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秦统一全国的原因,过程、意义2、秦统一全国的措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3.理解: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4. 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影响,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二、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
度量衡的统一。
四、课型:新课、一课时五、教学方法1、教法:讲解法、讲述法、互动法2、学法:“自主探究式”法、讨论法、图示法六、教学手段:PPT课件、图表、地图七、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秦兵马俑》、先入为主,体会秦强大的军阵,感受秦恢弘的气势。
引导学生分析:(一)、秦统一六国的原因①商鞅变法,使得国富兵强②长平之战,赢得绝对优势③秦王嬴政,善于任用人才④统一大业,顺应人民愿望出示图:了解观察秦灭六国示意图,注意方针策略、并简述其过程。
PPT动态演示,一是加深记忆;而是增加趣味性;讨论分析:秦灭六国有什么意义?(结合教材,稍加点拨即可、突出“统一”性)(二)、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置承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官)地方推行郡县制(废分封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分析了解各自的职能,不做过多,过深的讲解。
分小组讨论:(三)、归纳秦统一全国的具体措施文化:统一文字(小篆)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空)、度量衡军事:修灵渠 修长城民族关系:北击匈奴等小组分析之后、相互交流,简析其作用。
(四)、了解秦的疆域、看图说出四至。
体会秦的强大。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五)、最后巩固练习:以图表的形式归纳本课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既可以作为练习,又以此本课板书。
(六)、小结:公元前221年,秦相继攻灭其他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为巩固封建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同时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秦灭六国结束割据分裂局面,开创并巩固中华统一的崭新局面。
本课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本课内容以统一为核心,按照实现统一、巩固并强化统一的思路,将有关事件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多彩的、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二、课程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秦朝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了解秦朝的疆域四至和秦长城、灵渠。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归纳“秦完成统一的条件”、“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历史挂图、绘制秦朝疆域四至示意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和时空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和“千古一帝”的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巨大,秦朝的影响深远。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难点:焚书坑儒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兵马俑、万里长城、秦始皇的图片及雕像,配合古筝音乐《平沙落雁》教师:图片中是描述那位英雄人物以及他的功绩?学生:秦始皇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你所知道的秦始皇。
归纳小结,引入课题,剖析课题。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第一篇章:六合一统,彰显霸气教师:秦王嬴政为什么能够“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呢?展示:“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秦)李斯教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学生: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疆土不断扩大,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由来吗?学生:长平之战,秦国名将白起活埋赵国降卒40万,赵国的壮丁几乎在此役中死尽。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情况。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等。
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素材,使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
但同时,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引导他们学习。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统一中国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认识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统一中国的过程,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教材内容,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引出本课内容:秦统一中国。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①了解秦灭六国的经过及意义,知道秦能完成统一的原因。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②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知道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政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
大家知道诗中的“秦王”指的是谁?“扫六合”又是指什么历史事件么?答案提示:嬴政;秦统一中国这首诗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
开篇盛赞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统一中国的业绩,而后讽刺他追求长生,残暴无道的荒唐行为。
下面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史实。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观察地图思考,战国七雄中谁完成了统一大业,统一后又是如何巩固统治的呢?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1、问题探究:①【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并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要统一全国?材料一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中国历史•七上》材料二“天下之统一,势也。
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梁启超《战国载记》答案提示:顺应民心,符合历史潮流。
教师指导:材料二解读:天下总要统一,这是大势所趋,即使秦国不统一,也会有别的国家统一。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各地区联系加强,相互依赖关系更为密切,统一称为历史的潮流,时人已有“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
②【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并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历史选择了秦国统一?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背景和过程,知道秦朝维护统一和集权的措施: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道路。
通过教师对秦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地位的介绍,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秦朝统一中国的意义,认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历史和文明的深远影响。
通过本课插图中展示的文物图片,使学生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并学会从中获取相关历史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从战国末期特殊的历史条件理解秦朝统一的背景和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秦朝巩固统一和集权的措施,通过前后比较的思维过程,认识到这些措施的历史进步性,进而认识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趋势。
使学生能够运用动机与后果的概念。
通过阅读课文中的历史地图,使学生掌握秦朝后期的疆域范围,从而形成一定的历史空间概念。
使学生在学习秦朝的统一与集权措施时,能够结合课文提供的佐证史料,分析概括这些措施的历史进步意义,从而掌握阅读历史教科书,运用史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分裂往往会导致战乱和纷争,统一则带来交流和和平,秦朝统一是民心所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秦朝开拓岭南过程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历史共同体的时间有先有后,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通过对秦朝统一和集权措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与中华文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学习目标:1、知道秦始皇,通过秦统一中国,探究秦统一中国原因2、通过秦巩固政权,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3、探究秦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但最真实的就是通过考古文物来还原历史,1975年考古学家在一处墓穴中发现了两封战国时期的家书。
人教版部编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紧密了全国各地的文化、经济联系。
(4)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和泽被后世的灵渠。
(5)扩大了疆域,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小结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并且建立了崭新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实现了空前的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秦朝是我国历史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开端,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始皇是一位集大功,大过于一身的帝王。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焚书坑儒
三、教学方法
展示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四、教学器材
多媒体,教学挂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动画演示秦统一天下的过程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或地图册指出秦灭六国的顺序(提示:主要按“远交近攻”的策略):韩、赵、魏、楚、燕、齐。
以动画的形式来演示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记忆。
探究新知
秦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定都咸阳(今西安)。(P2-2)秦始皇画像。学生根据统一前的史实和自己所了解的统一后的历史状况,尝试分析“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仔细阅读课本,进一步熟悉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课外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选择题部分
六、板书设计
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公元前221年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课标要求】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掌握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2.引导学生归纳“秦灭六国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难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组诗中的诗句,描述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
秦是如何灭掉六国的?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又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一.秦灭六国1.战国有七雄,为什么最终由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呢?(1)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
(3)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嬴政具有雄才伟略,善于用人,推行了正确的军事与外交政策。
(4)长平之战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的强大攻势。
2.展示《秦灭六国形势图》,简述秦灭六国过程和秦朝建立。
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
秦国的军队势如破竹,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想一想,秦的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国家走向了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经济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与交流;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加强民族交流融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一篇介绍秦朝历史的重要课文。
本课主要围绕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及秦朝的灭亡等四个方面进行叙述。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简练,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使他们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秦朝历史的了解相对较为有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对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和百家争鸣的形势有所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秦朝的历史与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衔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对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等事件可能存在一些误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秦朝的历史背景、统一过程、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秦始皇焚书坑儒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秦始皇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统一过程、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
2.教学难点: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朝的版图和统一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争斗,引出秦朝的历史地位。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统一,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和因素?”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秦朝的统一过程,重点讲解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主要讲述了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本课内容涉及秦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以及秦始皇的改革措施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朝的了解可能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知识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秦朝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建立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掌握秦国在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统一国家的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过程,秦朝的统一六国,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2.难点: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对内外的改革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图片、视频、PPT等教学资料。
2.教学工具:计算机、投影仪、黑板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国地理位置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秦国在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等方面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秦国的框架。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优质教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战国形势图如下)诗歌展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此诗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
2020年是秦统一全国2240周年,那么秦是如何灭六国的呢?我们今天来学习第9课秦的统一。
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一)秦统一六国的原因1.【材料研读】材料1: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
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说:“一心定而王天下”(1)材料中的现象反映出什么现象?材料二:商鞅变法设问:(2)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如何?材料3: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
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
设问:(3)秦王嬴政又如何?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材料的基础上,归纳秦灭六国的原因:(二)秦灭六国的过程、秦朝建立与统一的意义1.视频播放:秦灭六国2.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人物:嬴政。
(4)都城:咸阳。
(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图片展示:观察教材《秦朝形势图》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提示;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设问:秦朝创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秦统一后,原先各自为政形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2)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和巩固统一。
(一)皇帝制度1.【材料展示】(教师通过材料分析,总结皇帝制度内容和特点,如下)(二)中央政权制度1.【图片展示】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行政体系导图,总结: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人教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2.过程与方法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原因和内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课前播放韩磊的《秦王扫六合》歌曲,大屏幕出现歌词:“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歌曲结束后,教师提问:这首歌曲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由此导入第9课《秦统一中国》。
2.讲授新课□1秦灭六国师:秦国为什么能够完成统一六国的使命呢?生A:秦国由于商鞅变法,经济、军事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雄厚的国家。
生B:秦国有一些野心勃勃的国王,特别是嬴政。
生C:秦国有贤人辅佐,如李斯、吕不韦等。
生D:秦国计谋正确,远交近攻,六国不团结,结果被各个击破。
(学生答出这点时教师强调团结的重要性,渗透德育)生E:秦统一六国,顺应了民心,人民渴望统一。
(教师点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学生说完以后,老师归纳秦国能够统一的原因。
一是客观上的需要:人们经过长年的战乱,已经厌恶战争,渴望和平。
突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是实际上的可能: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增强了国力,已经具备完成统一的实力。
然后再展示秦灭六国的示意图,突出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和秦统一的时间、都城,增强直观性。
□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师: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秦灭六国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样做才能巩固统一呢?消防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明智之举?请大家观看小品《朝会》,看看秦王嬴政是怎么做的。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教材分析:本课“秦灭六国”前承“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后接“伐无道,诛暴秦”和“大一统的汉朝”,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最重要的一课,它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开端,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不仅是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而且对后面的隋、唐、元、明、清等统一的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统一中国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难点:理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韩磊的《秦王扫六合》歌曲,大屏幕出现歌词:“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教师:这首歌曲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由此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秦灭六国1.统一原因教师提问:我们刚刚学习了春秋战国的历史,相信大家对“战国七雄”一定还记忆犹新,那“战国七雄”究竟是哪七国?它们分别处于什么地理位置呢? (展示《战国形势图》)学生看图回答:(略)。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4页第一、二段的内容,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下:秦为什么能够兼并六国、实现统一呢?学生:看书、思考、回答(略)。
师生一起归纳秦统一六国的原因:首先,统一是民心所向。
其次,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案
《秦统一中国》教案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的史实及意义。
2.知道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
3.理解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长城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图,知道秦国统一全国的过程。
2.看材料,知道巩固统一措施实施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秦朝统一的意义。
2.知道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3.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1.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
2.在经济、文化上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1.秦统一全国的背景。
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一课,它结束了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长期混乱的居面,建立起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汉时期的开端,对第二单元的内容和后来学习秦汉时期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要有三个子目,分别是“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治的措施”。
“秦灭六国”讲的是秦先后攻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在军事上实现了统一。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讲的是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现郡县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秦在政治上实现了统一。
“巩固统一的措施”讲的是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并开凿灵渠、修筑长城。
这使得秦在经济文化上实现了统一。
只有“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军事、政治和经济文化上都实现了统一,秦才是真正地统一的中国。
学情分析:本课讲的是秦统一中国,学生学习兴趣较大。
教师可以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增添历史小故事;在讲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和地方实行郡县制时,用历史人物李斯来过渡;展示材料、图片,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在经济文化上统一。
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光看书学生难以理解和理顺,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一边在黑板上画结构图,便于学生的学习。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3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重点难点】重点: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秦始皇陵,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
1956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让我们一起步入今天的历史课堂,认识秦始皇,领略他为实现并巩固中国统一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新课探究一、秦灭六国1.【图片研读】2.【问题探究一】图一、图二与图三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答案提示:长平之战中,白起指挥秦军打赢了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为日后秦统一中国扫清了道路;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问题探究二】结合图三说出秦灭六国的顺序。
并分析秦统一全国的意义。
答案提示:顺序: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史料研读】材料一“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2.【问题探究一】综上两则材料所述,秦朝建立后,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答案提示: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弄清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懂得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
2.掌握秦统一中国后所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了解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并用简洁的语言归纳统一的措施制度。
2.通过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制度的分析,认识这种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情感态度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点巩固秦统一的措施制度教学难点秦统一的历史背景及巩固措施所起到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谈话引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你能用具体的历史史实加以解说吗?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自夏朝建立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历经商西周三朝,创造了高度文明的青铜文化。
到东周时名义上是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实则为诸侯所把持控制朝政,到其后期,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已经分崩离析,土崩瓦解,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分裂为众多的诸侯国。
诸侯之间争战,给国家、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东周的分崩离析是如何结束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去了解秦是如何统一,建立大一统的中国的,以及秦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制度来巩固统一的中国。
新课探究一、秦灭六国-----秦朝统一中国背景、过程及作用1.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探究与分享======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唐朝诗人胡曾《咏史》:“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人无人得坐家”材料二:缥缈黄河风渐远,熙熙攘攘涛声。
烽烟四起举刀兵。
七雄何乱战,五霸枉纷争。
材料三:商君变法“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根据的学历史知识,结合材料思考:①从材料一、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②材料中所描绘的场景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9课秦统一中国》讲述了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本课主要内容有:秦灭六国的原因、秦朝的建立、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秦朝的疆域和民族关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认识统一国家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地图和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和过程,掌握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统一国家的意义。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和过程,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教学难点:秦朝的疆域和民族关系,统一国家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教材:准备《第9课秦统一中国》的教材。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战国时期诸侯国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六国之间的纷争和秦国的地理位置。
提问:“你们认为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秦国灭掉六国,最终统一中国的历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简要介绍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秦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讲解秦国从崛起、统一六国到建立秦朝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的雄才伟略以及秦朝的短命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历史图片,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历史资料。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的过程可能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秦国崛起的原因、统一六国的过程以及秦朝的短命原因,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国崛起的原因,掌握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认识秦朝的短命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国崛起的原因,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秦朝的短命原因。
2.教学难点: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秦朝的短命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秦统一中国》相关内容。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国版图,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秦国崛起的原因,如商鞅变法、地理位置等。
引导学生关注秦国崛起的过程,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3.操练(15分钟)讲述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
4.巩固(5分钟)针对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设计一些问题,如“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哪些国家被灭?”等,让学生回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认识到统一是历史意义,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秦灭六国1、秦灭六国的过程教师设问:同学记得“战国七雄”是哪七雄吗?多媒体显示:战国初期七国的形势图,并一步步引导学生说出七国的地理方位。
并让学生分析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为灭六国准备了条件。
提问:秦王赢政是怎样完成统一的呢?多媒体显示秦灭六国的过程,用动画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归纳秦统一的时间、人物、都城。
(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2)人物:赢政(3)都城:咸阳多媒体显示:秦始王的画像。
引导学生描述画像,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秦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2、灭六国的历史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2)、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问题思考(p.46)想一想:国家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在统一环境下,国家能够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政策与措施,减少阻隔,促进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秦始王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又为巩固统一制订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上,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建立郡县制。
(学生阅读(p.46)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措施起到的作用是,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巩固统一的措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秦统一初期可能会出现哪些不利于稳定与发展的因素呢?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文字不统一、货币不统一、思想不稳定……巩固统一的措施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军事上——车同轨,开凿灵渠、修筑长城(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流域。
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比巴拿马运河早两千多年。
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还能灌溉四万多亩田地。
让学生体会开凿灵渠、修长城的艰巨,明白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产生民族自豪感。
)思想上——焚书坑儒(补充讲解)。
焚书坑儒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合称,秦始皇用焚书坑儒的方法,目的是通过这种做法来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但他却采取极其残暴野蛮的手段维护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威。
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对于这一点,我们要予以否定。
材料研读(p.48)想一想: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介绍的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和车轨的措施。
文字的统一,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
货币的统一,解决了赋税征收和流通的困难,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质的交流,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发展。
度量衡的统一,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有利于全国各地交通的顺畅,秦始皇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小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篇章。
他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政和监察。
(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2、经济上:(1)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2)统一度量衡3、思想文化上:(1)统一文字(小篆-隶书)(2)实行“焚书坑儒”。
4、军事上:(1)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2)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兴修灵渠。
知识拓展:阅读(p.49)作业:课后活动(p.49)1、试比较周朝和秦朝的有关制度,填写下表的空白处。
2、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
那么,文字上的统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文字的统一,便于国家政令的发布和贯彻执行,有利于政治上巩固统一;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文字的统一,便于各地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演进与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
总之,文字的统一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课堂练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选择题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古风》组诗中的一首,该诗词反映的是 ( )A.诸侯争霸B.秦朝统一全国C.兴修水利工程D.楚汉之争2.新来的历史老师在自我介绍时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的名称一样。
”请问新来的历史老师姓什么? ( )A.秦B.夏C.商D.周3.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对史实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
下列情节与秦朝的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 )A.秦始皇让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后来又让他负责修筑万里长城B.商人张三前往咸阳城做生意,随身携带了很多圆形方孑L半两钱C.小吏李四用小篆誊抄了一张政府告示,呈交给县令大人过目D.王五去世后,他儿子世袭了他的职位当上郡守,负责地方政务4.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中写道:“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
”“他的好处”包括 ( )①统一六国②焚书坑儒③推行郡县制④统一货币、度量衡⑤修建陵墓A.①③④B.①②③④⑤C.②⑤D.①③④⑤5.下图是某历史爱好者搜集到的四方秦朝古印文,联系所学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A B C D6.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
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 )A.秦朝B.汉朝C.三国时期D.南北朝时期图1中行行徽图2古钱币7.秦统一文字,规定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的字体是8.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秦齐楚燕韩赵魏A.加强文化控制B.加强经济管理C.加速国家统一D.巩固国家统一9.为了抵御匈奴,秦始皇将战国时期各国在北方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一条“万里长城”。
秦长城的起止点分别是A.临洮,辽东B.咸阳,辽东C.陇西,长平D.咸阳,河套二、非选择题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他采取了很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
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基于这种认识,秦始皇在地方管理上采取了什么创新举措?材料二有一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裤,他去齐国的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再做一条同样尺寸的裤子,取货时发现:竞然是短裤!付款时裁缝又拒收他的圆形方孔半两钱而要他付刀形币!(2)为解决材料二中的问题,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三我总觉得:匈奴从中华版图上消失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在匈奴短暂的东方生活中,虽然对中原王朝构成了强大的威胁,但在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上,多一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好的。
————《怀念匈奴》(3)秦始皇为解决匈奴的威胁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一、选择题 1.B 2.A 3.D 4.A 5.B 6.A 7.A 8.D 9.A二、非选择题(1)分封制郡县制(2)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3)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巩固(封建)统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教学目标1.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2.探讨秦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3.秦朝巩固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政权的措施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李白的《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第9课秦统一中国(二)合作探究:一秦灭六国老师:在战国时代,有七雄争霸,但为何是秦完成了统一,他的统一具备了哪些条件呢?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回答。
教师:1、战乱不断,人民渴望统一;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3、秦王赢政重视人才,胸才大略,各个击破。
学生:阅读书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秦王赢政重视人才,为他取得统一奠定了基础。
展示: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相继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展示:秦灭六国过程之后,探讨“假如你一位古人,你愿意生活在战国时期,还是喜欢生活在统一的秦朝?为什么?”教师:最终“秦王扫六合”,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定都咸阳。
过渡:如果你是秦王,你如何来治理国家,你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开展整顿、管理。
学生各述己见,众说纷纭。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学生:阅读教材并以表格或图式的形式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几个方面加以总结归纳。
教师:政治上:创设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展示: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展示:《中央集权》动态图,教师用谈话式讲解。
教师: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有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成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是权力的中心。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拓展:(1)回顾秦以前使用的货币和文字?(2)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有什么意义?军事上:北方:修长城;南方:修灵渠。
秦朝的疆域: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安定北边,开发南疆,使秦的疆域空前广大。
展示《秦朝疆域图》,学生看图。
组织学生绘制一张简图来进行识记。