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教学法.doc

模块化教学法.doc
模块化教学法.doc

模块化教学法

模块化教育模式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我国对模块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早于“项目化”教学,大概从上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进行探索。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主要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它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

两种流派的共性是都强调实用性和能力化。其区别是CBE是从职业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MES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

我国职教界总结出了相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所谓“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就是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根据正规全日制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首先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进而培养其合格的专门职业能力。

模块化教学相关问题回答

一、何为模块?

所谓模块(Modul) ,描述的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组合,或者说,一个模块是一个内容上及时间上自成一体、带学分、可检测、具有限定内容的教学单元,它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

模块内容包括单一课程,若干相关课程知识点的组合,实验课程,或实习,理论课程与实践的组合,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单元。

二、模块化——教学观念的转变

模块是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当学生修完某一模块后,就应该能够获得相关方面的能力。

从以知识输入为导向(Input- Orientation )的教学理念的“哪些内容我要讲授” 变成以知识输出为导向(Output-Orientation)的教学理念的“哪些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获得的”

三、模块化的目标是什么?

促使教育方式公开化和灵活化,满足高校及学生日益增长的对灵活性的需求以及实现教学组织更高的透明化及有效性。

四、模块化的优点是什么?

1、灵活的教学安排

模块化的教学结构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对一个高校而言,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并为有限的资源所困扰,因此必须将自身的优势集中起来。教学安排的灵活性还可满足不断强化的跨学科和国际化的需要,模块化还使得跨专业课程的开设和聘请国内外客座教授开课更为方便。

2、有效的教学组织

因为所有的模块大多数都是在一个学期之内或在一个集合块结束之后进行考核,这使的教学结构较为紧凑。这同时又是一种较为严格的教学组织,能够促使学生在规定的学期期限内较快完成学业。

3、透明的个性化学习进程

当学生完成其学业时,在其毕业证书上就可更清晰地记录已修模块,一个模块化的专业的内容比起非模块化专业来说则更具有说服力。

此外,不间断的记录已完成模块及成绩,又能使学生在毕业之前每一时刻的已具备的能力更加透明地得到反映。比如说,在每学期结束时都可以将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反映出来(如同“中期审计报告”)。

4、简化的学习成绩的认定

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可以简化高校间的成绩的认定。方便转学或出国学习。模块描述包含有完成该模块的工作花费——“学习负担(workload)”,使得对已取得成绩的评定变得简单。(注:学习负担是用来描述一个大学生在学习上的时间花费,是计算学分的依据,1学分=28学时的学习负担,即学生必须投入28学时学习,通过考核才可获得1学分;如果一个模块为6学分,其学习负担为168学时,以每学期5个模块计算,一个学期的学习负担就为840学时,一学年1680学时。一个学生必须完成240学分的学习任务,即必须投入6720学时的时间学习并通过考试才能获得学士学位。)

5、个性化的学习进程的塑造

对学生而言,模块化能够为其个性化的塑造提供可能。较小的、灵活的、彼此相互联系的模块比起内容庞大的专业课程来说可以产生更多的组合。学生个性化的程度则取决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模块选择的自由度。一个模块化的教学活动能够把不同领域的能力培养有机地联系起来。

五、模块化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1、目标及作用的确定

首先要明确一个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能具备的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之后再确定单一模块能够带来的部分技能。

一般的,模块内容的确定及对应获取的素质能力的界定是有难度的。每一模块中应明确向学生传授相应的能力及其组合。

2、从专业课程到模块

模块化要求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要适应从“专业课程”到有功能性的单元“模块”的转化,并随之带来的教学内容的新构造。模块的传授者应将模块的能力目标加以限定。考试要求也应根据模块而定而不是根据旧的专业课程。

在以前的以专业课程为目标的学习中,学生在课程结业考试的那一刻必须牢记该专业课程内容庞大的素材,并要了解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在模块化学习中,通过学习伴随的考核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并促进其对知识之间关联的思考。

3、模块大小的确定

模块化要明确一个单元模块的大小或时间张度,即首先要确定一个模块是否能在一个学期内结束,还是要跨越几个学期。因为每个专业方向的不同对获取能力要求不尽相同,所以,人们必须对每一个模块的大小认真加以考虑。

如果模块过小,则会使综合性的,跨领域能力的培养就会变得困难,另外考试的次数将会很多,进而导致人力和管理成本的大幅度上升。

如果模块过大,则会使原本通过模块化所带来的灵活性及个性化、多样化被迫降低,模

块过大还会导致教学组织上的困难甚至使学生的学业时间加长。

4、模块在不同专业方向和专业里的运用

以往,在一个专业里一门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服务于该专业甚至仅服务于该专业的某一特定重点。

而模块能够围绕一个特定主题独立构成一个单元,可以在事先设计时就进行考虑其能够服务于哪些重点或是否可以跨专业使用。特别是那些跨学科设计的模块在不同专业里有着广泛的用途。例如“跨文化交际模块”或“社会语言学模块”,这些模块可以由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完成。

六、模块化实施的建议

1、在高校范围内推广模块化

在一个高校里适用某一专业孤立的模块会导致与其他专业不兼容的问题。一个新体制的建立应在整个学校范围内进行,应该可以跨系乃至跨学校在其他学校的相近专业中加以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扩展专业设置的多样。

如果教师们能够进行跨系合作,并将各自学科领域的内容以单元形式——“模块”通过所谓的“模块组合池”(形容盛装全部模块的地方,在这里,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对模块进行组合,在实际操作时,就是模块数据库),在不同专业及专业方向中进行运作,这样,跨系的专业设置就会很容易,并且可以减少教学资源上的浪费。

2、统一的模块大小

在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里或在跨系合作过程中模块的灵活组合,必须以模块在不同专业里具备兼容性为前提的。

模块拥有相同的时间限度;模块一般应该在一个学期内结束;在全校范围内对所有专业运用统一的学分体系

在德国,对于模块范围、大小已达成一致。比如,模块可以周学时2-4-6 或3-6-12学分表示其大小。统一模块大小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即相同大小的模块具有等值性,在模块体系中每位模块方案设计者都拥有同等地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就某单一模块重要性产生争论。说明:在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模块大小的统一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内容上的同一化。它仅体现在教学组织上的统一,而教学内容上的确定则取决于每个模块的功能。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特色的体现不是取决于模块的大小而是内容上的构造。

3、对不同类型的专业模块进行归类

哪些知识和能力将被传授,将由专业的设计者来决定。为此,从一所学校里的总的“模块组合池”里选出对某一专业非常重要的模块应该能够被分成不同类别。

现以某一专业为例,说明在这一专业里模块类别划分。

该专业可通过一个公共基础学习和五个专业化发展方向(重点)来描述。

公共必修模块:这种模块作为所谓的“基础学习”构成学习的出发点。通过这些模块向学生传授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

某一重点专业方向的必修模块:通过这些模块向学生传授本重点必备的内容。所有决定选择本重点专业方向的学生,必须完成本模块的学习。

某一重点专业方向的选修模块:这些模块提供了与重点专业方向相对应的附加的多样性内容。它为学生在所选重点专业方向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跨重点的选修模块:对许多学生来说可以考虑提供更宽泛一些的模块,它们不属于某一特定专业重点,可以被称跨重点选修模块。例如,在波鸿大学里,“信息技术”或“外语”模块就属于此类。

就教学内容而言,根据教学要求的不同,模块还可按照不同水平来分类:

基础模块(“初级水平”):用以传授本科学士学习阶段入门期的基础知识,一般不需具备先导知识。

深化模块(“中级水平”):在本科学士学习的第二阶段,在具备已获取的先导知识的基础上,用以传授内容上继续深入的较为全面的知识。

提高模块(“高级水平”):是硕士学习阶段的模块,通常需要以本科学士学习阶段的知识为基础。4 、促进对知识内在联系的辧认

对知识关联性的辨认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如项目设计工作、研讨会、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和分派任务来推动的。

在模块化过程中应注意:

1)从教和学的花费方面来说,模块不宜过小,才能留有足够的时间,认识模块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2)让学生从不同领域不同教师那里学到知识的内在联系

3)提供跨学科的模块

5、内容和组织上变化的商定

模块化必须是在专业课程负责人之间有着深入沟通和合作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实施。

教师要有足够的自主空间来决定模块内容的构造。因为每个模块在更大的关联里(如知识重点、学习阶段、某一专业乃至所有专业间的关联)都有特定的作用,则负责该模块的教师应该就其内容和组织上的变动与其他教师做充分的商讨,尤其是对必修模块。

6、模块的详细描述

模块描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引导帮助,对学习咨询以及模块的选定都有益。它也是学分及考试成绩认定的一个重要基础。目标的制定、模块的组成、内容、考核方式以及教与学的方法都应该得到清楚的描述。在模块描述中还应注明,哪些先导知识是必需的。对那些无选择限制的模块,应该特别注明,因为往往正是这些模块常被不同专业或重点方向所选中。

7、模块按照主题单元处理

为了最优化地达到模块的教学目标,在一个模块里应该根据可能安排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讲课、练习、实习、研讨会)进行混合。如果有不同教师参与一个模块的建设,他们应该就模块的内容及组织共同商讨决定。因此,应该指定一个模块负责人作为协调人,他也是与管理部门和学生之间联系的对话人。

学校应该把作为教学单元的模块公开。所有属于某一模块的教学活动的时间、应该在课程表上一目了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