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鲁迅作品分析
鲁迅作品赏析 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鲁迅作品赏析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是中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者。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鲁迅的作品进行赏析,以期能更好地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首先,鲁迅的作品在揭示社会现实中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深入社会底层,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言行,形象地表达出了当时封建社会对人的束缚和压抑,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腐败。
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鲁迅成功地让读者直面现实,思考社会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其次,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展示了他的创作特点。
他的作品语言简洁有力,篇幅短小,但却能通过精准的用词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抓住读者的眼球。
例如,在他的散文集《呐喊》中,他用现代白话文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愤懑和对人性的悲哀。
他的文字直指内心,鞭挞时弊,令人心潮澎湃。
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鲁迅的作品都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最后,鲁迅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设置是他独特创作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阿Q正传》中的阿Q、《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却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独特的个性。
从这些形象中,读者可以看到鲁迅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关注和同情,也能感受到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同时,鲁迅的小说情节紧凑,扣人心弦,通过各种冲突和起伏的情节设计,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正。
总而言之,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他通过揭示社会现实、运用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塑造鲜明的角色形象和情节设置,成功地展现了他的创作风格。
鲁迅的作品既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又是对人性的反思,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正是这些独特之处,让鲁迅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也是让我们欣赏他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赏析鲁迅的作品呐喊
赏析鲁迅的作品呐喊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而著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便是《呐喊》。
这部作品以其激昂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深深地触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呐喊》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这部作品以其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呐喊》中,鲁迅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挣扎。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情节跌宕起伏,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在《呐喊》中,鲁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作品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展现了鲁迅对于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
作品中的每一个形象都充满了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使人们在阅读中不断地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
《呐喊》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之一便是《狂人日记》。
这个故事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犀利的笔触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以一个疯狂的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描绘,作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扭曲。
这个故事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犀利的笔触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另外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孔乙己》。
这个故事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以一个酒馆里的酒客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悲惨的命运。
通过对孔乙己的描绘,作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扭曲。
这个故事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呐喊》中的这些故事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鲁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
鲁迅作品分析
鲁迅作品分析鲁迅,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影响了无数的人和后来的文学界。
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等,涉及到了许多关键的问题,如暴力、革命、贫困等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分析,从不同角度去了解他的思想和风格。
首先,鲁迅的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残酷和落后。
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他描绘了一个疯狂的主人公,他觉得自己处在一个虚伪和腐朽的社会中,感到十分绝望。
这个主人公癫狂而又敏感,他通过自己的方式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问题,也反映了鲁迅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鲁迅在这个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深深的反思。
这个小说让人们开始意识到,社会不仅仅是表面光鲜的模样,还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话语,这些话语随时可能引起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其次,鲁迅的作品充满了流血和暴力。
他的小说《阿Q正传》描述了一个常常被欺负的乡下人的故事,阿Q在这个故事中被描述成自卑的、无力的、愤怒的人物。
他生活在一个已经破败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阿Q必须通过暴力来保护自己,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死亡。
鲁迅在这个故事中明确地表达了他对中国社会目前状态的不满和悲观。
他认为,社会的问题是无法通过道德和宗教感化来解决的,而需要通过政治和文化的力量来改变。
另外,鲁迅的作品中也充满了革命和反抗。
在他的短篇小说《药》中,他描绘了一个学生无意中发现了一种蓝色的药物,这个药物可以让人失去恐惧和顾虑,这位学生立刻看到了这个药物的潜力,他设法将药物带给了其他没有希望和自由的朋友,让他们也参与了革命运动。
鲁迅在这个故事中表达了自己对革命的热爱,他认为,中国需要通过革命来摆脱现在的困境,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重新获得自由和尊严。
总之,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深受人们喜爱。
他通过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让人们认识到中国社会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而这些问题直到现在还存在,并且仍然需要我们的思考和改变。
通过鲁迅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当今社会问题和变革的重要性。
鲁迅作品赏析 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鲁迅作品赏析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深度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对鲁迅的作品进行赏析,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一、《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
这篇以第一人称叙事的短篇小说展现了一个疯子的内心世界,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讽刺,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力。
鲁迅通过疯子的视角,以日记的形式表达了对社会的无奈和愤怒,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示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考。
二、《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又一经典之作。
通过对阿Q这个衰落农民的描写,鲁迅笔下的阿Q代表了社会的弱势群体,以及他们所面对的无力和羞辱。
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述,巧妙地展示了社会阶级之间的冲突和不平等。
同时,他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矛盾,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三、《呐喊》《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其中的《狗》、《故乡》等作品也被广泛传诵。
这本小说集以对人的悲惨命运和社会不公的揭示为主题,描绘了普通人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抗争。
鲁迅的散文叙述简洁明了,语言犀利而富有震撼力,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四、《热风》《热风》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以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为起点展开故事。
全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助。
鲁迅以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勾勒出一个丑陋而残酷的现实社会图景,使读者深刻意识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五、《阿里郎》《阿里郎》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自卑而懦弱的男主人公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心灵的扭曲和虚伪。
鲁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深刻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弱者在社会中所受到的伤害和排挤。
鲁迅的作品独特的创作风格,突出的思想深度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赏析,不仅可以欣赏他的文学风采,还能引起对社会问题的深思和思考。
《野草》赏析
《野草》赏析《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激励人们反抗压迫、追求自由。
本文将从情感、展现手法以及主题意义三个方面对《野草》进行赏析。
情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直击人心,并激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对社会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化人对于封建社会的痛苦和愤怒。
他深切地感受到人民所受的压迫和苦难,同时也表达出对于人性的关怀与同情。
例如,他在《阿Q正传》中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虚伪的官僚体制,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人格剖析,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反复受挫后的心理状态,并引发读者对社会制度的思考。
展现手法是鲁迅在《野草》中的又一独特之处。
他采用了多样的文体和写作手法,如小说、散文、讽刺、杂文等,使整部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具有极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还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冲击和思维碰撞。
鲁迅以鲜明的语言风格和犀利的观察力,将社会现实与文学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除了情感和展现手法外,主题意义也是《野草》的重要课题。
作品中的主题涵盖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通过对封建社会黑暗面的深刻揭示,鲁迅以无情的讽刺和激烈的批判呼喊着“废除旧文化,创造新文化”的口号,以期唤醒人们的思想觉悟和反抗精神。
同时,他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关注和呼唤着人性的光辉和自由。
最重要的是,《野草》中强调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鲁迅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推动国家走向独立和富强。
总之,《野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从情感、展现手法和主题意义等多个层面展示了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和社会关怀。
作品中浓厚而复杂的情感、多样而丰富的写作手法,以及深刻而犀利的主题意义,使其成为一部震撼人心、引人深思的文学力作。
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文学作品赏析
一、《狂人日记》:⑴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关注自然是回归自我的体现,人被异化后的精神回归)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与环境文化的分离)我怕得有理。
⑵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人,为奴隶而不得的人。
”!(对历史的形象化总结)⑶(忏悔)不能想了。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原罪意识)《孤独者》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内容:“表现的深切”对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吃人”《狂人日记》《祝福》《长明灯》对辛亥革命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对于国民性的思考。
《药》《风波》《阿Q正传》社会变动,文化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境和出路问题。
形象系列:农民形象《阿Q正传》《风波》《故乡》阿Q形象(生计、恋爱、革命、死亡):鲁迅自己说,他之所以要写《阿 Q 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阿 Q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精神胜利法:尽管阿 Q 处于未庄社会的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 D 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
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了之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
鲁迅作品的赏析
鲁迅作品的赏析摘要:1.鲁迅作品的概述2.鲁迅作品的主题与思想内涵3.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4.鲁迅作品的影响与价值正文:一、鲁迅作品的概述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分。
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通过小说、散文、杂文等形式,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呼唤民众觉醒,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鲁迅作品的主题与思想内涵1.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鲁迅在作品中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如《阿Q 正传》中的“阿Q 精神”就是封建礼教毒害下人们的精神面貌。
鲁迅通过揭示这种精神状态,呼吁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2.对人性的探讨鲁迅在作品中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如《孔乙己》中揭示了人们的冷漠与虚伪。
这些作品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绘,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启发人们思考人性的善恶。
3.对民众觉醒的呼唤鲁迅在许多作品中都呼唤民众觉醒,如《呐喊》中的许多短篇小说。
他希望民众能够摆脱愚昧和麻木,积极投身社会改革,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三、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1.现实主义手法鲁迅在作品中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人物和事件,深入揭示社会现实。
他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使得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矛盾冲突鲁迅在作品中设置矛盾冲突,以展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例如《阿Q 正传》中的阿Q 与周围人的矛盾,突显了阿Q 精神的悲剧性。
3.语言风格鲁迅的语言简练、独特,具有鲜明的个性。
他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
四、鲁迅作品的影响与价值鲁迅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家都受到他的启发和影响。
他的作品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部分,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总之,鲁迅作品的赏析,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鲁迅的伟大,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还启发了我们思考人性、民族与社会。
鲁迅作品分析
鲁迅作品分析1.体裁的选取以及文章结构:●作者鲁迅使用如此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不仅吸引了读者更是衬托出整件事情的荒唐可笑和人们的愚昧无知。
而辫子这一形象的设置更是别具深意,展现了对于政治只有片面狭隘理解的民众的愚昧无知,荒唐可笑,从侧面展现了革命者不贴近民众。
●作者鲁迅以点概面,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民众接触面之窄和愚昧无知的形象。
反讽手法的运用更是显现出作者鲁迅对于民众愚昧无知的批判之情。
●在《狂人日记》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巧妙的选择了“迫害狂“这一病症,这在揭示主题方面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为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采用了日记体的记叙方法和第一人称的口吻,新颖的形式不仅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更延展了文章所涉及的范围使文章可以以主人公的见闻为线索,借由主人公之口去反映整个社会状态,大大增加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普遍性。
●作者更是以辛辣简洁的语言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于人民的压迫,反映了愚昧无知的人民对于“吃人”社会毫无感知,不觉醒的精神状态,并且希望借由此文唤醒中国民众业已麻木的灵魂。
●然而鲁迅显示依然对于社会是充满希望的,他也自内心发出了真挚诚恳的呼唤。
●令我们感受到了他的真诚与坦诚,感受到了他对于旧制度下的中国的深深担忧和作为革命者独自奋战的寂寞之情,感受到了他对于民众深深的诚挚的呼唤和希望民众觉醒过来,参加到革命中的热切希望。
●《药》一文以时间为轴。
●文中巧妙的叙述结构,隐喻手法的运用及明暗两线穿插的使用都对这一文章主题的揭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外,文中简明生动的语言更是令文章增色不少。
●首先从结构上,文章围绕线索“血馒头“选取了四个关键的场景,买药,吃药,议药和上坟,从多角度展现了五四运动前期中国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及思想认知。
2.中心思想的表达:3.文章开头:●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
鲁迅文章赏析
鲁迅文章赏析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文章批判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为你简要分析几篇鲁迅文章的特点和看法。
1.《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疯狂的人的视角,揭示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怪象和丑态。
鲁迅借狂人的口吻,讽刺了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虚伪、畏缩、自私等问题,从而激发了社会上的思想变革。
2.《阿Q正传》
阿Q,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在所有事情上都失败了,包括他反抗压迫的举动。
但是鲁迅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深刻揭示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虚伪、封建主义等问题,鲁迅让阿Q
成为一个代表性人物,用以影射当时社会上的人们,让人们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社会进行反思和改进。
鲁迅的这种揭露社会丑陋的方法,被后人称为“周而复始”的批判方法。
3.《华盖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文章批判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认为它们是中国社会长期困于封建文化束缚的根源。
鲁
迅尤其对“三味书屋”这一形式进行了批判,认为它是腐朽、骗子们的集中的地点。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表达了自己反对儒家
文化的立场,并呼吁人们要摆脱传统的束缚,脱胎换骨。
总的来说,鲁迅的文章总是简单而直接,他通过揭露社会问题,引导人们认识到自身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的改进和进步。
鲁迅强调的是批判、革命和反叛,这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鲁迅作品分析
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
1、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
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
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
2、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如《药》的悲剧是双重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不老病。
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青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
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
表现粗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
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
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
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一.共同点:都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
二.不同点:闰土是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
他儿童时代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由于社会的压迫使他像个木偶人。
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虽与外界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
“辫子风波”,使他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
这些都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缺乏觉悟。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
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他不正视现实,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
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
鲁迅作品赏析 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鲁迅作品赏析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触动了许多读者。
他的作品总是引人入胜,引发深思,本文将对鲁迅的几部代表作进行赏析,以更好地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部代表作,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主人公的疯狂思维和与周围环境的矛盾。
文中没有章节分割,全文以一气呵成的方式表达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鲁迅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荒谬和无常,深刻地点燃了对现实的愤怒。
他使用夸张和形象的语言,将主人公的疯狂思维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产生共鸣和震撼。
《阿Q正传》是鲁迅的另一部代表作,通过讲述农民阿Q的一生,展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与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斗争。
整篇文章以章节形式呈现,每个章节都有具体的主题和叙述。
阿Q作为一个实质上懦弱却自嘲和自渎的角色,代表了当时广大农民阶级的境遇。
鲁迅在描写阿Q内心活动时使用了大量的反讽和讽刺手法,使读者对封建制度的虚伪和黑暗产生深思,并对阿Q的命运产生共鸣。
《孔乙己》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讲述孔乙己的苦命境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固化和人性的扭曲。
文中没有分节,鲁迅以简洁的语言和精准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孔乙己的倔强和无奈。
他通过孔乙己的形象,暗示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不公和压迫,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鲁迅的作品不只是单纯地描述社会现象,更是通过对人物的细腻描写和探索,赋予了作品更深沉的思想内涵。
他的作品往往通过对个人的描写,暗示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他的创作风格独特,语言准确,意境深远。
他常使用夸张和讽刺手法,通过对社会和人物的批判,表达自己对于社会变革的渴望和呼唤。
总之,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触动了许多读者。
他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社会困境。
他的作品常常以夸张和讽刺手法为主要手段,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赏析鲁迅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风格,看到他对社会的关怀和思考,同时也能从中受到启发,对现实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反思。
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分析
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分析(一)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祝福》《野草》《故事新编》《且介亭杂文》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中国文化和思想革命的主将。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2.《阿Q正传》(1)《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其主题思想主要是由主人公阿Q的形象意义所体现出来的,概述而言:①鞭挞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和国民的劣根性;②批判了辛亥革命向封建势力妥协,并被封建势力篡夺革命果实的不彻底性;③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
(2)网Q形象的分析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质朴、愚昧的落后农民,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著名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艺术典型。
阿Q的性格是复杂的,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
阿Q这个艺术形象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首先阿Q是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具有针砭、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意义。
其次阿Q的形象提出了国民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问题。
第三,揭示了辛亥革命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的历史教训。
(3)《阿Q正传》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篇小说采用白描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其主要特点是:真实描写,少粉饰,善于用简洁的笔墨勾勒人物形象。
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Q 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
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让人们从可笑之处深思国民的劣根性。
现代文学名家作品分析
现代文学名家作品分析现代文学名家的作品,是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文学的主题、风格和内涵。
本文将对几位现代文学名家的作品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他们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
一、鲁迅的作品分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困境和人民的苦难。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的自白,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这篇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方式,生动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鲁迅的另一篇重要作品是《阿Q正传》,它以滑稽的笔调揭示了小人物阿Q的懦弱和无力。
这篇小说通过对阿Q的描写,呈现了中国社会中的劣根性和道德沦丧。
鲁迅通过细腻而深入的描写,将阿Q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令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二、余华的作品分析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通常以残酷和悲惨的现实为背景,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展示了生命的困境和选择。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农民的生活历程,揭示了命运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公。
小说通过细腻而震撼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在困境中的坚韧和生命的意义。
余华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许三观卖血记》,它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贫穷者通过出卖自己的血液来维持生计的故事。
小说通过对许三观的描写,让人们思考社会义务与个人生存的矛盾,以及人性在困境中的变化和扭曲。
三、昆德拉的作品分析昆德拉是捷克作家,他的作品以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视角闻名。
《存在主义小说》是昆德拉的重要作品之一,他在其中探讨了人的存在与意义的问题。
小说通过对不同人物的生活轨迹和心理变化的描写,反映了现代人在社会和个人困境中的选择和思考。
昆德拉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笑忘》。
这部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和追忆过往的描写,探讨了人生的虚无和记忆的力量。
昆德拉以独特的写作手法,让人们在阅读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结语:通过对现代文学名家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
鲁迅《呐喊》赏析
鲁迅《呐喊》赏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呐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呐喊》的写作背景、文学风格、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赏析。
一、写作背景鲁迅在1918年至1922年间,写作了《呐喊》中的10篇小说。
这段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既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灭亡后的第一个较为明显的反动时期,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逐渐形成的时期。
社会上出现了种种乱象,异化,鲜明的阶级矛盾和冲突愈加激烈。
这时期,鲁迅深受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社会现实的熏陶,他的内心更为沉重和激愤,它使他更为深入地挖掘这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促成了他文学风格的变化。
二、文学风格《呐喊》的文学风格特别突出,包括语言、故事结构、叙述手法等方面。
鲁迅在作品中采取了独特的语言风格,运用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具有深刻的民间化特征。
并没有走传统的鲜明的文学形象,借助于鲁迅锐利而犀利的笔锋和打斜的视角,毫不留情地描绘社会底层的种种丑陋与不幸。
同时,作品还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色彩,呈现出鲁迅极为激情的思想和精神。
三、思想内涵《呐喊》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具备了鲁迅强烈的思想内涵。
鲁迅凭着对社会的深入了解,揭示出了社会的阴暗面和虚伪,并指出了中国的落后和保守,加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整个作品皆是关于社会间的矛盾,其中表现出人类内在特性的不适应,以及非理性的社会组织。
通过叙述个别人物的生活与命运,塑造了人性的造就和文化的批判,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封建王朝时代的黑暗面。
四、现实意义《呐喊》是鲁迅开创现代文学的高峰之一,只有透过这个作品,才能真正理解和认知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成就。
其对中国现代文学以及思想、文化、社会和历史的影响都是深远而长远的。
作为一部关于社会现实和文化批判的作品,它不仅是中国近代文学的杰作,更是世界文学的珍品。
可以说,《呐喊》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它所呈现出来的精神和思维方式则值得我们永久珍视和传承。
有关鲁迅的文学赏析
有关鲁迅的文学赏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文学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和犀利批判。
鲁迅的文学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形式,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等,这些作品无一不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我们来看看鲁迅的代表作之一《狂人日记》。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叙述了主人公患上精神疾病后的种种遭遇和内心的痛苦挣扎。
通过主人公的视角,鲁迅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封建礼教的束缚、知识分子的无奈和痛苦、国家的软弱和衰败等。
小说以其激烈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震撼了当时的读者,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另一部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也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
小说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描写阿Q这一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和荒谬。
阿Q的悲剧命运和对社会的无奈抗争,体现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和犀利批判。
小说中的“阿Q精神”更成为了中国社会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广泛引用和讨论。
除了小说,鲁迅的散文作品也是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呐喊》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其中的《狂人日记》、《孔乙己》等篇章都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以散文的形式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丑恶和荒谬,以及他对这些现实的深刻关怀和犀利批判。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鲁迅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批判,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学的艺术表现,更是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思考,是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探讨。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更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珍贵贡献。
鲁迅作品角度赏析
鲁迅作品角度赏析鲁迅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闻名。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鲁迅作品的角度进行赏析,探讨他作品的主题、风格和意义。
首先,鲁迅作品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上。
他的作品《呐喊》中,描写了封建社会下普通人的生活困境,以及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在《狂人日记》中,他通过主人公的疯狂思想和行为,探讨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虚伪。
这些作品中所呈现的主题,都反映了鲁迅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的关注,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其次,鲁迅作品的风格独特,充满了激烈的批判和悲壮的气息。
他的作品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激烈的矛盾。
在《呐喊》中,他通过对生活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下人们的苦难和痛苦;在《狂人日记》中,他以幽默和讽刺的语言,揭露了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扭曲。
这些作品的风格,不仅展现了鲁迅的文学才华,更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最后,鲁迅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更在于对民族精神的追求和对文学的创新。
他的作品中,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更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民族性格。
在《阿Q正传》中,他通过对阿Q的塑造,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悲剧命运和顽强精神;在《狂人日记》中,他以主人公的疯狂思想和行为,探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境界和文化传统。
这些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更在于对中国民族精神的追求和对文学的创新。
总之,鲁迅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闻名,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更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民族性格。
通过对鲁迅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感受他的文学魅力,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命运。
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对鲁迅作品的赏析,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关心人性命运,弘扬民族精神,推动文学创新。
鲁迅名篇赏析 品味他的文学艺术之美
鲁迅名篇赏析品味他的文学艺术之美鲁迅名篇赏析——品味他的文学艺术之美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其犀利的触角洞察社会、批判尖锐的笔调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而广为人知。
本文将通过赏析鲁迅的名篇,以期能更好地品味他的文学艺术之美。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自述方式,讲述了一个看似疯狂却又掷地有声的狂人眼中的社会。
通过狂人的视角,鲁迅逼真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畸形。
狂人的口吻直接,语言简短而犀利,“自之,粪土当年万户侯,生活无望,生命如草芥”这样的句子,透露出作者对社会阶级固化以及人性扭曲的深刻忧虑。
同时,鲁迅通过狂人的形象为社会中的普通人、平民发声,彰显出对弱者的关怀和呼唤。
《阿Q正传》则是鲁迅借助于一个不折不扣的“阿Q”形象,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中国人民精神状态的脆弱。
阿Q自嘲自贬,通过自嘲来实现一种精神的解脱。
同时,鲁迅以极低的形象塑造了人们经常的误解,深化了对中国人文化自卑心理的直观感受。
文章中,鲁迅以幽默和讽刺的笔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有观念予以揭示,揭示了封建统治下的中国人民处于淤泥之中的状况。
《孔乙己》则是一篇充满了浓烈人情味的小说。
在这个故事中,孔乙己这个角色成了代表了底层人物的普遍形象。
鲁迅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展现了底层人民命运无法摆脱的残酷与无奈。
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让人扼腕叹息,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故事的结尾,孔乙己和酒肆老板一起高歌,这一刻平凡人的生活被尊严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彰显了鲁迅对底层人民的尊重与关怀。
《药》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了一个因为贫穷无法得到医治的人,最终选择了以死抗争社会的故事。
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鲁迅表达了对社会的愤怒和对制度的质疑。
文章以平实的语言,却犀利地刻画出了社会中的虚伪和不公,引发了读者深深的思考。
鲁迅通过这个形象,倾诉着对不公平和制度虚伪的痛心和忧虑。
总结而言,鲁迅的名篇通过不同的形象和故事,展示了中国旧社会的各个角落中所存在的社会问题。
鲁迅作品赏析
鲁迅作品赏析鲁迅作品赏析我看到他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就被这本书吸引住了。
其后又陆续看了《孔乙己》、《阿Q正传》等名著。
这些都是鲁迅先生的文学精品。
《狂人日记》是第一篇以白话文写成的现代小说,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及当时人们的愤恨和不满。
《孔乙己》则塑造了一个精神胜利法的典型形象,给人以辛辣的讽刺。
阿Q这个人物是他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塑造的,他的动作与神态充分反映了旧社会里受欺凌的劳苦大众的共同特征。
从文章来看,他是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人物,但最终却沉沦了。
在“吃人”的旧社会里,他毫无自由可言。
即使不吃人,也无力抗争,只能忍受悲惨命运的摆布。
那时候中国社会内忧外患,先生也多次遭到不公平待遇,如被抓去坐牢,还险些被枪毙。
先生把这些看做是磨练意志的机会,增长才干的良机。
他的作品也体现了他的这种高尚品质。
鲁迅的文字实在太深刻了!他既揭露封建礼教,又颂扬女性美德,思想既深刻又通俗,让读者一读便懂,是现代白话文的典范。
我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小说,另一类是杂文。
小说主要描述一些新鲜活泼、爱情至上、内心丰富的青年男女,以他们之间的交往为主线,重点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借以反映现实,揭示真理。
小说还配以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语言幽默风趣,深得青年男女的喜爱。
鲁迅的杂文一般采用寓意深刻、言简意赅的笔法,揭露敌人的残暴,痛斥社会的弊端,鞭挞社会的黑暗。
而且杂文很少讲道理,很多时候一针见血地戳穿敌人,鞭打奴隶制度。
杂文往往是抨击性强,思想性弱。
而鲁迅先生的小说,语言非常朴素,有些甚至是粗糙的。
可读起来却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比那些长篇大论好多了。
然而当时的中国,绝大部分人是没有阅读能力的。
只有那些识字的知识分子才有能力读一读。
更别提鲁迅先生的小说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真的可谓是奢侈品。
而鲁迅先生,作为一位新青年,他经常去图书馆借书看。
许多在我们看来枯燥乏味的文章,对于当时那些渴望知识的青年们来说,简直就像是琼浆玉液。
语文试题现代文学作品赏析
语文试题现代文学作品赏析现代文学作品赏析现代文学作品是语文试题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赏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风格。
本文将对几位现代文学作家及其作品进行赏析,以期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作家一: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和鲜明的文学风格。
其中,代表性的作品包括《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
《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写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主人公疯狂思维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虚伪。
《阿Q正传》则以讽刺的手法,通过对阿Q这个普通农民的生活描写,表达了对社会阶级固化和人性扭曲的深刻批判。
鲁迅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呐喊和对人性的思考,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家二:余华余华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现代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而受到广泛认可。
其中,以《活着》最为著名。
这部小说以中国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为线索,通过对主人公遭遇的苦难和对生命的感悟的描写,呈现了一幅荡气回肠的人生画卷。
小说中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面对困境时的选择。
余华通过深入的个人叙述,打动了读者的内心,令人回味无穷。
作家三:莫言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民间色彩和丰富的想象力而闻名。
代表作品包括《红高梁》、《蛙》等。
《红高梁》通过对农村家庭的描写,展现了文革时期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对家庭、对生活的坚守。
小说中融入了丰富的乡土味道,使作品更具亲切感。
而《蛙》则以虫蛙的视角,讲述了改革开放时期农村改造的故事,通过对动物世界的幽默化描写,间接批判了社会的一些弊端。
莫言的作品独特而生动,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
通过对以上作家及其作品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现代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还可以进一步思考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通过了解和欣赏现代文学作品,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增强对于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高考语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鲁迅作品分析 新人教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鲁迅作品分析鲁迅伟大的奠基石一、鲁迅生平在讲到生平时强调一下,学员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作家生平的理解和掌握,前面我们讲到三步阅读法,第二步回到历史现场,很重要的一个历史现场就是作家的生平,所以希望各位学员一定要重视作家的生平的学习,这对理解作品非常重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生平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童年时代接受了较为全面的传统文化等正统、非正统和民间文化的熏陶。
◆祖父科场案是鲁家家道中落,开始了避难生活,这对敏感的鲁迅影响很大,清醒地认识了社会和人生的本来面目“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南京水师学堂和矿路雪堂是青年时代的鲁迅受到了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这些作品提供了一个与中国传统的奴隶哲学截然相反的自强、自立、资助的进取奋斗的人生哲学。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幻灯片事件”是他强烈感到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把本来很关注的“国民劣根性”的问题放在了首位,弃医从文,认为“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启蒙主义文学理想。
◆1908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其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的很”。
就抄古碑、读佛经,校勘自己喜爱的古籍,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的指示,为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鲁迅作品分析鲁迅伟大的奠基石一、鲁迅生平在讲到生平时强调一下,学员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作家生平的理解和掌握,前面我们讲到三步阅读法,第二步回到历史现场,很重要的一个历史现场就是作家的生平,所以希望各位学员一定要重视作家的生平的学习,这对理解作品非常重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生平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童年时代接受了较为全面的传统文化等正统、非正统和民间文化的熏陶。
◆祖父科场案是鲁家家道中落,开始了避难生活,这对敏感的鲁迅影响很大,清醒地认识了社会和人生的本来面目“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南京水师学堂和矿路雪堂是青年时代的鲁迅受到了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这些作品提供了一个与中国传统的奴隶哲学截然相反的自强、自立、资助的进取奋斗的人生哲学。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幻灯片事件”是他强烈感到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把本来很关注的“国民劣根性”的问题放在了首位,弃医从文,认为“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启蒙主义文学理想。
◆1908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其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的很”。
就抄古碑、读佛经,校勘自己喜爱的古籍,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的指示,为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二、主要作品(小说)鲁迅主要的作品集有《呐喊》、《彷徨》还有后来的《故事新编》。
《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书名的含义取名《呐喊》,意指作家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取名《彷徨》,鲁迅在《题〈彷徨〉》一诗中有个解释:“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这表现了作家在“五四”之后的退潮期的思想苦闷和内心寂寞,也表现了他不甘消沉的探求精神。
鲁迅以自己的小说,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大变动时代中国的普通民众的精神病苦(知识分子和农民),无情的拷问了他们的灵魂,但不依拷问为目的,不鉴赏人的精神痛苦,反对一切形式的忍从,要进行“绝望的战斗”。
鲁迅作品《狂人日记》分析根据三步阅读法,回到历史现场,写《狂人日记》之前,正是鲁迅苦闷的时期,是“颓唐”时期,钱玄同的鼓励才“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当时“大约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
《狂人日记》不长,前面有小序,小序当中由狂人的哥哥口里说出,狂人在患病期间记下的日记,此时他候补去了,日记是由狂人的哥哥交给小序中“余”。
日记共分成十三段。
狂人用了“日”、“月”、时辰这些历来带有象征意义的东西为全篇气氛的暗示:第一段还是“很好的月光……精神分外爽快”,感到以前的三十多年的生活全是“发昏”,意识到自己“清醒”,但清醒在他人眼里是“发狂”,而且因为这种“清醒”可能招致迫害,提醒自己“须十分小心”,防范赵家的狗。
第二段就“全没月光”而“知道不妙”了,感到路人、小孩子,都想害自己,相待自己招人恨的事,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薄子。
第三、四两段还知道有“早”、“晚”,写那些对自己不怀好意的人,曾被知县、绅士压迫过,从狼子村告荒的佃户口里的直大恶人被杀了吃,想到自己也会被吃,在紧张状态下,看到“仁义道德”的历史书里写满“吃人”,——一部“仁义中国史”变成了“中国吃人史”,从大哥请的何先生的医嘱“赶紧吃吧”“悟”出大哥是吃人的,自己是吃人人的弟弟。
第五段对历史上吃人的现象,大哥是赞同的。
第六段就“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了,感到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
第七段决心“劝转”吃人的人。
第八段质疑吃人的合理性。
“从来如此,便对吗”。
第九段吃人的人的生存困境,“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第十段则突然成了“大清早”,与大哥理论,吃人的人,为野蛮人,便成“真的人”,就不吃人。
第十一段则彻底变成“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了,妹子被吃了,吃人的人连亲人都不放过。
第十二段意识到自己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
第十三段喊出“救救孩子”。
通过上边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天气与时辰“日”、“月”、“全没月光”、“早”、“晚”、“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大清早”、“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全是有意设置的。
在小说中,狂人的震惊性经验有三重:(1)“仁义中国史”是“中国吃人史”(2)大哥吃人(3)我也吃人,难见真的人对历史原罪的承担,自己也不过是“历史中间物”,在进化的链条上与“真的人”不在同等地位。
《狂人日记》的分析主要抓住狂人形象,特别是性格特征——“真狂与假狂”。
真狂:从作品中狂人的言行来看,他的确是一个“迫害狂”患者,具有恐惧、多疑和知觉障碍、逻辑思维不佳等特征,属于精神病学上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
如作品这样写道:“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
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
”像这样的以为人人都要害他、要吃他的心理,在作品中处处可见,如果只看到这一个方面,那就很容易认为狂人是真狂了。
假狂:但是狂人的语言和心理虽然有许多错乱和偏执的地方,却又表现出清醒的认识、深刻的思想和惊人的洞察力。
狂人从写满“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字缝里所发现的吃人的本质。
这段话揭开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礼教的面纱,揭露了封建礼教在精神上对人民的残害,揭示了封建制度奴役压迫人民的罪恶。
几千年来,敢于站出来说出这个本质的人难道不就只有被世人看作是“狂人”的人吗?所以,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象征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解决了狂人形象的真狂还是假狂的问题,那么,对于狂人形象所具有的“狂与不狂”的两重性就容易掌握。
狂人的“狂”,一方面是由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更重要的一方面却是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
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的,并且被历史所证明是正确的,只是他说出了当时的人们所不敢说或者是还没有说出的骇人听闻的话。
鲁迅作品《阿Q正传》分析小说有九章,第一章写“我”“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是因为阿Q不是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有违传统故。
“名不正则言不顺”,其意仍在阿Q非不朽之人,做传的名目没有取出来,故难下笔。
阿Q由此说自己姓赵,竟招来赵太爷的“抢进”和“跳过去”。
第二章阿Q名言“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以进城在未庄人面前“更自负”,但也“鄙薄城里人”,可是却又被未庄人欺负,阿Q只好以“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等语言来自轻自贱,不愿面对失败,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最后阿Q在输钱之后“他睡着了”,说明阿Q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第三章开头的“蒙”赵太爷打了嘴巴后,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可是阿Q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竟被王胡“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此后又“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的打,最后只好去“摩着”小尼姑头,“呆笑着,说:”“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此后在“酒店里的人”“九分得意地笑”中,阿Q“十分得意地笑”。
第四章“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阿Q就为此被赵秀才“蓬”的一声,敲了竹杠,地保仗势欺人,趁人之危,狠狠的也敲了阿Q竹杠。
第五章阿Q以为小D“谋了他的饭碗”和小D打了一架,“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阿Q已经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阿Q是被迫进城的。
第六章阿Q进城后,回到未庄,“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扔”说明阿Q在未庄人面前显阔。
在谈到城里杀革命党的时候,“咳,好看。
杀革命党。
唉,好看好看”,说明阿Q不可能觉悟,麻木愚昧,只能充当无聊的看客。
阿Q从中兴开始走向末路。
第七章“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
”辛亥革命绍兴光复,未庄人的理解是“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说明未庄人的思想仍停留在明末清初的几百年的过去。
阿Q先是对革命党“深恶而痛绝之”,很快又向往革命,要“革这伙妈妈的命”,是因为阿Q身上有着狭隘保守排斥异端的思想,他天生反对变革现实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一开始听到革命时很反感,觉得与他为难,便“深恶痛绝”;可是他身上又有着盲目趋时的特点,加上他对现状的不满,尤其自己生活的不痛快,看到举人老爷这样怕,所以他自然又向往革命了。
这表明他对革命态度的不稳定性,对革命的不理解甚至误解。
第八章辛亥革命绍兴光复后,“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说明“革命”换汤不换药,许多投机分子钻进革命队伍中,窃取了革命果实。
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假洋鬼子作为一个与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新式资产阶级人物,注定与广大人民有着天然的隔膜,没有丝毫共同的利益。
而阿Q要告假洋鬼子“造反”的状,一方面参加革命不成,就要报复,表现了他思想的狭隘;另一方面,说明阿Q 的革命愿望也经不起考验,因为他对于革命的认识根本就不明确。
第九章赵家遭抢了,未庄人既“快意”又“恐慌”,“快意”是因为未庄人平时虽说敬畏赵太爷,但作为被压迫者,心底里还是恨赵太爷这种压迫者,所以听说赵家遭抢,自然就“快意”;“恐慌”是因为对形势不了解,怕危及自己的财产和生命。
阿Q成为赵家遭抢替罪羊,死到临头的阿Q,为“画圆圈”而苦恼,死到临头还不觉悟。
未庄人对阿Q被枪毙的态度,说明社会是如此黑暗,国民仍是如此愚昧,中国,何时才能得救。
阿Q形象的性格特征阿Q性格的分析,要结合“文学人物分析法”。
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经济上:没有土地,没有房屋,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连自己的姓名籍贯也不知道,在未庄也只算得上一个末流的农村流浪汉,政治上受到压迫,没有权利,没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