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节能、绿色和低碳联系和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节能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低能耗往往是构成各类型绿色建筑最主要的特征,而且对于一般民用建筑,保温隔热的低能耗围护结构体系还是实现室内环境舒适度的基础。低能耗也意味着更少的污染污染物排放,可以说,节能是绿色建筑的必要条件。
在一些欧洲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近年来更加入了社会、人文的评价内容,这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思想有些不谋而合。的确,提倡有节制的消费理念,鼓励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有效而且是零成本的节能环保措施,而这些理念都可以通过绿色的社区规划和建筑设计来宣示、引导、鼓励和实现。
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自愿实施的先进建筑系统,政府通常可以采用财政、税收的倾斜政策鼓励开发企业参与绿色建筑的实践。而真正推动、普及绿色建筑的动力是来自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和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将绿色建筑作为参与项目投标的条件也是各国常有的作法,美国联邦政府投资建造的学校、医院、图书馆、政府办公楼等公共建筑往往会明确要求达到LEED 认证标准,这对商业开发市场的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发展起到了正面引导作用,值得我们借鉴。
现在有一种呼声要求用行政法规强制推行绿色建筑认证,相信持这种意见的人初衷是好的,期望绿色建筑在中国得到更快地普及发展,但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建设工程强制标准代表了这一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侧重对社会公众利益和消费者个人安全、健康的保护;而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强调参与者对环境的关注和承诺,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它的内容、条文要求应该比强制法规更广泛,更全面,更严格,以代表设计理论和建筑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够起到探索方向,引导市场的作用,二者不应混为一谈。即使是政府的投资建设项目设置了绿色建筑认证达标要求,也应该在招标过程中保证公平的商业竞争规则。这样才是真正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环境。
三、低碳建筑
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后,低碳经济在国内迅速变成了一个热点词汇,更有专家引申出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建筑、低碳生活等等新概念,似乎所有节能问题、环境问题、城市问题都可以或是需要用“低碳”来重新定义。
我们知道,“低碳经济”是英国政府对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重要贡献,是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战略路线图,自2003年提出后,迅速为学术界和世界各国政府所认同,现在已经成为公认的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模型。
气候变化无疑是人类目前面临最紧迫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当前处在气候学研究主流地位的一个警示是: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如果平均气温升高超过2摄氏度,地球生态环境将发生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变化,遏制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被认为是制止气候变暖的唯一有效措施。
大气中的一部分温室气体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由于人类开采燃烧化石燃料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全球每年高达300亿吨以上,地球上的森林、海洋已经无法吸收、转化、存储这么多的二氧化碳,从而造成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温室效应逐渐加剧。可见“低碳”首先是针对气候变化问题,核心是降低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消费增长。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核能发电,增加森林覆盖率,CCS技术等都被认为是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同样提高能效,节约能源也是缓解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措施,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节能与低碳确实是有联系的。
但我们仍不能将二者简单的等同,因为建筑物并不直接排放二氧化碳(用燃气灶烧水做饭的时候会有一些),但它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会有各种形式的能源消耗,与之相关的碳排放大部分会发生在建材生产厂,供热厂、发电厂等等地方,可见“建筑物”或者说“建筑节能”与碳排放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否需要,如何把建筑的性能评价与碳排放联系起来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近来“零碳建筑”“碳中和建筑”也是业内常常讨论的热点话题,细看对它下的定义,可以发现它和“零能耗建筑”概念并没有本质区别。受热力学定律的限定,世界上任何一座“零碳建筑”或是“零能耗建筑”都一定要附带可再生能源生产装置,不论是太阳能集热器、光伏电池,还是发电风车或是沼气发生器等等,否则这座建筑是无法运行使用的。我能想到的唯一反例是地处北极的挪威国家生物种质库,它在建成之后就几乎不再耗能,只需要寒冷黑暗的环境保护植物种子的发芽能力,但毕竟这只是一个特例。
零能耗建筑不仅是造价昂贵,而且一般需要更大的占地空间实现能源循环。中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决定了在现阶段,我们的城市居住形态只能是以高密度集合住宅为主,这样的建筑形式很难有足够的空间采集、利用可再生能源。所以要求一般建筑实现零能耗、零碳排放显然不切实际,我们应该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绿色建筑发展策略。
我们现在看到有国内研究机构已经编制出低碳建筑的评价方法,这种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是非常可喜的,低碳问题应该得到充分关注,我们也需要针对气候变化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挑战思考新的对策。只是科学问题需要严谨的科学方法,我们不必为追赶潮流而去发明新名词,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
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做出了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尽管有一些发达国家认为这一承诺不具约束力和可执行性,但公正的说这种承诺是符合中国的发展状况的,同时也是很有挑战性的目标。
中国经济如果保持8%的增长率,到2020年GDP总量还会增加约1.2倍,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 意味着我们要在能源消费只能增加30% 的条件下支撑经济规模的成倍增长。尽管可再生能源的商业化生产可以增加一定比例的能源供给,但在现阶段,风电、核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综合投资成本还是成倍高于火电,发展新能源产业需要先进技术和巨额投资,所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中
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则是更直接,更具体,更现实,更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概括的讲:建筑节能是能效问题;绿色建筑关注环境的可持续;低碳经济源于应对气候变化;所有这些问题都与建筑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