张。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过对战斗生活的夸张,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是对数量、程度的夸张,这些夸张手法的运用,既成功地烘托了木兰的英雄形象,又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加官进爵。
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思想,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在文章结构上,也为后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坚决辞官还乡作了铺垫。
对比。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通过对比渲染,更集中、更加鲜明的突出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
对偶。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对偶,描写边塞夜景,通过艰苦环境的烘托,表现出木兰木兰守卫边塞的艰辛。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对偶句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些句子整齐对称,节奏感强,有力的突出、表现了木兰的人物形象。
排比。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里运用排比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浅析木兰诗的修辞特色
浅析《木兰诗》的修辞特色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它成功地塑造了木兰的巾帼英雄的形象。
全诗淳朴雄浑、简劲粗犷,而且易记易诵。
《木兰诗》巧妙的语言与它成功地运用多种修辞是分不开的。
一、句式整齐的对偶句《木兰诗》这首民歌多处运用对偶句,不但使句式整齐,读起来铿锵悦耳,朗朗上口,而且又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民歌一开始就以这一组结构整齐的对偶句塑造了停机叹息,忧思重重的米兰形象,形成悬念,引起下文。
“阿爷无大儿,米兰无长兄”。
一组对偶句点出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原来是天子大规模的征兵,父亲年老体弱无力从军。
在这种情况下,米兰怎能不思绪万千呢?“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在这里诗歌运用了对偶中含对偶的修辞手法,反复咏叹:一方面写出了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另一方面描写了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以此烘托木兰离家越远、思家越切的心情。
对偶手法的运用在《木兰诗》中随处可见。
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都对塑造米兰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井然有序的排比排比: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此文多处运用了井然有序的排比句,不但使句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而且加强了语言的气势,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展示了木兰为出征而操办的忙碌场景。
这句也是排比和互文的套用。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这里两组排比句,第一组先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举家欢庆木兰归来的热闹场面;后一组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表现了木兰归家后的激动心情。
木兰诗修辞手法赏析
木兰诗修辞手法赏析《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木兰诗修辞手法赏析《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诗歌,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歌特色。
作者运用摹状、映衬、设问、顶真、排比、对偶、夸张、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热情地歌颂木兰勤劳、勇敢、善良的优秀品质,赞扬了木兰不慕名利、热爱和平、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
《木兰诗》共有62句,其中54句用了修辞格,修辞手法达14种之多,还有8处用了多重修辞格,堪称使用修辞格的典范。
一、摹状诗的开篇描写木兰织布:“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唧唧”是描摹织布机的声音,这样写,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此外,本诗还有2处用了摹状的修辞手法:“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鸣溅溅”是描摹黄河流水的声音,“鸣啾啾”是描摹战马嘶鸣的声音。
二、映衬诗中有4处用了映衬的修辞手法:“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第一处以“不闻”和“惟闻”作对比,更显得木兰思虑之深。
第二处和第三处的“不闻”和“但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木兰从军依依惜别的心情。
第四处把“作官”和“回乡”两种事物加以比较,“不用”和“愿驰”作对比,突出了木兰不爱功名利禄,只盼重返家乡的可贵品格。
三、设问“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此处是两问两答,都是明知故问,自己作答,突出了木兰忧虑之深,同时有助于唤起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顶真诗中有3处用了顶真修辞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以上3处,下一句的开端和上一句的结尾词语相同,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语句显得明快,富有节奏。
木兰诗修辞手法赏析
木兰诗修辞手法赏析木兰诗修辞手法赏析《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木兰诗修辞手法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木兰诗修辞手法赏析《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诗歌,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歌特色。
作者运用摹状、映衬、设问、顶真、排比、对偶、夸张、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热情地歌颂木兰勤劳、勇敢、善良的优秀品质,赞扬了木兰不慕名利、热爱和平、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
《木兰诗》共有62句,其中54句用了修辞格,修辞手法达14种之多,还有8处用了多重修辞格,堪称使用修辞格的典范。
一、摹状诗的开篇描写木兰织布:“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唧唧”是描摹织布机的声音,这样写,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此外,本诗还有2处用了摹状的修辞手法:“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鸣溅溅”是描摹黄河流水的声音,“鸣啾啾”是描摹战马嘶鸣的声音。
二、映衬诗中有4处用了映衬的修辞手法:“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第一处以“不闻”和“惟闻”作对比,更显得木兰思虑之深。
第二处和第三处的“不闻”和“但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木兰从军依依惜别的心情。
第四处把“作官”和“回乡”两种事物加以比较,“不用”和“愿驰”作对比,突出了木兰不爱功名利禄,只盼重返家乡的可贵品格。
三、设问“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此处是两问两答,都是明知故问,自己作答,突出了木兰忧虑之深,同时有助于唤起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顶真诗中有3处用了顶真修辞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里的修辞手法
木兰诗里的修辞手法《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诗歌,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歌特色。
作者运用摹状、映衬、设问、顶真、排比、对偶、夸张、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热情地歌颂木兰勤劳、勇敢、善良的优秀品质,赞扬了木兰不慕名利、热爱和平、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里的修辞手法,欢迎阅读。
木兰诗里的修辞手法篇1《木兰诗》共有62句,其中54句用了修辞格,修辞手法达14种之多,还有8处用了多重修辞格,堪称使用修辞格的典范。
一、摹状诗的开篇描写木兰织布:“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是描摹织布机的声音,这样写,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此外,本诗还有2处用了摹状的修辞手法:“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鸣溅溅”是描摹黄河流水的声音,“鸣啾啾”是描摹战马嘶鸣的声音。
二、映衬诗中有4处用了映衬的修辞手法:“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第一处以“不闻”和“惟闻”作对比,更显得木兰思虑之深。
第二处和第三处的“不闻”和“但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木兰从军依依惜别的心情。
第四处把“作官”和“回乡”两种事物加以比较,“不用”和“愿驰”作对比,突出了木兰不爱功名利禄,只盼重返家乡的可贵品格。
三、设问“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此处是两问两答,都是明知故问,自己作答,突出了木兰忧虑之深,同时有助于唤起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顶真诗中有3处用了顶真修辞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以上3处,下一句的开端和上一句的结尾词语相同,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语句显得明快,富有节奏。
五、排比《木兰诗》有3处用了排比的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中的互文修辞手法浅析
《木兰诗》中的互文修辞手法浅析《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这与该诗的用句艺术、尤其是互文手法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现将《木兰诗》中互文手法的运用例析如下: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鞘,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四句,东、西、南、北构成排比,按字面意思理解应是:“从东市买来骏马,从西市买来鞍具,从南市买来缰绳,从北市买来长鞭。
”但仔细一想,令人费解,为什么买东西的地点如此固定原来这几句用了互文手法。
实际上这四句话是说为木兰从军购买东西,并不是一定在哪方购买什么。
“东”、“西”、“南”、“北”是互文,统指买东西的地方场所。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两句按字面意思理解是:“将军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这就会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战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却都是“壮士”呢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在这里互相渗透、互相说明,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
只要理解了这是互文手法的运用,意思就显而易见了,原来是:“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这两句按字面意思理解是:“打开我东阁的房门,坐在我西阁的床上。
”“开门”、“坐床”本是前后相承的连贯动作,地点却不同,此类做法,非人之常情。
细细品味,会发现其中运用了互文手法,正确的理解应是:“打开东阁、西阁的房门,坐坐东阁、西阁的床。
”以此来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的激情。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两句按字面意思理解是:“对着窗户整理像云那样的鬓发,照着镜子往脸上贴饰物。
”人们也仅把它作为对偶句来把握。
但仔细想来,“对镜帖花黄”尚可理解,“当窗理云鬓”就令人迷惑不解了。
深究细研,会发现“当窗”和“对镜”是互文,“理云鬓”和“帖花黄”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
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在《木兰诗》中的运用,正体现了文言文言简意赅的特点,它以有限的字数,包孕了丰富的内容,使《木兰诗》风趣横生,兴味淋漓,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木兰诗修辞手法赏析
木兰诗修辞手法赏析导读:《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木兰诗修辞手法赏析《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诗歌,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歌特色。
作者运用摹状、映衬、设问、顶真、排比、对偶、夸张、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热情地歌颂木兰勤劳、勇敢、善良的优秀品质,赞扬了木兰不慕名利、热爱和平、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
《木兰诗》共有62句,其中54句用了修辞格,修辞手法达14种之多,还有8处用了多重修辞格,堪称使用修辞格的典范。
一、摹状诗的开篇描写木兰织布:“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唧唧”是描摹织布机的声音,这样写,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此外,本诗还有2处用了摹状的修辞手法:“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鸣溅溅”是描摹黄河流水的声音,“鸣啾啾”是描摹战马嘶鸣的声音。
二、映衬诗中有4处用了映衬的修辞手法:“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第一处以“不闻”和“惟闻”作对比,更显得木兰思虑之深。
第二处和第三处的“不闻”和“但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木兰从军依依惜别的心情。
第四处把“作官”和“回乡”两种事物加以比较,“不用”和“愿驰”作对比,突出了木兰不爱功名利禄,只盼重返家乡的可贵品格。
三、设问“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此处是两问两答,都是明知故问,自己作答,突出了木兰忧虑之深,同时有助于唤起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顶真诗中有3处用了顶真修辞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以上3处,下一句的开端和上一句的结尾词语相同,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语句显得明快,富有节奏。
《木兰诗》中木兰形象塑造的修辞学赏析
反复手法:通过反复修辞手法,突出木兰的性格特点,如“旦暮来而而归,胡不见我于 天子”等。
夸张手法:通过夸张修辞手法,强调木兰的性格特点,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等。
比喻和象征: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使木兰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
排比和反复:通过排比和反复修辞手法,强化木兰形象的特点,突出诗歌主题思想。 借景抒情:通过借景抒情手法,将木兰形象与自然景物相融合,进一步深化诗歌主题 思想。
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手法,细腻刻画木兰形象,使诗歌主题思想更加深刻。
比喻:将木兰比作兔子,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她行动机敏、难以辨别的特点。 象征:通过兔子的形象,暗示木兰的机智、勇敢和独立,强化了她的英雄形象。
汇 报 人 :
比和衬托:通过对比和衬托的修辞手法,突出木兰的形象特点,让观众更加鲜明地感受到她 的个性特征。
比喻:通过比喻修辞手法,使木兰形象更加生动鲜明,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
排比: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增强语言气势,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等。
对偶:运用对偶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工整,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等。
比喻:通过比喻修辞手法,使木兰 形象更加生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她的性格特点。
反复:通过反复修辞手法,强调木兰 的形象和情感,使诗歌更加有节奏感, 让读者更容易感受到她的情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排比:通过排比修辞手法,强调木 兰的品质和行为,使诗歌情感更加 真挚感人。
借代:通过借代修辞手法,使诗歌 语言更加简洁明了,同时让读者更 好地理解木兰的形象和情感。
《木兰诗》诗文深度解读
《木兰诗》诗文深度解读《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民歌中的经典之作,描绘了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英勇事迹。
这首诗自古流传至今,颂扬了木兰的勇敢和孝心,也表达了中国古代儿女对家国情怀的深沉理解。
本文将对《木兰诗》进行深度解读,探讨其主题、意境以及艺术手法。
一、诗歌主题的解读《木兰诗》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为主线,突出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气。
诗中描写了木兰打扮成男装,替父从军的情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忠诚和传统家庭美德的精神。
诗歌主题既反映了古代女性的独立意识,又凸显了对家国情怀的无私奉献。
二、意境的塑造《木兰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成功地打造了一幅充满诗意的意境。
首先,诗中通过描述木兰的丰硕秀发、纤纤玉手等女性特征,展示了她出众的美貌和性别的鲜明对比,从而凸显了她的英勇之举更加可贵。
其次,诗中描绘了木兰从家族的院落到战场的跋涉,以及她与战友们的羁绊和情感交流,深情地渲染了她内心的纷乱与决心的坚定。
最后,在诗歌结尾处,通过描述木兰回到故乡的情景,凸显了和平的渴望和家庭的温暖,呈现出一种和谐而美好的画面。
三、艺术手法的运用《木兰诗》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主题和塑造意境。
首先,诗中应用了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韵律感和表现力。
其次,作者采用寥寥数语的写法,通过精心选择的词句和形象描写,将复杂而细腻的情感表达得酣畅淋漓。
最后,诗中穿插了比喻、象征等意象的运用,使诗歌更具象征性意义和抒情效果。
综上所述,《木兰诗》是一首意境深远、感人至深的优秀诗作。
通过对主题的解读、意境的塑造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的分析,我们更能欣赏诗歌的美丽。
这首诗歌传递了女性的独立与坚强,家国情怀的深沉与奉献,令人为之动容。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木兰诗》都会在人们心中永葆芬芳。
木兰诗中修辞手法
木兰诗中修辞手法木兰诗中修辞手法导语: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木兰诗中修辞手法,供大家阅读和参考。
希望它对您有帮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木兰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对比、对偶、排比、反复、互文、顶针)等修辞手法延伸:《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历代传诵,这除了得益于它的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外,也与它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巧妙的运用大量的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比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以双兔为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既幽默风趣,又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从而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妥贴活泼,且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夸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过对战斗生活的夸张,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是对数量、程度的夸张,这些夸张手法的运用,既成功地烘托了木兰的英雄形象,又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加官进爵。
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思想,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在文章结构上,也为后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坚决辞官还乡作了铺垫。
对比——“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通过对比渲染,更集中、更加鲜明的突出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
对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对偶,描写边塞夜景,通过艰苦环境的烘托,表现出木兰木兰守卫边塞的艰辛。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对偶句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些句子整齐对称,节奏感强,有力的突出、表现了木兰的人物形象。
《木兰诗》原文写作手法
《木兰诗》原文写作手法《木兰诗》原文写作手法引导语:《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全文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写作手法分析,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写作手法此诗在写法上运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是对偶、排比及互文。
其中互文是此诗极有特色的修辞手法,在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二句,单从字面上看是不合逻辑的,上下文互文互补而增义:“开我东阁门,坐我东阁床;开我西阁门,坐我西阁床。
”由于互文手法的运用,省略了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表现了木兰一别十年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到这里坐坐,到那里看看,看到曾经熟悉的一切,心中既充满亲切之感,又有说不清的滋味。
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通过动作细节的描写,刻画人物心理。
又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二句,如果把“当窗”和“对镜”分开理解,显然不合女子梳妆的实情。
“当窗理云鬓”应“对镜”,“对镜贴花黄”也要“当窗”。
这里的互文手法如同“蒙太奇”一样变换镜头,表现了木兰脱下戎装的动作之迅速、麻利,渲染了她经过十年的军旅生涯,急切地想找回女儿家感觉的兴奋之情。
再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二句,对偶兼用互文,高度概括了十年征战的旷日持久和激烈悲壮,突出了木兰出生入死,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
又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二句,“脚扑朔”是雄兔的特征,“眼迷离”是雌兔的特征,分辨雌雄本是一目了然的事,但二兔上述的特征兼而有之,就很难区别了。
这里暗示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和男人一样驰骋疆场,巾帼不让须眉,表现了木兰的机智勇敢,照应了上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使这个传奇式的女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含蓄而富于浪漫色彩。
又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几句,排比兼用互文,表现出一种急促跳荡的节奏,一种跃跃欲试的意态,表现“可汗大点兵”的军情紧急,渲染了出征前的紧张气氛和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而有序。
木兰诗修辞手法分析
木兰诗修辞手法分析木兰诗修辞手法分析《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木兰诗修辞手法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北朝长篇叙事民歌。
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
始见于《文苑英华》,题为《木兰歌》,以为唐代韦元甫所作。
《古文苑》题为《木兰诗》,以为“唐人诗”。
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汗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
此后,历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非韦元甫所作,而是韦“得于民间”(《题乐府〈木兰诗〉后》)。
《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诗》,云是“古辞”,并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
”按《旧唐书·韦元甫传》载,韦曾任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黄庭坚谓韦任朔方节度使,误)。
又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载,可知梁代和北朝乐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际鲜卑歌”,且多“可汗之辞”。
因此,《木兰诗》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鲜卑歌。
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而到唐代为韦元甫重新发现,并拟作《木兰歌》一首(《文苑英华》)。
至于“朔气”二句这样的'对偶诗句,齐、梁诗中已经习见,自是文人加工痕迹。
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
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
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陂)有木兰山、木兰草原、木兰湖,木兰天池等木兰八景,并引杜牧《木兰庙》为证。
其后,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反映出《木兰诗》的深刻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木兰诗》的修辞特色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它成功地塑造了木兰的巾帼英雄的形象。
全诗淳朴雄浑、简劲粗犷,而且易记易诵。
《木兰诗》巧妙的语言与它成功地运用多种修辞是分不开的。
一、句式整齐的对偶句
《木兰诗》这首民歌多处运用对偶句,不但使句式整齐,读起来铿锵悦耳,朗朗上口,而且又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民歌一开始就以这一组结构整齐的对偶句塑造了停机叹息,忧思重重的米兰形象,形成悬念,引起下文。
“阿爷无大儿,米兰无长兄”。
一组对偶句点出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原来是天子大规模的征兵,父亲年老体弱无力从军。
在这种情况下,米兰怎能不思绪万千呢?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在这里诗歌运用了对偶中含对偶的修辞手法,反复咏叹:一方面写出了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另一方面描写了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以此烘托木兰离家越远、思家越切的心情。
对偶手法的运用在《木兰诗》中随处可见。
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都对塑造米兰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井然有序的排比
排比: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此文多处运用了井然有序的排比句,不但使句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而且加强了语言的气势,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展示了木兰为出征而操办的忙碌场景。
这句也是排比和互文的套用。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
这里两组排比句,第一组先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举家欢庆木兰归来的热闹场面;后一组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表现了木兰归家后的激动心情。
三、极有分寸的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
为表现木兰的英雄形象及显赫的战功,文章极有分寸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以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一夸张,生动地描写了木兰奔赴边关的征途之遥,生活之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文章以“十二转”、“百千强”的夸张语言突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但木兰辞官不就,这就更突出了她不图功名、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质。
也为下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辞官还乡作了铺垫。
四、兼顾合指的互文
互文: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
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反映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战斗的激烈悲壮,同时反衬木兰的英勇和智慧。
在这里,“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互相渗透,互相说明,意义上合指兼顾。
语言上分开来写是为了求得诗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另外,“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也采用了互文的修辞。
这样上下句的意义互相渗透说明兼顾合指,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文章表达的思想更加深刻。
五、生动形象的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可以使事物更生动、形象和具体。
为表现木兰的聪明智慧,文章还运用了妙趣横生的比喻。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其中前两句更具有民族特色,突出了木兰具有男子一般的英勇和无畏。
“雄兔”、“雌兔”的比喻新颖,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却始终未被同伴发现,可见她是何等地谨慎,何等地机敏,这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聪颖机智的优秀品质。
六、自然妥贴的设问
设问: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
为了引出下文,文章运用了极其自然的设问方法。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
诗歌在上文木兰停机叹息的情况下发出疑问,随后又通过设问自然引出木兰停机叹息的缘由,因此这一设问在文中显得非常自然,毫无牵强之感。
七、环环紧扣的顶真
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的语句、片断、章节首尾顶接,蝉联而下,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
为了段落间的结构严密,文章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写出了战争情况之紧迫。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胜利归来,结果如何呢?文章用顶真的方法,使上下段的语言表达显得自然、严密,同时也说明了木兰战功显赫。
这首民歌正是巧妙、恰当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从而使文章人物形象突出、语言生动活泼。
应该说简劲与细腻在《木兰诗》中得到了和谐和完美的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沉的思考。
《论语》中的人格气度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
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
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
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孔夫子的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
它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
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
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
”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
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